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課堂教學論文(精選9篇)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淺談課堂教學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談課堂教學論文 篇1
一、明確教學內容重點,促進體育課堂高效化
體育鍛煉是體育教學的重要載體,體育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健康水平。在當前的體育教學中,一些教師過于追求課堂教學氛圍的活躍,不斷利用游戲與競賽的方法,讓學生進行體育練習,忽略了體育教學內容的規則性,體育教學內容缺少系統性。要促進體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加關注教學內容中的基本動作要領,給學生自主權進行自由探究與學習。就拿籃球課來講,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與示范正確的運球動作與投籃動作,引導學生進行短暫的結構性練習。之后,組織學生進行游戲與比賽,使學生將剛剛學習的動作要領運用于實踐中,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提高。
二、結合教學與社會,促進體育課堂高效化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體育教師將初中體育學習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相結合。教育社會化是教育進步的一種表現,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體育學習閃光點,掌握一項或者更多的體育技巧,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個人發展。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與體育相關的思想教育,使學生先建立起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體育知識與鍛煉方法。最后,發掘最適合學生的體育運動,對其進行專項訓練。
三、創新教學方法,促進體育課堂高效化
教學方法對于初中體育教學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有利于初中體育課堂的高效化。
1.教師要勇于培養初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當前初中學生的自主意識較強,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在體育課堂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體育能力特點,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體育學習需求,自己想學什么,就可以學什么。
2.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進行合理安排
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到初中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還要考慮到學校的基本設施水平。具有較強操作性的體育教學活動,才能有利于體育課堂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江南水鄉,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水上浮木橋的項目。但是在教學一些技術難度較大的體育內容時,老師要嚴格注意學生的安全,使體育課堂的效率提高具有最基本的保障。
3.教師要合理應用游戲與比賽,促進體育學習氛圍的活躍
體育氛圍的活躍,是服務于體育教學效率的提升的。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利用游戲來代替傳統的熱身活動,利用健美操或者追蹤游戲組織學生熱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在講解彈跳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女學生開展編花籃活動,組織男學生進行青蛙跳比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提高。在課堂的結束階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坐下來共同討論本節課的收獲,讓學生疲憊的身體得到休息,深化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不僅得到了提高,還有利于學生接下來其他學科的學習,促進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當今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體育水平是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體育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才能在德、智、體、美、勞等多個方面實現全面發展。
淺談課堂教學論文 篇2
摘要職業學校必須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致力于課堂有效教學,提高教育質量,提高畢業生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質量 教學效率有效教學
中等學校旅游專業主要為旅游企事業單位培養高素質的酒店服務人員和旅行社導游等工作人員,旅游專業的學生必須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較高的文明素質和外語水平,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過硬的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進行積極大膽的嘗試,更新傳統教育觀念,注重以誠信和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以提高學生能力為目的,以轉變學生行為為條件,以變革教學內容為前提,實施分層次教學,嘗試項目(任務)教學,貫徹落實“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指導思想,突出旅游教育特色,提高教育質量。而要提高教育質量,則必須聚焦課堂,強化課堂有效教學。
一、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主體,致力于課堂有效教學
實施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知識,學會技能,培養能力,點子應該打在學生的身上。如果教而不學,或教而不會,那是做無用功。所以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由知識本位向人本位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傳授知識向重發展能力轉變,由重專業理論學習向重專業技能學習轉變。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使學生獲得充分發展的過程,看重的是在教學后,學生能做到哪些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課堂教學,尤其是要高度重視課堂有效教學,使我們的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高度吻合。求真務實,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并能運用知識與技能,提高能力素養,這是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只有學會了,才能會學。
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但要真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很難的。課堂中,我們關注教師的教態、語言表達、板書等基本功,關注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技巧和傳授知識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是如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一堂課,不僅僅是評價教師,更重要的是評價學生,并通過評價學生的課堂活動來評價教師的教學。學生的表現,是衡量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水平的準繩。課堂教學中一定不要忽視學生,要盡快地熟悉我們的學生,要能記住學生的名字,同時要了解學生的一些背景材料、情況。
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問題,把握不同的時間,請適當的同學來回答,這是對任課教師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每一個層次的學生,教師都能了如指掌,就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就能夠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得,從根本上讓學生有成就感、滿足感,以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主體地位。
我們堅持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最根本的就是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不僅具有了自主學習的習慣,而且將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小學和初中是學習的落伍者,進入職業學校他們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厭學、棄學,但是他們學習的潛能是客觀存在的,如何開發他們自主學習的潛能,是我們課堂有效教學的靈魂。
二、明確教學目標,研究教學藝術,提高課堂有效教學
在我們旅游專業現行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與不足,而最為可怕的問題是,一些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知教學目標是什么?怎么教?授課老師沒數,學生更是莫名其妙。或者為了讓那些不愿意學習的學生在課堂內保持相對安靜,“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看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或關聯極少的影像來打發時間,將教學任務置之度外,無效地重復著一節又一節的教學。有的教師也許知道要教什么,但講多少,講到什么程度,怎么講,心里沒數。只是書上有的,照講罷了,至于學生能否聽懂、學會,那也只有“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完全看學生個人的造化了。
課堂教學中必須明確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要按照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和認知順序來設計,要突出教材的重點,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抓住關鍵。依據學習能力與學習目標的不同,將學生劃分幾個層次,然后依層擬定相對應的各層教學目標,為隨后的分層施教和分層評價確定依據,充分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每一堂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無論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都要準確地定位。課堂上無論是教師講,還是學生練,每一個環節都緊緊圍繞這個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最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這是課堂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是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十分重要。現代教育技術在職業學校的教學中已經被廣泛運用,符合職校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創新。我們的課堂教學要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有效運用方法和手段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旅游專業一定要堅持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要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我們的課堂教學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實際的操作,都應該把著眼點放在能力的培養上,努力使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有效結合起來。讓知識轉化成能力。課堂有效教學應落實到知識和能力的雙重提高上,尤其是能力的提高方面。作為旅游專業的課堂教學,還應十分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文明素養的教育,為學生今后的實習與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樹立優良教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課堂有效教學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是德育的主渠道,重視課堂教學才能真正保證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學生的質量。精心準備每一節課,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踏踏實實,認認真真,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善于反思,做好總結反饋,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沉下心來,認真研究、探索旅游專業教學規律,認真研究、探索我們學科的知識,言傳身教,用知識的本身來吸引學生,會讓你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課堂紀律組織與教育的時間。
