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精選15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
《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么,引起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現簡要說明了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然后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目前的就業難提出了幾條解決對策。
關鍵詞:現狀;就業難;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從20xx年至20xx年,10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從338萬人增長至727萬人,總數翻了一番還要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對此,不少人將就業難歸咎于擴招政策,認為是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縮水,供過于求。OECD公布的《20xx年教育展望》顯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國達42%,韓國達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達51%。而我國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還不到5%,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目標,即使到20xx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才達20%,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很低的。事實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當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實質上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單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深層矛盾的具體體現,涉及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層問題,關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加強通盤考慮,加強統籌管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1.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于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擴招。我國高校招生規模連年大幅度擴大,雖然實現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但同時也帶來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主要表現為:高校硬件不足,圖書、教學設備、師資力量跟不上;學生實驗條件簡陋;教學規模擴大,教師授課任務加重直接導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時間不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得不到及時改善。特別是有些地方性大學和民辦高校,辦學條件差,教師數量不足且教學水平較低,學科及專業結構矛盾突出,管理混亂,最終導致了大學生教育質量下降,學生素質達不到社會認可。
3.高校專業設置錯位。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干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于特定人群。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5.學生就業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干”“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xx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xx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6.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勢下,一紙文憑已經不足以成為就業的通行證。用人單位對專業知識技能、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實踐證明,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盡如人意。
7.就業觀念沒有迅速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由賣方市場悄然轉變為買方市場。然而,對于這一變化,大學生并沒有做出及時反應和調整。一方面是就業期望依舊,大多選擇在東南沿海地區,對于中西部地區不予考慮;另一方面要求離家近、薪水高、工作輕松。過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資,而忽略了自身和職業生涯規范與發展。
三、解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就業指導教育
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育方向應該從基本的就業理論教學轉向更加基礎的就業實用性教學,對于學生的就業觀念,工作觀念進行改變。我國現在就業指導課程包括就業的概念,就業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對于實際的就業技巧,就業方式,自身定位,就業情況等等對于大學生就業重要的課程和信息都沒有涉及,所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改革應該更加徹底,課程安排上不能把就業指導作為一門課程來教學,更應該向著實踐看齊。
(二)社會就業環境
社會就業環境來講,有必要增加我國的就業崗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增加我國就業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這樣才能將企業從對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轉回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上,同樣也可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再有需要社會進行支持的是,將大學生實習工作落到實處,盡量動員企業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實習機會。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當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學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國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將創業進行到底,國家再有能力的情況下,要更加鼓勵大學生創業工作,而且我國可以設立一些的國家性質的大學生二次培養機構或者可以鼓勵民辦專業技能學校對于大學生進行二次教育。這樣就可以使待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后接收到更多專業性的教育。事實上我國已經存在一定的民辦職業教育學校,這些學校與傳統的技校,專科不同,都是針對于大學生這一人群,為特定的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員工,而且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也更加接近實際工作,這些學校已經想很多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是這些學校的覆蓋程度,專業能力不足,也不夠正規,所以國家應該進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規規范的民辦職業學校,為大學生提供轉行的機會,想冷門行業提供更多的員工,減少大學生待業情況。
(四)高校體制改革
高校體制改革可以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最重要的環節。首先,大學教育對于學生的教育必須有一個巨大的變化,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發展教育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模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放一定的大學進行實踐型技術教育,理論教育放輕。雖然這樣的改革必然會減少我國理論研究人才的數量,但是這樣的體制改革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且也可以滿足社會對于技術人才的需求,減少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再有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實際的社會需求接軌。學校不能再盲目的設定專業,而是應該隨時對就業崗位需求進行分析,合理的設置學校的專業情況。只有這樣大學教育才能降低培養人才的結構失衡問題,減少因為專業過于集中導致的大學生競爭激烈,大量同崗位人員沒有工作的機會。最后,我國大學應當注意的是,盲目擴招問題,的確大學擴招使得我國的人口平均素質有了明顯地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但是如果繼續大學擴招歷程導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不能夠有效緩解,依然會造成社會的嚴重不穩定,這不是提高素質能夠解決得了的。所以大學擴招工作應該更加謹慎,在衡量實際的高考人數的情況下和國家適齡學生數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決定大學應當招錄的學生數量,這樣的才能夠有效控制,進入就業階段的大學生的數量,減輕就業壓力。(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姚佩玲.淺析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J].商,20xx
[2]張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
[3]闞甜.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xx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2
一、市場機制與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內涵
(1)市場主體的特殊性。有市場,就會有商品的供求。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市場就業主體是高等院校大學畢業生,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能力,綜合素質較高,具有高附加值和良好的可塑性,是一種特殊商品。大學生與培養人才的高校是這個市場的商品供應方,用人單位則是商品需求方,三者共受市場價值規律的制約,相互聯系和互動,形成供求不斷變化的市場。
(2)競爭的激烈性。大學生就業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我國每年都有幾百萬大學生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同時進入社會求職,加之學歷層次差別不大,年齡又相仿,使得市場競爭尤其激烈。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運行法則。畢業生要想在就業市場中取勝,只能依靠自身的競爭實力,否則就業困難,甚至被淘汰出局。這就迫使商品供應方即高校和大學生迎合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專業知識結構,增強實力,以提高就業競爭力。
(3)就業配置的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分為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有形市場主要包括高校獨辦或高校聯合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或各人事局舉辦的就業市場。無論誰舉辦,這些就業市場的用人單位一般是本地區的,所招聘對象也大多是本地區的大學畢業生,區域性較強。在無形市場方面,我國還沒有建立全國性大學生就業信息平臺,中央就業部門與各地就業機構、各地就業機構之間關于就業信息的溝通和共享還很欠缺,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配置的區域性,并且區域的失衡性也愈顯突出。
二、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市場機制障礙分析
1.大學生就業市場條塊分割
信息不暢就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十分重視。各省市勞動部門、教育部門、各高校紛紛舉辦大學生招聘,形成大小不一、類型多樣的就業市場。但這些就業市場卻是各自為陣,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流通不暢,信息輻射力和擴散力不強,學校與企業、學生與企業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和協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疲于奔命,畢業生求職和用人單位的尋才都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號指示作用不強,供求交換難以形成。
2.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環境缺乏支持和保障
市場規范運行,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市場化就業問題的必由之路,但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存在著一些秩序混亂、缺乏監督的情況,不利于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首先,勞動人事及戶籍管理等相關制度依然保持舊有傳統。很多地區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外地生源畢業生設置諸多限制條件,畢業生報到程序和落戶手續繁瑣,造成畢業生跨省市流動渠道不暢,與畢業生市場化的擇業機制不相適應。其次,大學生就業中介機構缺乏規劃和鼓勵政策。一方面,存在非法中介機構對求職大學生進行欺詐活動,另一方面,政府對其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財稅減免力度不大,這對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中介機構來說缺乏利益刺激作用,就業服務質量和服務范圍都受到限制。第三,自主創業的市場環境有待優化。大學生創業是今后大學生就業的新方向,但目前社會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缺乏基本的'社會認同和社會支持,創業教育支持不夠,創業文化氛圍不足,大學生自主創業時面臨融資難、高風險、低回報的窘況,高校畢業生創業之路舉步維艱。
3.大學生專業結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
高等院校很多專業設置沒有面向市場需求,僅僅是以現有師資力量或傳統產業為依據。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辦學方向和專業設置的調整滯后,導致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不適應。不少高校的教育管理過于強調統一規劃的培養要求,忽略了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提升,限制了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影響了大學生的供給與就業機會的有效匹配。
4.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后
就業市場的變化隨著我國高校就業制度的改革,高校畢業生就業方式由原有的“統招統分”轉變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就業方式的變化必然要求就業觀念隨之轉變,但是現狀卻并不樂觀。大多數畢業生或是對自我評價較高或是對社會現實缺乏了解,就業期望值偏高,“高薪”是許多大學生求職的主要考慮因素。在地域選擇上,更多地考慮京、滬、穗等經濟發達的城市,不愿到中西部小城市和偏遠貧困地區;在行業選擇上,偏好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外資企業,不愿到中小企業和農村鄉鎮;在職位選擇上,偏向于所謂的“管理崗”、辦公室,不愿到基層一線。這種不良的就業心態導致少數部門和職位競爭相當激烈,人為造成就業困難,客觀上阻礙了大學生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空間內就業。
三、大學生就業創業市場機制的完善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本質原因是畢業生就業的市場機制還未真正形成并發揮有效作用。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道路上,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學生自身的相互配合。只有這四方聯動,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
1.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
(1)做好政策引導,加強宏觀調控。市場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求失衡,這需要政府運用經濟杠桿,對人才資源配置加以引導和調節,對于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大學生,在待遇和生活條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人才去工作。政府在進行政策引導時,尤其要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政府應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創業的財政稅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社會保障政策,擴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貸款規模,逐步緩解和解決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放寬市場準入、簡化審批手續,營造有利于創業的環境,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導向機制及其各種政策配套措施,激發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動力。
(2)完善法律法規,保護大學生切身利益。政府應該按照市場體制的要求,消除舊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簡化畢業生報到程序和落戶手續,加大畢業生擇業在地域上的自由度,消除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區域壁壘。要盡快制定關于畢業生就業市場開設條件、交易規則、大學生就業市場主體行為等方面的法規和政策,明確市場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反對不正當競爭,制止欺詐行為,規范就業市場秩序,明確供求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維護各方合法權益,使大學生就業市場運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求均衡鋪平道路。
2.加強社會支持和服務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對畢業生家庭而言,家長應該克服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幫助和鼓勵自己的子女樹立自強自立意識,積極參與競爭,依靠自身實力去找工作,敢于嘗試自主創業。對用人單位而言,要摒棄招聘過程中過分強調工作經驗和借機壓價的行為,注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和職業發展道路上的可塑造性,利用現在充分的大學畢業生資源,加強人才儲備,給予招聘的畢業生合理報酬;同時,密切與高校的合作,進入校園開設職業指導講座,提供實習崗位等,為高校人才培養貢獻力量。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介而言,要規范自身組織管理,建立自律、誠信的自我監督機制,使自身在推動大學生就業市場健康發展方面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整個社會要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和廣泛的社會支持網絡,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
3.改革高校教育管理體制
(1)進行課程改革,完善教育教學體系。高校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調研,了解市場對人才資源的需求狀況,再結合自身師資、特色等資源,找準定位,適時調整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合理減少就業率較低專業的招生規模,適當增設符合社會需求的課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校教學與市場人才需求相吻合,發揮出高校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應有作用。
(2)重視素質拓展,提高就業能力。高校除了要教授給學生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重視對學生組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培養。學校應注重營造校園文化活動,利用“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豐富學生就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同時,高校還要與用人單位密切聯系,建立校外實習就業基地,了解企業人才需求,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搭建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交流的平臺。
(3)建立就業指導機制,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引導。第一,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培訓。一支職業化、專家化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師隊伍是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鍵,學校就業職能部門應該予以重視,提高就業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和學院輔導員的素質,以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指點求職技巧、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等。其次,推行職業生涯規劃項目。從認知階段起步,將職業指導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對學生進行分類分階段教育,引導學生做好面對將來就業創業挑戰的準備。第三,進一步完善職業指導課程。除了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等一般性的傳授求職擇業方法的課程外,還應結合現階段實際,增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課程,比如KAB、SYB創業實訓課程,推進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系統化。
