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論文1
語文學科是一門藝術,一直貫穿在我們學習的生活過程當中。培養語文素養,就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對于語文的理解能力。小學生尚處著理解能力偏弱,思想意識相對薄弱的階段,因此,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非常重要。
為了充分的發展課堂教學內容,完成更好的教學質量。教師和學校就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的重視,使其不斷的培養語文閱讀能力來不斷適應當今的閱讀時代。當今教育新課標的改革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全方面的發展。而對于語文學科來說,也需要有著強烈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的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閱讀探究,使學校成為充滿書香味兒的校園,就應當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相應的優化整改。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不斷的打造閱讀的校園優秀文化,營造書香氛圍的校園。
一、預習使閱讀教學充分展開
預習對于教學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正確的提升閱讀的效果。學生通過預習的方式使自己的閱讀能力變得更加穩固堅實。從而使閱讀的內容也能夠更加系統化有條理,在進行講解的過程當中有效率的進行聽講。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預習環節就需要學生在初讀文章的過程當中,對文章整體大概做好一個了解,畫出閱讀的重點以及閱讀的任務,不斷地進行思考。同時在課堂的過程當中認真聽講將自己的重點進行標記,從而能夠完整地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在講解的過程當中隨時的進行提問,針對自己不懂的難題向老師做出提問,讓老師幫助進行指導。例如:在學習《傷仲永》時,由于學生存在著眾多的思維不夠成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更加欠缺等問題,就應當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當中,借助字典等工具來初步的查閱相關字詞的釋義,從而根據這些文章的內容,學生也能夠根據字典找到自己不能夠理解文章的詞義,再通過講解,進行有效的理解,這樣也能夠高效地提高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在上課的過程當中,學生不僅僅需要了解詞義,還更加需要了解閱讀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才能夠將自己的閱讀水平提高一個層次。
二、多形式閱讀讓閱讀更加精彩
(一)對比閱讀為了提升閱讀過程中學生的主觀感受,就應當在閱讀中增設不同的環節,讓學生進行對比,通過對比閱讀來體驗雙方的文章變化以及中心思想體會的變化。對比閱讀的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展開自己充分的思考。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開頭一句“春天來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朦朦朧張開雙眼。”我們在引導學生對比閱讀的過程當中,給予學生其他的語句,讓學生與這一句進行對比。例如,“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所有的景物都開始蘇醒。”這兩句所表達的意思都是相同的,都是來表達春天萬物復蘇,一片生機的景象。在進行文章講解過程當中,試著引導學生探討兩者哪一種方式比較好?學生一定有著自己的理解,但大多數的學生一定會選擇原文的內容。因為原文的一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春天復蘇的景象十分細節化的表現了在了我們的眼中。通過這種對比閱讀的方法,學生就能夠深切體會到閱讀過程當中語言文化的魅力,同時也不斷激勵著學生自主的進行閱讀探討。
(二)思考閱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更多收獲疑問是學生思考和探索的動力和前提,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得。所以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需要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讓學生能夠敢于想象、敢于疑問、敢于思考、敢于提問,不斷提升學生的質疑素質。例如,在學習(樹葉都是綠色的嗎),學生就能夠思考: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樹葉都是綠色的呢?如果學生由于知識水平的限制無法思考出正確結論。就可以向老師提出疑問,而老師此時就能夠這樣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你們在生活當中有沒有看到過其他顏色的樹葉呢?那么到底樹葉有沒有其他顏色呢?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嗎?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吧。通過對文章進行閱讀,學生能夠得出結論:樹葉并非都是綠色,而學生在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除了得到這一問題的答案以外,還能夠獲得更加重要的收獲:要想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自己進行實踐探家。
(三)合作閱讀合作閱讀就是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通過分組來進行協作,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不斷提升自身閱讀素養的過程。閱讀不是一個獨立的任務,而是需要將多種閱讀形式結合,讓學生們通過多種方式及時的進行理解。合作閱讀能夠啟發學生們的思維,讓學生對于文章的內容有著更進一步的了解。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及時主動地思考一系列問題。這一點相比獨立思考來說,就能夠讓學生獲得多樣化的閱讀體驗。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一篇文章時,教師就應當安排一個環節,讓學生進行合作式的閱讀。閱讀過程后交流彼此的感受,同時做出對文章的整體了解,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理解文章描寫月色的美妙過程。
三、結合朗讀提升書香味兒氛圍
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朗讀的方法。朗讀閱讀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濃郁的書香氣息,讓學生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受到閱讀的熏陶,不斷的啟迪自己的思維。教師可以利用朗讀的方式在學校建立圖書室以及閱讀角。學生可以在閱讀室內進行無聲的閱讀,同時將自己喜歡的文章帶到閱讀角進行大聲的朗讀,體會這種閱讀的魅力,同時增強自身的閱讀能力。教師也可以在班級中組織一定的自由朗讀環節。讓學生能夠真切地參與到這種活動當中,通過引經據典來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
四、課外閱讀中營造書香味兒
對于語文的閱讀能力培養不僅僅局限在課堂的閱讀當中。同時也應當抓住課外閱讀,不斷地抓住這種契機來填補學生對于閱讀的空白,使學生閱讀能力層次性的提升。課外的文章也能夠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改變傳統的課堂文章帶來的枯燥性。為了確保閱讀的質量能夠充分的營造書香味兒的閱讀環境,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給他們推薦一些適合他們啟發思維的書籍,可以更好地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在課外閱讀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做閱讀筆記,將自己的心得體會摘抄下來,也可以將優秀的心得體會做成手抄報讓同學們進行展示。閱讀量的提升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有著較高的要求。為了充分的營造書香味兒的閱讀氛圍,就應當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當中不斷交流自己的感受,將自己喜歡的書籍推薦給其他同學,學生之間才能夠充分的提升對閱讀的興趣。例如:在小學階段,教師推薦給學生一本名叫《繁星春水》文章。這本書都全部采用短句以及短詩的形式來表達充分的思想感情。局限于學生理解能力偏弱的問題,這本書可以更好地帶動學生之間閱讀的氛圍。讓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當中慢慢的感受這些閱讀文化魅力。通過在課外閱讀當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閱讀情操,從而為營造書香味兒的校園環境帶來了重要的作用。閱讀能力的培養,全方面的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營造一個書香味兒的校園環境。同時我們也需要以小學語文課堂為出發點。以此契機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充分的調動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教師也應當在教學過程當中加強對教學閱讀的引導。使學生在增強自身知識的過程當中不斷為學校創造書香濃郁的校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小學語文論文2
當前,我國的教育正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時期,我們的教學指導思想、課堂體系、教學方法等都要轉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才能擔負起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重任。
素質教育要落在實處,關鍵是要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切實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我們在具體實踐中,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把“愉快教育”引進課堂,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一)正確認識小語教學與愉快教育的本質
“愉快”是教學的形式,教學是“愉快”的目的,為教學尋“愉快”,以“愉快”促“教學”,讓學生在愉快中獲取知識,發展思維,深化“愉快”、“教學”目標與形式統一,“愉快”與“教學”保持同向。
(二)轉變教學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魏書生說:“我們是學生的長工,學生是地主。不言而喻,所有的都是為學生服務的”。顯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1.激發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是“愉快教育”的前提。通過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激發好奇心和課前啟動結合起來,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更能使學生興味盎然,很輕松地學會了新知識。
2.跳一跳,摘桃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耐學三苦,得學之樂”的觀點。學習自然是一種艱苦的學習,但學有所得,思有所成,樂便融在苦中了。苦也成了一種樂。在教學中采用分層優化的方法,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深入鉆研的學習品質,這將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持久的動力。
3.注重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綜合運用已知,獲取新知識,形成能力。這種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在“綜合運用”和“進一步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的能力不斷提高。我不僅在課內這樣做,在課外也注意有意識地將課內的知識延伸到課外,進行興趣遷移,再把課外有關知識引進課內,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增長閱讀能力。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實行愉快教育,對現代教育指導思想,教材實施,社會的需要都具有偉大意義。
(三)改進教學方法,寓愉快教育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
在教改實驗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愉快”是手段,“訓練”是目的。教師只有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教材,從教材出發。
1.利用背景的渲染。如教《在仙臺》一課時,在對中國的社會背景以及在仙臺情況做一簡單介紹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在當時中國國民如此貧窮的情況下,一個中國青年學生,只身一人到日本仙臺學醫,人們會怎樣看他?他又會受到怎樣的待遇昵?這樣通過背景的渲染,使學生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同人物命運聯系在一起進入情境氛圍。
2.從課題出發。課文的題目,是文章最精彩處,往往蘊有深刻含義,文章的學習目標往往包含其中,教學中我充分抓住文章題目大做文章。如講《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向學生講明這一課的學習任務,就是要弄清誰是親人,為什么把他叫做親人?并非親人而互稱親人,說明什么等。這樣做,使文章增強了活力,產生了求知欲望,有學習的沖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生動性。
3.從關鍵詞語提出。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抓關鍵詞語對把學習目標展開學習,甚有重要意義,所謂重點句,指的是直接反映文章內容的句子,它于課文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能。抓住它,對于把握學習目標是}一分重要的。例如《海底世界》一課中,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文明世界等課文中這樣的句子很多,均屬此類句子。全篇文章圍繞它展開,體現文章精神。培養學生關鍵的詞句,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這樣,小語教學重點從“教”轉移到“學”上來,以學生的語文訓練為主線,以愉快教育為手段,讓他們帶著良好的心理,在愉悅的環境中啟迪理智,領悟生活的真諦,在愉悅中完善道德,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改革課堂教學,為語言文字訓練揚起風帆
課堂教學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主要陣地,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塊生動的陣地,讓它更好地發揮作用。
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法的設計、材料的安排和內容的難易程度,要分層設計,分類教學,使優生聽起來不乏味,中等生不很難,后進學生有興趣。
2.充分利用最佳時間。一節課前20分鐘,學生學習情緒飽滿,精力集中,是一節課的最佳時問。后進生集中注意的時間比較差,注意的穩定性不夠。因此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去突破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力爭在前20分鐘完成主要教學任務,達到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
