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陽虛與中風發病的關系論文
中風嚴重危害著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 已被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所關注, 對其病機的探討也十分熱烈, 但對陽虛在中風發病中的作用似未引起應有重視, 對此作者淺談拙見如下。
1 陽氣在生長發育中的作用
陽氣的盛衰對人體生命活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素問·上古天真論》在論述人體生、老、壯、死的自然規律時,認為當女子四七、男子四八身體機能最旺盛之后, 首先從陽氣衰落開始, 故女子“五七陽明脈衰??六七三陽脈衰”;丈夫“五八腎氣衰, 六八陽氣衰竭于上”因五臟陽氣衰退,腎藏不能變藏其化生之精氣, 始見“發鬢白, 身體重, 行步不下”等一系列機能減弱表現 ,《 生氣通天論》更明確提出了“陽氣者, 精神養神, 柔則養筋”。人體正常狀態下, 思維敏捷、語言流利、動作輕便靈活、肌肉豐滿等, 皆系陽氣之溫養, 故陽氣虛衰 、必然出現精神疲憊、嗜睡、肢體無力等癥狀而影響人體的健康和生命。
陽氣與陰精是互為影響的。《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陽化氣 , 陰成形”。明確飲食精微在陽氣的作用下, 轉化為人體的'有形物質, 這些有形物質在人體需要時, 復被陽氣化生為功能, 只有功能正常, 機體才能充分吸收水谷精微, 如此循環以維持人的生命活動。若陽氣不足, 陽不化氣, 將導致有形物質的積聚,這些有形物質的大量沉積, 將聚而成痰、成飲、成瘀, 進一步阻礙陽氣的化生功能和運行, 易致“五臟氣爭, 九竅不通”而發病。
現代研究也證明, 正常老年人絕大多數有陽虛征象, 有學者通過對340 例基本健康的60~84 歲老年人的研究充分表明這一點, 所以陽虛是人體衰老過程中的普遍現象, 而中風又系中老年易患疾病, 與陽氣虛衰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2 陽虛陰盛是中風的基礎
中老年人, 從飲食上一般并無明顯減少, 然而卻多有畏寒、乏力、精神疲憊等表現, 其主要為陽虛不能把物質轉化為功能, 同時伴有形物質的積聚, 如痰多、流涎、排尿不暢、舌下脈絡增粗甚至個別患者下肢水腫等, 結合現代檢查血液粘度、脂類增高等征象, 成為中風易患因素。《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可加速疾病的發展, 所以目前中風病有提前和增多趨勢。雖然一些醫家認為陰虛陽亢乃中風病的基礎,但臨床陰虛體質、消瘦者較少發病, 而嗜酒、恣食膏粱厚味及肥胖者反多為病, 值得思考。
痰、瘀、火等是中風病中十分重要的因素, 已被世人所公認, 但此類致病物質的產生, 與陽氣不足密切相關。陽氣有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 陽氣虛衰、溫運無功, 必在流瘀滯;體內水液代謝靠肺、脾、腎等臟協調活動, 陽虛則腎不化水,脾失運化、肺宣降無功, 水聚成痰、成飲;痰阻日久、化熱生風, 當五情過激、外因誘發之時, 虛損之腎陽不能安居至陰之地, 夾痰夾瘀, 暴沖于上, 而發力中臟腑或至夜半陰盛之時, 陽氣更虛、無力運血, 瘀阻痰停, 阻塞經絡, 成中經絡之疾。古代以艾灸預防中風, 當今艾灸風池、陽陵泉及背部諸穴治療中風, 皆溫陽運血之法。
中臟腑患者每見頭面潮紅, 乃因痰、火、瘀上沖而致,故王永炎等以萎星承氣湯急下治標有效。但現代研究證明,此時血液微循環呈現瘀滯狀態, 臨床可見手足厥冷等癥, 提示陽虛仍為其基本。沈敏南通過觀察認為, 中風患者脫證, 大多見陽氣虛脫或陰陽俱脫兩類。朱新星也發現>51 歲的中老年患者, 病深易致亡陽, 從側面反映了其陽氣虛損, 積漸而增, 日久量變引起質變這一現實。若肝腎陰虛為其病本,則病甚當以陰脫為先。