4.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自我培養
(1)更新擇業觀念,拓展就業空間。大學生要拋棄“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和就業身份等級觀念,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騖遠,也不攀比從眾,珍惜就業機會,主動到基層就業,施展自身才華;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新型就業觀,在實踐中調適,科學地評價自我,科學地定位自我,找準個人期望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科學擇業,積極創業。
(2)增強主動意識,提升綜合能力。大學生在校期間要不斷優化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學精專業知識,并注意學以致用,加深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靈活運用;要通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精神,提高組織協調、人際交往的能力,強化不畏挫折、創新創業的意識,以積極融入社會。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3
論文摘 要: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的實際培養效果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說明只有貫徹就業導向原則,才能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本文結合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具體情況,提出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與設想。
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們應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基礎,設計課程結構體系,確定能力培養目標,最終實現學生就業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 課程改革 創業能力研究
一、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根據課程開發的要求,我們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了《初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企業納稅實務》、《會計電算化實務》等課程。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身訂制”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內容,發揮行業、企業專家在課程開發和建設中的作用。
(二)實現課程結構模塊化和立體化
按照就業導向原則,我們設計了職業基礎模塊、職業技能模塊、職業延展模塊和創業就業模塊課程體系。這種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不僅增強了課程的彈性,而且對職業化的課程進行了優化和補充,有利于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實行雙證融通,技能培養與職業證書相結合
按照會計行業的準入制度要求,我們開設的《基礎會計實務》和《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就與會計證的取得融為一體;《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和《中級會計實務》課程與助理會計師和會計師證書的取得融為一體。這種以崗位技能訓練和行業證書培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創新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實用人才
隨著教學模式改革的深入,基于素質、創新等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形成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亮點。這些教學模式主要有:
1.互動式教學模式
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就是創造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知識、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學生由吸納向創新、創造轉變,由單一知識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的轉變。
2.自主式教學模式
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幫助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
工學交替的模式在專業學習模塊時進行的,將使專業理論的學習更貼近生產實際,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用能力很有好處,并使學生畢業后就能頂崗工作,取消了見習期。
4.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堅持校企緊密結合,以科研部門參與為基礎,促進教育、科研、產業互動式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學院教師劉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紅早蜜”、“秋紅蜜”、“秋紅晚蜜”桃樹系列晚熟、極晚熟新品種和果品安全生產技術,作為我市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5.校企綜合實施“2+1”教學模式 三、創新高職課程評價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我國高職課程改革頗受關注,其中課程評價更令人關注。(教高[20xx]16號文件)中就明確提出“加強教學評估,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由此可見,高職課程評價問題不僅是國際高職課程發展與改革的趨勢,也是我國高職課程自身發展與完善的一個必要條件。
1.高職課程評價的方法
(1)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隨著高職課程評價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過程評價為主要內容的形成性評價越來越被人所重視。要堅持以過程評價為主,同時,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2)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依然是課程評價中的常用方法。但是,為了確保課程評價的客觀、公正,提高課程評價的效率,采用客觀測量、實驗設計和統計推論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對課程實施和課程效果進行評價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按課程準備、課程實施、課程結果三個環節加強過程控制,構建以學校職能部門、學生主體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的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評價機制。
(4)評價反饋與改進提高相結合。在高職課程評價體系中,評價反饋是課程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也是課程評價必不可少的環節。課程評價的反饋是對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結果的全面分析,為今后不斷改進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供依據。
2.高職課程評價的內容
(1)文本評價的內容。文本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方案內容的評價和課程方案水平的評價。其中課程方案內容的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方案是否完全覆蓋或反映出課程評價目標,應該如何表征課程方案及課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課程方案水平的評價主要指課程方案的創新度、課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課程評價標準能否檢驗課程本身及其各個工作環節的效率,課程評價的結論是否可以為課程控制提供依據,對課程可行性的分析,課程方案的科學性評價、課程方案的影響力評價等。
(2)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以內部教學質量為視角,從課程的開發、決策、設計等開始介入到課程評價。包括對課程開發、課程決策、以及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所涉及的因素進行評價,它是一個動態的評價過程。
(3)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效果的評價應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包括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掌握的程度、應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師的教學角度(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安排、教學成果等方面)以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表現(包括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等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吳亞萍.高職院校雙證融通課程評價的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xx(9)
[2]蔡其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討》[J]. 教育探索,20xx,(06)
[3]葛振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研究[M].20xx(3)
[4]鄧澤民.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xx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4
一、音樂類大學生就業創業時所面臨的問題
音樂類大學生在面臨就業和創業的選擇時往往會同時面對各種各樣的來自于社會外部及自身內部的問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與當前我國高校音樂類專業的教學現狀緊密相連。
(一)學生綜合素質有待提升。在我國的高等藝術院校及高校藝術院系的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專業教學而輕視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重“技”輕“藝”。這種教學現狀的直接影響就是導致音樂類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這種教學理念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改變,不少音樂類大學生在面對紛繁多樣的大學課程時往往有著“學好專業課就行”的意識,對于其他發展自身綜合素質的課程興趣不高、關注不夠、參與不足。
(二)學生社會競爭能力差。社會競爭能力是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競爭中所必備的包括團隊配合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抗壓能力等在內的綜合能力。音樂類大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經常不能令人滿意。由于音樂類大學生大都有著較為鮮明的個性和相對獨立的個體意識與自我表現能力,因而在團隊配合精神與合作意識等方面的表現往往比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差,再加上音樂課程的專業授課大都是小班教學形式,學生相互間交流溝通機會較少,甚至與教師也缺乏合理的互動溝通,更不用提對學生集體主義和合作精神的'培養了。
(三)就業期望錯位。很多學生在選擇工作時存在著“挑肥揀瘦”、“拈輕怕重”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于其對于自身的定位不準確,在選擇就業方向時存在著期望值錯位的現象。有些學生專注于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等,甚至“非編制不進”,因而高不成低不就,自己反而滿腹牢騷。應該客觀地看到,包括政府機關在內的事業單位在招聘普通文職人員時,音樂類的大學生本身并不具備什么優勢。私營企業、私立學校乃至培訓機構都需要大量的有專業技能的音樂類大學生,然而由于學生的期望值過高,他們往往不加考慮就直接拒絕這些工作,寧愿待業也不愿意接受眼前現成的工作,因此加劇了音樂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二、推進音樂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的對策
(一)結合社會需要深化教學改革。在高校人才的培養工作中需要將社會對于音樂類人才的實際需要特別是對于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要求充分考慮進來,通過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優化音樂類大學生的課程內容設置,提高專業課程與社會就業崗位的匹配程度,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技能。同時要特別重視學校所在地區的人才需求,根據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社會需求的市場導向,進一步優化高校音樂類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教學過程。
(二)鼓勵音樂類大學生自主創業。音樂類大學生有著活躍的思維和張揚的個性,這些特點在自主創業中均能發揮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加大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通過了一系列包括小額貸款、稅費減免等在內的政策,因此要不斷鼓勵音樂類大學生在畢業后開展自主創業活動。實踐表明,音樂類大學生在畢業后以自主創業的形式開設藝術培訓班、開辦樂器行乃至演藝公司等方式能夠更好地將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所從事工作結合起來。隨著當前家長對于孩子藝術技能的逐漸重視,音樂培訓和樂器行的市場也漸趨好轉,這就為音樂類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提供了更好的社會環境。
(三)提高學生的社會崗位適應能力。隨著社會企業對于人才需求的數量漸趨飽和,人才的綜合素質越來越成為社會用人單位考量的主要標準,很多用人單位反映音樂類大學生在處理問題能力、抗壓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現不足以滿足要求,從根本上來說這與高校音樂專業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有很大關系。因此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對未來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強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通過增加實踐活動的學分和教學時間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5
摘要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當前經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就要求我們大學生在校期間如何為將來就業創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大學生在就業創業期間要努力做好自己,展現自我的能力。堅信自我,迎接任何挑戰,在困難面前不做任何的退縮。完成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
一、大學生就業環境與就業現狀
大學生就業環境
改革開放的30年來,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經濟體制的改革導致就業體制和就業結構的變革。人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國企職工下崗等中國特有的基本國情使我國的就業問題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經濟環境。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而另一方面高校擴招又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導致每年大學生畢業生數量劇增
大學生就業現狀
中國處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由于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困難局面。 而隨著競爭的進一步加劇,由于工資差距,地域差距,畢業生普遍流向東部發達地區,私營企業相比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就業人數迅猛增加。由專業之間供求不平衡更是使學非所用的矛盾逐漸顯現非重點院校畢業生和低學歷畢業生就業相對困難。在這基礎之上畢業生對工作的滿意程度降低,崗位流動的速率趨勢加快。總的來說,大學生的就業前途不容樂觀。
二、大學生就業目標規劃
每一個在校的大學生在畢業后都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業創業。每一個大學生再進大學門的時刻就應該為以后的就業問題考慮,因為這是他們走出大學校園第一個所要面對的難題。想要以后安逸的生活,在大學期間就該為之努力奮斗。在大學里,我們應該弄懂兩個問題:第一我們來上學是為了什么?第二
我們該如何度過我們的大學?我們來大學是為了自己未來的事業,我們不是來貪圖享受的`。在大學里我們應該學會為自己的夢想拼搏努力,學習好專業的知識為
以后打下基礎。
在大學里,首先我們應該提高規劃學習的能力提高就業能力。
規劃學習即知道我們學什么、何時學、何處學等。要時常反思現在的知識結構是否能勝任現在或將來不久的職位。只有這樣,才能懂得學習要求、控制學習過程,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靈活的適應自己所處的復雜環境,最終使學習活動達到預期目的。其次,要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就業能力。我們應該先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并位獲得理想的職業做好積極準備。然后正確進行自我分析和職業分析,思考自己的性格,脾性是否能夠很好的擔任該項工作。還有我們應該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某個職位需要什么樣地知識,都應該做合理的知識結構,以便于自己的學習。然后我們還應該提高自我的社會適應能力,升就業能力,高就業能力。
其實大學也是一個小社會,一些企業在挑選和錄用大學畢業生時,等條件下,往優先考慮那些曾經參加過社會實踐,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而不挑選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歷與生活經驗。這就需要大學生在就業前就注重培養自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還有我們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就業能力。大學生承擔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是社會的頂梁柱。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是重要的任務,面對逆境和困難時,我們應該迎面而上,注意鍛煉自己堅忍不拔的性格。求職中,分了解就業信息,沉著、冷靜應對所遇到的困難,用積極的樂觀心態克服一切困難。而不是一陷入困境,就不知所措。最后,我們要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提高就業能力。大學生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就必須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職業價值觀和人生觀;具有忠于職守,獻身事業的樂業和敬業精神,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勞動態度,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以及在職業活動中團結協作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職業活動中,無私、正直、勤奮、誠實、守信、堅定、勇敢等優秀職業品質是人們在工作上做出成績的必要條件。同時,良好的職業精神同時也是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所不可少的
三、大學生怎樣實現自主創業
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我們的肩上背負著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感,是充滿朝氣與活力,思維敏捷,自主創新意識強的群體。市場需要注入這些新鮮的血液,在就業難的情況下,大學生可以憑借自己敏銳的市場眼光,和自己的專業知識開拓一條自己的道路,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
如何能夠實現自主創業?如何才能取得創業的成功呢?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培養敏銳洞察商機的能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存在許多商機,但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效洞察到的。這就要靠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市場、社會現象。另外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利用自身所長來開展自我創業。在自己熟悉的方面更能發現商機。其次我們應該不斷強化創業的技術與理論基礎。與社會上其他自主創業群體相比,大學生的優勢在于,他們是一群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智商份子。在國家提倡自我創業的社會前提下,擁有創業技術基礎的支持才能在開展 創業的過程中穩操勝券,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創業并不是口若懸河的發表空想,而是需要我們付諸行動,需要技術基礎的支持。然后重在.組建高水平的創業團隊。大學生因為社會經驗少,人生閱歷淺薄,所以想要單獨在復雜的社會里面實現自我創業并且取得成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在創業的初期,大學生可以組建一個高水平的創業團隊,齊心協力取得成功創業的果實。這樣的一個團隊需要有技術人才,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的人才,有良好組織能力的人才,以及溝通能力強的人才。這樣的組合才能讓我們在創業的過程當中推陳出新,并且穩步前進。只有擁有了良好的組織能力才能讓整個團隊的運作得以順利運行,而敏銳的洞察力可以快速地幫我們進行市場定位,技術人才可以幫助我們利用高效率的信息化水平快速地解決所面臨的專業性問題,最后溝通能力強的讓整個團隊處于和諧的發展狀態中,解決由于意見分歧帶來的矛盾,溝通客戶。
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需要要具備的條件呢?