3.時時牽制學生的注意力。注意是順利進行學習的必要前提。上課時教師要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發揮他們手腦口的利用率,使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生的頭腦中不斷消化,40分鐘內學生的體驗是:輕松—活潑—興奮—成功。
4.寓教于樂,實施情知教學。情知教學,即寓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在要求上求“實”,訓練上求“活”,方法上求“趣”,使學生學得有趣、有情、有味。如“利用舊知學習新知”,進行“實際操作練習”,“設計游戲競賽”等活動,讓學生的手、腦、口都得到鍛煉,從而達到訓練的目的。
總而言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把握好課堂這個陣地,充分利用這個陣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好訓練時機、訓練層次、訓練程序,切實處理好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關系,真正達到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
小學語文論文3
一、把禮學文化帶進小學語文課堂
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雅稱,20xx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角聲中,人類最終將要進入“講信修睦,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禮是人類文明的表征,禮是人類生活的文明風范,禮學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典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禮學文明,是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做到講文明、懂禮貌、愛家愛國、誠實守信。
如,在教學《游子吟》這首古詩時,教師就要帶領學生走進古詩,在“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一句中,引導學生感受深摯的母愛。此時正是教育學生孝敬長輩、懂得感恩的好時機。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禮學的重要,使學生能在古詩學習中體會傳統文化的意義。
通過在課堂上學習古詩文,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感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比如在《秋思》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理解詩文意思的同時感受作者樸實而真摯的游子心態,從而體會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情。學生在這首詩的學習中能感受到家鄉對于每個人的意思,引發熱愛家鄉的情感,從而上升到對國家的熱愛。
教師還可以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曠達樂觀。在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這首詩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這句詩十分催人自強,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教師可以通過這首詩的教學,教育學生學習蘇軾的豁達樂觀,從而讓學生形成不在逆境中放棄的人生觀。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古詩文的教學,帶領學生走進我國的禮學文化,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把民間故事帶進小學語文課堂
小學階段的孩子想象力極為豐富,而語文的學習正是需要這些想象力,在語文教學中,適當插入民間故事,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每個學生對同一個故事的解讀是不同的,而且,學生對于故事類的課文尤為感興趣,當遇到一些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的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講述一些有趣的民間故事。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更能夠在引導學生理解故事的滲透正確的世界觀。
比如,在《狐貍和烏鴉》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不要聽了別人的奉承就得意忘形,使學生知道愛聽好話容易上當的道理。還可以補充一些關于狐貍的民間故事,比如《狐貍報恩》。讓學生明白不是所有的狐貍都是狡詐的,《狐貍報恩》中的狐貍就是知恩圖報、善良的。從而教育學生不要一概而論,要從具體的事件中評價別人。
把民間故事帶進小學語文教學,能充實課堂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問題。但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民間故事要適度,不可以過分利用課堂時間,也不能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使用得當才能發揮其作用。
三、把傳統節日帶進語文課堂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生喜歡過節的天性使他們對于有關傳統節日的課文格外感興趣。把傳統節日帶進小學語文課堂,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具體介紹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挖掘傳統節日元素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時候,可以把重陽節滲透到課堂中。引導學生查詢收集和重陽節有掛的信息,如:重陽節還有哪些別的名字?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關于重陽節還有哪些古詩或者著作?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濃烈興趣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
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有許多關于傳統節日的內容,比如《五月端陽》、《北京的春節》,而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每一個節日的背后都有一些動人的傳說和歷史淵源等,教師在結合教材教到這些文化時可以把這些美妙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內涵。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在節日中為學生講解涉及節日方方面面的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一定的寫作素材。
中國傳統節日內容豐富、歷史悠久,是中國民族傳統美德和道德觀念的體現,寄托著民族的希望。把傳統節日帶進小學語文課堂,讓學生從小就開始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的內涵,充分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認同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把歷史知識帶進語文課堂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公元前2717—前2599年)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而我國的傳統文化正是這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把一些必要的歷史知識帶進小學語文課堂,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歷史故事,學生從這些歷史故事中能得到不少道理和啟發。但是由于歷史故事發生的年代和現在小學生所處時代相差甚遠,導致學生在認知上存在偏差。此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滲透一些歷史知識就尤為重要,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其中包含的傳統文化。
在教學一些歷史故事之前,教師可以先導入與之相關的一些歷史知識,通過這些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再展開教學。比如在在教學《孔子拜師》時,教師可以補充一些與孔子有關的歷史知識,比如他的成就從而讓學生明白孔子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而這個知識淵博而又勇敢的老人,這個真誠而又執著的“圣人”,一生都為實現他的理想而奔走吶喊,一生都在維持著正義和良知。他是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這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意義,因為它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再比如,當課文學到“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時有些學生對于“學生孔丘”會感到奇怪:他為什么又叫孔丘呢?這時教師可以補充相關的歷史知識,即孔子本名孔丘、字號仲尼,后世稱之為孔子、孔夫子、孔圣人,等等。而寫作文章的并非孔子本人,是后人對孔子事跡的編寫,因此文中都是用孔子代指,而在實際的對話中,則使用孔丘。這樣一解釋,學生自然就能理解了。
總結: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國人民奮斗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我國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礎。小學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而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渠道。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傳統文化的學習環境,借助課本中已有的傳統文化載體,將傳統文化帶進小學語文課堂中,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文化傳播。總之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適時從發掘教材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入手,就能幫助學生找尋文化之根,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小學語文論文4
一、老師樹立新的教育觀念
傳統教學體制希望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從而取得更高的成績,但是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教學理念與素質教育不相符,因此老師應該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不僅要提高小學生應用母語的水平,而且還要起到引導學生價值觀和思想情感的作用。老師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習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并以此為基礎,擴展學生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使學生成為符合現代化要求的四有人才。小學語文教學不只是為學生展現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積淀,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途徑,進一步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培養。小學語文是學生人生的一門基礎課程,因此,老師要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只有這樣,小學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地實現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符合現代化發展的人才。
二、因材施教,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成績是評定學生學習好壞的一個衡量標尺,只要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學生,成績不好就意味著是差學生,一般都不會受到老師的重視,老師只是對好學生進行重點的培養。而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人心,小學語文老師就必須對整體的小學生進行培養,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因材施教,以提高小學生整體的水平和能力。小學語文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通過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老師可以適當地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而對于學習較為吃力的學生,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重點教學,從而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切入點,通過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
筆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的教育工作者,在語文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并進行有區別的對待,尊重學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重視和關懷,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傳授小學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小結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只重視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還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于是就必須對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創新,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小學語文論文5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早已無法滿足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了,同時也不利于整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此,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及時調整并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從而才能改變目前相對糟糕的小學語文教學現狀。鑒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這一主題內容進行淺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及對策;進行淺析
一、引言
一直以來,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知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更是要注重有效教學活動的開展。然而,通過研究調查發現,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比如: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等。而為了促使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事業實現有效發展,本文對相關問題進行淺析,并為此提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對策。
