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小論文14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小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小論文 篇1
今天,我和媽媽去外婆家,外婆拿出今年剛收的花生,要炒給我們吃。媽媽說:“炒花生多麻煩,還得用沙炒。”我說:“干嘛非要用沙子,直接炒不是更快嗎?”媽媽說:“那我們就來試一試吧,看誰說得對?”
我的方法是直接炒。等外婆把灶燒熱后,我把一大碗花生倒入鍋內,先用鍋鏟慢慢翻炒,二十幾分鐘后,鍋里冒煙了,我慌忙加速翻動鏟子,可花生還是越來越黑。我說:“花生應該熟了吧!”外婆說:“還早著呢!”我只得耐著性子又炒起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外婆才說能了。我盛起來一看,花生個個都已經變成“焦黑碳”了。我拿了幾個嘗了嘗,不是焦的是生的。
唉,看媽媽的吧!只見媽媽把一大碗沙子倒入鍋內翻炒,一分鐘后,倒入一碗花生。只見媽媽不緊不慢地翻炒著。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她把花生盛了起來,濾掉沙子。我不相信媽媽能這么快就把花生炒熟,用驚奇的眼光望著媽媽炒好的花生:皮略有點泛黃,撥開一看,仁也熟了。我嘗了嘗,既香又好吃。
咦,真是怪了!為什么直接炒反而慢呢?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說:“你仔細看看花生的形狀!”我盯著那堆花生發愣,心里想:這花生兩頭凸出來,中間凹進去……
“哦,對了!如果直接炒,花生受熱的面積小,而且受熱不均勻,難怪我炒的花生有的焦,有的生呢!而用沙子炒,沙子受熱速度快,傳熱性能高,它能很快的把自身受到的熱均勻地傳遞給花生,使花生全身也均勻地受熱,所以花生反而熟得快。”我大聲對媽媽說。媽媽聽了我的想法,贊許地點點頭說:“我的女兒真聰明!”
哦,真想不到炒花生還藏著這么大的學問,這真是身邊處處有科學啊!
關于小論文 篇2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稱孔子。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后沒落。春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歷史時期,官學衰廢,魯國成為文化的中心和私學的發祥地。
孔子少時“貧且賤”,年 15歲立志求學,通過私人傳授,博習詩書禮樂。年輕時曾在魯國執政大夫季氏門下任管牛羊、倉庫的小吏。約30歲,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私人講學。顏淵、曾點、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50歲任魯國中都宰,繼升司寇,不久去職,率弟子歷游宋、衛、陳、蔡、齊、楚等國。志欲改良時政,復興周禮,嘗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然終不見用。在外14年,68歲重返魯國,政治上仍不得志,乃專力從事講學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達3000人,身通六藝者70余人。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的教育家。死后葬曲阜城外,弟子們在墓旁守喪 3年,分別時痛哭失聲。子貢不忍離去,又獨自留居 3年,稱頌:“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子張》)。
藝術孔子在當時已有“圣人”之稱,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過孔子整理傳授的儒家經典——五經,被定為必讀的教科書,儒家學說由此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核心,對整個封建時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著指導的作用,從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都給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以極其深刻的影響。 記載孔子生平事跡的《論語》一書,共二十篇,四百九十章。該書是孔子的弟子在其死后根據他平時的講話記錄整理而成的。孔子大約從二十歲就開始從事“循循善誘”和“誨人不倦”的教育工作,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整套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都包含在《論語》里。所以《論語》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好的、最原始的、最權威的材料。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教育思想體系中的寶貴遺產。所以對孔子的教育思想進行解讀對我們的教育實踐的指導和教育理論水平的提升都將大有裨益。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論語》中孔子的言論為原材料,以他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以及如何處理師生關系這三方面作為切入點,淺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對學生的要求
具體可分為幾個部分:
首先孔子強調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和明白學習的意義。這在其對宰予,冉求,顏回三名弟子的評價中可得到充分的驗證。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于予與何誅?”(《公冶長篇》)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篇》)這三則材料很明顯地告訴我們,孔子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非常重視的。冉求在學習上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惑時,孔子告訴他,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走到中途而力盡而止,現在你不是因“力不足”,而是固步自封自動停止前進。這就是勉勵冉求端正學習態度,宰予雖伶牙利齒,天賦較好,但卻無疾而晝寢,不好好學習,不注意自己的學習態度。這令孔子極為反感斥其為“朽木”;顏回雖反應不快,老師講的道理要經過長時間的琢磨才能明白,但孔子卻很欣賞他對學習一絲不茍,持之以恒的態度。孔子認為只有端正學習態度才能積累知識,才能在成就上超越前人。他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端正學習態度與明白學習的意義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篇》)學生子夏亦認識到:一個人只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子張篇》)就可以成為有仁德的人。總的來說,孔子認為只有端正學習態度和明白學習的意義才能使人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孔子這種從學生的主觀意識出發使學生自己認識到學習的妙處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進行教學有重要借鑒作用。
其次,要求學生做到全面發展,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質。在當時就是要學生在詩、書、禮、御、樂、射等方面都加強學習。在孔子的熏陶下,許多弟子都是全面發展的,如顏淵、子夏等。孔子主張學生要通過《詩》,“樂”來培養他們自身的道德情感,從而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他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所謂“興”,就是使人感奮起來,警醒起來;所謂“觀”,就是使人交融情思,有利團結;所謂“怨”,是可以諷刺或批評在上者的不良傾向,這些就是以詩教為手段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孔子強調一個人的成長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篇》)他聽《武》,說它“盡美而未盡善”;而聽《韶》則稱其“盡美盡善”。他相信音樂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感情,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對善的陶冶。因此,學生想全面發展,“詩”與“樂”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要求學生重視道德教育達到促進真善美的合一。這就要做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篇》),“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篇》)此外還要求學生 “非禮勿視、非禮勿所、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篇》)從而使到自己達到全面發展成為當時的“君子”。今天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科之間的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已成為一種自然趨勢。知識結構單一化的人才已不適應社會的要求,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才能承擔建設社會的重任。孔子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有豐富的借鑒意義,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但我們必須看到,孔子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存在不少錯誤和缺點。如孔子只重視人的道德修養方面而不重視生產實踐。弟子樊遲請教園藝,他卻罵他“小人哉”,這就抑制學生真正做到全面發展,對此我們要加以辨別。
再次,要求學生好學。孔子認為人們的知識來源于學習。雖然,他也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陽貨篇》)但這些只是一個學習者擁有的先天條件。孔子強調知識的獲取靠的是后天的不斷努力,學生要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這就證明其先天條件并不是“上智”,但他好學,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篇》)。他對學生的要求就是要自主學習。因此他贊賞的學生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則亡也”。(《先進篇》)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極坦誠地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公冶長篇》)可見,孔子非常注重自主學習。他認為如果有好學的精神就會“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飛焉。”孔子曾贊揚弟子顏回以學為樂,說:“賢哉曰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孔子也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及其弟子“彈琴”、“鼓瑟”、“弦歌”的記載比比皆是。因此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篇》)這形象地說明好學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動力。
但怎樣才能做到好學呢?