第一,.成功創業者應具備激情與平常心:
對成功有強烈的欲望,對事業的熱情與激情,但是創業都會遇到危機當危機出現時,應該以平常心對待,能夠清晰地看時局,審時度勢,避免因心態失穩造成在商業競爭中的失敗。
第二,成功創業者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
無論是對產品的選擇,市場的需求,都需要有超強的觀察力,對未來的把握是基于現實的真實,了解市場的走向并由此做出正確的商業判斷。
第三,成功創業者應具備清晰的判斷力:
根據市場的變化,新聞,顧客需求的變化,能夠做出準確清晰有效的判斷,并且在思考時具備全面的理解,有較全面的見解。
第四,成功的創業者要有不怕吃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
創業的初期,必定要面臨很多困難,因此,創業者應該有堅持。拼搏的精神。
第五,成功創業者應具備誠信的品質:
在創業時候,人脈是重要的資源,無論是新朋還是舊友,無論是進貨商還是客戶,合作伙伴,種種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法則是誠信,并贏得良好的信譽,對于商家來說,信譽是命,信譽可以讓你得到更多的客戶,不重視信譽的商家幾乎沒有,因為現在這個世界,你想做個獨一無二的產品還是比較難的,真的出來,銷的好的話,復制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良好的人緣常常可以讓你和各種關系建立牢固的信任關系,從而生存下去。
第六,成功創業者還應該學會傾聽:
傾聽市場的需求,傾聽顧客的需求和建議,傾聽團隊成員的建議,傾聽職工的建議。更好的與顧客職工進行溝通,才能更好的獲得成功!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有不少大學生開始選擇自主創業。不管是創業還是就業,我們在校期間應該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學習與創業就業的有關的知識與理論。為自己以后的就職或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們應該努力奮斗與拼搏!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6
大學生畢業之前,都有一門相當重要的課程需要去學習,這就是《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大學四年,所學的課業很多,就業與創業技能的學習是大學生活的最后一門非專業課,對于這門非常重要卻往往被處于畢業前夕內心焦躁不安的大學生忽視的課程。這就要求授課教師理論結合實踐給學生以指導。
本人在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教學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認為:要使這門課程真正對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起到作用,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高重視,認清課程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是一門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課程。作為一名大學生,在四年的大學課堂上,學到了很多知識技能;臨近畢業離校,卻發現,自己的長處無處發揮,自己的缺點沒有改正,自己的工作沒有著落,自己的未來沒有設計,這就需要教師從就業和創業方面給與正確的指導。
在《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課堂上,教師必須告訴學生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從現在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到社會對不同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從畢業生擇業是否理想而導致的待遇差距到不同職業的發展空間,從就業的穩定與發展到創業的艱辛與成就。都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也是教師的重要講解內容。
讓學生們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首先需要教師了解學生在就業創業方面的需求,并有針對性的加以總結與分析。一般而言,這種需求既要考慮到學生們的相同點,有要區分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因此,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同時,也需要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匯總與提煉,這可以說是本門課程的開門第一件事,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客觀需要,才能采取相關的教學手段,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現在在課堂上學到的,就是將來在社會中用到的,自己將來的職業命運與現在的課程學習關系密切,最終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以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
二、針對現狀,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是一門與社會聯系非常緊密的課程,如果不了解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如果不了解大學畢業生成功擇業的先決條件,僅僅是照本宣科,是不可能教好這門課的。這就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首先是在充分了解社會需求與大學生現狀的基礎上,采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手段,幫助大學生成功的邁出走向社會第一步。具體而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采取必要手段,大膽做出取舍,除必須進行的諸如求職信寫作、個人簡歷匯總、面試練習之外,盡量減少書本知識學習部分,把時間留給學生。要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學生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與就業愿景,布置相關任務,請他們走出去,與相關單位接觸,做好社會調查,從而總結出“社會需要我做到什么,我自己能做到什么”這一關鍵命題。
其次,要做到充分利用學校的社會資源,盡量去與事業有成的畢業生聯系,請他們以各種方式如視頻、演講、實地探訪等,與學習本門課程的學生建立起直接的互動關系,請他們把寶貴的社會經驗、個人經歷、創業過程、就業體會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他們的學弟學妹們。既可以使學生們得到寶貴的第一手經驗教訓,以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也可以使學生們充分認識自己,最好對自己定位,以利于走向社會之前就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現實而圓滿的規劃與設計。
第三,要利用好每一節課的實踐機會,多舉辦求職信寫作、個人簡歷匯總、面試實踐等活動,盡量讓每一個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練習機會。同時,教師要做好評價與引導工作,使得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終能夠在畢業、就業之前就對未來的相關活動做好準備,達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效果。
三、苦練內功,提高學生的自身價值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是一門可操作性極強的課程。在教材中,針對學生即將面對的就業創業客觀需求,大量采用了社會上流行的諸如求職信、個人簡歷、面試問題等等通用模板,使得一般學生只要認真學習,就可以初步掌握就業時必須經歷的難度較大的擇業過程。
在教材的幫助下,一般的學生可以做到寫出文理通順、言之有物、有針對性的求職信;能夠根據個人情況與用人單位要求,匯總編輯出充分展示學生個人能力、興趣、愛好、技能的個人簡歷;可以做到面試時對考官的提問做出言之有物的回答,在面試過程中能夠變現出大方、穩重、自信的良好的精神面貌。
但是,如果想在未來的職業選擇中得到理想的結果,僅僅做到這些是不夠的。具體而言,每一個學生,都應該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在此基礎上,要做到把有利于就業與創業的優點發揚光大,把不利于創業與就業的缺點改善改正。正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年輕人,往往有不切實際的在自信,大多數學生心目中的自己,不論是知識還是技能上面,都要高于社會對他們的評價,而對于社會對他們的需要方面,又往往忽視了或縮小了對嚴酷現狀的認識與警惕,也就是說,他們心目中的自己,優點是要夸大的,缺點是要縮小的。這種不切實際的觀點,一方面是因為年輕人的自負,另一方面也與大學生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校園里,與社會接觸的機會較少有關。
針對這種現狀,教師的作用就顯得重要了。在課程學習中,教師要對學生擺事實講道理,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對他們的優點要做出鼓勵,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而能夠沉下心來,揚長避短,改變自己,適應未來。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教學工作,絕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照本宣科的工作,相反,這門課程教學目標的高標準、教學手段的嚴要求,要超過很多其他課程。而支持這種教學工作的動力,是對學生的認真和負責,對工作的擔當與熱愛和豐富教育教學經驗。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7
摘 要
目前國家的政策逐步調整,大學仍舊在擴招,導致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逐步增加,就20xx年而言,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727萬人,可想而知,在當前的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多么的嚴峻。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地完善,各種教育制度也在進行深化改革,但是大學生就業問題仍然是值得關注的熱點,也有不少畢業生走上了創業之路,但是前路迷茫,十分困難。本文就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進行介紹,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對促進大學畢業生及時就業有所幫助。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 創業 對策
1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
1.1 大學生就業現狀
通過對部分學生的走訪調查,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畢業后的出路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對自己畢業后的去向也是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調查顯示,近年來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比較理想,大多數理工科畢業生選擇去企業從事技術研發的工作。相比而言,文科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甚理想,選擇就業的畢業生大多通過考試進入政府機關或者事業單位。
就專業而言,目前一些人才緊缺專業,如計算機、通訊電子、土建、機械自動化、醫藥和師范類等畢業生就業率高,畢業生供不應求。而對于長線專業如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較少,畢業生就業比較困難。
從地區來看,北上廣等發達地區人才較為飽和,就業競爭激烈,而中西部地區雖然有較大的用人需求,但是其工作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往往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于是就出現有地方沒人去,有人沒地方去的矛盾,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從院校類別來看,教育部直屬重點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較好,初次就業率高達85%,部門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較差。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與機遇并存。雖然目前的就業形勢嚴峻,但是也不乏機遇,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為增加就業崗位提供了動力,同時政府和企業也在努力擴大就業,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盡力完善就業服務和勞動力市場,充分實現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自動調節勞動力的供需平衡,加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職業培訓計劃和再就業培訓計劃,使得更多的大學生成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調節供需矛盾。另外,中國的對外開放格局日益完善,國外先進技術、資本也在不斷涌入,這也為增加工作崗位提供了可能。同時大學畢業生人才資源的開發程度在不斷加深。將大學生安排到基層去工作,不僅可以緩解就業壓力,而且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磨練他們的意志,近年來國家推出“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活動,而且未來工作的力度將不斷增大,這成為開發大學生人才資源的重要舉措,也是進行西部大開發的一項措施。
1.2 大學生創業現狀
目前就業形勢如此嚴峻,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也選擇了創業,近五年來選擇創業的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上升,20xx年約有21萬大學畢業生選擇了創業。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互聯網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較好的平臺,大多創業畢業生選擇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開發app,開網店,做微商等都成為不少學生選擇的職業,還有一部分大學生選擇開餐廳,開甜品店,農業院校的學生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發展種植養殖業。
2 目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的成因
2.1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經濟下行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就業壓力。近年來經濟危機直接影響到我國實體經濟,加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多家企業倒閉,農民工返鄉。外資企業和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始裁員,至少開始調整和大幅壓縮招聘進人計劃。這使得本來嚴峻的就業問題“雪上加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態勢,但也出現了結構不平衡等問題,以致帶來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矛盾。
(2)高校擴招以及課程設置不合理帶來的就業壓力。高校的擴招增加了大學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們的就業預期。許多人認為,上大學可以改變自己的身份,只有找一個好工作才能算實現就業,就業預期的提高,無疑帶來了就業的壓力。如果他們沒上大學,就不會有那樣高的預期,或許更能夠從容地就業。此外,不少學校因教學資源不足,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合理,各學科領域和專業之間很少發生聯系,致使學生的專業學習普遍過窄,忽視了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從而直接影響到學生就業和未來的職業發展。
(3)大學畢業生的過高期望帶來的就業壓力。在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畢業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心儀的工作,或者說找不到期望值高的工作,然而畢業生只是擁有高學歷,只有淺薄的課本知識,并沒有豐富的經驗,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或者根本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一切都得重新學習,所以用人單位不會給畢業生支付很高的工資。低工資水平與高期望值的沖突,也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
2.2 大學生創業的原因
(1)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政府扶持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建設了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大學里開設了創業培訓課程,加強了同學們的創業興趣,還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創業資金和無息貸款。在金融、稅收、工商登記等方面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給予扶持。通過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積極創業。(2)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通過政府的大力宣傳和自身的學習,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就業觀念發生了轉變,不少人開始認為自主創業是不錯的選擇,通過自己尋找項目,利用所學知識自己開店當老板,這一觀念的轉變帶動了一大批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在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也為多個行業注入了年輕的血液,極大地促進了多個行業的發展。
