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專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專語文人文素養(yǎng)學生
論文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中等職業(yè)教育中基礎性的教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為了實現(xiàn)教育的整體優(yōu)化,達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的目的。本文對中專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進行了探討。
愛因斯坦說:“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和諧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著教育獲得對于事物和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情!焙芫靡詠,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識之學、技藝之學。過分注重學生對字詞的熟知,對基本語法知識的掌握,對文章段落、層次的了解,語文教學中人的價值、情感、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負載著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高度工具化,培養(yǎng)能力,移情悅性,陶冶情操似乎只是一種遙遠的假說。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教學必須用教材所負載的人文精神,關注學生的道德理想、審美情感,培養(yǎng)他們“悟善”和“審美”能力,使之成為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高素質人才,用其內在的素質帶動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技術的學習,提高各項能力。
一、培養(yǎng)感悟能力
所謂“悟善”,就是要求學生運用其真實的生活體驗去感知和領悟作品蘊含著的“善”,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并進一步認識社會,了解人生。當然,這些美好善良的東西更多的是隱含于作品的深層之中,這就需要教師對作品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將那點點滴滴的“善”如春風細雨般滲入學生的心田。比如,老舍的《我的母親》,本文是作者在得到母親去世一年的消息后,飽含熱淚所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文章。文章保持著作者自然質樸的語言風格,于不加修飾的情感氛圍中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位愛子無痕、潤物無聲的母親形象,以母親對自己的深刻影響表達了對她的懷念之情,人文氣息濃郁。因此,本文不僅應當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語言鑒賞能力與運用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應當成為對學生的一次情感洗禮,使之理解母愛的深層含義,懂得感恩?梢哉f“悟善”是對作品深層次的剖析過程,是讓學生用他們的心靈去碰撞那“善”的火花,而要想讓那火花在學生心中燃起熊熊大火,不僅要求他們要有智力因素的參與,更應該有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共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悟善”。有了這種感悟能力,才會在感悟知識的同時,深入了解與之有密切關系的生活的內涵,才會把作品中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和剛正不阿的精神品質轉化為他們的動力。這種感悟能夠重構人的價值觀,使生命的價值得到升華?梢,語文教師不應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理解學生并懂得怎樣幫助學生發(fā)展個性,完善自我。
二、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審美”是在“悟善”的基礎上作出判斷的.一個認識過程,它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實際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和眼睛對作品的優(yōu)劣、美丑進行思考并作出準確的判斷。審美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它既有人對形象的直覺認識,又有在這種直覺中產生的情感,還有滲透在這種情感中的道德感和理智。而作為涉世不深的又缺少生活經(jīng)驗的中專學生來說,他們的審美可能處在一種初級階段,獲得的美感僅僅是一種直覺。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就要求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手段依據(jù)作品創(chuàng)建意境,在激起學生情感漣漪的同時,引導他們將道德感和理智參與進去,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鑒賞作品深層次的美,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品味。比如,在教授詩歌《將進酒》課時,就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挖掘出了詩歌的三大亮點:開闊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懷。在誦讀感悟中,在思考發(fā)現(xiàn)中,讓學生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培養(yǎng)大氣,提升自我。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重視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文學教育。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時,既要保護學生的初級的美感,也不能忽視道德感的培養(yǎng),更要重視教師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只有這樣進行審美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過寫作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寫作也是最能反映學生的思想水平和語文能力的。它包含了學生的生活積累、對事物的看法、對人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全部的語文素質。知識儲備的薄厚,認識水平的高低,觀點的是非,語言運用能力的強弱,思維的活躍與否,情感是否健康,都會通過文章表現(xiàn)出來。作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語文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過程。因而,寫作教學不但要重視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綜合訓練,而且要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過去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在作文中寫一些空話、套話、大話、假話,或者寫一些從廣播、報紙上聽來或看來的話,少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見解,真實的“我”往往不知所蹤,要么就是舉筆無言,表現(xiàn)得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遠離了學生的實際和需要。人都有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給予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學生定能表現(xiàn)出色。寫作的題材要真實,細節(jié)可發(fā)揮;情感要真實。寫作教學就是要求學生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關于寫作,葉圣陶認為,首先應有充實的生活,要使生活向著求充實的路,“有兩個致力的目標,就是訓練思想和培養(yǎng)情感”,因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們也正是作文的源頭。文章應該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寫文章應該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讓學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文章,還學生一種真正的心靈的自由。寫作過程中,學生只要說的是真話,抒的是真情,又是健康的,應該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可以寫真誠的崇高情懷,也可以寫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寫現(xiàn)實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寫幻想的未來世界?傊,學生的文字應該呈現(xiàn)出各自的個性。所有這些都是人文素質的表現(xiàn),在作文中做到了這些,就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視野開闊了,求知欲和表達愿望也隨之越來越強烈。他們絕不滿足于已有的成績,探尋的欲望隨著視野開闊認識水平提高而越加高漲。但由于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對是非的分辨能力還不完全具備,在文章中常常會表現(xiàn)出是非混淆,或以偏概全的傾向。針對這一階段學生的思想實際,利用學生對事物的廣泛興趣,在寫作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認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不同,肅清錯誤的認識,抵制封建意識,剝削意識,增強人文主義精神的正面影響。
總之,從實用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兩方面去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揮了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僅使學生具備了良好的職業(yè)素質,而且還具備了健康樂觀的思想情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向往未來,拼搏進取,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鄒曉娟.語文教學要滲透人文精神[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03).
[2]覃省義.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J].廣西教育,2000,(06).
【淺談中專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論文01-23
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論文01-23
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高論文12-08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論文01-11
語文教學人文素養(yǎng)論文03-14
聲樂演唱人文素養(yǎng)研究論文04-16
淺談語文素養(yǎng)論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