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教育存在思考論文
在未來的發展中,要繼續保持中等職業教育的應有地位,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國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首先是國家政策的保障。目前對中等職業教育存在必要性的質疑聲音此起彼伏,這本身說明中等職業教育是容易遭受質疑的一種教育,是一種存在地位比較脆弱的教育。質疑聲音盡管多種多樣,但其實他們有一條共同的理由,那就是民眾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不發達的省份常聽到的聲音是:我們也沒辦法,學生不愿上職校!對于這些觀點,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要充分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大戰略意義”去覆蓋,而是要意識到其在某種角度的合理性。在目前的社會分配方式及其它相關制度下,學生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是合理的。
誰會愿意主動選擇一種面向環境辛苦、收入較低、生涯發展空間有限且受到社會歧視的教育?但是這種選擇完全理性嗎?當然不是。即使對學生本人來說這也是不夠理性的,因為如果他們都上了普通高中,將有大量學生會發現他們無法在課程上取得成功,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去學習,也無法在這條路徑上升到高一級學校。如果進入不了高一級學校,他們將沒有任何技能就要直接就業,且由于缺少職業學校在就業中的推介作用,他們花費了很大精力也很可能只能獲得一份不滿意的工作。對國家來說問題就更大了,因為我們將直接喪失一個巨大的技能人才供給渠道。前面說民眾的這種教育選擇有其合理性,是因為它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但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判斷,因而是非理性的。如果我們一味地順應民眾的意愿,把所有中學變為普通高中,帶來的各種問題將更加嚴重。這種情況我們已經經歷過了。由此可見,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存在與發展并不在同一個起點上。普通高中即使國家不主動強調它的重要地位,人們也會爭先恐后地選擇它,對重點高中來說尤其如此。然而中等職業教育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國家沒有明確的政策來保障其地位,那么它的存在就會受到極大挑戰,即使國家努力強調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意義也將無濟于事。事實上,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在有些省市已呈下降趨勢,有的甚至已處勉強維持的邊緣。
在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中,政策制訂者一定要充分意識到這一特殊性,并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促進教育的協調發展,比如制訂并執行合理的普職比例,同時大力發展中高職貫通甚至是中本貫通項目,使中職學生在升學上能體現出其優勢。其次就是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鼓勵學生選擇職業教育,就必須努力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否則這種政策就是不道德的。即使學生進入這種職業學校,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質量去吸引他們,他們最終也會選擇離開,中職學校學生的輟學率與其教育質量直接相關。目前職業學校的教育質量還是比較令人堪憂的。評價職校的教育質量,不能看建了多少漂亮的校舍,添加了多少實訓設備,實施了何等復雜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可以看看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有多少是設計得非常科學、合理的`?可以看看教材,每年出版那么多教材,有多少是真正稱得上經典的?可以看看教師,有多少職校教師是真正愛他們的學生,把大量時間花費在教育、教學工作上的?可以看看教學組織,學校的課堂教學嚴格到了什么程度?學生的學習達到了什么強度?可以看看班級的規模,學生到底在一種什么樣的環境中學習?如果從這些方面去觀察我們的教育質量,情況恐怕不容樂觀。這些方面的改進與教育投入沒有太多關聯度,與辦學的實際條件也沒有太多關聯,關鍵是我們要有改進的決心與愿景。
一些省市正在實施中本貫通教育,這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起了較大促進作用,其作用大大超越了中高職貫通。目前這一項目受到了各方歡迎。首先學生家長喜歡,因為進入了這個班級,就意味著學生將有相當大的機會直接進入本科;其次職校積極性很高,這是無疑的,因為它大大改善了職校的招生狀況;再次本科院校也歡迎,這一方面是因為招收中職生便可以享受應用型本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因為中本貫通班的生源質量甚至要好于他們從普通高中招收的學生。然而如果中職學校就此認為他們的辦學問題得到解決了,那就完全錯了。如果中職學校不借此機會大幅度提升教育質量,很快將出現各方均不滿意的格局。首先家長會發現職校的學習過于松散,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本科院校將發現,來自職校的學生由于后期沒有經過有相當強度的學習,因而其能力水平不如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當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發生后,中本貫通就不再會有吸引力,而中職學校將發現自己已處于學生與本科院校的夾縫中無法動彈。因此,不論國家政策如何,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最終要由其自身的教育質量去證明!
【中等職業教育存在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中等職業教育淺析論文11-29
中等職業教育電類專業課教學的思考論文11-28
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論文11-19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分析的論文11-18
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論文11-20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論文11-19
蘇北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論文11-29
創業指導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影響論文07-04
對新加坡職業教育特色的研究與思考論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