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就業觀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1
夏季來臨,又一批大學學子即將畢業。對他們而言,就業是邁入社會的第一道門檻。由于畢業生數量連年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并不意味著我國大學生過剩。據統計,我國大學畢業生占從業人員的比例僅有發達國家的1/8,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一些大學生找工作時一門心思盯著大城市、大單位,甚至數千人競爭一個崗位,邊遠地區、基層單位雖急需人才卻應者寥寥。
因此,大學生就業難,固然有高校迅猛擴招與就業崗位增長緩慢之間矛盾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一些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良好的心態,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一劑良藥。
轉變“精英”意識,樹立普通勞動者觀念。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但不少大學生依然抱有“天之驕子”的優越感,認為讀了大學就理所應當有個好工作,留在大城市、大單位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些家長更是希望孩子畢業后能抱上“金飯碗”,因此找工作時一味追求物質待遇,重地位、重名利,缺少吃苦精神、奉獻精神。實際上不同工作崗位只是社會分工不同,并無高低貴賤之別,大學生也是社會階層的普通成員,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選擇工作。
降低期望值,拓寬就業領域。每一位畢業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每個人能得到什么樣的工作要受到自身條件和客觀因素的制約。有的大學生好高騖遠,對自身期望值過高,盲目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熱門崗位、高薪待遇,最終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大學生擇業時,首先要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不僅要考慮“我想從事什么”,更要考慮“我適合干什么”,確定符合實際的期望值。放寬視野,把目光從競爭激烈的熱門崗位移開,更多從自身實際、發展空間考慮,會發現務實往往“海闊天空”。
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計劃經濟體制下“一次就業定終身”,造成畢業生擇業時顧慮重重,生怕入錯行誤終生。如今競爭上崗、人才流動和再就業已成為普遍現象。職業是可以變化的,就業是一個動態過程,大學生要以平常心對待第一次就業,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心態。即使初次就業不理想,以后也可以重新擇業。
面向基層就業。廣大農村、邊遠地區、基層是吸納畢業生就業的最大空間,可供大學生施展才華的空間也很廣闊。一些大學生不愿下基層,一是怕吃苦,二是認為沒有“前途”。近年來,國家對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學生在基層能得到多方面鍛煉,積累實踐經驗,更有發展的潛力,對個人成長是極為有益的。北京去年開始招聘的“大學生村官”,就在基層取得了很大成績。
變被動就業為自主創業。近幾年自主創業成為就業新方向。國家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稅收、貸款等多方面優惠政策,鼓勵自主創業。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擁有較高知識和技術,富有開拓精神,蘊涵著巨大創業潛能。自主創業,不僅能緩解巨大的就業壓力,更是大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聰明才智的廣闊舞臺,是符合時代要求的就業趨勢。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社會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廣闊空間。轉變觀念,開拓視野,以理性、務實的心態迎接就業挑戰,會發現工作并沒那么難找,生活中機會其實無處不在。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2
大學生是就業市場上的生力軍,大學生就業觀教育亦是高校畢業就業工作的重點,如何結合時代背景、市場需求、專業特色以及學生特質開展藥學類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是藥學類高校一線輔導員必須面對、思考,并予以解決的問題之一。
正確科學的就業觀對人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藥學類大學生因為自身專業知識與就業領域的獨特性,其就業教育又有著與其他大學生不同的側重點。以一個較普遍的藥學類大學生就業問題為例,很多藥學類大學生對于選擇醫藥產業興盛的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學校或家鄉所在的二三線城市還是小城鎮工作猶豫不定。以北上廣為例,一線城市背后其中暗含了若干利弊相當的因素,這種機會多、待遇好、平臺高∪房價高、交通堵、環境差這種趨避式的擇業動機導致同學們不知如何抉擇!其實如何在就業選擇中趨利避害,找到即兼顧自身能力興趣又益于生涯發展的第一份工作,大可從職業生涯規劃中尋求一條有效路徑。職業IAC其實就是這樣的三個步驟:挖掘興趣——培養能力——做出抉擇。
一、Interest 興趣導向
20xx年在上海交大有一位85年的大男生,他在讀研期間放棄了去香港理工大學繼續深造的機會,和三個小伙伴拿出自己的生活費甚至是學費,租借了幾臺電動車送外賣。20xx年,這個大男生的“外賣”范圍已遍及全國200多個城市,訂單超過100萬單。20xx年他創設的“餓了么”獲得中信產業基金、騰訊、京東、大眾點評、紅杉資本聯合投資的3.5億美金,是的',這就是我們身邊的大學生創業的成功典型——張旭豪。在創業十年之際,張旭豪接受采訪時,坦言創業之所以成功根源于創業給他帶來的愉悅體驗,也可以說為興趣驅動。
上例反映了大學生職業抉擇中第一步——挖掘自身興趣,尋找意向行業。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表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映。興趣不僅可以引領職業選擇的方向、增強職業發展的動力,更是提高職業滿意度程度的重要指標。所以說進行職業選擇時,興趣應該是大學生首先考慮的一個因素。興趣測評可以通過正式評估以及非正式評估等方式獲取,對于個人職業興趣測評,筆者推薦霍蘭德自我探索量表。
二、Ability 能力支撐
能力是雇主最為看重,也是求職者應該在簡歷中注重強調突出的特質。從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視角來說,能力分為技能和能力能力,這兩者一種是后天通過學習和練習發展起來的能力,一種貼近于潛能的定義。作為大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助于職業選擇及職業定位。