《論語》中有明確的答復。首先是要做到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在溫習舊知識時,得到新的體會,再“學而時習之”。學生子夏對此有較深的體會,他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篇》就是每天要增長新的知識,每月又不要忘記所學到的技能,便稱得上是好學了。其次要將學習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孔子看來“學”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到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但這種關系是互動的,并不是以某一方面為重的,所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是學習前人,即一味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一味思考,卻不讀書就危險了。孔子亦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好學也”。這不是把吸收作為思考的前提,而是吸收中就應包含思考,即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他又說“不日好之何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衛靈公篇》)孔子的學生子夏對學思的關系深有體會,說:“博學而篤志,卻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篇》)完美地實踐孔子的要求。孔子在認識和處理學與思的辯證統一關系時,強調學思一致。他意識到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以接受前人的知識為主,以間接經驗為主。這是難得可貴的,他是運用辯證法來解決教學中各種矛盾并應用于實際教學的第一人。我們也要看到他在學習前人的思想結晶時,明確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而篇》)過分強調在舊基礎上發展,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還存在缺乏創新的一面。這也是我們在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時要加以注意。
二、對老師的要求
《論語》中有關教學的言論極多,表明了孔子對于教師的要求甚高,而其中的許多要求對今天的教師依然有指導作用。本文把孔子對老師的要求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孔子要求教師承認教育對象有差別的事實,進而要求教師悉心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逐個了解學生的品格、智力、才干等。在孔子看來所謂學生并不只是受教育者,而是一個能與傳道者結合在一起的實體。他提倡“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篇》),即在真理面前,老師不應讓學生屈服于自己。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做到不完全憑借人為的規定來判斷師生的名分。他更加鼓勵學生在老師面前不要謙讓甚至有時候學生也可以做老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為政篇》)。孔子對學生主體地位如此重視,如此平等地對待學生,在當時等級深嚴的社會是難得可貴的。孔子這種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使他能夠獲得學生的尊敬。由于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學生為主體,他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非常慎重。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患,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思義。”(《季氏篇》)孔子認為這“九思”對教師非常重要,只有遵守了才能慎言、慎行,做到充分重視學生。
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即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這是孔子在智力上認識到不同的學生是有差異的。他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授教時就充分注意到這一點,這在孔子與子貢的談話中可得知。子曰:“女與回也熟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公冶長篇》)顏淵能“聞一知十”,端木賜只能“聞一知二”,此外“閔子待側,喑喑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先進篇》)這些都是孔子在教學時發現的。孔子認為只有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才能對癥下藥找到培養學生的最佳方法。孔子這種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的教育思想,是今天我們在教育上所提倡的,只要我們克服其教育思想中的弊端,就能達到古為今用的目地。
其次,教師要以身作則,不斷學習。孔子認為每一個教師都應該不斷學習,才可以做到“誨人不倦”。他刻苦看書以至“韋編三絕”,為學“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史記 孔子世家》)教師要以身作則首先要對自身的學識有充分的認識。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即是承認自己所不知道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斷學習。孔子對自己的知識就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孔子對教師學識的認識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在《論語》中,對教師的要求集中在如何提升教師的素質上。“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何于我哉?”(《述而篇》)就是說把所見默默地記在心里,努力學習而不厭倦,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是孔子對教師最根本的要求。孔子要求學生好學樂學,自己就“好古敏求”,“學而不厭”;他要求學生“不恥下問”,自己就“每事問”,虛求教;他要求學生確立志向,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身為教師,孔子始終保持“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篇》)的憂患意識。這種以身作則的學習精神,使他發出了“朝聞道,夕死矣”(《里仁篇》)的感嘆,這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早晨知道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孔子這種學習精神給他的學生帶來極強的震撼力,顏淵經常感嘆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贍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子罕篇》)就充分說明了孔子這種以身作則,不斷追求進步的學習精神使學生不敢絲毫放松,也使到孔子的學識能夠不斷隨社會的發展而更新,成為一個優秀的傳業授道者。這種教育思想正是一名教師所必需擁有的,在他所處的時代有這樣的思想是非常不簡單的。
