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業科技人才模型創建評析論文
寧夏農林科學院成立50余年來,匯聚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英才和各大院校的青年才俊。所謂得人才者,得市場。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的載體,是創新的關鍵,是農業科技進步和發展的根本。而在人才流動頻繁的今天,選拔、評價人才已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僅憑個人的簡歷和經驗已不能完全適應人才管理的需要。2001年,寧夏農林科學院進行體制改革以后,留才、引才、用才以及激勵人才的任務更加艱巨。改革完成后,即啟動了“寧夏農林科學院人才隊伍建設和制度體系創新”項目。在這一項目研究過程中發現,如何有效甄別有潛質的人才,如何構建一套科學的人才評價與管理系統,已成為當前寧夏農林科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難題。基于以上認識,本研究嘗試通過分析農業科技人才的特征,查找傳統人才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基于勝任特征理論和通用模型,構建適合本研究對象的勝任特征模型,開發適合本單位工作特點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實現在招聘、培養、選拔人才等管理過程中的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從而推動寧夏農林科學院人才隊伍建設和制度體系的進一步創新。
1農業科技人才的特征
什么是“農業科技人才”,關于這一問題,已有不少學者做過研究。有學者認為,依據農業科技人才所從事的實際工作情況,兼顧其學歷狀況,可將農業科技人才分為三大類,即農業科技理論研究人才、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和農業科技實用人才[1]。其中,農業科技理論研究人才包括農業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及技術創新研究方面的專門人才,這類人才主要集中在農業院校及科研院所,他們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其主要時間和精力用于研究工作之上。寧夏農林科學院的大部分科技人員屬于這個概念范疇。綜合眾多學者對“農業科技人才”的定義,本研究采用楊慶先等人闡述的“農業科技人才”定義,即“指在農業科學技術實踐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從事農業科技活動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能根據農業發展和社會需要迅速調整自己,并利用這些知識與技能進行各種類型創造性勞動,為農業科技進步作出貢獻的人”[2]。為了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功能,結合本單位實際工作需要,確定了本研究的三個類別評價對象,即學科帶頭人(選拔功能)、青年科技骨干(培養功能)、初級科技人員(招聘功能)。農業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合格的農業科技人才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1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科技活動不能憑空想象,而是要借助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來進行。農業科技人才更是如此,沒有扎實的農業科技知識,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是不可能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正確指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進行農業科技創新的。
1.2自我實現的需求強烈農業科技人才不同于普通的勞動者,其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有能力接受各種創新和挑戰,更希望有提供個人成長和發展的空間,向社會和個人展示自己的才能,滿足自我的需求。
1.3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農業科技人才豐富的知識內涵激發了他們不斷追求進取,由于他們普遍受到過較高的教育,他們學習、領悟知識的能力也普遍較強。
1.4具有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農業科技人才所涉及的領域與一般的科技工作者不同,他們想要有所成就,有所突破,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外,還要經常親自到田間地頭了解情況,動手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必須具有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1.5工作過程難以監督和一般科技工作者一樣,農業科技人才是在易變和不確定的環境中從事創造性工作,其工作過程往往沒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驟,從而呈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支配性。因此,很難監督和控制農業科技人才的工作過程。
