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的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職業教育的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職業教育的論文1
一、生態經濟與職業教育的對接
生態保護并不違背經濟學上追求的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只不過效益在這兒的涵義更豐富,也更有深刻的意義,同時也可以利用經濟上的外溢效應來分析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生態經濟學重點是研究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平衡關系。人口與資源的關系是消費與生產的關系,即需求與供應的關系。只有求得生態經濟平衡,才能促進社會生產的合理發展。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是開采與更新,容納與排放的關系,只有對立雙方平衡,才能保證資源的合理供應。資源環境與人口之間應該有一個良性的互動關系,以保證自然生態的平衡,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職業教育與生態經濟的良性互動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維持生態經濟平衡的關鍵因素是人,職業教育階段的生態教育對資源的保護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其次,這種教育的本身就體現了生態與人之間的和平關系。
第一,籌建職業與生態教育基地。建設以現代生態文明和職業發展為核心,以倡導天人合一為理念,集生態觀光、職業培訓、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大型實訓境區,同時申報“青年學生職業教育基地”等項目,將項目建設成為資源獨具特色,區域優勢明顯的超大型生態旅游園和職業素質教育基地。采用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理念進行綜合規劃,以保證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基地建設應按照職業與生態教育項目完美對接,整體規劃發展區域最大,景觀環境品位最優,項目參與性最強和教育與科技含量最高的原則進行整體設計建設,建成能夠體現職業與生態旅游文化的標志性項目。項目主要功能應為兩大方面:建設特色農業觀光和農業參與性旅游項目;職業與生態教育基地,遵循“職業求技、科學求真”的現代“綠色教育”理念,創辦職業與生態教育試驗基地。
第二,建設沒有圍墻的學校,培養體驗式生態教育新理念。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不是啟發和開放人的純真天性,而是變成了禁錮人創造力的枷鎖,這樣的職業教育不可能培養出有朝氣和創造力的技術人才。因此,職業教育要有全新的理念,“自然與回歸”,也即零距離接觸與體驗。人類思想文化的發源起初與人類對自身的關注密切相關,其后便是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與思考,從而從事有創新的工作。職業教育應該追本溯源,還原其原貌,讓受教育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職業教育要切實為生態經濟建設服務
趙勇在首屆中國生態經濟青年專家論壇上說:“現在體驗經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體驗經濟本質就是以生態環境的良好運作為依托。如果有了好的生態環境,我們就能夠依托生態環境帶動新產業的發展。我們應當充分運用政、產、學各個方面的力量來共同探討、共同推動生態經濟的大發展。青年人更應該在其中發揮生力軍作用,成為引領社會風氣之先的重要力量。”現代社會教育的弊端是“坐而論道”,學者們在象牙塔內閉門造車,卻奢求出門合轍。文化源于自然,思想文化也不例外。教育者既要獨思,也要體驗,走進自然,尋求職業與生態經濟發展的契合點。傳統的不問稼穡的輕農思想要擯棄掉,學者不但要進行理論思考,而且還要謀求學科的整合,以職業教育促經濟發展,讓發展起來的經濟呵護自然。構建培訓體系、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就成了生態經濟建設的必然要求。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依托職業學校辦好科教培訓中心,采取靈活多樣的措施,進行政策、文化知識、市場經濟知識、經營管理知識等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學員的政策水平和文化技術水平,增強他們有效開展工作的能力。達到培訓距離近、周期短、效率高、技術推廣快的效果,讓職業教育在培訓中得以延伸。
第二,依托已建成的現代遠程教育的網絡優勢,舉辦夜校,傳播職業教育信息和新技術,實施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合一”。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為生態經濟建設服務。
職業教育的論文2
【摘要】近幾年來,慕課的發展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慕課而引發的一系列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對職業教育傳統課堂教學模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面對如此迅猛的影響,我國職業教育理應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探索一套特色化發展道路,并吸收借鑒慕課的先進理念和手段。本文從慕課發展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影響出發,探討了一系列面對慕課對我國職業教育影響的應對舉措,希望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以及慕課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慕課;職業教育;影響;對策
引言慕課是指一種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教育平臺,慕課作為一個外來詞匯,大多數中國人可能還不是非常熟悉,但是由慕課所引發的一系列網上學習平臺的搭建已經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慕課作為網上開放課程教育平臺,不僅發揮了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的功能,也極大地改變了我國職業教育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手段,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改善了學習效果,彌補了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缺陷。但在發揮重大影響的同時,慕課在自身發展與普及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阻礙了其進一步在我國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推廣。因而,我們應該全面認識慕課的優點和不足,結合目前職業教育改革的有關方針和政策,將慕課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服務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職業發展的蓬勃。
1.慕課發展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影響
1.1慕課提供了實現職業教育國際化和大眾化的重要路徑
慕課是指一種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教育平臺,作為網上教育平臺,慕課致力于將世界上最為優質的教育資源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和學習廣度。而慕課在中國職業教育中的發展和普及則提供了職業教育國際化和大眾化的重要路徑。由于職業教育本身教學規模以及教學水平的限制,許多教學資源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益,職業院校的學生無法及時、全面的享受教育教學資源所帶來的效益[1]。而慕課的出現則為職業教育的拓寬提供了強大的契機。在國內,只要擁有一臺計算機,你就可以免費獲得最為優質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的透明性為職業教育的大眾化提供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同時,國與國之間職業教育發展的藩籬也將進一步被打破,國與國之間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加強,這將十分有利于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而職業教育的國家化發展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慕課的出現為明確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方向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指導和促進。
1.2慕課對職業教育存與發展提出極大的挑戰
眾所周知,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有限,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職業教育所帶來的益處。隨著職業教育發展的擴大,我國職業教育資源的成本也逐漸加大,使用職業教育的代價也越來越高。因此,在目前的發展背景下,慕課的出現無疑是對我國職業教育生存與發展的一大挑戰,慕課提供了眾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并且多數教育資源是免費的、無償的。同時,慕課的出現使得我國職業教育資源進行了優化組合,使得我國職業教育資源流動性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大大加大。與傳統的職業教育行政化體制相比,慕課所秉承的教育理念以及所使用的教育手段其優勢十分明顯,因此,傳統職業教育的理念和手段已經無法較好的適應目前學生的需求和知識經濟帶來的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此外,慕課所提供的教育資源和教育課堂大多是適應市場而生的,符合目前市場對人才能力的需要,而職業教育在此方面的進步則不如人意[2]。職業教育如何仍舊固守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不及時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將可能被淹沒在時代的發展浪潮之中。
1.3慕課對職業院校課堂教學范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慕課在我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待加強,對于職業教育深層次理念的把握還不是十分到位,以及對教育的成本與質量控制也還停留在宏觀分析的角度上,但是慕課之所以在我國獲得了比較良好的發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慕課對職業教育傳統課堂教學的顛覆。慕課所秉承的教學模式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時注重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而非課堂教學中理論知識的灌輸。此外,該教學模式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變教學過程由“教師主導”為“學生主導”,實行差異化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大眾化教學的弊端;并對學生及教師的角色進行了全新的定位,有利于學生與教師之間開展平等交流,促進教學關系和諧,大大改善了實際教學效果。同時,慕課重點創設了激發學生主動提問興趣的課堂結構。慕課以服務學生為根本導向,著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而在職業教育的課堂上,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生僅僅扮演著知識接受者的角色,其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課堂教學所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有限。因此,慕課對職業院校課堂教學范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慕課使得終身教育和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帶來,知識更新的速度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發展著,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不僅僅在于學歷的高低,也十分注重對人才非學歷教育的考察,而樹立終身學習以及個性化學習十分必要。慕課使得終身教育和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慕課終身教育理念主要表現在其使得學習者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夠使用所需要的教育資源,而慕課個性化教育則主要關注對于學生差異化教學的突破。慕課十分推崇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該理念在我國古代時期就已經出現,而在目前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并未較好的落實。慕課靈活開放的課堂學習為學生專業化技能的培養提供了優質的平臺。由于慕課的課程內容是根據類別進行劃分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實際需要進行課程的選擇,這為我國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十分有益。
2.面對慕課對我國職業教育影響的應對舉措
2.1全面認識慕課的優點和不足
慕課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影響是需要我們肯定的,但是不能一味夸大慕課的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慕課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以此使得慕課的發展更好的適應中國教育體系的發展[3]。首先,木刻的出現不能完全取代職業教育,雖然職業教育也存在本身的缺陷,但是如果將慕課的出現視為對職業教育的取代則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其次,慕課僅僅適應于理論性課堂的教學,而對于大規模的實踐性教學活動而言,慕課以目前所擁有的教學資源并不能滿足。而在目前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實踐性教學的作用日益重要,社會需要的也是實踐性的人才,對于有些專業課程,慕課無法提供適宜的教學幫助,這也是慕課的劣勢所在。再次,慕課僅僅適用于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而對于小學教育以及中學教學,其并不能普及和發展。最后,我國職業教育中注冊使用慕課的人數較高,已經達到總人數的50%左右,但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其學習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課程通過率極低。慕課學習課程的門檻較低,而學習者的文化水平和知識能力差異性較大,這也給慕課系統測評增加了難度,容易出現測評結果與實際狀況脫離的現象,影響了學習者實際的學習效果。因此,慕課應加強自身學習平臺的管理,教學管理的科學性建立在網絡平臺管理人員不斷學習的基礎之上,即管理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更新管理理念,落實管理辦法,以此滿足學習者的差異化需要。
2.2職業院校學生應加強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搭建個人慕課平臺
慕課自國外引入我國,但在我國職業教育的實踐中,其效果的發揮較為有限,因此,我國職業教育院校應該加強與國外慕課使用者的交流,取長補短,爭取實現慕課教學的本土化,提升慕課教學的效果。我國國內眾多高校已經開始多所院校共同開展慕課網上學習的聯合模式,因此,職業教育應該借鑒該方式,聯合其他職業院校進行慕課課程的協同建設。合作并不是慕課的根本目的,而是要通過合作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課程資料的開發和使用是慕課目前發展的重要方向。開放課程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包容開發的精神,慕課所具有的開方包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是職業教育所要學習的。職業院校學生要加強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搭建個人慕課學習平臺,針對專業的要求以及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個人慕課建設,促進慕課學習效果的提升和職業教育的效益。
2.3政府提供支持和規范慕課發展的相關政策和制度
我國職業教育采取的政府指導機制,而在國外,慕課的發展和普及主要講大學財團或機構作為依托,慕課的發展自主性較大,受到政府的限制較小。在中國,慕課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4]:首先,政府對慕課進行限制,由于考慮到網絡信息安全,政府必須對慕課進行行政方面的管制,防止出現信息的惡性發展。其次,慕課的發展由于受到商業化體制的影響,其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政府理應提供支持和規范慕課發展的相關政策和制度,慕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任何阻礙因素的擴大都將會影響到慕課在本國的推廣。首先,政府要制定網絡信息安全發展條例,對于網絡教育資源以及信息資源的規范使用作出說明,防止重要信息的誤用。其次,政府要加強對慕課發展的資金支持,不斷完善慕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慕課課堂教學的發展,提高教學效率。最后,政府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促進職業教育體系中慕課的使用和推廣,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學制度。同時,政府應規范慕課的民間投資制度,防止惡意投資。
2.4以慕課發展為契機改革職業教育,實現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
慕課在我國職業教育中的發展標志著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時代的到來,而慕課在我國教育中的實踐尚處在摸索階段,其發展還不夠成熟,但是慕課的發展確實為我國職業教育體制的變革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創造了深遠的影響。慕課致力于對傳統教育管理制度的變革和創新,倡導在積極自主教學范式的實踐中發現學生的優勢和劣勢,針對該情況進行特色化指導教學。慕課的課堂教學模式與我國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慕課在突破傳統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應對時代要求探索了一條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模式;另一方面,慕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將使得職業教育的發展更加長遠且更具有生命力。可以說,慕課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催化劑,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同時,慕課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各類教育領域進發,不僅僅包括職業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中學教育等,慕課不斷提高自身拓展的廣度和深度,而這與職業教育的改革是密切相關的。在未來教育發展中,慕課的優越性將進一步發揮出來,為響應這一重要發展趨勢,職業教育必須創新教育教學理念,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慕課學習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開展個性化課堂教學[5]。同時,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教育資源要事先均衡化,均勻分配各個教育部門、專業的教育資源,實現教育機會的均等化;其次,職業教育要改革傳統教學機制,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化平臺,促進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充分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建立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使得教育機制富有生命力和創新性‘再次,職業教育要發揮慕課的作用,在全面認識慕課優點與弱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慕課,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的實際使用情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結語
綜上所述,慕課發展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主要包括慕課提供了實現職業教育國際化和大眾化的重要路徑、對大學生存與發展提出極大的挑戰、對職業院校課堂教學范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終身教育和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面對這些影響,我國教育部門以及職業院校應該從全面認識慕課的優點和不足、職業院校學生應加強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搭建個人慕課平臺、政府提供支持和規范慕課發展的相關政策和制度、以慕課發展為契機改革職業教育,實現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等方面出發,推動慕課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應用和發展,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均衡化。
參考文獻:
[1]張鷙遠.“慕課”(MOOCs)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xx,02:116-121.