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更新知識,提高技能。學無止境,必須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用理論去指導我們的實踐。而現實中,除了參加繼續教育,參加教師的一些業務考試,我們很少有教師認真地去看一些大部頭的教育專著,或很認真地系統地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大家都在呼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如果學生不喜歡自己,找一下自身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我們還不夠讓學生喜歡?如果無法說服教育學生,想一想是不是我們還不具備足夠的能力來說服教育我們的學生?如果學生課堂上聽不懂,思考一下,是不是我們還沒有找到讓學生聽懂的方法?實際工作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雖然解決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它需要我們去進一步地思考,努力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或途徑,但只要我們肯動腦筋,辦法總會比問題多,而自覺學習是關鍵。
總之,課堂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在于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使有限的教學時間、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極大的開發和利用,從而更好地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服務。只要我們找準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之所在,確立優良的教風,在正確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扎扎實實地研究課堂有效教學,必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淺談課堂教學論文 篇3
摘要:
創新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創新教學要切實實行起來,而非簡單作秀。高中語文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積極進行教學創新,善于延展教學內容。在充分提升自身素質基礎之上,用創新教學的方式塑造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得課堂充滿人文氣息,讓學生真正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語文教學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反思,以此才能在語文教學中不斷得到進展和突破。本文就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之下,提出了有效實施課堂創新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高中語文;創新教學;實踐研究
創新教學是在素質教育基礎上開發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基礎,改變以往的“授人以魚”教學模式,轉變為“授人以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潛在創新力。創新教學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歷程中十分具有影響力的一種教學思想。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十分注重對學生的基礎教育。那么,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怎樣做才能有效地實施創新教學策略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實施創新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學生的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做好學生的引導者,筆者認為師生都應當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教師在進行上課之前,要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高中語文預習可以通過讀書筆記并記錄搜集資料的形式進行,這些記錄必須和下節課即將學到的內容相符,記錄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一篇課文的背景和作者。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夠信手拈來,在腦海中還原情境,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知識。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將不會的字詞標注出來,并通過自主查閱進行解決。隨后在第一遍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遍朗讀,第二遍朗讀就需要大體了解課文的內容,在第三遍閱讀之后再正式上課。教師在整個預習的過程中都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學生的自我創新思考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營造愉悅課堂氣氛,實施創新教學
科學證明,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下,學生的神經將處于放松的狀態,課堂效率也將進一步得到提高。學生大多都對教師帶著崇拜和敬畏之情,但正是教師的這種權威阻礙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尤其一些教師將姿態擺得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對學生的建議充耳不聞,并且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當面指責學生,心理學家發現,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很容易產生排斥心理,不僅不利于教師教學,更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所以,教師應當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做一個平易近人的教師,與學生共進退。課堂之上,教師也只有不斷鼓勵學生、尊重學生才能營造出更加輕松、休閑的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比如,在復習沁園春雪這首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一個學生起來背誦,但是這個學生背誦到一半就記不起之后的內容,教師也不應該給予批評,而是應當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學生自信的回憶下半部分的內容。
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實施創新教學
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也是實施創新教學的有效策略。但與學生互動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1.培養學生自主能動性。對于每一位學生,教師都應當帶著積極的心態,在教學時不僅要不斷地鼓勵和贊揚他們,創造和諧的學習氣氛,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還應當通過課堂教學的互動來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另外,教師應當始終秉持啟發性教學的重要原則,課堂之上運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主動追求知識。與此同時,還應當注重珍惜學生渴望求知的心理,耐心地對未知的問題進行開導。
2.拓展學生思維。語文的學習不僅要重視課本知識的教學,還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科學界的每一個喜人的成果都源于大膽地想象,這也正是獲得創新成果的起點。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一些手段來激發和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加強團隊精神大膽地想象應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得到應有的重視。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對于課堂創新教學也尤為重要,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就需要安排學生自學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能,還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和提問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流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學生在團隊協作過程中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堂創新教學也能得到進一步的實施。
四、結語
創新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學生的主導者。語文學習要有一個發散創新式的思維,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前自學,還要在課后延伸思考。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當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每完成一節課都要積極進行反思,改掉缺點,讓語文課堂煥發活力和生命力。雖然高中生面臨升學的壓力,但是教師一定要從中解放出來,以素質教育為根本點,在教學過程中下工夫,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適應新課程的改變,創新式的語文課堂一定會散發出不一樣的色彩。
參考文獻:
[1]吳玉梅.高中語文參與式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
[2]余畫鳳.對話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的實踐與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11.