中經絡患者每見小便短數, 甚則遺尿、嗜睡、肢體痿廢等癥, 均與陽虛有關。《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陽在外, 陰之使也, 陰在內, 陽之守也。”陽虛不守則小便失常, 陽不養神則嗜睡, 陽不養則痿廢。臨床發現中風患者, 值天氣晴暖時, 肢體功能較陰冷之日為佳, 亦證明這一點。中風患者,甚時可出現中樞高熱危象, 其無論病機或程度, 均與普通發燒迥異。故寒涼直折多元顯效。王冰言“病之大者, 猶龍火也?識其性者, 反常之理, 以火逐之, 則熘灼自消, 熘火撲滅”。作者認為, 當此龍雷之火、熘灼之時, 以附、桂、參、姜等溫陽益氣或可改善腦干血液循環, 防止陽氣暴脫, 寄希望于萬一。
中風患者多數雖難以活動, 但飲食正常, 甚至較平日為多, 消化功能亦佳, 但吸收的精微, 不能充分轉化為能量, 故常見神疲嗜睡、身體肥胖之征, 進而又影響人體的功能恢復。如何阻斷這種惡性循環, 值得研究。
不少研究發現, 中風發病與季節有十分明顯關系。張明亮等經統計后認為, 風中臟腑, 以冬春季發病較多, 風中經絡以秋多季發病較多。無論風中臟腑或經絡, 均以冬季為甚。有學者對105 例急性腦血管病分析也證明, 腦出血以1 月最冷時發病率最高。腦血栓以冬春二季發病率最高。《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陽氣者, 煩勞則張, 精絕、辟積于夏, 使人煎厥”。若中風以陰虛陽亢為基礎, 則夏令炎熱更傷陰精, 發病應較冬季為甚。由于患者陽虛, 冬寒更損陽氣, 推動血液無力, 則易致中經絡;陽虛則痰瘀更甚, 值外因誘發, 呈暴脫之兆, 沖于上則成中臟腑。夏令火熱, 稍助虛損之陽, 故發病率最低。
或以為其病本為陽虛, 但發病時, 急則治標, 亦應以化痰蕩火為先, 但治標治本并不矛盾。治標的同時, 加同溫陽益氣之品, 標本兼治, 并無太大禁忌。樊淡以茯苓四逆湯治療急性腦血管病55 例, 其中腦血栓38 例, 腦出血8 例, 腦栓塞5 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4 例, 6 d 為1 個療程, 結果無效僅8 例, 充分證明這一點。
3 溫陽藥對血液循環的影響
中風病的發生, 與高血壓、動脈硬化, 血液粘滯性、凝固性增高、血流緩慢及心功能不全等因素有關。溫陽藥多數能擴張血管, 對血壓有雙向調節作用。不僅能治療休克, 增強心肌收縮力, 加速心率, 增加心臟排血量, 提高腦部血流量及耐缺氧能力, 亦可推動血液運行、減少瘀滯現象發生。臨床證明, 高血壓患者血壓過高, 與腦血壓調節中樞缺血缺氧有關。用附桂類溫陽藥后, 血壓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部分溫陽藥物具抑制ADP 誘導的血液凝集作用, 若配合活血化瘀藥擴張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狀態, 對中風致病因素有很強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趙鵬. 溫腎健脾法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的臨床研究.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1.
[2] 王春霞, 常紅. 溫陽法在中風病中的臨床應用.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8, 6(6):741-742.
【論陽虛與中風發病的關系論文】相關文章:
以通為用論中風論文07-08
論義素與語義場的關系論文12-24
TMA發病機制與分類的論文05-28
論供應鏈合作關系的論文03-12
論朗讀與寫作之關系(人教版教學論文)12-06
論心理狀態的調節與聲樂演唱的關系論文09-14
議論文范文:論班級關系07-09
論數學分析與概率論的相互關系論文10-10
教學認識論與交往論下的師生關系闡釋論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