3 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對策
3.1 政府方面
在創業方面,通過財政補貼、稅收等減免措施,鼓勵青年大學生創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撥發專項資金用于大學生創業培訓,使得大學生擁有自主創業的能力,對于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貸款和資金上給予照顧,在稅收方面也給予減免,同時政府還要加強信息服務行業的發展,信息服務機構的發展和各種咨詢服務機構的設立,增加了大學生的創業計劃的可行性。此外,國家還要大力發展借貸業務向學生創業傾斜,大學生還可利用信用卡借貸來創業。
3.2 企業方面
在就業方面,企業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不能僅僅依靠學歷就判定一個畢業生的能力,要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分析,真正了解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為單位尋找合適的人才,也要開展相應的工作培訓,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工作的要領,盡早地投入工作,發揮自己的價值。在創業方面,一些成熟的企業要有責任擔當意識,對創業的大學生給予技術上的幫助和指導,對于創業初期可能面臨的困難,企業要勇于幫助大學生渡過難關,業務上加強與大學生創業公司的合作,幫助畢業大學生將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同時企業還應建立自己的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使得有興趣創業的同學可以先通過在創業基地的學習,增長知識,為今后的創業積累經驗。
3.3 高校方面
在新形勢下,為同學們營造創業的`氛圍,使得有志于創業的同學能夠在一起學習交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就業創業指導,開展SIYB創業培訓項目,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培訓,給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在課程設置上對創業班的同學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企業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都要涉及,同時對于畢業創業的同學,學校在技術和科研知識方面予以幫助,對于高校自行科研的項目,鼓勵本校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
3.4 大學生自身方面
在就業方面,當代大學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業形勢,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全面冷靜地分析自己和社會,不斷地充實自己,認真把握每次就業機會。不斷提高個人能力和專業素質。只有全面提高個人素質,使自身既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又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
在創業方面,面對創業的千斤重擔,要用正確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心態去積極面對。面對缺乏啟動資金問題,要學會利用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合法爭取穩定的籌集資金、家庭資助、貸款等等。針對缺乏市場經營經驗問題,要培養自身的激情和抱負,在實戰中摒棄“眼高手低”,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積累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加強創新能力,大學生創業容易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所以大學生不要只看到他人成功的表象,不顧時間、地點的差異,盲目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合理借鑒他人經驗,只要努力向正確,方法合理,相信我們就會實現成功就業或創業的。
4 總結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必須盡力解決的問題。通過本文的研究分析,我們了解了當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也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就業存在壓力,創業存在機遇,一定要把握機遇,將壓力化解為動力。相信通過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自身的不斷努力,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找到屬于自己的出路,很好地解決目前就業創業存在的問題,相信有更多的大學生會找到實現自己價值的道路,發揮自己的能力,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促進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百題問答[Z].20xx.
[2] 辜勝阻,肖鼎光,洪群聯.完善中國創業政策體系的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xx(1).
[3] 許明,肖強,韋鴻鵬.大學生創業環境現狀與對策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3).
[4] 李巖,田澤.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途徑與對策[J].職業時空,20xx(13).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8
摘要:
隨著中國高校教育的發展,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熱點之一,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政府非常重視的問題之一,自主創業已經成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實際調查,結合相關文獻,分析當下大學生的創業現狀及創業能力,總結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自主創業;調查研究
一、研究概述
1、研究目的
通過調查了解當代大學生創業能力,總結大學生創業中面臨的問題;從學校和學生自身兩個方面尋找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不足,為學校在新時期下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提供依據,幫助大學生總結創業能力的短板,為提高大學生自身能力提出建議。
2、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在設計問卷前期,通過各種資料的收集以及網上查詢其他相關的調查問卷,共設13題。發放問卷870份,回收問卷826份,問卷回收率95%,有效問卷783份。在導師的指導下進一步討論分析,對調查問卷進行了精簡和對存在歧義的問題進行更正。
3、研究對象
以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并著重分析作為普通高等院校齊齊哈爾大學的學生,統計數據,分析影響大學生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以及因素間的差異,并提出相應建議對策。
二、調查結果整理分析
在數據的處理上,運用了描述分析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針對不同的問題選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數據處理,發現并總結出一些問題:
1、在創業實踐活動的參與上,8.64%的學生參加過知識講座形式的創業實踐活動,約30.56%的大學生參加過技能培訓,參加過分組討論類活動僅有2.47%的學生,而參與其他創業實踐活動的學生也只有2.47%。可以發現,大學生參加創業實踐活動的并不多,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2、在“你是否了解政府出臺的一些關于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信息”這一問題中,選擇選項最多的是第三選項(一般),受訪者的平均答案處于“比較不了解”和“一般”之間(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一些創業政策的了解情況并不樂觀,很多學生對于創業政策的學習處于空白狀態,這樣會使得大學生畢業后如果想創業,會出現手足無措的現象,根本不知道該從何做起。與此同時,我們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將這一問題與“你是否對創業感興趣”綜合分析發現(表2),P-value值遠遠大于0.05,可見兩者并沒有顯著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學生是否想創業,是否對創業存在興趣,都對政策的了解甚少。究其原因,仍然是大學生獲取資源的途徑不夠快捷,導致大學生創業基礎薄弱。
3、通過表2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創業的積極性很高,66.24%的學生表示對創業很感興趣或比較感興趣,可見當下大學生的就業意識有所改變,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就業,而是選擇創業來實現自身價值。
4、在對“你創業的阻力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中,占比最大的兩個原因分別是“經濟狀況”和“社會實踐經驗”,分別占比51%、27%,這兩者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創業阻力的主要原因(圖1)。可見,當下大學生創業政策一片向好,可是籌集不到足夠的資金,在學校缺少社會實踐的經歷,導致個人能力欠缺,這也成為制約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主要因素。
三、大學生自主創業存在的問題
1、創業教育欠缺
在調查中發現兩個問題:一是所有受訪學生的創業能力都處于中等水平,在不同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且缺少很多基本素養,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于創業并沒有良好的準備,不論對自己的未來是否有一定的規劃,都應該了解學習一下這方面的知識,這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創業都有很大幫助;二是很多學生可能擁有較強的創業能力,但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特長所在。這反映出大學生缺少創業知識的學習,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處于空白,無法發現自己的長處,認識不到自己所擁有的能力,這將導致在創業的道路上無法選擇正確的方向。這就需要對大學生進行一些專業化的指導與教育。大學生對于創業概念不明確,大學生在校期間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處于空白,無論對創業還是就業方向都很迷茫。在創業過程中,對創業方向沒有清晰的認識,創業知識匱乏。很大原因在于在校期間沒有進行專業的培訓與教育,需要我們對創業知識、創業技能以及職業生涯規劃進行一個系統、詳細、高覆蓋率地講解和教育。
2、資金籌集困難
我國每年有數以百萬的畢業生,有著創業想法的不在少數,可是有很多項目想法不能得到及時投資,很多人認為得不到投資就是得不到投資人的肯定,這樣不僅使得許多創業項目荒廢,同時也會打擊大學生的創業信心。事實上,許多項目并不是得不到認可,而是缺少與投資人見面的機會,創業大學生與投資企業的脫節大大制約了一些創業項目起步的可能性。
大學生想要開啟創業大門,首先就要有可靠的資金來源作為支撐,創業資金的籌集過程對于每一個創業人員至關重要。目前看來,大學生籌集資金的主要渠道就是家庭網絡的支持、國家扶持政策,但是往往這些渠道并不能充分滿足大學生的創業計劃。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完善,信貸機制還不算健全,大學生無法獲得風險投資企業的信任。我國雖然有一些貸款優惠政策,但是仍然受信用影響,額度有限,往往不能滿足大學生創業人員的需要。目前,很多大學生因為缺乏資金而使一些優秀的創業計劃難以付諸實施[1]。在創業過程中投資方介入程度不是很理想,創業投資機構的投資對象常常是企業,在確定投資某家企業前,投資機構會詳細調查該企業的管理團隊、贏利能力、社會責任意識、高科技背景等等因素。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應爭取創業投資機構在資金、增值服務方面的支持,以保證創業的成功。 3.政策了解不足
目前在我國市場環境及大學生教育體制的影響下,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但這些政策并沒有吸引更多的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也沒有使創業成功率有所增加,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其一是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實不夠完善,政府有關部門的服務意識不強,多數地方政府仍然沒有把促進創業作為工作的重點;其二是政府、社會、學校的指導支持和保護等服務未能貫穿大學生創業的前、中、后三個時期,未能積極有效地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未能促進大學生對相關政策的學習與了解[2]。
4、實踐經歷太少
大學生的實踐經歷太少。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對于學校組織的各種級別的創業創新實踐項目或活動,參加過的學生只占到小部分比例,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參與熱情不高,在學校中不能學習到實踐經驗,導致大學生畢業后猶如一張白紙進入社會,無論從就業還是創業方面考慮,都大大缺乏經驗,在能力上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創業人員要想適應變化無常的創業競爭,就需要具備豐富的管理知識和經驗,而這些經驗的取得需要多年的學習和積累,現在大學生在校園里缺乏足夠的機會和時間去親身實踐,校園環境與社會環境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對于剛剛走出校門的創業人員來說是個很大地挑戰。
實踐經歷太少主要還是歸結于大學生缺少一個穩定的獲得創業經驗的`環境。現在影響力比較大的就是由團中央牽頭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業才逐漸被推廣到全國高校。可是在調研中發現,在校生對這一賽事的參與程度不足50%,還有很多學生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此類賽事,學生的主動參與度不高。許多家長對于學生在大學里的期望仍然是好好學習,卻忽略了能力鍛煉的重要性。
四、對策建議
1、完善創業教育
高校應將創業創新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加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為學生形成創業型知識結構提供教學支撐。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輔導時,應對他們的創業能力進行評估,幫助想創業的學生找到創業方向,這一切不一定完全需要依賴導師來完成,可以通過某些校園團體的形式來完成這方面的工作。
2、為創業學生尋找資金
學校可以成立一種服務性質的組織,為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尋找資金,可以將創業計劃書進行統一管理,將優秀的想法推薦到有投資意向的企業家面前,使項目主動地尋找資金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投資,這樣可以大大增加大學生創業想法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尋找性質與創業計劃相似的企業,這樣可以實現同行業間的合作及指導,創業項目可以更加順利進展,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會獲得專業指導,更能使創業學生得到鍛煉。
3、普及創業知識
政府和高校應當聯合起來為在校生進行定期培訓,向在校生普及創業政策,使學生對國家、地方的政策有所了解。可以邀請創業成功人士舉辦講座,為學生講解創業過程中的困難以及處理方法,分享創業經驗;針對某些領域某些專業創業時應注意的問題進行講解,組織具有創業意向的學生學習成功經驗;應向學生普及管理學的知識,使每名創業人員在創業時科學合理管理自己的公司。根據國內外創業教育的成功經驗,高校可從政府部門、工商部門、人事部門、外貿管理部門、知名企業、校內經濟管理專業教授群中邀請專業人員組建“創業指導講師團”,形成創業導師庫系統,參與講授大學的一些創業課程,對各項創業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和教學[3]。
4、為學生增加創業實踐機會
學校可以成立社團組織,為學生搭建一個能與企業溝通的平臺,使學生的創業計劃可以被企業知曉,為有投資意向的企業提供學生的優秀計劃,這樣不僅實現了創業學生與企業的對接,也解決了創業學生找不到資金、投資者不知道將資金投向哪的問題,使得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一些創業想法得到實現,還可以使投資企業對創業學生有一個指導,使學生的創業更加順利。
總的來說,學生創業還面臨許多問題,目前國家對創業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多,創業環境向好,創業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但是要想在創業中更加順利,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都要加強。自身方面,大學生在大學里就一定要豐富自己,增加自己的閱歷,鍛煉自己的能力,努力讓自己更優秀;環境方面,高校和政府也要在創業能力的培養上多多思考,提供更良好的創業教育環境,為創業學生搭建一個與企業溝通合作的平臺,將資金、政策更好地灌輸到每一名學生中。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9
就業就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難題,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日益嚴重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重大挑戰。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指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一、大學生成為就業問題人群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從20xx年至20xx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連續保持在1000萬以上,累計將近5200萬。近年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保持在4.1%左右,低于“十二五”規劃5%的控制目標。然而,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就業局勢雖然總體穩定,但也面臨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愈加突出的新挑戰。
