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荒新對策論文
論文摘要:增加財政投入,預算編制科學、客觀、正確、有效,倡導第三方和受益方參與項目監督,從財政資金的源頭上、主渠道上、末端上和專項資金使用上,對財政部門資金預算、主管部門資金使用情況以及項目提供單位資金使用情況分別進行審計,整合“三農”資金;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建設現代化農村流通體系,調整農業結構和改善農業組織等對策,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論文關鍵詞:拋荒,農業效益,財政支持
城市化發展,耕地逐年減少的趨勢難以逆轉。同時,人口每年凈增800萬,糧食能源興起。與地減而糧食需求巨增相伴,土地卻大量拋荒。拋荒的主要表現:一是土地利用率降低,雙季改單季,復種指數降低;二是農業勞動力投入減少或勞動力質量降低:種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腦袋好的,考大學走了;身體好的,當兵走了;年紀輕的,打工走了。三是農村資金大量農轉非。重慶11%耕地不再種糧。
拋荒使糧食供求關系日益趨緊、日益危機。拋荒對策何在?糧食供求關系日益趨緊。拋荒對策何在?
大量拋荒似乎是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所致。但拋荒的深層原因是農業比較效益低下。1996年至2005年,平均凈收益情況是,除棉花、油料作物外,其他農產品的凈收益均有所下降,有些農產品甚至出現虧本。③其原因,過去主要是二元結構,現在和今后主要是農業弱勢:小生產、生產周期長,地減、水缺、沙化等資源約束;存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2008年,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明顯高于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要明顯高于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要明顯高于上年。加快發展高效農業、集約型農業、設施農業。但是就解決拋荒問題而言,這些還不夠。必須保證財政農業支出高于GDP增長水平和財政收入增長水平;又要改善投入結構,重點投入農業現代化科技和農村現代化流通建設,更要強化支農資金的預算和監管。一要建立完備的預算機制,確保預算編制科學、客觀、正確、有效,實現支農資金效益最大化;二要強化監管機制,倡導第三方和受益方參與項目監督,改變以往監管體制中“重形式、輕實質”的情況;三要完善審計機制,從財政資金的源頭上、主渠道上、末端上和專項資金使用上,對財政部門資金預算、主管部門資金使用情況以及項目提供單位資金使用情況分別進行審查,確保專款專用。四要整合“三農”資金,將目前分散為15個渠道的政府支農資金,按使用性質和方向進行調整,集中使用、形成合力,提高資金效益。加快形成政府支持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充分利用當地原材料和農民勞動相結合的、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投入體制。
一、科技支農
農業科技創新,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中國農業雙重制約的根本出路。農業科技重點圍繞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及農民增收等重大需求,重點突破農業核心技術,帶動重大產品開發和產業化,用激勵機制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用市場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用體制改革整合農技推廣的資源和力量,用政策扶持引導農戶應用農業科技,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
具體說來,一是農以種為先。全面保護我國特有、珍稀的農業生物種質資源,把目前世界最大的生物種質資源庫變成基因庫,尋找可直接利用的種質材料,實現從主要依賴資源優勢到重點發揮基因和產品優勢的轉變,實現優良品種的選育從表現型選擇向基因型選擇、從形態特征選擇向生理特征選擇的轉變;育種技術從常規育種向常規育種與分子育種相結合的方向升級,育種目標由高產向高產、優質、專用升級。轉基因種子可以專門用于生物能源原料。
二是農以氺為命。科技節氺,實現由單一節水技術向高度集成的綜合技術和發揮整體效益的方向發展,蓄水、增水、保水、高效用水并重,農藝節水、生物節水、工程節水結合,促進節水農業技術向定量化、規范化、模式化、集成化和高效持續方向發展,實現旱澇保收,提高農業抗災能力。
三是農以土為本。科技改土、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質量,改中低產田為高產田,不斷提高耕地產出率。
四是農以本為基。加強農業生產資料節本增效研究,降低成本和價格,提高功效。發展智能化肥料控釋、生物農藥、農業環境生物修復和防疫技術,加強傳染性寄生蟲病和人獸共患病的有效控制,建立和完善防止外來動物疫病入侵的檢測檢驗技術和動物疫病預警預報與應急反應系統。五是農以需為導。突破農產品需求約束,必須突破農產品精深加工的關鍵技術。利用科技開拓農副產品的新功能、新用途,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綜合開發、多梯度利用,動植物廢棄物高效、合理利用,種加結合、以加促種、以加補種、種加并舉、共同發展,實現農業比較利益。
科技現代化的前提是法制,制定《農業科技法》,確保農業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