二、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由于小學生年齡還相對比較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依舊充當著引導者,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方式不但會影響到學生對于課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將影響到整個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可是,研究調查發現,53%的小學語文教師使用的都是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開國大典》這篇文章為例,教師會習慣性的向學生提問,比如:“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很多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語文教師就會立即給出正確的答案。其實,這樣的教學模式太過于傳統了,雖然小學生能夠學到一些應付考試的知識點,但是他們的創新思維意識卻無法在課堂上得到較為有效的培養。
(二)所使用的課本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除了和教師實際的教學能力以及水平有著緊密聯系以外,其教學效果還受到了教材的影響。雖然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所使用的語文教材都進行了反復的修訂,但是在有的版本教材中,依舊可以發現很多的內容是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中,就有一篇《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主要就是講述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其中還能深刻體會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各種不滿情緒。而類似的課文還有《凡卡》《窮人》。雖然這些課文具有巨大的文學意義和價值,但是在閱讀學習之后,卻總是會讓人產生壓抑的情緒,加上現如今的人才培養理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課本的選擇方面,也要盡可能地給校方領導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
三、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的相關對策
(一)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不但能夠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激發了教師教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比如:教學《鳥的天堂》這篇課文的時候,就可以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的優勢,為學生創設一個小鳥生存的情境,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用畫面和音樂為輔助手段,從而讓學生獲得更深入的身臨其境之感。又比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設置一些趣味性的提問:你們知道蝙蝠和雷達這兩類不同事物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嗎?由于這種問題容易讓人的質疑感增強,所以也更利于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除此之外,可以進行類似教學活動開展的文章還有《小苗和大樹的對話》、《長城和運河》等等。
(二)教學過程應遵循科學步驟
雖然一節課的教學時間有45分鐘,但是小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卻只在20分鐘左右,因此,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備課準備,從而才能確保相關教學活動能夠實現有步驟地開展,并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效。比如:在教《詠柳》這一首古詩的時候,首先就是在配樂背景下為學生朗誦詩,然后再展示相關的幻燈片圖,并通過適當的畫面引導,以此激發學生無窮的想象;考慮到很多小學生都喜歡畫畫,接著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繪畫,在教學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總之,這樣更容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古詩的意境之中。
(三)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很多小學生在游戲中更容易獲取知識,因此,針對教學效率不高等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適當借助所教學的課程內容,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以《狐假虎威》這篇文章為例,如果教師只是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小學生不但很難深入理解到動物角色心理,同時也無法準確理解“狐假虎威”這一成語的含義。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則可以根據教材教學要求,將其變成課本劇,并讓小學生來演繹,比如:有的學生可以扮演狐貍;有的學生可以扮演老虎;還有的學生扮演烏龜等等。當小學生們都集體參與到情景劇“狐假虎威”演出中的時候,他們對于課文知識的學習也將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加強。當然,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進入角色,比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的時候,就需要準備好椅子,衣架,各種衣服,鏡子等物件,在教學時間充足的情況下,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親手制作,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動能力也是很有幫助的。
四、結語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深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以及相關成效的獲得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在新課改背景下,必須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教學水平,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不過,由于小學生的思想意識還不夠成熟,且自主學習能力也較差,相應的也促使小學語文教師面臨著更加巨大的教學壓力以及挑戰。本文對此進行淺析,也是希望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事業能夠獲得有效的成效,進而推動新課改教學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程洪秀.情境模擬和教師扮演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6(5).
[2]趙立軍.淺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7(3).
[3]冷思露.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中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實踐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6(3).
[4]陳元元.淺析提升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7(10).
[5]張懿.淺析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6(7).
[6]賀宇濤.角色扮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
[7]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學的原理與評價[J].教育科學,2015(10).
小學語文論文6
摘 要: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是指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突破時空限制,由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讓學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拓展與文學系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發散性、創造性思維地遷移。拓展延伸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還加強了學科之間的整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陶冶情操、拓展視野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夠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教材中所選取的每一篇課文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可能涵蓋所有的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把目光延展到課外,通過語文學習的拓展和延伸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視野,進而加深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理解,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學生學習實踐已經證明,語文學科的基礎不僅僅會影響學科本身,而且也會影響到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這進一步凸顯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那么,應該怎樣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更好地來實現拓展和延伸呢?下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做法。
一、通過拓展延伸,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做好的老師,學生做任何事在被動的情況下效果是非常差的,而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的內驅力被激發了出來,學習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教師要利用好學生這一學習的特點,挖掘每一個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求知的欲望才會強烈,才可能進入較好的學習狀態,學習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的利用好語文知識拓展和延伸的效果,在學生預習新學的內容的基礎上,來補充學生們感興趣的內容,在豐富學生們知識面的基礎上,來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文言文《口技》一課中,學生理解可能困難一些,此時就可以播放《洛桑學藝》中洛桑模仿樂器演奏的片段,從而引出口技藝術;緊接著就說洛桑如此,今天我們就再結識一位口技表演者,來感受其高超的口技表演技藝。通過這一舉措來導入新課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很自然而然地進行新課講解。
二、通過拓展延伸讓生活和語文學習聯系起來
學以致用是現在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語文學習也往往是單一的向成績看齊,題海成為了學生們在語文學習中接觸最多的,這往往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也不能使學生真正清楚學習語文的價值所在。真正的課堂知識應該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的,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的,教師要主動建立這種聯系,深化學生們對于語文學科的認知。例如,學了《陶罐和鐵罐》一課,我們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演一演,學了《鳥的天堂》,我請他們當一回小導游。這樣做一方面,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得到了滿足;另一方面,學生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對課文內容有進一步探究的渴望,使學生的間接興趣與直接興趣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有明確目的但無需更多意志努力的注意。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把教學內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聯系生活、理解生活、表達生活。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無拘無束,輕松愉快地盡情表演,激情滿懷,生動逼真。語文與生活這一泓活水相溝通,課堂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通過發展多元智能,培養學生全面、綜合的素質。
三、通過拓展延伸,加強了學科之間的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語文學習中,為增添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從學生的年齡出發,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如:讓學生表演課本劇、游戲:幫動物找尾巴、繪畫:自己喜歡的動物等。在這過程中滲透了美術、舞蹈、自然常識等學科知識,既達到語文訓練的目的,又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起來。
四、通過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發展,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小學生想像力豐富,只要教師創造條件,正確誘導,必然會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樹立信心,大膽地放開手腳,展開想像的翅膀。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可以叫學生續編童話,讓學生想象當皇帝得知新裝是假的自己根本就沒穿衣服時,他會有怎樣的表現?這時學生會紛紛展開聯想,有的學生說他會緝捕并且惡懲兩個騙子,訓斥撒謊的老大臣;也有的學生說他會改掉愛慕虛榮的思想,從此成為一個關心國事的明君。……這種續編活動,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隨著新一輪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對于中小學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的形成時期。語文學科更是其中最為基礎和關鍵的一門學科。作為語文教師來說一定要立足于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本著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把語文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來輔助語文教學,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論文7