[3]許高明.新課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及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6.
[4]余志芳.以學習需要為導向的分層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2.
[5]崔潔.高中藝術生語文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D].云南師范大學,2013.
淺談課堂教學論文 篇4
摘要:現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增加了生物科學史的內容,具體描述了有關研究的事例和方法。生物科學史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還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恰當地選取生物學史例,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啟發教育學生。那么,生物科學史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價值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生物科學史?結合教學經驗談了這個問題。
關鍵詞:生物科學史;課堂教學;科學探究;科學精神;教育教學功能
一、生物科學史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的生物科學史料,蘊含著多種教育功能。科學家探究知識的過程揭示了人們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體現了科學家堅忍不拔的科學精神,教師要深刻理解生物學史料的這種豐富內涵,了解生物學史料教育功能的側重面,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知識的歷程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研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進而發揮生物科學史的教育教學功能。
1.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
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是生物科學史最主要的作用。和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較,融入了科學發現史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對科學發現史的了解和分析,自主的生成科學結論,往往印象更深刻;因此,學生對探索生物學新知識的欲望和興趣會大大增強。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而是通過展示科學史例,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教師不再是權威,而是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引路人。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的厭學情緒。
2.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的課程理念是《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基本課程理念之一。科學發現史的利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材中科學家的經典實驗具有代表性,如果能將其轉變成在課堂上能夠完成的探究課題,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再發現和再生成已有的結論和知識。由此可見,在教育目標和教育價值上,生物學史的教學和科學探究不但不矛盾,而且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生物科學史,可以讓學生領會生物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例如,光合作用的科學發現史主要有以下幾個史例:
史例一:1648年海爾蒙特柳樹實驗。
結論:柳樹營養生長物質不是來源于土壤,而是空氣和雨水相關。
史例二:1771年普里斯特利“綠色植物―燭―小鼠”實驗。
結論: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氣。
史例三:1864年薩克斯“葉片半遮光―碘蒸汽”實驗。
結論:光合作用可能產生淀粉,并需要光。
史例四:1880恩吉爾曼“水綿―好氧性細菌”實驗。
結論:光合作用可產生氧氣,葉綠體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
史例五:20世紀30年代魯賓和卡門同位素標記實驗。
結論: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全部來自水。
在光合作用科學發現史的教學過程中,用光合作用反應總式的規范書寫來貫穿于上述5個史例,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如何正確書寫光合作用總反應式,還有助于學生記住史例,并且從史例中得出結論,使得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任何科學結論的發現都離不開科學家堅韌的科學探索精神。孟德爾在維也納大學進修自然科學和數學,回到修道院潛心研究了八年,通過分析豌豆雜交實驗的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達爾文歷盡千辛萬苦,進行了長達五年的環球考察活動,最終出版《物種起源》一書。逾越重重障礙,最后獲得巨大成就,這是所有科學家的共同經歷。更有甚者,需要幾十年乃至幾代人的艱辛努力才產生了一項科學發明。
進行科學研究不僅需要堅強的信念,更需要修正自我,推翻原有理論的勇氣。任何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科學家在“勇于存疑,敢于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指導下取得的。達爾文在環球考察之前是忠實于“神創論”的,但在經過了環球航考察,并認真比較和分析了世界各地的物種之后,打破了固有思想的禁錮,以堅強的意志確立了“自然選擇學說”。
科學史的介紹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感染,有效地培養學生不畏權威、勇于挑戰傳統的科學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發現過程的艱辛,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目的。
巴甫洛夫說過:“自然,人家是對的,很明顯,我們失去了一個發現真理的機會!”這就是一個科學家的坦誠。
二、將生物科學史融入課堂教學時應遵循的原則
盡管生物科學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生物科學史不可能成為教材的主線。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選取相關生物學史料,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從而達到教育啟發學生的目的。
1.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突出教學重、難點
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選擇適當的科學史例。科學史有助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所以對相關史料進行適當整理才能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過程中突出其主題和關鍵事件,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重、難點。
例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史例:
1951年春天,英國著名生物物理學家威爾金斯在意大利舉行的生物大分子結構會議上展示了一張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當時,科學界對DNA的認識是:DNA分子是以4種脫氧核苷酸為單位連接而成的長鏈,這4種脫氧核苷酸分別含有A、T、C、G四種堿基。
沃森和克里克以該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的有關數據為基礎,推算出DNA分子成螺旋結構,沃森和克里克嘗試了很多種不同的雙螺旋和三螺旋結構,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都被否定了。在失敗面前,他們并沒有氣餒,又重新構建了一個將磷酸——脫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堿基安排在螺旋內部的雙螺旋。其中相同的堿基進行配對,即A與A、T與T配對。但是當時的化學家提出這種方式違反了化學規律。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撰寫的《核酸的分子結構——脫氧核糖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論文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刊載。
