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音樂教育論文
音樂智能作為多元智能的一種,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音樂教育在對人類幸福和美德的培養上,與積極心理學大師馬丁·塞利格曼竭力主張的:將心理學的研究從對病態心理的研究與治療擴展到研究人類幸福和美德的科學上來,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那么,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如何用音樂教育激發兒童積極的情緒體驗、挖掘兒童積極的個性品質、形成適合兒童成長的積極社會大系統,最終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呢?
1、注重音樂熏陶:激發兒童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善心和美德為研究對象,并明確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三個主題。其第一個研究主題就是:積極的情緒。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本性是偏愛積極情緒的,特別強調積極情緒體驗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音樂的誕生本身就飽含了人類豐富又抽象的情感表達,對人的情緒刻畫更加深刻、細膩,這使其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音樂對人的熏陶與凈化是其他學科所無法企及的,音樂教育對兒童的身心發展都可以發揮積極的意義。而在目前的音樂教育中,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常常陷入誤區。有人認為音樂教育無足輕重,只要文化科目好,中考、高考考得好就可以了,忽視音樂對人成長中審美產生的巨大作用。有家長將兒童音樂教育的目標定位為增加選擇好學校的籌碼,導致強迫兒童必須樂器考級、樂理背誦、回答提問式音樂賞析,破壞兒童與音樂的天然鏈接,讓孩子產生特別多的負面情緒,破壞孩子產生舒緩的、美好的、自發的情緒體驗。以上思想與做法都是嚴重影響音樂教育發揮積極效果的。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首先是在素質教育中完成審美的教育,而不是帶著功利的目標嚴重忽視或者過分夸大音樂教育。我們可以:在家里備上音質良好的音響設備,隨時隨地讓兒童感受音樂的熏陶;去聽一場真正的音樂會,感受音樂帶來的震撼,激發兒童對美和善的向往;在音樂教育的課堂上,與兒童一起創作,激發兒童對成就的渴望;在學校課間的十分鐘,播放經典、悠揚的音樂,將音樂融入日常的學習生活;也可以將起床的鈴聲、操場鍛煉的背景樂都設置成經典名曲,將美的體驗不知不覺間移入兒童的感知世界里。積極心理學家認為,積極、正面的情緒體驗多了,人就會更加幸福。一個被音樂滋養、被音樂激勵、在音樂中迸發創造力、在日常生活中充滿了美妙音樂的兒童,更容易體會到積極人生里充盈著的幸福,也更有能力將這種幸福的積極力量傳播出去,帶給周圍的人幸福感。
2、結合音樂教育過程:挖掘兒童積極個性品質
積極心理學的第二個研究主題是積極的個性與人格品質。人格是個體內在的穩定的心理品質。如果一個人的人格品質是積極的、向上的,那么可以據此預測,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都可以表現出更加積極的心理活動以及應對行為。也就是說,逆境中的適應性與擺脫逆境的積極性會增強。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培養這些特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加其積極體驗,即讓他們能體會到成功的感受。
音樂教育是一個由淺入深,漸進深入的過程。兒童很容易因為對音樂感覺深不見底,不知道從何學起,而產生否定自己的情緒。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么可以在音樂教育中,設置階段性成長小目標來不斷肯定兒童的成績,讓兒童能夠感知到努力的效果。階段性成長小目標不一定是掌握多少樂理知識,唱會多少歌譜,而可以是對音樂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的任何一個。
