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5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業教育在高校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為創業教育配套和服務的就業創業實訓基地也不斷涌現,創業實訓基地對創業教育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僅能為高校的創業教育提供教學模擬、技能練習,還能為學生的創業提供仿真實訓、創業孵化等。對高等學校來說,創業實訓基地建設屬于新興事物,因此,基地建設的運行模式、管理機制等都處在不斷的探索之中,部分高等院校由于受師資、資金、管理等方面影響,在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進行深入探討,以便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創業、就業。
一、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平臺
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業操作和實踐能力。首先,通過創業教育,學生能有效掌握創業知識,了解創業過程。在創業基地可以讓學生模擬創業的整個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其次,依托就業創業實訓基地,高校可開展多種類型的創業活動,如創業游戲、創業計劃大賽等,以便有效擴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在創業設計、實踐技能和團隊協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有助于加強大學生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
學生要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效轉化為社會實踐,離不開創業實訓基地的具體實踐。在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時,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精神,還重視訓練學生的創業綜合素質和操作能力。實現創業目標,既能確保專業理論教學高效完成,又能通過創業實訓擴大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使學生改變被動適應的習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建立了社會和綜合型人才溝通的橋梁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尤其是工程類高校,要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而高校培養的人才能否滿足社會的需求,還需要社會進行檢驗,在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可通過開展多種類型的創業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更好地被社會認可、適應社會。
(四)是培養高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基地
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可知,要培養雙師型教師,讓教師積極參與生產實踐和創新活動是最有效的辦法,因此,多數高校都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深入企業一線,提高實踐技能。在就業創業實訓教育基地,教師通過模擬企業內部管理,不僅能開拓視野,了解行業發展趨勢,還能參與企業一線管理,在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在創業中改變操作模式,最終成長為雙師型高校教師。
二、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的具體定位
(一)為創業服務
就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創業服務,學生通過在就業創業基地實踐,能培養創業意識、思維和技能,是學生大學教育的深入和延續。首先,就業創業基地的創業孵化、盈利、資產升值等就不能作為就業創業基地的核心目標,這些因素是學校的"輔助產品",最主要的產品應該是"學生"。其次,就業創業基地與學校的實訓基地和技能強化訓練要有所區別,前者的主要作用是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而后者的主要作用是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兩者在目標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就業創業基地不能成為技能訓練基地,也不能成為某些技能比賽或興趣小組的集散中心。最后,創業就業實訓基地要遵循開放性、仿真性、先進性和系統性的原則。也就是說,就業創業實訓基地盡量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為學生提供滿足個人發展需求、配套齊全、真實模擬承擔社會服務的基地。
(二)成為科研項目開發的基地
就業創業基地在運行過程中,要根據高校專業教學、發展及科研的需求,投入必要軟件和硬件設施,并根據行業科技生產力的發展和更新,及時更新和添置設備,持續提高設備的現代化水平。同時,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優秀教師和現代化實驗設備的優勢,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促進高校科研學術水平和科研項目不斷發展。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科研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進來,及早培養學生的科研與創新意識。就業創業實訓基地要全天候保持開放,為教師科研工作提供方便,實現教學和科研的密切結合,充分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2
一、大學生創業的現實意義分析
在網絡、新聞媒介上人們能經常看見大學生創業的例子,而且成功事例比比皆是,這些都促使了更多的大學生進入這一領域中,不僅是因為它能很好地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增加實踐能力、經驗和社會閱歷,更加重要的是通過創業帶動了就業,比如4月份新聞報紙報道由黎錦權剛畢業就跟自己的團隊開發的維維網,作為珠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網購自助平臺,截止目前已經有超過300多位珠海大學生申請在維維網開店,可見在就業壓力日益上升的時代,創業在緩解就業壓力中發揮出越來越為重要的作用。
二、就業緊張對大學生創業的刺激作用分析
根據實際調查數據顯示,前些年畢業的大學生創業人數占不到總人數的百分之一,但20xx年到20xx已經從百分之一上升到百分之二,雖然上升幅度較小,但也能看出在我國創業具有較大的潛力和發展的空間。但是很多大學生在面對創業項目的選擇、創業初期中呈現的難題時表現出的畏懼和選擇困惑,甚至難以堅持維系下去。究其原因有很多種,不僅包括了學校和教師對大學生創業知識和實踐指導的缺乏,也受到大學生自身素質和能力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因此如何利用就業的緊張,來刺激大學生主動投入創業,才能更加有效的幫助大學生實現良好創業。
(一)刺激教育者注重學生的創業實踐教育,鼓勵更多的大學生走向創業之路。一般高校都不會專門開設一門創業培訓課程,最多只會在大學畢業之即進行職業規劃指導,但為了學生能更順利創業,緩解就業壓力,教學一方面不得不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學生創業教育,增加創業的實踐活動,以及幫助學生轉變就業的觀念,讓其具有創業的意識,堅韌的毅力和創業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創新思維,因為這是創業的基礎也是核心。通過在高校中對創業的教學,讓學生對創業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在就業緊張的環境下,能刺激更多的學生發揮創新思維加入創業的陣營。
(二)刺激大學生通過調整自身的狀態,克服創業中的困難和不利環境,加入創業行列中。就業緊張與大學生息息相關,因此在這樣的大前提下,雖然鼓勵和刺激了更多的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活動,但由于大學生的自身問題導致在創業中出現很多的困難,也阻礙了他們前進的步伐。一是大學生通常是以專業的理論知識加實踐鍛煉為主的學習,涉及到創業的相關知識比較少,導致在創業的過程中存在知識的局限性,比如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在實際運用中根本用不上,或是不適用的情況。二是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創業過程不同于公司的實習或是上班,創業項目需要市場調查、要有資金來源,創業者具有創新的意識、人際交往能力、堅強的意志,要有堅定的信心和勇氣去面對創業的艱辛過程。三是對創業的認知存在有一定誤解。很多大學生認為創業就能賺錢、來的非常容易,嚴重忽略了創業的風險意識,當創業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很容易就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四是由于父母或是周圍親戚朋友反對的態度,他們會認為一個大學生畢業就開始自己創業,是屬于不成熟的表現,讀這么多書都沒有用上,如果是這樣為什么還是讀大學呢,這給學生創業帶來無形的壓力,所以說就業緊張的前提下,為了使自己不僅不屬于失業行業,而且也能為更多人帶來就業的機會,刺激了大學生們努力調整自己對創業的心態,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提高創業意識和能力,用自己的智慧為自己和他人創造一片天空,大膽進入創業領域。
(三)刺激國家出臺更多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條件,幫助和促進大學生進行創業活動。對于國家而言,大學生創業不僅促進大學生能力和水平的鍛煉、解決自身就業緊張問題,而且能為其他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有效緩解就業壓力。因此,在幾年前我國就針對就業困難的現狀提出了一些相關的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比如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后從事個體經營的,可以免交1年的登記注冊費等相關費用,小微型企業貸款政策相對放松,當地人事部門為創業者免費管理檔案等等優惠政策,對于不同的省市也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的了不同扶持政策和制度,為實現大學生創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由于我國處于的社會發展階段,在服務大學生創業活動的各種政策上還是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需要國家繼續加大對大學生創業扶持,采取靈活方法來調整相關政策,以此全力刺激和推進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工作。
三、結語
本文認為刺激教育者注重學生的創業實踐教育,鼓勵更多的大學生走向創業之路;刺激大學生通過調整自身的狀態,克服創業中的困難和不利環境加入創業行列;刺激國家出臺更多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條件和優惠政策,幫助和促進大學生實現創業。這一切能夠有效緩解當前緊張的就業形勢,推動大學生創業工作的良性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3
摘要:高職院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院校地域文化、師資力量、生源層次、基礎設施(實驗實訓)、人才培養、教學目標等條件特征,與教學研究型高校存在諸多差異,使得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競爭中的側重點、就業創業內容、薪酬也有所迥異。如何創新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路徑,提升其質量和水平,成為當前全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以麗江師專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研究為例,從就業、創業、擇業教學內容、師資隊伍、教材教法、實踐教學環節等進行探析,希冀增強研究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由傳統的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培養和造就什么樣的社會需求人才,成為眾多高職院校不斷探索的重要內容。隨著高校擴招,一方面,受到高校教育的人數增多,大學教育已漸進大眾化,生源層次不齊;另一方面,高校因其辦學規模、條件等諸多因素限制,難以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不斷需求,因材施教更是眾多高校難以企及;而對用人單位而言,其目的很簡單,“召之即來,來之能干”。眾所周之,學校培養人才的復雜周期性與用人單位等的社會需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輔之學生、家庭、社會的思想觀念等,這三者的趨同,成為全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難以置身事外,在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專業技能的同時,應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擇業的指導工作,擴大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渠道、路徑,提升其質量和水平,成為應有之義。以滇西北高職高專院校麗江師范高等專科為例,著重分析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以求實效和增強研究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在民族地區教育教學中的功能
高職院校畢業生,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大軍的主力,同類高職院校,相對不同地域、師資、辦學規模和條件而言,其差別也較大,培養的畢業生層次、質量也存在較大差別,進而影響學生就業、創業的質量、水平。作為滇西北民族地區--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開設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功能因而也具有一般高職院校的共性,也體現其個性差別。
(一)提高認知,強化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在滇西北高職教育中的符號功能
就業、創業,對于全國高校應往屆畢業生而言,目標是一致。但對于東部江浙沿海地區來說,用人單位相對較多,社會崗位在供需鏈接上體現出多層次性、多領域、多渠道,畢業生薪酬待遇的差異性,對同類院校畢業生相比較,差別體現落差不大。對西部地區,則未東部地區優勢明顯,學生的思想觀念、擇業、創業的機會在減少。在西部民族偏遠地區,開設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結合就業、創業課程教育教學、民族地區特征(多民族構成)、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實驗實訓、圖書資料、辦學條件等,因地制宜,因時而化,因材施教,對于在校學生和畢業生進行創業、就業指導教育,有利于民族團結、邊疆安定、社會和諧、家庭幸福,更加突顯出了高等教育強烈的符號功能和價值。
(二)轉變觀念,打破傳統、落后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擇業壁壘的功能