在“DNA的分子結構”這一節的教學過程中,融入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史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閱讀之后的感想,并從中找出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進而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中融入該史例,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出了教學難點,同時也符合教學目標。
2.尊重科學發展的事實
如,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釋,但是由于受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對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達爾文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所以凡科學理論都會受到當時各種條件的制約,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價犯過科學錯誤的學者和他們的過失曾經成為科學研究阻力的科學家,從而培養學生對相關史料進行科學而客觀評價的能力。
總之,只要科學史例選擇恰當,將生物科學史適當地融入生物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精神,使得生物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淺談課堂教學論文 篇5
心理學表明: 人的思維活動過程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創造的先導, 是思維的起點。俗話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漸進的過程, 教師的教學過程需要學生參與進來,這就需要教師有效的引導,引導的過程應該是學生不斷思考的過程。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是對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學中善問的贊美。這說明:精妙的高堂提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我們常說教學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是由若干個細小的環節構成的, 只有我們教師能夠力爭做好每一個細節, 才可能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提問環節也是如此,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通過提問可以開啟學生智慧、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幼兒教學是幼兒學習的奠基階段,下面我就如何精心設計提問,發展幼兒思維能力方面, 談談在幼兒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一 、提問的語言要具有吸引力
幼兒階段的孩子,學習習慣還沒有形成,他們還沒有識字能力, 所以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語言的交流。所以在幼兒教育中語言的交流和溝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從幼兒接受語言的的特點來看,教師所應用的語言一定要適合幼兒的接受和認知程度,最好是能夠使學生感興趣,這樣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知識的興趣,使他們更好地接受知識。例如,在向幼兒講授“有趣的水”的科學活動時,我們可以用牛奶和水進行簡單的比較, 使幼兒得出關于水的特點的一些答案。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說:“小朋友們觀察比較一下, 這兩個杯子里的液體有什么不同? ”這種提問方式往往不能調動起幼兒思考的積極性。如果教師換一種說法:“請小朋友來看看, 牛奶寶寶和水寶寶都躲在玻璃瓶里,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這樣擬人化的表述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迫切希望幫助牛奶寶寶、水寶寶解決問題的愿望產生了,幼兒探索的欲望被激發出來。
二、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層次性
問題設計是“問題解決”的重要一環。問題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問題解決” 的進行。如果缺乏科學合理的提問,不但不會啟發學生,還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所以在問題的設置時我們要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知識的能力, 有層次地來科學地設計問題, 注意所設計問題的梯度以及排列的次序, 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問題的功能。
在實際的課堂授課中,教師要根據課堂的狀況來靈活地應用問題,通過一系列有層次的設問來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同時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 進而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注意一定的層次性,使問題的難度逐步增加,切不可教師張口便提出讓幼兒沒有辦法解決或者是難度很大的問題,這樣就沒有辦法使幼兒再深入地探討問題,失去了問題的價值。如在大班的數學“測量”主題活動中,給幼兒提供回形針、火柴棒、吸管三種物品。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玩具寶寶擠在一間屋里真的很難受,請你幫他們分分家。”給物品分類擺放對大班幼兒來說很簡單,都能達到目的,能力較弱的幼兒可以從中獲得自信。接著,教師又安排了第二個問題:“它們要進行排隊比賽了,請你們從小旗開始排,排好后看看發現了什么。”幼兒經過操作,得出了“不同物體排列的長度也不同”的結論,并記錄結果。教師緊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你們愿意接受教師的的挑戰嗎? 請你再次給玩具寶寶排隊,排到紅線結束,看看還會發現什么? ”幼兒再次排列后發現,排列同等長度所使用的三件物體的個數不同。這節課問題的設置由易到難,層次清晰明了, 環環相扣, 幼兒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
三、問題設計要有尺度
對于設計的問題,教師要注意適度。有一定難度的問題, 既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欲,集中注意力,刺激思維,還能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如把問題提在幼兒“現實發展區”,幼兒很快就能回答,對于他們的發展無所補益; 問題過難, 幼兒經過努力后一無所獲, 更會挫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一定要把問題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提出,使幼兒“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來。”并且,我們教師在提問時的語言時刻注意要簡單明了,不含糊不清。例如,在語言課上《小弟和小貓》中, 我為了讓幼兒產生做清潔寶寶的愿望, 便問幼兒:“你愿意和什么人抱抱? ”如果說:“你喜歡和怎樣的人抱抱? ”那樣會更好。
課堂教學中問題提的是否成功, 并不是要看問題提了多少個, 而要看你的問題提的是否引起了幼兒探索的欲望, 是否讓幼兒學會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若是你的提問過多過密,那樣容易造成幼兒的疲勞和不耐煩,不利于教師調控課堂,容易使幼兒失去狀態。至此,教師課堂提問要把握時機、掌握尺度,發揮提問的最佳效果。
