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性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回顧性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回顧性論文1
一畢業論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二畢業論文的規格: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
三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在大學的最后一個學期,運用所學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知識,獨立地探討或解決本學科某一問題的論文,它是在撰寫學年論文取得初步經驗后寫作的,它的題目應該比學年論文大一點、深一點。其基本標準應該是:通過畢業論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運用大學三四年間所學得的基礎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本學科內某一基本問題的學術水平和能力。當然,它的選題一般也不宜過大,內容不太復雜,要求有一定的創見性,能夠較好地分析和解決學科領域中不太復雜的問題。本科畢業論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學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如果寫得好,可以作為學士學位的論文。
四選題的重要性
選題能夠決定畢業論文的價值和效用
選題可以規劃文章的方向、角度和規模,彌補知識儲備的不足
合適的選題可以保證寫作的順利進行,提高研究能力
五選題的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現實意義(實用價值和理論價值)
勤于思索,刻意求新(從觀點、題目到材料直至論證方法全是新的、以新的材料論證舊的課題,從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觀點、新的看法、對已有的觀點、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質疑,雖然沒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夠啟發人們重新思考問題)
知己知彼,難易適中(要充分估計到自已的知識儲備情況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要考慮到是否有資料或資料來源、題目的難易要適中、題目的大小要適度)
六選題的具體方法
瀏覽捕捉法(將閱讀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進行分類、排列、組合,從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將自己在研究中的體會與資料分別加以比較,找出哪些體會在資料中沒有
或部分沒有;哪些體會雖然資料已有,但自己對此有不同看法;哪些體會和資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體會是在資料基礎上的深化和發揮等等。經過幾番深思熟慮的思考過程,
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這種想法及時捕捉住,再作進一步的思考,選題的目標也就會漸漸明確起來)
追溯驗證法(先有擬想,然后再通過閱讀資料加以驗證來確定選題的方法)
選好了畢業論文的題目,必須進行理論準備,否則積累資料、形成論點和論據都會迷失方向
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是積累資料的向導
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是形成論點和論據的必要條件
以經濟學論文來講,首先要掌握經濟學原理、還要掌握應用經濟學知識,包括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財政學、外貿經濟學、金融學、企業管理學,等等、
還要掌握研究經濟現象必須具備的方法論知識,這主要是指經濟數學、統計學、會計學、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技術等有關數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識、撰寫經濟學論文而不掌握數
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七積累資料的方法
以下幾方面的材料:統計材料、典型案例、經驗總結等等、國內外對有關該課題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邊緣學科的材料、名人的有關論述,有關政策文獻等、搜集論文作
者當時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等背景材料
八資料的辨析:適用性、全面性、真實性、新穎、典型性
擬定結構提綱
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檢查每一部分在論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從中心論點出發,決定材料的取舍,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棄,盡管這些材料是煞費苦心費了不少勞動搜集來的
要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
九形成論點和論據
