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技術化的倫理反思論文
技術己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其深層影響是人的全面技術化。人所創造的一切都是技術化的存在,這并不奇怪。令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是人的技術化。目前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對技術化的批判,這種批判在遭遇到人的技術化時便達到了頂峰。這令我們聯想到文藝復興時期,那時思想批判的矛頭對準的是宗教對人性的壓抑。雖然兩個不同時期思想批判的內容表面上不同,但其實質卻沒有區別都是對人所創造的事物反過來束縛人這一現象加以討伐。如何看待人的技術化這種發展趨勢,需要從人的本質和技術的本質加以分析,而如何抑制人的過度技術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則需要倫理學的思考。
一、人的技術化發展趨勢
(一)什么是人的技術化?
“化”是指一個不斷演變的量化的過程。技術化本身是指技術的實現過程。人的技術化就是去人的原發狀態,逐漸似自然生存。什么叫“似自然”,即具有自然的創造性。人的似自然就是使人貌似有自然界那樣的創造自由度。
首先,人的技術化是技術屬性逐漸添加的過程。人一開始僅發展了利用某個器官的技巧,工具的發明使無機技術逐漸與人的身體技術整合在一起,達到了人借助自然力量的創造性轉化而使人添加自然界其他事物屬性的過程。“人類制造了能犁地的機器,將巖石的堅硬屬性賦予人類;人發明了飛機,把鳥會飛翔的屬性賦予人類;人類縫制衣服,將狗熊有厚厚的皮毛防御寒冷的屬性賦予人類,等等,這一過程也是人的技術化過程。”
其次,技術化就是人性某方面的實現。因為技術就是人性的一面鏡子,去人的原發狀態的原因是因為人不滿足于自己的原發狀態,人要擺脫受控于自然的狀態。“人一開始就是技術的人,人類的發展就是不斷技術化的過程。”
(二)人的技術化的趨勢
第一,人的技術化改變自身的時空行為方式。技術化生存就是人的時空存在超越自然狀態,而采取技術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人改變了生存狀態:靠技術(剖腹產手術)出生,靠技術(喝奶粉)長大,靠技術(如空調)維持身體的舒適度等。人的技術化生存可以改變人的空間存在狀態,到達僅靠雙腳不能到達的地方;可以改變人的時間存在狀態,在幾分鐘內用機器完成人幾輩子才能做完的事。
第二,人的技術化改變人的社會關系。人類向來把自己當作萬物之上的高等生命。但是科學家發現,人類的幾乎每一種行為都可以在動物界找到依據:“人類心理學有五種人格特征之說在猿類身上,可以觀察到同樣的特征,它們性格的心理建構與人類遵循同樣的結構模式。”不過,技術對人類社會關系的影響在動物界很難看到。技術模式己經部分內化為人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如計算機的出現使寫作方式按機器操作的方式展開,思維過程也變得與計算機界面操作同步。個人計算機終端的普及和通信技術、媒體技術的進步,使網絡成為人的虛擬存在方式,也建構了虛擬的社會關系。從這一點來說,人與動物的巨大區別顯現出來。人的技術化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方面,二者同步展開,可以作為個體發展狀況的衡量尺度。人與社會一開始就處于人的技術化的過程中。社會生產關系、社會交往關系、社會組織關系都是技術化的運作。
第三,人的技術化讓人成為技術體系中的單元。人的技術化是人的創造性的展開,在自然按照人的意愿被修改的過程中,人實現其成為非自然人的過程。按技術活動的原則和規范展開,是人類的意愿。人首先創造了各種技術系統,然后把它們納入人的生活中。技術化到一定程度,人也被納入各種技術系統的建構和運行之中,成為技術系統的單元或對象。
二、對人的過度技術化的倫理反思
人的技術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和必需,技術化具有不可逆轉的趨勢,但是如果技術的發展過于迅速,而社會倫理關系的調整尚未跟上,便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問題。特別是人的過度技術化所引發的倫理問題更需要及時加以解決。人的過度技術化主要表現在沉迷于技術化生存以及對技術的過度依賴。
人是有反思能力的動物,能不斷地認清人性的弱點及自我局限,對技術化后果的自我意識主要評估技術化是否帶來了人類生活的幸福。反思的結果可以通過對某項技術的反對而直接影響技術,也可訴諸法律和道德,從而間接形成一種約束力量。
(一)從社會倫理角度質疑人的過度技術化
