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學術論文
摘要:我運用多媒體教學,勇于鉆研實踐,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化靜為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化無聲為有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情境感染學生 ,變難為易,提高學習效率;運用多媒體培養審美情趣 ,形象生動的畫面、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著豐富美學信息的學習情境中去,讓學生在這里耳濡目染,主動探索美,發現美,感受美; 用多媒體增大容量, 長課短講。與同行老師共享課件、試卷、教學心得等資源,并且節約 備課時間。二年多來,我在學校支持下在班級安裝上多媒體,用多媒體教學,收到良好效果。
一、化靜為動,激發學習興趣,寓教于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動力",傳統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比較有限,多媒體在此則表現了高度的優越性。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學習氛圍輕松,興趣成了最好的老師。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完全克服了這一缺陷,能夠出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靜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軌跡運動,靜態的圖像可以像動畫一樣播放,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這樣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我搜集資料制作課件《望天門山》。如果學生直接閱讀,學生很難理解"天門"的形象、"開"和"回"是怎樣與山水聯系在一起等問題。我依據詩的內容設計出這樣的情景圖:兩高座山猶如巨大的石門,兩山夾縫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沖破山的阻隔,一瀉千里;遠處,紅日碧水間,一葉白帆飄蕩而來……運用物象直觀,由文到圖,由靜到動,讓學生理解“門”、“開”、“回”等關鍵詞語的意義,把學生的思維帶到山青水碧,紅日白帆的意境中,從而恰當地理解了全詩的意境。這樣,既能疑竇,又啟蒙味,激發了學生們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之情。沒有這物象創設的教學情境,學生理解“門”、“開”、“回”的意境就要費課時費力氣了。學生在動畫的刺激下,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創設情境 感染學生
盡快讓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是正確理解一篇課文的關鍵,傳統教學中通過精心準備導語或范讀課文力求達到這一目的。現代教育我們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與課文意境有關的音樂或圖像,將學生迅速帶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讀書有味,讀書入情,讀書悟理。事實證明此種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如在教學《黃河頌》時,教學一開始,我讓學生"走進影院看黃河",用《黃河頌》MTV片引領學生走進黃河,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黃河水流深深感染學生。我用多媒體介紹背景資料,學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戰贊黃河"。我給學生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我用背景音樂和一系列畫面作背景讓學生進入情境朗讀,學生讀得聲情并茂。反復朗讀后,我用圖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設計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動思維說黃河",學生熱烈討論,并相互質疑、回答,從各個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解除疑團問黃河"這一教學環節,學生由課內到課外,從古到今,從黃河的歷史、文化、生態變化各個角度發問,學生積極思維,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廣度上了解了黃河,甚至還提出了課堂上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更激發了他們課外探究黃河、關注黃河的欲望。拓展訓練中,我播放了影片《保衛黃河》,讓學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煙中受感染,培養了愛國主義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我讓學生給影片《保衛黃河》歌詞寫朗誦詞,加深了對《黃河頌》的理解,又培養他們贊頌黃河的寫作能力。課外活動中,我利用多媒體教學生唱《黃河大合唱》,進一步培養他們愛黃河愛祖國情感。我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黃河當今生態環境的變化,激發了他們愛黃河、保護生態環境、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在講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有的老師配了一段《春之聲圓舞曲》,樂曲悠揚動聽,很快就將聽課的老師和學生帶入春天詩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風、春雨,隨著這一串串音符撲面而來,對春的喜愛和贊美已蘊在心底。再如講授余光中先生的《紙船》時,我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學生一片深藍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搖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紅燭發著微弱而執著的光,鮮明的顏色、動態的設計立即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祖國深沉的愛已通過畫面深深打動了學生。這樣,在美的意境中,對文章的理解,從字面到內涵,層層深入,既把語句理解透了,又體會了所要表達的主題,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得到語感和美感的雙重訓練。
三、變難為易,提高學習效率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還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延伸和拓寬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和動畫,傳遞教學信息,解決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學難點,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養并發展了學生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寓教于樂,培養審美情趣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特點是圖、文、聲、像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著豐富美學信息的學習情境中去,讓學生在這里耳濡目染,主動探索美,發現美,感受美。學生課外閱讀《敕勒歌》時,開始學生覺得這首詩平白如話,沒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這樣的一個課件:一開始,在屏幕上出現一些靜止的畫面,分別對應詩中描繪的天山、草原、牛羊,學生看后基本上沒有什么反應。這時,我啟發學生:詩中描繪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顏色?哪些景物是這幅草原畫面的主體形象?它們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認為在這些圖畫中還應加點什么?頓時,學生們活躍起來,展開他們想象的翅膀,來描述他們“看”到的草原景象:在無垠的藍天下有一片遼闊碧綠的草原,在和風吹拂下,豐茂的草木俯垂搖曳,綠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時隱時現。而那草原與藍天之間鑲著的紫色遠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廣的恢宏氣象。接著屏幕上出現了與同學們想象一致的有關草原景色的錄像,使他們真正看到了雄渾豪放的北國草原,從而共同感受到了詩的美。教師隨后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想象,牛羊是這幅草原圖畫的主體形象,是綠色錦緞上托出的明珠,是畫中的'詩。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這個主體形象死板地畫在那里,也不是一開始就讓我們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時隱時現:風吹草低,現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風吹草起,又隱沒了牛羊。那么,草原深處還有多少牛羊,還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是天真活潑的姑娘,還是踏著牧歌歸去的小伙子?……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倘佯神游于這個廣闊的審美空間,盡情地領略這首詩的神韻妙境,充分地品味這"詩中有畫"的美景。
五、 增大容量 長課短講
傳統的授課一節課緊緊巴巴,一篇課文至少要兩節課才能完成,長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講一個星期。多媒體在此則顯示了其優越性,它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板書無需再寫,輕輕一點即可完成,問題也無需重復兩遍三遍,已經擺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來時間節約不少,課的容量自然加大,長課短講成為可能。教學傳統篇目《社戲》,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我制作的FLASH動畫片,學生津津有味的看"電視",熱火朝天的談感受,江南的小橋流水、月下行船、水鄉社戲、夜航偷豆等歷歷在目,那淳樸的鄉情、建可愛的伙伴、那帶著露珠的羅漢豆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飛猛進,結果往常三節課講完的內容兩節課甚至一節課就完成了。這時的多媒體就像是在學生和課文間架起的一條快速道、一座立交橋。
六、資源共享 齊頭并進
好的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在同一年級交流,甚至我還和外地的同行老師交流課件、試卷、教學心得等,使學生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并且節約 了備課時間。我在《中學語文》、《中》等都注冊成會員,我發表了教案二十多篇,上傳課件三十多個,試卷十多份,我和網上其他外地教師共享資源,上課資源豐富。網上教師朋友和學生共享我的資源,我也收集了大量教師網友教學和外地學生的學習資料,建立了我的個人資料庫,有力地促進了我語文教學,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二年多來實踐證明,我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多媒體給我的語文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學術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12-05
淺談多媒體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7-09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語文論文07-09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論文07-09
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4-01
淺談賞識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12-05
淺談多媒體課件在美術課中的運用05-11
論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妙處04-09
語文教學中多媒體運用雜談(網友來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