西部地區,比之于東部地區,在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等領域,顯得優勢不夠明顯,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對西部高職院校來說,受限于主、客觀因素,在院校的財力狀況、基礎設施、師資力量、人才培養、實驗實訓等育人的物質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顯得歷史的單薄,對學生就業、創業的影響,表現在學習條件、育人環境、思想觀念、學習動力、實踐能力、見識等的滯后性。通過現代多媒體的信息化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利于學生、家庭對就業、創業機會的認知重構,打破傳統落后的大學生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的壁壘,讓學生、家庭、社會、學校增強就業的危機意識、公關意識、創新意識,減少就業誤區和成本,增加對大學生就業、擇業、創業教育、引導、指導的機會。
(三)擴大學習,加大就業與創業指導在大學生中的教育教化功能
西部高職院校,通過開設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積極教育和引導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外,應加強綜合素養的提高,諸如對大學生心理學、民族學、哲學、社會學、計算機、體育、寫作、英語、禮儀禮貌、廉潔等課程學習。充分利用開設的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倒逼青年大學生對相關知識、行業、領域的汲取,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增強就業、創業的意識,增加就業、創業的機會。通過開設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起到深刻的教育教化功能[1]。
(四)結合地域特色,走高職學生在就業、創業、擇業中的可持續發展功能
受經濟、社會、地域影響,西部地區在就業方面,表現出就業創業機會少、就業崗位有限、創業制約因素多等不利因素,因此,西部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堂,更應結合地域特色,立足當地社會經濟,“引進來,走出去”,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更新就業、擇業、創業觀念,不能“一崗定終身,一業定人生”,走可持續發展的就業、創業、擇業之路。
二、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在麗江師專教學中的成功展示
(一)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特點,實踐課堂化專業教學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自20xx年起,在國家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廳等相關文件精神指示下,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分階段對在校大學生、畢業生進行《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教學,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學分制,要求在校學生每學期必修滿6學時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堂教學,全年共12個學時,全日制專科學制三年中,累計修滿36學時,共計6學分,方為合格。未修滿學分者,須修滿方可畢業。學生畢業前夕,由學校和相關教學系部再次對畢業生進行大學生就業、創業、擇業講座指導,確保就業、創業、擇業的專業性、實效性。
(二)實施教師競聘上課,學生試聽課、選課制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質量,每年舉行的“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課堂教學競賽”,通過學生聽課、專家評課的方式,對自愿報名參加課堂競賽的教師進行評比、淘汰,優勝的教師方可進行全校范圍內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同時,為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對進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團隊教師,再實行全校范圍內學生試聽課、選課制度,從而達到“教師喜愛教、學生愛好學”的教學目的,促進教學相長。
(三)實行教師集體備課,規范專業教學大綱、教案、課件
由學校招生就業處、學生處,負責召集每學期任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教師,實行集體備課,嚴格課堂教學內容,規范課堂專業教學大綱、計劃、教案、課件,做到針對性、時效性、趣味性教學,提升課堂效果,為大學就業、創業、擇業提供規范的教育、引導、指導,達到服務學生的目的。
(四)執行嚴格的教學評價,提高教育教學
質量學校把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納入正常的教學評價機制,由學校教務處教學質量監控科、學校教學督導等,嚴格按照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進行教學評價,通過授課內容、方法、手段,教學難點,學生反饋等進行全面評價,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明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教學目標、任務[2]。
(五)積極組織就業信息統計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教師到省內參加學習
學校招生就業處,積極組織學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程任課教師、就業信息統計員參加云南省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廳舉辦的“全省就業與創業指導工作人員培訓”專題培訓班,以提高就業信息統計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任課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
三、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在學校實踐教學中的不足
(一)部分師生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認識的誤區
學校部分師生,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認識不夠。相當部分學生,認為就業距離他們很遙遠,是畢業之后的事情,現在不用關注那么多,即便上課學習了,也忘記了,等到畢業找工作,仍然比較茫然。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只要學好專業知識,還擔心找不到工作?基于此,存在著教育教學、觀念上誤區。
(二)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堂的漠視、短視
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不是專業必修課,學分低,學時短,認為學校不夠重視,他們也沒有必要重視,進而形成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堂的漠視,興趣性不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夠,自然無創造性可言。
(三)部分任課教師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知識系統性把握不夠,學生實踐少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任課教師,存在部分教師對課程的系統性把握不夠,不能有效結合當前社會熱點、難點,對學生就業、創業、擇業予以適時指導,不能富有成效地及時跟進學生所關注的,把學生的關注點與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有機結合,部分授課流于傳統填鴨式說教,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趣味性、互動性效果不夠,達不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任課教師學緣結構差異較大,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學習深淺不一,部分教師教學中典型案例知識老化,數據停留在若干年前,不能把最新的、最生動的、鮮活的大學生就業、擇業、創業的典型案例融入課堂教學[3],使得學生聽起來覺得枯燥、乏味,看起來霧里看花。部分學生身邊成功的教學案例,沒有及時融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課堂教學,列舉成功的案例總是距離學生是遙遠的,或者專業性不強的,或者和學生間隔年代的,讓學生覺得課堂教學有點看戲的感覺,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四)結合學校特點、學生實際的校本本土教材缺乏
全國關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相關教材、用書較多,針對學校自身、專業特點,學生實際情況的校本教材、本土教材、用書缺乏,這樣很難有針對性地對在校學生、畢業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和指導。
(五)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學時、學分、學期的合理分布不足
學校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在學時、學分、學期上分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學期課時較少,學分分值較低,上課時間段集中(一次上完),讓部分師生產生錯覺,認為學校不夠重視,所以學生理所當然不重視。
(六)校外兼職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教師缺失
某種程度上,校外大量的業界成功人士、學生創業就業擇業典型人士的現身說法,遠比校內教師的說教效果對學生的影響要深刻。滿足日程的教學需要外,應聘請大量的校外專家、學者、業界精英對校內的課堂教學進行有益補充,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七)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經費投入有限
學校基于建設、發展,經費有限等諸多因素,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經費投入有限,在教師進修、學習,聘請校外兼職教師,就業創業科研探究等方面需加大投入,促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有序發展。
四、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措施
(一)加強重視,加大對課程建設、教學相應的經費支持,提供教學物質保障
大學生就業,是一項關系國家、學校、社會的大事,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家庭幸福的實事,做好就業、創業、擇業指導,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重視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指導,能夠積極、主動、有效地引導廣大學生,正確對面對就業、擇業、創業,切實轉變觀念,秉持一顆平常心,積極、樂觀、健康的面對就業、擇業、創業的過程中各種挫折、失敗、教訓,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基于此,應重視課程的合理分布,健全評價機制,加大對實驗實訓、實踐、課堂研究、師資隊伍等的經費投入,為課堂教學提供物質保障,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可持續發展[4]。
(二)加大宣傳力度,在師生中營造重視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氛圍,提高教學意識
在師生中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報紙、網絡、展板等宣傳大學生自主創業、應征入伍、就業、擇業的典型成功案例,充分分析大學生就業、擇業、創業心理特征,營造就業、創業、擇業的良好氛圍,讓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進課堂、進生活,促進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性。
(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兼職人員聘用,豐富課堂教學專業性
加大對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學歷、學緣、行業經歷、教學經驗等,打造一支專業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教師團隊,注重聘請校外行業、業界大學生創業、擇業、就業成功人士,進入校園,進入課堂,通過內外教學團隊,促進課堂教學的生動活潑,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實效性[5]。
(四)鼓勵課堂教學研究,編寫編撰適合本校、本專業學生就業指導、創業、擇業本土教材,增加教學實用性
著重探索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注意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與其他學科的個性差異,既尊重課堂教學的規律性,又注重其特殊性。鼓勵學校教師、校外兼職教師,編寫編著適合學校特點、專業特點、行業特征的校本教材,使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業指導、擇業指導更具實踐性、可操作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五)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引進來,走出去”,提升師生教學的趣味性
通過教師公開課、示范課、專家聽評授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堂教學競賽、走出去,引進來等多途徑、廣渠道、寬領域,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增強鮮活的內容和生動的案例,提高課堂師生互動,提升師生課堂教學、學習的趣味。
(六)與學生提供就業、創業的機會,增加課程、課堂教學的實踐性
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安排,充分利用專業見習、定崗實習等機會,為學生搭建校內、校外就業、創業平臺,不拘泥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帶動學生加強專業認知,提升綜合學習能力,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增強實踐性,進而體會認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五、結語
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教學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就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堂本身去探究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涉及到教師、學生、教學場景、教材、教法、課堂實踐等諸多復雜因素,以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教學等入手,探析課堂(實踐)教學研究,希望能引起共鳴。
參考文獻:
[1]胡培根.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xx:53.
[2]高峰.大學生就業指導[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xx:120.
[3]張彥軍,杜鋒.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實戰[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xx:56.
[4]朱道平.高校貧困大學生擇業、就業、創業心理問題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xx(2):21.
