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園林設計與景觀探析論文
一般來說,認識事物有兩種途徑:一是歷史途徑,追溯事物的源頭;二是研究途徑,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借鑒。自然環境可認為是隨著地球的生成而形成的,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景觀是不存在的,此時談論景觀也沒有意義。所以,景觀是人創造的,或者是在某些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工改造而成。探討景觀的含義,離不開對風景園林的認識與理解。
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目的
源起于“圃“”囿“”臺”的現代園林,融入了風景區、城市公園等多種形式與類型,日益成為了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公共開放空間;游玩城市公園與風景區也逐漸成為了現在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目的在于滿足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精神需求。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是萬物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也說明任何復雜、高級的物都是由簡單、低級的物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組合而成的。但是,低級、簡單的“物”的自然堆積,并不一定會產生高級、復雜的“物”。他們之間的區別在于“整體性“”功能性”,即是否按照一定的結構,形成了新的功能,形成了新的整體。從現象入手,以城市公園為例,可以發現,一般城市公園里面都有水體、園路(包括廣場,鋪裝)、草坪與植物、建筑物、構筑物(橋梁等)以及山體、地形。通過比較,當把一塊自然的土地建設成為城市公園時,反映在土地上的變化,大概有以下幾點:地形的改造;除了建設園路,水體所做的地形改造外,還有為了植物種植、空間營造,視線控制等需要而進行的改造。營造水體。種植樹木,花卉,草坪。修建園路以及橋梁。建設園林建筑以及小品。完善服務設施。建設工程設施等。很顯然,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改善城市環境,城市公園的建設是必需的。不管怎樣,包括城市公園在內的各種風景園林,是為了解決居民的戶外休閑活動需要,而進行的環境建設。滿足“安全入內游玩”是首要條件,其次才是觀賞。當然,居民的這些活動形式背后,是他們內在的社會交往需求和對自然的依賴。“安全,舒適,有趣”是人們對環境建設的基本考量。“安全,舒適”是對硬質環境建設的定性評價;“有趣”是人們對軟質環境建設的藝術性要求。形而上的分析上述問題,城市公園建設實質上要解決“玩什么”和“怎么玩”這兩個方面問題;即設計中的“道”和“術”。設計與施工原本是融為一體的,隨著社會職業分工的越來越精細,設計與施工不得不實行分離。設計成為了施工的潛在過程,設計之于施工的意義更在于對設計之道的把握。設計之道,俗稱“玩什么”的問題,要解決的是人與物的關系,是把人的需求從“抽象”逐步“具體化”的過程。設計之術,俗稱“怎么玩”的問題,要解決的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是把物與物的關系,場地與人的行為規律,逐步合理化以至最佳的過程。總之,城市公園的建設是自然人化的過程,即在自然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各自然要素,置入人工物的過程。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宜人、優美的自然環境。設計過程,便是基于場地,針對設計問題的求解過程。顯然,設計答案不是唯一、絕對的。宜人優美的環境不存在固定的終極模式,這就指出了設計之中應該遵循“藝術性原則”,以“美學”原理尋求設計之道的來源。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設計環境總是人的環境,總是人使用的環境,而人是具有共性的,具有內在的、一致的行為規律,這就指出了設計之中應該遵循“理性原則”,以人“行為規律”尋求設計之道的來源。科學和藝術的統一,成為設計之道的來源,也是設計矛盾觀的具體表現。從哲學高度看,設計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一種體現,人類主觀改造世界,多數情況下都是以“設計”為中介進行的。設計的前瞻性,就是設計的計劃性,說明了設計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設計構成要素的組織是以“合目的”性方式組織起來的。
二、景觀是環境美的存在方式和本體
與設計不同,生活與環境總是被感知的。在游玩城市公園的同時,人們總是希望能夠體驗到“有趣”,游玩結束后,能夠回味無窮,一切都基于“感知”。人們如何感知周圍的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對此有所幫助。游玩在城市公園里,置身其中,一定是處在一定的空間中。因為,只有“空間”才能容納“人與物”。處于空間中的人,感知周圍的物時,并不是同等對待的,而是有選擇的。人們總是關注對自己有用的“物”,這就是視覺的選擇性;其實,并不是視覺進行了選擇,而是人腦進行了選擇。雖然,很多物通過光的反射進入了人的視網膜,但是,并沒有形成有用的信息傳遞到“視覺信息中樞”,因此就沒有形成“視知覺”。這樣,環境中就有、也必須有一些這樣的“眼”,能夠形成刺激與“視知覺”。將環境中的這些“眼”稱之為“景觀”,所以景觀就成為了人們認識環境的最小單位,從審美的角度可稱之為環境美的本體。景點———景區———全園,便成為了景觀組織的基本模式。這些都是從景觀要素的物質層面上來說的。除此之外,景觀還有功能、生態、文化等范疇。源于“物”的多樣化屬性,物的存在相對人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有不同的關系,因而會有不同的屬性。不同的物,以相同的目的性被組織在一起,形成了景點;不同景點之間,因某些方面的共性,被組織在一起,形成了景區。這樣,景區便有了空間屬性。同時,景區因有了空間屬性,便能容納人,承載相應的活動能力,這被稱之為“功能”。景區總是有一定空間形態,具有一定形式。這種形式的確定,一方面源于“空間功能”,另一方面源于“文化”。也就是說,形式追隨功能。而滿足功能的形式有很多“,文化語言”是選擇和采用“功能空間”的具體形式。自然的形式如規則的方形或圓形等,進入人類社會系統后,便有了不同的含義,不同的形式組合便有不同的社會意義。人們總想通過環境中有意義的社會形式,去影響人的行為,增添游玩的趣味。歸根結底,主要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的人,一個是文化的人。綜上所述,可以確定,景觀是環境美的本體;是風景資源的核心;也是城市公園空間的核心。
三、景觀是一個開放的概念
為了交流與表征無時不在的諸多現象,人們創造了語言和文字,使用了一些“名詞”,如蘋果、馬等;為了表征更大范圍的同類現象,使用了“水果“”植物“”動物”等更加抽象的名詞;此時這類名詞已經沒有具體的現象與之對應了。這類名詞進入了人的思維、觀念領域,被稱之為“概念”。所以“概念”是思維范疇的術語,而“水果“”植物”等名詞名稱,只不過是用語言去固定思維的內容,而不是概念本身。正如中文的“水果“”植物”與英文的名稱不同,而概念是一致的。如果把世界分成“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三個部分。依據概念名稱的對象歸屬,風景園林與景觀都是歸屬于人類社會的概念,它們是在自然界的基礎上人工改造而成的,夾雜了諸多的人類意志。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相應現象也會更加豐富多樣。因此,景觀的含義是多義的,其概念也是不斷發展的,它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很難確切的被“定義”。或許人們追求的共同本質,原本就不存在“,家族相似性”更加接近真相。人們可以用景觀“家族相似性”的條件去判斷景觀的歸屬,只要現象符合相應的條件,都可以被稱為“景觀”。
四、結語
綜合分析、比較與歸納各種景觀現象,不難得出景觀“家族相似性”的條件是:土地載體,空間本質,休閑功能和生命環境。
c
【風景園林設計與景觀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風景園林設計探析論文11-21
地域特征下的風景園林設計探析論文11-15
生態學視野下的風景園林設計探析論文11-15
當前園林設計要點探析論文11-15
現代園林設計的技術要點探析論文11-15
園林設計中色彩的運用探析論文11-20
景觀園林設計的水彩元素運用論文11-20
關于自然景觀園林設計的論文11-21
探析空間設計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論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