[2]江浚.我國職業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對策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xx,03:148-149.
[3]胡新星.我國“慕課”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xx.
[4]龔躍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云南大學,20xx.
[5]蔡慧,宋迎法.近年來國內“慕課”研究現狀與趨勢展望[J].煤炭高等教育,20xx,04:67-73.
職業教育的論文3
在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建設互補型專兼組合的教師隊伍已成為高職院校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困境的一種新模式。這個模式強調“雙師型”師資不局限于個體,而是一種互補型的組合,即理論型教師和實踐教師互補整合構成一個“雙師型”團隊,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目標。
1互補型專兼組合教師隊伍釋義
互補型專兼組合教師隊伍是指:理論教師由具有多年豐富教學經歷和經驗的專職教師構成,實踐教師由生產一線的兼職教師構成。兩支隊伍圍繞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大綱以及市場需求等外部環境因素在互動交流平臺上進行有效的合作。
2目前互補型專兼組合教師隊伍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1.1專職教師缺乏對兼職教師的認同感。在具有強大慣性的學校文化和學校制度下,專職教師作為學校的“在編人員”,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在他們的思維中兼職教師似乎只是自己專業教學的輔助人員,有的甚至因為兼職教師占去了自己的三分地而產生強烈的排斥感。
2.2兼職教師缺乏自主意識。盡管兼職教師在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就因為一個“兼”字,這些教師就會忽視自己在高職教師隊伍中與專職教師同樣的主體性存在。兼職教師只是被動地接受學校給予的任務,而極少參與問題的討論,發表不同于專職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在解決問題時主動避免自主意識。
2.3學校缺乏對兼職教師的有效管理。在新的師資隊伍建設模式下,高職院校沒有及時進行管理模式的轉變。無論是教學質量的評價還是工作業績的考核,學校主要針對的還是專職教師而不是兼職教師。由于兼職教師不屬于在編人員,其管理、考核、培養工作不到位,導致兼職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有的甚至出現師德師風欠佳的現象。
在這些問題之下,互補型專兼組合教師隊伍勢必只是一種外顯行為的聚合,而缺乏伴隨著情感融通的思想“共謀”,無法發揮這一組合的整體效應。所以,必須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機制以促進這一組合群體的有效合作。
3互補型專兼組合教師隊伍有效合作的保障機制
3.1激勵機制。激勵機制不單單指支付足額酬勞。建立激勵機制的目的在于淡化學校與兼職教師的雇傭關系,調動專兼教師合作培養髙技能人才的積極性,增強兼職教師的自主意識。
3.1.1成立由本校專業教師和來自企業生產一線的兼職教師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由專家委員會制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共謀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教學計劃,充分發揮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兩個互補優勢,共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
3.1.2將兼職教師放在學校的重要職位上。讓來自企業的專家型兼職教師兼任學校副校長或系部副主任,主管學生實訓。
3.1.3制訂兼職教師獎勵制度,對于合作好的兼職教授(教師)給予獎勵,并通過有關媒體報道宣傳。
3.2約束機制。有激勵就有約束,有約束才有規范,才有互補型專兼組合教師隊伍的健康發展。專兼教師合作不是一方對另一方幫助和支持,而是雙方共同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為此, 兼職教師必須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約束。法律約束是指學校與兼職教師簽訂具有法律規范的協議,在協議中明確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違約的責任。在法律約束的框架下,企業; 學校還要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強化制度約束的力度。如兼職教師管理制度。不僅如此,還要強化道德約束,按職業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職責。
3.3情感機制。專兼教師合作過程始終是人際交往、感情溝通的過程。特別是兼職教師作為編外人員在^養人才缺乏法律規定和政策優惠的條件下,推動專兼教師之間合作的動力首先來自于人的情感。
3.3.1要加強專兼教師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專兼教師在圍繞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針對具體任務積極開展交流互動,共同探討、解決各種教學問題,使兼職教師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3.3.2要重視相關人員的相互交往。交往產生感情,升華彼此關系。如學校經常走訪相關的兼職教師,定期不定期召開兼職教師的座談會,討論解決合作辦學中存在的問題;節日上門慰問、特別是教師節,讓兼職教師享受與本校老師一樣的待遇。
3.3.3是經常征求兼職教師的意見,誠懇接受并積極改進教學工作。
職業教育的論文4
摘要:從我國教育改革開始,素質教育就成為了發展的主旋律。同時,職業技術教育自十一五規劃綱要開展以來,發展迅速。在我國為更好地培養人才,發展教育的社會背景下,如何理解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真正內涵,如何做到將兩者更好的結合起來實現雙贏,素質教育對職業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這些便是本文的主要討論焦點。
關鍵詞:素質教育職業教育重要意義
1素質教育
教育乃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事業,人才強國需要教育的不斷深入改革和發展,為了更好地深入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教育的水平和促進教育的全面發展,黨和國家從實際出發提出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貫穿與一個人學習的始終,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將人才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市場需求相結合,提高學習者的基本素質,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習者的健全個性,這種健全的人格培養方式不僅僅注重學習者的理論和身體發展,更注重學習者心理素質的培養,內在和外在素質的結合,讓一個人形成自己特有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了保障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國家建立了相應的教育激勵機制,這個引導的機制主要包括導向環節、評價環節、分配環節和反饋環節這四項,具有全員參與、基礎培養、關乎未來發展的全面性特點,素質教育立足于基礎教育,同時并不與應試教育相違背,將基礎教育、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統一起來,融合進一個人學習的始終,相互配合發展,對于二十一世紀這樣一個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社會來說舉足輕重。當學習者的素質教育培養到一定的時間段時,職業教育將會站上歷史舞臺,培養一個勞動者的職業素質。
2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也被稱為職業技術教育,他的建立主要是為了讓參與者獲得參與職業或者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相關知識、技能和技能到的培養,最常見的就是勞動者入職前的職業培訓,這已經成為了每一個勞動者踏入職場必須要走的道路。職業教育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產物,它注重培養勞動者或者學習者的實踐參與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是立足于現實提高勞動者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教育。與素質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培訓所需要的時間短,現如今的市場體系下每個企業都已經有了自身比較成熟的培訓體系,而且職業教育滿足市場需求所以投資高,短期見效,具有適應性、中介行、個體性、歷史性、實用性等特點,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國的素質教育發展迅速,在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xx年起,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5%以上,20xx年及20xx年,盡管國際金融風暴使許多人就業困難,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仍沒有回落,分別高達95.77%和95.9%,我們的身邊職業學校大量出現,學校和企業相結合,實習和工作相結合,實用性強等都是職業教育近年來發展迅猛的主要原因。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素質教育除了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一脈相承外,更是于時代、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職業教育的提高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將會是學習者提高技能,掌握綜合技術,獲得知識的同時與社會相結合,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實現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3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
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貫穿于一個人生活的始終,職業教育需要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在職業教育中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切實落實素質教育,這對于解決許多職業學校學生身上素質不健全,職業道德不夠全面等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將兩者融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添加新的活力和生機。
3.1學校與企業改進職業者的培養模式
目前的職業學校大多實行校企合作,培養專業的人才,在職業教育中推進素質教育,就要對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改進。學校和企業可以深入的做調查,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將學生的日常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將科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尤其是可以請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科學的課程設計,將兩者教育的結合實現培養出愛崗敬業、高素質和高級能的人才。例如,假設一家化工廠和化學類職業學校結合,對于企業來說,想要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需要的不僅僅是會勞動的職工,他們還需要未來的職工認可它企業的文化,對他們的技能有著很強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可能給未來企業的發展帶來科技創新的人才,為了這個目標,企業應該與學校通力合作,設計科學合理的方案,組織相關的實踐工作和激勵機制等,培養未來職工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2強化職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作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在職業教育中強調素質教育,改革傳統職業教育的方式,讓參加者明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不斷彌補自身的不足,也讓他們正確的理解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從而更好的走向自己的職場,做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綜上,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意義非同一般,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為培養更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應加強兩者之間的融合,更好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南海.對職業教育價值研究意義的思考[J].職教論壇,20xx,(1):4-6.
[2]黃三平.論職業教育中的職業素質教育[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1):56-58.
[3]張恩儉.論素質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意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3):150-153.
[4]楊照華.論發展職業教育的意義和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xx,(27):98-100.
職業教育的論文5
為適應我國產業升級對勞動者綜合素質的要求,中等職業學校除要加強基本學科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外,還應重視學生的應變能力、獨立判斷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人際溝通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培養的基礎是學生情緒智力的提高。
一、情緒輔導的意義
情緒輔導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核心內容是提高學生的情緒智力。情緒智力是個體對于自己與他人情緒的察覺、了解、推理、判斷、表達、調節、激勵與反省等能力,融合了情緒與智力的需要,情感智力可幫助個人知覺、了解、認知各種情緒,也可用于調節、激勵與反省自己與人的情緒狀態與效果,有助于個體營造積極的情緒生活和人際關系。
當代職高生身心尚未成熟,各方面正待充分發展之際,往往不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也不能精確評估、覺察別人的情緒反應,更難反省調節情緒進而促進情緒和智力成長。
因此,加強情緒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需要和重要途徑之一。
二、情感教育的功能
1.情感教育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生在不同的情感狀態下學習,其學習效果是不同的。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師按一定的培養要求,進行有目的的施教活動。情感教學能夠促使學生情感和智力素質的開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要求學習、追求知識與發展智力素質的心理需要,使他們的學習潛能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情感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處于迅速成熟的時期。他們在理想、志趣、情感、意志、思維方式等方面有許多共同點,但由于家庭背景、社會經歷、文化素質各不相同,個體思想又存在很大差異,整體上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情感教育通過對理想、世界觀的教育,有助于滿足個性發展。情感教育能使學生不心浮氣躁,具有理性,有堅強的毅力和意志,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
3.情感教育能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在校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群體,有較強的體能;心理上比較年輕;有豐富的情感,正處于心理發育發生重大轉折時期,周圍環境的種種不良因素可能影響其身心的正常發展。情感教育更多是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能善待他人,處理好人際關系;能引導學生正確觀察他人和社會,用辨證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形成理解和分析情緒的能力。
4.情感教育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今社會對每個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根據調查,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由于種種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焦慮、抑郁、消沉、自卑、沮喪等心理障礙癥狀。情感教育通過讓學生在教育中獲得正面、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形成對世界的一種完整理解和認識。有效的情感教育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意義,尤其是健康心理對學生、工作、生活的重要作用,自覺主動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三、實現情感教育的途徑
1.實施情感教育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
課堂教學仍是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通過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甚至是技能教育,從不同方面發展學生的情感,把情感教育的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其一,用教師的情緒感染學生。教師以積極飽滿的熱忱、健康良好的個性形象投入教學中,重視運用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以達到控制學生情感的目的。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一種無聲的教育和感染作用,在教學中要恰當地加以把握。
其二,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師要深挖教材情感教育的因素,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喚起他們潛在的情感意識,達到對其進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其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沒有興趣就不會產生樂學的積極情感。課堂教學中提出適度的問題,變換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保持有效的注意,并通過積極的思考,從中體驗求知的快樂,這樣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其四,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希望成功是每個人的一種心理需要和內在本性,教師根據學生個性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學生的自我價值得到肯定,更能提高學習興趣,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其五,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營造寬松、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提升學生的自尊心,從而使學生樂學的積極情感充分釋放出來,以推動學習的進步。
