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西方重建基礎論文
內容摘要:音樂人類學是在反對“西方文化中心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它關注并尊重不同音樂文化間的差異性,為跨文化交流和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 鍵 詞:音樂教育 音樂人類學 跨文化交流
音樂教育是一門古老而特殊的教育學科,它在世界教育史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今天,中國的音樂教育體系,仍然是以歐洲音樂文化作為學習的基礎,大多數當代中國人學習音樂是從學習西方音樂開始的,西方的古典時期或浪漫時期的音樂也被作為“嚴肅音樂、高雅音樂”的代表受到“特別的”關注。甚至在專業音樂教育中,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曲式體系也作為學生音樂學習的基礎和重點,并被視為一種普遍的音樂理論基礎,學生學習音樂的最高評判標準是在“國際的音樂比賽”中獲獎。當然這包含著西方音樂技術標準的一種成就,但是,如果音樂教育以此為標準的話,我們自己的音樂將失去其在生活世界中的文化意義。音樂人類學家布萊金曾說過:“音樂是人造的,不管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歐洲音樂家,還是非洲部落的土著人,都是人類的一員,都是音樂的制造者。不管是巴赫的彌撒,還是南非文達人的民歌,都是‘以人的方法組織的音響’,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之間沒有本質區別。我們在堅持不同文化中的音樂體系時,起點應該是平等的、一致的。”我們在尊重西方嚴肅音樂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應該看到它在世界音樂文化中的特殊性,如純以西方音樂文化作為音樂教育的基礎,我們的文化藝術領域將喪失獨立性,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這是危險的,當然,拒絕學習和借鑒也是錯誤的。我國當代音樂教育應該走出西方,在21世紀一個開放性的全球文化環境中認識世界以及重構自身,這是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面向未來的一個挑戰。
一、音樂人類學的世界觀及對當代世界音樂教育的影響
音樂人類學(Ethnomusicology)是運用當代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音樂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音樂人類學把音樂作為文化來研究,它既研究音樂的“聲音、概念、行為”,也研究與此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音樂人類學關注“非西方”音樂文化的研究,這對“西方文化中心論”觀念的破除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西方文化中心論”是在歐洲殖民主義興起后滋長起來的一種帶有殖民色彩的理論,它認為歐洲文化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巔峰,而其他文化都只相當于歐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某一個發展階段。在此觀點影響下,一些音樂學家用西方的價值觀和方法去了解、認識非西方國家、民族所具有的使他們感到萬般新奇的特殊音樂文化,并極力想把這些相異于歐洲音樂傳統的、且為歐洲人鮮見的音樂文化模式公之于眾。這種對待“他”文化的獵奇心理和殖民心理與文化單線進化論理論有關。文化進化論注重用文化的同一性和普遍性來替代文化的多樣性,文化進化論的結果是導致了把歐洲文化的特殊性作為全人類普遍標準的結果。這種建立在“西方文化中心論”的文化觀點遭到了音樂人類學界的反思和批判。音樂人類學把音樂作為文化來研究,即從音樂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環境入手,進一步觀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規律及其獨特的審美標準。受音樂人類學影響,“西方文化中心論”的局限性已經被當代音樂家們所關注,許多音樂學家開始走向世界各地,發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樂,將其制成錄音、電影、錄像,并寫出了大量的論文、專著,在不少國家“世界民族音樂”已被納入音樂教育體系中。
受音樂人類學的研究成果的影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西方的藝術音樂形式并不是人類唯一完美的音樂形式,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的價值正在為人們所認識。音樂人類學對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音樂人類學在對“非西方”音樂文化的研究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獻、音響資料及理論成果,這也直接影響到國際音樂教育界對“非西方”音樂體系及其文化價值的肯定,如今,“Musics”已經成為常用詞匯。當今國際音樂教育界已經看到將教育的重點放在西方音樂上是不妥的行為,尊重音樂文化風格的多樣性已成為音樂教育界的共識。受此觀點影響,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已經成為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看待音樂教育的官方態度。1993年,著名音樂人類學家內特爾參與了“ISME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小組并負責起草了《ISME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該政策被確立為ISME對待世界各種文化的重要指南,為當代世界音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當人們用全球的視角來審視音樂教育時發現,西方音樂只是人類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的一部分,音樂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開始轉向西方之外的音樂文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音樂和語言一樣,各民族音樂都有自己的文化編碼系統和自己的意義闡釋。
二、音樂人類學對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啟示