[5]劉洪杰.就業.創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108.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4
論文摘 要: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的實際培養效果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說明只有貫徹就業導向原則,才能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本文結合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具體情況,提出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與設想。
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們應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基礎,設計課程結構體系,確定能力培養目標,最終實現學生就業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 課程改革 創業能力研究
一、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根據課程開發的要求,我們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了《初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企業納稅實務》、《會計電算化實務》等課程。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身訂制”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內容,發揮行業、企業專家在課程開發和建設中的作用。
(二)實現課程結構模塊化和立體化
按照就業導向原則,我們設計了職業基礎模塊、職業技能模塊、職業延展模塊和創業就業模塊課程體系。這種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不僅增強了課程的彈性,而且對職業化的課程進行了優化和補充,有利于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實行雙證融通,技能培養與職業證書相結合
按照會計行業的準入制度要求,我們開設的《基礎會計實務》和《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就與會計證的取得融為一體;《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和《中級會計實務》課程與助理會計師和會計師證書的取得融為一體。這種以崗位技能訓練和行業證書培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創新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實用人才
隨著教學模式改革的深入,基于素質、創新等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形成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亮點。這些教學模式主要有:
1.互動式教學模式
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就是創造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知識、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學生由吸納向創新、創造轉變,由單一知識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的轉變。
2.自主式教學模式
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幫助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
工學交替的模式在專業學習模塊時進行的,將使專業理論的學習更貼近生產實際,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用能力很有好處,并使學生畢業后就能頂崗工作,取消了見習期。
4.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堅持校企緊密結合,以科研部門參與為基礎,促進教育、科研、產業互動式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學院教師劉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紅早蜜”、“秋紅蜜”、“秋紅晚蜜”桃樹系列晚熟、極晚熟新品種和果品安全生產技術,作為我市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5.校企綜合實施“2+1”教學模式 三、創新高職課程評價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我國高職課程改革頗受關注,其中課程評價更令人關注。(教高[20xx]16號文件)中就明確提出“加強教學評估,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由此可見,高職課程評價問題不僅是國際高職課程發展與改革的趨勢,也是我國高職課程自身發展與完善的一個必要條件。
1.高職課程評價的方法
(1)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隨著高職課程評價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過程評價為主要內容的形成性評價越來越被人所重視。要堅持以過程評價為主,同時,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2)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依然是課程評價中的常用方法。但是,為了確保課程評價的客觀、公正,提高課程評價的效率,采用客觀測量、實驗設計和統計推論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對課程實施和課程效果進行評價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按課程準備、課程實施、課程結果三個環節加強過程控制,構建以學校職能部門、學生主體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的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評價機制。
(4)評價反饋與改進提高相結合。在高職課程評價體系中,評價反饋是課程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也是課程評價必不可少的環節。課程評價的反饋是對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結果的全面分析,為今后不斷改進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供依據。
2.高職課程評價的內容
(1)文本評價的內容。文本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方案內容的評價和課程方案水平的評價。其中課程方案內容的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方案是否完全覆蓋或反映出課程評價目標,應該如何表征課程方案及課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課程方案水平的評價主要指課程方案的創新度、課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課程評價標準能否檢驗課程本身及其各個工作環節的效率,課程評價的結論是否可以為課程控制提供依據,對課程可行性的分析,課程方案的科學性評價、課程方案的影響力評價等。
(2)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以內部教學質量為視角,從課程的開發、決策、設計等開始介入到課程評價。包括對課程開發、課程決策、以及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所涉及的因素進行評價,它是一個動態的評價過程。
(3)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效果的評價應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包括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掌握的程度、應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師的教學角度(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安排、教學成果等方面)以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表現(包括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等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吳亞萍.高職院校雙證融通課程評價的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xx(9)
[2]蔡其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討》[J]. 教育探索,20xx,(06)
[3]葛振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研究[M].20xx(3)
[4]鄧澤民.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xx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5
《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么,引起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現簡要說明了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然后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目前的就業難提出了幾條解決對策。
關鍵詞:現狀;就業難;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從20xx年至20xx年,10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從338萬人增長至727萬人,總數翻了一番還要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對此,不少人將就業難歸咎于擴招政策,認為是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縮水,供過于求。OECD公布的《20xx年教育展望》顯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國達42%,韓國達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達51%。而我國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還不到5%,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目標,即使到20xx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才達20%,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很低的。事實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當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實質上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單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深層矛盾的具體體現,涉及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層問題,關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加強通盤考慮,加強統籌管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1.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于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擴招。我國高校招生規模連年大幅度擴大,雖然實現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但同時也帶來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主要表現為:高校硬件不足,圖書、教學設備、師資力量跟不上;學生實驗條件簡陋;教學規模擴大,教師授課任務加重直接導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時間不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得不到及時改善。特別是有些地方性大學和民辦高校,辦學條件差,教師數量不足且教學水平較低,學科及專業結構矛盾突出,管理混亂,最終導致了大學生教育質量下降,學生素質達不到社會認可。
3.高校專業設置錯位。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干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于特定人群。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5.學生就業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干”“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xx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xx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6.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勢下,一紙文憑已經不足以成為就業的通行證。用人單位對專業知識技能、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實踐證明,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盡如人意。
7.就業觀念沒有迅速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由賣方市場悄然轉變為買方市場。然而,對于這一變化,大學生并沒有做出及時反應和調整。一方面是就業期望依舊,大多選擇在東南沿海地區,對于中西部地區不予考慮;另一方面要求離家近、薪水高、工作輕松。過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資,而忽略了自身和職業生涯規范與發展。
三、解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就業指導教育
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育方向應該從基本的就業理論教學轉向更加基礎的就業實用性教學,對于學生的就業觀念,工作觀念進行改變。我國現在就業指導課程包括就業的概念,就業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對于實際的就業技巧,就業方式,自身定位,就業情況等等對于大學生就業重要的課程和信息都沒有涉及,所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改革應該更加徹底,課程安排上不能把就業指導作為一門課程來教學,更應該向著實踐看齊。
(二)社會就業環境
社會就業環境來講,有必要增加我國的就業崗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增加我國就業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這樣才能將企業從對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轉回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上,同樣也可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再有需要社會進行支持的是,將大學生實習工作落到實處,盡量動員企業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實習機會。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當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學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國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將創業進行到底,國家再有能力的情況下,要更加鼓勵大學生創業工作,而且我國可以設立一些的國家性質的大學生二次培養機構或者可以鼓勵民辦專業技能學校對于大學生進行二次教育。這樣就可以使待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后接收到更多專業性的教育。事實上我國已經存在一定的民辦職業教育學校,這些學校與傳統的技校,專科不同,都是針對于大學生這一人群,為特定的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員工,而且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也更加接近實際工作,這些學校已經想很多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是這些學校的覆蓋程度,專業能力不足,也不夠正規,所以國家應該進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規規范的民辦職業學校,為大學生提供轉行的機會,想冷門行業提供更多的員工,減少大學生待業情況。
(四)高校體制改革
高校體制改革可以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最重要的環節。首先,大學教育對于學生的教育必須有一個巨大的變化,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發展教育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模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放一定的大學進行實踐型技術教育,理論教育放輕。雖然這樣的改革必然會減少我國理論研究人才的數量,但是這樣的體制改革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且也可以滿足社會對于技術人才的需求,減少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再有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實際的社會需求接軌。學校不能再盲目的設定專業,而是應該隨時對就業崗位需求進行分析,合理的設置學校的專業情況。只有這樣大學教育才能降低培養人才的結構失衡問題,減少因為專業過于集中導致的大學生競爭激烈,大量同崗位人員沒有工作的機會。最后,我國大學應當注意的是,盲目擴招問題,的確大學擴招使得我國的人口平均素質有了明顯地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但是如果繼續大學擴招歷程導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不能夠有效緩解,依然會造成社會的嚴重不穩定,這不是提高素質能夠解決得了的。所以大學擴招工作應該更加謹慎,在衡量實際的高考人數的情況下和國家適齡學生數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決定大學應當招錄的學生數量,這樣的才能夠有效控制,進入就業階段的大學生的數量,減輕就業壓力。(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姚佩玲.淺析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J].商,20xx