第一,人的過度技術化讓人幸福感降低。幸福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一種精神上的滿足。這種精神滿足與身體的健康有直接的關系,因為健康是幸福的身體基礎。人的技術化是否讓人更健康呢?許多學者都己分析了技術的“代具性”使人喪失了天然的能力,吞噬著人的自然屬性萬。人的某些自然屬性如果不優,為什么不能拋棄呢?問題是技術的進化使人的某些性能退化。如汽車的代具性讓人缺少運動、汽車尾氣致病,這些都導致身體不健康,所以其使人幸福的倫理意義讓人懷疑。又如專家發現現代媒體技術雖然能讓人享受電影和電視的樂趣,但也會讓人得“模擬暈動癥”,因為人在自然環境中看到的都是立體的形象,人在運動中視覺與身體的反應是協調的,而在電視和電影影像面前雖然看到了運動,這些運動向大腦暗示人們應該是在移動,而此時人們實際上正站著或靜坐著,所以容易頭暈。手機和技術會加劇這樣的傾向。
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部分地抑制一些不恰當、不計后果的科學技術異化,但最根本的還是要通過倫理約束和法律來消除過度技術化的不當后果。倫理反思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現實生活給出善惡判斷和應當如否的道德標準。所以,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看待代具性背后隱藏的后果。人的創造性智慧是解決人類未來一切麻煩和困境的福音,還是制造一切困境和麻煩的源頭?
對技術的過度依賴也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后果,如過度依賴技術手段,忽視直觀體驗,造成人的認知能力下降,情緒焦慮;過度依賴電子學習工具,影響學生記憶力的發展。另外,“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是構成幸福的主要內容”。如幸福感與自主性有關。對技術過度依賴的后果就是喪失了自主性,被技術左右。就方便性而言,指紋辨識算是目前最高也是經濟的安全機制之一,但是過度信賴指紋并不是件好事。一方面,因為受傷而使得生物特征無法被辨識,人的自主性就會在這項技術面前完全喪失;另一方面,指紋樣本相對而言非常容易被取得,又有方法可以破解,因此安全性堪憂。埃呂爾認為技術與人性相沖突,因為在他那里,人某種含義是人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在社會中技術活動越多,人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越少。由此看來,人的不幸福感與技術化造成的缺乏自主性。
第二,人的過度技術化挑戰傳統社會的倫理關系。倫理關系是以倫理權利與義務關系為實質和核心內容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倫理關系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中國在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倫理關系由以血緣、地緣為主向以業緣為主轉變。但是隨著新技術的興起,倫理關系又出現了由現實的倫理關系向虛擬倫理關系的轉變。這說明人在技術系統中生存容易被技術系統的邏輯左右,而使傳統社會倫理關系式微。技術批判主義者認為生產、生活世界被“數字化殖民”,人文精神在數字化境遇中變得岌岌可危,數字化主體被消解為“虛擬人”、“數字人”,人類的倫理關系狀態令人擔憂。又如,靠技術化手段獲得的美容影響到現實婚姻關系的建立。一些年輕人在擇偶時,需要對方提供整容前的照片,就是對過度技術化的一個諷刺。過度依賴技術手段的生存方式與傳統社會倫理的沖突在口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本來是朋友聚餐的社會交往,人人卻低頭玩手機,對現實人視而不見,與網上的虛擬人聊天。虛擬世界交往的情感寄托超越了現實的社會情感交流。
(二)從環境倫理角度反思人的過度技術化
人的技術化究竟是好還是壞,價值判斷的標準是能否使人類幸福。由于技術的形成來自于自然和人兩方面的力量,技術化的發展趨勢以及技術化的約束也來自于這兩方面,所以對技術化進程的約束還要依靠自然力量的反饋。當技術化生存對自然的破壞性超過了建設性并達到一定程度時,能否可持續地獲得幸福的問題便擺在了人類面前。
第一,人的技術化過快和過,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協調。人的非自然性(非人屬性的疊加)使占有自然的行為加劇,表現為人的生活越來越復雜,人周圍的用品堆積,浪費自然資源;人的心理體驗的技術化使占有自然的欲望變得無節制,表現為商業化刺激下的體驗創新,無意義的新產品的不斷更新;身體與自然的合一被間接的工具阻隔,人越來越遠離自然,生活在一個人工自然的框架之中,損害了人的心理健康。作為創造主體的人類,其主體地位的局限性來源于人不能脫離自然而存在。正如福柯所說,只有人被發現是有限的存在,作為主體的人才能誕生。創造的生態本性觀點需要從自然的整體性而非人的單邊性出發去看待人的創造性。人的創造性本源是人的自然性,而后天形塑只是在自然本源的基礎上的發展。如果人的創造性異化為自然本性的對立面,則會造成對本性的損害,帶來違反自然規律的后果。