1.音樂是人類知與行的一種不可替代的方式,音樂具備學習的價值,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應該受到合理的關注。音樂之所以在學校中,首先應該是由于音樂教育的本體價值的緣故,這是音樂在學校中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的藝術和學術價值的文化體系而存在的基礎。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傳承人類的文化,非藝術的文理學科的傳承是重要的,沒有這個傳承,人類的知識就會斷線,音樂藝術的傳承也是同樣重要的,沒有這個傳承,人類的音樂、藝術的歷史知識和精神就會消失。但是在我國普通高校教育體系中,音樂教育常作為選修課程出現,這顯然沒有正確地看待音樂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后,主張全面認識和實現音樂教育的價值,提倡音樂教育應成為學校的核心課程(美國的學校教育受制于納稅者的稅款資助,因此,在教育資金來源下降時,非核心學科面臨被裁減的命運。同時,核心學科是受到法律直接保護的課程,它們在教學時間、條件裝備投入、師資保證等地位上都優于其他非核心學科課程)。經過多年的努力,1993年美國政府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已經把藝術確定為學校的核心課程,并制定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和美國一樣,現在許多國家都把音樂教育作為大學教育中的主要課程。我們應該看到音樂代表著人類的基本思維和行動方式,而且是人類在創造和共享活動中的主要途徑之一,只有通過完整和充分的學習,才能領悟其豐富的`內涵。
2.音樂是一種文化現象, 音樂教育應該關注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以“純粹美學”為基礎的審美的音樂教育,對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影響很大。在“審美”的音樂教育觀影響下,音樂很可能被劃分為“美”與“不美”或“好”與“不好”的簡單的價值判斷。而“審美”僅僅是音樂“生活體驗”或“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它與生活體驗和生活世界不是截然分離的。音樂的起源和存在不是由于“審美”的緣故,而是以人的起源和存在為依托,人首先是存在于文化中,音樂也是反映了人類文化的存在。因此,“審美”只是由于人和文化的存在而存在,它只是伴隨人與文化存在的一部分,從人類文化整體的意義上講,“審美”不能作為音樂教育的本質,“審美”的音樂教育觀是有局限性的,它體現的是受“西方文化中心論”影響的音樂教育的價值體系,如果我們把“審美”作為音樂教育的核心價值,這種音樂概念體系的西化將導致我們文化靈魂的西化,這將是中國文化的悲劇,我們的音樂教育將沒有現在甚至失去未來。當代哲學與文化理論已對這種審美的音樂教育觀念進行了解構,解構不是完全徹底的否定,而是一種反思和批判,是一種對文化多樣性的關注。音樂是因文化不同、社會屬性不同、人們的思想觀念的不同而異的,音樂可以是一種表達、一種精神,也可以是一種工具。“音樂是什么”不應該有一個普遍有效的標準答案。
面對“文化中的音樂”這一觀念,音樂人類學家們提出了一種認識音樂世界的文化模式,即從音樂的觀念、社會組織、曲庫、物質文化四個層面或圍度來認識理解音樂和進行音樂教育。首先,我們要了解不同文化中關于“音樂”的概念。關于音樂的概念理解,是探索一種音樂體系的基礎,這些音樂概念預示著所有人的音樂行為,沒有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就不會有對這些音樂真正的理解。正如印度音樂家香卡曾說:“要理解印度的音樂就必須學習和了解印度的宗教、哲學和印度人的精神世界。一個人若不研習我們的傳統和文化,那么他所演奏的印度音樂也是不真誠或虛偽的。”其次,我們應該看到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今天,受“西方文化中心論”的影響,文化多樣性面臨著消亡的威脅。世界萬物、人類都存在個體差異,文化也具有個體差異,而這種個體差異往往是獨有的價值特征,正是由于這種個體差異才使世界萬物、人、文化顯得豐富多彩。音樂人類學關注音樂文化的多樣性,認為世界上存在許多不同卻平等的音樂體系,所有音樂都存在于它的文化背景中,不同音樂文化具有同樣的表現和交流的作用,具有同等的價值。音樂文化多樣性不僅能豐富人類的文化生活,而且每種文化都是一種集體創作的結果,每消失一種文化,人類就消失一種觀察、思考、感覺的方式,同時消失的是一種適應于地球某一區域的生活方式。尊重音樂文化多樣性,也是保證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3.在當今這個全球互聯網絡時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跨文化的音樂交流能增進全球人類相互了解、減少誤解,音樂教育應該關注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隨著國際間交往的頻繁,對交流方式的多樣化和交流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日益強烈,而音樂作為增進溝通的最好方式之一,通過音樂教育,加強大學生對世界文化的了解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也是培養具備世界觀點和世界胸懷的中國人的一條途徑。同時,作為跨文化對話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已成為當今國際音樂教育發展的主流。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礙往往是由于對“他者”文化的誤讀而產生的。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是文化理解。人類學家哈維蘭曾說過:“當代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社區,在這個社區中,所有的人都互相依賴;所以,生活于世界某一地區的人們的所作所為往往對生活于其他地區的人產生重要的影響。由于人類相互之間都有這種依賴性,而且在技術上都有能力給別人造成許多傷害,因此,了解‘別人’成為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人類學對當代生活所做的貢獻是理解其他民族并引導人們正確看待其他民族,而這正是我們生活于當今世界所必需的基本態度。音樂人類學所強調的文化差異性、多樣性、文化平等為音樂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其次是文化對話。對話也是理解的過程,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真正的對話,通過對話又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真正的對話必須走出自己的思維框架,進入“他者”文化的思維框架,從“他者”的邏輯觀點出發來進行交流。這點對跨文化交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今天,在我們肯定世界多元文化音樂的價值的前提下,跨文化音樂對話才可能發生,音樂體系及音樂體制的差異性、音樂文化理解或闡釋的獨立性便可凸現出來。如果不承認差異,我們的音樂教育就會與西方的音樂教育成為同者,同者既無對話的必要,也缺少對話的可能。然而,我們作為對話的主體,如果屈從西方音樂普遍性的主張,真正的中西方音樂對話就不可能發生。
結語
在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大多仍然以歐洲音樂體系為基礎的今天,我們應該看到西方之外的音樂文化的價值,音樂教育應當引導學生理解世界范圍內和不同語境下的音樂,這將幫助學生理解各種音樂,同時理解世界其他音樂文化。音樂教育在未來的學科理論和學術研究將是建立在跨文化與跨學科的基礎上,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從全球多元文化視野中面對人類的未來。
【走出西方重建基礎論文】相關文章:
西方基礎教育改革阻抗研究及其啟示論文01-27
走出減負的誤區論文06-12
教學敘事重建教師思維論文04-02
儒學重建分析論文1200字04-28
西方哲學研究論文03-21
走出互動教學的誤區論文06-20
走出心理亞健康論文06-16
走出煩惱議論文03-03
創業基礎論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