比如,一個缺乏自信心的男孩,主科學習成績一般,遭受比較嚴重的學習挫敗感,因此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遭遇到任何一點小的困難,會很自然地認為自己“不是唱歌的料,不是學音樂的料”,產生放棄的念頭。面對這樣的兒童,可以將階段性目標設置為:在一個月之內能夠有勇氣在全班同學面前公開表現一次。在這一個月的音樂教育中,更加熱情地鼓勵、殷切地希望他能夠好好地準備,同時老師給予他所能給到的指點和幫助,以最大可能確保他能夠表現出最佳的狀態。最后為他創造一個機會,讓他在認為自己心理和行為上都準備好的情況下,在同學們面前大大方方地表演一次。兒童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給他們滋養,給他們機會,給他們舞臺,他們就可以自由地成長為充滿魅力的花朵。
無論最后的表演是否達成兒童預期的效果,只要與兒童達成一致,本次的任務僅僅是:有勇氣公開地表現一次。只要有了這個勇氣,就是成功。那么這一個小的階段性成功的積極感受就會深植入兒童的記憶中,成為他積極人格品質中重要的里程碑。
3、拓展音樂教育領域:形成適合兒童成長的積極社會大系統
積極心理學的第三個研究主題是積極組織系統,主要研究怎樣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等系統,從而在使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這一點在音樂教育中也可以得到很好地貫徹。
當代的中小學生都很喜歡流行歌曲,并因此而發展出瘋狂追星、模仿明星的舞臺造型、花費與消費與自己水平不相稱的金錢購買周邊產品等行為;有的學生甚至會因為追星而逃課逃學。因此學校認為流行歌曲、流行歌星影響兒童的學業發展,想方設法禁止兒童接觸。但是否流行歌曲就不在音樂教育的領域之中呢?是否流行歌曲以及流行歌手就沒有積極的能量傳遞給兒童呢?答案是否定的。用積極心理學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將音樂教育的領域進行拓展,對兒童喜愛流行歌曲、流行歌星進行合理地引導,同樣可以達成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目標。
以中小學生們都很喜歡的流行歌手周杰倫為例。他的《青花瓷》不但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讓億萬中國人感受了釉下彩瓷傳統藝術的美,同時也接受了藝術熏陶;而他個人的奮斗經歷也可以讓兒童更深刻地體會到社會、家庭和學校這個大系統給人的磨練。在一次高中的流行音樂鑒賞課后,我給學生們留下了一個拓展作業:請搜集周杰倫的成長及奮斗歷史,并體會其對自己最有激勵作用的部分。
很快,反饋陸陸續續回來了。有的同學對周杰倫自小父母離異,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特別有感觸,認為他能夠在家庭遭遇挫折的時候,仍然堅持對夢想的追求特別值得自己學習;有的同學對1996 年周杰倫高考落榜,懷著音樂夢想去餐館做服務生的行為很是佩服,認為他百折不斷,并且沒有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做事并等待機遇非常難能可貴;有的同學認為他在進入1997 年后,因為自己“怪怪的風格”不被人接受而痛苦,但仍然堅持走自己的音樂之路令人肅然起敬;有的同學對他能從餐廳服務員到家喻戶曉的當紅歌星的逆襲過程特別羨慕,得知他曾經被無數歌星拒絕接受他的歌卻毫不放棄,并因得到一句“10 天寫出50 首歌,有10首能用的話,就幫你出唱片”的承諾而通宵達旦地工作表示非常敬佩,并自發自愿地開始向他學習。通過這個音樂教育的拓展作業,同學們對流行音樂的感知不再局限于好聽,而是帶著對歌星創作歌曲的理解去深刻體會;對流行歌星的認識也不再是盲目追逐,而是帶著對這個歌星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的認知,重新體會自己選擇他作為偶像的積極意義。
在這樣一個拓展了的音樂教育課堂里,原生家庭、學校、社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大體系,而不再局限在課堂里的音樂知識。這個由音樂教育拓展而形成的大系統,就是積極心理學強調的適合兒童成長的積極的社會大系統。
【談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音樂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新課標理念下的作文教學與反思論文11-25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07-28
基于CDI0理念下的《網頁設計》教學思考與研究的論文07-12
小班幼兒音樂教育論文04-25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09-05
談責任(議論文)01-27
談追求(精選議論文)01-26
議論文:談幸福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