[2]張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
[3]闞甜.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xx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6
大學生畢業之前,都有一門相當重要的課程需要去學習,這就是《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大學四年,所學的課業很多,就業與創業技能的學習是大學生活的最后一門非專業課,對于這門非常重要卻往往被處于畢業前夕內心焦躁不安的大學生忽視的課程。這就要求授課教師理論結合實踐給學生以指導。
本人在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教學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認為:要使這門課程真正對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起到作用,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高重視,認清課程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是一門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課程。作為一名大學生,在四年的大學課堂上,學到了很多知識技能;臨近畢業離校,卻發現,自己的長處無處發揮,自己的缺點沒有改正,自己的工作沒有著落,自己的未來沒有設計,這就需要教師從就業和創業方面給與正確的指導。
在《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課堂上,教師必須告訴學生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從現在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到社會對不同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從畢業生擇業是否理想而導致的待遇差距到不同職業的發展空間,從就業的穩定與發展到創業的艱辛與成就。都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也是教師的重要講解內容。
讓學生們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首先需要教師了解學生在就業創業方面的需求,并有針對性的加以總結與分析。一般而言,這種需求既要考慮到學生們的相同點,有要區分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因此,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同時,也需要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匯總與提煉,這可以說是本門課程的開門第一件事,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客觀需要,才能采取相關的教學手段,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現在在課堂上學到的,就是將來在社會中用到的,自己將來的職業命運與現在的課程學習關系密切,最終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以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
二、針對現狀,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是一門與社會聯系非常緊密的課程,如果不了解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如果不了解大學畢業生成功擇業的先決條件,僅僅是照本宣科,是不可能教好這門課的。這就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首先是在充分了解社會需求與大學生現狀的基礎上,采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手段,幫助大學生成功的邁出走向社會第一步。具體而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采取必要手段,大膽做出取舍,除必須進行的諸如求職信寫作、個人簡歷匯總、面試練習之外,盡量減少書本知識學習部分,把時間留給學生。要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學生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與就業愿景,布置相關任務,請他們走出去,與相關單位接觸,做好社會調查,從而總結出“社會需要我做到什么,我自己能做到什么”這一關鍵命題。
其次,要做到充分利用學校的社會資源,盡量去與事業有成的畢業生聯系,請他們以各種方式如視頻、演講、實地探訪等,與學習本門課程的學生建立起直接的互動關系,請他們把寶貴的社會經驗、個人經歷、創業過程、就業體會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他們的學弟學妹們。既可以使學生們得到寶貴的第一手經驗教訓,以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也可以使學生們充分認識自己,最好對自己定位,以利于走向社會之前就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現實而圓滿的規劃與設計。
第三,要利用好每一節課的實踐機會,多舉辦求職信寫作、個人簡歷匯總、面試實踐等活動,盡量讓每一個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練習機會。同時,教師要做好評價與引導工作,使得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終能夠在畢業、就業之前就對未來的相關活動做好準備,達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效果。
三、苦練內功,提高學生的自身價值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是一門可操作性極強的課程。在教材中,針對學生即將面對的就業創業客觀需求,大量采用了社會上流行的諸如求職信、個人簡歷、面試問題等等通用模板,使得一般學生只要認真學習,就可以初步掌握就業時必須經歷的難度較大的擇業過程。
在教材的幫助下,一般的學生可以做到寫出文理通順、言之有物、有針對性的求職信;能夠根據個人情況與用人單位要求,匯總編輯出充分展示學生個人能力、興趣、愛好、技能的個人簡歷;可以做到面試時對考官的提問做出言之有物的回答,在面試過程中能夠變現出大方、穩重、自信的良好的精神面貌。
但是,如果想在未來的職業選擇中得到理想的結果,僅僅做到這些是不夠的。具體而言,每一個學生,都應該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在此基礎上,要做到把有利于就業與創業的優點發揚光大,把不利于創業與就業的缺點改善改正。正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年輕人,往往有不切實際的在自信,大多數學生心目中的自己,不論是知識還是技能上面,都要高于社會對他們的評價,而對于社會對他們的需要方面,又往往忽視了或縮小了對嚴酷現狀的認識與警惕,也就是說,他們心目中的自己,優點是要夸大的,缺點是要縮小的。這種不切實際的觀點,一方面是因為年輕人的自負,另一方面也與大學生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校園里,與社會接觸的機會較少有關。
針對這種現狀,教師的作用就顯得重要了。在課程學習中,教師要對學生擺事實講道理,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對他們的優點要做出鼓勵,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而能夠沉下心來,揚長避短,改變自己,適應未來。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教學工作,絕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照本宣科的工作,相反,這門課程教學目標的高標準、教學手段的嚴要求,要超過很多其他課程。而支持這種教學工作的動力,是對學生的認真和負責,對工作的擔當與熱愛和豐富教育教學經驗。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7
論文摘要: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應該從創業教育理念確立、政策與文化創建、組織機構設立、課程體系開發、專職師資培養等方面著手構建以保障對大學生創業觀念、創業知識、創業方法、創業技能的良好教育和培養,從而實現通過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去提升他們就業能力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
當前,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已經進入每年大學畢業生達到600多萬的時期,在大學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壓力下,高校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問題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這對緩解就業壓力,改善就業環境將起到良好的作用。當前大學生創業存在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還有待于我們去認識、去解決。因此,創業教育已經越來越為高校所重視。高校實施創業教育可以增強和明晰當今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
一、創業與創業教育的含義
由于人們對“創業”定義的不確定性,創業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的內涵,究竟是“為了(for)創業的教育”,還是“關于(about)創業的教育”,或是“通過(through)創業的教育”,還是三者皆隱含在內?就國內高校正在進行的創業教育現狀來看,顯然應是三者的結合,而且這三種類型的教育也無法截然分開。開設多種相關課程。邀請知名企業創建者和管理者等成功職場人士做報告和座談,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競賽等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是大多數學校的做法,它包含了“為了學生將來能自主創業”的意義。同時也包含了“關于如何建成企業、事業、職業”的意義。而部分高校在校內開設“大學生創業園區”,直接為學生創業提供場所、經費等必要條件,則更多的是“通過實際意義上的創業活動”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能力與品格。
在此,有必要對學業、就業和創業三個概念做出明確的區分。學業是就業的基礎.就業是學業完成者追求的目標。可以說不同學業經歷的個體可以得到不同的就業崗位;學業也是創業的基礎。不同的創業類型需要創業者具有不同的學業經歷,具有不同學業經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會選擇不同創業項目;就業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只有通過就業才能在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獲得生活所需的來源。而創業是積極的就業,在解決個人就業的同時還可能為別人提供就業崗位,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并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
從創業教育的意義上來看,它是生存教育、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創業教育視為“第三本教育護照”,將創業教育提高到與學術性教育和職業性教育同等的地位.是人們在社會上賴以求生的基本必需;而高等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內在本質和支撐,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體現和實踐;在學習化社會已逐步形成的今天,任何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都已包含在終身教育的框架中。沒有哪一種教育可以使人一勞永逸受用終身。
從創業教育的實施上來看,其目標是多重的,因為創業本身的含義就是多重的,所以其教育既要了解創業是如何進行的,也要培養出與受教育者相關的創業精神和品質,最后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業者;其對象是廣泛的,應覆蓋所有需要這一教育的社會群體,而絕不僅僅是某個學院、某個專業或某個年級的學生;其學科邊界是模糊的,即其教育內容包羅了從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到心理學、歷史學等多種學科;其教學方法是實踐性的,更強調理論與實踐互動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和學習模式。
二、高等院校學生創業教育的對策
(一)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為側重點
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是創業教育的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生處于創業理念及創業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對創業問題的思考深度還有待進一步發展。首先,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憑借知識、智慧和膽識去開創能發揮個人所長的事業。要通過樹立自主創業成功的先進典型,引導大學生增強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鼓勵和扶植更多具備自主創業條件的大學生脫穎而出。其次,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理解創業的深刻含義,使大學生既有開拓創新、務求必勝的勇氣,又要有敢于失敗、百折不撓的毅力。 "
(二)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側重于提高學生創業技能的創業教育
近年來,教育理論方面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由重知識轉向重能力,實踐活動對人的能力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創業實踐能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激發研究欲望,提高將所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還能培養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個性,樹立堅定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實現創業所需的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既要加強教學計劃內的實踐環節,如科研實驗、專業實習、勞動教育等,還要加強教學計劃外的實踐活動;既要在校園內進行,還要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學校要對教師的創業輔導工作給予支持,經費上給予保證,以科研促教學,以創新促創業;要在資金和咨詢輔導上為學生和畢業校友提供一定的幫助;增加資金投入,改善創業教學與實踐的軟硬件設施條件;也可以引進企業參與機制,通過企業與高校的創業合作,實現企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雙贏。
(三)以參加創業計劃競賽和建設創業論壇為主的創業教育
創業計劃競賽是大學生創業模擬練習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方式,可以涵蓋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內容,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創業計劃競賽過程中,學生要經過組隊、選項目、培訓、市場調查、完成創業計劃書以及答辯等階段。通過參與競賽,學生獲得了寶貴的模擬創業經歷,積累了創業知識,培養了創業能力,鍛煉了團隊精神、溝通交流和組織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創業計劃競賽這個載體,構建培養模式和訓練體系,激發學生的創業精神和事業心,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業技能。
(四)要構建科學的創業教育體系:高等院校應改變過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將創業教育納入已有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中,并構建起立體的創業教育體系,延伸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所有活動中。樹立服務社會、鍛煉學生的“雙贏”理念,構建社會、學校、學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聯的多贏合作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學校、學生的積極性,架起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經濟之間的橋梁。社會實踐活動是增強學生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近幾年學校在校地合作企業、校友企業、校辦企業中建立了一批暑期社會實踐基地,要逐步形成社會實踐基地項目化,規范化,社會化,基地化;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循序漸進,實現從認知到應用,從應用到創造的教育目標,每個階段的實踐過程都有所側重。
要將創業教育融入各種教學過程,除課堂理論教學的知識滲透外,特別注意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創新思維、創業素質和能力,在實習教學中通過生產、教學、科研的結合來尋找創業活動的切入點。其次.在課堂以外的其他各種活動中都加強創業教育。主要包括參與學科競賽、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工作、參與社團組織等等。這些實踐活動應有針對性地與創業教育掛鉤,著力在課堂外培養學生的創業品質和精神,并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創業教育氛圍。再次,應特別加強模擬創業和創業計劃大賽活動,學生在參加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計劃可在教師團隊的指導下逐步付諸實施,這是對創業教育效果最好的檢驗方式。
(五)在高等院校實施創業教育,必須首先構建相應的教師團隊
其中應包括:經濟管理類專家,他們熟悉現代經濟理論和市場運作規律,對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具有較強的把握能力和預測能力,可培養學生對市場的敏感性和對國家經濟政策的領悟能力,以使他們及時調整市場策略應對各種變化,并可以企業管理顧問的身份參與科技企業的管理;技術類專家,需涵蓋科技發展的各個領域,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性支持并為學生提供指導;政府經濟部門的專家,他們可幫助受教育者了解政府經濟部門在產業發展中制定的政策、扶植措施、長期規劃和近期計劃等宏觀調控行為;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一般都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堅定的自信心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與他們的接觸、溝通和交流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的創業激情,并為受教育者樹立學習的榜樣;創業園的管理專家,現在國家在多個重要城市都建有高新技術園區或創業園區。給予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許多優惠政策,這些園區的管理專家可以為創業者提供直接的創業條件;心理學和職業規劃方面的專家,他們可以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導,并根據不同人群的心理特點。提供相應的創業領域和創業敏感點等建設性意見。要在隊伍建設中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工作格局。