由于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即使一種新觀點出現,當時看來是完善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總會發現原有觀點的不足之處,所以,可以說,絕大部
分已有的研究成果都給后世留下了補充性的研究課題。
補充性論點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肯定與發展,而匡正性論點則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的否定與糾正。這種匡正性論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通說(即流行的說法或觀點)的糾正,另一方面是對新出現的某種觀點不足之處的糾正
回顧性論文2
【摘要】
目的:探討循證醫學在一氧化碳(CO)中毒心臟損害患者回顧性分析方面的應用價值。方法:以循證醫學為理論指導,收集100例CO中毒心臟損害患者,分析與歸納其心電圖特點和心肌酶檢查水平。結果:發生心電圖改變22例,改變率22%;CO中毒心臟損害患者CK、CK-MB改變67例,占總數67%。通過積極治療,所有患者心電圖及心肌酶均恢復,無惡性心臟事件發生。結論:CO中毒心臟損害患者心電圖、心肌酶改變情況臨床十分常見,通過在循證醫學指導下及早干預治療,能有效恢復至正常水平,是臨床治療本病的有力舉措。
【關鍵詞】循證醫學;CO中毒心臟損害;回顧性分析;應用價值
臨床研究發現,CO重度中毒者心臟損害亦較多見,其臨床癥狀輕者可出現頭痛頭暈、乏力,重者致意識障礙,昏迷,甚至死亡。現將我院2007年1月-2014年4月收治100例CO中毒心臟損害患者情況總結論述如下。
1循證醫學
針對CO中毒心臟損害患者在治療疾病、診斷疾病、預防疾病發生、疾病康復和預后等方面,通過各種方法和技術尋找最新、最有效、最有力的科學證據并選擇最佳治療方案。根據CO中毒心臟損害患者病情變化和個體差異,通過以問題和病人為中心,用循證思維來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診治水平。
2提出和確定問題
本組共100例,年齡8~85歲,其中男72例,女28例,平均年齡(59.5±1.5)歲,合并冠心病20例,合并糖尿病8例,并發吸入性肺炎5例;均依據2012年《急診內科學》第三版診斷及分型標準[1]診斷證實,輕、中、重度中毒并有不同程度中毒癥狀的患者分別為29例、36例、35例,COHb(+)96例,除外其他藥物、毒物中毒以及急性腦血管病等情況。
3檢索證據
按照EBM實踐證據檢索的原則,確定檢索詞:CO中毒心臟損害;回顧性分析;應用價值。分別檢索與其有密切相關的二次文獻數據庫或原始文獻數據庫,例如ACPJournalClub、MEDLINE等。對檢索的資料進行RCT系統評價或單個大樣本的Ia級證據評價,必要時對篩選出的資料特別是與本病的臨床問題有密切相關,并進行Meta分析確定檢索結果。
4整合最佳證據
4.1治療方法
所有CO中毒心臟損害患者入院后,立即檢測碳氧血紅蛋白(COHb)(測量儀器為MasimoCorporationirvine,CA92618USA)做定性診斷,并監測生命特征。行常規12導聯心電圖描記;CK、CK-MB檢查采用酶動力法(儀器為ADVIA2400ChemistrySystemSIEMENS)。根據本次研究的患者心電圖異常情況,對于出現I-Ⅱ。房室傳導阻滯、ST段壓低或抬高等患者加用靜脈輸注5%GS250mL+丹紅注射液30mL,1例快速房顫患者給予5%GS250mL+丹紅注射液30mL,5%GS10mL+胺碘酮150mg10min內靜脈注射,繼之以每公斤體重每分鐘1mg胺碘酮維持。本次患者常規給予吸氧、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
5療效評價與分析
5.1發生心電圖改變22例,改變率22%,其中男15例,女7例,50歲以上者15例,ST段壓低并T波倒置13例,ST段抬高3例,Ⅱ度房室傳導阻滯4例,心房纖顫3例。在給予常規氧療、糾酸等對癥治療后6h,15例ST-T、QRS波群增寬患者心電圖恢復正常,3例心房纖顫及4例Ⅱ。房室傳導阻滯者在行胺碘酮、丹紅注射液等治療后1d內轉復成功。
5.2CK改變70例,CK-MB改變67例,占67%,其中男60例,女7例,50歲以上者居多,按CK、CK-MB增高水平分中毒程度,CK升高195~389U/L,CK-MB升高24~47U/L為輕度,CK升高390~584U/L,CK-MB升高48~71U/L為中度;CK升高585U/L以上,CK-MB升高72U/L以上為重度。
6EBM小結
EBM是一種以事實為依據的科學思維方法,認識到急性CO中毒發生時,大多數患者就診時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因此臨床治療重點多在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而忽視CO造成的心肌損害,導致治療延誤。通過將EBM與臨床治療CO中毒心臟損害緊密結合時,可以減少不同地區醫療機構,不同醫師間醫療水平的差異,提高整體醫療質量,為患者提供最佳有效的治療。EBM的出現標志著急診科在臨床治療本病時進入了以科研方法去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因而隨著急診科醫務人員愈來愈重視對其的及早治療而能起到較好療效。EBM能夠使基層的醫療單位承擔起較高水平的醫療行為,在提高CO中毒心臟損害患者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減少并發癥和惡性心臟事件發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值得在有條件的醫院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文武,蔣龍元,田方,等.急診內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12:675-676.