二、流通支農
一個產業要登峰造極,就必須有世界一流的供貨商,這些制造商及供應商會形成一個能促進創新的產業(邁克爾·波特1990)。同理,農業的競爭優勢,源于現代流通業支撐。
由于農村流通基礎較差,流通成本高、投資回報率低,企業到農村投資的意愿不強。通過建設道路等流通基礎設施,改善交易條件,示范引導、財政補貼、減免稅收的政策支持,擴大農產品交易規模,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吸引企業投資于農村流通業。鼓勵企業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兼并、聯合或發展加盟連鎖等方式,大力發展資金雄厚、設施先進和商譽卓著的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農村現代化流通體系:主體多元化、多層次化、實體化,市場體系開放統一、信息共享、拍賣化、招標化和合同化、競爭有序,流通創新、流通規模化、標準化、渠道規范、管理專業、便捷配套、使交易低成本、穩定可持續、高度組織化,完善高效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消費、廢品回收的產業鏈條,以城區店為龍頭、以縣城和中心城鎮為重點、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重點加強物流配送、市場信息、檢驗檢測、交易大廳、倉儲及活禽交易屠宰區等基礎設施建設,將貨真價實的工業品送下鄉,為農民營造便利生活環境。
具體說來,一是積極發展和創新農產品拍賣、經紀人代理、網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形成較為穩定和預期性的價格信號,以減少農業資源配置的盲目性和短期性,避免農業生產大起大落。二是大力健全農業生產資料服務體系,鼓勵、督促農資流通企業開展配送、加工、采購服務和技術服務及農機具租賃等多樣化服務。推動實力雄厚的農資經營企業探索創新經營模式,組建大型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農資連鎖集團。積極發展農資產品的專業物流配送服務體系,將農資廠商和農戶有效連接起來。農資物流配送優質農資產品,可以采用“生產企業+配送企業+農戶”的流通模式,建立網絡化的流通和服務渠道;可以聯合農資廠家和技術專家,提供完善、周到的特色服務,讓科技成果通過流通企業進入農家。三是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建立新型農資配送渠道和現代流通模式,引導現有農產品物流企業改造升級,推動其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完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改善農產品物流環境。四是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鼓勵農產品進超市,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加工企業直接向超市、社區菜市場、便利店等配送產品。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五是充分發揮農村現有流通網絡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業經營網絡向農村延伸,積極培育農村新型流通方式,鼓勵有實力的零售企業運用特許經營、銷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銷店”和傳統農村集貿市場,建設標準化的“農家店”和農村集貿市場,逐步形成連鎖超市、連鎖經營、統一配送、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形成方便、安全和實惠的農村零售網絡終端。六是發揮經紀人接觸面廣、信息量大、嗅覺靈的優勢,把信息和定單直接送到田間地頭,在農戶和商家之間牽線搭橋。引導經紀人由單純的產后銷售向產前物資供應,信息服務和產中技術指導等多種經營方向轉變;組織更多農民從事跑定單、找市場的營銷活動。
流通現代化的前提是法制,制定《農業交易法》,規定農資的購銷與批零差價率,平抑農資價格,設置綠色通道降低農資的運輸成本;完善農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立其質量可追溯制度、流通企業信用檔案制度和質量保障賠償制度。誠信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健全的法制體系既是誠信規范的前提和基礎,又為誠信規范的確立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誠信規范則對法律的貫徹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補充。加大對失信的懲罰力度和對守信的獎勵力度,禁止失信者進入批發市場。
三、調整支農
