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理論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筆者在《中醫內科學》教學過程中,就如何利用《內經》理論,以加強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和臨床思維能力,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與做法。
《中醫內科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它以辨證論治為方法,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中醫生理病理學說為基礎,繼承了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及臨床實踐經驗。中醫學的整個理論體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在《中醫內科學》中也大量引用了《內經》的原文,如何利用《內經》理論,以加強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和臨床思維能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與做法。
一、意義
1熟讀經典是名醫成才的必由之路
“翻開歷史,我們看一看從張仲景開始直到清代,在這長長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凡是在中醫這個領域有所成就的醫家,我們研究一下他的`經歷,就會發現,大多數醫家都是依靠經典而獲得了公認的成就。”這是《思考中醫》中的一段話。事實上,無論是張仲景,還是劉完素、李杲、朱丹溪、張介賓、葉天士、張錫純等無不如此。我們有必要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內經》等經典理論的重要性。
2《內經》是中醫內科學理論與方法的根基
《內經》的理論體系包括了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運氣學說等內容,而中醫內科學的教學內容包括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三個方面,其中,中醫內科學的基本理論涉及了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內容,所以說,突出《內經》理論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基礎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3《內經》指導中醫內科學的臨床實踐
《內經》的理論體系還包括了診法學說、病證學說、治療學說、針刺學說、養生學說等內容,只要熟讀內經條文,在臨床中遇到疑難雜癥,頭腦中就能想起相關的理論學說,猶如在夜行中找到了指路明燈,明確了診斷、辨證、治療的方向,往往靈機一動,遣方用藥,效如桴鼓。
二、具體運用
1闡述疾病的病因病機
很多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在《內經》中有詳細的論述。如嘔吐的病因,《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皆屬于熱。”“少陽之勝,熱客于胃,嘔酸善饑。”“燥濕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說明寒熱皆可引起嘔吐,且有嘔酸、嘔苦之別。
2認識疾病的臨床表現
《內經》對內科疾病癥狀的描述較豐富,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如對消渴的描述,《素問·氣厥論》認為:“肺消者,飲一溲二”“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素問·刺熱》對“腎熱病”的癥狀描述為“先腰痛,口酸,苦渴,數飲,身熱。”有關黃疸病證的論述也始見于《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靈樞·論疾診尺》:“寒熱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并且明確指出“目黃者曰黃疸。”(素問·平人氣象論)
3指導中醫診斷
中醫診斷,主要包括望聞問切。首先望診,《素問·舉痛論》:“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素問·脈要精微論》:“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有鵝羽,不欲如鹽……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告訴學生望色要注意一要有光澤,二不要浮露。再講聞診,《素問·宣明五氣》:“五氣為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這一段除“恐”字以外都是聞診,而且反映五臟的病變。然后是問診。《靈樞·師傳》:“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素問·征四失論》:“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說明古人也不能僅靠切脈就能斷病,告訴學生問診的重要性。最后是切診,《素問·脈要精微論》:“微妙在脈,不可不察。”“診法常以平旦。”這是說脈診的重要和時間性。《素問·平人氣象論》:“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說明脈象與疾病預后的關系。
4指導疾病的治療
《內經》雖然只記載了13個方,但卻更多在病機、治法等方面給我們治病的啟發。以《中醫內科學》第六章第三節自汗、盜汗為例,自汗有一種證型為肺衛不固證,臨床表現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或表現半身、某一局部出汗,面色少華,苔薄白,脈細弱。證機概要:肺氣不足,營衛不和。治法:益氣固表。代表方:桂枝加黃芪湯或玉屏風散加減。此處可以結合《內經》理解,以一汗出偏沮案為例。劉某,女,35歲,患者左側半身自汗,而右側半身無汗,遇天冷時自汗益甚,伴一身畏寒,其出汗的手足明顯厥冷,半身及左肢明顯麻木。病已三年不愈,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素問·生氣通天論》:“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偏沮就是半身出汗,半身出汗是發生偏枯的先兆。《靈樞·刺節真邪》:“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說明營衛不調是半身汗出麻木的原因,故選方用桂枝加黃芪湯調和營衛、補氣溫衛陽。藥證相符,患者用此方后得以治愈。
三、教學效果
學習效果問卷是在參考有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座談結果反復修改而成。共有9個項目,涉及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和知識掌握3個維度。問卷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調查前用相同的指導語解釋問卷內容,學生在10分鐘內完成,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63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952%。回收結果顯示,883%的學生反映結合《內經》教學優于傳統教學,816%的學生認為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自學能力,有利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717%的學生認為培養了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有利于適應醫生工作角色;833%的學生認為拓寬了知識面,對中醫經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教學反思
1結合《內經》理論教學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教師通過在教學中融入《內經》理論,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經典、背誦經典的熱情,提高了自學能力。在經典案例分析中引入《內經》理論討論,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溝通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顯著地縮短了學生臨床工作適應期。
2結合《內經》理論教學提高了教師自身素質
結合《內經》理論教學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為此,教師授課前不僅要熟背《內經》等經典著作重點條文,還要經常臨床實踐,做到引經據典,融會貫通,結合病例,條分縷析。授課過程中注重學生反應,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經典條文深入淺出,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內經》理論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運用論文】相關文章:
《內經》中的中醫美容學10-29
小議鋼琴教學中杜威教育理論的運用論文08-02
高校教學管理中激勵理論的運用論文11-13
中醫內科學病機教學的論文04-25
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改革的論文07-27
淺談高校教學管理中激勵理論的運用論文11-25
小學體育教學中目標定向理論的運用論文04-01
PDCA循環理論在教學管理中的運用論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