作者:任廣城 孫朝文 (通訊作者) 王浩瀲 單位: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附屬心腦血管病醫院
回顧性論文3
摘要:本研究通過回顧相關創業機會理論,包括Schumpeter的觀點、Kirzner的觀點、Sarasvathy機會識別觀點、Shane等人提出的機會發現觀點、Venkatraman提出機會創造的觀點;對創業機會理論進行評述,得出了相關結論:創業機會研究觀點都認同創業機會是創業研究的核心要素,創業研究應該以“機會”為線索展開;創業機會是潛在的;都認同機會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系統的過程。對創業機會現有理論的共性和差異性進行了歸類,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了創業機會的若干客觀性假定,包括:創業機會是認識的主體關于創業行為和過程的認識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創業機會與其他創業要素存在關聯性,并有其內在的交互作用的過程和規律、創業者個體之間存在認識上(也有人說是經驗上)而非完全意義上的內在性差異,不存在一般的企業家個性特征;通過創業教育可以培養創業者的技能。創業機會認識(或認知)的信息并不完備,而且是非隨機分布的等。
關鍵詞:創業機會;機會創造;創業研究;創業教育
創業是一個識別、開發和利用創業機會的過程。創業機會是創業的核心要素,也是創業研究的主線,創業者通過識別和開發創業機會,將潛在的機會轉變為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本研究通過梳理創業機會相關理論,研究了創業機會理論的差異性和共性,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了創業機會的若干客觀性假定。
一、創業機會相關理論回顧
1.Schumpeter的觀點根據
Schumpeter的觀點,企業家是經濟平衡和擾亂經濟平衡的創新者。機會作為一個創造性的破壞過程而出現。企業家不能發現機會,相反,他們能夠利用技術變化,經濟中出現的創新來創造機會。一方面,Schumpeter強調創業機會源于經濟,是一個自我變革過程的結果,驅動要素是一個創新型的“企業家英雄”。換句話講,通過把企業家歸因于英雄主義角色,發動者才會在經濟中產生變化。另一方面,Schumpeter強調企業家個人特質和動機的重要性。他認為企業家在直覺,創造性以及克服懷疑和反對方面是高的———內在的個人特質是很難模仿的。總體而言,Schumpeter關于機會識別的觀點認為機會是創造出來的而非發現的。在所有創業機會出現的過程中,企業家的個體特質,而非個體知識,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創業機會同企業家的內在個人特質有強相關,同異質的知識庫沒有強相關。
2.Kirzner的觀點
同Schumpeter的觀點相反,Kirzner強調創業敏感性和機會發現的理論,關注于了解某些個體如何基于人們在市場中的知識和信息缺陷而獲得利潤。Kirzner認為企業家通過在市場中扮演獲利之人或價格調整者發現機會,在知識或信息不對稱基礎上獲得資本。首先,根據Kirzener的觀點,對信息不一致的價格調節過程或對市場的忽視是由企業家來完成的,這個過程可以提高企業家的創業敏感性。其次,Kirzner認為機會是從企業家對存在于經濟中的信息不對稱的敏感性中產生出來的,因此,機會識別不能在企業家缺少日常知識的情況下產生出來。事實上,敏感性和日常知識都是并進的,其目的是由企業家發現機會。最后,異質知識庫在創業機會識別過程中承擔了重要角色。當某些個體把日常知識變成資本并識別出市場中的獨特機會時,之前并不令人滿意的消費者的愿望以及需求就被發現了,因此,創業機會更多的同企業家的異質知識庫相關,而非同內在特質相關。
3.Sarasvathy提出了機會識別觀點
Sarasvathy認為機會就是利用現有資源去更好地達到預定目標的一種可能性。這種觀點假定:創業機會是客觀存在的;識別機會的信息是完備的,并在個體間隨機分布;在系統化獲取信息的能力上創業者不存在多樣性,并非只有特定的創業者才能識別機會;開發機會的資源已經存在,機會的利用和開發只是通過稀缺資源的合理分配。這種觀點的理論基礎是AdamSmith的自由經濟市場基本原理,ArrowDebru的一般均衡理論。
在完全競爭性市場環境中,資源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分配并會最終達到一般均衡。但是,一般情況下市場并非總是處于均衡狀態,會有短期的超額利潤;另一方面,因為信息隨機分布,獲取信息是一個成本很高的過程,因此商業利潤就隱藏在信息帶來的收益和獲取信息所需的成本這二者之間的差價中。創業者通過系統化的決策過程,關注整個市場的均衡性狀況,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市場等方面的顯性知識和信息,經過周密的邏輯計算和演繹推理,來獲知由于稀缺資源沒有被最優利用而造成的短期市場不均衡,從而識別出商業機會。創業者通過創建新企業或進行公司創業把資源組合起來,并通過產品和服務的模仿或漸進性創新,把資源進行更合理的配置,開發已經存在的市場以達到資源的帕累托次優,獲得商業利潤。其核心就是在保證消費者可獲取價值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減少邊際成本來獲得利潤,從而使創業者捕捉到創業機會。