(六)根據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調查狀況,同學們對于比較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需求是比較迫切的
以課外學術、科技、文體、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第二、三課堂也是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課堂從教學走向實踐的兩種途徑。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三課堂相銜接的一體化模式,三者互為補充、相互反饋,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相得益彰。在第一課堂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中,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個人興趣以及個性特點的基礎上,要初步形成分層次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并在學校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大綱中進行滲透。在分層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每個專業可以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有所擴充。要在大學的校內建立一批學生創新團隊,各個實訓中心和創新基地要能夠全天候對外開放,只要經過核準的創業創新項目團隊都能夠優先保障使用,并配備專業教師團隊進行指導。要在大學的創業教育中形成了創新、建設、競爭、協作能力的培養機制,構建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體系是提高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學生創業意識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在很多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8
摘要: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如何通過創業的形式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成為當前高校乃至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對高等教育教學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本文主要對當前以創業推進大學生就業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通過創業的形式全面推進大學生就業,提升就業質量。
關鍵詞:創業;大學生;就業;對策建議
一、引言
近些年,我國經濟不斷下行,其對就業的吸納力量有所減弱,大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因此,使得大學生就業難題不斷嚴峻化。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提出,強化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成為當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選擇。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是提升就業質量的必要措施,有助于改善就業結構。因此,必須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全面強化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二、以創業推進大學生就業的必要性
1.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牽引力。新時期,大學生必須要通過創業的形式來促進就業,這與我國的大政方針政策相符。一方面,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亟待創新,大學生作為年輕力量,其創新意識較強,創業意識不斷迸發,在這一背景下只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就能夠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另一方面,創業能夠帶動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可以活躍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鼓勵和支持大學生通過創業的形式實現就業也是當前我國政策的重要趨向。
2.是提升就業質量的必要措施
當前我國大學生的整體就業率還有待于提升,而就業質量更是顯得較低,很多新興行業還沒有充分引進人才,使其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而大學生也出現求職無門的現象。而推動大學生的創業,使其在新興行業實現一定的發展,將能夠引導社會的就業方向,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才被吸納到這些行業和領域中,不僅能夠實現新興行業的發展,還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學生的整體就業質量。這與當前我國各產業發展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各高校應該重點從這幾方面出發對大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
3.有助于改善就業結構
就業結構反映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不斷實現向前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大學生的就業結構方面卻相對落后,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符。而實現大學生的創業,提升其創業意識和能力,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熱愛的行業施展才能,并通過創業的形式促進行業的發展,進而可以帶動更多大學生的就業,使得我國大學生現有的就業結構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這樣一來就能使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得到更為全面的保障,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三、以創業推進大學生就業的對策建議
1.加強高校對大學生創業的指導
創業所包含的內容較多,對大學生提出要求較高,而要想提升創業的成功率,必須要全面加強高校對大學生的指導,因此,高校必須要花費必要的成本對其進行專業化的教育和指導。一方面,高校必須要成立專門的創業指導中心,通過對具有創業意識的大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使其了解創業的相關知識,并幫助其做好創業的準備。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自身的資源和力量,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平臺,使得大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和了解創業的基本步驟,對其管理意識和經營能力進行培養和教育,為大學生創業做好保駕護航工作。
2.實現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結合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大學生創業的要求不斷提升,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大學生創業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須要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實現對大學生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互結合。一方面,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我國經濟社會各產業的發展形式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對大學生進行理論層面的深入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以指導其創業實踐。另一方面,要通過與各企業的合作,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使得大學生能夠利用業余時間深入企業進行實踐,為其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要利用理論知識對大學生的創業實踐進行修正和指引,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以此帶動就業。
3.爭取政府及社會力量的協助
在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中,離不開政府及社會多方面力量的協助,因此,要想通過創業的形式全面推動大學生的就業,必須要爭取政府及社會力量的協助。一方面,要促使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于社會力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廣闊的平臺,使得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支持,甚至促使社會各界主動參與大學生的創業中,以全面適應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切實推進大學生的就業,促進整個經濟社會的健康長期發展。
四、總結
不管是從經濟社會發展層面還是從教育事業發展層面來看,以創業帶動就業都是當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選擇。因此,必須要從加強高校對大學生創業的指導,實現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結合,爭取政府及社會力量的協助等方面著手,全面通過創業的形式推進大學生的就業。
參考文獻:
[1]王潔.“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高校創業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推動[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xx
[2]劉思超.新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xx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9
一、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困境
1.大學生就業結構不合理。從就業地區來看,高校畢業生大多數選擇去大城市或發達地區就業,這些地區相對來講待遇較高,工作環境較好,成了大學畢業生工作的首選之地。向小城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就業的比較少,就造成地區就業結構嚴重失調。從就業專業來看,經濟類、應用理工類就業較好,文科就業較困難。
2.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從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看,就業觀念還停留在過去。我國傳統思想中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人中之龍,畢業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區或單位,方能彰顯自身的價值。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教育早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學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環。因此,觀念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還停留在過去思想中的人們和時代的發展形成鮮明的落差。
3.大學生就業期望值較高。大學生就業期望值仍很高,總是不愿到工作環境不是很好、工資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業。沒有理想的工作崗位就放棄,工資低的也不就業,仍愿待業。據調查顯示,有78%的學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愿意參加低層次的工作。擇業與期望值要求過高造成很多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
4.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很多普通高校存在著重視專業教學,而對實踐教學并未引起重視,或者實踐教學只是走過場、形式主義,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實習實踐活動、或者實踐活動和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無法得到實際鍛煉。另外,實踐基地建設機制不健全,學校提供實習實踐場所有限,學生實踐困難、造成大學生實踐經驗缺乏,專業動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崗位適應性不強。
二、就業困難背景下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意義
1.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針對社會對專業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應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觀念的培養和創業能力的提高擺在中心位置,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將創業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之中,定期邀請社會上的創業者為學生作講座,傳授創業經驗與技能,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還可以積極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現在很多高校都啟動了校長基金,鼓勵學生們參加創業大賽,學生們幾個人自行組織團隊,申請校長基金項目,經過學校組織的專家審核,通過者就可以用校長基金創業,這個活動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將來畢業后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動力。現代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上科學思維方式、注重創新和求真的科學精神在人的全面發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要想將這些科學技術變成財富,必須要經過科技創新轉化,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成了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創業和動手實踐的催化劑。
3.有利于提升大學的科研競爭力。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以科技為核心的激烈競爭的時代,知識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這種背景下,為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紛紛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大學生創業鼓勵以科技創新為主。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各主要發達國家競相以創新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維護其競爭優勢。以美國為例,1980年通過的《貝赫—多爾法案》允許大學擁有自己通過政府資助的研究所獲得的知識產權,大學可向商業公司頒發專利許可證而獲得經濟回報。我國在這方面比較落后,但是隨著教育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大學的改革也會朝著這方面發展。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直接影響到大學科研競爭力的水平。
4.提高社會生存和應變能力。面對大學畢業就業困難的大環境,談到如何解決自身就業困難,“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成為大多數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首選。大學期間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創業設計和實踐不僅能鍛煉大學生的能力,而且也讓他們拋棄大學就是象牙塔,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的觀念。畢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實力最能說明一切。也有的學生把“多方面拓寬就業渠道”作為優選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然多一種選擇,就多一分希望。“調整就業期望值”可以使“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更加廣闊。可見,大學生調整居高不下的就業期望值,就業市場能變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寬大學生創業的渠道
1.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我國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比較薄弱,不僅體現在創新能力上,還體現在其創業意識不足,對創業的目的和預期不明確上。根據一份調查報告,在所有的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明確說明自己有創業想法和行為的學生都有大學期間從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職經歷,如發廣告傳單、產品推銷與發放調研問卷等,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經濟獨立意識較強,對物質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費用,為了滿足自己消費欲望和購買力,增加自我經濟收入成為首要目標,而創業行為作為學生群體認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學生的主要選擇,同樣也說明,最大的創業動機是基于對物質生活的相往,而且創業成功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收益,同樣也能增加學生社會實踐與人溝通能力,給學生帶來學生身份附加的光環,這種創業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學生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可謂是實現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間有創業經歷者,在畢業后尋求工作時,創業經歷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國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和我國的教育傳統有直接的關系。雖然教育改革發展到今天,傳統的思想觀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西方國家的大學生主要培養獨立創新的意識,并且學校所學知識和市場需求直接掛鉤,這樣學生主動創業的意識較強。前面提到,我國大學生大學期間主要從事家教等兼職工作,這從根本上來講算不上創業。只有讓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創業意識和觀念,才能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潮流形成。
