詩歌教學的價值論文
一、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新課標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新課標如此關注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這是由審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一方面學生作為完整的有機生命個體,審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種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實現學生的完滿人性,審美是最好的途徑之一,在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審美有助于學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課標的一個最偉大之處,便是自始至終貫穿著人本理念。特別是當前學生的審美意識被應試的功利意識所屏蔽,呈潛在狀態;學生審美感知力和審美想象力的遲鈍和貧弱,審美能力還待提高,審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強詩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詩歌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學審美活動有一個規律:即閱讀是作家——作品——讀者雙向交流的一個動態過程,文學作品自身的藝術價值越高,就越能釋放更多的審美信息,對讀者形成的審美心理張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一種包括感知、想象、聯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內的、對作品進行完形、對意味進行充分體驗的能力。審美能力與審美心理張力成正比,審美心理引起的張力越大,審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體一樣,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經常得到一定強度的實踐鍛煉就會增強素質和有所發展,反之就會衰老,會遲鈍或萎縮一樣,學生要切實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就必須接受一定強度的審美實踐活動,詩歌閱讀便是這樣的一種審美實踐活動,它為學生審美實踐的有效鍛煉提供了一個絕好機會。教師雖然也可以采用藝術方式請學生欣賞圖像文本提高審美能力,但是這些直觀性、淺白性、受控性很強的表現形式留給學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創造的空間明顯要小得多,主體審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當電視屏幕直觀而又固定化地呈現于人們的面前之時,一種規定性的現實存在替代了無數個心靈的創造,審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盡管表面看來,聲、光、色、樂樣樣都有,似乎具有很豐富的審美信息,但它給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狹小的。詩歌以其淺白性、直觀性、受控性特點成為一種最高的藝術,而詩歌教學這一以最高藝術為教學內容的詩歌教學,無疑是切實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最佳路徑。
(二)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審美意識與一般意識有很大的差別,它是人類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需要。審美需要的客觀性,但是審美需要并不總是浮現于人的意識上層,很多時候人們關注的是實用、科學、倫理的領域,忽略了審美活動。詩歌幾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夠強烈地喚起學生的審美需要,它所展現的美恰恰是通過學生的審美實踐付出一定的審美勞動得來的,所以會讓學生刻骨銘心,甚至終身難忘,從而使學生“嗜美上癮”,其審美意識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強化。詩歌教學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詩是一種高雅的文學藝術,它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教精致。詩歌教學通過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愛上詩歌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的審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級走向高級、由麻木遲鈍引向敏銳豐富、由悅耳悅目的低級層次走向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的高級層次。所以,要養成和培養純正、高雅的審美趣味,詩歌教學是最好的途徑,詩歌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二、詩歌教學能培育學生的詩性智慧
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教學建議中又強調: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的同時,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詩性智慧作為一種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類的各個歷史階段因被賦予不同的內涵而使之顯現出不同的風格和風貌,但是一直以來貫穿始終的想象性、創造性卻亙古未變。詩性智慧是一種以想象為形式的創造性思維,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結果是創造。想象力具有創造性的認識功能,因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與記憶基礎上的一種表象運動,它不是物體的復現,而是對物體進行重組與再造。想象在其本質上也是對于世界的思維,但它主要是用形象來思維。在想象運行的過程中,由于頭腦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會生發出許多新的變化,這直接帶來思維的創新。
(一)從詩歌的本體特征看詩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詩性智慧
詩歌離不開想象,情感性、音樂性、想象性是詩歌的三大本體特征。想象是詩歌的本體,必不可少。詩從根本上說,是生活的反映,但絕非是生活的如實描寫,而是一種想象的描寫,雪萊說過:“詩使它所觸及的一切都變形。”這指的就是詩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詩歌把生活表現得過于實在,太像生活的實際,這種照搬現實、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稱不上詩歌的,比如說“這個少女很美麗”就不是詩,“少女如花”這一帶有想象性的言語便具備了詩歌的質素。因此,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浮想聯翩,離不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總是“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創作出激情澎湃、瑰麗多姿、光焰萬丈的詩篇。屈原的《離騷》、李白的《蜀道難》、郭沫若的《鳳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滿了優美、奇異、豐富的想象。
(二)從詩歌的閱讀特征看詩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詩性智慧