4.Shane等人提出了機會發現觀點
Shane認為機會是客觀存在的;信息是完備的,但并非隨機分布,信息不對稱是發現機會的關鍵;創業者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其理論基礎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和Hayek的信息不對稱理論。這種觀點認為,創業者能否把握創業機會取決于創業者相關的四種個人特性,包括:警覺性(Alertnes)s、風險感知(Riskperception)、已有的知識(Priorknowledge)和社會網絡(Socialnetw-ork),即: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現機會,然而由于個體之間對機會的警覺意識和能力、關注點不同造成了對信息的選擇性過濾及個體間獲取信息的難易度差異,導致只有一部分人能夠捕捉到創業“機會之窗”。在具體的機會開發決策中通常采用因果分析法(Causation),即:基于現實給定的一個目標,創業者專注于機會實現的整個過程,進行細致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判斷,運用自己的經驗或慣例去尋找及整合信息和資源,采用多種途徑最終實現預先設定好的目標。這種觀點特別強調創業者須關注前人的“錯誤”,吸取經驗,并用更新更好的辦法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5.Venkatraman提出了機會創造的觀點
Venkatraman認為機會并不是客觀存在的,是由主動型創業者創造出來的,機會的創造內生于想象和創造一個更美好未來的交互活動中,其結果就是創業者創造出一個新市場;同時機會認知的信息并不完備,僅存在非隨機分布的有限信息,并且只有某些個體擁有這些信息;個體之間存在經驗上而非完全意義上的內在性差異,創業企業家是在創業過程中被創造出來的。創業者關注的是創業過程中的每一個決策。創業者決策的出發點是:依據目前所擁有的資源,做出相應的假設,在實際運作中對自己的假設判斷進行驗證,然后面對變化后的新環境和自己更新后的資源條件進行新的假設和檢
驗,不斷降低環境的不確定性,從而獲取相應的回報,這就是螺旋上升的實踐式決策(Effectuation)。這種決策的標準是:關注可以承受的損失而不是預期的回報,將創業生存作為第一考慮要素;創業者致力于構建戰略聯盟而不是僅僅關注競爭對手分析;開發由偶然而不是從現有知識中得到的機會;控制不可預期的未來而不是去預測不確定。從中可以看出,創業過程中的每一個決策都會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機會的創造過程存在著路徑依賴。
6.Gartne(r20xx)等研究認為創業現象的已有研究處于兩種相互對立的位置
一種主流觀點認為觀察者存在于客觀現實之外,機會等待被發現———發現的方法,認為機會的存在獨立于企業家的發現。傳統研究主要關注識別出允許企業家發現機會和對機會采取行動的因素。發現方法的目的在于告知研究者,實踐者以及教育者如何為企業家配置允許其抓住和充分利用機會的過程。
相反,研究領域也發展了創業機會的另一個主流研究流派,采用同現實的交互作用或社會建構主義觀點———制定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個體作為活動者,對周圍的環境建構,重新安排,挑選和破壞———形成組織模型,基于認知背景而非認知行動。因此,這種可選擇的觀點認為機會是由企業家創造的,而不僅僅是發現。事實上,這種方法認為機會是社會性建構的,隨著企業家而變化的。
二、對現有創業機會理論的評述
1.共識的問題
(1)創業機會研究的主線。創業機會無論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主觀構造的;信息無論是完備的,還是不對稱的;創業者的'個體無論是否存在差異。創業機會研究觀點都認同創業機會是創業研究的核心要素,創業研究應該以“機會”為線索展開。例如:Shane和Venkataraman(20xx)指出:創業機會是創業理論的核心概念,創業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應包括:①創造商品與服務的機會,為什么、什么時候以及如何存在?②某些人(而非其他人),為什么、什么時候以及如何發現并開發這些機會?③創業者在開發創業機會的時候,為什么、什么時候以及如何會有不同方式的行為?創業研究應當圍繞創業機會的識別、發掘、利用以及開發等活動來展開。