2.培養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創業是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檢驗,尤其是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考驗。創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準備。大學生創業需要具備以下幾條過硬的心理素質:
(1)獨立性與合作性。獨立性是創業者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質。中國大學生普遍比較缺乏獨立性,這里指的是各方面的獨立,不僅僅是思想的獨立。作為大學教師,經常看到的是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在父母親戚的左右擁護下而來,父母為其辦好一切入學事宜,然后父母一百個不放心地離開。這些學生雖然年齡上已經成年,但是在我國的環境下沒有讓他們長大的機會。大學是他們離開家庭的第一步,是培養獨立性的最好的場所。合作性是創業者必須具有的品質。出色的創業者不僅要擁有獨立的人格,還要樂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德國的大學教育就是幾個學生組織團隊,共同提出研究的課題,共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培養合作精神是將來走上社會的很重要的一點。
(2)敢為性與克制性。創業必須要具有勇氣,因為前途是不為人知的。沒有勇氣是無法走上創業道路的。克制性是一種積極有益的心理品質,是成熟的標志。它可以使人善于排除各種干擾,高度克制盲目沖動,積極有效地控制和調節消極負面情緒,堅決采取理智行動。
(3)堅韌性與適應性。堅韌性是一種對困難和挫折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創業者必須具備的極為可貴的心理品質。創業要經歷在不斷地犯錯誤和失敗中跌打滾爬的過程。創業者還必須具備迅速適應環境變化、主動把握商機的素質。它不僅表現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而且表現為主動把握機遇,積極創造機會的能動性。良好創業心理品質的形成,重在實踐鍛煉。創業實踐既能進一步增長創業知識,增強創業技能,也能得到全方位鍛煉,磨練出堅強的創業心理品質。
3.學校要搭建好大學生創業的平臺。前面提到,很多大學都設立了校長基金,為想要創業而且有好項目的同學們提供資金支持,并接受學校的監督和檢查。資助的這些項目都是學生團隊提出方案,經過論證并且通過考核組的評估之后才能立項,經過一兩年的實踐,專家組對創業團隊進行驗收。這個平臺有效地鼓勵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為創業團隊提供了有效的指導,是從學校角度幫助大學生創業的有效途徑。但是,這個平臺也不全面,因為基金有限,能資助的范圍較窄,并不能大范圍地為學生提供創業的機會。因此,大學生創業還需多方位、多渠道的發展。大學生可以自己進行科技創新,成果可以申請專利,校方幫助找企業轉化成利潤。另外,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同學可以向父母申請一些創業基金進行創業嘗試。大學生創業在我國還需進一步發展,不僅為解決當前就業困難的問題,而且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的創新能力和大學生培養的整體質量。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0
一、音樂類大學生就業創業時所面臨的問題
音樂類大學生在面臨就業和創業的選擇時往往會同時面對各種各樣的來自于社會外部及自身內部的問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與當前我國高校音樂類專業的教學現狀緊密相連。
(一)學生綜合素質有待提升。在我國的高等藝術院校及高校藝術院系的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專業教學而輕視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重“技”輕“藝”。這種教學現狀的直接影響就是導致音樂類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這種教學理念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改變,不少音樂類大學生在面對紛繁多樣的大學課程時往往有著“學好專業課就行”的意識,對于其他發展自身綜合素質的課程興趣不高、關注不夠、參與不足。
(二)學生社會競爭能力差。社會競爭能力是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競爭中所必備的包括團隊配合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抗壓能力等在內的綜合能力。音樂類大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經常不能令人滿意。由于音樂類大學生大都有著較為鮮明的個性和相對獨立的個體意識與自我表現能力,因而在團隊配合精神與合作意識等方面的表現往往比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差,再加上音樂課程的專業授課大都是小班教學形式,學生相互間交流溝通機會較少,甚至與教師也缺乏合理的互動溝通,更不用提對學生集體主義和合作精神的培養了。
(三)就業期望錯位。很多學生在選擇工作時存在著“挑肥揀瘦”、“拈輕怕重”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于其對于自身的定位不準確,在選擇就業方向時存在著期望值錯位的現象。有些學生專注于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等,甚至“非編制不進”,因而高不成低不就,自己反而滿腹牢騷。應該客觀地看到,包括政府機關在內的事業單位在招聘普通文職人員時,音樂類的大學生本身并不具備什么優勢。私營企業、私立學校乃至培訓機構都需要大量的有專業技能的音樂類大學生,然而由于學生的期望值過高,他們往往不加考慮就直接拒絕這些工作,寧愿待業也不愿意接受眼前現成的工作,因此加劇了音樂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二、推進音樂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的對策
(一)結合社會需要深化教學改革。在高校人才的培養工作中需要將社會對于音樂類人才的實際需要特別是對于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要求充分考慮進來,通過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優化音樂類大學生的課程內容設置,提高專業課程與社會就業崗位的匹配程度,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技能。同時要特別重視學校所在地區的人才需求,根據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社會需求的市場導向,進一步優化高校音樂類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教學過程。
(二)鼓勵音樂類大學生自主創業。音樂類大學生有著活躍的思維和張揚的個性,這些特點在自主創業中均能發揮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加大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通過了一系列包括小額貸款、稅費減免等在內的政策,因此要不斷鼓勵音樂類大學生在畢業后開展自主創業活動。實踐表明,音樂類大學生在畢業后以自主創業的形式開設藝術培訓班、開辦樂器行乃至演藝公司等方式能夠更好地將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所從事工作結合起來。隨著當前家長對于孩子藝術技能的逐漸重視,音樂培訓和樂器行的市場也漸趨好轉,這就為音樂類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提供了更好的社會環境。
(三)提高學生的社會崗位適應能力。隨著社會企業對于人才需求的數量漸趨飽和,人才的綜合素質越來越成為社會用人單位考量的主要標準,很多用人單位反映音樂類大學生在處理問題能力、抗壓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現不足以滿足要求,從根本上來說這與高校音樂專業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有很大關系。因此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對未來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強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通過增加實踐活動的學分和教學時間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1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就業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我國的經濟當前處于轉軌時期。就全國來講,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以及勞動者素質不相適應的矛盾比較突出。就高校畢業生來講,數量大幅度上升,就業壓力持續增長。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以新的理念宣傳、指導、服務大學生自主擇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徹底改變國家的統包統分、畢業即就業的政策。 高等院校畢業生能否充分就業,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能否充分發揮作用,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服務于社會,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富國強民;關系到教育事業的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提上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我們需要進行深刻的思考,回顧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歷史沿革,可以明確發現,確實存在了不少的問題。大學生多念了幾年書,沒增加也沒有減少勞動力總量。就這一點講,和就業壓力沒有什么直接正相關關系。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是興邦濟世的根本途徑之一。雖然目前的就業形式非常嚴峻,但是我們還是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下去。就業難的現象也會改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問題一定會妥善解決,高等教育事業也一定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我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有條件的地方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開展各類在崗和在職培訓,著力提高我國勞動者的就業水平和業務素質。為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積極引進外資,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會給國家帶來無限的商機,所以早在剛剛申請承辦成功以后就有更多的大學來開設國際商務和國際貿易,也就是說國家的政策決定了人才的培養方向。 經濟發展教育先行,教育是發展的基礎,但是年輕人完成了教育以后干什么呢?應該鼓勵青年一代去參與創業。事實上,我們這些與改革一起誕生的年輕人有著強烈的創業渴望,在目前階段來說只是苦于必要的創業扶持和引導。我們有火一樣的創業熱情,希望政府部門應該積極鼓勵我們去自主創業,通
過有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降低創業的門檻、創業成本和創業的風險,讓我們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得到弘揚和落實。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這一問題的解決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和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穩定。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不僅僅是學校的本職工作,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關注。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發展,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就顯得尤為突出了,我們廣大的大學畢業生們還是應該以火一樣的熱情,大膽創新,為我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去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就是財富,我們年輕,我們就有活力。我們要以火一樣的熱情,來點燃我們的青春,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精英式”人才,我們的國家才會興旺發達!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2
一、現階段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出現的問題
(一)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理念不夠先進
藝術類大學生經過了多年的專業學習,將學習的重點一直放在專業內容上,因此,藝術類大學生在面臨畢業時,就業方向過窄,只能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職業,又由于我國藝術院校強調個性化發展,使得藝術類學生的思想意識過于開放,過于追求個性化,使得在就業的過程中,未能與當前社會形勢緊密聯系,常常出現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不僅會極大程度的打擊了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信心,同時,也會造成藝術類專業高投入、低回報的現象出現,不利于我國藝術類專業的良好發展。另外,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理念不夠先進,認為藝術類的就業創業環境必須要在發展良好的行業和地區,學生不愿意到基層部門和鄉鎮地區工作,在藝術思想和就業理念上還有所欠缺,導致我國藝術類學生就業發展不均衡,抑制了藝術類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學校對于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內容不夠完善
總體來看,我國藝術類大學生的人數在不斷擴大,而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率卻在不斷的降低,學校對于學生的就業現象不夠重視,在指導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內容不夠完善,導致學生在畢業之后,踏入社會沒有良好的就業意識,缺乏一定的就業空間,影響了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發展。如今,創業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點詞匯,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用以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但是,落實到具體部門時,卻未能將大學生創業內容納入到就業指導體系中,導致學生在接受就業指導服務時,內容過于陳舊,不僅無法分析當前社會的形勢,同時也未能貫徹我國的就業指導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積極性,使得我國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率逐年下降,影響了我國藝術專業的良好發展。
(三)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信心不足
藝術類大學生在選擇就業的過程中,常常是被迫選擇,隨著人才競爭壓力的逐漸增大,許多藝術類大學生為了能夠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而盲目的投入到就業浪潮中,使得自身的真才實學不能得到發揮,造成藝術類大學生在實際的就業崗位中,心理壓力過大,難以體現出個人的價值。另外,盡管我國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但是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性過強,通常在多年的學習中,只是針對于某一方面進行深造,而創業不僅需要專業的技術,同時還要求了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營銷能力以及應變能力等,然而,目前藝術類大學生過于重視專業技術的學習,在能力培養上面有所欠缺,導致學生在就業創業的過程中,信息不足,抑制了個人的良好發展。
二、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引導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理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尤其是在藝術類人才方面,競爭壓力巨大,因此,為了提高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率,幫助藝術類大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實現個人的價值,就必須要更新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理念,通過就業創業理念的更新,提高個人的行為素質,強化個人能力。可以通過多參加社會實踐等方式,學校提供多渠道的實踐平臺,保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與社會的融合力度有所加強,在藝術思想上不斷提高學生,使得學生愿意在基層崗位上尋求藝術能力上的突破,而不被虛榮所迷惑,了解藝術的本質,促進自身的能力發展。
(二)完善藝術類大學生教育服務體系的內容
只有完善了藝術類大學生教育服務體系,才能幫助藝術類大學生了解當前社會的就業形勢,提升藝術類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創業。因此,學校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加強對藝術類大學生就業情況的重視力度,通過配備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開設內容全面的就業指導課程,幫助學生樹立就業創業信心。在實際的教育服務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學生自主創業,同時,注重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營銷能力以及應變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加大對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支持力度
