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初探
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關于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初探的內容,歡迎閱讀!
摘要:應用型本科作為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直接產物,是我國現階段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是一種新生事物,應用型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還很不成熟,還沒有形成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設計理論和模式。從實踐的角度,針對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計過程提出一些初步構想。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設計過程
作者簡介:劉守合(1975-),男,山東菏澤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0)17-0056-02
任何一種大學教育過程都可以描述為:設定人才培養目標,然后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并實施課程和課程體系,最后根據人才培養的質量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可以說課程和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素質和能力的基本載體,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最終要靠應用型的課程體系來完成。
一、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設計的價值取向
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傳遞最有價值的知識、經驗,正成為當下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與難點。這些知識與經驗在課程教學中轉化為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人文與科技、職業與生活的關系,如何看待這些關系并對其進行組合,將從根本上影響課程體系總體設計和模式。
基于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較好發展后勁的應用型人才之需求,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設計應遵循以下價值取向和總體思路:面向工作過程,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應用學科為支撐,兼顧學生個體需求。
(一)面向工作過程
從本性上分析,應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不是升學教育,而是一種為工作做準備的教育,具有明顯的職業性傾向或就業導向。這種職業性不是面向單一職業,而是面向某類行業或職業群,使學生具有較大的就業彈性和適應性。接受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直接就業,只有少量的學生有機會立即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或出國深造。根據2007年重慶晨報與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聯合開展的“大學生初入職場的感受如何”調查結果,有53.7%的人認為針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學校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素質的提高,專業對工作沒有直接幫助。面向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設計可以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
(二)以應用學科為支撐
本科專業建設不能離開學科的基礎,專業與學科的關系十分密切。專業建設和結構大體上“折射”了社會職業需求的變化,是“處在學科體系與社會職業需求的交叉點上”。如果學科是根,那么專業是干、課程為末。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必須以學科為支撐,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使學生具有發展“后勁”。
(三)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
這是處理“面向工作過程”和“以應用學科為支撐”關系時要遵守的原則,貫穿于課程設計的全過程。無論是設置直接面向特定職業群的課程,還是設置學科課程,都應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服務。應用能力可以分為:關鍵能力或基本能力,即面向所有職業、所有專業的學生都具有的能力;專業基本技能,即與具體學科專業相聯系的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即與職業群相聯系的能力,主要通過實踐課程培養;以及特色能力,即因個體特長和選擇不同形成的能力。根據重慶市人才中心2008年公布的該市《用人單位調查報告》,699家受訪用人單位中在回答“看重求職者哪些方面素質”時,58%的單位認為實際操作能力對企業最為重要。這從一個側面直接反映了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四)兼顧學生個體需求,以學習或學生為中心
這是課程體系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習結果是檢驗課程體系的最終標準和依據,同時理想的課程體系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而且還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根據杜智敏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般院校即應用型大學的學生學習動機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理想職業提高經濟地位”[1],其學習動機非常實際、實用。學習動機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在設計課程體系時必須予以考慮。特別是對學生群體特征的研究要有對策,進行所謂的“校本”研究,增強課程的針對性。
二、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的一般步驟分析
(一)組成設計團隊
課程體系的設計不是教師或專業負責人的個體行為,而是集體行動,需要多方智慧、多方參與。在接到課程體系設計任務或感到課程體系需要改革時,由專業負責人擔任課程體系設計團隊負責人,吸納專業骨干教師、校外學科專家、用人單位代表、校友、教學秘書、學校教學管理部門代表等作為團隊成員,正式組成設計團隊。在整個過程中,專業負責人的作用舉足輕重。專業負責人除了對本專業的知識體系十分熟悉外,還應通曉教育教學相關知識。課程體系設計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教學研究)活動,課程體系是學術活動成果,學校應予以承認,對承擔課程體系設計的團隊給予必要鼓勵、支持。
(二)前期資料信息收集與分析
主要包括:學科知識更新趨勢和要求分析,即對專業相關應用學科內容及其研究重點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使課程體系保持與學科研究前沿對接;社會需求分析,包括國家、區域(高校所在地)、用人單位、未來需求等多個層次和方面。其中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是最有實用價值的'措施,可以通過兩個渠道實施:一是學校自己組織調研,主要在畢業生聚集度相對較高的行業領域進行;二是通過社會上公布的現階段人才需求調研分析或未來人才需求分析等;學生特征分析,包括學生知識和能力基礎、態度、個人發展需求等。只有充分了解了培養對象,課程設計和教學才能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直接影響到學生學業的成功與否。