(2)創業機會的潛在性。Kirzne(r1979)認為創業機會是一系列的市場不完全(Marketimperfections);Schumpeter(1943)指出,創業機會是通過把資源創造性地結合起來,滿足市場的需要,創造價值的一種可能性;Ardichvil(i20xx)等認為,從獲取預期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機會事實上意味著創業者探尋到的潛在價值(Valuesought)等。創業機會并不是一種現實的、明確的、具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創業機會的潛在性決定了創業機會的風險性。創業機會從潛在的需求變成現實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也是創業主體不斷規避風險,創造價值的過程。因此,創業機會需要結合創業者和創業環境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價,以減少創業風險。
(3)創業機會的過程觀。不同的創業機會觀點基本上都認為創業是一個過程。Schumpeter認為創業機會作為一個創造性的破壞過程而出現。企業家能夠利用技術變化,經濟中出現的創新來創造機會,其中企業家的個體特質,在機會創造過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Venkatraman也認為機會并不是客觀存在的,是由主動型創業者創造出來的,創業機會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創業個體的經驗在機會創造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Shane等人認為機會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其中個體的差異性在機會發現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不同的研究者在創業機會的存在性、信息的隨機性和個體差異性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但都認同機會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概念,創業機會的發掘和利用是一個系統的過程。
(4)創業機會與其他創業要素的關聯性。盡管研究思路存在差別,但都普遍認為,創業機會是創業的一個要素,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和其他要素相聯系而存在的,創業是影響創業的各種要素動態交互的作用過程。正如前文所述,存在思路認為創業機會必須和創業主體及市場環境相匹配;結構思路認為創業機會必須和創業主體、社會網絡相匹配;構造思路認為創業機會必須和創業者、創業環境相匹配。例如,Busenitz(20xx)指出,將創業者的差異、機會或組織模式孤立起來單獨研究是不可能在創業研究上造就重要發現的。創業是多方面的現象,關注單一構面等于盲人摸象,并不能完全理解創業現象。Sarasvathy認為創業機會與創業者、創業的資源密切相關,機會就是利用現有資源去更好地達到預定目標的一種可能性。開發機會的資源已經存在,機會的利用和開發只是通過創業者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等。
2.創業機會理論存在的爭議
(1)什么是創業機會。關于什么是創業機會的爭議主要體現在:創業機會本質上是一種需求還是滿足需求的方式。創業機會本質上是一種需求的創業機會觀點,認為創業機會是客觀存在的,其目的是為了滿足顧客潛在的需求。而這種潛在的需求是一種客觀存在。
(2)創業機會來源。對創業機會來源的爭議主要體現在創業機會是否客觀存在,即創業機會是客觀存在于外部環境之中還是存在于創業主體的構念中。一種代表性觀點認為機會是獨立于個體意識之外,客觀存在于外部環境之中;另一種代表性觀點認為機會并不是客觀存在的,是由主動型創業者創造出來的。
(3)為什么存在創業機會。為什么存在創業機會的觀點的爭議主要體現在:創業機會存在的原因是市場的均衡還是非均衡狀態。第一種觀點認為市場之所以會存在創業機會,是因為現實市場經常處在非均衡狀態,這為創業機會的存在提供了客觀基礎。第二種觀點強調創業機會是被創造或者建構的。因為市場較難達到理想的均衡狀態,所以存在許多創業機會。
(4)如何發掘創業機會。關于創業機會是如何發掘的爭議,首先,主要體現在創業機會是一個識別過程還是一個構造過程。一種觀點認為創業機會的發掘過程就是創業機會的識別過程;另一種觀點認為,創業機會的發掘過程就是創業機會的創造過程。
(5)創業個體是否存在差異性,認知機會的信息是否完備及如何分布。關于創業個體存在的爭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個體是否存在差異性;第二,如果存在差異性,是個體特質的差異還是個體認識的差異。關于認知機會的信息是否完備及如何分布的爭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認知機會的信息是否完備;第二,認知機會的信息是如何分布的,即信息是隨機分布的還是非隨機分布的。