2.發揮教師是情感調控的主導者的作用
教師的情感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開發學生的智力,轉變學生的思想、行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塑造學生的個性品質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教師應當有效地發揮自己的情感作用,以此來陶冶學生、感化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營造良好的校園教育氛圍
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對陶冶學生的情操、磨煉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豐富的校園文化、良好的人文教育氣氛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情操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高,精神得以升華。情感教育更依賴于日常真實生活的情境,學校要創造一個關注情感的人際之間、教學之間、課內外之間和諧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獲取各方面知識。
4.充分發揮學生是情感教育活動的主體功能
在情感教育中,學生是主體,必須做到發揮內省作用,實現自我教育,達到內因與外因的有機統一。自我教育是發揮情感教育功能的重要環節。職業學校情感教育在發揮學生內省作用的同時,應加強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引導,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實現在教育過程中的自覺修養,達到知行統一。
生命的詩篇即是生活點點滴滴的結晶,而人類科技、文明與智能的火花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孕育發生的。過去一味強調IQ(語文、邏輯數理能力)的重要性,造成許多人成為“IQ巨人,EQ侏儒”,以致自我概念模糊不清,不能調適外來壓力,缺乏情緒管理的能力。因此,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家庭、學校、教育主管部門要步調一致,積極推進,培育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職業教育的論文6
網絡化、信息化與技術化是當前社會發展的主題,而網絡化信息化不僅是企事業單位管理工作的新課題,同時也是學校教育的新方向。當前時期,許多學校都就如何有效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實現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提升進行了研究討論,而對于中等職業教育來說,對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僅是擺在面前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一個機遇與契機。本文從當前中職院校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活動中的應用現狀及問題分析入手,談談如何實現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的有效應用,以供參考。
前言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成為當代的主題,不僅在商業領域大顯身手,更是成為教育界熱議的主題。多媒體技術雖然能夠成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利器,但如何應用,如何實現其價值則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與探索。中等職業教育,多年來一直處于教育界中的尷尬地位,雖然市場對于技術型人才需求在增多,但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仍然對中等職業教育評價不高,甚至我們自己的老師也并不重視維護自身的教師形象,而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育的話題被熱議的現在,雖然對于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的師資與實力是一個嚴峻考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契機。
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帶來的教學優勢
首先,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老師把課堂內容進行充分延展,而不用受限于三尺講臺與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師能夠利用網絡收集拓展性學習資源,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的接觸到更多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其次,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豐富教學活動,教師能夠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從更多層面上體驗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及內容,例如,學習電路知識的時候,讓學生通過計算機來模擬各種類型的線路,并通過自己的雙手來實現通路、短路等情況,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快速做到學以致用,同時也能夠很直觀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便于老師有方向和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與糾正。
再次,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尋找感興趣的問題,同時通過自己的分析尋找答案,而不是一味的依賴老師給出解答,真正實現自主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減輕教師負擔,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培養出獨立思考、主動探尋的積極學習態度。
二、中等職業教育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并不是新鮮事,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院校也在不斷的探索與嘗試,但是就當前的現狀來看,仍然不能夠令人滿意,其存在的應用問題主要包含了幾個方面。
首先,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并未有效實現學生實踐教學活動的豐富化與常態化。在許多學校的教學活動中,雖然也開始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但很多時候,計算機這個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卻仍然屬于“普通教具”的一種,充其量是將書本內容轉移到計算機上,而學生所看到的所接觸到的,仍然局限于教材,在整個教學活動當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未能有效發揮自身作用,也未能帶給學生處課本知識以外的其他體驗,而更高層次的實踐操作就更不可能實現了。
其次,當前教師隊伍素質無法達到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技術應用基本要求。要能夠充分實現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首先,作為教師本人就應該能夠熟練掌握并且多如何實現多媒體教學心中有數。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許多中職院校教師在自身的設備操作、軟件應用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問題,老師如何不會操作,自然就不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的諸多功能就無法有效實現,學生自然也就難以從中獲得收益。
再次,學校方面支持力度不足。多媒體技術,有賴于性能優良的多媒體設備以及其他輔助性設備,而中職院校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也遠遠不夠。許多學校雖然有自己的電腦室,一些教室里也有自己的多媒體設備,但設備型號陳舊、操作技能過時,而且缺乏許多應有的程序軟件的問題相當普遍,這種情況下,即便教師有心教學,沒有可用的工具,也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三、加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的關鍵點
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從根本上來說存在一些歷史遺漏問題,從而讓學校無論是師資還是教育教學資源都和普通高中甚至高校存在著一定差距。如果想要切實加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幾個關鍵點必須切實把握。
首先,要真正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擺在教學研究的重要位置,不能只把它當做可有可無的補充教具。其次,要從學校領導層內部將這項工作重視起來,要全面支持與配合多媒體技術應用教學的相關工作,只有把硬件軟件配置都搞上去,教學工作才能夠顯出成效。再次,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自身的素質必須進一步加強,有句老話說得好,要給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師隊伍的素質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如果僅僅配置了高端設備卻沒能提升自己的素質,教學工作仍然無法順利開展。最后,前文已經提過計算機國媒體技術不單單是一項教學輔助工作,多媒體的應用應該對整個教育教學模式支出新的發展方向,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及互動形式都要隨之改變。
四、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思考
前文我們就當前中職學校教育工作中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對加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中職學校教育工作中應用所需要的必要條件進行了歸納。筆者認為,想要實現有效教學而不讓多媒體技術淪為擺設,應該重視幾個方面的工作。
1、樹立科學教學意識
教學工作想要切實推行,樹立科學的教學意識是基本前提。那我們該如何看待多媒體技術這一新的教學工具的?首先,它不是簡單的上課教具,想要發揮其教學作用,就應該圍繞其特點進行教學思路的重新整理,例如如何讓多媒體技術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大的輔助優勢,如何讓學生能夠在多媒體技術應用環境下實現學習的積極主動,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達成教學內容的有效擴展,從而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習到更多東西,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并落實在教學模式及方法的設計上面的。作為學校領導,更需要重視這一方面的工作配合,要從自身做起,學習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基本理論、成功案例,并積極結合學校自身情況,充分利用領導組織便利,大力貫徹多媒體教學這一新模式。
2、努力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
學生的學習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具體素質,尤其是在教學活動中引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時候,教師們更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如何在多媒體技術應用模式下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呢?首先,學校必須嚴格把關教師的基本從業資格,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不能允許擔任教學職務。其次,要針對多媒體技術應用及設備方面進行教師集中培訓,幫助教師盡快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及常用操作軟件,這樣才能更好的將多媒體技術展現于教學活動中。再次,教師自己應該根據所屬學科有針對性的學習相關軟件及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在擴充自身知識,自如應對教學內容的同時,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軟件操作,讓學生能夠從中學到扎實的實踐知識。
3、以多媒體技術為核心開展多元化教學
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與普通中學最大的區別就是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結合,讓學生不僅能夠構建理論知識框架,也能夠在在校期間就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而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于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工作恰恰是對當前學校教學中實踐操作不足的有力補充。而有了多媒體技術這一利器,如何將其融入到具體教學中,就是我們需要仔細思考的重要問題。
3.1 及時將理論應用于實踐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夠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同時將理性認識轉化為感性體會,讓學生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所得。我們應該把實踐課程與理論教學有機融合,有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之便,能夠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開展實踐操作,例如電機專業,能夠讓學生馬上運用所學知識在電腦上模擬相關操作,電腦模擬操作環境既節省了實物成本,也更加靈活便捷,老師可以隨時指導和糾正,讓學生在下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而不必等到實踐課的時候再來慢慢回想。
3.2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內容規劃中
多媒體設備不是簡單的將學生的紙質書本無紙化,而是要讓學生能夠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更多操作與探索。在多媒體時代,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在下課之后、回到家中也能夠進行學習,這就是多媒體網絡的根本優勢。老師可以通過網絡互聯,及時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及時了解學生所遇到的具體問題,從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及具體內容,甚至還可以更有針對性的對不同學生進行具有不同側重點的教學內容編寫,讓教學更有效率,學生也能夠在此過程中與老師進行交流溝通,參與到教學內容制定的工作中來,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這一重要概念。
3.3 過濾次要信息,實現精確教學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節約時間、提升效率,都會過濾掉一些學生們都已經掌握了的知識,但是過濾次要信息這一過程卻顯得比較繁瑣,一般來說需要通過幾次作業批改或者課堂教學才能掌握大致方向,而每次進入新的教學階段時,這一工作又將再一次重復。在多媒體技術應用與教學中之后,老師能夠通過軟件設置,直接過濾掉正確答案,留下學生的錯誤答案,甚至還能通過分類,將不同的錯誤答案進行分類,找到每種錯誤答案的所屬類別,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這樣不僅節約了人工篩選的時間,也提高了正確率,讓老師能夠利用更多時間進行有價值的備課工作。
3.4 多媒體技術可實現全方位學習體驗
每個人對信息的獲取方式各有不同,有視覺型(文字圖片),有聽覺型(聲音)等,如果這些人只能通過書本進行學習,那么必然會有一些不善于從文字符號中獲取知識的同學無法實現有效學習。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從文字、圖片、圖像、聲音甚至嗅覺等多方面展示教學內容,這樣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學生在進行學習素材的尋找過程中又能鍛煉自己的操作技能、搜索技能及知識整合技能,可謂一舉多得。
職業教育的論文7
摘 要:隨著科技進步和快速發展,終身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也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本文通過對終身教育的內涵和特征的理解,談論了筆者在終身教育的思想下對職業教育在概念、使命和分類方面的認識。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終身教育的理
關鍵詞:職業教育論文
隨著科技進步和快速發展,終身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也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本文通過對終身教育的內涵和特征的理解,談論了筆者在終身教育的思想下對職業教育在概念、使命和分類方面的認識。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終身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受到世界各國重視,也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在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職業教育在發生著變化,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成為終身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下面談談終身教育思想下筆者對職業教育的認識。
一、終身教育
所謂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當中各個階段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是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統一綜合,包括教育體系的各個階段和各種方式,既有學校教育,又有社會教育;既有正規教育,也有非正規教育。終身教育理論的奠基者——保羅·朗格朗(Paul Lengrand,1910~20xx,法國當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認為:終生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在應對世界的不斷變化和各種新挑戰中,終身教育不是傳統教育的簡單延伸,它包含著每個人對生活的基本問題采取的新態度、新觀點和新方法。這意味著,終身教育不只限于個人的狀況,而是國民、社會、整體的教育。隨后,終身教育的內涵得到豐富和加深,一方面要繼續重視終身教育使人適應工作和職業變化的作用;另一方面還要重視終身教育在鑄造人格、發展個性以及增強批評精神和行動能力方面的意義。終身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終身性。這是終身教育最大的特征,把教育看成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實現了從學前期到老年期的整個教育過程的統一。既包括正規教育,又包括非正規教育,包括了教育體系的各個階段和各種形式。