目前而言,應用型本科主要是一般地方性高校特別是新建(專升本)高校提出并實施的教育類型(在招生批次上表現為第二、三批本科),這類學校的學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知識基礎一般、求知欲不強、對未來缺乏明確規劃等。但每所學校也會因生源地區分布、校風等不同,導致學生特征的差異,這就決定了學校、專業必須專門對自己的學生進行特征分析。
(三)目標分析
主要是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分解,將關鍵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特色能力等落實到不同的課程組,并最終落腳到一門門具體課程,形成每一門課程的目標。其中課程組的課程會有重合或交叉。
如將檔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確立為“面向地方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事業第一線,具有解決檔案工作實際問題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具體是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領域從事文件檔案管理、綜合信息服務、秘書等項工作。那么,要勝任這些工作,需要多種專業技能與專業核心應用能力,包括“文件處理與控制技能”等五項專業基本技能,和“文件檔案實體管理能力”等三項專業核心應用能力。每一項專業基本技能和專業核心應用能力都有一組課程來支撐,如“文件處理與控制技能”的養成由“文書學”、“公文寫作”、“科技文件管理學”三門課程來承擔。
(四)結構設計
職業是專業也是課程體系的起點,應用型本科的一般演進過程可以表達為:職業―專業方向(課程組)―專業(完整的課程體系)。學科是專業的支撐,同時還要根據國家要求開設一定的公民課程。
結構設計是課程體系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決定了每一門課程在專業教育中的位置,包括縱向時間上的序列和橫向的相關關系。在處理通識課程與專業(職業)課程、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關系時,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全面素質教育。在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中,素質教育課程或通識教育課程應該受到重視,諸如關鍵能力、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等方面培養不容忽視,必須占據一定的位置。上面提到的重慶市的《用人單位調查報告》中,高達48.78%的單位認為道德品行對企業最為重要。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的人才除了“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外,還應“學會做人”、“學會共處”。“過分功利的、實用的、職業化的大學教育,只能被動地適應社會。”[2]
2.理論與實踐并重。應用型本科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因此,在重視理論講授的同時,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不是理論教學的附庸,既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又獨立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3.模塊化。由于一般高校沒有直接設置新本科專業的權力,適應社會職業變化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十分必要,“平臺+模塊”的課程結構模式被廣泛應用。平臺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平臺、學科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模塊課程包括專業方向課模塊和任意選修課模塊。“平臺”保證人才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體現“寬口徑”、“厚基礎”,著眼于學生發展后勁;“模塊”主要是體現不同專業方向人才的分流培養,體現個性,側重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如在歷史學專業設置兩個專業方向課模塊:文博旅游方向和文物博物館方向,分別包含完全不同的13-14門專業方向課程,這樣使學生在學習寬厚的基礎課程之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從事的職業需求出發,選擇不同的模塊課程。
(五)實施
目標分析和結構設計完成之后,每一門課程都以特定的目標和功能存在于特定的位置,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確定每一門具體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其中制定課程教學大綱是關鍵性步驟。教學大綱是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完成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以系統和連貫的形式,按章節、課題和條目敘述課程的主要內容。它規定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實際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規定了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無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實踐課程教學大綱都應充分體現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至于實施教學中時采取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往往因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而異,應充分尊重教師的獨立性和創造性,避免過多行政干預。
(六)評價調整
任何一種課程體系都不是一成不變,尤其是對于應用型本科來說,由于要“面向工作工程”,其變化頻度要明顯高于學術性本科。因此對課程體系每年進行微調、每3-4年進行較大調整是必要的。這些調整不是盲目進行的,它們建立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之上。對課程體系的評價是一種間接評價,即通過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評價其合理性。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可以通過制作量表測量應屆畢業生具備的能力和往屆畢業生的發展狀態,以此來判斷課程體系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杜智敏等.大學生學習問題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31.
[2]季誠鈞.大學課程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
【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初探】相關文章:
室內設計課程體系建設初探論文04-22
應用型人才培養初探論文06-29
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專業建設思考11-01
應用型會計學本科課程體系的探討11-01
校企共建營銷策劃課程體系的初探11-06
交通運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探討11-01
會計學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探討論文06-30
中小學體育理論課程體系構建初探論文01-23
網站設計與制作課程體系實踐的論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