再次,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作為一名教師就必須要有良好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里讓學生接受最大限度的知識。孔子創造的教學方法至今仍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在《論語》中就有很多教學方法方面的言論。例如及時啟發,孔子認為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應該根據學生思維的開展及時進行啟發。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篇》)即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就不要再教他了。此外孔子亦說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篇》)又說:“言之未及而言,謂之躁,言及之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季氏篇》)孔子這些言論就是要求教師抓住學生思考的適當時機對學生進行啟發。如因材施教,孔子在進行授教時充分注意到這一點,他說:“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就是闡述因材施教的最好理念。如循環漸進法,子貢問孔子:“何為斯可謂之士矣?”孔子并沒有直接告訴他,而是在啟發子貢的基礎上,逐步開啟他,孔子告訴他,首先是“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 ”,其次應該“宗族稱孝 ,鄉黨稱弟 ”,再次應該“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孔子認為培養學生接受知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就需要有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此外還有善于適時評價、學思一致等教學方法也是具有獨到之處的。相傳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在《論語》的記載中,可證明為孔子學生的有三十多人,后來許多學生都成為政治、文化上有影響的人物,這個客觀事實說明了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因此,本文認為孔子在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在教學實踐,教學方法上總結出的一些可貴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的。
三、如何處理師生關系
孔子認為教學就應該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只有做到師生和諧相處才能達到教學交融,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師生之間做到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孔子認為知識是學無止境的,他提出“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篇》)即在真理面前,對老師也不必讓步。作為教師不要高高在上,他說到:“三人行,必有我師 ”(《述而篇》)就是要教師放下架子,正是有這樣的認識才使他們的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也就達到了共同促進。例如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逐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不愚” (《為政篇》)這就是他從弟子顏回身上學到勤思的妙處。再如子夏想知道《詩經 衛風 碩人》中詩句的含義,他問得很有深度,對孔子有很大的啟發,孔子沒有隱瞞自己在這方面的薄弱,而是對子夏說:“你能舉一反三,我可以和你討論詩了”。即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繪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等言《詩》已矣。”(《八佾篇》)這就是互教帶來的共同促進。孔子能承認比他小四十四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幫助,說明他確實做到與學生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實踐了其教育思想。孔子這種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他以實際行動說明,如果教師對學生抱著共同學習,相互促進的思想就能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修養從而達到促進師生關系發展的。孔子這種可貴的教育思想,我們應予以肯定并加以吸收。
其次,提倡坦誠相待,真誠相交。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近也。”(《述而篇》)又例如他對子顏曰:“存用我的,則將行道于世,不用我則將藏道于身,這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即“用之則行,言之則藏,惟我寸爾有是夫。”(《述而篇》)這已不像師生間的談話,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間的談心了。學生“伯牛有病,子問之,自犏執其手,”感嘆說:“之之,命夫矣!斯人也而有斯疫也。”(《雍也篇》)又如顏曰死,孔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為慟而誰為?”(《先進篇》)
“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孔子對學生坦誠相對,真誠交往。所以學生對孔子更是倍加尊敬。有人毀謗孔,子貢就說:“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子張篇》)而這就是師生坦誠相對的表現。對孔子在言行上出現的錯誤,學生也能指出,這使到孔子在弟子中間的形象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篇》)正是孔子對學生的深厚感情使弟子對孔子真誠交往,不離不棄,師生之間能夠融洽相處教學相長,同時也成就了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至圣先師”的地位。
綜上所述,《論語》中孔子的教育言論雖分布在各章里,但將它們歸納出來,能清晰地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作為一位終生奮斗不息的教育家,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創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其教育思想,在古代漫長的年代里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然而孔子只重視人的道德修養方面而不重視生產實踐,缺乏創新,只側重個人道德層面的提高,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所謂的“君子”,但這種“君子”是當時剝削階級的維護者。所以任何夸大或美化孔子的貢獻是不對的,但無視他的成績也是錯誤的。因為孔子教育思想中有許多精華,如何更好地研究他,吸收它,并將它進一步發揚光大,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大任務,也是孔子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必須繼承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繼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積極方面,讓其在新世紀再放異彩。
參考文獻
〔1〕.中華孔子研究所編.孔子研究論文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2〕.匡亞明.孔子評傳〔M〕.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85.