閱讀可以啟發人們的思維,陶冶人們的情操,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世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小學生今后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只有培養學生產生閱讀意識,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讓閱讀教學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才可以提升小學生閱讀水平。
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1. 閱讀時間沒有保障。由于小學語文課程內容多,教學任務緊,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經常將45分鐘用于完全教學,學生的閱讀時間非常少。有的老師甚至認為閱讀是課后的工作,不能在課堂上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是屬于學生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指導作用。但事實是,教師占據了整個課堂,閱讀時間嚴重缺失,導致學生閱讀能力薄弱。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考慮學生的發展,重視閱讀并有效地開展閱讀教學。
2. 缺乏閱讀量。小學生的閱讀文章非常有限,閱讀材料主要來源于課本,而教材的內容非常有限,有些文章有一定的難度,無法吸引學生,導致學生不愛讀書。現在的閱讀教學一般都采用公式化的教學方法,布置閱讀任務,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接著按要求回答問題。這種公式化的閱讀教學讓學生一直在被動狀態中進行閱讀,很難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小學教師要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增加適合小學生心理的閱讀材料。
3. 缺乏閱讀經驗。教師由于花大量的時間在課文教學上,而忽略了對小學生教學經驗的傳授,導致小學生往往在閱讀上只是單純地看文章,而不懂得如何去體會和感悟文章,因此,無法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模式的特點
1. 自主探究
現代教學模式具有自主探究的特點。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角色,給小學生留更多的閱讀時間,讓他們獨立學習,獨立思考,養成自主探究的好習慣,讓小學生發現原來閱讀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在閱讀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發現問題,通過相互交流來理解問題,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 自主創新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小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中小學生的自主創新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當充分貫徹教改的理念,利用閱讀教學的獨特優勢,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重點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的能力。在閱讀中,教師可以培養小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其發現創新的能力。
三、 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想讓小學生愛上閱讀,主動閱讀,就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重點。首先,教師是閱讀教學的組織者,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橋梁,因此,教師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和語言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用幽默的語言來吸引小學生,引起學生對閱讀教學的興趣。其次,教師加強普通話訓練,語言表達要力求準確。此外,教師還可以因地制宜,適時地創設一些情境來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小組合作閱讀教學,因為小學生活潑好動,好表現,教師可以找一些故事性強的閱讀材料,將學生分成幾組,分角色朗讀,并邀請老師擔任評委。這樣讓閱讀教學不僅生動有趣,還可以增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2. 將情感因素融入閱讀教學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清除閱讀材料中的生詞障礙,并幫助小學生重點分析段落、段落總結、主題思想、中心思想方面的內容。而對文章的背景或是創作意圖分析非常少。因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只不過是停留在所謂的“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更別說是把握文章的情感線索。這種閱讀教學往往扼殺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小學生閱讀情感體驗的培養。首先要改變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從“情感體驗”開始。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牽著小學生的鼻子向前走,幫助小學生總結出作者的情感態度;那么當情感體驗引入閱讀教學中,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變,老師要學會用開放式提問幫助小學生進入文章,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內心深處感受文章的內在魅力。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思考、討論、聽讀感受大自然的美,讓學生通過聽音樂、看錄像,在大腦中呈現西沙群島美麗的景象,然后再要求小學生帶著感情閱讀這篇文章,將情感融入到閱讀中,則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總之,良好的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培養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小學生愛上閱讀,實現“閱讀”到“悅讀”的升華。
參考文獻:
[1]陳霞.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成才之路,20xx,(07).
[2]王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考試(教研版),20xx,(01).
[3]陳瑜妹.品賞細節以情激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xx,(13).
小學語文論文8
摘 要: 小學語文活動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課堂教學具有促進作用,但在課程改革實踐及平時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卻經常被忽略,因而影響效率。本文在實踐基礎上,對開展小學語文活動課的必要性、類型及方式方法加以探究。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課外活動 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活動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學生在課外進行的各種聽、說、讀、寫的具體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但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以往只強調課堂教學,而忽視語文教學活動課的輔導與實施。在小學語文課堂實踐中注重語文活動課指導,使二者有機結合,使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一、開展語文活動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活動課作為一種小學教學形式出現,對活躍學生思維、發展智力極為有利。積極參與語文活動課的學生勤于動腦,學習成績和效率優于不參與活動的學生,他們反應靈敏,組織力強,活力充沛。如詩歌朗誦比賽活動中,教師可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詩歌,然后參加朗誦,這樣既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又開發學生智力。因為課外活動不受班級授課時間的限制,能夠讓學生多渠道、多側面、較早地接受各種知識,開闊學生視野。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生天性喜歡活潑好動,但缺乏堅持不懈的毅力。課堂上交頭接耳,做小動作,很難專心聽講。因此,教師要利用活動課這一特殊課堂,促使學生改變不良習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3.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能力
小學語文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工作能力,使學生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小學語文活動課為學生提供動手機會,利用這個機會,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調查、辦報(黑板報、手抄報),鍛煉動手能力,有利于提高素質。另外,活動課還能引導學生學會怎樣觀察事物,怎樣抓住事物特征,使學生由看到做、再由做到看,反復觀察思考,促使其提高認識能力和觀察能力,再與其談理想、談未來,把他們帶入新天地。
二、小學語文活動課的類型
要開展好活動課,就應該充分發揮活動課的上述特點,組織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多樣的活動,既是小學語文活動課應具備的特征,又是保證活動質量的重要前提。小學語文活動課常見形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課外閱讀。一般分為故事、寓言、歷史、童話、傳記、詩歌、童謠、科幻、百科等。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活動課常見的一種形式,以課外讀物為主要材料,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從心理學角度看,小學生學習某一知識技能需要多次接觸和反復訓練,才能逐步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并鞏固下來。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以新的角度使學習材料重現,比機械重復舊材料要有效得多。課外閱讀活動能為小學生提供反復接觸有關知識的條件,讓其在課內學到的知識、技能在課外閱讀中得到遷移、鞏固,學到新知識,反過來促使課內知識牢固掌握。
第二,興趣小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參加相應活動,這是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特殊興趣的最佳形式,如書法小組、寫作小組、板報小組、朗誦小組、課本劇小組、校園廣播小組等。活動課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延伸性活動,是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興趣小組活動的正常開展,既可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可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時間與空間。符合廣大學生家長的意愿,學生通過活動,獲得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技能,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個性特長和技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競賽活動。指班級或學校有組織、有計劃開展的語文競賽活動,如作文競賽、演講比賽、歌唱比賽、手工展評、朗誦比賽等。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綜合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如“巧喻妙語”語文競賽活動:一是給學校設計一條保護花草樹木的標語;二是給生活中某個現象打一個比喻。學生領到學習任務后,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幾天后,標語設計好了,如“小草在睡覺,請勿打擾”,花兒笑著說:“謝謝你給我的愛”、“我也怕疼,請別踩我”等。
有了這些活動的開展,同學們充分展示才華,享盡成功的愉悅,樂于主動學習,積極參加實踐活動。
三、實現“三個”轉變,提高小學語文活動課的效率
1.學生地位從被動到主動
小學語文活動課中,學生始終是知識、能力、品德的主動獲取者,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活動,是衡量語文活動課效果強弱的重要標志,設計語文活動課要在學生主動參與上下功夫。
目前,我國教學理論雖然承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這種承認是有限的,限制在通過各科教師、專用教材和媒體間接認識客觀世界,即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書本知識,基本否認學生有直接經驗和直接認識世界的任務,認為學生的認識活動主要是“掌握”,而不是“發現”,把教學活動限定在“傳授――接受”的模式內,致使我國教學理論中嚴重輕視實踐、發現、探索等活動。
2.教師職能實現從傳授到指導的轉變
語文活動課上,學生從事的是主動性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體現呢?其實,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學生自行組織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把握活動目的,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幫助學生總結活動成敗得失。這種主導作用貫穿學生活動始終。語文活動課要求以學生獨立探索活動為基礎,但實質上這種探索活動是在教師“導演”和指導下的活動,是教師指導作用更藝術的表現。
3.活動形式實現從單一到多樣的轉變
傳統語文活動課形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語文活動課的形式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第一,多層次。語文活動課可以在個人、小組、班級學校四個層次上開展。第二,多渠道。語文活動課以整個社會為背景,開展活動的渠道很多,從大的方面看主要分為學校、家庭、社會三條渠道。三者有機結合、相互協調,構成信息影響的全方位立體狀態。第三,多形式。語文活動課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
總之,小學語文課外活動課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對學生獲得新知識、擴大知識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課外活動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如何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活動課,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要滿懷熱情地組織、引導學生上好語文活動課,一定會為全面開展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淘保平.小學語文教學新視野[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3]林元凌.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初探[J].安徽教育,20xx(18).