藥學類大學生專業特征明顯,其就業領域也相對比較固定,但是藥學類大學生是否能在大學期間掌握雇主所需能力,據有關數據反映,情況并不是很樂觀。在《某藥科大學20xx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有關于用人單位對該校畢業生的綜合評價,其中明確地指出用人單位看中的能力有業務能力、學習能力、管理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對于藥學類大學生來說,其中溝通能力與管理能力仍然有待提升的。
此時有關藥學類大學生的就業教育應該是在興趣導向下的以能力為支撐的選擇。很多大學生會繼續發問“我怎么知道這個行業需要什么能力呢”?有兩種方法可以參考,一是各高校就業辦都有類似上表的來源數據《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報告》等相關資料,可以從數據中尋求答案;二是一種更為直觀的方法,即“職業訪談”,對已經從事該行業的學長或者前輩進行電話訪談或面談,以期更為具體、直接的了解該行業的從業能力。依然以某藥科大學編制的《藥學類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南》為例,該書認為研發類崗位勝任能力應包含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應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較強的實驗操作能力、獨立完成實驗流程設計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創新精神,能用不同方法進行實驗研究的能力等。
三、Casve 科學決策
在上述兩個方面的探索后,就到了藥學類大學生就業教育的實踐層面——職業決策。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業、升學、創業是三個主要的畢業去向,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不同的生活狀態甚至是人生道路,所以說職業決策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職業決策是從幾個備選職業方案中選擇一個的“確定”環節,應大致包含確定目標、制定備選方案、確定最終方案等三個環節。對于大學生而言,職業決策的重點在于結合社會需求以及自身特質做出合理的選擇,進行科學的職業定位。
依然以國內較為成熟的職業生涯理論為理論支撐,在這個環節中,有很多實用的方法可以給大學畢業生們提供參考,例如期望效用方法、決策平衡單、SWOT分析等。但是必須強調的是,所有的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任何一個決策都應該是個體基于各種主客觀因素進行的綜合平衡的結果。接下來以Csave循環為例。具體來說,在溝通環節,大學畢業生要收集意向目標與自身能力之間存在的差距。進而在分析環節了解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并綜合內外因制定消除差距的行動方案,當然越多越好哦。然后評估每一種選擇對自身的影響,并按照影響程度排序。最后就將行動方案付諸實踐,嚴格執行。
綜上,藥學類大學生面臨著很多機遇,比如就業市場廣闊、個人職業發展空間較大、薪酬待遇大幅提升等,但是也面臨著不可回避的矛盾,如藥學類大學畢業生規模逐年擴大、就業領域相對比較狹窄、用人單位聘用標準逐漸提高等。總而言之,藥學類大學生應樹立靈活應變的擇業觀念,客觀看待各個行業以及各個地域,在發達地區人才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社會需求,做好投身基層的準備;其次,藥學類大學生應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注重發揮個人素質優勢,運用專業所長、發揮能力特長;最后,藥學類大學生應該樹立開放式的就業觀,應具備終身規劃的理念,以不斷遞進的變動的體系的職業目標為導向,在自身興趣、能力的基礎上,依托正確的價值取向,為自身發展成才、社會國家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3
3月一過,又到了大學生就業的高潮,每年的情況都是相同的,又有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現實情況是,一面是很多企業找不到員工,形成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大學生怎樣才能抓住這個時期順利就業?我關鍵是大學生要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以下從七個方面談談大學生更新就業觀念:
一、要做好充分準備。
軍事家最忌諱的就是打無準備之仗,生活中同樣如此。凡事都是思考越周密越好,準備越充分越好,措施越具體越好。如果行動前做好充分 幸福格言 的知識和信息等準備,行動中又有第一方案、第二方案、應急方案、預備方案等并且有強力的危機意識,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要確立職業目標。
所有的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有人生的目的標;而那些沒有多大成就的人,共同點也正是缺乏人生目標。要有目標就必須不滿足于現狀。一個人一旦失的去沖勁和創意,最終必然被時代淘汰。只要有明確的目標,暫時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當生命中的每個挫折、每次傷痛、每個打擊都已轉化為通向我們目標的基石時,你能說這些挫折、傷痛和打擊沒有意義嗎的?職業的目標貴在及時修正,永遠保持在“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新高度上還應始終保持一份良好心態的.,認識到生活是不能假設的;正確評價自己,知道適合別人的事不一定適合自己,別人能成功的事自己來做卻不一定能成功。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能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到頭來不知哪座山上有柴燒。人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出色了,凡事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千萬別胡亂羨慕別人。
三、要摸清個人實底。
興趣既影響對職業的選擇,也直接關系著職業的成就;智商、情商則關乎事業的發展;性別及年齡對職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想百戰百勝,必須“知彼知己”。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對個人而言,“明”比智往往更艱難、也更重要。只有全面摸清自己的實底——我最想干什么,我能夠干什么,干成了怎么繼續?干不成又怎么辦?在搞清這三個問題的基礎上再去發揚優勢,才有望在職場上闖出自己的天地。我們公司旗下有個“植涯”俱樂部(職涯俱樂部),這個平臺上的同學和輔導老師們都本著“一切從興趣出發”的思路,發現著自己的能量為自己鋪路為社會做貢獻。
四、要擺正就業觀念。