〔3〕.王興.論語.仁者的教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關于小論文 篇3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身影,超市里,餐廳里,家里,學校里………都離不開數學。我也有幾次對數學的親身經歷呢,我挑其中兩件事來給大家說一說。
記得三年級,有一次,我和媽媽逛超市,超市現在正在搞春節打折活動,每件商品的折數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禮包,凈含量是628克,原價35元,現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問媽媽。媽媽告訴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35*0。8=28(元)。我恍然大悟。我準備把這袋旺旺大禮包買下來,可是,媽媽告訴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禮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著走著,果然,我又看見了賣旺旺大禮包的,凈含量是650克,原價40元,現在也打八折。這下,我犯了愁,凈含量不同,原價也不同,哪個劃算呢?我又問媽媽。媽媽告訴我35*0。8=28(元),40*0。8=32(元),一袋是628克,現價28元,另一袋是650克,現價32元。用28/628≈0。045,32/650≈0。049,0。049>0。045,所以第二袋劃算一點兒,于是,我們買下了第二袋。通過這次購物,我知道了怎樣計算打折數,怎樣計算哪種物品更劃算一些。
記得四年級,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媽媽給我們倆出了一道題:1~100報數,每人可以報1個數,2個數,3個數,誰先報到100,誰就獲勝。話音剛落,我便思考怎樣才能獲勝,我想:這肯定是一道數學策略問題,不能盲目地去報,里面肯定有數學問題,用1+3=4,100/4=25,我不能當第一個報的,只能當最后一個報的,她報X個數,我就報(4—X)個數,就可以獲勝,我抱著疑惑的心理去和她報數,顯然,她沒有思考獲勝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報數,到了最后,我果然報到了100,我獲勝了。原來這道數學問題是一道典型的對策問題,需要思考,才能獲勝。到了六年級,我也學到了這類知識,只不過,更加難了,通過這次游玩,我喜歡上了對策問題,也更加愛思考,尋找數學中的奧秘。
數學,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剛剛開始攀登時,感覺很輕松,但我們爬得越高,山峰就變得越陡,讓人感到恐懼。這時候,只有真正喜愛數學的人才會有勇氣繼續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數學的高峰上的人,都是發自內心喜歡數學的,站在峰腳的人是望不到峰頂的。只有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感受數學,才能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
關于小論文 篇4
水精靈是一種像果凍一樣的東西。最近一段時間,一種被稱為“水精靈”的玩具,出現在學校周圍的玩具攤上。因色彩艷麗著實吸引了不少同學的眼球,不少人抵擋不住小販的叫賣,常買幾只帶回家,用礦泉水瓶和玻璃瓶泡著可好看了。起初,我們班許多同學也加入了買了水精靈的行列。水精靈是個什么東西?為了滿足我沉重的好奇心。我展開了對水精靈的調查。
我先對學校周圍的商家進行采訪,有毒嗎?有生產廠家嗎?是否符合國家標準?但學校周圍的商家都避而不答,有些甚至威脅我們。我只好改變策略,進行暗中調查,我先買了一袋,用小刀對水精靈進行解剖。立即遭到小販的制止:“這是有生命的東西,這樣,會弄死它的。”據小販說,這是人工培育的海底真菌,它質體柔軟,無毒。用手觸摸的感覺像果凍。這些水精靈有紅的,黃的,藍的,透明的,非常漂亮。圓圓的,約為0。5厘米,捏起來富有彈性。
我們覺得這是一種很少見的兒童玩具。于是開始了調查,并且開始記錄。第1天:開始膨脹了。我把一滴墨水滴入水中,一會兒水就又變成清的了。我很納悶,難道水精靈是污水的克星嗎?第2—3天中,水精靈長出了尾巴。同時開始脫色,尾巴短小,像蝌蚪尾巴。難道是什么生物嗎?第4—5天:產卵。(就是從一個里面出來另一個)水精靈的卵可以捏碎,表面光滑。好像不會動。里外都是透明的。還十分有彈性,真奇怪。水精靈整個生長過程就像是一個細胞分裂過程。
后來我上網查才知道水精靈是一種吸水性樹脂(化學材料),一般是用淀粉混合丙烯腈制成的。它們是膠丸大小的透明小球,有紅的、黃的、藍的……。因為放入水中會有“神奇”的變化,所以它們叫“水精靈”。這些珠子很軟、很滑、在水里膨脹以后,有的會鼓出一個包。慢慢地分解,所以珠子就會越來越多。為了提高產品彈性、使色澤更艷麗,部分商家添加了有致癌危險的苯乙烯聚合物和工業色素。此外,如果未成年人不慎吞食,經過胃酸溶解,還可能釋放出毒素。專家提醒,該類產品多為非食用的工業原料,長期觸摸,有可能造成中毒,觸摸后一定要洗手,謹防危害身體健康。
建議大家最好不要玩這種東西。如果皮膚接觸了就要趕緊清洗,切忌讓年齡小的孩子玩耍,以免呑食。
在這里給大家提個醒:大家以后看到像水精靈這樣外表奇怪的東西賣千萬不要買,盡量不去圍觀。
關于小論文 篇5
都說地理是出了名的“無語”,心想上無語課的老師肯定是“無語的父母”。這不,第二遍上課鈴響了半分鐘了,仍不見老師的蹤影,教室里亂哄哄的,連黑板也沒人擦。
半響,走進來一個美麗的小姐,眉濃、眼大、鼻挺、唇薄,莫約三十多歲。
她默默地拿起黑板擦從上到下,耕田般緩緩地把黑板抹得一塵不染,她一絲不茍的精神把我們也抹得心慌意亂,“我姓袁”她介紹道,每堂新課,老師都要下這樣的棋,不滿之色凝成我臉上的風景,“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在一起學地理吧。”袁老師用余光掃視一下全班,讓人感覺陰森森的,“對我,不要寄太大的希望,當然,我也不會讓你們失望。”我的心一陣震顫,突然覺得袁老師有點實在。
“兩個月前,我是教歷史的,那就讓我們借助歷史這座橋梁學好地理吧。”袁老師的介紹別開生面,同學們都瞪著大眼,宛如看戲。
“元謀人,是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于云南元謀附近,距今有170萬年左右,是屬于舊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我愁著臉聽著枯燥無味的介紹,剛有的一點好感頓時消失,忽然發現老師從口袋里掏出一條具有云南風味的披肩,我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過去,真美!“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條絲巾漂亮嗎?它來自美麗的云南。云南,意即“彩云之南”,一年四季如春,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52個民族,云南的旅游資源也相當豐富,以其美麗的自然風景、多彩的民族風俗和宜人的氣候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去旅游,你們知道西雙版納的吊腳樓嗎?第一樓是動物們的家,第二樓是人居住的正間,待客、吃住都在這里……。”
“叮咚,叮咚”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都意猶未盡,圍著老師問這問那,“無語的父母”其實并不無語,反而讓我們聽得津津有味,我愛上了地理課。
關于小論文 篇6
你就是再大的學問家,也別想知道澳大利亞東北部那個島的“別名”,只有我們高二(3)班的人知道它叫“小王八島”,因為我們有個如此之神的地理老頭兒——宋老師,他會告訴我們這樣形象的名字。宋老師是我們文科班老師中最迷人的一位男士。雖然他的西裝總是露出長長的毛衣袖子,他一笑臉上便隆起幾個巨大的褶皺山系,他的憨笑聲能嚇跑加勒比海的鯊魚,他的思想言論尚停留在五十年代初期,但我們還是喜歡他,因為他是如此如此的生動、活潑、可愛。
我相信宋老師是個舞蹈家。因為他在講地球在黃道面繞太陽轉時,極其優美地跳著圓圈舞:只見他兩手插腰,斜著胖胖重重的身子繞著講臺“一邊自轉一邊公轉”。“我這腰是黃道面,講臺是太陽,我就是地球……”我們欣賞得簡直要把地球命名為“宋氏大行星了”。我們牢牢記住了黃道面,只是留下了小小的“后遺癥”,每次宋老師指到黃道面,我們就會異口同聲:“那是您的腰!”