2.全民性。終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終身不斷的學習,而且具有終身學習的權利。
3.廣泛性。終身教育是一切時間、一切地點、一切形式、一切場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為整個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4.靈活性。現代終身教育可以隨時隨地為需要的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教育服務。
5.實用性。終身教育讓所有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接受教育,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實現學有所用。
可見,終身教育是人們追求人性的完美和實現人生真正價值的教育。
二、終身教育思想下的職業教育
1.終身教育思想下職業教育的概念理解
職業教育的概念歷來受到爭議和討論,眾說紛紜,未有統一定義。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職業教育是指對進入所有職業(包括專業的和非專業)的個體所進行的準備性教育,因此它包括全部的教育過程;如從狹義的角度來說,職業教育這一術語僅指那些在許多學校中開設的具體課程,這些課程旨在為學生們直接進入具體的技術性職業而進行準備。
社會上的人們幾乎都要參加工作,并且花費大半生的時間在工作上。隨著社會分工的加劇,產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職業知識和技能的精專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對于想通過職業實現自我價值,謀求自我發展的人們來說,職業教育必不可少,且可能在工作的過程中花費大量時間接受職業教育,力求在某一職業做到完善、滿意或者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如此,在個體一生的所接受的教育中,大部分都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終身教育的思想中將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大部分人都需要在工作中通過不斷接受職業教育去適應職業的變化、謀求工作的晉升或者轉行,并且實現個人價值。可見,職業教育并非一勞永逸的,而是不斷循環發展的,伴隨著人們整個職業生涯。所以,筆者認為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科技進步為基礎,有目的、有意識地形成受教育者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創新,培養社會各行各業的合格職業人和后備職業人的循環發展的教育活動。
2.終身教育思想下職業教育的使命
終身教育關注人的終身發展,也關注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部分,職業教育同樣肩負著重要的使命。第一,職業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培育適應現代社會分工和產業發展的需求的職業人。也就是說,職業教育的內容必須是與社會發展的步伐一致,與最新應用于生產的技術一致,確保培養的職業人是符合行業規范和要求的。第二,職業教育要提供不同層級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創新培養,促進行業發展。既要有一線工作人員的培養,也要有管理人員的培養,更要有行業創新思維的培養,以確保行業的持續發展和后繼力量。第三,職業教育必須承擔社會法制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的重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職業教育過程中,要始終貫穿著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培養,讓職業人懂法、敬業、誠信、知廉恥,甚至能將道德風氣延伸向更廣闊的空間,以確保社會有序生產和和諧發展。
3.終身教育思想下職業教育的分類
職業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分類與其使命是緊密相關的。筆者認為,職業教育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專門化的以就業為目的職業教育,是指個體初次進入某個行業領域參加某種工作所需要參加的專門化的職業教育。這類職業教育讓個體對即將參加工作的職業在方向上有明確的把握和理解,并對所需要的各種專門的職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深入的學習和實踐。第二類,專門化的以職業發展為目的的職業教育,是指個體在職業生涯中謀求發展的再造性職業教育。科技的更新替換、行業環境的變化、自身晉升的需求都讓職業人必須不斷接受新一輪的專門化職業教育,這些職業教育的內容對于職業人來說,必定是本職業更尖端、更高層級的。這類教育將伴隨職業人的整個職業生涯。第三類,非專門化的基礎技術職業教育,是指沒有確切職業領域的基礎技術類的職業教育。這類教育讓人們掌握因社會發展而必須要掌握的一些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不屬于特定的職業領域,卻是大部分職業領域的必備內容,甚至是現代社會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須要掌握的,比如:網絡技能、駕車技能等等。
職業教育的論文8
[論文摘要]19世紀中后期興起的贈地學院開創了美國高等農業教育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的新紀元,也是美國著名教育政策法規的成功范例之一。研究和探索這一成功范例及其對美國高等農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對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與借鑒。
[論文關鍵詞]贈地學院美國高等農業教育職業教育
一、贈地學院產生的時代背景
1.農業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
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人民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走上了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812年以后,美國人口數量由于移民的大量遷入而急劇增加,疆域不斷擴大,國內外對棉花、煙草、玉米等農產品的需求量大增。但這一時期美國的農業生產非常落后,美國歷史學家在說明這一時期美國農業的發展狀況時尖銳指出:“19世紀初葉(美國)殖民者在糧食種植、收割和脫粒技術方面比《圣經》時代好不了多少”。①當時掌握實用農業技術的專業人才嚴重缺乏,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遠遠落后于西歐各國,耕種還普遍使用人力、畜力等簡單的機械,嚴重地制約了美國農業的健康發展。當時,由于“西進運動”的興起,農業耕地面積不斷擴大,迫切需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采用新的農業機械和實用農業技術,以便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產量和效益,推動美國經濟健康發展。
2.高等教育擴張的需要
1860年以前,美國264所院校中,私立大學有247所之多,但無論是美國東部早期歐洲移民所建的大學,還是建國后新建的教派學院和非教派學院,大多與社會現實脫節,不能培養實用的人才,遠離社會,超然世外,可以說是社會生活中的“一潭死水”。即使到了1862年,學院數量少、學科分散、影響面小,且沒有一所學院能夠培養合格的農藝師、機械工或商人,難以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為此,許多有識之士呼吁聯邦政府改革傳統高等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資助各州創建新型的、面向產業階級的、收費低廉的高等院校,“這種新式大學比起舊式大學,更著重于實用的目的——發展農業及工藝教育,培育美國資本主義急劇發展時期所需要的專門人才”。②教育史家特納(JonathanB.Turner)和國會議員莫雷爾(JustinSmithMorrill)則是那時呼吁聯邦政府創辦這種新型技術學院的先驅人物。
3.文化傳統的影響
考察贈地學院產生的原因,除了經濟影響,文化傳統對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小視。滕大春在《美國教育史》中指出,正是“富有特色的美國文化為新型的美國教育奠定了基礎”。美國文化傳統中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多樣性的特點以及不斷創新的精神等都影響著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對贈地學院的產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美國建國后,實用主義逐漸被國民所接受,進而深入到國家的政治、經濟、道德和教育等領域,成為其民族精神和社會心理形成的思想源泉。高等教育則表現為反對歐洲傳統的教育觀和知識觀,奉行民主、自由、多元的實用主義哲學;把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出注重實干、不尚空談的特性。正是這些新生國家精神與實用主義價值取向,使得高等教育在較短時間內發展迅速,形成了獨具美國特色的贈地學院。
與歐洲大陸的國家相比,美國歷史較短,缺少漫長而沉重歷史傳統的束縛,在制度上擁有較大的靈活性,變革和創新就更容易實現。與固守傳統、反對變革的歐洲不同,美國人崇尚進取、追求創新。恩格斯寫道:“美國是一個新世界,‘新’不僅是就發現它的時間而言,而且是就它的一切制度而言;這個新世界由于藐視一切繼承的和傳統的東西而遠遠超過了我們這些舊式的、沉睡的歐洲……在美國,一切都應該是新的,一切都應該是合理的,一切都應該是實際的。”正是這種勇于創新的傳統,使得美國高等教育在短時間內迅速超越了其他各國,探索出贈地學院這種獨具美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
4.《莫雷爾法》的直接推動
莫雷爾是美國佛蒙特州的眾議員(1855~1867年)和參議員(1867~1898年)。在系統考察聯邦政府通過贈地資助各州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莫雷爾于1850年向國會提交了一項議案,建議聯邦政府以贈予各州聯邦公地的方式來鼓勵每個州建立至少一所新型大學。這樣的大學講授“農業和機械工藝……以便提高產業階級的通才教育和實用教育,也應開設其他科目,包括軍事戰術課程”。該法被稱為《莫雷爾土地贈予法》,簡稱為《莫雷爾法》(MorrilAct)。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該法,規定:第一,聯邦政府在每個州至少資助一所高等院校從事農業和機械工程教育;第二,按照1860年國會規定的議員分配名額,聯邦政府根據各州的議員數,按每個議員3萬英畝的標準向各州贈予國有土地或等額的土地期票;第三,出售這些土地的收入,10%用于購買校址用地,其余用于設立捐贈基金,其利息不得低于5%;第四,這筆捐贈基金如果5年內未能用于興辦上述學院,須全部退還給政府。凡是依照該法建立的學院就叫做贈地學院(LandGrantedCollege)。1890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第二個《莫雷爾法》,該法規定:聯邦政府對依靠聯邦贈撥土地建立起來的贈地學院提供年度撥款,以保證這些新型的技術學院具有充足的財力得以正常運行。兩個法規的頒布掀起了大規模的贈地學院運動。聯邦政府共建立了69所贈地學院并資助一些大學推行農業和機械工業教育,大大促進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目前,著名的康奈爾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都是在贈地學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贈地學院的功能與模式
1.模式靈活多樣,適應發展需要
1862年以后,絕大多數州按要求相繼建立起農業和機械工程學院,也有的州把贈地資金用于改造老大學,開展農業和機械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根據《莫雷爾法》的規定,凡接受贈地的高等院校的學生,無論哪個專業,都必須接受農業教育,學生們只有學習一些農業知識才能領到畢業證書。因此,老大學增設農業系,講授農業化學、農業機械、土壤分析、園藝學、昆蟲學等。1875年,堪薩斯州贈地學院開設的課程包括農莊、養殖場、木工、家具制造、造車、漆工、鑄工、制衣及雕刻,也開設電報學、銅板印刷、照相術等課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贈地學院在教學方法上也表現出較大的靈活性,在教學之余經常組織各種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寒暑假參加生產實踐。此外,贈地學院教學期可長可短,不僅開設正規班,還為社區居民開設補習班,也向婦女開放。1890年通過的第二個《莫雷爾法》規定,南部17州必須革除歧視黑人的積習,黑人也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否則要為黑人設置水平相同的農工學院。
贈地學院除了給大學生授課外,還加強研究種子改良、研造肥料和機械化農具,并通過農業實驗站,加強農技推廣。農技推廣工作是政府扶持和支持農業發展職責之一,由聯邦、州和縣農業推廣站組成農技推廣體系。推廣內容包括農業技術服務、家政和四健會(四健會也稱4-H俱樂部,是美國農業部的農業合作推廣體系所管理的一個非營利性青年組織,創立于1902年,其使命是“讓青年人在青春時期盡可能地發展他的潛力”,“四健”代表健全頭腦、健全心胸、健全雙手、健全身體)。農業技術服務組織成年男子學習最新的農業技術知識,推廣新良種、新耕作方法和其他先進技術;家政則組織婦女學習編織、料理家務、美化環境等;四健會組織青少年學習和實驗有關農業的科學知識,培養他們對農業科技和生產活動的興趣。在科技推廣服務中,政府與贈地學院建立了密切合作機制,從科學研究、應用開發、情報傳播、項目審定到基層的技術服務和實踐指導,贈地學院都發揮了主要作用。
2.培養農業技術人才
根據《莫雷爾法》,凡接受贈地的高等院校的學生,不論專業,都必須接受一些農業教育。據統計,1862~1870年,共有30個州先后接受了此法,各贈地院校培養出了一批農業科學技術人才,且各農業院校的學生3/4來自農村,畢業后又回到農村去工作。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農業教育課程的發展,一些農業大學的研究生院也建立起來了。這些研究生院的培養目標是工農業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教育對象是中下層階級。開設的專業課程包括農業、機械制造、生物學、專業動物學、農產品加工學、農村建筑學和農村經濟學等,也包括工藝、軍訓,甚至古典學科,但古典學科已失去了昔日的支配地位,實用科學受到推崇,鉆研理論而鄙視生產的大學傳統被改變。“贈地學院通過培養大批實用的、經濟發展所急需的科學技術人才,為美國工農業現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3.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
贈地學院根據所在州的實際需要,廣泛開展實用性科學研究,及時有效地解決所在州各類企業面臨的實際技術問題。美國國會1887年頒布的《海奇法》規定,每個州在贈地學院領導下建立農業實驗站,進行農業科學原理及應用方面的研究與實驗。實驗站還設立分站、實驗農場及各種研究中心、研究室,從事農業科學研究,回答農民提出的各種問題。研究項目以與本州農業生產有關的應用研究為主,如佛羅里達菠蘿的病蟲害與改良問題、得克薩斯牛群的喂養問題、路易斯安娜甘蔗的新品種培育問題等等。由于實驗站是政府資助的,因此其研究成果向所有的農場主公開,免費向農場主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這對促進美國科技進步起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使每年農產品的價值有了千百億元的增加。
美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突出特點是從法制上建立了農業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結構體系。1914年國會通過了《史密斯和勒沃爾法》,即《合作推廣法》,要求各州立大學建立農業推廣中心,由州立大學代表政府負責農業推廣工作。這一法規的執行奠定了延續至今的美國贈地學院教學、科研、推廣三位一體合作推廣體系的基礎。到1920年,美國已經建立了一個相當完整而龐大的農業教育、研究與推廣體系,組織機構包括聯邦、州、縣三級的農業推廣站和實驗站。
在聯邦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鼎立相助下,各農業實驗站取得了驚人的研究成果:1890年,發明了波爾多液,使蔬菜和水果的產量提高了數倍;1903年,實驗成功了防治豬霍亂的疫苗;1915年,發現了維生素A和B;1919年,又發現了維生素C;19世紀下半期,化肥和農藥也試制生產出來,20世紀初已達到批量生產的程度;20世紀初,玉米遠系雜交試驗成功,新的雜交玉米良種使玉米產量在美國以及全世界增加了1至2倍,同時,小麥、水稻、高粱等的新品種也先后培育了出來。由于農業教育的普及推廣,從內戰結束到1900年,大約有12000多項農業技術發明取得了專利權。 4.服務當地工農業發展需求
贈地學院根據地方工農業和公眾事務的實際需要,設立一些“短期課程”,推廣農業科技與機械工藝知識,建立農業實驗站,提供各種社會服務,開創了高等教育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新風。
20世紀初,曾建立在贈地學院基礎上的威斯康星大學所開展的社會服務工作給州政府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它的“巴布科克測試法”一項科研成果就為州的牛奶加工業節省了數億美元。該校校長范海斯(CharlesR.Vanhise)在概括“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Ideal)時指出:“州立大學的生命力在于它和州的緊密關系中,州需要大學來服務,大學對州負有特殊的責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學的任務,州立大學還應促成對本州發展有密切關系的知識的迅速成長。州立大學教師應用其學識專長為州做出貢獻,并把知識普及于全州人民。”①“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現,在一定意義上可以作為大學真正與生產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大學直接為社會服務被正式確定為繼教學與科研之后的第三項主要社會職能的標志。從此,大學不僅為社區普及農業科學知識,也提供有關衛生、經濟、管理與教育等方面的咨詢,真正成為州的“智囊”。
三、贈地學院的貢獻與影響
首先,開創了政府以法律手段調控高等教育發展的先河,成為政府干預高等教育發展的范例。《莫雷爾法》的頒布打破了聯邦政府不過問教育的傳統,聯邦政府通過贈地、撥款的方式向州提供資助,各州根據具體情況結合聯邦政府的指令創立適合本地區特點的贈地學院。重要的是,它把美國聯邦政府根據當時具體情況制定的優先發展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通過教育立法確定聯邦政府教育投資的目的、任務、重點范圍,既保證政府教育政策的權威性和連續性,又調動各州投資創辦具有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的積極性。這在當時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創舉,成為美國調動地方分權干預高等教育的范例,對后來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次,加快了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開拓了高等教育的服務職能。贈地學院的建立實現了美國高等教育制度和教育結構的重大調整與改革,使教育開始全面適應迅速擴展中的經濟需要,提高了科學技術和職業教育的地位,改變了教育為少數人所壟斷的局面,擴大了黑人、婦女以及退伍軍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使教育面向大眾和平民,從根本上使美國高等教育與歐洲“精英型”高等教育決裂,走上了民主化、大眾化、實用化的道路。
美國贈地學院面向美國經濟建設的實際,培養工農業生產領域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各種技術指導并提供咨詢服務,提出“校園的邊界即是州的邊界”的口號,將大學與社會融為一體,為美國的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面向社區進行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解決了美國工農業生產中面臨的許多技術難題。它使大學第一次以主動的姿態直接投入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開拓了除教學和科研以外的高等教育第三大職能——直接為社會服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的報告指出:“從歷史上看,大學為社區服務的觀念源自贈地學院創辦的時代。”克拉克·科爾也認為:“公共服務的概念始于美國的贈地學院運動。”