目前在就業的問題上還存在一些亟待轉變的陳舊觀念,較典型的表現為五多五少,即:想就業的多,敢創業的少;想搞管理的多,愿去一線操作的少;想托關系的多,愿憑本事硬干的少;想高薪的多,圖發展的少;急功近利的多,踏實肯干的少。這些觀念導致不少求職者的就業選擇面過窄,流動性加大,客觀上也給現階段的就業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本人認為,人還是要務實一點。只要具備一顆務實的心,一切都會有希望:崗位可以調整,經驗可以積累,本事可以學習,財富可以創造,沒事干的人可以去做沒人干的事。如果一味跟風,不切實際地做著攀高附貴的美夢,理想的得不到,務實的又不愿干,恐怕只能永遠希望,永遠失望,到頭難免依舊兩手空空。只剩沮喪的嘆息,我希望大家通過正確認識自己的興趣、潛能,擺正心態,務實工作!年輕就是財富。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4
目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逐步呈現出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轉移、由一國向全球蔓延、從經濟領域向社會其他生活領域擴展的趨勢。美國實體經濟的疲軟,直接造成中國經濟及其他領域面臨嚴峻形勢。而大學生就業問題首當其沖。據統計,僅20xx年上半年,全國就有6.7萬家民營企業倒閉。這么多企業倒閉,肯定會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而導致畢業生就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在挑戰的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
一、20xx屆畢業生就業面臨的挑戰
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原本積重難返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變得更加嚴峻:一方面,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610萬,這些應屆畢業生急需要就業;另一方面,許多用人單位削減甚至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使人力資源供需出現了嚴重的不均衡,畢業生就業面臨最冷“寒冬”,主要表現在:
1、從國家宏觀角度看:
(1)20xx屆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由于國家連續擴招,畢業生人數始終保持較快增長,待就業畢業生數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來,經濟持續低迷的今天,xx年大學生就業工作任務非常艱巨;
(2)國家經濟增幅放緩,新增勞動力需求的大幅減少。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預計我國在未來幾個月乃至相當長時間里可能面臨經濟發展減速、出口減少、財政減收、外匯儲備縮水以及待業人員增加等情況;
(3)相關就業保障政策的出臺,比如《勞動合同法》,在進一步完善我國雇傭關系各項規范、保障員工合法權益的同時,也會導致用人單位在雇傭員工的問題上慎之又慎。
2、 從用人單位角度看:
(1)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滑坡導致消費需求下降,投資需求萎縮,從而引起對新增勞動力需求的大幅減少,導致許多單位削減甚至取消招聘計劃.一些以經濟管理類專業為主的院校,由于所設專業限制,所受沖擊必將更大;
(2)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區,主要有:首先,學歷要求更高。在強調能力決定未來的今天,學歷仍然被視為尋找工作的敲門磚。從今年下半年各地舉辦的人才供需交流會以及我校舉辦的秋季校園招聘會和專場招聘會來看,盡管經濟“蕭條”,但一些知名用人單位本著“人才儲備”的目的,還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計劃,但企業的門檻提高、待遇降低,卻是可以明顯感到的變化。
第二,存在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于劣勢,由于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崗位時,用人單位更傾向于男性。
第三,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系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
第四,過分看重工作經驗。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用人單位很難像以往那樣給予新晉員工較長時間的實習和培訓。從成本的角度來看,他們更愿意錄用那些有相關工作經驗、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應聘者;
(3)《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的出臺,增加了單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勢員工的合法權益,這使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加謹慎,在情況不明朗,需求不緊迫的時候,一般較少或不考慮增加招聘計劃。
3、從學生角度看:
(1)“硬件”缺乏。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想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必須要有足夠的“硬件”。即學歷、成績、知識水平、實踐經驗、動手能力等。目前的.現狀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理論素養不高,專動手能力較弱、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
(2)“軟件”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畢業生還需要一些“軟件”傍身。比如適應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就業能力等,這些能力對于工作的獲得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畢業生就業觀念滯后,存在盲目的樂觀或悲觀情緒,擇業觀、價值觀、人生觀尚存偏差。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校畢業生就業率,同時也使得部分畢業生因此錯過了“最佳”的就業時機;
(4)金融危機的影響,使一些畢業生打算延遲就業,期待危機過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不及時就業一方面使自己前面的投入一無所獲,另一方面也浪費了自身作為應屆生應有的優勢。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5
摘要: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國家較高層次人力資本配置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以大學畢業生目前的就業困境為前提,分析其影響,探析有助于大學畢業生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以緩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實現大學畢業生的充分就業,促進國家人才資源的發展。