20xx年我國高校畢業生749萬人,為歷史最高。大學生就業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結構性過剩、擴招、畢業季失業是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是通過市場機制配置的,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是一種常態現象,但大學生群體失業基數過大,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二、以創業帶動就業,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鼓勵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不僅是擴大就業的基本途徑,也是增強經濟活力的內在要求。近年來,國家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更好地發揮這些政策措施的效用,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關鍵在于積極開發培育適合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并提供配套支持。
三、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意義
大學生擁有較高的學歷,在學校經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同時大學生素質較高,學習能力強,具有良好的創造力,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具備年齡上的優勢……大學生的這些特點,使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是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有利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創業能力是一個人在創業實踐活動中的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能力。一個創業能力很強的大學畢業生不但不會成為社會的就業壓力,相反還能通過自主創業活動來增加就業崗位,以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
二是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大學畢業生通過自主創業,可以把自己的興趣與職業緊密結合,做自己最感興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認為最值得做的事情。在五彩繽紛的社會舞臺中大顯身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并獲得合理的報酬。當前社會鼓勵大學生創業,雖然是從化解就業難的角度來考慮的,但從大學生自身來說,其創業的主要原動力則在于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只有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比例,整個社會才能形成創業的風氣,才能建立“價值回報”的社會新秩序。
三是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我國高校擴招以后,伴隨著就業壓力,大學生素質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為人所詬病。在提高大學教育管理水平與大學生素質的各類探索實踐中,大學生創業無疑是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之一。通過創業與創業實踐,大學生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變自身就業心態,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并學會自我調節與控制。也只有這樣,大學生創業才能成功。對于一個能自我學習,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與財務,善于拓展人脈關系,并能夠主動調適工作心態,積極適應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其就業將不存在任何問題。
四、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率
有關調查顯示,20xx年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為1.6%,遠低于發達國家20%的水平;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我國大學生創業率與創業成功率之所以呈現“雙低”態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適合大學生創業的項目不多,可供大學生選擇的空間狹小,而且創業項目相似度較高,特別是缺乏掌握核心技術優勢、“含金量”較高的項目。比如,有關統計表明,軟件開發、電子商務和信息服務等技術含量相對較低、行業準入門檻不高的項目成為近年來大學生創業的首選項目。由于市場上類似項目已趨飽和,加之沒有自主核心技術和優勢,要在這些項目上取得成功的確很難。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當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健全創業政策法律體系。有關部門和學校應加強創業宣傳,培育和增強大學生創業光榮的意識,并對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給予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創業配套法律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業政策和法治環境。強化大學生依法創業觀念,引導其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降低創業風險。
建立大學生創業項目庫。一是根據產業發展形勢培育項目。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高科技、創意等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可以選擇具有發展前景和一定基礎的項目進行儲備,提供給具有一定專長的大學生,助推其創業。二是根據大學生特點開發項目。小微項目具有成本低、經營方式靈活、技術門檻低的優勢,適應大學生創業。可以根據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需要,規劃一批小微項目并匹配一定啟動資金,提供給大學生進行創業。三是立足學校及社會資源優勢開發項目。可以借助學校品牌,開發教育培訓、技術轉讓、專業咨詢等項目;利用智力優勢,開發家教服務中心、成人考試補習、會議禮儀服務、速記訓練等項目。
構建大學生創業支持系統。學校應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更多地向大學生傳授創業知識,更加注重通過實踐教學、案例教學等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有關方面應積極拓展渠道,通過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創業互助基金等,為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優惠、便捷的資金支持;同時,通過開展財務知識技能培訓、提供財務顧問等,幫助大學生搞好財務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政府、學校、企業以及社會各界應搭建相應的平臺,提供政策、法律、咨詢等配套服務,形成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的合力。
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全社會形成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氛圍與機制,提升中國青年“創業力”,對提高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對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0
摘要: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抽樣,采用追蹤調查,統計分析后發現其就業創業的價值取向是: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的特點。通過研究該群體各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和各階段的求職需要及心理特點,總結出針對該群體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就業;創業;價值取向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形勢越來越嚴峻,特別是體育類專業的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創業形勢更令人堪憂。如何針對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追蹤考察不同年級、不同學習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從而有利于根據學生不同年級階段的求職需要和心理特點對其開展適宜的就業創業指導,切實提高該群體的就業面與就業質量。
1.調查方法與設計
采用追蹤調查法,選取10名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進行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就業創業價值取向追蹤調查,通過研究該群體各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和各階段的求職需要及心理特點,總結出針對該群體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2.研究結果分析
2.1云南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
2.1.1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從表1中可以看出,調查學生就業意愿和是否希望得到相關部門輔導與幫助的情況是:100%的學生想就業,并希望得到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從而得出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
2.1.2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通過調查,所有人的就業標準單一,且幾乎一樣,入學的前兩年,都希望找到穩定的工作,并且到學校工作。后面幾年20%的人出現了想到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愿望,但還是希望工作要有一定的穩定性,需是在職在編人員。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不愿嘗試、不愿冒險,講求安逸、穩定,受“鐵飯碗”思想的影響,趨于現實化:
2.1.3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發展空間價值方面的需求調查,選擇審美需要的`學生人數有1人,占總人數的10%;選擇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各4人,各占總人數的40%;選擇歸屬與愛的需要和認知需要的學生人數各6人,各占總人數的60%;選擇自我實現需要的學生人數有9人,占總人數的90%;而選擇尊重需要的學生人數有10人,占總人數的100%。從以上數據分析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發展空間價值是希望得到尊重,其次是自我實現需要。這就可以看出該群體很想通過專業學習后,通過就業創業,從而改變現在的命運,該群體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2.1.4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調查發現,該群體入學的前兩年不想自主創業的人數達到100%,而后幾年有80%的人表示想自主創業。除了有20%的人對自主創業從未想過,也不感興趣和10%的人想開超市外,其余70%的人創業都基本一樣,單一且跟專業息息相關,都是想開辦體育類培訓班、當教練。沒有整體的職業規劃和思路,創業觀念不成熟。
2.1.5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從表3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中專業價值取向方面的調查,選擇與所學專業一致的學生人數有9人,占總人數的90%;而選擇與所學專業不一致的學生人數只有1人,僅占總人數的10%。從數據看出該群體對學校教育比較認同,對所學專業認可,擇業態度主動自信,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希望通過專業的學習,利用所掌握的專業技能,找到與之相一致的工作。
2.2云南省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存在的問題
2.2.1忽視學校因素從表4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發生變化的影響因素調查,選擇學校因素的學生人數有3人,僅占總人數的30%;選擇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學生人數各有9人,各占總人數的90%。從數據看出影響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和價值取向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而學校因素則顯得不重要,因此通過本研究,如何加強學校對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探索出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模式,從而切實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率,顯得尤為重要。
2.2.2以個人為中心,就業創業呈現單一化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注重自我的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以自我為中心,大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之勢。就業都希望到學校當老師,就是偶爾有不當老師的想法,也是要到具有穩定的,帶編制的企事業單位工作。創業要不就沒有想過,感興趣的都是希望開辦體育培訓班,當教練。該群體就業創業都呈現單一化特性。
2.2.3過分依賴專業,缺乏拼搏冒險精神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都是要與專業相一致,就業選擇是當體育老師,創業則是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體育培訓班,而現實中體育專業的專業就業率歷年都很低,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并不大,體育專業的學生就業面不廣,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該群體不會通過大學的拓展課程發展自身潛能,拓展專業以外的能力,他們過分的依賴專業,對將來的就業創業缺乏整體規劃和拼搏冒險精神。
2.3改善云南省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的建議
2.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養模式需遵循“社會需要、服務地方、區域特性、學校實際”等原則,不要一概而論,更不能照抄照搬。云南省各設有體育類專業的院校應該利用轉型發展和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認真論證,制定出能培養符合地方需求,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人才培養模式。
2.3.2探索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目前,社會、家庭、高校等都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各盡所能。社會各界給予各種政策,創造各種崗位;家庭高度重視,為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學校調動所有力量,增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這些種種,雖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并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因此,探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特別是針對特殊群體大學生的指導模式,是增強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2.3.3發揮榜樣作用俗話說“沒有吃過豬肉,還沒有見過豬跑嗎?”,意思就是見過就能照著摸索出來。沒有主見和完全形成獨立思考的大學生,都有“從眾心理”。學校應該利用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特性,定期邀請就業創業非常成功的校友來作交流,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讓大學生們有追求的目標和學習的楷模,讓他們感受到就業創業可以“依葫蘆畫瓢”,從而減輕壓力,減少迷茫感,進而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就業創業,使之能夠真正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率。
3.結語
從追蹤調查及收集的數據綜合分析看,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特點是: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存在:忽視學校因素;以個人為中心,就業創業呈現單一化;過分依賴專業,缺乏拼搏冒險精神等問題。建議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發揮榜樣作用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切實提高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創業質量。
參考文獻:
[1]肖凡.新形勢下“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創新創業引導研究[J].徑營管理者.2016,(5):111-113.