最后,贈地學院使美國高等教育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發生了重大改變。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開始與社會的生產、生活實際需要密切聯系,社會服務觀念逐漸成長為美國高等教育繼培養人才、科學研究之外的又一重要職能。贈地學院改變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結構與規模。在《莫雷爾法》頒布的18年時間里,美國政府通過贈地、建州立大學的形式使得美國的高校由法規頒布當年的9所增至500多所。曾一度被人譏為“放牛娃學院”的贈地學院提供了一種耗資較少、收費低廉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開始向低收入家庭的青年開放,標志著古典的精英高等教育已逐步讓位于以應用技術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1900年,美國高等學校的數量增加了20倍,大學生人數增加了47倍。每萬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為31.4人,而歐洲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德國當時每萬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僅有8.3人。在《莫雷爾法》的影響和贈地學院的開拓之下,美國高等教育在19世紀下半葉獲得長足的發展,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莫雷爾為此也被譽為美國“農業院校之父”。
四、對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啟示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13億多人口中9億在農村。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我國高職教育存在一個奇怪現象,那就是高職教育并不重視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大部分高職教育只針對第二特別是第三產業,或者說是針對一些具體的行業,似乎一沾上“農”字,地位本來就不高的高職就更難生存了。美國贈地學院及其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高職教育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經驗和啟示。
1.加強農業教育立法,為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
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美國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也一直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美國聯邦政府于1862年頒布的《莫雷爾法》可以看作是第一個職業教育法。此后,美國政府又相繼制定了多部與農業技術與職業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極大地強化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干預,使農業技術與職業教育在政策的導向作用下,朝政府設計的方向發展。美國政府的每一項法規,都配有經費支持,美國的農業職業教育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支持。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農民職業教育法,僅有與之相關的《職業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我們可以吸取美國《莫雷爾法》創建贈地學院、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成功經驗,重視職業教育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用法律的手段調控職業教育,為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創設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
2.改革現有的農民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形成靈活、多元的培訓模式
贈地學院的創立促進了各類型大學間的競爭,各類院校為了求得聯邦政府的資助,不得不改變以往偏重基礎理論的學術性課程,使之更接近社會現實,實用性更強;各院校間的競爭使大學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各自的特色也更加鮮明。
我國的高等院校可根據當地、本校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開設專業,突出特色,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技術型專業人才。另外,我國的農民職業教育局限于政府出資、政府辦學、政府管理。對此,我們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利用各種社會力量,形成“國家、地方政府主導,行業、企業、社區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辦學主體格局,盡可能將農民職業教育的經費由政府、行業、企業、社區和學員分攤,促進現行的農民職業教育體制有效運作。
3.改進農民職業教育內容,形成新的教學體系
目前,我國農民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基本上圍繞農業(包括種植、養殖)技術的培訓、推廣而開展,對其他產業相關技術的培訓相對較少。在美國,除了公立職業學校開展相關產業的技術培訓外,政府還積極鼓勵各部門、行業、私人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職業教育,注重在農村廣泛開辦各種形式的農業培訓班,利用冬季或農閑對農民進行系統培訓。全美有5萬多個農民俱樂部,幫助青年農民學習各種專業技術、制定生產計劃、提高經營管理能力。
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我國農民職業教育有必要在教學內容體系上做出重大調整,適當提供非農產業類職業技術的培訓與教育,注意對農民經營管理知識、市場意識、生態意識以及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內容的教育,注意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調整,并與當地的行業企業發展和經濟地理特點相結合,辦出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為農民服務的新型農民職業教育。
4.加大政府的財政支持與投資力度
美國贈地學院創建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國家對農業高職教育的先期投入。美國政府通過捐贈土地或直接撥款等措施來促使農業高職教育的興辦和發展。美國聯邦政府出臺的每一部有關職業教育的法規,都有一部分內容規定配套專項經費。20世紀60年代后,為開發經濟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亞地區,政府通過了《地方重新開發法》,在這一地區實施了上千個職業教育項目,撥款達3.3億美元。
我國應借鑒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如政府直接撥款,在接近農村的縣市建立農業高職學校,或在已有的高職院校內投資興辦農學系和農技專業。勞動部門應和其他相關部門配合,加大農民職業教育補貼,擴大免費職業教育的對象,創造、推廣行之有效的教育投入形式,變就業援助為教育資助;還要注重多方面籌集經費,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局面;加大對農民職業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促進基礎設施的完備化。
職業教育的論文9
摘要:分析了網絡多媒體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中的優勢和對傳統職業教育的沖擊。
關鍵詞:網絡多媒體教育;傳統教育;網絡;教師;學生
21世紀是高科技時代,是信息化時代。隨著計算機處理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多媒體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信息化己深入影響到了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對當代職業教育的影響更大,其一,因職業教育本身要求受教育對象動手能力強;其二,當前職業教育對象文化基礎普遍較低。這就使得網絡多媒體教育更適合他們。
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優秀傳統教育的國家,教育的先驅們在長期的育人過程中為我們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而知新”等等,這是留給我們后人的一筆珍貴財富。但是,隨著時代的跨越,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己無法適應當代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無法適應教育對象的需要。為了讓教育教學與時俱進,教育部確定了一個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研究性課題:《網絡多媒體教育與傳統教育優勢互補研究》,這個課題的研討、開發無疑是為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注入的新鮮的血液,讓傳統的教育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換言之,網絡多媒體教育的運用讓傳統教育插上了奮飛的翅膀。
誠然,網絡多媒體教育在給我們傳統職業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帶來生機與活力的同時,也給我們傳統職業教育形成了一定的沖擊。
1網絡多媒體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相互促進
對網絡多媒體教育的認識,即使在教育界,很多人還是一知半解。甚至不少人認為,發展網絡多媒體教育等于砸了現在老師的飯碗,以致擔心將來會不會失業。其實不發展網絡多媒體教育可能也不免有教師失業,教師失業并不和網絡多媒體教育直接產生關系。發展網絡多媒體教育只會升華傳統教育的效果,使傳統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教師如能更多適應她的話,很可能還會緩解教師因其他原因失業的幾率。
1.1教學資料組織,媒介多樣藝術化,交互靈活性
其實,任何教學,不論是否通過網絡,永遠要有老師。只是老師組織教學材料的方法、采用媒介物的門類的適當程度,在網絡多媒體教育過程中可以不受教室空間大小、上課時間長短的限制。而且,網絡多媒體教育實現了教師和學生充分交流的可能。有問題,學生可以不擔心面對真實人的教師時的恐懼,可以直接向計算機里的教師發問。信息傳到老師這里,可以即時回答,也可以緩時用E-mail回答。各種媒體展現知識的產生,演示物質文化的經歷,遠比傳統教育豐富許多。與其擔心網絡多媒體教育取代傳統教育,不如說網絡多媒體教育使教師擺脫了傳統教育在組織教學資料上的束縛,升華了教師備課表達知識的想象力。各種知識信息、各種時空感受、各種邏輯結構的展現過去只能用嘴說,現在多了許多的表現方法,有了過去無法想象的表現手段。
1.2學科體系市場化,優化教學資源
傳統教育學科體系受計劃控制,常常使計劃跟不上市場的變化,學校培養的人才要么是市場不需要的,要么市場上急需的又沒有。有些專業市場急需,學校也有,但是教師不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等到招進老師,需求又過去了。教學資源的配置總也跟不上市場的需要。網絡多媒體教育可將這些問題迎刃而解。網絡多媒體教育緊追市場,發現急缺的專業可以緊急組織本校甚至社會上的師資,利用網絡的優勢,以一當十,滿足市場需求。
1.3社會影響積極
傳統教育有很多有經驗的教師,用一生積累了很有價值的教學經驗和學術造詣。然而,在傳統教育環境中他們年過花甲,風燭殘年,身體體力不允許他們再像年輕時那樣,長時間從事教學活動,似乎已經沒有太大的社會價值了。但是,在網絡多媒體教育環境中他們可以大展身手,用數字光盤可以把他們的身姿教態固化下來,永遠留存下去,發揮作用。網絡可以把他們的教學繼續傳送到無數個學生面前,讓學生一睹他們的風采,領略大師們的智慧。網絡多媒體教育不僅不會讓老年教師提早退出講臺,恐怕還要不斷地請他們幫助網絡多媒體教育的經營者解決各種教學難題。只不過必須要有相應的機制,以保證:即使教師不接觸學生,只要有他的參與就要有他的相應權益;老年教師可能對計算機特種軟件不熟悉,需要與課件制作部門合作,使這些老教師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勞有所得,知識得到應有的尊重。
20xx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的20xx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的國民素質、科學技術、和國際競爭力在世界的排名連續下滑,分別從1998年的24、13、24位。下滑到29、28、31位。說明:不是我們的老師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或教師的水平不適應社會的需要。
2網絡多媒體教育對傳統職業教育的沖擊
我國正式成為WTO第143個成員國后,除了各種企業要受到發達國家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技術的沖擊外,教育業也不可避免地將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職業技能教育。發達國家在網絡多媒體教育方面已日趨成熟,乘此機會可能會大舉進入我國。網絡在實現教育功能方面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其本身具備的優點,比如不受時間、地域限制,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實踐方面,都是我們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無法比擬的。而我們中等職業教育又更注重教育對象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而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大局限。又比如,我們現在職業教育中培養一個技術人員,可能需1、2年時間,甚至更長,而網絡多媒體教育可能只需幾個月,幾十天,甚至更短。這體現出網絡多媒體教育的高效性。
那么網絡能為職業教育做些什么,我們中等職業教育又應如何面對逐步成熟與完善的網絡多媒體教育。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網絡導致職業教育革命
簡單地說,網絡就是通過因特網進行學習。但是,它絕不僅僅是將傳統意義上的課本和習題進行電子化后搬上因特網,或者僅僅是通過網絡向遠方傳送講課的錄像。網絡多媒體教育的對象從小學生、初高中生、中專生到大學生和研究生不等,教育形式也有正規學校教育和非正式的業余培訓,其大致可分為3大類:普通學校學習,高等大學教育及各種職業技能培訓。
事實上,遠程教育已有多年歷史,如我們熟悉的廣播電視課程和函授學校等。網絡多媒體教育和這些遠程教育相比,其最大優勢在于網絡的互動性,可以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面對網絡多媒體教育的產生,我們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必須在概念、方法、管理以至整個體制上進行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講,網絡多媒體教育是自學校教育產生以來,教育領域的一次革命。
這一優勢對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尤為有利。現在職業學校面對的教育對象文化基礎普遍較低,普遍存在厭學的情緒,只有這種互動性網絡教學方法,對他們才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們采用黑板和粉筆進行傳統教學時,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當某學生在某一環節上聽不懂時,他可能會放棄繼續聽下去,但傳統教學只是老師一人講,全體學生一起被動聽,如果個別學生沒有聽懂,老師根本不知道,即使知道,這時老師也不能一個一個學生地指導,因為時間不允許。可見傳統教學方法不利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2.2網絡多媒體教育將在我國職業教育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國有很多學生因學校規模、經濟方面等諸多因素而無法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特別是在農村和偏遠的山區。另外還有許多人需要掃盲,利用衛星、光纜、電視及各種雙向式電子通信技術建立的現代遠程網絡多媒體教育,有利于構建終身學習以及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的教育體系。據悉,教育部和中國電信總局在推動網絡多媒體教育上正展開全面合作。而今年,幾所著名國內大學已在網上開辦了網上學歷班,各種職業培訓更是在網上如火如荼地展開。而各類學校計算機也在不斷增加和更新,并向網絡化、多媒體方向發展。今年我國對“文盲”又有新的定義,即除過去所定義的文盲外,將21世紀不懂電腦和英文的人也視為新世紀的文盲,可見今后網絡多媒體教育將越來越重要。那么,我們中等職業教育更應注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以期今后他們能適應網絡多媒體教育,可以繼續學習和發展。
2.3網絡多媒體教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
我們現行的職業教育,依然采用的是傳統課堂教育,是由學校和教師根據經驗定制,向學習者傳授一套預定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者并沒有太大的選擇余地,而網絡多媒體教育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者不用為工作或其它原因暫時脫不開身影響學習進度而煩惱;即使生活在交通不發達的偏僻地,也可以接受到最好的教育,通過網絡,可以向最優秀的教師請教。
在許多行業和公司,網絡培訓實際已實現,一些公司內早已布滿網絡線路,而因特網更是越來越深入到家庭中,網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高速的工作效率意味著從職人員必須以更快的速度掌握新信息。而這些新信息的獲得,不是向身邊的同事討教,也不是我們耗時耗力的傳統職業培訓,而是隨時隨地在網上尋求的。
這對我們現在的職校的學生更適合。現在的中專生,往往是早上起不來,晚上睡不著,而且精力過剩,玩計算機是他們最感興趣的。通過網絡多媒體教育,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會出現不想學的時候,而且他們可能不喜歡黑板和粉筆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喜歡通過計算機的趣味橫生的網絡教學。
重要的是,網絡多媒體教育的內容可以不斷更新,以跟上社會進步的速度,同時,網絡多媒體教育不僅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個人學習的費用。這可能對我們目前的中職教育沖擊最大。我們很多中職教師總在以他們一成不變的模式、知識向學生灌輸,而且傳統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教育者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
誠然,網絡多媒體教育確實有它的長處,對傳統教育產生不小的沖擊,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心灰意懶。更應認清形勢,大膽改革,不斷學習,中職教育也有光明的前途。作為一種新型事物,網絡多媒體教育目前還存在許多不足。首先,它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依靠受教育者自己來掌握,如果教育者自身能力或素質不足時,往往會影響到教育質量;另外,傳統教學方式可以營造出強烈的學習氛圍,而網絡上學習多數是在孤獨的環境中進行,需要學習者有較強的自律性。再就是,目前網上教育良莠不齊,而最多的是各類型考試資訊和試題庫,有違教育和考試的根本目的; 并且網絡硬件還不夠完善,網速太慢,影響效果,如像視頻播放在網上還難以實現,在線答疑有待改進和完善。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保持清醒。網絡多媒體教育作為一種發展趨勢,其前景將會越來越好。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我們職校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適應網絡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 紀寶成.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制高點[N].光明日報,20xx.-04-05-B3
[2]于品海.網絡多媒體教育——加速實現全民教育[N].光明日報,20xx.-04-05.