關鍵詞:
就業;大學畢業生;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探析
大學畢業生是政府、學校、家長與個人進行長期投資的國家較高層次的人力資本,其在社會中的發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而隨著每年畢業人數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平穩,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愈發凸顯。大學畢業生無法就業,發揮不了自身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的同時也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而長期找不到工作,處于身體與思想都散漫的狀態下,會使其對自身、社會出現一些錯誤認識,從而產生敵對心理,尋釁滋事,影響社會穩定。甚至一些大學生會出現為了就業而就業,出現了人才高消費現象,造成對教育的虛假需求,產生大學生失業與教育深化的惡性循環。基于以上討論,我們對大學畢業生保險進行探討。針對大學畢業生身份的特殊性,對畢業六個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以簽訂信用協議的方式,由專門設立的管大學畢業生保險組織按照規定時間、條件與標準給付保險金的保險。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對象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對象是指非自愿性失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內后,有勞動意愿并且積極尋找工作,卻仍未找到工作的應屆大學生。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準入退出機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準入機制
應屆大學生需根據學校與政府保險機構有關規定,在畢業前一年的12月攜帶學生證、身份證等身份證明到所在大學填寫《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申領登記表》,并辦理當地銀行卡(銀行卡類型根據各地規定不同,用作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繳納與發放)后,于畢業次年一月一日發放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出機制
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前或畢業后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系為就業標準)且已繳納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還個人繳納部分,到相關機構消除信用協議;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未滿一年內找到工作,且已繳足并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剩余未領取就業保險金算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中;應屆大學生畢業十二個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管理機構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主體是大學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業保險的保險機構——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部門。應由政府與學校共同建立一個第三方機構,并根據學生的特有身份設立學校內,由學校與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資聘請職工,負責應屆大學生的就業保險的準入與退出。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監督機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監督機制由失業保險監督機制監察,但應在機制內部開辟出專門主管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部門,對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與運營情況實施監督。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籌資渠道與基金管理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
大學生的就業保險基金主要來源于社會籌集,由國家、學校與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籌集的就業保險費,不分來源渠道,不分繳費學校的性質,全部并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在統籌地區內統一調度使用以發揮互濟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項組成:(1)財政補貼;(2)學校從學費中扣除的就業保險費;(3)個人繳納費用;(4)就業保險基金的利息;(5)依法納入就業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比例
設置階梯繳費模式,并在調查中,根據調查者的生活支出情況分為不同的繳費比例。0元至1000元的繳費比例為2%;1000元至1500元的繳費比例為3%;1500元以上的繳費比例為4%。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經濟活動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會在短時間內全部支付。將閑置資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業保險的后備力量,利于增強其經濟補償能力。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幾種途徑:(1)就業保險基金存入銀行,以獲得利息收入。風險小,收益穩定但低,面對通貨膨脹帶有貶值危險,需國家政策給予優惠利率,以此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2)購買國庫券或政府債券,風險較保險小,受益較銀行利息多,受通貨膨脹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安全性系數大。(3)成立專門的社會保險基金銀行運營管理、投資融資,同時具有監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給付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按照規定參加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所在學校與本人已按照規定在大學生畢業前履行繳費義務滿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競爭上崗中失業;三是已辦理失業登記,并有求職要求的。對于那些大學畢業后在六個月內找到工作又失業的人員不算在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范疇之內,這也可能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中的`失業人數統計指與一般統計中的大學生失業指標口徑不一樣。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等待期與領取期間