宋老師還是“聯想集團公司”的董事長。他的聯想能力驚人。“你們知道基隆和高雄哪個更靠北?”看到我們迷惑的眼光,他可得意了:“我就這么記——臺北人愛吃雞,吃雞就得養雞,養雞就得有雞籠,基隆當然在北邊,哼哼嗬嗬——”又來了,他特有的能嚇跑加勒比海鯊魚的憨笑,他一得意就這么笑,臉色發紅,不大的.瞇縫眼直放光,面門上來個地殼變動,滿頭花白頭發都在跳草裙舞。而且他還會用肥肥厚厚的掌攥起來講解山脊山谷的農民型號的大手,從腦門抹過滿臉的褶皺山系,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得意得淋漓盡致。
宋老師特別偏愛我們班。每次他到班里上課,值日生總要誠惶誠恐地打水、涮盆、擦黑板、掃地、倒土,還要藏好又臟又臭又油的熱飯兜子,否則他肯定要親自上場打掃一番,而且還要饒上一大頓嘮叨。如果他挑不出什么毛病就會讓我們遭到一陣表揚,哎呀,這種表揚總是讓我們聞到五十年代的“革命味兒”,都是什么“同志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類。他要是問你世界之最,如果你不會,那么最好回答中國。因為即使答錯了,他也會為了你心懷民族自豪感而對你慨然一笑;否則,如果是中國你卻答成別的國家,他就會板起臉,一字一字極為深切而緩慢地說:“同志們,可別忘了咱們的母親呀!”
關于小論文 篇7
去年夏天爸爸給我買了兩只小巴西龜,它三角型的頭上長著兩只小黑豆似的眼睛,皮膚呈灰褐色,脖子上有許多褶皺,伸縮的彈性很大。小烏龜背上背著一個橢圓形的硬殼,一共分成十三塊,腹部是黃色的還有一些花紋,真像一位將軍身上穿的鐵甲。
剛買來時把它放在一個很小的玻璃瓶里,活動的空間太少。為了給它一個寬敞的房子,我跟媽媽特意從市場上精心挑選了一個大的玻璃缸,這下它在里面玩的可更歡了,在新居里面跑來跑去,爬上爬下。
夏天的小烏龜就像一個淘氣的小男孩,我每天都把它放出來,讓它在地板上、沙發上鍛煉身體,有時它爬到陽臺上曬太陽;有時候它還會超越自我,有一次我在地板上放了一塊烏龜食,它以最快的速度沖了過去,打破了自己原來保持的記錄。還有一次我故意把烏龜四腳朝天的放在地板上,誰知,小烏龜伸長脖子,挺起了肚子,四只腳不停地劃著,不一會兒,自己翻了過來,我驚呆了,小烏龜居然這么頑強,我們學習同樣也應該有這種不懈的精神。
冬天來了,小烏龜變得懶洋洋的,慢慢的那只活潑可愛的小烏龜就開始冬眠了,這時的他就像一個小嬰兒一樣在熟睡,無論你怎么動它,他都不睜眼,再好吃的美味它也不吃了。
現在春天來了,小烏龜慢慢動了起來,眼睛也睜開了,也開始蛻皮了,有時我還會幫他一下。
我可愛的小烏龜快點動起來,美麗的春天來了!
關于小論文 篇8
摘要:雖然人們也從未停止過對建筑與氣候、建筑與域的研究,但在不同的時期里對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認識程度及重視程度是不一致的,這與人們在發展過程中對待自然的態度有關。人類對待地理環境的態度經歷了“決定―――虛無―――或然―――必然”的過程。
關鍵詞:自然地理環境;建筑思想;設計概念
1. 1 古代建筑中的地理環境“決定”論
古代中國人崇拜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中國的傳統建筑比較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風水術”的實質不外是對地質、地貌、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景觀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做出或優或劣的評價和選擇,以此為依據采取相應的規劃設計的措施,從而達到趨吉避兇,創造適于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因此說地理環境因素在我國古代建筑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早期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非常大,從而產生了以自然過程的作用來解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進程的社會理論,這就是西方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萌芽于古希臘時代,盛行于18 世紀、19 世紀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曾廣泛流行于社會學、哲學、地理學、歷史學的研究中。古代西方雖然不象古代中國一樣擁有一套完整的風水學說體系,對地理環境中各因素對建筑設計都有明確而具體的指導,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對西方古代建筑影響仍然是很明顯的。例如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的石頭建筑及其建筑群體的形式,均與古希臘的地質景觀條件有關,古希臘內地多山,土地貧瘠,但盛產大理石,為建筑和雕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料。地勢崎嶇,河流短促,缺少開闊地和平原,其建筑群體布局以自由的、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原則為主流。
1. 2 工業時代現代建筑的地理環境“虛無”論
對建筑學來說,地理環境因素對建筑的影響不像“決定論”本身在社會理論中的地位那么長久而穩固,長久以來,大多類型的建筑的設計僅從形式美學、空間、結構技術等等方面考慮,而看不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自從工業革命以后,現代建筑的出現,全球建筑形式國際化、大同化,就是普通的居住建筑也再難找到基于地理環境因素的設計,這一時期從總體上可以說是建筑的地理環境“虛無”時期,無視地理環境因素的存在,必然導致建筑與環境的對立。因此,建筑成為破壞環境的主導因素,不考慮環境因素影響的建筑也為人類的生活前景埋下了無數的隱患,諸如地震、洪災給城市及村莊帶來的毀滅性的打擊。
1. 3 后工業時代建筑創作中的地理環境的“或然”論
人類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從建筑的發展過程來看,是一個模仿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并最終凌駕于自然之上的過程。這一過程在現代建筑時期走到了極端,其結果是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惡化。20 世紀50 年代以后,歐美經濟發達,社會穩定,但城市整體視覺環境的惡化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使人們注意并重視到現代建筑最大的問題―――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從而使建筑思潮的總趨勢朝向多元論方向發展,這種趨向的目的是要求獲得建筑與環境的個性及明顯的地區性特征,地區性的特征的表現即為建筑應受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并反映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背景。比如“新鄉土派”的創作觀念,注重建筑自由構思結合地方特色與適應各地區人民生活習慣。使得建筑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被緊密地結合起來,而生態學與建筑學的結合,更是將地理環境因素對建筑設計的關系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1. 4 新時代的綠色建筑創作中的地理環境“必然”論