小學語文論文9
【摘要】:批注,即批語和注釋。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根據個人的閱讀體驗,寫出自己的感悟或質疑,這既是一種閱讀鑒賞,也是一種智慧的啟迪。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是在秉承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賦予新理念的一種創新性學習方式。在閱讀中,開展批注式閱讀可以根據實際,以課題、文本的中心句、文本的重點段或是篇章結構為主題,以此確立正確的閱讀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應用
批注式閱讀,簡而言之是讓學生自行閱讀,自己注解;自我圈評,有疑而注;有感而發,有得而寫,直接在閱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逐步提高學生理解、感悟、欣賞、評價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靈活地處理教材,創設問題情境,確立批注閱讀專題。另一方面,學生根據研究的專題,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等,主動在文本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在此,教師要把學生的批注當做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借助批注開展閱讀交流,真正實現生本、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從中找到讀書的樂趣,形成獨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建構并豐富情感世界和人格世界。
一、“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特點
1.個體性
對閱讀文本來說,老師、學生都是讀者。都是通過文本去探尋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由于受到各自出身、經歷、氣質、情感的影響,個體對對象的理解、感悟、欣賞會形成獨特的心理印痕,每個人的感受必然是獨特的、個性化的。正如“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不因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2.反思性
傳統意義上的“接受式”閱讀教學是汲取,拜讀文本為主,而“批注式”閱讀教學則帶著發現、賞識的眼光讀深、讀透;帶著審視、挑剔的眼光反思、批判。不僅是吸收,更多的是表達,不僅是接受,更多的是反饋,是把輸入信息轉換為輸出信息的雙向互動表達交流過程。正如“新課標”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多元性
期望學生面對文本,自身能獲得豐富的內部體驗,鼓勵學生從對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出發,進行充分的交流,使不同的觀點能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其次,從與文本對話的內容看,能表達自我感悟,展示個人的思考與智慧。這種多元性表達所反映的正是“新課標中提到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基本概念_語文素養,它既包含語文能力,又包含情感、態度、價值觀。再次,從批注的形式來看也是多元性的。
二、分步批注方式
1.以篇章結構為專題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處理好課文的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每篇文章都是各部分互相關聯的一個整體,作者用一定的方法把句與句、段與段巧妙地連接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從整體著眼,弄清各個部分的內在聯系,以及各個部分與整篇課文的內在聯系。可按“作者寫了些什么;它們之間是怎么聯系起來的;作者又是用怎樣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的步驟進行批注。通過這樣的閱讀批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不是零星的、雜亂的,而是比較完整、深刻的。
2.符號式批注
符號批注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有用的或應注意的字、詞、旬、段用各種符號或不同顏色加以標記。每種符號代表什么意義,可由學生自己來掌握。符號批注一般在初讀時進行。即在初讀課文時,對生字新詞、自然段的序號、文章的中心句或重點語句進行圈點。這時的批注主要在于讀通文章,理清脈絡,粗知課文的大概內容,這對深入閱讀課文起到了確定方向的作用。這種圈點的過程是學生讀、思、記的綜合過程,可促進理解,加深記憶,便于檢查和摘錄。由于使用符號簡單易行,此法使用面最廣。常用的批注符號及作用:“......”或“——”畫在文章重要的語句下面,以便加深記憶、理解。
3.文字式批注
文字批注是指學生依據初讀時所做的符號進行進一步的閱讀批注,可分為眉批、旁批、夾批、腳批等。眉批是提出疑難問題,旁批是對內容的概括和寫作特點的批注,夾批是對字詞和語境含義的理解,腳批是總結評價和想象拓展。文字批注是對文章的品評與鑒賞,是多角度、高層次的閱讀過程,同時也是讀者消化、吸收、內化和運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把閱讀中形成的看法、疑問、啟迪,用簡潔明了的文字寫在文章的開頭、旁空、行間、頁腳等處。這就需要學生細讀課文,對初讀標記加以整理,該去的去,該加的加。
通過這樣的訓練,讓學生將讀、思、寫結合起來,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使學生養成邊讀書邊做筆記的良好習慣,從而終身獲益。
4.“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策略
評價人物,培養批判性思維。凡寫人的文章,根據課文內容對諸如李時珍、鐵人、文成公主、少年閏土、諸葛亮做出精要的人生點評!如《李時珍》一課,探討李時珍成為醫學家和藥物學家的外因與內因后,水到渠成點評李時珍這人物。在學生獨特體驗的評價聲中感受李時珍精湛的醫術,更敬佩李時珍為醫學事業而獻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批注”式閱讀是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具體體現,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閱讀的深化,是以書面形式表達閱讀體驗的閱讀實踐活動。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形式,“批注”式閱讀將起到融合文本、彰顯自我、砥礪思維、錘煉語言的作用。此外,如果不能用語言批注時也可以創造性地用圖、特殊符號來批注。總之,要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將上述策略靈活運用,甚至不斷創新。
小學語文論文10
摘要:研究表明,故事教學法對低年級學習語文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為了更好的使用故事教學法,需要注意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相結合、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與課程改革目標要求相結合。
關鍵詞:小學語文;故事教學法;教學策略
一、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相結合
喜歡聆聽故事是所有兒童的天性,小學生對于故事性東西的感知度和興趣度比較高,這是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最基本的身心特點。故事教學法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兒童的身心發展,選編一些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故事。
(一)多選編一些兒童故事
在文學領域中兒童故事通常是指字數較少、過程完整、具有趣味性情節、語言通俗易懂、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兒童能夠完全理解的一種敘事性文學體裁。兒童故事題材的文章,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資源,更多地走進小學語文教材,這與兒童喜歡聆聽故事的天性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小學低學段的學生由于自身的身心特點對于兒童故事的喜愛程度尤為高漲。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遵循小學生“故事性”的認識世界方式和對故事天生感興趣的身心特點,在教學中多選編一些兒童故事,諸如童話故事、神話傳說、成語故事等等。
(二)故事陳述要口語化
針對小學生還保留著幼兒期“口語時代”自我中心的特征,在故事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語文教師在陳述故事時要口語化,將晦澀難懂的書面語轉換成通俗易懂的口語呈現給學生,并且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要始終關注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學生對所講故事的反應,看學生是否聽得懂老師所講的故事。以民間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為例,“盤古開天地”這個神話故事的書面語是這樣表述的:傳說遙古時期盤古生長在黑暗團里,可是他不能忍受黑暗,于是他用神斧劈向四方,使得天地遼闊無垠,并且天空隨著盤古身高的長高而增高,并且天地也變得明亮,就這樣通過長時間的磨難,盤古開辟了天地,終于成為了開天地的英雄。從以上表述看出,書面語言言簡意賅,但是太晦澀難懂了,如果以書面語形式給學生講解此故事,估計沒有學生能聽得懂。教師可以口語化處理:傳說在非常遙遠的古時候,有一個叫盤古的神物出生和生長在陰冷漆黑的黑暗團里,可是他忍受不了黑暗的煎熬,于是他用神斧劈向四方,尋找光明。天空和大地在盤古堅持不懈的開辟下日益變得更加遼闊無垠。同時,盤古的生長速度飛快,他的身高突飛猛進地往上生長,并且把天空往上撐,因此,天空隨著盤古身高的長高而增高,并且天地也變得明亮,就這樣通過長時間的磨難,盤古開辟了天地,終于成為了開天地的英雄,盤古開天辟地的豐功偉績被后人所贊譽,盤古本人也成為華夏兒女崇拜的對象。從以上表述可看出,口語雖然比較長篇,但是通俗易懂,如果以口語形式給學生講解此故事,估計大部分學生能聽懂。
(三)教師要多關注和鼓勵學生
針對小學生渴望得到老師關注和鼓勵的身心特點,在故事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學會關注和鼓勵學生,經常與學生互動,盡量滿足積極分子的表現欲,對所有參與學生給予鼓勵,讓學生獲得被關注感和榮耀感,從而讓學生更加積極地融入到故事課堂中來。例如,在教授《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老師在陳述“烏鴉喝水”這個故事之前,可問問學生的想法,先讓想表現自己的舉手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在學生回答過程中要給予鼓勵,學生回答完畢后,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點評并鼓勵學生,比如夸學生勇敢、夸學生有思想、夸學生想象力豐富等等。這種氛圍必能鼓舞更多學生主動表現自己、展現自我,躍躍欲試,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因此也就達到了故事教學法促進教學效果提升的目的。
二、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人生就像一場夢,而生活就像一場戲,里面發生了許多酸甜苦辣的讓人記憶猶新的生活故事,這些生活故事有些是產生在人和人之間,有些是產生在人和動植物之間,但都是讓人難以忘記。因此,運用故事教學法應努力做到與生活緊密結合,密切關注小學生的生活世界,多講生活故事。
(一)密切關注學生生活世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語文課堂中的故事只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學會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教師可以通過平常觀察、師生互動、與學生談心、家訪等多種渠道來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具體是怎么樣的,知曉學生的一些習慣,了解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一些事情。教師在應用故事教學法時要善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故事教學,增加語文教學的現實性和趣味性,使學生體驗到語文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喜愛語文和想學好語文的情感。總而言之,故事教學法一定要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構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語文和理解語文,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語文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語文。