三、創業機會研究的若干客觀性假定
1.創業機會是認識的主體
在對創業的認識活動中,概括、抽象出來的從某一構面(層面)反映和解釋(揭示)創業現象和規律的一個創業要素概念依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凡是通過能動的活動,把創業(或創業機會)這種物質存在的某一部分納入到認識活動中,使其成為認識的客體并結成認識關系的人,都可以視為認識的主體。主要包括創業者(包括創業團隊)、創業(或創業機會)領域的研究者、創業投資者以及其他相關的人員或機構等。關于認識客體界定的問題。概而言之,創業就是認識的客體。但是創業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系統或過程,包含了太多的要素、過程、內容和層面。就其要素而言,就可以劃分為創業者、創業環境、創業網絡、創業資源、創業組織、創業機會、創業過程等緯度。而且不同的學者又有著不同的劃分標準和分類;就其對象和內容而言,可以是創業者及其行為,也可以是創業的過程,還可以是行為、過程所反映的現象和規律。
認識主體正是在創業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認識工具作用于客體,對客體信息進行能動地加工、整理和重構,并對客體信息的意義、含義作出解釋和概括,從而完成使實在客體向觀念轉化的任務。其結果之一就是
概括、抽象出來許多的概念。而創業機會只是其中之一。盡管創業機會也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系統或過程,但是,創業機會只是創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或要素,不是獨立存在的,和其他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有其內在的交互作用與過程。同時,創業機會有其自身的本質和屬性,和其它創業要素相區別。因而,創業機會只能從某一構面反映和解釋創業現象和規律。
2.創業機會是認識的主體關于創業行為和過程的認識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每一循環都進入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人類認識發展的道路和規律。認識主體對創業活動的認識也是如此。在研究內容方面,早期的創業研究將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創業者,特別是創業者的特質、背景和早期經驗等方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研究逐漸受到質疑和批評,研究結果也令人失望。之后學者們將創業者與創業行為結合起來研究,主要以創業行為和過程為研究對象。盡管如此,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假設和方法,對創業行為和過程的研究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在對創業行為和創業過程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探尋屬于創業理論自身的研究范疇,許多學者開始從創業行為發生的更前端去考慮一些本質的東西,于是創業機會開始成為創業研究的一個重要視角,創業機會也形成許多創業理論模型中的重要要素。所以說,創業機會是認識的主體關于創業過程和行為的認識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3.創業機會與其他創業要素存在關聯性,并有其內在的交互作用的過程和規律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創業機會與其他創業要素存在關聯性,創業機會要成為現實的具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必須和其他創業要素發生交互作用。但是,由于認識的差異,對于其關聯性和交互作用的內在過程和規律存在不同的見解。Gartne(r1985)提出的概念框架將之前的研究分解為創業者、組織、環境和過程四個方面,并強調了將四個維度中的變量與變量交互起來進行研究的重要性。Busenitz等(20xx)提出了一個創業研究的分析框架,認為未來的創業研究需要在機會以及相關領域開拓,進一步建議研究者在動態的環境中,深入分析機會與創業活動中的其他重要因素之間的關系,以此深入揭示創業這種新價值創造過程中的內在機理。Bhave(1994)認為創業過程是一個理性的、非線性的、反復修正的實際過程,包括了最初的機會識別、產品生產線的建設、組織的創建、市場上的交易以及顧客的反饋等等。
4.創業者(認識的主體)個體之間存在認識上(也有人說是經驗上)而非完全意義上的內在性差異,不存在一般的企業家個性特征