進入21 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工業社會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嚴重問題: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氣候變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正奉為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1992 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里約熱內盧宣言”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這種新的發展觀必然導致產生新的建筑觀―――綠色建筑觀。解析綠色建筑的概念,主要表現為對環境問題的回應,地理環境因素是綠色建筑生態體系構成部分,至此,地理環境因素在建筑創作中確立了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考慮地理環境因素在綠色建筑的創作中成為必然。
2 建筑設計中地理環境因素的表達
2. 1 地理環境因素影響下的建筑思想
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學專著《建筑十書》里有不少章節涉及到建筑與氣候,如對建筑的方位、房間的自然采光及建筑材料產地等問題的論述,說明了古代西方人的適應自然的思想。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研究不斷地產生一些思想影響并指引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由此產生了各種與環境相關的建筑理論,對建筑的理論及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例如賴特與“有機建筑”理論、文脈主義建筑理論、建筑與環境共生的理論、適應氣候的建筑理論及綠色建筑理論等等。
2. 2 自然地理環境因素與建筑設計概念
任何設計都始于對設計概念的追求,建筑師以建筑所處的地理環境作為構思的依據,通過環境受到啟示或引發靈感―――設計概念。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由地理環境因素影響產生的設計概念有以下幾類。
1) 建筑形式模仿地理景觀
由模仿地理景觀結構而產生的建筑設計理念,可分為地理景觀形態的構造模仿、地理景觀形態的意境模仿兩類。地理景觀形態的構造模仿著重于建筑形態與自然形態的相似性,并對原有的地形地貌持一種謙恭的態度,讓建筑順應地形,從而使建筑與所處自然環境產生某種脈絡關系;地理景觀形態的意境模仿首先要對地理景觀環境進行解讀,從地理景觀形態中攫取其某些顯著的有代表性的因素,提煉出概括性的能表達景觀意境的元素來表現建筑。
比如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設計,該建筑坐落于克羅拉多州的落基山脈山谷中,那里的弗德臺地國家公園是北美印第安人史前居住地遺跡保留地,他說:“當地印地安人的建筑就與那種自然的環境十分的相稱,十分的協調.他們使用同樣的石頭,使用同樣簡單的造型,……巨型的石塊,巨大的石窟,簡單的幾何形體,自然的造型,都是值得我借鑒的東西。”大氣研究中心外形簡樸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
2)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觀
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觀的主要表現是尊重自然,盡可能地減少對地球表面的區域景觀的破壞,追求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結合。掩土建筑將建筑主體植入地下,以保證地表景觀的完整性或者使建筑猶如從地下生長出來一樣與地理景觀形成有機的整體,前者如貝聿銘的“美秀美術館”,后者如現代建筑大師賴特的流水別墅及安騰忠雄的水御堂。
3)自然要素在建筑形式中的抽象化運用
將自然地理景觀中的各要素抽象化引入建筑形式的做法,是很多優秀的建筑大師常用的手法。比如路易康,他認為“于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因為它有情調,―――它提供了我們共識的基礎,它使我們能接觸到永恒。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藝術的光。”他在肯貝爾藝術博物館成功的運用了光線的變化。再如安騰忠雄的關于光、風、水的系列宗教建筑,他著意把“綠化、水、光和風根據人的意念從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來”,引入建筑物之中以產生“神性”的空間境界。
4)氣候建筑
建筑與氣候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但卻不斷有建筑師從中感知到新的理念,使氣候建筑的形式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如印度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的以“開放向天”的空間為中心的適應氣候的設計策略;楊經文提出的“生物氣候摩天大樓”的理論和實踐。
3 結語
環境的惡化,能源的危機,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人類在改造環境中的行為。建筑作為人類改造環境行為的表征物,其目標究竟是什么?綠色建筑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建筑的目標在于通過人類的建設行為,達到人與自然安全、健康、和諧共生,滿足人類追求適宜生存居所的需求與愿望。實現這種需求與愿望的根本途徑是了解自然環境。楊經文說:“縱觀人類歷史和所建住宅,除了景觀本身的基本地質結構外,氣候是其惟一一個不變的因素。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也許和人們的視覺品味和審美觀念在一段時間里,比如一百年中,悄悄變化,但是氣候始終在它的循環過程基本保持不變。”
關于小論文 篇9
星期天,我和媽媽一塊兒做了個實驗。
我按照媽媽的吩咐,拿來一個干燥的空玻璃杯,一個打火機,找來幾支蠟燭和一些石灰水。
首先,媽媽取出一根蠟燭,小心翼翼地點燃它,豎拿。蠟油順滴在了臺子上。媽媽乘蠟油沒有凝固時,將蠟燭粘在臺子上。然后,媽媽把一旁的空杯子照在上面。這時,蠟燭似一個乖巧的小孩一樣,熄滅了火星。我看了以后覺得這個實驗并不怎么奇特,但自己卻又說不出什么理由,只好請教媽媽。
媽媽說,因為火在燃燒時需要氧氣,而杯子把它蓋住了,里頭的氧氣就受到了限制,很快火焰就會把氧氣燒光,當杯子里沒有氧氣時,它就會熄滅自動熄滅了。
接,媽媽把澄清的石灰水倒進燒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燒杯壁就附一層石灰水了。又把這個燒杯罩在火焰上,一會兒燒杯壁的石灰水就渾濁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很納悶。
媽媽聽了,笑說,你還是去請教電腦老師吧!