[2]任艷.“90后”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與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研究———以天津商業大學為例[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2014:3.
[3]向凌云,蔣芙蓉.高職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6):142-145.
[4]劉志.大學生創業意向的結構、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5.
[5]石志成,喬琳,孫莉平.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10(5):96-99.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1
【摘要】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拓展第一課堂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手段,這項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大學生實現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管理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從而為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發揮積極地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就業 創業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在校大學生利用暑假開展的各種實踐活動的總稱,是高校拓展第一課堂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手段;是實踐檢驗所學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能的有效載體;是一項新時期大學生德育和培養工作的綜合改革措施;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近距離地感受企業,體會企業文化,一方面使得學生們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對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了用人單位,增強了對用人單位的感性認識,在學生中營造出了關心就業、了解就業、立志基層的良好氛圍。從而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暑期社會實踐有利于實現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
當少數人享受充分的教育,培養一批出類拔萃的英才的“精英教育”向大多數人接受必要的教育,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國民的“大眾教育”轉變時,我們要意識到教育方略的轉變必然會帶來就業形勢的轉變。暑期社會實踐以其豐富多樣的形式,讓我們在課堂之外,充分的實踐專業知識,與其這是一場實踐,不如說是一場實驗,因為,它允許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磨練,只有在多次“摸爬滾打”之后,我們才能把自己塑造成專業能力突出,綜合素質全面的復合型人才,從而在激烈的“大眾化”就業中立于不敗之地。
2 暑期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
社會化大生產的今天,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結構漸趨復雜。協作精神和開闊胸懷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艦艇船舶進行海上作業,各種惡劣的海況都可能遇到, 這時候每人一崗, 崗位是否安全, 關系到全船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和國家財產的安全。這種時候, 團隊協作精神和對集體的責任感往往能發揮極大作用。而暑期社會實踐一般是由指導老師帶隊,若干學生組成專業團隊進行的,在暑假期間,師生們共同生活,共同學習,有困難一起解決,有喜悅一起分享,團隊成員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形成強烈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而這種意識和精神正是我們就業和創業的關鍵因素。
3 暑期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學校學習的東西與工作需要還是有一定距離,而且我們處在知識快速更新的年代,隨著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技術門檻不斷提高,對人員知識儲備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同時學習能力也是創業的關鍵因素。暑期社會實踐為大學生提高了充分的學習機會,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在暑期實踐中,同學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把別人的優點內化為自己的能力的一部分,方能在就業創業中立足。
4 暑期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
如果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管理能力,個人的發展機會將增多,這也是我國工業化革命中對管理人才要懂專業的社會要求,所以我們要使高級應用型人才“有組織能力,能夠科學地組織管理好一個課題,一支技術隊伍,甚至一個企業” 暑期社會實踐正是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提高管理能力的機會,一方面一些學生在實踐中負責小分隊的管理,要負責分配工作任務、安排工作進程、檢查工作質量、與實踐單位溝通與聯系等,儼然以一個準管理者的身份在實踐中得到了管理能力的鍛煉;另一方面有一些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的.工作任務就含有管理的成份,這正是既有專業特長又有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可以使自己的社會競爭能力更強,更受企業歡迎,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5 暑期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就業和創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有人說,如今的就業市場存在三大矛盾:(1)結構性矛盾,(2)崗位需求和學科結構矛盾,(3)性別差異矛盾,然而所有的癥結還在于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學生缺乏創新精神,盲目趨向眼前的熱門崗位。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多種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的機會。在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貧困地區的社會實踐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攻關、優化管理、開拓市場,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發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別,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和自學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復合型人才在就業中頗受歡迎,但創新人才也是用人單位所重視的。所謂的創新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他們具有善于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求新求異;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具有突破傳統觀念和思維定勢,敢于提出新觀點,運用新方法;具有在自己擁有的知識技能上綜合開拓新領域的能力等特點。
我們創業肯定會很艱難,可以說,一切都將是陌生的,一切都將是新事物。創業時,激情和自信是十分重要的。有激情才能產生動力;有自信才能堅持到底,走向成功。陌生的可以熟認,新事物更具有發展前途。創業,千萬不要盲目,要經過市場調查、理論分析,做到真正的胸有成竹。我想我們創業:一要放低身段,放下面子。記得一位創業學子說過:“每個想創業的人,都應把自己的臉取下來,放在地上狠狠地踩幾下,然后再戴上,這樣你就可以創業了。”二要會創造適合自己的環境。要好好理順各種人事關系和產權關系,總結市場經驗,改變不利于自己的環境,做到“目標明確,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三、中國的創業機制還不太成熟,中國的風險投資體系還不太完善,可享用的資源還很有限。因此,我們一定要進行科學創業。暑期社會實踐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同時提供很多創業實踐的機會。從而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廣闊的平臺。
結語:大學生就業與創業不單單是某個學校,某個大學生自己的問題,而且是國家、社會所應高度重視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關系到人力資源的匹配,關系到國家的安定團結,關系到中華民族的進步,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提供了一次實地演習,我們要通過這次演習,汲取就業和創業的有利因素,以便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 張志遠.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對推進素質教育的作用[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xx.11.
[2] 朱海靈.透視素質教育,加強校企合作[J].高教高職研究,20xx.5.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2
一. 自我認識
我性格外向,開朗,幽默,大方,喜歡交朋友,經常在朋友同學中扮演組織者的角色,經常組織各種活動,對自己的號召力和組織能力有信心。擅長與人溝通人際關系,團隊協作性強。雖然有時會有脾氣暴躁缺乏耐心的情況,但是也能很快的性暴躁中走出來。
二.自我評估
我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報告中,職業興趣前三項是事業型(39分)、社會型(38分)和常規型(37分)。
S(社會型):社會學者、導游、福利機構工作者、咨詢人員、社會工作者、社會科學教師、學校領導、精神病工作者、公共保健護士。
E(事業型):推銷員、進貨員、商品批發員、旅館經理、飯店經理、廣告宣傳員、調度員、律師、政治家、零售商。
C(常規型):記賬員、會計、銀行出納、法庭速記員、成本估算員、稅務員、核算員、打字員、辦公室職員、統計員、計算機操作員、秘書。
即適合職業為ESC:理發師、裁判員、政府行政管理員、財政管理員、I程管理員、職業病防治、售貨員、商業經理、辦公室主任、人事負責人、調度員。
三.自我分析
結合老師上課知道即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中的結論對自己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1. 職業興趣: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中第一部分我最想干的職業或最想讀的
專業三項依次分別是國際導游、會計師、文化經紀人
國際導游是我從小的夢想,從小我就向往能夠飛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盡管我有導游必須具備的責任心,但是這份工作也需要一定的專業語言能力,且需要一定耐心,這事是我并不具備的,也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積極的改正。
會計師是我目前覺得在大環境下最適合我的專業,我大學的專業是會計電算化,對于專業知識肯定能夠完全消化,在能夠完全消化專業知識完成工作的情況下我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對于會計來說考證才是最實際的,所以我在大學中的專業規劃如下
文化經紀是我并不熟悉的一個專業,甚至跟我的大學專業沒有任何關系,這個職業不僅是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懂得現代市場學,尤其是廣告宣傳。 要為工作坐下好的鋪墊,我想在課余時間自修文化經紀人專業課程并考取文化經紀人證書,我在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也是隸屬于宣傳部門,對自己的活動宣傳廣告和市場需求有一定的了解。
四.職業計劃
在校職業計劃(短期規劃)
本人現正就讀大學一年級,我的大學計劃如下
五.職業發展路徑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根據實施結果的情況以及因應變化進行及時的評估與修正。
1、評估的內容:
1)職業目標評估假如沒有考取注冊會計師資格證就應該在工作過程中轉
為審計會計或稅務會計等
2)職業路徑評估當出現專業知識能夠達標時的時候,應該會嘗試做寫
的行業的會計,多嘗試一下。
2、評估的時間:
一般情況下,我定期(半年或一年)評估規劃;
當出現特殊情況時,我會隨時評估并進行相應的調整。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3
摘要:高職院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院校地域文化、師資力量、生源層次、基礎設施(實驗實訓)、人才培養、教學目標等條件特征,與教學研究型高校存在諸多差異,使得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競爭中的側重點、就業創業內容、薪酬也有所迥異。如何創新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路徑,提升其質量和水平,成為當前全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以麗江師專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研究為例,從就業、創業、擇業教學內容、師資隊伍、教材教法、實踐教學環節等進行探析,希冀增強研究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由傳統的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培養和造就什么樣的社會需求人才,成為眾多高職院校不斷探索的重要內容。隨著高校擴招,一方面,受到高校教育的人數增多,大學教育已漸進大眾化,生源層次不齊;另一方面,高校因其辦學規模、條件等諸多因素限制,難以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不斷需求,因材施教更是眾多高校難以企及;而對用人單位而言,其目的很簡單,“召之即來,來之能干”。眾所周之,學校培養人才的復雜周期性與用人單位等的社會需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輔之學生、家庭、社會的思想觀念等,這三者的趨同,成為全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難以置身事外,在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專業技能的同時,應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擇業的指導工作,擴大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渠道、路徑,提升其質量和水平,成為應有之義。以滇西北高職高專院校麗江師范高等專科為例,著重分析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以求實效和增強研究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在民族地區教育教學中的功能
高職院校畢業生,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大軍的主力,同類高職院校,相對不同地域、師資、辦學規模和條件而言,其差別也較大,培養的畢業生層次、質量也存在較大差別,進而影響學生就業、創業的質量、水平。作為滇西北民族地區--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開設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功能因而也具有一般高職院校的共性,也體現其個性差別。
(一)提高認知,強化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在滇西北高職教育中的符號功能