(二)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生活故事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故事類型多樣,包括神話故事、傳說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詩歌故事、生活故事等,而生活故事則是語文課本里所有故事中一種重要的故事類型,并且生活故事是小學語文課本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故事類型,這足以表明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委會對于生活故事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表明小學語文教材編委會對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嚴格遵循和貫徹落實。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講生活故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故事,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筆者仔細研究了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發現課本中的生活故事數量可觀,許多單元和課文都包含著生活故事,或者語文老師在備課和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輕易列舉發生在學生生活中的故事,并且有些生活事例比較常見,能夠充分印證課文主題。比如在教學《升國旗》這篇課文時,語文老師則可以向學生講授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升國旗故事,比如他們所在學校的升國旗、電視里面的升國旗、北京天安門廣場的升國旗等升國旗的具體情形,因為升國旗對于小學生來說最尋常不過了,升國旗已經成為他們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對于升國旗已經習以為常了,并且對于升國旗有一定的認識,所以,語文老師可從就升國旗這個課文主題向學生們講授一些更有深度的故事,比如國旗的起源、國旗的含義和特征、升國旗的由來、升國旗的意義等方面的故事。
三、與課程改革目標要求相結合
新課程改革的任務是清除應試教育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毒害,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實現全民素質教育并建立素質教育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課程改革應遵循的原則包括基礎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個性化原則等原則。面對新課程改革,故事教學法只有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思考新理念,領悟新課標,實踐新課程,才能將新課程改革貫徹落實到位,實現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充分應用,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可以通過如下措施來順應和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第一,用豐富的故事充盈課堂,激發孩子的探索熱情;第二,提高故事選編質量;第三,充分利用故事的多樣性,拓展學生的視野。
四、結束語
由于故事本身蘊含豐富的知識和人類的興趣元素,因而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廣泛采用。對于教師來說,故事教學法可以豐富其課堂教學方法,促使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不至于讓學生覺得上課枯燥無味;其次,故事教學法能夠輔助教師培育學生的原創性意識,學生對故事有了一定的理解與認知后,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其他方面的潛力。有助于培育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態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有利于兒童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振海.試論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xx(03):116-117.
[2]田密.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xx.
[3]閆順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故事教學法[J].亞太教育,20xx(08):192.
[4]王立格.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xx(24):211.
[5]林寶玲.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閩南師范大學,20xx.
小學語文論文11
一、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重要性
首先,創新是事物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而教育也是促進人類發展和創造實踐的重要途徑,人們通過教育往往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價值。當教育和創新結合起來時,則就是創新教育,借助創新教育我們能夠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技能的人才,所以語文教學創新對于促進語文學科發展,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實踐創新應用能力十分重要,有助于引導學生成為具有濃厚語言及文化功底的創新人才。其次,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有助于引導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創新并不是完全推翻,而是改善和完善的過程,語文教學創新能夠在堅持新課標對語文課程要求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語言文字功底的培養,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性,完善其品的人格和修養,引導學生樹立關注社會價值的理念,幫助他們科學設定學習目標和生活目標。再次,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理念,提高學生的獨立性。創新的前提基礎是學生能夠獨立的思考和分析,這樣他們才能對所學知識有更深的領會,并能夠“學以致用”,這樣一來鍛煉了學生的自主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進步和個人成長,幫助學生拓寬了思維的廣度,提升了思考的深度。
二、小學語文教學創新之路“行走”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
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通過多種合理的學習渠道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深化現有語文知識內涵,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新鮮事物,持續不斷的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其次,小學語文教師還應當避免在教學時“照本宣科”,而應當在課程目標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教學創新,打破教材的局限,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學環境的變化,動態調整教學方式,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勇于突破,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激發思維活性,待著飽滿的教學創新熱情投入到語文教學工作中,促進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互動。比如,筆者在進行《奇怪的大石頭》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簡單地照本宣科進行文章教學,而是首先讓同學們對我們生活中的石頭進行觀察,通過學生語言的描述,闡述他們看到的石頭的樣子。同學們收集了很多石頭,并對其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有的石頭圓,有的石頭尖,有的石頭光滑,有的石頭粗糙,每一塊石頭都不一樣。之后,筆者再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學習中來,這時候同學們發現,李四光發現的“石頭”和他們發現的石頭更加不一樣,而更加重要的是,李四光因為一塊石頭引發思考,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奇跡。通過這樣的方式,從實踐中出發培養學生們勤于思考和善于發現的好習慣。
(二)創新教學模式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諸多內外部環境的影響,每一節語文課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瑕的,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還應當把控全局,敏銳觀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記錄下來,以便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反思,促進教學方式的創新。首先,語文教師應當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每一位學生的特點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了解學生個性化差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能動性,讓他們更喜歡語文學習。其次,教師在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時不應偏離教學的主題和目標,在完全領悟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范圍內給予學生創新的空間,合理采納學生對語文教學創新的可行性建議,并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創新教學模式。
(三)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
語文教學創新離不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這也是社會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師應當適度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優化現有的語文教學資源,并對教學資源的選擇、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夠有效提高教師書面書寫的效率,從而為啟發性教學和創新性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另外,現代化教學手段相交于傳統教學手段,更加形象、生動,從而更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激發學生思維活性,幫助他們更好地繼續創新。比如,筆者在進行《北京的春節》這一課程教學時,首先使用多媒體播放了我們國家在過春節時候的樣子,紅紅的鞭炮、喧鬧的熱群、五彩斑斕的花燈都通過視頻的實行直接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同學們仿佛不是在上課,而是已經進入到了年味濃郁的春節。之后,筆者讓同學們說說自己記憶中的春節是什么樣子,有的同學說要家長都會自己給壓歲錢,有的同學說會在家中看春節晚會。此時,我則引導同學們對文章進行學習,讓同學們了解一下北京的春節,并與自己記憶中的春節進行比較。這極大地促進了同學們進行文章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效果也更加顯著。
三、結語
創新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程,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來說也同樣如此,其需要教師運用更多的耐心和愛心,需要從方式方法上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需要學生的積極努力,甚至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只有全體人員一起努力,創新的路才會越走越順暢,才會讓學生從教學中不斷收益,才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好地成長。
作者:岳慧君 單位:江西省豐城市張巷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謝玉梅.基于素質教育背景探究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語文建設,20xx(30):5~6.