四、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教師的問與幼兒回答問題的時間最好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師問完問題以后要給幼兒一些思考的時間,給幼兒思考和組織語言的時間, 這樣既有利于幼兒真正地思考問題, 同時也能夠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度,要結合具體的問題來具體的處理。同時, 因為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不足,幼兒在回答一些問題時可能會超出我們的預料,甚至會使教師感到莫名其妙,在這樣的狀況下,教師要有思想準備,鼓勵幼兒重新思考,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空間,也可以通過追問,為他們創造重新思考、補充說明的機會。
五、集體教學活動中鼓勵幼兒質疑、重視答問評價
評價幼兒的答問, 有利于師生交流的促進,良好雙向反饋的形成,生動活潑的集體教學氣氛的創設。幼兒回答問題后,教師及時的肯定和贊揚是幼兒非常期望得到的。對于幼兒回答正確的任何問題, 給予積極的鼓勵是教師應該做到的, 這時教師表揚的話語絕對不應吝惜;不能諷刺和挖苦答錯題的幼兒,要對其表現的“閃光點”給予肯定。這對幼兒繼續思考和勇于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從而也促進了幼兒創新思維的發展。《綱要》指出:“兒童是獨立的、發展著的個體,兒童充分體驗自身存在的價值,只有在主動活動的過程中才能體現, 并更好地獲得發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興趣愛好實施教育, 教師的教育能力與藝術在提問設計中才能體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在教學中提問的有效設計,是開發幼兒智力、思維能力、觀察力等心理品質的有效途徑。
幼兒教育本身是一項系統而龐雜的工程,需要幼兒教師從方方面面著手,來做好幼兒學習的基礎,培養他們一些基本的能力,為他們未來的成長打下較好的基礎。
淺談課堂教學論文 篇6
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充當小老師的角色,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構建知識體系,歸納知識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開拓思維,形成獨特的見解。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是熟練、扎實的,并且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實現知識的鞏固和內化,從而構建一種新型的語文課堂。
一、理論依據
讓學生當課堂上的小老師,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完善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因此,有效的學習是學生獨立和自發的,是學生創造力的充分發揮,而并不是老師直接灌輸,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這種教學模式讓教師感受到教學的成就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要順著學生創造力的潮流,使他們的創造性充分發揮和展現,而不是逆著它。在這樣的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他們獨立思考,教師是他們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對學生起到輔助和促進作用,教師就是要為學生提供有利的學習資源,創設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懂得怎樣學習,學會學習。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并不代表學生的學習結束了,當學生達到學無止境的境界時,才可以說課堂教學是成功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要延伸到課外,進行有效地學習,并能把所學的內容運用到實際中去。
二、教學目標
讓學生做課堂上的小老師,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有能力把所學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其他同學,讓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能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不再當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一教學目標,無形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規定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比例,以及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同時還決定了課堂評價標準是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
三、操作過程
(一)教學準備,確定方法
讓學生當小老師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把學習過程變成教師的備課過程,在準備過程中,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總結歸納,自主掌握和理解知識,整體感知文本,概括文章內容,對文章的精髓能自主總結和概括,學會分析文章的方法,并把自己的`見解通過語言清楚地表達出來。為此,教師在講課之前,告訴學生自己備課時的要求和方法,使學生學得積極、扎實、有效,以提高學習效率。通常,老師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特點,考慮適合本節課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來說,最主要的是吃透教材,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教師對教材的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讀懂到吃透,再到熟練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要經過這幾個階段。
(二)提供學習材料,讓學生自學,教師答疑
教師通過各種渠道為學生提供大量學習資源,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讀懂這一環節,要讓他們自主閱讀文本,掌握字詞,語句。在吃透教材這一環節,采用合作探究學習模式,讓學生充分討論,經過他們共同努力,完成學習目標。在熟練這一環節,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要充分發揮指導者和陪伴者的角色,密切關注學生自學的狀態,鼓勵學生將疑問之處講出來,大家一起解答疑惑。
(三)總結展示,及時評價
學生做課堂上的小老師,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語文教學能力。因此,在小組合作的時候,把知識進行系統化,歸納重難點,初步形成一套教學思路,把教學內容展示出來,所展示內容包含本節課的作者簡介,基礎知識,文章層次,主要內容,對某個問題進行闡述,同時也可以把自己獨特的見解展示出來。
(四)測驗檢查
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在自學完成之后,學生要將學習的成果通過適當的方式展示出來。全班師生對學習成果進行點評,提出完善的建議。每個單元文章的主題和寫作手法都由相似之處。因此,每個單元結束之后,要對全班學生進行檢測,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根據學生對本單元的掌握情況,做必要的總結和歸納。讓學生做課堂上的小老師,就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的宗旨就是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淺談課堂教學論文 篇7
課堂觀察是校長、主任管理教學工作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課堂觀察,可以準確把我學校教學工作的真實情況,為學校教學管理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礎;可以密切與教師之間的關系,了解教師的教學思想、業務水平,便于有針對性的培訓、管理教師。課堂觀察還是一種研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發現自己,不斷改造自己,不斷成就自己。在課堂觀察中,強調用多種感官收集課堂信息,除了語言和行動,課堂的情境與故事、師生的狀態與精神都將成為感受的對象。課堂觀察追求用心靈感受課堂,體悟課堂,收集課堂信息,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追求的是對話和反思,追求的是交流和探討,追求的是民主、交互、研究的氛圍,謀求的是共同發展。那么,怎樣才能發揮課堂教學觀察的研究和促進作用呢?