職業教育的論文10
一、中等職業教育的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
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沒有制定合理的課程標準,每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課程設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國家對于中等職業教育沒有嚴格的教育評價機制,不能真正實現中等教育的培養目標。
2.師資力量薄弱
中等職業院校招聘的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專業知識水平有限,也沒有豐富的應用實踐經驗,很難滿足中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另外,近年來,中等職業院校招生困難,發展緩慢,導致大部分優秀教師流失,嚴重影響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沒有優秀的教師很難有高質量的教學,也就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3.學生的實踐、實訓機會不足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優秀的應用實踐型職業技術人才,要求學生在掌握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具有較高的職業技術,來滿足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中等職業教育應該以就業為導向,制定實踐型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目前,很多中等職業學校忽視學生的實踐機會,學校缺乏專業的實訓基地,沒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導致學生沒有專業的實踐機會,缺乏職業技能培訓。
4.實訓效果較差
根據我國的有關政策決定,中等職業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生產實習與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很多中等職業學校在執行這種半工半讀的培養模式時,存在嚴重的功利性趨勢,學校把學生送到一些企業去實習,一方面學生所從事的工作和自身所學的專業不符合,另一方面,學校選擇的企業不正規,送去實習的學生勞動時間過長,勞動環境惡劣,勞動條件苛刻。這些問題都使得學生的實訓達不到教育要求,沒有實訓效果,學生的職業技能得不到提高。
二、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建議
1.規范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標準
我國的教育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規范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嚴格考查教學課程,制定相應的中等職業教育評價和考核機制,對學校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定期進行評價和考核,規范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規范,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的規范化發展。
2.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中等職業學校應該提高教師的入職要求和標準,盡可能招聘一些教學水平較高、專業知識豐富、實踐經驗豐富、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師,通過崗前培訓和在職教育等方式,不斷激勵教師自我學習,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另外,相應地提高優秀教師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師的基礎生活,使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證教學質量。最后,學校可以邀請企業中一些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來學校做兼職教師,通過開展座談會、開設專業培訓班等方式,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專業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3.增加學生實踐、實訓機會
中等職業學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并支持學生的專業實踐活動,加大資金投入、技術投入和設備投入,建設學校的實訓基地,保障學生的實訓效果。并且學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選擇行業中一些正規的企業,和企業建立校企聯盟,使學生可以去企業實習,通過在職實習,切實地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4.規范實訓程序
對于在校內進行實訓的同學制定嚴格的實訓計劃,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要求為目標,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實訓的任務,達到實訓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機制,對于學生的應用實踐職業技能進行考核,不斷激勵學生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對于校外實訓,學校要首先和企業簽訂實習合同,規范學生的實習內容、實習崗位和實習待遇,通過正規的崗位實習,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保障學生勞動的合法權益。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該加大支持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通過相應的政策扶植,投入一定的教育資金,正確的社會輿論引導,規范學校的教學,監督管理學校的辦學質量,使中等職業教育能夠真正發揮出培養應用實踐型職業技術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結束語
中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我國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重任,面對新的機會和挑戰,應該針對中等職業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通過規范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標準,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增加學生實踐、實訓機會,規范實訓程序,政府加大支持等方式,保障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推動中職教育的不斷發展。
職業教育的論文11
摘要:就如何結合互聯網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中國一流的高職院校與用人企業的銜接平臺展開研究,以期實現職業院校學生學生畢業即就業,為廣大用人企業量身培養各類熟練的技術工人為目標,從而解決我國結構性失業難題,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助力經濟轉型騰飛,努力讓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關鍵詞:職業教育;互聯網+;校企合作;就業
一、課題背景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連續多年作為中央文件主要內容,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制定和頒布,明確了我國今后十年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務。即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通過對這四項任務的明確,直接為職業教育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從“綱要”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生源保障還是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國家對職業教育可謂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實現生源、學校、企業三者的有效交流與無縫銜接,是全面貫徹落實“綱要”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依托社會現有培訓機構和企業,在已有培訓經驗和人力資源構建的基礎上,借助互聯網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過吸收廣大職業院校確定性生源客戶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狀況、興趣愛好、求職取向、理論技術水平以及實行情況的數據庫;上游通過行業趨勢分析以及企業選人用人需求建立企業客戶數據庫。以有效溝通和滿意服務為內容,構建并做大做強校企合作這一大型平臺,促進我國職業發展并為社會提供多層次,全方位技能型、實用型人才。
總之,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職業教育的發展,為公民自立于社會,實現體面的勞動、有尊嚴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隨著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發酵和深化,世界已然進入了大調整、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同時,我國的改革發展進入到深水區即全面攻堅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升級產業結構,已成為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當前轉型時期,職業教育所承擔的責任,遠遠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還承擔了推動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任,直接關乎著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正基于此,以互聯網+思維為重要催化因子,盡快開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國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實現高技能人才的不斷涌現,實現產業升級換代,并通過有效溝通和銜接,最終建成實現求學求職生源、職業院校、用人企業三者之間良性互動的綜合平臺,助力經濟騰飛不僅是發展職業教育的有效途徑,更是當前時代和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聯網+思維的應用途徑
互聯網思維應用非常廣泛,現行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通過互聯網構建國家、省、學校三級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體系。國家級資源主要面向專業布點多、學生數量大、行業企業需求迫切的專業領域;省級資源根據本地發展需要和職業教育基礎,與國家級資源錯位規劃建設;校級資源根據院校自身條件補充建設,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資源建設指南和監測評價體系,在保證公共服務基礎上鼓勵圍繞應用成效展開競爭。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資源可持續開發、應用、共享、交易服務模式和運作機制。第二,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促進泛在、移動、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在現場實習安排困難或危險性高的專業領域,開發替代性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針對教學中難以理解的復雜結構復雜運動等,開發仿真教學軟件,推廣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第三,推進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相關標準;加快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消除信息孤島;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評聘考核的重要依據,辦好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依托互聯網建立快捷有效的溝通渠道,譬如以創建微信公眾平臺、建立QQ群、職業教育博客等方式重點從擇業就業、子女教育、大學生發展等發面撰寫相關文章,提供專業就擇業就業服務等多種途徑吸引用戶關注,發展個人會員。初高中、大學校園為主要推廣地點。廣大學生及家長為受眾群體,確保生源保障。本機構負責對會員提供興趣職業匹配測試,擇業就業義務咨詢,大學生心理及發展規劃指導,確保廣大家長和考生學有所長、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以廣大個人會員為資源為基礎,根據會員不同的性格和職業傾向分類建設數據庫,同時借助相關企業界資深人士大力發展企業會員,建設企業會員數據庫。逐步實現求學、求職者數據庫與用人企業數據庫的無縫銜接,通過與各類會員企業達成合作意向以及簽署人才定制培養協議,結合企業發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標準和具體人數,訂單式委托培養。企業為會員院校提供實訓基地及相關專業理論指導和技能培訓。專業機構負責保障寒暑期實訓基地和學員雙向保障,并提供個人會員相關資質證書考錄培訓和報考服務,確保會員百分百取證、如期畢業。以生源保障和就業保障雙向保障逐步與各大職業院校接觸和合作,發展職業院校會員,和會員院校展開合作,以相關會員企業人才訂單為基礎,定向委培學生。職業院校專門開設相關專業和班級對入學學生專業化、系統化培養,讓學生實現以興趣求學、以專業化定向培養推學,以畢業即就業促學,真正做到術業有專攻,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三、討論
借力互聯網平臺和社會商業力量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國民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是一個長遠的課題,可以說,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首先,如何建立互聯網平臺僅僅停留在概念上,內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單純以互聯網為平臺的模式應用到職業教育中可以說既缺乏市場吸引力又沒有成熟的技術模式,如何豐富互聯網平臺內容,以內容吸引受眾,以服務創造價值,如何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建立起學生、學校、用人企業的聯系,從而在職業教育領域建立并使用互聯網平臺是要面臨和解決的首要問題。
其次,職業技術教育方面重視程度和全民認同感較低,如何把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科教強國的必要舉措這一理念深入人心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盡管國家把職業教育放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體落實需要很長的時間,以中招和高考兩次考試為例來說明,盡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實行分流制度,現實中能夠主動實施的地方寥寥無幾,教育部門、高校、學生家長依然把高考作為一切工作的指揮棒,如何讓職業技術教育深入人心,讓廣大群眾認同技術人才是一個亟須解決的課題之一。
再次,中、高等職業院校數量不夠,質量參差不齊。一方面,按照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職業院校學生和高等院校的學生比例逐漸要接近1∶1,現實的情況是高校數以萬計,而且年年擴招和新建,職業院校本就寥寥無幾,部分職業院校仍然把升級進本作為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目標。可以說如果嚴格執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廣大學生將無處求學。另一方面,現有的職業技術院校教師隊伍嚴重不足,很多職業院校通過外聘臨時工作人員雖可緩解人手不足,但師資水平尤其專業水平與用人企業和社會需求相去甚遠。如何大力發展職業院校規模,提升職業技術院校師資力量和專業水平同樣不可忽視。
最后,始終要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僅僅只是一個媒介、一個催化因子,吸引學生前來求學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業。一是如何對接用人企業,依托企業發展目標和制定和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性人才是職業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夠吸引企業加盟甚至投入的絕非僅僅是互聯網和一些可有可無的數據。二是實實在在的人才儲備,依托互聯網助力拓展招生規模,建立學生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學習成績以及求職意向供企業參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業相關的實訓基地和專業技能培訓指導在學制內盡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職業院校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術推動發展、質量決定生命不僅僅適用于企業發展,同樣適用于職業技術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顧珺.五年制高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D].南京師范大學,20xx.
[2]李歆.關于高職教育教學創新的對策建議[J].職業教育研究,20xx(04).
[3]王宇東.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xx.
[4]殷英.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創新研究[D].湘潭大學,20xx.
[5]潘利群.關于推進高職院校與企業戰略合作的探索和思考[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xx(04).