[2]陳映潔.對小學語文教學創新實踐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xx(33):163~164.
小學語文論文12
摘要:
在中國教育中小學教育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而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就如何更好的開展小學語文教育抒發一己之見。
關鍵詞:
小學教育;語文;平等對話
當前,正處于一個大變革時代,我們的語文教育為了能夠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也在進行著一場如火如荼的變革,這場變革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片美麗的天地。筆者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對話
教師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為人,其言談,其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不要做學生的權威,要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和創造性的思維,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在平等對話中教學語文,應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1.做一個忠實的聽眾。老師要做孩子們忠實的聽眾,認真地傾聽他們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營造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如癡如醉地探究、體驗、交流,或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補充同學的發言,或互相啟發,或自由組合朗讀……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聽,適當地作些點撥。
2.做一個友好的伙伴。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進行對話,要與學生友好相處,這樣孩子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師生之間在感情、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多方面進行交流和互動,教師和孩子們成了合作的伙伴。這樣,教師關注的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是每個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即時狀態。
3.做一個出色的主持。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要做“節目主持人”,說具體一點,要做“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更多地讓學生走向前臺,展現他們的思維,在多向交流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有著不同的特征和稟賦。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們,相信和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把他們當作學習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1.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其實,低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完全可以通過眼、手、口、腦并用,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一文中,讓學生根據課文閱讀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閱讀課文,然后給每個小段落加上合適的小標題,并找出自己最欣賞的一段來講講自己對文章的理解。
2.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于補充修正別人的意見,從而養成一種與他人合作讀書的習慣。更重要的是,開展討論進行合作學習,使學生的主體性在交流共享中形成,優化了他們的學習品質。
三、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之一。我們常常發現,一些同學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思維活躍,正是因為他們具有較好的閱讀條件和閱讀習慣,充實了課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應注意以下兩點: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還不具備挑選圖書的能力,老師應幫助孩子們挑選適宜的圖書防止學生讀書的盲目性,保證讀書的質量。由于這些書都是經過老師精心挑選的,內容豐富,充滿童趣,每次都能使孩子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從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2.給孩子專門的閱讀時間。所謂專門的閱讀時間,是指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進行自由閱讀的時間。筆者認為每周排一節閱讀課。而這節閱讀課,就是學生自由閱讀的天堂。同時要切實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讓學生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課余時間,從而有功夫去閱讀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籍。
四、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要切實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火花,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激發起學生求知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去探索 規律,給學生更多的想象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出疑問,了解這篇課文的寫作意圖和思想。
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新課標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因此,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說話練習。那么兩種訓練必不可少:
1.課堂訓練。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有序的表達能力并培養他們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捕捉語言信息的良好習慣。
2.拓展訓練。因為有了讀文的基礎,學生甚至能熟讀成誦,再加以合理的想象,老師的鼓勵,所以學生說得生動有趣,達到了訓練的目的,做到了學以致用。
六、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問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敢于對老師提問,對課提問。只有勤于思考才會善于發現問題。主動提問有利于啟發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靠思考自得,是一個學生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質,是低年級學生首先應培養的素質。
剛開始上課,鼓勵學生對老師提問時,學生不是不敢提問,便是就參考資料提問,一堂課是較好地完成了教育目標,但感覺學生還是像被牽著線的木偶,沒體現他們的主體意識。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
1.教師必須創設一種寬松的環境,讓學生覺得輕松愉快,聯系社會大課堂。學生既充當了主體角色,又通過互相提問深入到課文中去了,大大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比老師提問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效果要好得多。
2.提問時,老師要作精心備課,學生提問時必須讓他們圍繞一個中心來問,上課做恰當提示,控制好一個度,否則學生提問熱情高漲時,一窩蜂似的提問,會使課堂出現雜亂無序的情形。提問方式也可形式多樣,比如師生互問,課內知識拓展問,課外知識拓展問等。老師們靈活運用各種提問方式,既能激起學生的創新精神,又讓學生真正當了課堂的主人。
不管怎樣改革,我們必須守住一顆平常的心,冷靜地審視和反思當前語文教育現狀,在探索創新的過程中,對傳統經驗批判性地繼承和發揚,才能推進語文課程的改革,而不致誤入歧途。
小學語文論文13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保持積極的創新意識,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愉快的課堂教學情境。教師的積極評價和鼓勵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創新能力;意識
在素質教育中,除了語文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了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顯著提高和發展,教師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究。通過多年的努力,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徑,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應在課堂教學工作下足功夫,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在輕松的民主的氣氛下學習,學生愿意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思考和分析,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寬松、民主、愉快的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玩耍的空間和時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生,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限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思想,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使學生能夠自由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優點和發展潛力。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幫助每一個學生建立創新學習的自信心,尤其是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幫助,讓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適當的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知識的探索,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輕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情境,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自覺主動探究知識的狀態。從興趣到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學生在創新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說出自己的困惑,有效地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古人說:思不疑。問題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開展各項活動的先決條件。只有那些能發現問題的人,才會有創新的能力和愿望。提問是學生從已知領域到未知領域的觸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和前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質疑自己的訓練,鼓勵學生發現問題,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實現靈活的思維。對于同一事物或同一段落,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思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產生思維創新火花。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獨立思考、共同探究的學習氛圍,實現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教師應向學生傳播更多的學習信息,讓學生在大量的信息中產生疑問,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已知事物進行質疑和思考,是學生萌發創新意識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及時鼓勵和表揚,積極培養,努力促進每個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教師應評價和鼓勵學生的創新行為,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創新
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積極評價和鼓勵。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表揚和加以肯定。評價學生的方法很多,可以生生互評,教師對學生評價。在評價中學生和教師得到教學相長。課堂上學生可以大膽發言,在討論中收獲知識,碰撞新火花。我們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出新思想和新方法,讓他們表達自己獨特的思想,保護學生的豐富想象空間。具體到語文課堂教學點滴,如課文閱讀、詞匯學習、生詞分析、關鍵詞分析,教師可以使學生進行同伴評價,使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遇到不能通過交流和討論解決的問題時,老師會及時給予幫助來解釋和指導他們。在學生的學習互動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分析學生提出的問題,努力引導學生朝著“快樂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小學生來說,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保持一種積極的創新意識,營造寬松、民主、愉悅的課堂教學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引導學生質疑和思考,抓住每一個機會用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小學教師,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得到發展,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論文14