欣賞詩歌的過程是一個展開想象的過程。詩歌是一個意象符號系統,意象是其基本構成單位,上至原始詩歌,下至當代詩歌,都離不開意象。詩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導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詩味的成分也就越濃,有沒有意象是詩與非詩的根本區別。沒有意象,詩就成了直白與說明,也就不成其詩。讀者閱讀詩歌,也就是閱讀這個意象符號系統。意象要閃現、組合,都必須依賴于讀者的想象。因為意象的存在形態是人腦中的一種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繪畫、雕刻、舞蹈、戲劇等藝術所塑造的形象,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現于人們的面前,作用于人們的感官,人們無需想象,只需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就可以直接獲得審美感受。詩歌中的意象,無論是人神鬼怪、飛禽走獸,還是鳥魚花香、湖光山色、人間仙境等等的呈現都必須借助于人們的想象才能在腦海中映現出來。通過想象,詩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疊合,直至成為意境。所以,要欣賞到詩歌的內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須借助于想象,對詩歌的意象進行閃現、組合、轉換與再創造,才能將文字符號轉化為立體畫面,把潛在的意象浮現出來,最終享受到詩歌的意象美、領略到詩歌的意蘊美。
(三)從詩歌的語言特征看詩歌教學容易激發學生的詩性智慧
詩歌容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詩歌語詞的一個基本特征。可感性語詞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經驗和感官感受的那一類語詞,是對人類五種感官所領受到的內容的描述,這些語詞以形象戰勝抽象的方式,強化語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為一種具有強烈喚起能力的媒介物,誘導讀者展開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語詞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這一可感性語詞就容易激發起讀者的想象,使讀者想到芳草萋萋、繁華似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樓春春景》中的一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不僅讓人想象出杏花爭先恐后開放的情景,還讓人想到芳香撲鼻、蜂飛蝶舞之類。總之,詩歌與想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詩歌教學可以通過詩歌閱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達到培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詩歌教學是培育學生詩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三、詩歌教學能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新課標之所以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因為人文精神作為一種生命意識,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動力資源;人文精神作為一種人文情懷,為人的發展營造了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背景;人文精神作為一種超越品格,為人的發展創設了一種高遠的.人生理想境界。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生意識在精神沙漠的風暴影響下,拜金主義進一步深入人心。在強大的物欲刺激氛圍中,學生出現了所謂的“四無主義”現象,即無氣魄、無關心、無感動、無責任。這樣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們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導學生去關注和建構健康向上、充滿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養人文精神。
(一)詩歌教學能夠喚起學生的生命意識
詩歌教學離不開偉大的詩篇,而偉大的詩篇之后站立著的正是偉大的詩人。詩人從自然的天籟和靈魂的啟示中把傾聽到的聲音傳達給人們,用心血譜寫生命和靈魂的樂章。當我們年幼無知、或少壯有成的時候,我們從不感到生命正在一點點地走向末端。而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滄海一粟,正因如此,每個人都必須意識到生命的短暫,珍惜生命,詩歌向我們敲響生命的警鐘。當學生們閱讀“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夜苦短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和“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橫落兮雁南飛。……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漢武帝《秋風辭》)等詩句時,他們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暫,何不珍惜?詩歌還為我們提供活著的理由,向我們展示了各種崇高的人生價值觀。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為鱸魚,自愛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王維的理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劉禹錫的理由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二)詩歌教學能夠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
詩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懷的反映。首先,國身通一是詩歌史上貫穿始終的一條情感大動脈。詩人們將自己的整個身家性命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緊緊地纏在一起,這也就是平常為人稱道的愛國情懷。詩人們所寫的詩篇往往是在國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奮起而抒發的一種激情,讀來感人淚下,催人奮進;其次,詩歌中還滲透著濃濃的家園情結。家園情結就是對故土、對親朋的深沉眷念和無限熱愛之情。通過詩歌教學可以讓學生們知道:世間除了金錢之外,還有一些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卻讓人動心的東西,那就是親情、友情、愛情;再次,山水情懷也是詩歌情感的一大內容。它體現的是一種對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熱烈歌頌和贊嘆之情。詩人們贊美吟誦自然,從自然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和超脫。山水詩篇可以激發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詩歌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超越品格
詩歌內蘊著奮發向上、鍥而不舍、執著奮進、不竭奮進的人生態度和生命理念,詩歌是一種理想,它激勵著學生不斷進入超越之境,揚棄舊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狀態發展,逐漸抵達理想。它使人確信,人的前途和命運應該能夠而且應該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邊鏗鏘作響,它往往令人回腸蕩氣、熱血沸騰,即使身處嚴酷的現實困境,也能升騰起生活的信心,奮起追求心中的目標。詩歌中包含的這種超越品格,使人不斷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志剛.略談新課程理念下的詩歌教學[J].學語文,2006,(6).
[2]袁愛國.詩意的消解與建構——新課程背景下詩歌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語文建設,2006,(11).
[3]邱曉燕.逐層深入把握意境——試論新課程理念下詩歌教學的層次[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S1).
【詩歌教學的價值論文】相關文章:
教學論文:教學價值06-14
價值詩歌06-13
雙語教學的價值思考論文06-12
你的價值詩歌06-20
詩歌:生命的價值05-03
生命的價值詩歌07-02
淺談課文標題的教學價值的論文04-15
幼兒游戲教學價值下的幼兒教學的論文06-22
語文高中詩歌教學論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