1.6個人工作成果不易直接測量和評價農業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種思想(論文)、專利發明、標準的形式出現,往往不可直接測量和評價,而一項創新成果通常又需要一個團隊合作來完成,因此,個人的成就更加不易于直接測量和評價。以上農業科技人才及其工作的特點給評價工作帶來了難度,傳統人事管理中“人才評價”這一環節一直是個難點。經過對這一工作資料的分析總結,查找出了傳統評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傳統人才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科技人員評價工作的研究起步較晚,21世紀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界才開始注重,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人員應具備哪些能力和素質上。寧夏農林科學院在人才評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各研究系列的'6個門類12類的考核標準。針對所分的三個層次的科技人才已制定了《學科帶頭人選拔辦法》、《青年科技骨干選拔辦法》等,經過幾年的運行,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隨著人才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和細化,在分析人才評價過程中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評價過程過于重視知識、技能等外顯特征與業績的考察,忽略特質、核心動機等內隱特征和行為的測評,因而對其發展潛能和工作績效的預測性較差。例如,在“學科帶頭人”評價選拔過程中,對“主持科研項目”、“獲獎成果”、“爭取經費”、“發表論文”等業績成果有明確的量化規定,雖然這為參評“學科帶頭人”設置了初選的標桿,但沒有對農業科技人員的潛能、素質等因素進行綜合測評,存在一定缺陷。二是不能切實結合崗位的要求分配科技人員,忽視人與工作的匹配性。“學科帶頭人”、“青年科技骨干”既是一個榮譽稱號,更是一個有著具體勝任能力要求的崗位。要測量一個人是否勝任此崗位,須先明確崗位所要求的勝任特征。人與崗位的契合匹配程度是選拔、聘用最具關注價值的問題。三是評價的方式比較單一,更多依賴領導及評委的感性認識,因而透明度不高,評價結果主觀隨意性較大。四是評價涉及的測評指標要素不夠系統、全面,且沒有權重設定。例如,評價“學科帶頭人”要求具備思想素質、業績成果等指標,一級評價指標過于粗疏、籠統,缺乏二級指標要素。其中,不能確定各能力、素質的比重程度是最大弊端。五是評價管理過程中消耗的人力成本較高。在人才推薦、選拔過程中,每次要收集整理大量的申報材料、定期年終考核評價材料、期滿考核材料等,工作中給工作人員帶來紙質材料管理負擔,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科技人員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否科學合理決定著農業科研機構能否快速發展,構建一套具有農業特征、科學合理、系統全面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正確評價農業科技人員績效的前提和基礎[3]。
3對勝任特征及其模型的理解和認識
3.1勝任特征概念1973年,哈佛大學的麥克利蘭教授著名的研究成果———《測量勝任特征而非智力》,使人們看到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新的曙光。他引用大量的實證說明了濫用智力測驗來判斷個人能力的不合理性,指出學業成績不能預測職業成功,智力和能力傾向測驗也不能有效預測人們的職業成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主張通過對崗位優秀人員所具備的個體特征進行實踐分析和總結,提煉出勝任特征,作為該崗位人員篩選或評價的標準。這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一種更有效的工具。所謂勝任特征,是指在特定工作崗位、組織環境和文化氛圍中優異成績者所具備的可以客觀衡量的個人素質[4]。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勝任特征:勝任特征指的是在具體工作崗位上任職者能夠做好或勝任的能力,它反映出個體與其工作匹配狀態的程度,與任務情景相聯系,具有動態性;勝任特征反映的是與工作相關的工作人員的能力和行為,與員工的工作績效關系密切,可以預測員工未來的工作績效;勝任特征是可以通過行為來表現的,它的評估也要以行為識別為基礎,以行為表現來測度和開發,能將組織中的績效優秀者與一般者加以區分。
3.2勝任特征模型的含義勝任特征模型是指有效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能力和個性特征的獨特組合。公認的勝任特征基本模型,是由麥克利蘭提出的冰山模型[5]。該模型認為,勝任特征包括六大領域: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其中,浮在“水面上”的知識與技能是基準性勝任能力,屬于表層特征、外顯要素,主要通過一個人的學歷、成果等表現出來,易于發現與評價;而沉在“水面下”的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等其他要素是鑒別性勝任能力,屬于深層特征,較難發現和測量,是不易改變的特征,是決定人們行為及表現的關鍵因素,可測量個人工作上的長期表現。勝任特征模型在我國相關企事業單位中的應用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進入2000年以后,勝任特征模型在我國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國內很多咨詢公司也在開展勝任特征模型構建和應用方面的業務,勝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價值日益顯現。