一、做好課堂觀察前的準備
進課堂之前能事先了解內容,充分與授課老師溝通,了解該老師對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考,他將從哪里著力,他希望聽課者關注哪些教學環節,得到哪方面的反饋,從而共同確定聽課的重點。昆蟲學家、商人和教師結伴在黃昏散步。昆蟲學家聽到蟋蟀叫聲;商人聽見銀元掉地的聲音;教師聽到茅草屋朗朗的讀書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在什么地方,就會在什么地方得到收獲;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到教室干什么?我們的想法是我要自我成長,先要有自助,然后才能對別人實施幫助。”因此,進教室前就要開始思考:思考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理念的統一,學生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聯系;思考“假如我來上課,我該怎么處理”?思考議課時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二、課堂觀察要加強思考
1、思考自己進入課堂的目的。陳瑤說過:課堂觀察是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這說明課堂觀察是有目的的。進課堂,不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聽課任務,是先自助后幫助,即成長自己的同時幫助授課者,達到共同研究提高的目的。不要單純的認為,校長、主任進入課堂就是為了講臺上的老師。
2、在觀察老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時,必須思考授課教師行為背后的理念和追求,這種思考會使我們在課后的交流中不是就行為而行為,而是行為和理念的統一。判斷和思考授課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思考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師生的教學行為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這種思考使我們致力于從效果出發研究教學、改進教學,通過課堂觀察追求有效教學。 3、需要思考“假如我來講,我該怎樣?一方面是讓自己在課堂觀察中真正有收獲,有改變,使觀察和研究一節課的過程成為自己學習這節課、準備這節課的過程。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在課后交流時信口開河,使自己關于教學改進的意見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轉變為具體教學行為的基礎上,對教學實踐產生影響。這種思考使觀察者置身其中,在觀察和研究這節課的過程中,吸納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同伴互助”,從而切實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三、課后對話要講平等
課堂觀察后的資料分析、評議交流和自我反思可以起到激勵教師、改進教學、共同提高的作用。要把握以下幾點:
1、環節設計很重要。要創設注重全體參與、平等交流的形式。就像我們追求教師少講,學生多活動,也就是少教多學的課堂教學一樣。課堂觀察后的交流也應該這樣。成都大學師范學院陳大偉教授的《有效觀課議課》一書中介紹的步驟,可供借鑒。
(1)你確定的主題對你和其他老師專業成長有什么意義?(明確主題)
(2)就相關主題,你有什么特別滿意和不滿意的地方?有什么問題和困惑需要大家共同討論?(講課者談感受)
(3)大家就相關主題,觀察到什么現象?有什么需要討論的困惑?(全體參與)
(4)請大家對困惑發表看法。(合作討論)
(5)還有沒有其他需要共同關心的問題討論?(質疑詢問)
(6)對討論的問題和觀點進行梳理。(教研組長的作用)
2、以平等交流為基礎。課后交流是一種研究,是參與者圍繞課堂上的教學信息進行對話交流,通過對話理解對方,理解教學,并探討教學實踐的種種可能性。重在引起參與者對話交流,在交流中促進參與者思想提升。因此,需要以平等交流為基礎。參與者要堅信對話者有對話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有他的道理。不能認為只有我的東西對,我的東西管用。我們認為,教學活動具有無限豐富性和多種選擇性,在復雜的課堂教學活動面前,我們都需要詢問,需要傾聽,少用句號,多用問號和逗號。需要容忍多樣性、鼓勵多樣性、探討多樣性。在平等交流的議課過程中,既要克服參與者消極接受評判和批判的“小媳婦心態”。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態度,惟我獨尊。事實上,當一個人不愿意聽別人說的時候,別人也就不想聽他說;而當自己什么也不敢說的時候,別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說。失去獨立和平等的對話關系,就有“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覺。
3、這樣的話語結構,授課教師易于接受。以學論教告訴我們,交流時要從學生的學習狀態入手,可以這樣說,“我注意到”、“我發現”。這樣的話教師易于接受,彼此是平等參與的主體,針對問題,互相探討,達到“雙贏”。
為了“雙贏”的目的,可以采用這樣的話語結構:“假如我來上這節課,我將這樣設計……”,“我這樣設計,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假如我來上這節課,我將這樣設計……”它既要求參與者尊重彼此的處境和條件,同時又要求在觀察授課老師的思想和技術以后,參與者必須提供一種回報。而“假如我來執教,我將這樣教……”則表達了參與者愿意提供這樣一種回報。 “我這樣設計,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規定了參與者不能把課堂上的現象看成授課老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困惑和問題;必須從實踐角度、操作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假如我來上這節課,我將這樣設計……”“我這樣設計,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同時賦予了所有參與者一項平等的質詢權利,在這樣的話語結構中,沒有誰的意見不會被接受。
總之,課堂觀察是一種立體性的綜合技術,卓有成效的課堂觀察總是觀察者以認真負責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為前提;以原有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參與為基礎;以看、聽、想、記等多種活動協調作用為保證。高效的課堂觀察是準確的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前提,而講求技巧、充滿智慧的評議氛圍更易于參與者敞開心扉,各抒己見。從而在集體反思中,發揮大家的智慧,提升教學水平。
淺談課堂教學論文 篇8
所謂作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寫出好作文,高質量的作文。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影響。而學生的作文水平,在與作文教學有關系的同時,還受學生自身知識、技能和認知水平的制約。作文教學的改革,一直是許多人熱烈討論的話題,傳統的作文教學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在教學改革、課程改革的歷史背景下,“作文教學該向何處去”的問題擺在了每一位語文教師的面前。
一、要更新作文教學觀念