我一聽,打開電腦查了起來,原來這是因為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會發生化學變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體碳酸鈣。“哦,原來是這樣呀!”我急匆匆地喊來媽媽,給她看了電腦上的說明。媽媽笑說:“今天你有知道了一個新知識了。”
真是一次有趣的實驗!以后,我還得多做些實驗,多了解掌握一些科學知識!
關于小論文 篇10
如今,隨著義務教育法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能上學了,而且,如若家庭方面比較重視教育,經濟負擔不算太重的,紛紛將孩子送到了私立學校。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但與此同時也來了諸多弊端:學生對外界的依賴性強,沒有了自己原生態的一面,學習上缺乏獨立思考,總是在等待老師講解,課堂上聽不懂,甚至會去請家教,我覺得并且我也相信多數人也會認為必須唾棄這種囚禁思維的惡習。其實,在這人群當中的,都是聰明的,可也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聰明,所以就把學習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說明他們對學習的認知不深刻,不去重視學習。
即便是在某次機遇,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那股鏗鏘熱血,最多也只能燃幾天,然之后,就變回原形了。不管被灌進多少思想理念,教多少的大道理,好似都變成了空話,聽多了,甚至開始麻木了。
換個角度去思考,相反的,我們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對外界的依賴要摒棄,但外界給予的幫助應欣然接受。現時代的學生,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易往偏路走。這諸多問題其實不難解決,用心去探索和觀察會發現,其實最主要解決辦法——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正確的引導。
愛因斯坦說過:“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對于渴望成功的同學來說,正確的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應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老師講新課之前把要學的內容獨立地自學一遍,預習對于提高聽課效率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預習不是簡單地把課本內容看一遍,而是發現問題并思考自己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才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還有練習,練習就是有針對性地去解決不懂的點,平時做完題之后,及時地歸納、總結、分析,爭取做到舉一反三。
最后是要有合理作息時間,最好能夠羅列一張表,按部就班,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做到勞逸結合。
做到這三點,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
正值風華正茂,我們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關于小論文 篇11
星期天早上,我打開冰箱拿雞蛋,準備煎一個荷包蛋。我猛地一拉,發現橫臥的幾只雞蛋經不住猛烈的搖晃,流出了鮮艷的蛋黃和透明的蛋液。而豎臥的雞蛋卻完好無損。這是為何呢?我跑去問正在看報紙的爸爸,爸爸說:“你自我做個實驗就明白了。是這樣做的……”
我為了探個究竟,照爸爸說的做了一個小實驗:我拿了一大團橡皮泥,分成四小團。上方豎直放上四只雞蛋和一塊木板,再放上《新華字典》和《小學生作文》兩本書。讓我驚訝的是,結果雞蛋毫發未損!我想假如雞蛋是橫放又是什么結果呢?動腦不如動手,我就在橡皮泥上橫放了四只雞蛋。哎!讓我沒想到的是:剛放上一本《新華字典》,雞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這幾只雞蛋的殼剛好是薄的呢?不如換別的蛋試試看!但是結果還是一樣。我再想:一邊放豎的蛋,一邊放橫的蛋,在橫放的雞蛋下墊點橡皮泥,讓這兩只雞蛋一樣高,結果又是怎樣樣呢?我又做了個小實驗,結果放上一只鉛筆盒,原封不動,又放上一只瓷盤,橫放的雞蛋“啪”地一聲就碎了。
這是為何呢?我仔細思考:這蛋是不是都是兩端殼硬,中間殼軟呢?我這想法是對還是錯呢?假如是對的,為何是兩端殼硬、中間殼軟呢……我一下子想出了好多問題。之后,我翻翻科學書,查了查資料,又問了問老師,得出了一個結論:我的想法是錯的。正確的答案就應是:把雞蛋橫放,一壓就破了,假如把它豎起來,就不易破,這說明同樣的材料的強度大小,決定于形狀的不一樣。這就像拱橋和平橋,兩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一樣,拱橋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經過做這個實驗,我養成了遇見問題就要仔細思考,爭取弄懂的好習慣。
關于小論文 篇12
在動物世界里有許多奇怪的現象,如兔子的眼睛為什么是紅色的?魚睡覺為什么睜眼?許多許多,但我覺得變色龍會變色很神奇,所以我對它進行了研究。
變色龍一般身長25—30厘米,舌頭比身子還長,它有一個特殊的本領那就是會變色,這樣它就可以很好地把自己偽裝起來,就好像穿了一件迷彩服一樣,既可以避免敵人的侵害,又可以迷惑它要捕捉的食物,便于采取突然襲擊。