職業教育的論文12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產學研一體化;就業導向
論文摘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生源和就業源日益成為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誰掌握了生源和就業源,誰就掌握了高職院校發展的命脈。本文擬從產學研一體化的視角,探索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問題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問題。可以說,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當前,就業率的高低已成為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我們應當重視學生就業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地位,把學生就業問題當作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唯有如此,高職教育才能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以就業為導向,切實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是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環節。”
一、以就業為導向。是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方向
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需要數以萬計的專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特別是在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急需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緊缺人才。高職教育承擔著培養各行各業數以千萬計的應用型,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也是我國教育中與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最為直接的部分。因此,勞動力市場出現“高薪難聘高素質技術工人”的現象,出現對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這就為我國大力解決高職生就業難問題,并促進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了大好的機遇,同時也向我國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挑戰。
高職院校的教育定位應以就業為導向。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到考核方式,均應按照市場需求作相應的調整。對準市場設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根據實踐抓教學,根據需求育人才。高職教育應重點培養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一線崗位工作人員。加強實踐教學力度,建立教學、實習、就業一條龍的運行機制,教學貼近市場。
高等職業教育要建立新的機制和辦學模式,按照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實際要求來設計課程,加強職業技能訓練;實行靈活的學籍管理、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擴大相關院校的辦學自主權;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設置專業,確定教學內容,并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設置新專業和調整教學內容,并建立不斷修訂教學計劃的機制;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要具有地方技術、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特色,體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趨勢等。"
二、應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實現校企“雙贏”
所謂訂單式培養,就是以企業的用人訂單為導向,確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這樣可以做到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這種訂單式培養的關鍵是對市場需求的快速響應,以培養社會緊缺人才為導向,快速培養一大批社會急需的高技能專門人才。
實施訂單式培養要加強學校與企業,用人單位的緊密合作,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一方面,學校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對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調整與改革,并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強化學生的實際動手訓練,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強與行業,企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的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和用人單位的作用,大力吸收社會的物質資源和智力資源,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質量;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共同發展即“雙贏”。
同時,要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增強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和職業素質。“雙證書”指的是學生的學歷證書和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不僅包括勞動部門的技術工人系列職業資格證書,也包括人事部門專業技術系列的職業資格證書,同時,還包括其他行業部委及企業的職業資格證書。高職院校應堅持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依照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及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關職業證書的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把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強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讓高職生都能獲得“雙證書”,幫助他們順利就業。
與此相適應,高職院校還應努力改善教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對專業教師定期輪訓,支持教師到企業進行見習和工作實踐,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另一方面,鼓勵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管理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充實和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素質和能力,以適應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國高職教育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已基本形成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改革發展之路”的科學發展觀,在此指導下,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會更快更好地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大問題,進一步增強高職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力,并進一步促進高職教育的大發展,把我國高職教育真正辦成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能讓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
三、走好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之路
產學研一體化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區域經濟優勢,與512家企業事業單位合作辦學,創建校企結合優勢辦學模式;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行業企業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之路等,雖方式有別,但本質相同,那就是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之路。
產學研一體化之所以成為高級職業技能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功模式”,就在于它既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自身的本質規律,也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成熟完備的高級發展形式”。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取課堂教學與實習工廠教學、真實企業生產環境與真實生產平臺教學有機結合,學校專職教師教育與企業“師傅型”教師教育智能技能互補等方式,來培養和造就高技術和新技術應用型人才。產學研一體化之所以被稱為高等職業教育“成熟完備的高級發展形式”,一是唯有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才能整合和搭建現代化高技術技能教育的平臺,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源源不斷地造就和輸出高質量的“銀領”或“技術藍領”;而是唯有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才能將以就業為導向的目標落在實處,才能真正做到內涵式發展,辦出一流的、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等職業教育。
當然,高職教育的產學研一體化之路,對許多高等職業院校,特別是那些由成人高等學校轉制而來的院校來說并不平坦。一是認識上還不能到位,僅把產學研結合作為一種“提法”,沒有建立起從培養模式到教學模式的產學研一體化的整體性、系統性機制;二是受歷史形成的非技能性專業、非就業導向(注:成人高教過去一直以學歷為導向)及教學資源缺乏等影響,很難全方位做到高效、持續、穩定的校企合作。因此,走好產學研一體化之路,職業技術院校的辦學理念、運行機制及辦學實力都有待提高。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在走產學研一體化之路的進程中,在實訓基地、教學工廠及設備投資上累計達十多個億,所建造的實訓培訓中心就有8.2萬平方米之多,從而造就了學院獨有的全面實施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戰略的資源優勢。
職業教育的論文13
一、高職院校實施音樂教學的意義
1、促進學生的智力成長
高職院校開設音樂課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音樂的魅力,養成形象思維的能力。同時,教師在授課之時,為學生講解樂理之時,能夠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因此,高職院校中實施音樂教學能夠使學生獲得音樂的培養,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智力得到成長。
2、有利于進行美學教育
在教育過程中,學校除了需要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之外,美學教育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而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學的重要途徑。由于音樂自身就極富旋律以及內涵,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得學生能夠在其中學到知識,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自然以及藝術美的認識,實現對心靈美的培養。
3、有利于進行道德教育
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音樂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學生學習的外界環境也逐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念以及思想認識造成了較為強烈的沖擊,面對這種狀況,高職院校對學生實施音樂教育,能夠為學生的發展指引方向,如教授學生一些民族以及愛國歌曲,使得學生的思想觀念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必要的教學設施
由于受到長久以來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我國教育教學過程當中,高職院校一味的追求高升學率以及就業率,導致文化課程建設投入較少,尤其是對于音樂教師缺乏必要的重視,使得教育教學設施并不全面。[2]雖然由于國家對素質教育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廣大高職院校也將音樂教育納入到日常教學中,但是對于音樂教學設施的投入所占比例仍舊十分稀少,現有的教學設施依舊不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音樂教學需求。再加上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使得學生數量不斷增多,音樂教學設施的缺乏,使得音樂教學任務無法順利進行,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教材內容缺少新意
在新時期,我國素質教育規劃已經得到了落實,音樂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高職院校也給予了必要的重視,然而,教材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其質量的高低對于學生的音樂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學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教材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更新,教材內容較為落后,缺乏必要的新意。同時,由于教師所用教材較為陳舊,所學內容不能夠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提高,影響教育教學質量。
3、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
就目前而言,高職院校音樂課程開設的定位是選修科目,而且絕大多數的是非限制性選修課,而由于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并不深刻,使得音樂課程滿足不了開課人數的現象。同時,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并沒有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使得學生出現遲到,甚至是未到的現象,不利于學生進行音樂知識的學習,并且教師也沒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對學生的培養缺乏科學性。
4、缺乏充足的教師資源
在當前的部分高職院校當中,已經開設了音樂教學課程,也為其配置了相應的師資,甚至為了確保音樂教學的順利實施,還建立了藝術教育中心等。但是仍有一部分高職院校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當中面臨著師資短缺的現象,即使為音樂教學安排了教師資源,所需選擇的教師也是一些非音樂專業的教師,由于這部分教師自身音樂素養有限,因此,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效果得不到提升。同時,部分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年齡構成過于年輕化,缺乏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在面對專業化的音樂教學中十分吃力,難以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使得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
三、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問題解決策略
1、加大教育設施的投入
高職院校要想解決好當前音樂教育進行過程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首要的任務就是需要轉變忽視音樂教育的觀念,提高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加大音樂教育設施的投入。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實現的重要環節,發展音樂教育對于素質教育更好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打對教育教學設備的猶如,為學生構建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確保音樂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從而促進高職音樂教育的進步。[4]
2、豐富教材內容
要想提升音樂教學質量,高職院校除了需要加大教育設施的投入之外,還應當不斷豐富教材的內容,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實現教材內容的更新,使得學生能夠接觸到現代感的音樂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積極融入到告知音樂學習的過程當中。
3、規范課程設置
規范課程設置是確保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環節,在進行音樂課程規范的過程當中,需要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從自身出發,與教學內容實現充足,做好科學的安排。一方面,需要結合自身特點,按照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提高音樂課程所占比例,注重音樂實踐,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5]。
4、不斷優化師資結構
師資力量在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要想優化師資結構,就需要提高教師招聘的門檻,聘用一些實踐能力以及教學經驗較為豐富的教師參與到音樂教學中。同時,還需要改進現有的教學評價制度,制定科學的評估體系,激發教師的競爭意識,使得教師能夠積極融入到音樂教學中,提高教師的教學動力,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職院校對社會經濟進步所起到的作用愈加的突出,在教育進行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加強對學生技能的教育之外,高職學校還需要提高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加強對學生文化素養的教育,為素質教學的進一步推廣提供便利的條件。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加大音樂教育教學設備投入,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科學設置教學體系,優化師資構成結構,為音樂教育的順利進行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高職音樂教育的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職業教育的論文14
摘要:構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保障機制需要準確了解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現實情況。本次問卷調查以與職業院校存在聯系的企業為調查對象,調查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目的、形式、投入、內容和現狀,以及行業組織、政府等機構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活動中的作用。調查結果表明: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在增強,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缺乏主體地位;政府和行業組織的影響微弱,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處于零散、自發的狀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首要動因是人力資源因素,優秀的大中型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關系更加穩定;職業教育的地域特征明顯,需要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導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管理機制。
關鍵詞:職業教育;企業;校企合作;保障機制
0引言
根據國家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單位資助課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保障機制研究》課題組的統一安排,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課題組開展了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現狀的調研工作。問卷調研于2013年8月-2014年6月面向全國近1300家企業進行。
1調研目的
①了解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企業、政府、行業組織、院校等參與方的動機、意愿,以及各參與方之間保持溝通和協同的情況;了解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形式、內容、投入水平、影響因素等情況;②對課題前期研究所得出的假設(或結論)進行驗證,主要有:1)我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企業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2)我國尚未建成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全社會管理機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活動處于零散、自發的狀態,企業與政府、行業組織之間的聯系十分微弱;3)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首要動因是人力資源因素;4)企業規模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和穩定性密切相關。
2調研過程
本次調研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間進行,由課題承擔單位組織工作人員發放,共發放問卷1300余份,回收問卷1045份,有效問卷856份。發放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郵寄或發送電子郵件給企業(與項目承擔院校有聯系的),二是在畢業生招聘會、校企合作對接會等大型活動現場發放,三是委托全國供銷行指委、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等行業中介組織代發。這樣的問卷發放方式有助于問卷回收,但也將調研對象的范圍框定在項目承擔院校的業務聯系單位、大型現場招聘會的企業和部分行業協會會員單位,所以,本次調研對象的總體并非我國的全部企業,而是愿意或者正在(或曾經)與職業院校合作的企業。2014年6-9月,課題組對回收問卷進行了審核、整理、數據分析和錄入等工作。
3調研結果的描述性分析
3.1調研對象的構成