1、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為作文課的目標。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總是較多地把作文課看成是教授學生“寫寫弄弄”的課程。似乎寫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課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在作文的時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邏輯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說,沒有以上的五種能力,幾乎就寫不好作文。那么,反過來,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幾乎可以說就是在幫助學生們訓練以上所說的五種能力。在此,特別有意義的是,創造心理的形成正是以這五種能力為基礎的。因此,以上五種能力的集中體現,也就形成了創造的能力。由此,我們又可以說,作文,就是培養學生們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課程。從這個角度看問題,作文,也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積極手段。具有這種觀念,無論對于作文課教學方法的改革還是作文教學內容的革新,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拓寬作文課知識容量并形成機制。寫作,或者說作文課程,是一種比較寬泛的應用或工具課程,它有著比較軟化的、比較寬泛的容納機制。任何生活和學科都可以從作文中找到表現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從任何生活和學科中找到體現自己的豐富內容。如果這樣來看問題,則作文課就應該有遠為深厚的表現內容和寬廣的表達方式。在作文課上,不但可以寫傳統的題材,還可以寫有關科學實驗的報告,寫數理化的研究過程,寫工作和學習的總結報告,寫某一種新式工具或服飾的設計,寫某一種活動策劃書,寫一種商品的宣傳廣告,寫英文學習中的艱難困苦,等等。
3、把激發學生的創作情緒作為比技巧更重要的教學內容。作文確需“規則”和“技巧”,但在怎樣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把“規則”和“技巧”教授給學生,使他們不至被這些戒律束縛而疏離了對作文表達思想感情的親和力,卻是一種重要的作文教學藝術。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這些作文的“清規戒律”似以少說或略說為好。即使非說不可,也最好在非常形象的前提下進行。譬如,生活時間和文章中時間的關系,用一個“流川楓灌籃”的例子,就能夠清楚、生動而形象地說明,使學生很快地接受。
二、應重視基本素質的培養
1、掌握初中作文教學方法。初中是整個中學學習的初級階段,這是學生由少年向青年發展的時期,有著與小學、高中不同的特點,他們獨立追求與感受的個性日益突出,活潑、想學但基礎薄弱,還很幼稚;對生活、社會、客觀世界充滿新鮮和好奇,但認識不足。表現在作文中,往往是不會選題,不會集材,不會謀篇,不會措詞,其問題的癥結是我們幾十年來一成不變的傳統教育形式,墨守成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習慣于老師給他們命題、提示,甚至提供題材;這種照葫蘆畫瓢的結果是:一種形式、一個材料換個題目學生從小學帶進了初中,或許還要帶到高中和更高級的學校。長此以往,我們培養出來的將是怎樣的社會人才?面臨這種局面,我們的作文教學方法必須改革。然而,出路何在?我認為,我們現行作文教學的最大失誤,是沒有把學生置人大社會、大自然之中,在他們的腦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沒有色彩,沒有生機,唯獨老師、家長是他們的影子,導致學生在寫作時把心靈溝通、感情渲泄的快樂,變成言不由衷的痛苦。初中畢業后還是被“怎樣寫”和“寫什么”深深地困擾著。
2、搞活作文課堂教學,解決學生“怎樣寫”的問題。課堂教學是雙方共同的實踐活動。因此,必須處理好“教”與“學”、“動機”與“效果”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諳熟學生的寫作實際水平,針對學生“不知道怎樣寫”的問題指點門徑,力求做到一課一得。
3、切實抓好課外活動,解決學生“寫什么”的問題。在我施教的一次題為《我的一點建議》的作文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這樣寫:“我們在作文時,拿筆就頭痛,總覺得沒有東西可寫,有時在頭腦里想好了,一下筆又不知道從哪寫起,腦子變成一片空白”。因此,“建議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帶我們出去看看,玩玩”。這里說明了不知道“寫什么”的問題依然困擾著學生。
在寫作教學本體中,教學生“寫什么”這一問題,長期以來始終困擾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開展課外活動是一條切實可行的措施。至今開展課外活動也有半個多世紀了,并且作為教育的一種法則寫進了教學大綱,可是仍然沒有引起我們教育界乃至全社會足夠的重視,學生還在為“寫什么”而苦惱。國外的大量資料表明,在學校里人才成長的主要途徑有三:一是課堂教學引導;二是課外科普、傳記、文學讀物的啟迪;三是課外科技、文體、社會活動的培育。這后兩條途徑都屬于課外活動的范疇,實際上是兩條途徑,即課內與課外。陶行知主張:“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這句話至少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是讓孩子去接觸大自然,運用課內學到的觀察本領去廣泛地觀察大自然,從而豐富感性知識,豐富自己的語言;二是讓學生去接觸社會,把語文教學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大課堂,從而在社會交際中,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實踐證明,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參觀、訪問、搞社會調查,接觸實際,接觸社會,領略祖國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異的社會主義建設,能開拓知識領域,開闊眼界,豐富生活,激發與發展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進一步培養學生寫作的動機。同時,還使學生有機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可以更好地掌握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提高獲得知識、駕馭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和手腦并用的能力,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不斷追求新知、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精神。
淺談課堂教學論文 篇9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如何才能最有效地發揮這45分鐘的作用?這是每位教師每節課都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理當重視和深思的問題。因為,課堂教學既是決定教育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師展現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平臺。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物理教師,我僅針對物理學科特點,結合本人多年來的課堂教學經驗,淺談以下幾點供大家共勉。
