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語感教學的教學論文
【正文】:
什么是語感?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受,是漢字特有的一種情感凝結。
在閱讀中,對于“新綠”的理解,有人僅停留在“剛長出的綠色”上,而有人卻由此感到“蓬勃、朝氣、希望”等說不完的旨趣;對于“秋”有人只知是四季之一,有人卻透過文字,體會到“寂寞、惆悵、思念”等說不盡的意味。可見,語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閱讀效果。有了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就能更好地體會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深刻含義和思想感情。
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歷來就重視對學生的語感訓練。葉圣陶老先生曾經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受。”最新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那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哪些有效途徑呢?對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初步的嘗試。
一、 創設情境,讓語感活躍起來
在課的伊始,如果能有效地創設情境,使學生心靈深處的語感,在各種情境的作用下,被慢慢地激活,漸漸地活躍起來!
1、示范朗讀,孕育語感
《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由此可見,朗讀背誦是產生、增強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之一。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的表現。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反復誦讀,讓學生領略字里行間的意蘊、情感,從中得到語言的感染和熏陶。值得重視的是我們應重視教師的范讀。教師經過了專業訓練,長時間的實踐,有著比學生更高層次的語言感受能力。所以,教師的范讀可以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榜樣,創設朗讀的情境。比如我在執教《霧凇》時,通過深情并茂的范讀,學生就感覺好像真的來到了霧凇的世界,正漫步松花江岸的十里長堤之上,欣賞吉林霧凇神奇景觀。這樣,就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動情生趣,產生一讀為快的欲望。同時,范讀也又一次地對學生進行了語感的感染、熏陶和潛移默化式的訓練。
2、情境朗讀,激發語感
朗讀,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對應的表象。而多媒體的有效運用,創設一定的情境,營造一個感情的場,讓學生帶著與文本相符的情感基調,進行朗讀教學的推進,這樣也有利于學生語感的激發!如:教學《二泉映月》一文,我先讓學生在課前就聆聽了《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如此再進行文與曲融合教學,學生更易走近阿炳的生活、走近阿炳的精神世界。
其實,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使情境作用于學生的情感,營造出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意境,從而孕育、催生出語感,這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捷徑!
二、 比較鑒賞,讓語感細膩起來
比較、鑒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精妙的有效辦法。通過這些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語感變得更加細膩起來!
1、在字詞的敲打處,細化語感
教師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比較、鑒賞文章中的精彩的語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正確把握語言文字,而且能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和鑒賞水平。比如教學《姥姥的剪紙》一文中“我是個出名的調皮蛋,經常變著花樣刁難姥姥。”這句,我作了如下安排——
(1)、指讀,說說讀后的感受。
(2)、“刁難”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替換?
(3)、“我”刁難姥姥的“手段”是——我服了,可還耍賴:“姥姥,你從我手指縫里偷著往外看了!”
(4)、姥姥被“刁難”住了嗎?何以見得?(引讀文中描寫“喜鵲登枝”的片段)
(5)、姥姥為什么沒有被“刁難”住?(熟能生巧)姥姥“熟能生巧”的手藝是如何練就的?(一讀文中寫剪的部分內容,二讀課件上以詩歌形式的練剪,三情景朗讀練剪的部分。)
(6)、是啊!就在那一聲聲悅耳致極的剪紙聲中,作者不禁感嘆道——[出示中心句]
這樣以一個“刁難”串聯文章中4~6自然段的探究,即是達到“綱舉目張”之效。這層的設計中,讓學生體會作者運用的反襯手法:“我”越是“調皮”,越是“刁難”,就越能顯示出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姥姥的心靈手巧和慈祥、敦厚。以“充滿溫馨”由讀而思,訴說心情;以“耍賴”口吻情境對話,暢談感受;以多樣的讀,穿梭于姥姥的“剪”的時光隧道,體悟姥姥在各時各地的“剪”,可謂“聲聲入耳、語語入心”。這樣組織教學,語感自然流露,情趣頻生。
對于這些對表達有生命力的關鍵詞語,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鑒賞、體會。這樣敲敲打打,才會使語感走向細膩、成熟!
2、在句式的轉換處,細化語感
對于那些看似平淡,但含義豐富的細小關節更應引導學生去仔細揣摩,深入體味,準確把握,以逐漸潤澤學生本有的、粗糙的語感。這些細小關節可能只是一個詞,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符號。
例如教學《螳螂捕蟬》一文中“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一句,我又作如下安排——
(1)、(出示):“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表達?