4構建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建立一個通用有效的勝任特征模型以及相應的勝任特征測評系統是十分繁雜的。鑒于不同行業人才勝任特征模型的差異,各行業均試圖建立起符合自身職業特色和實現各自功能的勝任特征模型,在此基礎上開發評價系統。崗位勝任特征模型的分類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安鴻章等按照建立思路的不同,將其分為層級式、族型、盒型和錨型[6]。“寧夏農林科學院科技人才評價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項目通過分析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按照高、中、初三個層級,立足于實現招聘、培養、選拔三大功能構建勝任特征模型,以此為依據開發出了評價系統。
4.1構建方法本研究的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方法
概括起來包括:行為事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專家小組法、工作任務分析法、德爾菲法等。針對本研究所提出的三個不同層次職位,勝任特征雖然有不同的素質要求,但這種差異更多地體現在程度(量)上而完全非維度指標(質)上。
4.2構建步驟
1)確定基準崗位。基準崗位能體現行業、職系特征,崗位與崗位之間有較大的相關性和可比較性。通過對崗位的工作性質、工作任務、工作要求及績效標準的分析,本項目確定了農業初級(招聘功能)、中級(培養功能)、高級(選拔功能)三個基準崗位。
2)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崗位要求,提煉出農業科技人員的初、中、高級三個層次的勝任特征因素,然后通過聚類分析整理出基本分類,構建起勝任特征模型框架,并對勝任特征模型的各要素進行描述性定義。本研究在通用勝任特征模型的框架下,制定出3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并進行了描述性定義。為增強評價的系統性、可比較性,學科帶頭人、青年科技骨干、初級科技人員在3個一級指標和6個二級指標上保持了一致性。三級指標確定了學科帶頭人(高級)20個勝任特征因素(評價指標)、青年科技骨干(中級)和初級科技人員各15個勝任特征因素(評價指標)。
3)確定指標所占權重。應當注意的是,為體現組織因素和環境因素對勝任特征的要求,權重系數的設定必須與事業發展戰略、核心價值觀和主要業務流程保持同步。對于不同崗位,權重系數的設定是不一樣的,以此表示不同崗位的不同勝任特征對職位的相對價值或重要性。例如,學科帶頭人(高級)評價指標中的科研品質、科研能力、綜合素質所占權重分別為16%、70%、14%,青年科技骨干(中級)分別為20%、60%、20%,初級科技人員分別為30%、50%、20%。
4)確定各崗位的行為等級。在這一過程中,“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人才評價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項目從實現招聘、培養及選拔功能的角度出發,確定了符合、不符合兩個等級,增強了其可操作性,避免了因錨定過多過細而無法區分和界定的弊端。
4.3構建內容根據通用的勝任特征模型,“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人才評價系統研究與開發”項目從組織和個人發展的戰略目標的雙重角度出發,全面考察備選人員的個性品質、能力素質和綜合素養,科學地預測候選人員將來能否勝任其崗位,提高了甄選人員、選拔聘任、培訓人員的質量,最大限度地優化了科研人員隊伍結構。根據勝任特征理念包括的六大領域,寧夏農林科學院分別針對農業科技人才三個層次評價對象,設計了一、二、三級評價指標,分配了三大總指標的權重,確定所應具備的勝任特征等級(即錨定)。其中,“科研品質”、“綜合素質”及其二、三級指標,專家認為“不僅在創造力形成中起決定作用,而且是識別創新型人才的主要標志[7]”。同時,了解我國現行的各項科技獎勵制度,明晰各種獎勵的基本情況,對人才評價工作的開展很有必要[8]。“科研能力”這一指標是農業科技人員評價的核心指標,為了能客觀、科學地對這一指標進行評價,本項目通過專家問卷調查和分析討論,制定了符合寧夏農林科學院特點的農業科技人員業績量化評分標準。
4.4評價方法(工具)的說明人才評價方法是指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手段對人的基本素質及其績效進行測量和評定的活動。人才測評方法的具體對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個體內在素質及其表現出來的績效。在對人才評價過程中,具體采用的評價方法(工具)視評價的目的、內容而定。本研究主要通過自主開發和選擇其他輔助方法,在本評價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工具)。