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自主、和諧、全面的發展。但目前許多學校所面臨的大班額教學卻與其產生了一些矛盾.如教師精力有限、教學空間不足等都成了阻礙學生發展、學校教學質量提高的不利因素。如何面對實際,使大班額語文教學有顯著收效,在此,我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學觀念,就是搞好大班額語文教學的前提。
面對大班額,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性格、愛好各不相同。因而,我們就不能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模式,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理論學習。一就是學習新課程全新的理念,轉變教學觀念,領會“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目標,牢記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性質,準確把握“知識與能力”、 “過程和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領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內涵;思考如何組織、開展教學活動。二就是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經常聽課,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三就是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跡,凈化自己的靈魂,熱愛教育事業,樹立安貧樂教、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師德形象。讓教學內容生活化,使師生共同成為“生活處處皆語文”這一理念的忠實實踐者,進而讓“師——生——文本”三者能很好地聯系起來。四就是學習現代教學設備的操作程序,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是搞好大班額語文教學工作的關鍵。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就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興趣就是學習動機最活躍的成分,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學生對學科興趣如何,決定著他對這門學科的態度。面對大班額,我們更應該從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喜歡語文教師這個人。要讓學生喜歡教師,教師必須具有崇高的師德、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藝、精粹的語言和幽默的談吐,這樣才能產生親和力、信賴感,唯有如此才能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應。博得學生的喜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教師必須最大限度挖掘課文內涵,深入鉆研教材,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脈絡,并結合學生實際,選好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相聯系的切入點,尋找學生興奮點,理清應該掌握的知識點,找準拓展延伸的發散點,引起感情的共鳴。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設計好各個環節:如何說上課的第一句話,如何安排課堂提問,如何用自然的教態,去抓住學生的心,給他們創設情景,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他們馳騁在文本的天地里,去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去享受文本帶給他們的快樂。
第三、關注差生,充分發現尋找差生的閃光點。差生的客觀存在,就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無法回避的現實。俗語說得好:“一只老鼠壞鍋湯”,這就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尤其就是在大班額的班級里,教師如果不關注差生,不善于發現差生的閃光點,他們就如同湯中的那顆“老鼠”,在其間搗亂,影響其他同學的聽課情況,也影響著學科的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差生的自尊心。對于那些討厭語文學科,學習有些掉隊,存在著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學生,應實施“傾斜政策”。當然分寸要得當,要使全班同學理解教師的用意和誠心。如果在尊重這部分掉隊學生自尊心方面處理得慎重、科學,不但能激發他們迎頭趕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師生之間、差生與其他同學之間的感情,使他們感受集體的溫暖和力量。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時時刻刻關注差生,給差生的進步予以及時的鼓勵,讓他們找回自信,逐漸進步。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班級教學管理體系,就是搞好大班額語文教學工作的保證。
面對大班額,建立科學、合理的班級教學管理體系,就是我們搞好語文教學工作的保證。該怎樣建立呢?
第一、根據學生情況,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即分層教學)。在推進我們的教學內容時,教師有意識地把各個層次的知識點滲透到相應的同學身上,以便掌握其內容。課堂上,將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請比較優秀的學生回答,然后再讓差生復述要點,督促其掌握知識;遇到簡單問題,讓差生回答,讓他樹立起自信心,培養起學習積極性;在布置作業時,也采用分類布置的辦法,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消化得了;同時,利用課外時間對差生輔導時,一定要讓他們把基礎的東西學懂、弄通。當然,這個分層目標就是一個動態的目標,會隨時根據學生的變化進行調整。而且,在確定各層次目標時,要采用“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以利學生求知欲望的保持,學習興趣的長期存在。
第二、編排學生座位時,采用“好”與“差”相搭配的原則。這樣的編排方式,便于形成“你幫我扶”的良好班風。可以設立三至五人為一小組,由組長幫助小組內差生,協助老師檢查、督促完成各種學習任務,促使其不斷進步。
小學語文論文15
摘要: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讓我們的課堂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輕負擔、高質量、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就是“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的折射和反映。
關鍵詞: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近年來,小學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加強綜合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總體素質,特別注重加強構建高效課堂。同時在現代社會中,小學教育只能傳授給學生最基本的理論、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和信息。因此培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擺在我們小學教師面前一個嚴重的問題。為此我簡單探究了我國小學語文課堂的現狀與如何培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1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效率。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單一的教學方式。
1.1首先要轉變自身觀念,進而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過少而導致的靠大量課后作業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逐步改變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多、主動思考少的現象。切實做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1.2在教學方式手段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會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通過聲、光、色、形,將教學過程直觀地、形象地、生動地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更容易把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再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除了教學方式的轉變,我們還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課堂氛圍。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課堂管理的順利進行。在課堂上,老師真誠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良好的樂學氛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肯定學生的勇氣和膽量,給予學生正能量。
2教師要做到
2.1教師要在備課上下功夫,為提高教學效率作精心準備: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于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再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制作好教學所必須的教具或課件、學生操作的學具等。單就每節課在上課之前對于課堂教學中教、學各個環節,教師、教材、媒介、學生有個精細的設計,包括在反思中遺留問題的講解都應考慮在內。既對實現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實有一個先期的預設保證。
2.2教師必須要有很強的課堂駛馭能力:因為這是課堂高效運行的必要條件。
2.3教師要會適當使用激勵機制: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培優補差工作不是課后的工作,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有事實表明,利用課余補課的學生的成績并不比不補課的學生成績好。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培優補差工作,補差工作尤其值得我們重視。
2.4教師要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地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情景及微觀世界的動畫等,能形成一種特定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拓展了教學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和改善學生的理解能力。
3設計有效的活動是課堂高效的法寶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引導,組織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要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則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合理科學地設置教學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求知欲,讓其主動融入學習活動,并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例如:我在教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田忌賽馬》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的認識到孫臏的智慧,我設計了一個“小小討論會”,讓學生四人一小組自由組合,并且每組推薦一名記錄員和主持人,圍繞“田忌要想勝過齊威王,除了課文中孫臏提到的辦法外,還有其它出場順序嗎?”這一問題展開討論。由于這一問題難度較大,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才能探究出來,頓時,課堂上像炸開了鍋,班級內50多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去,有的同學甚至用紙片當作馬,組內的成員分別扮演田忌和齊威王,按照三局兩勝的規則賽起馬來,活動長達十幾分鐘,每個小組都把可能賽馬的情況演練了一番,結果學生探究到:田忌對戰齊威王,只有按孫臏的出場順序上馬才能勝,除此之外,別無它法。活動結束了,學生對孫臏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這種讓學生在小組中獲取的知識無疑比通過教師講解獲得的印象更深刻,從而為高效課堂提供有效的手段。
4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發揮想象課文有可能寫什么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么?等問題。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3)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4)借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5)借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5結語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強調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加強師生合作教學,使課堂教學變為開放、雙向、多渠道的、立體的信息傳遞和交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龍秀清.如何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J].才智,2014年13期
【小學語文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論文06-11
小學語文論文06-12
小學語文老師論文題目04-11
小學語文老師教研論文04-11
小學語文考試改革論文07-04
關于小學語文論文06-11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論文06-13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6-13
關于小學語文小論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