拋荒既是農業產業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反映,更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要抓住機遇,以需求高級化為導向,選育新品種,開發小品種、產品多樣化,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與工業結構調整不同的是,工業科技進步以企業為主,而農戶的實力有限,只能以加大財政投入到農業科技院所中,由其創名牌,名牌的基礎在質量,質量的基礎在技術,技術的基礎在科技,科技的水平在財政投入。科研機構要不斷研制、改造和推廣名優品種、開發和引進相結合,引進和改造結合,不斷提高產品品質,因而農戶能夠最大限度地減產劣質和大路品種,增產價高的小品種、抗災品種、特色品種、功能品種、附加值高品種、安全健康無公害等優質品種、優質果、菜、花卉等園藝類勞動密集型產品,逐步實現從劣質農產品為主向優質為主轉化。大力研制和生產反季蔬菜水果。鼓勵各地立足本地資源,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為此,建立提高農產品質量技術的保障體系,包括質量標準國際化體系、動植物檢疫標準體系、質量鑒定等級體系、無公害認證體系,良種生產、繁殖和供種專業化體系,農產品價格、生產、庫存信息以及中長期的市場預測信息網絡,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和自身條件進行生產。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建立面向生產、技術、市場的`信息化平臺,探索農業信息化規范服務、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的模式,使農業生產、管理、決策和市場逐漸實現信息化。
發展旱地農業、設施農業、綠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野味農業、綠色農業等新興農業。大幅度壓縮沿海發達地區大路貨的種植面積,發展高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的蔬菜、園藝產品,發展精品農業、水體農業、太空農業、精確農業、創匯農業、立體農業、園區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旅游農業和節約型農業;扶持中部優勢作物產區,給予類似于退耕還林、還草的財政補貼;通過區域信貸和區域稅收支持,穩定和擴大西部地區的特色農業。
四、金融支農
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為導向,合作金融為主導,商業金融和民間金融為補充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積極支持、規范發展民間金融,金融機構多元化,公私銀行、一律平等,培育農村金融市場。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農村信用社以聯社通過同業拆借和同業借款調劑資金余缺,增加央行對經營農業貸款的銀行的再貸款等資金供給,對經營農貸業務的銀行減免稅和財政補貼,增其實力、減其負擔,降其成本。在財政支持下,發放貼息貸款,引導農民投資。打破利率限制,貸款營銷、創新產品、拓寬金融支農渠道,如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實物貸款、買方貸款等,增加農業資金供給。以健全的制度環境保駕護航,培育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以及信用體系,實現農村金融與農業協調發展。加強貸款管理,實行嚴格的貸款準入制,嚴格執行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檢查的信貸決策程序,抓好重點客戶和重點鄉、村的風險預警監測,切實提高資產質量;加強審計工作,強化“內控第一責任”意識,發揮審計的再監督職能。為了保證農村金融安全,不但健全貸款抵押擔保機制和信用機制,而且普遍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體系,規避自然風險,保障銀行資金安全。
五、組織支農
財政支持、培訓人才、減免稅費、支持農民組織起步和渡過難關,鼓勵和幫助農民建立和發展合作社等組織。通過組織邊界的擴展,借助于組織對市場的替代,變市場交易為組織內部交易,集中單個農戶的有限剩余(需求)而形成流通規模經濟,有效地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相結合的難題,降低成本;其提供技術資料、優良品種、生產資料、技術指導和培訓、注冊商標、市場信息和產品銷售、買入農資等服務,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引導分散的農業生產逐步走向產業集聚、規模生產、集約經營,促進分工,降低生產成本;使家庭式、兼業式的生產方式向企業式、專業化的生產方式轉變,改變農業微觀經營方式,強化微觀主體的市場角色,適應客觀環境并形成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探索農民組織承擔鄉鎮政府轉移或委托的職能的實現方式,使農民組織成為政府的有力助手和公共服務的重要提供者。把其適宜承擔的信息咨詢、人員培訓、價格協調、公信證明、產品推介等職能交給農民組織。必須取消對農民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不合理限制,完善農民組織從事公共服務的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政策。
參考文獻
1 周志太.農民貧困的成因與脫貧新探【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6(12):1-4.
【拋荒新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機械科技查新狀況的對策理工論文07-02
新媒體時代的學生管理困境與對策論文07-02
關于土地拋荒情況調研報告12-31
關于解決農村稻田拋荒問題的思考07-26
新高考總復習新對策12-06
農村體育發展對策的論文02-06
生物教學對策研究論文06-22
論文“新媒介事件”之“新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