1)信息化評價管理系統的開發。伴隨著人力資源管理科學理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正在經歷著從傳統工作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轉變的過程。360度評價方法強調全方位客觀地對個體進行考評,它既注重考評的最終結果,又將個體的行為過程和個人努力的程度納入評價的全部內容,使得評價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個體的表現和業績[9]。但傳統的360度考評在收集和處理信息時的難度較大,有可能趨于機械化,而通過互聯網構建信息化評價管理系統,則大大降低了評價成本,簡化了整個評價管理工作。一方面,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可以在系統上進行經常性的交流;另一方面,增強了評價過程的靈活性、適時性和動態性。為了改進傳統評價過程中紙質材料成堆、透明度不高、效率低下的缺陷,本研究以360度評價方法為核心手段,開發了信息化評價管理系統,具體功能包括:在“招聘子系統”實行網絡報名,擴大了引進人才范圍,評價過程實現了應聘人員按照既定的模式提交個人背景履歷資料,便于評價部門按照統一標準、要求進行初步審核、篩選;在“青年科技骨干選拔培養子系統”中,實現了培養人員自我監督、管理、評價,導師定期評價指導和同行參與評價競爭的功能,促進了青年科技骨干人員對照勝任特征素質要求改進績效,完成培養任務;在“學科帶頭人評價管理子系統”中,運用業績分析、跟蹤法,實現了學科帶頭人在聘期間業績、能力水平的公開、透明。在學科帶頭人期滿考核進入新一輪選拔時,可開通網絡評價功能,按照勝任特征評價模型,收集獲取對學科帶頭人的360度評價信息,提交選拔會議參考,使選拔評價過程的公正、公開、公平原則落到實處。
2)其他輔助評價方法。人的行為和工作績效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產生和形成的,對人的行為、能力、績效等素質特征的觀察與評價,不能脫離一定的環境[10]。所以,要想準確地測評一個人的科研品質、綜合素質,應將其納入一定的環境系統中,觀察、分析、評定被評價對象的行為表現。因此,本項目對一級指標“科研品質”和“綜合素質”除了采用信息化評價系統工作收集360度評價意見以外,還采用了其他的輔助評價方法,如評價中心法(情景模擬法、角色扮演)、關鍵事件分析法、結構化面談法、16PF測試法等,具體可根據評價對象選取其中不超過3種方法進行;對“科研能力”則采用業績評價分析法進行測評。
5建立評價選拔流程
寧夏農林科學院依據“公開、公平、公正”、“科學、規范”的原則,已建立了良好的選人用人機制。在依據多年人才評價選拔工作的經驗基礎上,本項目提出評價選拔流程。
6勝任特征模型對人才評價的意義
6.1增強了測評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個體的心理狀況和行為模式一般比較穩定,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具有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因此,通過構建勝任特征模型,采用行為事件訪談法等,測試個體過去的行為,可以將其看做未來行為表現的最佳預測因子。
6.2形成了選人用人導向按照傳統觀念,在招聘、選拔人才中比較重視候選人的知識、技能,但在本研究的評價對象中,人員整體上具有較高的智商水平,核心的動機和個性等處于勝任特征的深層,它是最有評價價值的。所以,對這類崗位按照勝任特征的規律進行評價和選拔人才,可以獲得最高的投資回報率。
6.3將崗位分析工作與人才評價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人才評價往往存在不知道該測試什么內容,缺乏規范的評價標準體系,缺少對測試崗位深入的量化研究等問題。勝任特征的研究則填補了這一空白,建立了某崗位的勝任特征模型,在評價時就有了設計評價方案所需的測評指標。
6.4提供了量化人事指標勝任特征模型與人才評價的結合可以提供許多量化人事指標,使人事工作的量化成為可能。例如,“學科帶頭人”評價分數達到90分及以上,則說明崗位勝任特征要求與個體的勝任特征之間的匹配性好,可以勝任此崗位;達不到這一量化指標,則說明個體的勝任特征不能滿足崗位要求,難以勝任此工作。
6.5為選擇測試方法(工具)提供依據人們可以根據勝任特征要求來開發工具或選擇測試工具。本項目為實現人力資源的管理功能,開發出了信息化評價管理系統。例如,為測評“成就導向”,評價個體的核心驅動力,則可根據評價條件選擇16PF測試法、結構化面談法等。
7結語
基于勝任特征模型構建的人才評價體系,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該評價體系既可以進一步促進組織人才事業發展目標的實現,又可以為農業科技人員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依據,是一個“雙贏”模式,該評價體系的應用將有力地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和管理績效,對深入人事制度改革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對農業科技人才模型創建評析論文】相關文章:
農業科技人才模型創建評析論文12-22
農業科技人才開發模式革新論文12-22
農業科技人才發展需求預測論文11-03
地方農業科技人才管理體制的構建論文12-12
農業科技人才英語水平提升策略研究論文12-23
農業物流科技支撐系統創建論文11-04
女性科技人才的培育論文11-03
計量模型論文04-11
阜新市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問題論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