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低年級朗讀指導的教學論文
朗讀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就是要求學生動用語音手段,輔之以體態動作和表情,在有書面標志的基礎上,補齊無書面標志的全部信息,還要運用自己全部已有知識技能,調動一切人生體驗同時作用于課文,投向課文的每一個閃光點,充分、形象地表現自己的獨特感受,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那么怎樣上好低年級的朗讀課,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呢?
一、融情范讀,傳染語感
小學生善于模仿,教師通過融情的范讀,把平面的文字變成立體的,再現課文的精神和生命,學生可以直接領略老師的'語氣、語調和柔情,進而仔細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教師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師如果能經常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范讀,就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這不但對學生進行了語感訓練,而且會不斷地提高他們讀書的興趣。因此,教師一定要做好范讀的準備,備課時充分注意課文的語言特點,自己先有較為準確的語感,然后才談得上傳遞語感于學生。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詩歌,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熱愛崇敬之情。我在范讀時,眉眼舒展,始終帶著甜美的微笑。此時,我觀察到孩子們的小臉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當讀到最后一句“讓花香飄進你的夢里,那夢呀準是又香又甜”時,我提高了音調,腦袋也不經意地隨著韻律晃動,臉上的笑容更為燦爛,眼睛也帶著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學生所感應,當孩子們捧起課本朗讀時,笑意已在眼中閃爍,崇敬之情已在臉上浮現。當然,有時候當學生的朗讀停滯在一個高度不再進展時,播放一段錄像,或展示其他課件,使學生“直接”見其人、聞其聲、觀其境、臨其景,就會給學生帶來新的刺激,重新燃起學生表達的欲望,使朗讀達到一個新的高潮。
二、利用相似效應,觸景生情
利用相似效應,即是激活學生已有經驗,使某些熟悉的具有相似性的記憶信息和組塊得以自動而快捷的恢復,使課文語言信息與學生主體體驗協調互動,從而達到美讀的效果。國標版教材《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它頌揚了母愛,傳達出懷念母親的情感。指導朗讀時,就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讀出了感情。
三、重體態,增語感
體態也是一種不用聲音,而用人體一部分形態變化來表露某種心情或思想的方式的語言。直觀、形象的體態語言最易被小學生理解、接受。許多難以訴諸于語言的東西,往往通過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種表情,便可以讓學生心領神會。正確運用“體態語言”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使其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例如,《臺灣的蝴蝶谷》,第三自然段描寫的是蝴蝶的顏色美和形態美,我用手在空中輕柔地晃動,作蝴蝶“隨風飄來,”“隨風飄去”的樣子,學生接收到這一體態信息,就知道了這句體態描寫應讀得輕些。
總之,成功的感情朗讀能夠使學生在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時,也是對課文的藝術再創造。值得我們去悉心研究與實踐。
【淺談低年級朗讀指導的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以教學淺談低年級朗讀為題的教學論文06-12
關于指導低年級朗讀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06-20
淺談低年級寫字教學論文07-05
淺談低年級的寫字教學論文06-20
論文:淺談低年級識字教學06-15
淺談低年級識字的教學論文06-12
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的論文06-16
淺談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論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