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內涵及幼兒心理教育啟迪論文
“比比和朋友”課程是前幾年從國外引進的旨在培養兒童健康情緒和社交能力的一項綜合課程,它將情緒健康教育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作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以提高兒童對困難和危機的應對能力。在上海、北京等地區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對今后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借鑒意義。
一、“比比和朋友”課程的起源與發展
“比比和朋友”課程起源于丹麥和立陶宛,然后經由英國慈善組織兒童好拍檔創辦及發展,現已在巴西、印度、挪威、加拿大、波蘭等國得到逐步推廣。香港教育學院于 2005 年開始與兒童好拍檔合作,把“比比和朋友”課程引進香港,為教師提供“比比和朋友”教師培訓課程。[1]
2006 年,華東師范大學與香港教育學院、兒童好拍檔合作,在匯豐銀行慈善基金的資助下,將“比比和朋友”課程引入上海,試圖為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種可操作或可資借鑒的系統化課程和方法,推動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并期望通過課程實施喚起我國幼兒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其他社會成員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更大程度的重視和認同。[2]
二、“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內涵
(一)課程宗旨
“比比和朋友”課程以培育兒童健康情緒和社交能力為宗旨,對于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情緒健康和社交能力的發展是心理健康的兩個重要指標,情緒和社交能力的健康發展會促進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整體提升。如果個體學會了辨別和處理自身的情緒,并善于運用社交技巧,那么在他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很好地排解負面情緒,努力尋求他人的幫助與支持,積極地同他人合作,找出更多措施來克服這些困難,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二)基本理念
“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希望兒童在幼童階段學會如何處理困難,以致他們在青少年和成年時期處理問題和危機的能力也能相應提高。[1]也就是說,為了預防兒童未來可能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高他們應對危機的能力,通過該課程幫助他們在幼年時期學會處理問題和應對挫折。眾所周知,兒童和成人能否面對人生中的各種考驗和困難,與他們應對危機的方式有重要關系,應對的技巧和策略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戰勝所遇到的危機和挫折,并減少這些困難所帶來的負面情緒。
(三)具體內容
“比比和朋友”課程主要圍繞一只卡通竹節蟲———比比和他的朋友們———一群幼兒展開,故事講述了他們如何面對溝通、友誼、沖突、死亡以及新環境等這些成長的挑戰。
“比比和朋友”課程總共 24 個課時,分為 6 個單元,每個單元有一個獨立的主題,每周上一節課。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情感”。通過這一單元的活動,讓兒童體驗到悲傷與快樂、憤怒和煩惱、妒忌、緊張等多種不同的情感,教師會帶領兒童認識這些負面情緒并探討應對這些情緒的方法。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溝通”。這些溝通包括:學會如何聆聽他人說話,學會表達心中的情感,學會在困難的處境里尋求幫助等,目的是提升兒童表達情感和與人溝通的能力。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建立和破壞關系”。力爭讓兒童學習如何交結朋友,學會解決與朋友間的沖突、維持友誼以及面對寂寞和被拒絕,以提升兒童結交朋友和面對被拒絕的能力。第四單元的主題是“消解沖突”。試圖引導兒童消解沖突,即討論或學會當自己或他人被欺負時,如何解決這些比較復雜的紛爭。第五單元的主題是“改變和失去”。在這個單元里,努力使幼兒明白改變和失去是生活的一部分,并從改變和失去中學習,以及如何面對死亡。第六單元的主題是“面對新環境”。這個單元力圖讓兒童學會適應新環境的策略,以及如何去幫助別人。
三、“比比和朋友”課程取得的成效
“比比和朋友”課程在上海、北京等地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第一,“比比和朋友”課程對幼兒產生了重要影響。有研究表明,曾參與“比比和朋友”的兒童,與沒有參與的兒童相比,表現出更多成熟應對的策略和減少許多問題行為。[3]課程實施后,幼兒表達情緒的能力大大增強,表達內心感受的意愿也明顯增強,應對負面情緒的技巧明顯增多,負面情緒得到有效緩解或消除。同時,幼兒了解并運用的社會交往技能也明顯增多,從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此外,“改變和失去”單元,使幼兒基本上了解到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部分,并能積極地應對。[2]
第二,“比比和朋友”課程促進了教師的轉變。在課程實施之后,教師改變了對幼兒心理狀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更加關注幼兒的內心感受和幼兒所需要應對的各類問題,深刻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師更了解幼兒,師生關系拉近。并且教師在課程中也學到了社會交往技能和應對策略,自身的心理健康得到了維護和促進,進而有利于教師各方面工作的開展。[2]
第三,“比比和朋友”課程的效果也延伸到了家長身上。家長更了解幼兒,教養方式得到改變,親子關系更為融洽。同時,家長能更加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并從中學到了很多維護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技能。[2]
四、“比比和朋友”課程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應關注幼兒的情緒健康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比比和朋友”課程與傳統的心理健康課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將情緒健康教育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作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應重視幼兒情緒的健康。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情緒健康水平會影響個體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現在有部分教師和家長卻并不關注幼兒的情緒健康。幼兒由于其身心發展還不成熟,在情緒表達、情緒理解等方面的表現弱于常人,比如愛哭鬧、喜怒無常等,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就應該放任自流。我們應讓幼兒學會識別情緒、體驗情緒,以及合理地表達自身的情緒,并提升其合理宣泄負面情緒的能力。同時,要重視幼兒的社會交往。良好的社會交往可以在幼兒感到孤獨或者悲傷的時候,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緩解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促進情緒的健康發展,最終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水平的整體提升。在社會交往中,幼兒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他們可能會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也有可能會遇到其他小朋友尋求自己幫助的情況,這就激發幼兒與他人的交流互動。于是,幼兒在尋求別人的幫忙和主動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和分享,共同處理交往中遇到的困難和沖突,增強彼此的友誼,最終增強幼兒應對危機的能力。總之,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應該關注他們的情緒健康,又要促進他們的社會交往。