我國重視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尤其針對于藝術類專業的特殊性,在鼓勵學生就業創業時,應加大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支持,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資金上的支持,政府及學校應當開設創業基金,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另一方面,技術上的支持,學生在實際的就業創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諸多問題,學校及相關教育機構應通過開設社會就業創業指導會議,幫助學生總結經驗,開創美好的未來。
三、結語
綜上所述,必須要更新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理念、完善教育服務體系的內容,同時加大對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支持力度,才能有效提高教育引導的作用,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3
摘要: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抽樣,采用追蹤調查,統計分析后發現其就業創業的價值取向是: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的特點。通過研究該群體各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和各階段的求職需要及心理特點,總結出針對該群體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就業;創業;價值取向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形勢越來越嚴峻,特別是體育類專業的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創業形勢更令人堪憂。如何針對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追蹤考察不同年級、不同學習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從而有利于根據學生不同年級階段的求職需要和心理特點對其開展適宜的就業創業指導,切實提高該群體的就業面與就業質量。
1.調查方法與設計
采用追蹤調查法,選取10名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進行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就業創業價值取向追蹤調查,通過研究該群體各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和各階段的求職需要及心理特點,總結出針對該群體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2.研究結果分析
2.1云南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
2.1.1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從表1中可以看出,調查學生就業意愿和是否希望得到相關部門輔導與幫助的情況是:100%的學生想就業,并希望得到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從而得出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
2.1.2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通過調查,所有人的就業標準單一,且幾乎一樣,入學的前兩年,都希望找到穩定的工作,并且到學校工作。后面幾年20%的人出現了想到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愿望,但還是希望工作要有一定的穩定性,需是在職在編人員。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不愿嘗試、不愿冒險,講求安逸、穩定,受“鐵飯碗”思想的影響,趨于現實化:
2.1.3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發展空間價值方面的需求調查,選擇審美需要的學生人數有1人,占總人數的10%;選擇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各4人,各占總人數的40%;選擇歸屬與愛的需要和認知需要的學生人數各6人,各占總人數的60%;選擇自我實現需要的學生人數有9人,占總人數的90%;而選擇尊重需要的學生人數有10人,占總人數的100%。從以上數據分析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發展空間價值是希望得到尊重,其次是自我實現需要。這就可以看出該群體很想通過專業學習后,通過就業創業,從而改變現在的命運,該群體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2.1.4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調查發現,該群體入學的前兩年不想自主創業的人數達到100%,而后幾年有80%的人表示想自主創業。除了有20%的人對自主創業從未想過,也不感興趣和10%的人想開超市外,其余70%的人創業都基本一樣,單一且跟專業息息相關,都是想開辦體育類培訓班、當教練。沒有整體的職業規劃和思路,創業觀念不成熟。
2.1.5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從表3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中專業價值取向方面的調查,選擇與所學專業一致的學生人數有9人,占總人數的90%;而選擇與所學專業不一致的學生人數只有1人,僅占總人數的10%。從數據看出該群體對學校教育比較認同,對所學專業認可,擇業態度主動自信,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希望通過專業的學習,利用所掌握的專業技能,找到與之相一致的工作。
2.2云南省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存在的問題
2.2.1忽視學校因素從表4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發生變化的影響因素調查,選擇學校因素的學生人數有3人,僅占總人數的30%;選擇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學生人數各有9人,各占總人數的90%。從數據看出影響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和價值取向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而學校因素則顯得不重要,因此通過本研究,如何加強學校對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探索出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模式,從而切實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率,顯得尤為重要。
2.2.2以個人為中心,就業創業呈現單一化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注重自我的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以自我為中心,大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之勢。就業都希望到學校當老師,就是偶爾有不當老師的想法,也是要到具有穩定的,帶編制的企事業單位工作。創業要不就沒有想過,感興趣的都是希望開辦體育培訓班,當教練。該群體就業創業都呈現單一化特性。
2.2.3過分依賴專業,缺乏拼搏冒險精神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都是要與專業相一致,就業選擇是當體育老師,創業則是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體育培訓班,而現實中體育專業的專業就業率歷年都很低,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并不大,體育專業的學生就業面不廣,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該群體不會通過大學的拓展課程發展自身潛能,拓展專業以外的能力,他們過分的依賴專業,對將來的就業創業缺乏整體規劃和拼搏冒險精神。
2.3改善云南省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的建議
2.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養模式需遵循“社會需要、服務地方、區域特性、學校實際”等原則,不要一概而論,更不能照抄照搬。云南省各設有體育類專業的院校應該利用轉型發展和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認真論證,制定出能培養符合地方需求,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人才培養模式。
2.3.2探索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目前,社會、家庭、高校等都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各盡所能。社會各界給予各種政策,創造各種崗位;家庭高度重視,為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學校調動所有力量,增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這些種種,雖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并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因此,探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特別是針對特殊群體大學生的指導模式,是增強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2.3.3發揮榜樣作用俗話說“沒有吃過豬肉,還沒有見過豬跑嗎?”,意思就是見過就能照著摸索出來。沒有主見和完全形成獨立思考的大學生,都有“從眾心理”。學校應該利用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特性,定期邀請就業創業非常成功的校友來作交流,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讓大學生們有追求的目標和學習的楷模,讓他們感受到就業創業可以“依葫蘆畫瓢”,從而減輕壓力,減少迷茫感,進而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就業創業,使之能夠真正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率。
3.結語
從追蹤調查及收集的數據綜合分析看,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特點是: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存在:忽視學校因素;以個人為中心,就業創業呈現單一化;過分依賴專業,缺乏拼搏冒險精神等問題。建議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發揮榜樣作用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切實提高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創業質量。
參考文獻:
[1]肖凡.新形勢下“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創新創業引導研究[J].徑營管理者.2016,(5):111-113.
[2]任艷.“90后”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與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研究———以天津商業大學為例[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2014:3.
[3]向凌云,蔣芙蓉.高職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6):142-145.
[4]劉志.大學生創業意向的結構、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5.
[5]石志成,喬琳,孫莉平.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10(5):96-99.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4
摘要:
為探究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運用科學計量學的前沿研究方法,基于CNKI數據庫收錄的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領域主要期刊數據,應用CiteSpace信息軟件系統,就關鍵詞、作者及機構等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就業、用人單位、就業指導、求職過程等問題為我國學術界持續關注的研究熱點。《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等為被引頻次較高的經典文章。研究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機構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溫州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創業;研究熱點;作者分布
大學生就業是目前我國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突破700萬,就業問題沒有最難,只有更難。近年來,國家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相繼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政策,研究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文章也越來越多。本文選定近10年來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期刊做計量研究,對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成果進行研究梳理,為國家關于大學生就業政策方面的改革提供學術支持。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運用陳超美博士開發的CiteSpace軟件,對下載近10年來CSSCI來源期刊收錄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1472篇文章,包括《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大學生就業》《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等基本載文信息的多個論文指標進行文獻分析。
二、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
對數據的熱點關鍵詞進行統計,得到關鍵詞4181個。通過相近詞合并,在關鍵詞排序當中,大學生(644次)共現詞頻最高,排在第二位的關鍵詞是就業(390次),這表明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為大學就業,有高度聚焦性。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創業教育(159次)、創業(76次),排在第五、六位的是高校(75次)、就業指導(66次)。這表明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許多理論與現實問題,創業、用人單位情況和大學生就業指導等是學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其中高校擴招和就業為研究熱點運用軟件的因子和聚類分析方法對文章的關鍵詞進行聚類,該領域研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
因國際經濟危機持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加之高校連年擴招,畢業生數量眾多,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有學者認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我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社會的穩定與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等都有直接影響[1]。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困境的七大誘因為大學擴招導致論、體制弊端論、勞動力市場結構缺陷論、初次就業率統計指標設計局限論、結構性或摩擦性失業論、高端產業發展不足論、就業能力欠缺論[2]。九個因素為團隊合作、創新與問題解決能力、內省性、專業技能、實踐經驗、職業動機、就業信息獲取、求職方法及自我定位[3]。四個維度即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個人特質、社會適應能力等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4]。還有學者認為就業信息的網絡化與合理應用、指導內容的多樣化與方式創新、主體需求的個性化與互動交流等有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5]。卓越導向和成長導向對大學生創業意向有顯著正影響,環境因素的引入對預測個體創業意向有增量效度[6]。
(二)高校擴招背景下用人單位意向和就業指導問題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良好趨勢,但在宏觀就業形勢方面,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總體上不容樂觀[7]。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規模日益增加,從20xx年開始,大學生的就業難上加難。20xx年時,我國高校僅畢業107萬人,到20xx年畢業生規模達到749萬,增長達到7倍。從招生規模來推測,20xx年以后五年內,應屆畢業生規模都在700萬人以上。大學生就業問題,在許多地方凸顯出來,每一個畢業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8]。因此國家必須調整高等教育發展規劃,適當控制招生比例,保持適度規模,從而降低高校擴招所帶來的畢業生就業風險[9]。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雖然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但很多大學生把報考研究生當成了規避就業的理想選擇,大學生畢業行為選擇受到社會、家庭、同齡群體和個人實際情況等綜合因素的影響[10]。
三、作者與機構統計分析
(一)研究作者統計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研究團體日漸擴大,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文對作者及作者發文頻次進行統計發現,CSSCI數據庫共收錄了1921位作者(含合著作者)的1472篇論文,其中發表過2篇論文的作者有169人,發表過3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有72名,黃敬寶發文量最多,黃兆信、曾爾雷和施永川組成團隊,徐小洲和梅偉惠組成團隊,再加上孟大虎和岳昌君這兩位作者,是近幾年研究高校大學生就業的主要人物。
(二)研究單位統計