如前文所述,本次調研對象的總體是愿意或者正在(或曾經)與職業院校合作的企業。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課題調研組選擇的問卷發放方式使得樣本的抽取方式類似于整群抽樣。在填答問卷的企業中,商貿流通行業的企業數量最多(含物流、國際貨代、電子商務、連鎖商超等子行業),共304份(占32%),其次為大旅游產業(酒店、餐飲、景區、旅行社等),共208份(占22%),之后依次為交通運輸業(10%)、礦產采掘(10%)、金融服務(8%)等行業。填答問卷的企業構成既反映了商貿流通行業和大旅游行業在受訪企業中占比較高,同時也說明這兩個行業的企業與職業院校的聯系十分頻繁。
3.2調研對象的地域分布與企業規模
有效問卷中,東部沿海地區企業問卷496份,回收率92%,問卷有效率90%;中西部地區企業問卷96份,回收率66,有效率73%;江西省(課題承擔單位所在地)企業問卷264份,回收率81%,有效率74%。從問卷的回收率、有效率來看,沿海地區企業參與調研的積極最高,可見沿海發達地區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與熱情高于內地企業。參考2003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上大中小型企業劃分辦法(暫行)》,本問卷按企業人數將企業規模劃分為小型(500人)、中型(500-2000人)、大型(2000以上)三種類型。本次回收的有效問卷中,大、中、小型企業的占比分別為27%、35%和38%,大中型企業的回收率高于小于企業回收率,這一方面緣于大中型企業對校方的調查更為重視,亦可能緣于大中型企業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更強。問卷還統計了受調查企業的性質,在有效問卷中,民營企業占比為45%,股份制企業占比為34%,外資企業占比為13%,國有企業占比8%。
3.3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基本情況
在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方面,65%的企業認為“非常重要”,35%的企業認為“比較重要”,沒有企業認為“不清楚”;在開展校企合作的意愿方面,61%的企業表示“非常愿意”,39%的企業表示“愿意”,沒有企業表示“無所謂”。上述調查結果說明,受調查企業普遍重視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并且愿意參與校企合作。關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形式,問卷列舉了六個選項(可多選),結果顯示:96%的企業在企業內設置了培訓崗位;74%的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了合作;32%的企業開設了內部的培訓機構(非學歷教育);5%的企業加入了職教集團;極少數(5家)企業通過行業協會開展職業教訓;極少數(1家)企業直接興辦職業院校。該結果說明,內部培訓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流形式,但如果與學歷教育掛溝,企業主要選擇校企合作,很少直接興辦學校或加入職教集團。絕大多數企業只是把職業院校作為員工招聘的重要渠道,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而且也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的主體。這一點,可以從企業負責校企合作人員的工作崗位做出判斷:57%的企業委派普通招聘人員與院校合作,33%的企業由專職的校園招聘組與院校對接,只有7%的企業由人力資源經理直接負責校企合作項目,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設置了專職的校企合作部門與學校長期合作。與院校建立兩年以上的長期合作關系的企業有325家,占總數的38%。在這325家企業中,有175家企業(54%)與院校合作時間最長的案例不超過3年,127家企業(39%)合作時間最長的案例為4-5年,僅有23家企業有過與同一所院校合作時間超過了5年的案例,沒有一家企業與同一所院校有過超過10年的合作歷史。另外,在這325家企業中,半數企業(164家)合作的院校數量不足3家,123家企業合作院校數量為4-10所,38家企業的合作院校數量在10所以上。上述結果表明,大多數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時間并不長,需要不斷積累參與職業教育的經驗。企業在選擇合作院校時,會考慮多種因素,問卷列舉了九個選項(可多選),從結果來看,“學校生源穩定”(81%)是企業選擇合作伙伴的首要因素,之后依次考慮的是“學校對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59%)、“學校處于企業用工密集的地區”(43%)、“學校的辦學聲譽”(31%)、“畢業生質量”(28%),“專業對口”“屬于同一職教集團”“產權關系”等因素并未成為企業選擇合作院校的優先方向。對此,課題組分析認為,大多數企業并未加入職教集團,也沒有參與職業院校的辦學,這使企業對這兩個選項無法做出準確評價。該問題的調查結果說明企業與院校合作的首要目的是獲得人力資源的保障。綜合上述調查結果,課題組認為:人力資源因素(培訓和招募員工)是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首要動機;我國企業普遍重視而且愿意參與職業教育,但真正與職業院校有穩定合作經歷的企業很少,普遍缺乏校企合作的經驗。最近幾年,我國連續出現“用工荒”,這可能是企業開始重視校企合作的直接原因,這也從側面說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3.4行業組織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的表現
86%的受調查企業至少加入了一個行業協會,其余的企業則選擇“不清楚”。大概有32%的企業加入了全國性的行業協會(如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國烹飪協會等),13%的企業加入了跨省的行業協會,大多數企業加入了地區性質的行業協會。有46%的企業知道所在的行業協會開展了職業教育活動(如職業資格培訓),但只有11%的企業認為行業在校企合作方面為他們提供了幫助(如召開校企合作對接會等)。調查結果表明,行業組織在我國產業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但是,行業組織并未將自己的職業培訓活動與職業教育結合起來,為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幫助。
3.5政府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的表現
只有5%的受調查企業認為自己在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對于國家出臺的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85%的企業回答稱“一無所知”,12%的企業回答“略知一二”,3%的企業回答“比較清楚”,沒有企業回答“很清楚”。這說明政府與企業之間缺乏政策宣傳的媒介。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時,只有15%(49)企業曾主動去尋求政府部門的支持,在尋求支持的企業中,絕大部分是尋求院校所在地政府或企業所在地政府的支持,沒有企業會主動尋求中央政府直屬部門的支持。對于政府的響應,只有32%的企業表示政府會對其提出的支持請求做出回應,其余企業則表示基本沒有響應。對于“政府是否應該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問題,94%的企業表示“應該”,其余6%的企業表示“不清楚”。對于“企業尋求政府哪些支持”的問題,有30家企業選擇了“請政府幫助牽線轄區內的職業院校”,有26家企業選擇“人社部門的職工培訓經費支持”,20家企業選擇“教育政策(就業、招生、科研等)支持”,11家企業選擇“財稅部門的財稅政策支持”,6家企業選擇“教育資源(場地、師資、經費等)支持”。綜合上述統計結果,課題組認為,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活動基本上處于自發、零散和無序的狀態,企業既未得到行業組織的有力支持,也沒有得到政府的規范、引導或推動。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時,與政府之間基本處于隔離狀態,相關的法規政策宣傳不到位,執行不到位,同時,企業的聲音也無法有效傳遞給政府。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管理機制方面,企業的要求既無法形成合力,也無法迅速影響到政府的行為。另外,企業如果尋求政府支持,通常選擇院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這說明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地域屬性,地方政府應該在企業與院校的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而且,地方的行業組織比全國的行業組織更適合承擔聯合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的橋梁作用。
3.6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的內容和投入情況
問卷在“與職業院校合作的目的”的問題中設置了六個選項(多選),49%的企業選擇了“招聘畢業生”,其后依次為“接收學生實習”(38%)、“建設培訓基地”(11%)、“尋求院校智力支持”(5%),只有5家企業認為自己與院校合作是為了“投資公益”。問卷在“與職業院校合作的內容”問題中設置了10個選項(可多選),723家企業選擇了“學生實習就業”,288家企業選擇了“人才訂單培養”,167家選擇了“師資培養”,93家企業選擇了“技術服務”,89家企業與院校進行了“課程開發”,選擇“實訓基地建設”“在職人員進修”“合作招生”等項目的企業數量均未超過總數的10%。上述兩個問題的調查結果說明,企業與院校開展合作的首要目的是滿足勞動力需求,這與前面的問題統計結果是呼應的。絕大多數企業通過招募學生實習就業與職業院校發生聯系,只有不足三成的企業通過訂單培養參與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之中,而在反映校企深度合作的“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實訓基地建設”等內容方面,企業參與的比例很低,這說明即便有一部分企業與院校開展了“訂單培養”,但這些合作都還是淺層次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要求職業教育實現校企聯合招生,直至“先招工、再招生”,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6家企業與院校開展了合作招生的活動。比例不足2%。與合作內容的問題相對應,問卷詢問了企業校企合作經費支出的情況,幾乎所有企業在校企合作都發生了經費支出,但只有15%的企業單獨設立了校企合作經費預算。在經費用途方面(可多選),86%發生了“校園招聘”費用,61%的企業發生了“學生實習補助”費用,15%的企業發生的“派遣人員到校培訓講學”的費用,13%的企業發生了為校方培養師資的費用,11%的企業在學校設立了獎學金或助學金,9%的企業參與了學校實訓室(基地)的建設,委托學校開展技術服務的企業比例不足5%。在用于學生實習的人工成本方面,43%的企業均攤至每個實習學生每月的人工成本開支在1500-2500之間,34%的企業支出在800-1500之間,少數企業(16家企業)不發生人工成本支出,極少數企業(5家企業)收取學生或校方支付的培養費。此調查說明,企業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校園招聘”“學生實習補助”等與人員招募和雇傭等有關的事項,真正用于職業教育的長期投入所占的比例甚小。問卷對企業用于校企合作的投入情況做了調查,該調查以合作院校為單位統計企業每年的投入,扣除了支付給學生的人工成本支出和企業校園招聘的費用。共有221份有效問卷填寫了企業投入情況,統計后可知,企業每年在每所院校的平均投入為8.66萬元,主要的投向是助學金、獎學金、實訓室建設、師資培養、捐贈教學器材等。以一個企業一年與學校合作培養40名學生(僅指一個年級)的標準來衡量,企業在每位學生身上投入的經費為2330元,如果企業同時開設兩個年級(從大二開始)的訂單班,每生的平均投入經費則僅為1165元,如果將企業投入再攤薄到學校全體在校生,則生均投入更低。由此可見,企業投入在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經費來源中屬于少量的補充,不足以影響我國職業學校的現有運行管理格局,這與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角色是不相稱的。問卷對影響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進行了調查,在總共325家與院校有兩年合作經驗的企業當中,215家企業認為“缺少校企合作的平臺”,意味著企業在尋求與院校的合作時,不知道能通過何種渠道能夠與院校進行溝通,表達意愿;190家企業認為“得不到人才保障”是影響因素,如果學校不能組織足夠多的學生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合作將難以持續;175家企業認為“缺乏政府主導的有效管理機制”會影響校企合作,缺少了政府的主導,全社會有關職業教育的各個參與方很難保持協調一致,各方的積極性無法調動起來;110家企業認為“缺乏政府的激勵保障機制”會影響校企合作的開展;155家企業認為“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投入難以得到補償”,實際上這個因素與“缺乏政府的激勵保障機制”是兩個關聯因素,前者是后者的具體化,綜合這兩個因素的調查結果,可知企業對于直接關系到其盈利預期的影響因素是高度關注的;有75家企業認為“缺少行業資格準入制度”影響了校企合作,這反映了我國很多行業并未嚴格實施行業資格準入制度,多數企業未意識到該制度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①有關我國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的形式、內容和投入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時缺乏主體地位,有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活動意愿的調查結果可部分說明企業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②有關政府、行業組織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的表現的調查結果表明,企業與政府、行業組織之間的聯系十分微弱,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活動處于零散、自發、無組織的狀態,我國尚未形成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全社會管理機制;③有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機、內容、資金投向、影響因素的調查都表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首要動因是人力資源因素;④根據企業規模進行分類統計后的數據結果表明,企業的規模(員工人數指標)與合作意愿、合作院校的數量、平均投入等數據正相關,說明大型企業更傾向于與職業院校保持穩定持久的合作關系。
4.2建議
①當前是政府部門推動企業深入參與職業教育的有利時機,應盡快開展有關法規和政策的修訂工作,推動校企深度融合。我國近幾年勞動力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是促使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外部動因,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和“用工荒”的蔓延,愿意參與職業教育的行業企業會迅速增加。②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地域屬性,在設計職業教育的管理機制時,應該尊重地方的主導權,并賦予其充分的自主權。企業在選擇合作院校時更傾向于選擇用工所在地的院校,在尋求政府或行業支持時,更傾向于選擇院校所在地的政府或行業組織。③嚴格實施“行業資格準入制度”意義重大。“行業資格準入制度”有助于確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但企業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大多數企業在招聘員工并沒有自覺貫徹持證上崗的要求,行業自律和政府執法力度弱,間接降低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話語權。④要建立資金保障機制和經濟補償機制,激勵企業加大參與職業教育活動的經費投入。目前,企業經費投入在職業教育經費來源中微不足道,參與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淺層次的校企合作,合作內容集中在學生實習和就業,短期行為嚴重。
作者:劉繁榮 馬珂 單位: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 江西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2006年11月16日.
[2]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2011年8月31日.
[3]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2014年5月2日.
職業教育的論文15
【摘要】主要針對優化職業教育運行機制的措施展開研究。提出的具體措施包括:構建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大財政投入,確保職業教育公益性質;擴大國際合作辦學,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在職業教育教師培訓方面多下功夫;不斷建立健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機制;不斷優化和完善職業學校招生體制。
【關鍵詞】職業教育;運行機制;措施;教師培訓
“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要想真正辦好職業教育,必須始終堅持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在此基礎上構建職業教育的多元辦學格局。截至目前為止,為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很多專家、學者均不約而同參與到職業教育運行機制的研究當中,同時亦提出很多優化職業教育運行機制的有效措施。基于已有研究,筆者認為可采用如下措施不斷優化職業教育運行機制。
一、構建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體系
“人人有知識、個個有技能”的教育目標在我國早已提出,在該教育目標的引導下,我國必須盡快完善和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體系和網絡,最終形成學校職業教育、企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職業教育體系。學校職業教育為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在未來,必須根據學校職業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斷優化學校職業教育的辦學環境。現代企業教育亦非常重要。建議各企業尤其是鄉鎮中小企業,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教育制度構建,加強對員工進行培訓及其他教育等。社會教育的實施也至關重要,可依托社區、成人教育中心等構建起系統的社會教育體系,并積極利用遠程教育等平臺不斷提高社會教育的成效。
二、加大財政投入,確保職業教育公益性質
為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健康、長遠、可持續發展,我國在未來必須不斷加強財政投入,努力確保職業教育的公益性質不變。諸如,應加大財政投入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如校舍建設、運動場地建設及教學設施建設等。除此之外,還應通過財政收入的加大不斷完善職業教育的助學貸款體系,讓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或成人可通過職業教育學習到更多知識,獲得更多生存技能。從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總體情況來看,財政支持不足是存在的典型問題。所以說,在未來我國政府必須加大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讓職業教育得以更好發展。
三、擴大國際合作辦學,提升職業教育水平
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的時間相對較晚,與德國、日本等國亦存在很大差距。為進一步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在未來還需不斷擴大國際合作辦學,不斷提升我國的職業教育水平。例如,我國職業學校可與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職業學校加強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先進職業教育辦學理念,從而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這樣的做法是勢在必行的,也是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在職業教育教師培訓方面多下功夫
為不斷優化職業教育運行機制,提高我國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在未來我國仍需在職業教育教師的培訓方面多下功夫。在職業教育教師培訓方面,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做起:(1)加強校本培訓。各職業學校應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本校教師進行培訓,培訓講師主要由本校資深教師擔任,亦可從校外聘請。(2)積極將本校教師輸送至國內知名職業學校進行培訓,通過培訓可獲得相關職業學校優秀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3)將職業教育教師輸送至國外相關職業學校進行學習。五、不斷建立健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機制為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更好發展,還應不斷建立健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機制。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1)推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2)引導社區組織關心職業教育;(3)鼓勵學生家長支持職業教育。基于職業教育普遍缺乏資金支持的現實情況,可鼓勵社會愛心人士及愛心企業積極為職業教育發展捐款、捐物,幫助職業教育創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發展環境。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為促進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各職業院校也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自力更生能力,如積極創辦校辦企業等,通過校辦企業為職業學校創收,從而更好地將盈利所得用以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六、不斷優化和完善職業學校招生體制目前,很多職業學校面臨招生難的困境。部分職業學校為招到更多學生,不惜花錢從學校買生源,這樣的做法嚴重違反了招生制度,對職業教育發展非常不利。部分學生到學校之后,甚至還發現實際情況與學校宣傳的情況不同,于是最終選擇退學。另外,部分學校為招生還選擇采用招生代理的模式,招生代理由于缺乏專業知識,為獲取招生回扣,因此往往會進行虛假宣傳。這種情況,在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因此,在未來我國必須不斷優化和完善職業學校招生體制,讓職業學校的招生體制更加健全。這其中,自然離不開政府監督的積極作用。總而言之,為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更好更快發展,我們必須不斷優化職業教育運行機制。可采用的措施主要為:構建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大財政投入,確保職業教育公益性質;擴大國際合作辦學,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在職業教育教師培訓方面多下功夫;不斷建立健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機制;不斷優化和完善職業學校招生體制。只要可認真從上述幾個方面入手,我國的職業教育在未來定然可以得到更好、更加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奕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動力系統的重塑[J].職教通訊,20xx(05).
[2]喻忠恩.政府應如何主導職業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xx(07).
[3]陳文彪,周奕珺.教師專業化背景下職業教育反思型教師培養———基于ALACT反思模型[J].職教通訊,20xx(13).
【職業教育的論文】相關文章:
職業教育的論文15篇04-18
職業教育活動周總結09-08
職業教育對聯征集啟事11-20
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計劃04-20
職業教育培訓學習心得體會08-17
學習職業教育法心得體會(通用10篇)05-16
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證報考條件是什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