就業、創業,對于全國高校應往屆畢業生而言,目標是一致。但對于東部江浙沿海地區來說,用人單位相對較多,社會崗位在供需鏈接上體現出多層次性、多領域、多渠道,畢業生薪酬待遇的差異性,對同類院校畢業生相比較,差別體現落差不大。對西部地區,則未東部地區優勢明顯,學生的思想觀念、擇業、創業的機會在減少。在西部民族偏遠地區,開設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結合就業、創業課程教育教學、民族地區特征(多民族構成)、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實驗實訓、圖書資料、辦學條件等,因地制宜,因時而化,因材施教,對于在校學生和畢業生進行創業、就業指導教育,有利于民族團結、邊疆安定、社會和諧、家庭幸福,更加突顯出了高等教育強烈的符號功能和價值。
(二)轉變觀念,打破傳統、落后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擇業壁壘的功能
西部地區,比之于東部地區,在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等領域,顯得優勢不夠明顯,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對西部高職院校來說,受限于主、客觀因素,在院校的財力狀況、基礎設施、師資力量、人才培養、實驗實訓等育人的物質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顯得歷史的單薄,對學生就業、創業的影響,表現在學習條件、育人環境、思想觀念、學習動力、實踐能力、見識等的滯后性。通過現代多媒體的信息化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利于學生、家庭對就業、創業機會的認知重構,打破傳統落后的大學生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的壁壘,讓學生、家庭、社會、學校增強就業的危機意識、公關意識、創新意識,減少就業誤區和成本,增加對大學生就業、擇業、創業教育、引導、指導的機會。
(三)擴大學習,加大就業與創業指導在大學生中的教育教化功能
西部高職院校,通過開設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積極教育和引導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外,應加強綜合素養的提高,諸如對大學生心理學、民族學、哲學、社會學、計算機、體育、寫作、英語、禮儀禮貌、廉潔等課程學習。充分利用開設的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倒逼青年大學生對相關知識、行業、領域的汲取,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增強就業、創業的意識,增加就業、創業的機會。通過開設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起到深刻的教育教化功能[1]。
(四)結合地域特色,走高職學生在就業、創業、擇業中的可持續發展功能
受經濟、社會、地域影響,西部地區在就業方面,表現出就業創業機會少、就業崗位有限、創業制約因素多等不利因素,因此,西部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堂,更應結合地域特色,立足當地社會經濟,“引進來,走出去”,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更新就業、擇業、創業觀念,不能“一崗定終身,一業定人生”,走可持續發展的就業、創業、擇業之路。
二、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在麗江師專教學中的成功展示
(一)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特點,實踐課堂化專業教學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自20xx年起,在國家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廳等相關文件精神指示下,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分階段對在校大學生、畢業生進行《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教學,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學分制,要求在校學生每學期必修滿6學時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堂教學,全年共12個學時,全日制專科學制三年中,累計修滿36學時,共計6學分,方為合格。未修滿學分者,須修滿方可畢業。學生畢業前夕,由學校和相關教學系部再次對畢業生進行大學生就業、創業、擇業講座指導,確保就業、創業、擇業的專業性、實效性。
(二)實施教師競聘上課,學生試聽課、選課制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質量,每年舉行的“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課堂教學競賽”,通過學生聽課、專家評課的方式,對自愿報名參加課堂競賽的教師進行評比、淘汰,優勝的教師方可進行全校范圍內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同時,為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對進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團隊教師,再實行全校范圍內學生試聽課、選課制度,從而達到“教師喜愛教、學生愛好學”的教學目的,促進教學相長。
(三)實行教師集體備課,規范專業教學大綱、教案、課件
由學校招生就業處、學生處,負責召集每學期任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教師,實行集體備課,嚴格課堂教學內容,規范課堂專業教學大綱、計劃、教案、課件,做到針對性、時效性、趣味性教學,提升課堂效果,為大學就業、創業、擇業提供規范的教育、引導、指導,達到服務學生的目的。
(四)執行嚴格的教學評價,提高教育教學
質量學校把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納入正常的教學評價機制,由學校教務處教學質量監控科、學校教學督導等,嚴格按照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進行教學評價,通過授課內容、方法、手段,教學難點,學生反饋等進行全面評價,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明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教學目標、任務[2]。
(五)積極組織就業信息統計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教師到省內參加學習
學校招生就業處,積極組織學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程任課教師、就業信息統計員參加云南省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廳舉辦的“全省就業與創業指導工作人員培訓”專題培訓班,以提高就業信息統計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任課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
三、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在學校實踐教學中的不足
(一)部分師生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認識的誤區
學校部分師生,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認識不夠。相當部分學生,認為就業距離他們很遙遠,是畢業之后的事情,現在不用關注那么多,即便上課學習了,也忘記了,等到畢業找工作,仍然比較茫然。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只要學好專業知識,還擔心找不到工作?基于此,存在著教育教學、觀念上誤區。
(二)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堂的漠視、短視
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不是專業必修課,學分低,學時短,認為學校不夠重視,他們也沒有必要重視,進而形成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堂的漠視,興趣性不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夠,自然無創造性可言。
(三)部分任課教師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知識系統性把握不夠,學生實踐少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任課教師,存在部分教師對課程的系統性把握不夠,不能有效結合當前社會熱點、難點,對學生就業、創業、擇業予以適時指導,不能富有成效地及時跟進學生所關注的,把學生的關注點與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有機結合,部分授課流于傳統填鴨式說教,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趣味性、互動性效果不夠,達不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任課教師學緣結構差異較大,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學習深淺不一,部分教師教學中典型案例知識老化,數據停留在若干年前,不能把最新的、最生動的、鮮活的大學生就業、擇業、創業的典型案例融入課堂教學[3],使得學生聽起來覺得枯燥、乏味,看起來霧里看花。部分學生身邊成功的教學案例,沒有及時融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課堂教學,列舉成功的案例總是距離學生是遙遠的,或者專業性不強的,或者和學生間隔年代的,讓學生覺得課堂教學有點看戲的感覺,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四)結合學校特點、學生實際的校本本土教材缺乏
全國關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相關教材、用書較多,針對學校自身、專業特點,學生實際情況的校本教材、本土教材、用書缺乏,這樣很難有針對性地對在校學生、畢業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和指導。
(五)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學時、學分、學期的合理分布不足
學校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在學時、學分、學期上分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學期課時較少,學分分值較低,上課時間段集中(一次上完),讓部分師生產生錯覺,認為學校不夠重視,所以學生理所當然不重視。
(六)校外兼職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教師缺失
某種程度上,校外大量的業界成功人士、學生創業就業擇業典型人士的現身說法,遠比校內教師的說教效果對學生的影響要深刻。滿足日程的教學需要外,應聘請大量的校外專家、學者、業界精英對校內的課堂教學進行有益補充,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七)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經費投入有限
學校基于建設、發展,經費有限等諸多因素,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經費投入有限,在教師進修、學習,聘請校外兼職教師,就業創業科研探究等方面需加大投入,促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有序發展。
四、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措施
(一)加強重視,加大對課程建設、教學相應的經費支持,提供教學物質保障
大學生就業,是一項關系國家、學校、社會的大事,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家庭幸福的實事,做好就業、創業、擇業指導,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重視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指導,能夠積極、主動、有效地引導廣大學生,正確對面對就業、擇業、創業,切實轉變觀念,秉持一顆平常心,積極、樂觀、健康的面對就業、擇業、創業的過程中各種挫折、失敗、教訓,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基于此,應重視課程的合理分布,健全評價機制,加大對實驗實訓、實踐、課堂研究、師資隊伍等的經費投入,為課堂教學提供物質保障,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可持續發展[4]。
(二)加大宣傳力度,在師生中營造重視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氛圍,提高教學意識
在師生中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報紙、網絡、展板等宣傳大學生自主創業、應征入伍、就業、擇業的典型成功案例,充分分析大學生就業、擇業、創業心理特征,營造就業、創業、擇業的良好氛圍,讓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進課堂、進生活,促進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性。
(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兼職人員聘用,豐富課堂教學專業性
加大對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學歷、學緣、行業經歷、教學經驗等,打造一支專業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教師團隊,注重聘請校外行業、業界大學生創業、擇業、就業成功人士,進入校園,進入課堂,通過內外教學團隊,促進課堂教學的生動活潑,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實效性[5]。
(四)鼓勵課堂教學研究,編寫編撰適合本校、本專業學生就業指導、創業、擇業本土教材,增加教學實用性
著重探索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注意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與其他學科的個性差異,既尊重課堂教學的規律性,又注重其特殊性。鼓勵學校教師、校外兼職教師,編寫編著適合學校特點、專業特點、行業特征的校本教材,使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業指導、擇業指導更具實踐性、可操作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五)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引進來,走出去”,提升師生教學的趣味性
通過教師公開課、示范課、專家聽評授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堂教學競賽、走出去,引進來等多途徑、廣渠道、寬領域,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增強鮮活的內容和生動的案例,提高課堂師生互動,提升師生課堂教學、學習的趣味。
(六)與學生提供就業、創業的機會,增加課程、課堂教學的實踐性
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安排,充分利用專業見習、定崗實習等機會,為學生搭建校內、校外就業、創業平臺,不拘泥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帶動學生加強專業認知,提升綜合學習能力,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增強實踐性,進而體會認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五、結語
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教學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就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堂本身去探究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涉及到教師、學生、教學場景、教材、教法、課堂實踐等諸多復雜因素,以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教學等入手,探析課堂(實踐)教學研究,希望能引起共鳴。
參考文獻:
[1]胡培根.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xx:53.
[2]高峰.大學生就業指導[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xx:120.
[3]張彥軍,杜鋒.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實戰[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xx:56.