(二)應正視對幼兒的死亡教育
“比比和朋友”第五單元的主題是“改變和失去”,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死亡。在現實生活和教育中,由于“死亡”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比較忌諱的詞語,所以教師和家長總是對這個話題閉口不談,他們也不認為幼兒能理解死亡,于是就對幼兒的死亡教育置之不理。
事實上,幼兒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會經歷生命的死亡,比如親人的去世、小寵物的死亡,或者是動畫片中某個角色的消亡,等等。有研究表明,幼兒早在 2-3 歲時就已經對死亡有了一種模糊的認識,到 5-6 歲時已經能夠理解死亡的概念,但如果他們一直得不到關于死亡的正確信息或者沒有接受過相關的教育干預,當真正面臨生命死亡事件的時候,他們的心理健康往往會受到威脅。[4]
為了不讓孩子過度輕視死亡和害怕死亡,我們應對幼兒進行死亡教育,讓他們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因此,我們應該打破傳統對于死亡的忌諱,正視對幼兒的.死亡教育,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死亡、面對死亡。如利用孩子身邊的動物、植物死亡以及親人的去世來對幼兒進行死亡教育,讓他們知道死亡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但又并不是讓孩子們沉浸在死亡的悲痛中,而是教會他們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正確應對周圍生命的死亡。
(三)應重視幼兒應對能力的培養
“應對”是“比比和朋友”課程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個體為解決所面臨的困難或者挫折,做出的認知或者行為的反應。為戰勝困難,我們通常會做出兩種選擇。一種是想盡辦法扭轉當前的局勢,改善糟糕的情況,如尋求他人的建議或幫助;另一種是在不改變現實狀況的前提下,通過運動、喊叫等方式將壓力釋放出來,以減少自身的負面情緒,緩解不良體驗。前者屬于行為的應對,后者屬于情緒的應對。與以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在解決已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同,“比比和朋友”課程強調提升幼兒處理問題和危機的能力,以預防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同時,一般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注重直接教給幼兒解決問題的辦法,“比比和朋友”課程不直接教導幼兒應對的策略,而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在繪畫、角色扮演、討論和游戲等活動中,鼓勵兒童思考,指引幼兒自己探索應對困難和危機的辦法。這就啟示我們,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重視幼兒應對能力的培養,尊重兒童的自主性。當幼兒面對困難、壓力和挫折時,教師不要立即為他們提供現成的解決辦法,應為他們提供情感支持,鼓勵和幫助幼兒自己尋求解決策略,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以后面對挫折和挑戰時不會驚慌失措。只有提高幼兒應對危機和困難的能力,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心理調節機制,從而提升其心理健康的整體水平。
(四)教師應重視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
縱觀當前幼兒園的課程設置,雖然大都設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夠重視,當他們實際開展時也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根本不知道幼兒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樣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知道采取何種恰當的方法,于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么被弱化,要么被直接忽視。除此之外,有些幼兒教師本身的心理健康觀就存在問題。黃英、劉云艷(2007)對重慶市主城區 60 名幼兒園教師的半結構深度訪談發現,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觀具有模糊性、經驗性、主觀性特點,并且存在重外輕內、重適應輕發展的傾向。[5]
因此,為促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師應重視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樹立正確的幼兒心理健康觀。首先,教師要明確幼兒心理健康課程的宗旨、基本理念、結構、內容與活動方式、實施原則以及技巧等,更好地為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其次,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既要重視幼兒個體內部的發展需要,又要關注幼兒的情緒問題,并探尋幼兒不良情緒背后的深層原因。同時,教師不能將偏食、好動、進餐慢、好表現等原本屬于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擴大為是心理健康問題,隨意給幼兒貼上心理不健康的標簽。
(五)家長要積極配合且有意識地強化幼兒學會的應對策略
在“比比和朋友”課程中,每位家長會拿到一本同課程配套的《家長指南》,在指南中,家長會了解到“比比和朋友”課程的重點,并了解家庭予以配合的重要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家長將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幼兒園和老師。
其實,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既能為幼兒的心理需要提供支持,又能為幼兒心理發展提供指導,他們的態度、行為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水平。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家長要轉變自身角色,配合學校和教師,切實地參與到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來,比如積極參加家長會,主動同教師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并主動向教師介紹孩子在家里的學習生活情況,尋求教師的幫助和支持。同時,家長還要有意識地強化兒童在學校中學到的積極策略。父母應留意孩子的心理和言行變化,善于聆聽孩子的心聲,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并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為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內涵及幼兒心理教育啟迪論文】相關文章:
幼兒心理教育論文03-30
中專幼兒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論文06-22
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改革論文09-16
用三生教育啟迪學生心理論文09-16
幼兒心理教育研究論文06-21
活動課程的心理教育價值論文06-22
創業教育內涵探析論文08-06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2-21
幼兒心理教育論文范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