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提高初中生課外文言文閱讀水平的論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如是說。只有學生好學、樂學,才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目前,我們不少老師的教法僵化,使學生學習起來索然無味,再加上教學內容與學生所處時代相距甚遠,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必須在教法上下功夫。
一、從教法上著手,激發學習熱情
1.“讀”字當頭,激發興趣。
讀,學習文言文第一大法。初中生初識文言文,沒有文言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將文言文視作是“天書”,深奧難懂,使他們望而生畏。因此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多多,可以有集體讀、分組讀、個人讀、誦讀、默讀等,但在教學中范讀、默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與現代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老師的范讀,以加深記憶。如《岳陽樓記》中“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一句中“湯湯”()不讀“tāng tāng”而讀“shāng shāng”,《曹劌論戰》中“夫戰,勇氣也”中的“夫”應讀“fú”(“夫”在這里句首作發語詞用),這樣的例子在文言文中舉不勝舉。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老師的范讀更顯必要,通過范讀,能讓學生把握好音節停頓,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時可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下注解進行默讀,讀懂后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這樣教師既可以驗收和評價讀的效果,又可以讓學生以十足的興趣和信心去學習。課文讀多了,讀熟了,就能理解大意。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2.古文教學融入現代意識。
不少學生認為文言文難懂、難學。無疑,文言文的確比我們常用的現代漢語難懂些,但它的許多有生命力的東西,仍然活躍在現代漢語中,仍被我們所熟知,所運用。因此,如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現代意識,在講解中適時予以點撥,學生必然感興趣,難以忘記。例如我們現在常用到的成語,學生可能不知它是怎樣來的,它本來的意思是怎樣。其實,成語大多源于古漢語中,它包含著豐富的古漢語知識或歷史知識,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古今意義不同,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作對比分析,這樣學生的興趣何愁不來?分析古今異義現象,可舉《出師表》中“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涕”,現在“涕”的意思為鼻涕,如放在原詞中就令人費解甚至鬧笑話了,其實這里用的是古義——“眼淚”.這樣學生平時常用的詞語經教師略一點撥,學生自然就會感到新鮮,有興趣,自然也會有學習熱情。
3.不拘一格,靈活教學。
單一的教法既僵化了教師的思想,又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很容易造成教學上的“死氣沉沉”,教師應根據教材上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教法:教《出師表》,可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諸葛亮“忠先帝,報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感人精神。上《陌上桑》可讓學生寫想象作文,再現羅敷的美好形象,體味文章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教《愚公移山》可采用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在“愚公該移山還是搬家”的辯論中明白課文深刻的寓意。這樣,教師不拘一格,靈活教學,學生也會隨之而“活”起來的。
二、培養自學習慣,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文言文雖較現代文難懂些,但現行教材所節選的內容通常是比較淺顯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自己解決一些問題。學生的潛能是無可限量的,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與能力,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
授課前,教師應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制定教學目標,凡能讓學生通過運用工具書,自看課文注釋或相互討論解決的,就一概交給學生自己解決,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能對所學內容作出較恰當的理解時,教師應充分肯定,使學生嘗到自學的甜頭,從而提高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
三、培養參與勇氣,鼓勵學生質疑
由于文言文和現代文的種種差異,在文言文學習中,中學生往往產生畏難情緒,課堂上個個斂聲屏氣,害怕老師提問,喪失學習的自信心。這樣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文言文的學習完全失去興趣,更談不上閱讀水平的提高了。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學生參與教學的勇氣,鼓勵學生質疑。
民主的教學氣氛是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的前提,因此,教師應摒棄教學中串講到底的傳統做法,鼓勵學生質疑,努力發揮其主體作用。如在上《陌上桑》一課中對使君這一形象的分析時,有的學生把他作為羅敷形象的對立面,認為其荒淫無恥、品行惡劣,揭露了漢代官吏的荒淫本相,有的認為《陌上桑》作者的創作本意是在塑造羅敷“美”的形象,并不在譴責使君,“使君”是羅敷形象的有力陪襯,其品行無可厚非。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學生提出的獨特見解,只要言之有理,甚至是能自圓其說,我們都不要妄加否定,而要在精神上加以肯定和鼓勵,學生的質疑問難精神一旦得到肯定,便會勇于表現自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四、培養遷移能力,提高運用能力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古文化知識浩如煙海,教師是永遠講不完的,只有教給學生方法,培養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讓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去靈活分析、推斷語言現象,才能最終受益。
1.積累知識,學以致用。
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學而不用,那是死學,談不上能力,而知識的運用又必須建立在知識的積累的基礎上。“積水成淵,蛟龍興焉”,有目的,有計劃的積累,不僅可以極大的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知識,并使之系統化,而且能轉化為能力,提高閱讀水平。積累知識的方法常見而又簡單實用的是做筆記,學生可以把所學的常見代詞、文言通假字、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文言句式、一詞多義現象等知識通過分類、比較后將之整理到筆記本上,如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情況比較復雜,常見的有:作人稱代詞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他(們)”、“她(們)”、“它(們)”、“他(們)的”等,作指示代詞用,譯作“這樣”、“這”、“這種”等;其次作助詞用,既可作結構助詞“的”,有時無實在意義,起舒緩語氣、協調音節的作用,可不譯;三是作動詞,這種情況不大多見,如“已而之細柳軍”(《細柳營》),這就需特別當心。復習時這些知識須綜合講授,然后要求學生學會積累,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久而久之,就能養成習慣,形成能力。
2.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學習文言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對所學知識記憶基礎上,那還稱不上是一種能力。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必須注意運用綜合、比較、歸類的方法,讓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教師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聯系舊知識,結合具體語境,去推斷新的語言現象,這樣既鞏固了舊知識又學會了新知識。如在《捕蛇者說》一文中,有兩個句子都出現了“賦”:“歲賦其二”、“更若役,復若賦”,這兩個“賦”的意義詞性各不同,前者是征收的意思,屬動詞,后者是賦稅的意思,屬名詞。再聯系復習舊知識,《岳相樓記》中“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的“賦”和前兩種意思又不同,是一種文體,辛棄疾的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賦”又是“寫作”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筆記,便于復習。久而久之,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定會提高,能力自會增強。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將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二者的有機統一,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改進教學,使學生愿學、會學、樂學,從而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走出“死胡同”,踏上光明的大道。
【淺談提高初中生課外文言文閱讀水平的論文】相關文章:
如何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03-27
怎樣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12-05
淺談教學反思提高生物教學水平論文06-27
淺談課外閱讀指導論文07-15
淺談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論文03-25
淺談提高河道堤防管理水平的對策論文06-23
課外的文言文閱讀05-12
淺談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嘗試12-05
淺談語文課外閱讀的拓展(教學論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