[4]朱道平.高校貧困大學生擇業、就業、創業心理問題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xx(2):21.
[5]劉洪杰.就業.創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108.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4
一、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困境
1.大學生就業結構不合理。從就業地區來看,高校畢業生大多數選擇去大城市或發達地區就業,這些地區相對來講待遇較高,工作環境較好,成了大學畢業生工作的首選之地。向小城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就業的比較少,就造成地區就業結構嚴重失調。從就業專業來看,經濟類、應用理工類就業較好,文科就業較困難。
2.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從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看,就業觀念還停留在過去。我國傳統思想中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人中之龍,畢業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區或單位,方能彰顯自身的價值。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教育早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學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環。因此,觀念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還停留在過去思想中的人們和時代的發展形成鮮明的落差。
3.大學生就業期望值較高。大學生就業期望值仍很高,總是不愿到工作環境不是很好、工資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業。沒有理想的工作崗位就放棄,工資低的也不就業,仍愿待業。據調查顯示,有78%的學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愿意參加低層次的工作。擇業與期望值要求過高造成很多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
4.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很多普通高校存在著重視專業教學,而對實踐教學并未引起重視,或者實踐教學只是走過場、形式主義,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實習實踐活動、或者實踐活動和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無法得到實際鍛煉。另外,實踐基地建設機制不健全,學校提供實習實踐場所有限,學生實踐困難、造成大學生實踐經驗缺乏,專業動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崗位適應性不強。
二、就業困難背景下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意義
1.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針對社會對專業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應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觀念的培養和創業能力的提高擺在中心位置,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將創業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之中,定期邀請社會上的創業者為學生作講座,傳授創業經驗與技能,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還可以積極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現在很多高校都啟動了校長基金,鼓勵學生們參加創業大賽,學生們幾個人自行組織團隊,申請校長基金項目,經過學校組織的專家審核,通過者就可以用校長基金創業,這個活動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將來畢業后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動力。現代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上科學思維方式、注重創新和求真的科學精神在人的全面發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要想將這些科學技術變成財富,必須要經過科技創新轉化,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成了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創業和動手實踐的催化劑。
3.有利于提升大學的科研競爭力。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以科技為核心的激烈競爭的時代,知識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這種背景下,為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紛紛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大學生創業鼓勵以科技創新為主。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各主要發達國家競相以創新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維護其競爭優勢。以美國為例,1980年通過的《貝赫—多爾法案》允許大學擁有自己通過政府資助的研究所獲得的知識產權,大學可向商業公司頒發專利許可證而獲得經濟回報。我國在這方面比較落后,但是隨著教育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大學的改革也會朝著這方面發展。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直接影響到大學科研競爭力的水平。
4.提高社會生存和應變能力。面對大學畢業就業困難的大環境,談到如何解決自身就業困難,“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成為大多數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首選。大學期間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創業設計和實踐不僅能鍛煉大學生的能力,而且也讓他們拋棄大學就是象牙塔,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的觀念。畢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實力最能說明一切。也有的學生把“多方面拓寬就業渠道”作為優選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然多一種選擇,就多一分希望。“調整就業期望值”可以使“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更加廣闊。可見,大學生調整居高不下的就業期望值,就業市場能變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寬大學生創業的渠道
1.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我國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比較薄弱,不僅體現在創新能力上,還體現在其創業意識不足,對創業的目的和預期不明確上。根據一份調查報告,在所有的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明確說明自己有創業想法和行為的學生都有大學期間從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職經歷,如發廣告傳單、產品推銷與發放調研問卷等,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經濟獨立意識較強,對物質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費用,為了滿足自己消費欲望和購買力,增加自我經濟收入成為首要目標,而創業行為作為學生群體認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學生的主要選擇,同樣也說明,最大的創業動機是基于對物質生活的相往,而且創業成功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收益,同樣也能增加學生社會實踐與人溝通能力,給學生帶來學生身份附加的光環,這種創業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學生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可謂是實現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間有創業經歷者,在畢業后尋求工作時,創業經歷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國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和我國的教育傳統有直接的關系。雖然教育改革發展到今天,傳統的思想觀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西方國家的大學生主要培養獨立創新的意識,并且學校所學知識和市場需求直接掛鉤,這樣學生主動創業的意識較強。前面提到,我國大學生大學期間主要從事家教等兼職工作,這從根本上來講算不上創業。只有讓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創業意識和觀念,才能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潮流形成。
2.培養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創業是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檢驗,尤其是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考驗。創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準備。大學生創業需要具備以下幾條過硬的心理素質:
(1)獨立性與合作性。獨立性是創業者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質。中國大學生普遍比較缺乏獨立性,這里指的是各方面的獨立,不僅僅是思想的獨立。作為大學教師,經常看到的是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在父母親戚的左右擁護下而來,父母為其辦好一切入學事宜,然后父母一百個不放心地離開。這些學生雖然年齡上已經成年,但是在我國的環境下沒有讓他們長大的`機會。大學是他們離開家庭的第一步,是培養獨立性的最好的場所。合作性是創業者必須具有的品質。出色的創業者不僅要擁有獨立的人格,還要樂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德國的大學教育就是幾個學生組織團隊,共同提出研究的課題,共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培養合作精神是將來走上社會的很重要的一點。
(2)敢為性與克制性。創業必須要具有勇氣,因為前途是不為人知的。沒有勇氣是無法走上創業道路的。克制性是一種積極有益的心理品質,是成熟的標志。它可以使人善于排除各種干擾,高度克制盲目沖動,積極有效地控制和調節消極負面情緒,堅決采取理智行動。
(3)堅韌性與適應性。堅韌性是一種對困難和挫折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創業者必須具備的極為可貴的心理品質。創業要經歷在不斷地犯錯誤和失敗中跌打滾爬的過程。創業者還必須具備迅速適應環境變化、主動把握商機的素質。它不僅表現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而且表現為主動把握機遇,積極創造機會的能動性。良好創業心理品質的形成,重在實踐鍛煉。創業實踐既能進一步增長創業知識,增強創業技能,也能得到全方位鍛煉,磨練出堅強的創業心理品質。
3.學校要搭建好大學生創業的平臺。前面提到,很多大學都設立了校長基金,為想要創業而且有好項目的同學們提供資金支持,并接受學校的監督和檢查。資助的這些項目都是學生團隊提出方案,經過論證并且通過考核組的評估之后才能立項,經過一兩年的實踐,專家組對創業團隊進行驗收。這個平臺有效地鼓勵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為創業團隊提供了有效的指導,是從學校角度幫助大學生創業的有效途徑。但是,這個平臺也不全面,因為基金有限,能資助的范圍較窄,并不能大范圍地為學生提供創業的機會。因此,大學生創業還需多方位、多渠道的發展。大學生可以自己進行科技創新,成果可以申請專利,校方幫助找企業轉化成利潤。另外,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同學可以向父母申請一些創業基金進行創業嘗試。大學生創業在我國還需進一步發展,不僅為解決當前就業困難的問題,而且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的創新能力和大學生培養的整體質量。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15
摘要: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如何通過創業的形式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成為當前高校乃至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對高等教育教學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本文主要對當前以創業推進大學生就業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通過創業的形式全面推進大學生就業,提升就業質量。
關鍵詞:創業;大學生;就業;對策建議
一、引言
近些年,我國經濟不斷下行,其對就業的吸納力量有所減弱,大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因此,使得大學生就業難題不斷嚴峻化。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提出,強化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成為當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選擇。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是提升就業質量的必要措施,有助于改善就業結構。因此,必須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全面強化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二、以創業推進大學生就業的必要性
1、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牽引力。新時期,大學生必須要通過創業的形式來促進就業,這與我國的大政方針政策相符。一方面,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亟待創新,大學生作為年輕力量,其創新意識較強,創業意識不斷迸發,在這一背景下只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就能夠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另一方面,創業能夠帶動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可以活躍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鼓勵和支持大學生通過創業的形式實現就業也是當前我國政策的重要趨向。
2、是提升就業質量的必要措施
當前我國大學生的整體就業率還有待于提升,而就業質量更是顯得較低,很多新興行業還沒有充分引進人才,使其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而大學生也出現求職無門的現象。而推動大學生的創業,使其在新興行業實現一定的發展,將能夠引導社會的就業方向,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才被吸納到這些行業和領域中,不僅能夠實現新興行業的發展,還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學生的整體就業質量。這與當前我國各產業發展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各高校應該重點從這幾方面出發對大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
3、有助于改善就業結構
就業結構反映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不斷實現向前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大學生的就業結構方面卻相對落后,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符。而實現大學生的創業,提升其創業意識和能力,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熱愛的行業施展才能,并通過創業的形式促進行業的發展,進而可以帶動更多大學生的就業,使得我國大學生現有的就業結構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這樣一來就能使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得到更為全面的保障,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三、以創業推進大學生就業的對策建議
1、加強高校對大學生創業的指導
創業所包含的內容較多,對大學生提出要求較高,而要想提升創業的成功率,必須要全面加強高校對大學生的指導,因此,高校必須要花費必要的成本對其進行專業化的教育和指導。一方面,高校必須要成立專門的創業指導中心,通過對具有創業意識的大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使其了解創業的相關知識,并幫助其做好創業的準備。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自身的資源和力量,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平臺,使得大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和了解創業的基本步驟,對其管理意識和經營能力進行培養和教育,為大學生創業做好保駕護航工作。
2、實現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結合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大學生創業的要求不斷提升,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大學生創業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須要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實現對大學生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互結合。一方面,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我國經濟社會各產業的發展形式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對大學生進行理論層面的深入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以指導其創業實踐。另一方面,要通過與各企業的合作,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使得大學生能夠利用業余時間深入企業進行實踐,為其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要利用理論知識對大學生的創業實踐進行修正和指引,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以此帶動就業。
3、爭取政府及社會力量的協助
在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中,離不開政府及社會多方面力量的協助,因此,要想通過創業的形式全面推動大學生的就業,必須要爭取政府及社會力量的協助。一方面,要促使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于社會力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廣闊的平臺,使得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支持,甚至促使社會各界主動參與大學生的創業中,以全面適應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切實推進大學生的就業,促進整個經濟社會的健康長期發展。
四、總結
不管是從經濟社會發展層面還是從教育事業發展層面來看,以創業帶動就業都是當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選擇。因此,必須要從加強高校對大學生創業的指導,實現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結合,爭取政府及社會力量的協助等方面著手,全面通過創業的形式推進大學生的就業。
參考文獻:
[1]王潔。“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高校創業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推動[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xx
[2]劉思超。新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xx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創業與就業論文06-11
大學生創業就業論文03-31
就業與創業論文03-31
就業或創業的論文03-31
創業與就業的論文03-31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論文06-11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論文03-31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09-15
大學生就業和創業論文03-31
大學生創業就業論文范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