人需要反思的是,我們不能總在褒意上理解創造,特別是在生態紀元到來后,更需要慎重地發揮人的創造本性。因此,我們要問,人需要的是機械化的技術存在,還是自然化的技術存在?是與自然協調的技術化存在,還是破壞自身存在基礎的技術化存在?人類趨向自由土國的標志是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不要什么,人怎樣技術化存在?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將創造本質理解為一種生態自然的本性,不僅人具有創造性,自然具有創造性,宇宙中的每一個體都具有創造性,這種創造性體現在自然界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創造中的非理性與理性的矛盾中。自然的創造是一種有機的、生態的、平衡的創造,人類若不是作為自然的對立面,而是作為自然中的一分子,那么人類的創造也應當是有機的、生態的、平衡的。
第二,人的技術化的無節制造成自然環境的不可持續性。倫理是處理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和準則,以往的概念定義和研究都局限在人與人的關系范圍內展開。現代技術和生產方式使某些自然資源不可再生,無法回復到自然的循環中,己經打破了自然的有機聯系,極大地破壞了整個自然系統的生態平衡,使人類無法再幸福地生存下去。所以,現實推動倫理信念跨越人類中心倫理構筑的鴻溝,擴展至非人類的自然世界。地球這個生命系統如果得不到人類的支持,也就不能支持人類的存在。人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負有道德責任,主要來源于對自身和社會發展以及子孫后代利益的關心。
技術直接影響著生活和自然,而且是人類最基本的文化現象。技術顯然遠遠不單是思想的具體化,它是需要和價值的體現。對人的技術化發展的約束力量取決于自然的承載力—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改變使人類的幸福處于不可持續的狀態。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技術都是人性的產物。人是技術化生存的動物,只不過在早期技術化的程度低而現在技術化的程度高而己。在技術的力量并未彰顯的階段,對人性的不成熟認識沒有將技術性納入人的本性。其實人的自然性就是人保持其自然狀態的保守性、穩定性,技術性就是打破其自然狀態的創造性。
結論也許是:質疑人的技術化需要從質疑人性出發,尋找技術的原因,需要從人性的矛盾中尋找。要從人性的不善角度去尋找技術的過度化,去評估自然能否承載人類的野心。
三、扼制技術化向違背人的幸福趨勢發展的對策
第一,擴大技術價值判斷的范圍—從人文視角約束技術化。幸福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占希臘析人早就認識到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樂,而在于德性,感官的快樂和財富是身外之物,只有靈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樂。從人的幸福角度思考技術化的后果,就要在技術實踐中關注人文價值。把人文價值判斷滲透到技術的功能價值評價中。傳統意義的技術評價停留在看得見的功能實現及安全性層面,對技術造成的不便利、不舒適、不人道(如對私密性的侵害)、不公平等卻少有人追究,即人們對另一種意義上的技術后果常忽略不計。
技術是追求效率的手段。但是技術的價值不應當只是單一的、功利的,應當既包括技術的'特殊價值,又包括人類的道德價值,如安全、幸福、誠信、信任、尊嚴、自由、不傷害他人等,但在現實技術活動中技術只被賦予技術系統的功能價值—實現某個技術動作達到更高的效率。這樣犧牲某種以人類價值為前提的技術功能價值會帶來對人類的傷害。技術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技術體系在全稱人類范圍內的內生與建構,一是發生在個體的人身上的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建構過程。從全稱人類來說,技術化可能導致人的自然性與技術性的不協調。如科學家發現延長壽命可能降低生育能力。那么,在延長壽命的幸福與天倫之樂的幸福面前如何選擇呢?