通過創業教育可以培養創業者的技能從認識論的觀點來看,人的認識是有差別的,對創業機會的認識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造成人的認識差別,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其客觀原因最根本是指受社會歷史條件(環境)的制約,特別是受社會實踐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的制約。其主觀原因主要有:第一,立場不同。立場不同帶來的認識差異有兩種情況,一是是否承認客觀事實,二是對客觀事實的評價。第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同樣,一個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態度是否正確,也會影響到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第三,知識構成不同。奧地利經濟學理論認為不同主體間信息的不對稱是造成創業活動的前提。
5.創業機會認識(或認知)的信息并不完備,而且是非隨機分布的信息作為認識客體的一種間接性存在,是用來減少和消除人們對于客體認識的不確定性。
信息是一切系統保持一定結構、實現其功能的基礎。信息不完備不僅是指那種絕對意義上的不完備,而且還指“相對”意義上的不完備,反映創業機會的相關信息,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或制約,通常是不完備(或不完全)的。主觀因素如創業者的認識能力等,客觀因素如環境因素、創業機會自身的特征等。同樣,對于創業機會的認識主體(主要是創業者)而言,反映創業機會的相關信息,往往是非隨機分布的,不同的主體,其信息往往是不對稱的。
6.創業機會客觀存在而非創造
如前文所述,關于什么是創業機會的爭議主要體現在:創業機會本質上是一種需求還是滿足需求的方式。誠然,從辯證唯物的思維來看,需求與滿足需求的方式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辯證統一的。需求決定了滿足需求的方式,滿足需求的方式又制約了需求的實現。沒有需求,滿足需求的方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反之,有需求,沒有滿足需求的方式,需求也就沒有可能實現。所以,我們認為,創業機會究其本質(或根源)是一種未滿足的需要。
盡管有人說創業機會往往起源于不明確的市場需求、未使用的資源與能力(Kirzner,1997),或創新性產品與服務(Schum-peter,1934)。但是,未使用的資源與能力、創新性產品與服務本質上是一種滿足需求的方式。而且,未使用的資源與能力、創新性產品與服務經過開發沒有對應的需求相匹配,不能創造價值或者說通過科層機制后不能實現交換甚至消費,也就不能稱之為創業機會。
這種未滿足的潛在需要客觀存在于消費者的意識里,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我們不能創造某種需求,但可以能動地加工、選擇、重構這些反映需求的信息,然后匹配相應的資源與能力,或者說選擇、整合、創造滿足需求的方式,從而使需求實現成為可能;或者說滿足需求的方式已經存在,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某種需求進行刺激和引導,從而使需求實現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張玉利.企業家型企業的創業與快速成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xx(2):16-224.
[2]張玉利.創業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3]姜雪,嚴中華.社會創業組織價值創造模式研究的意義與思路[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xx(6).
[4]林嵩,張幃,邱瓊.創業過程的研究評述及發展動向[J].南開管理評論,20xx(3):47-50.
[5]林嵩,姜彥福,張幃.創業機會識別:概念、過程、影響因素和分析架構[J].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文章編號:1002-0241(20xx).
【回顧性論文】相關文章:
調研性論文模板03-25
現實的隱喻性論文06-11
勤奮的重要性議論文(勤奮的重要性論文)09-23
創新性美術教學論文03-19
禮儀的重要性論文06-10
誠信的重要性論文06-10
無形性特征的影響論文06-12
反思性學習方式論文06-12
審計的重要性論文07-07
描寫性論文的寫法指導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