(2)、學生自由地讀一讀,有什么感受?(突出少年期待被發現的程度)
(3)、(出示):吳王終于發現了少年,……
(4)、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說說有什么感受?(突出吳王發現少年的不易!)
通過句式的幾次轉換,而后靜心閱讀、細心比較、精心揣摩,讓學生的'句式變換的游走過程中,體會語言表達的精準、感受人物的智慧,于無形中獲得語感的積淀!
3、在標點的替換處,細化語感
還曾經記得,在教學《窮人》一文中,講抱回孩子的桑娜,聽到丈夫回來后連忙站起來,并說道“哦,是你!”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把原句和改動了標點的句子作比較:
“哦,是你!”
“哦,是你。”
并問:這兩個句子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通過揣摩,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了桑娜內心那種既盼望丈夫回來,又擔心丈夫回來后無從解釋的矛盾心理。可見,解讀標點,我們同樣可以發現一個意蘊豐厚的語言世界。我們同樣可以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語感豐富的心靈的場!
綜上所述,巧妙運用教學細節,通過比較、揣摩語言的精到,孕育語感!
4、在畫面的比對處,細化語感
基于對電教媒體特性的認識,所以有時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能結合文本,藝術地處理“聲、色、畫、樂”等元素,甚至有意缺失其中“一元”,形成同一個背景下的不同效果,那課堂效果會更好。如高敏康老師執教《特殊的葬禮》一文。他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從前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一瀉千里,滔滔不絕。首先播放瀑布雄偉壯觀的畫面,學生觀看后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再通過對具體的語言文字的賞析品讀,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瀑布的胸扎氣勢。接下來播放如今奄奄一息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細小的水流配上靜音的處理,學生們感到如此巨大的差別,身處寂靜的環境,又通過文字的品讀,再提筆直抒胸臆,感觸頗多!可見,電教媒體以其獨有的藝術化的個性,能夠適時地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等器官去捕捉和理解語言信息,勾勒出一幅幅真切生動的形象場景,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思維,從而使課堂顯現出智慧與生命的靈性。這有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和增強。
俄國心理學家謝切諾夫說過:“比較是人的最珍貴的智力寶藏。”通過比較鑒賞,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又使本來粗糙的語感變得細膩起來!
三、 廣讀博學,讓語感積淀下來
漢語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富有韻味。我們的教材文質兼美,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傳統閱讀教學重積淀,故而強調吟誦;重語文修養,故而強調博覽群書。諸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數以得之,思索以通之”等名訓,表明古人注重多讀多思多寫,朗朗地讀,大量地讀,大量地背,大量地記,認真地思考,悉心地揣摩,由感悟到積累以至于運用,誦之于口,得之于心,出之于筆。故常常背誦才能使所學的詞語、句子在記憶里生根;背熟了若干篇文章,才能純熟地積累起若干有用的語言材料、形成某些基本的語言習慣;在誦讀的基礎上精思,也才能達到“心悟”的境界。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適當增加背誦量并鼓勵學生多讀一些美文佳句,比較不同語境的語言運用,引導學生對文中重點詞句進行思考、揣摩、體會,把課文中好的語言、觀念、情感、方法,都儲入長期記憶,并真正變成自己的,學生就會真切地領會文章的意境、情感,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立體地、整合地積累語言材料,從而積淀語感經驗。
四、實踐運用,讓語感豐富起來
語感的訓練,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長期的、不懈的工作,僅僅靠課堂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實踐,多運用。因為《課程標準(實驗稿)》告訴我們“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應該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們要組織、引導好學生在課內外的閱讀中、習作中、口語交際中去大膽的實踐,適當的運用。這樣,學生就能積累經驗,掌握規律,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感。
總之,我們只要重視語感訓練,多種訓練途徑綜合使用,就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就能提高閱讀的效果,使學生原本粗糙、生硬的語感變得日益細膩、成熟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語文課程標準》
《語感——語文教學的支點》《中學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通訊
【語文語感教學的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語感語文教學論文07-20
淺談語感教學的語文論文05-30
語文教學論文訓練朗讀增強語感05-08
論文:語感教學精簡版07-12
詩歌教學中的語感培養論文11-04
語文語感能力培養的論文11-30
探索語感教學的有效途徑論文07-09
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教學論文05-10
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論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