美國華盛頓大學信息學院教授芭堤雅·弗里德曼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價值敏感設計的理念,就是強調技術設計中要蘊含人類的道德價值。2008年芭堤雅·弗里德曼給出了人機交互領域里9個基于道義論和因果道德取向的傳統價值,4個非傳統價值,不僅擴展了技術評價價值的范圍,還分出了層次,對傳統倫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技術的價值評價范圍擴大的意義是強調技術設計預設全面的價值,將人文價值納入其中。如在建筑設計中不能只考慮容積率這一種甲方的功利價值,而要預先了解一旦地震發生,建筑物的倒塌占據多大的空間,會對逃生的人產生多大的第二次傷害。在建筑設計中預設出合理的空間,是對居民生存權的尊重,這大概首先需要有良知的學者思考和研究,其次則需要社會制定的設計導則來規范投資者和設計者彼此的責任。
第二,找尋人與自然的平衡—從生態倫理視角約束技術化。生態倫理建立的使命不僅要提出“保護生態”這一道德要求,而且要為該要求賦予道德理由和依據。自然是一個自組織、自動調節的生態系統,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積極的創造。保持自然的完整性和自然系統要素的平衡是人作為自然系統中的一分子的責任。技術的發展、人的技術化也要納入人與自然的平衡中。過度的技術化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也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受到傷害。
各層次的教育要注重在人的價值系統和知識系統中建構生態意識和生態知識,教育人們意識到自然資源有限、人類欲望無限的困境,了解生態倫理的意涵是以整體生態、宇宙的福社為依歸,了解人類與自然相處態度轉變的重要性。因此對任何新的技術成果都要思考其價值所在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非所有的技術都是立意良善的。技術過于擴張的現象背后往往是人性的貪婪之惡。
現代人需要在實踐中養成簡樸生活的美德與習性,而不是過分追求高科技、新產品,要積極投入環境保護的行動,關心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議題,掌握環境保護的行動技能與經驗,倡導綠色休閑生活,減輕自然環境的負荷。
第三,找回缺失的技術責任主體—從社會責任視角約束技術化。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從社會管理的角度對技術化進行約束,主要是認定責任,并建立一定的政策制度來規范社會行為。技術責任的內涵本應該隨時代的進步而發生變化,讓技術系統參與者負起更多的責任,而社會卻固守原有的技術責任內涵,這是造成技術責任主體缺失的原因之一。
對人的過度技術化的負面后果,所有社會成員都要承擔起技術的責任。科技人員要有善待自然的倫理和道德觀念以及以人為本的倫理情懷,不能只考慮技術的功能,在技術化的進程中迷失;不僅從專業思考問題,更要對什么是人類的幸福有深刻認識。
企業對技術后果擔負的社會責任,要延伸到使用之后。如對電腦網絡游戲帶來的負面效應,除了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入手解決之外,企業的責任也不能回避。如韓國政府制定了游戲企業的延伸責任制,如果某個玩家因玩游戲自殺,企業要負一定責任。
政府要負起行政監管的責任。政府不應當干預科學家的研究主題,但是要通過制定政策,使無法預知后果的科學技術研究在一定范圍內試驗,特別要重視技術所帶來的生態效應的大尺度研究和應對對策研究,要建立對政府主導的公共事業項目的審查制度。
公眾要回歸責任主體。社會的分工越細,處于其中的人對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后果和價值越是缺乏判斷。眾多人參與的現代技術系統是分工嚴密的系統,讓其中任何一個人承擔技術的責任都是困難的。然而,恰恰是這個己經趨于全球化的技術系統又賦予每個人以全部社會責任。網絡使地球任何一個角落中發生的事件都會影響到我們。所以,技術民主化的更深層的意義是讓大眾由消極變成積極,即責任的回歸。現代社會要建立使用者參與技術決策的聽證會制度,反思技術化帶來的深層影響,扼制技術化向違背人的幸福的趨勢發展,使人本主義的價值觀發揚光大。
【人的技術化的倫理反思論文】相關文章:
科學技術的倫理挑戰論文04-09
科學技術的倫理轉向淺析論文01-31
現代科技倫理的反思與建構論文09-18
信息化技術論文04-05
自動化技術論文03-29
我國環境倫理學的進展與反思論文09-18
科學技術倫理學三題論文01-28
對構建技術主體倫理的原則進行研究論文04-15
建筑電氣工程的智能化技術應用反思論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