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尚為鄰高中論文
“好人”郭明義說:“接觸不同的社會群體,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思考。經常跟富翁大款比,越比越難受;經常助人為樂,越助越舒暢。”郭明義所言,十分明晰地詮釋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君子必慎其所處。
與人交往,免不了要呼朋喚友。古人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又有古人說:“人若近賢良,譬如紙一張,以紙包蘭麝,因香而得香。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以柳貫魚鱉,因臭而得臭。”善良相逢善良,能生發出更大的善意;善舉傳遞善舉,能延伸出更長久的善行。社會是復雜多彩的,正如俗話所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群中良莠不齊,有賢良,也有惡徒;有杰出人士,也有落伍分子。由此看來,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確應該“慎所處”。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嚴厲地訓示子女:“勿友不如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要交品質和才學不如自己的朋友。換言之,就是一定要與德才兼備的人結交來往。學者梁啟超分外重視對子女的“慎所處”教育。他在自己孩子的幼小心靈中種下了近賢良遠小人的種子。在家里,他常向子女們講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者的'故事,要求他們以這些賢良作楷模。孩子們長大離家后,他用書信繼續對他們進行近賢良遠小人的教育,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將來好報效祖國。梁啟超的這種教育成效顯著,他的九個子女個個品行端正,才華出眾。
主持人楊瀾曾給自己女兒十四條忠告,其中一條就是要求女兒“慎所處”。楊瀾告訴女兒:“社會人脈很重要,要交朋友,但必須交有進步思想的優秀人物做朋友。”楊瀾對女兒的這一忠告是有遠見的。
巴金在青年時代是很重視“慎所處”的。當時,他只身從家鄉四川來到上海。當年上海是個花花世界,很多年輕人,因禁不住壞人的慫恿和拉攏,走上了歪路,成了墮落者。然而,巴金卻不是這樣。他四處以文會友,主動地與葉圣陶、鄭振鐸等德才兼備的人往來,得到了他們的熱情賜教和不吝提攜。后來,巴金除了寫作外,還擔任了編輯,與許多優秀文學青年交往。20世紀30年代,巴金在上海文藝界的良師益友的幫助下,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文學圈的名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得到廣大讀者的敬愛,最終成為著名作家和文學大師。毫無疑義,巴金能成為文學大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條,就是他在上海能“慎所處”,能近賢良。
明朝名臣夏原吉也是注重“慎所處”的。明朝初年,朱元璋為解決國家急需人才的問題,決定直接從太學中選人用人。一天,朱元璋得閑,便信步到太學去暗察,看太學生們是怎樣工作的。只見太學生們在抄寫朝廷公文時,一邊龍飛鳳舞,一邊交頭接耳。朱元璋正欲發火,忽然發現有一個人正襟危坐,埋頭揮毫,對身旁的一切不聞不見,所抄寫的皇誥筆畫方正,字跡工整。這個人就是夏原吉。三年后,有關部門奏請皇上,要將這些太學生派往各部。朱元璋只在這份名單中勾出了夏原吉,說他就不要試用了,特授戶部侍郎,直接到戶部任職。夏原吉上任后,工作兢兢業業,嚴謹細致,從沒出差錯。夏原吉還樂于助人,與同僚們相處得很好,夏原吉因此得到上司賞識而升任右侍郎。夏原吉很快被人嫉妒而遭人誣告,但朱元璋不僅不疑夏原吉的忠厚能干,反而殺了誣告者。朱棣當皇帝后,夏原吉出任戶部尚書,掌管國家財糧大權。他把戶口、府庫、田賦的數目寫成小字條帶在身上,經常翻出來查對核實,了然于胸。在皇帝問起錢糧時,他對答如流。即使到了晚年,夏原吉也還是不改嚴謹作風。眾所周知,明朝的官場是腥風血雨,變幻多端,很多官員不是坐牢就是被殺,而夏原吉卻歷經多個皇帝能全身而退,不能不說是他“慎所處”的結果。
誠然,環境能影響心境。我們可以選擇環境,更可以改變環境,不受不良的環境所左右。只要我們擇取了正確的科學的生活態度和處世原則,我們就能做到這一點。巴金先生和夏原吉不就是這樣的嗎?
“君子必慎其所處”,其本質在于,無論自己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都要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和品格,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無論自己身處什么樣的復雜環境,都能堅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科學有為的處世原則,做到以義相幫,與善相處。有兩句古詩說得好:“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一個人在與人交往中,還是要多近賢良為好。這樣與高尚為鄰的人,德能美,事竟成,人緣佳。多近賢良,是一個人“慎所處”的需要,也是一個人養德近賢的需要,更是一個人追求事業有成的需要。
【與高尚為鄰高中論文】相關文章:
與你為鄰的高中作文09-27
與麻雀為鄰議論文07-08
與堅持為鄰08-21
與你為鄰11-11
與你為鄰-小學議論文作文12-20
閱讀與你為鄰高中記敘文11-25
【熱】與麻雀為鄰議論文2篇07-17
以書為鄰的中學生議論文09-08
與你為鄰作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