這是為什么呢?我上網查了一下,原來它的皮膚內有許多不同的色素細胞,有黑色素細胞。紅色素細胞。金色素細胞。這些色素細胞受神經和激素控制。當環境中的光線。溫度。濕度等發生變化時,或是受到驚嚇時,神經系統立即會做出反應,引起各種色素細胞的收縮或舒張的變化,產生不同的組合,像我們繪畫時用“三原色”可以調出許多種不同顏色一樣,變色龍的身體就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變化。
變色龍能隨環境變化改變體色,長期對自然環境適應的結果。有不少動物都有這種本領,如海邊的招潮蟹;有的外形也可以隨環境變化,如枯枝碟,顏色與形狀與一片枯葉幾乎沒有區別。動物的這種對環境的適應性成為“擬態”。
知道了這個道理,我一點也不足為奇了。
關于小論文 篇13
媽媽曾給我出過這樣一個謎語:“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下八卦陣,單捉飛來將。”這則迷語告訴我們:蜘蛛專吃活的東西。“難道它不吃死的東西嗎?”我想。這引起了我的興趣,于是我做了個實驗。
我從墻角處捉來一只小蜘蛛,把它放進一個盒子里。心急的我沒等蜘蛛織網,就撿來一只死去的小蟲、一只死蒼蠅,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卻置之不理。我隨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走了。
為了徹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的東西。第二天,我又來到盒子前觀察,看到死昆蟲、死蒼蠅還在原來的地方,可盒子角處卻多了一個網,蜘蛛在網上安靜地趴著。這時,我想:昨天死蒼蠅、死昆蟲沒被吃掉是不是因為沒有網呢?于是,我又將死蒼蠅拿起來輕輕地放在網上,可蜘蛛還是一動不動。緊接著,我又用筆尖輕輕地觸動了網的邊緣。蜘蛛這才有了反應,開始向顫動的方向爬去,我把筆收回,網停止了顫動,信號就斷了。它又停了下來。不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我又用筆尖觸動網上死蒼蠅的身體,網開始顫動,蜘蛛就開始向這邊爬來,我又把筆尖收回,蜘蛛又停了,和上次一模一樣。過了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噢!我終于明白了:原來蜘蛛是靠網的顫動來產生感覺的,靠織網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為了證實蜘蛛是否是靠網的顫動產生感覺,我又做了實驗。將筆尖放在網上死蒼蠅的身上,長時間的顫動,網的震動越來越大,蜘蛛產生的感覺好像也越來越強烈。蜘蛛匆匆忙忙地趕過來,等蜘蛛碰到蒼蠅時,我將筆尖收回,只見蜘蛛尾部很快噴出黏黏乎乎的蜘蛛絲將蒼蠅捆住,接著我又看著蜘蛛的背一動一動的,好像在吸食蒼蠅。不一會兒,網上就剩下一個完整的空殼了。這個實驗證明了蜘蛛吃動的昆蟲。
我又到圖書館、書店和互聯網上查閱了大量有關蜘蛛的資料。其中《普通動物學》一書中說道:“蜘蛛為食肉性動物,其食物大多數為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但口無上顎,不直接吞食固體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當昆蟲等動物觸網時,會用力在網上掙扎,使網絲顫動而使蜘蛛很快發覺,蜘蛛便順著縱向絲向獵物爬去,用蛛絲包裹獵物,固定于網上。先用螯肢內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獲獵物體內,將其殺死,再由中腸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獲物的組織中,很快將其分解為液汁,然后吸進消化道內,最后吃剩下的體殼被完整的棄留在蜘蛛網上。這些資料都充分證明:飛來的昆蟲使蜘蛛網顫動,網顫動會使產生感覺,蜘蛛產生感覺就會將獵物捕獲。因此,這證實了蜘蛛只吃活物,而不吃死的昆蟲。
關于小論文 篇14
今天,我去釣龍蝦,我帶著釣竿和釣餌(豬肉)去一條混濁的溝里釣。沒一會兒,我就釣到了10只龍蝦,正當我興高采烈的回到家準備紅燒時,發現小龍蝦的殼上沾滿了污泥,一開始我以為溝里的小龍蝦臟一些,少一些,于是我又到一個清澈的塘里去釣龍蝦。結果一只也沒釣到,于是我作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小龍蝦喜歡在混濁的水里生活。
既然猜測了,我就要想盡辦法來證明這一點。我立馬行動起來,我找來兩只桶,一只桶裝渾濁的水,一只裝純凈水,并在桶里各放了5只龍蝦,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到了第三天,渾濁的水里的龍蝦仍然生龍活虎,而在清水里的小龍蝦已奄奄一息,這證明了我的猜測是正確的。
我又做了一個實驗,我仍然把一只桶里裝渾濁的水,一只桶里裝清水,各放進5只龍蝦,但這次實驗我并不求小龍蝦喜歡渾濁的水還是清水了,我是在求小龍蝦吃什么,我不去管渾濁的水里的小龍蝦,我天天喂食給清水里的小龍蝦,但喂的是一些被我切得小得不能再小的魚肉、腐肉、水草、水藻等,過了5天后,渾水里的小龍蝦和清水里的小龍蝦一樣生龍活虎,這個實驗證明了小龍蝦吃小得不得了的微生物。
現在我終于知道小龍蝦為什么喜歡渾水了,由于水里有極小的魚肉、腐肉、水草、水藻等,而這又是小龍蝦的最愛,所以小龍蝦就喜歡渾水了。
經過這次實驗,我心里十分高興,由于我又知道了一個科學知識,希望大家也常做這類科學實驗,只有這樣,才能多了解科學知識,增長見識。
【小論文】相關文章:
科學小論文獲獎論文06-11
科學小論文獲獎論文07-12
環保小論文06-12
科技小論文精選06-12
地理的小論文06-10
植物的小論文04-11
科技小論文06-13
雞蛋的小論文06-12
科技小論文06-13
環保小論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