研究單位分布能反映出我國不同高校在該領域的研究實力。通過統計,在20xx-2013年間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共發文27篇,居載文作者機構發文量之首;溫州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共發文20篇;浙江大學發文16篇,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發文15篇;中國人民大學發文13篇。由此可見,研究該領域的核心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東南沿海地區,研究大學生就業的核心力量聚集在北京,西部西南地區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成果略顯不足。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穩居機構發文之首,核心作者群的實力最為雄厚。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近幾年研究高校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機構。
四、發表期刊被引用統計
據數據統計,《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三大期刊的文獻被引用的頻次較高。在作者發表的論文中,由曾湘泉獨自撰寫的《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一文在《經濟研究》發表,被引用421次,是就業文獻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文章認為,初次就業率統計指標設計的局限,客觀上夸大了這種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程度[11]。排在第二位的是謝志遠刊登在《教育發展研究》上的《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297篇論文引用了該文中的數據或觀點,該文指出大學生出現“就業鴻溝”的根源在于院系的專業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脫節,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真正原因是學生就業能力不足[12]。而木志榮的《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一文,則從大學生創業的角度指出了當前推動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發展的兩個重心,一是建設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二是組織培養優秀的創業教育師資[13]。此外,吳志功和喬志宏的《美國大學生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理論評述》、房國忠和劉宏妍的《美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及其啟示》等高頻被引文獻對美國的大學生生涯發展、就業指導與創業模式等進行了闡述,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五、結論
本文運用CiteSpace信息軟件系統進行科學計量統計,通過對我國高校近十年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發現:①關于中國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學術研究緊扣新時期國家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政策調整、就業指導與求職過程、勞動力市場與專業設置、用人單位的調查、職業選擇及影響因素等主題,這些學術研究也為國家就業、創業政策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思路。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該領域最重要的研究單位。③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呈多學科交叉趨勢,與相關領域的研究比較緊密,與時代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劍平.貧困大學生就業困境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
[2]邊文霞.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與面臨困境動因研究成果綜述[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
[3]羅崢,方平,付俊杰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
[4]李恩平,牛沖槐,董國輝.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維度探討與對策建議[J].生產力研究,
[5]余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信息化路徑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5
一、市場機制與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內涵
(1)市場主體的特殊性。有市場,就會有商品的供求。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市場就業主體是高等院校大學畢業生,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能力,綜合素質較高,具有高附加值和良好的可塑性,是一種特殊商品。大學生與培養人才的高校是這個市場的商品供應方,用人單位則是商品需求方,三者共受市場價值規律的制約,相互聯系和互動,形成供求不斷變化的市場。
(2)競爭的激烈性。大學生就業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我國每年都有幾百萬大學生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同時進入社會求職,加之學歷層次差別不大,年齡又相仿,使得市場競爭尤其激烈。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運行法則。畢業生要想在就業市場中取勝,只能依靠自身的競爭實力,否則就業困難,甚至被淘汰出局。這就迫使商品供應方即高校和大學生迎合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專業知識結構,增強實力,以提高就業競爭力。
(3)就業配置的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分為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有形市場主要包括高校獨辦或高校聯合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或各人事局舉辦的就業市場。無論誰舉辦,這些就業市場的用人單位一般是本地區的,所招聘對象也大多是本地區的大學畢業生,區域性較強。在無形市場方面,我國還沒有建立全國性大學生就業信息平臺,中央就業部門與各地就業機構、各地就業機構之間關于就業信息的溝通和共享還很欠缺,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配置的區域性,并且區域的失衡性也愈顯突出。
二、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市場機制障礙分析
1.大學生就業市場條塊分割
信息不暢就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十分重視。各省市勞動部門、教育部門、各高校紛紛舉辦大學生招聘,形成大小不一、類型多樣的就業市場。但這些就業市場卻是各自為陣,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流通不暢,信息輻射力和擴散力不強,學校與企業、學生與企業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和協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疲于奔命,畢業生求職和用人單位的尋才都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號指示作用不強,供求交換難以形成。
2.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環境缺乏支持和保障
市場規范運行,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市場化就業問題的必由之路,但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存在著一些秩序混亂、缺乏監督的情況,不利于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首先,勞動人事及戶籍管理等相關制度依然保持舊有傳統。很多地區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外地生源畢業生設置諸多限制條件,畢業生報到程序和落戶手續繁瑣,造成畢業生跨省市流動渠道不暢,與畢業生市場化的擇業機制不相適應。其次,大學生就業中介機構缺乏規劃和鼓勵政策。一方面,存在非法中介機構對求職大學生進行欺詐活動,另一方面,政府對其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財稅減免力度不大,這對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中介機構來說缺乏利益刺激作用,就業服務質量和服務范圍都受到限制。第三,自主創業的市場環境有待優化。大學生創業是今后大學生就業的新方向,但目前社會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缺乏基本的社會認同和社會支持,創業教育支持不夠,創業文化氛圍不足,大學生自主創業時面臨融資難、高風險、低回報的窘況,高校畢業生創業之路舉步維艱。
3.大學生專業結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
高等院校很多專業設置沒有面向市場需求,僅僅是以現有師資力量或傳統產業為依據。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辦學方向和專業設置的調整滯后,導致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不適應。不少高校的教育管理過于強調統一規劃的培養要求,忽略了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提升,限制了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影響了大學生的供給與就業機會的有效匹配。
4.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后
就業市場的變化隨著我國高校就業制度的改革,高校畢業生就業方式由原有的“統招統分”轉變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就業方式的變化必然要求就業觀念隨之轉變,但是現狀卻并不樂觀。大多數畢業生或是對自我評價較高或是對社會現實缺乏了解,就業期望值偏高,“高薪”是許多大學生求職的主要考慮因素。在地域選擇上,更多地考慮京、滬、穗等經濟發達的城市,不愿到中西部小城市和偏遠貧困地區;在行業選擇上,偏好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外資企業,不愿到中小企業和農村鄉鎮;在職位選擇上,偏向于所謂的“管理崗”、辦公室,不愿到基層一線。這種不良的就業心態導致少數部門和職位競爭相當激烈,人為造成就業困難,客觀上阻礙了大學生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空間內就業。
三、大學生就業創業市場機制的完善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本質原因是畢業生就業的市場機制還未真正形成并發揮有效作用。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道路上,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學生自身的相互配合。只有這四方聯動,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
1.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
(1)做好政策引導,加強宏觀調控。市場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求失衡,這需要政府運用經濟杠桿,對人才資源配置加以引導和調節,對于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大學生,在待遇和生活條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人才去工作。政府在進行政策引導時,尤其要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政府應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創業的財政稅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社會保障政策,擴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貸款規模,逐步緩解和解決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放寬市場準入、簡化審批手續,營造有利于創業的環境,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導向機制及其各種政策配套措施,激發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動力。
(2)完善法律法規,保護大學生切身利益。政府應該按照市場體制的要求,消除舊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簡化畢業生報到程序和落戶手續,加大畢業生擇業在地域上的自由度,消除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區域壁壘。要盡快制定關于畢業生就業市場開設條件、交易規則、大學生就業市場主體行為等方面的法規和政策,明確市場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反對不正當競爭,制止欺詐行為,規范就業市場秩序,明確供求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維護各方合法權益,使大學生就業市場運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求均衡鋪平道路。
2.加強社會支持和服務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對畢業生家庭而言,家長應該克服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幫助和鼓勵自己的子女樹立自強自立意識,積極參與競爭,依靠自身實力去找工作,敢于嘗試自主創業。對用人單位而言,要摒棄招聘過程中過分強調工作經驗和借機壓價的行為,注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和職業發展道路上的可塑造性,利用現在充分的大學畢業生資源,加強人才儲備,給予招聘的畢業生合理報酬;同時,密切與高校的合作,進入校園開設職業指導講座,提供實習崗位等,為高校人才培養貢獻力量。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介而言,要規范自身組織管理,建立自律、誠信的自我監督機制,使自身在推動大學生就業市場健康發展方面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整個社會要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和廣泛的社會支持網絡,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
3.改革高校教育管理體制
(1)進行課程改革,完善教育教學體系。高校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調研,了解市場對人才資源的需求狀況,再結合自身師資、特色等資源,找準定位,適時調整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合理減少就業率較低專業的招生規模,適當增設符合社會需求的課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校教學與市場人才需求相吻合,發揮出高校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應有作用。
(2)重視素質拓展,提高就業能力。高校除了要教授給學生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重視對學生組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培養。學校應注重營造校園文化活動,利用“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豐富學生就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同時,高校還要與用人單位密切聯系,建立校外實習就業基地,了解企業人才需求,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搭建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交流的平臺。
(3)建立就業指導機制,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引導。第一,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培訓。一支職業化、專家化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師隊伍是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鍵,學校就業職能部門應該予以重視,提高就業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和學院輔導員的素質,以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指點求職技巧、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等。其次,推行職業生涯規劃項目。從認知階段起步,將職業指導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對學生進行分類分階段教育,引導學生做好面對將來就業創業挑戰的準備。第三,進一步完善職業指導課程。除了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等一般性的傳授求職擇業方法的課程外,還應結合現階段實際,增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課程,比如KAB、SYB創業實訓課程,推進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系統化。
4.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自我培養
(1)更新擇業觀念,拓展就業空間。大學生要拋棄“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和就業身份等級觀念,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騖遠,也不攀比從眾,珍惜就業機會,主動到基層就業,施展自身才華;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新型就業觀,在實踐中調適,科學地評價自我,科學地定位自我,找準個人期望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科學擇業,積極創業。
(2)增強主動意識,提升綜合能力。大學生在校期間要不斷優化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學精專業知識,并注意學以致用,加深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靈活運用;要通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精神,提高組織協調、人際交往的能力,強化不畏挫折、創新創業的意識,以積極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