一、注重課堂氛圍“嚴肅活潑”
在這一點上,主要是指教師對課堂紀律、課堂秩序的合理調控。當前,教師對課堂紀律、課堂秩序的調控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誤區:
一是紀律渙散,秩序混亂,導致課堂教學的正常開展受到嚴重干擾。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不僅與學生自身的自覺性有關,更與教師的責任心及課堂管理有著直接聯系。如此的課堂場景不僅會滋長學生放蕩不羈的惡習,還會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失去應有的威嚴。二是過于強化課堂紀律的嚴肅性,容易使學生處于極度緊張狀態,甚至出現畏懼心理。因此,本人主張課堂氛圍“嚴肅而活潑”。在有效把握課堂嚴肅性的同時,還應努力設法活躍課堂氛圍,做到“嚴而不緊,活而不亂,井然有序,張弛有度”。這樣便能使學生處于積極、輕松、快樂的學習狀態,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充分促進“師生互動”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再優秀的學生畢竟不是天才,他們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與點撥;再先進的教學手段也不是搖控器,它同樣離不開學生的充分參與。因此,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只有師生均處于積極的參與狀態,并努力做到協作互動、默契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可以說,師生互動是一切教學手段都應遵循的教學法則,離開了互動就好比魚兒離開了水,其結果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物理學是一門以科學探究活動為基礎的科學。借助生動、形象、直觀的探究活動,不但能使生硬的公式、定理以及概念顯得有根有據、迎刃而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使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根本提升,還能在探究活動中形成交流合作意識,進而領悟客觀規律的真諦,樹立探究大自然奧秘的信念。當然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同時應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不能讓學生把興趣停留在實驗現象本身,而應努力引導他們帶著某種探究目的去觀察實驗現象、處理探究證據或數據,再通過交流合作、分析總結得出客觀規律。這既是開展科學探究的目的,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客觀要求。
四、巧妙運用“激勵點評”
處于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自尊心和虛榮心,若不能正確引導,則會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 本人曾經開展過以下教學探究活動:
我校物理教材當前使用的是滬科版,當講完第六章“力與運動”后,我對自己所任課的八年級兩個班進行測試,然后分別對42-45分的5個同學(甲組)、52-55分的5個同學(乙組)、62-65分的5個同學(丙組)和72-75分的5個同學(丁組)進行不同方式的關注:對甲組同學毫不客氣,經常在他們答錯問題時采取嚴厲批評的態度;對乙組同學則從不提問;對丙組同學則經常予以激勵點評;對丁組同學雖然也經常提問,但既不激勵也不批評。3個星期后,進行第七章“密度與浮力”的測試,結果令我大為震驚:甲組同學與乙組同學、乙組同學與丙組同學、以及丁組同學和乙組同學的平均分都拉開了更大的差距,而丙組同學與丁組同學則縮小了差距。由此充分說明,對學生采取不同的關注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一)、一味地批評,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甚至在心理上產生對教師的抵觸情緒,從而對他們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二)對學生漠然置之,會給他們籠罩被忽略的陰影,致使他們漸生自慚形穢的心理,將會使他們的自信心失去陽光的沐浴,并對他們潛能的挖掘產生嚴重制約。
(三)、適時巧用“激勵點評”,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的思維處于最佳活躍狀態,這無疑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此可見,“激勵點評”不失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巧妙手段,它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陽光的慰藉,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崔化劑。
五、重視“課堂監測和課堂表象”
這里的課堂監測主要是指對課堂紀律的監督維護和知識技能的全面檢測,而課堂表象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于領悟層次不同而表現出來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外在反應。課堂紀律的監督維護在前面第“一”點已作論述,這里主要針對知識技能的檢測和反饋發表淺見以供大家參考。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過硬的專業知識水平,還應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捕捉各種反饋信息,進而制定切實有效的彌補方案。這樣,便會實現以下教學流程的良性循環:
六、“師恩普照、情感溝通”
某所中學的領導曾經在初中學生中展開了一次關于教師形象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了一個非常讓人擔憂的問題:某教師任課的所有班級課堂氛圍十分安靜,究其原因卻是該教師對學生過于嚴厲,學生甚至經常遭受皮肉之苦。每當觸碰到該教師的眼神,聽到該教師的聲音,甚至提及該教師的名字,都會讓他們不寒而栗、膽戰心驚。課堂上,學生不是在肅靜聽課,而是在怯怯地設法避免來自老師的嚴厲喝斥和皮肉之苦。
總之,課堂教學是促進師生互動、彰顯師生互動的最佳平臺,每一名教師都應努力在這個平臺上使自己的角色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此,每位教師都應樹立終生學習、終生奮斗、終生奉獻的信念,以畢生精力譜寫現代教育事業的新篇章,無怨無悔、積極進取,用智慧的雙手托起素質教育輝煌的明天!
【淺談課堂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課堂教學的活動論文04-17
淺談有效課堂教學模式論文07-04
淺談課堂教學的幾點體驗論文07-04
淺談思品課堂教學的論文07-05
淺談課堂教學觀念的轉變的論文06-19
淺談創造優良課堂教學環境論文08-27
淺談課堂觀察與課堂教學評價論文06-26
淺談論工科課堂教學教育論文07-05
淺談課堂教學語文論文201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