就業保險金給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業較短的一段時間不發放就業保險金。1952年第35屆國際勞工大會第102號公約規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斷的情況下,頭七天等待期的救濟金不必支付。”但大學生屬于剛步入社會的新勞動力,畢業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業當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個月等待期,給他們充分就業時間、等待期與領取期限均為六個月,原因如下:(1)是根據現有的大學生失業補助(是對于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在畢業后,當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沒有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給與一定限額的補助,補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賬戶。)在失業六個月后收到補助金的規定。(2)每年三月開始舉辦大型應屆生就業大會,一直持續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舉辦人才招聘就業大學,各地時間與次數略有不同,一直持續到12月份。
五、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抵押歸還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大學生與其他失業保險對象相比具有特殊性,在保護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大學生的生活支出相掛鉤。且因為繳費周期短,不能實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遞減給付標準的規定。
(1)畢業前或畢業后次年一月之前繳足六個月的就業保險費。
(2)可連續性繳費也可一次性繳清。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標準為500元(在受調查中,給付500元得到認同多)。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為專項資金,不作為創業資金使用。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領取待遇
(1)領取大學生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醫院就診,可以按規定申請70%的醫療費補貼。
(3)大學生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期間死亡,向其家屬一次性退還所繳納保險金。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信用協議
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六個月內或恰好屆滿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系為標準),出具證明后從相關機構注銷信用協議。若六個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就業保險,并繼續按原繳費段與繳費比例繳納六個月,再次繳納學生就業保險金未繳滿六個月就就業的,從就業下一月開始免交,已繳納部分不退回,出具證明后從相關機構注銷信用協議。
六、結語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學生畢業之后的基本生活,減輕其尋找就業機會時的后顧之憂,減輕大學畢業生的家庭負擔,減輕其心理壓力大學生,加大就業成功的幾率,對促進大學生的就業、穩定社會秩序、增加社會財富有諸多積極影響。因此,在現階段對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6
一、自我認知
通過人才測評分析結果以及本人對自己的認識、朋友對我的評價,我認真的認知了自己。
1、職業興趣:研究型,希望日后能在科研方面工作。
2、職業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相對比較強,而信息分析能力也不錯的,比較喜歡對復雜的事務進行思考,將復雜事物簡化。
3、個人特質:喜歡追求各種不明確的目標;觀察力強,工作自覺、熱情,能夠吃苦耐勞;主張少說多做;愛學習;喜歡獨立工作。
4、職業價值觀:基于家庭條件,首先考慮待遇較高的工作,對所選擇的職業要有能從中不斷學習并獲得新知識的機會;當然,如果沒有工資收入限制,我會先考慮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同時考慮這份工作是否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或者自己的理想;最后,也考慮這份工作我是否合適去做,我的能力是否能勝任,等等的一些相關的問題。
5、勝任能力
(1)能力優勢:頭腦靈活,有較強的上進心,邏輯推理能力比較強;相信自己行,能全神貫注,能夠客觀地分析和處理問題,對自己要求嚴格,經常制定目標、
(2)能力劣勢:一件事做第二遍定會出錯;做事過于理性,而有時候應該是按常規出牌的;有嚴重的個人中心主義,有時聽不進別人的勸導;
6、自我分析小結
我認為自己明確職業興趣及方向,有一定的能力優勢,但是也有一定的能力劣勢,所以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培養自己不夠的能力。平時要多對自己的不足進行強化的訓練,譬如,要多練練寫作,多看一些課外書,拓寬自己的.視野,等等。
二、職業認知與決策
(一)職業認知
1、家庭環境分析:
家庭經濟能力僅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我的學習費用為全額貸款。我的父母親的工作不夠穩定,所以經濟收入不穩定。家庭文化氛圍一般,姐姐從醫,妹妹鋼琴彈得不錯,父母親均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但支持我們最低完成大學教程。
2、學校環境分析:
我就讀于天津醫科大學,生活環境一般,教學設施齊全,且比較先進,教學水平也較先進,只是學校更重視研究生,我們本科生不受重視;所在系雖不是全校最好的學科,但專業課的科目開設受到一致好評,畢業的就業率百分百;教學質量高,師資雄厚,總的來說,整體教學還是在不錯的。
3、社會環境分析:
我國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就業難、失業率居高不下等等,都使我們的就業環境看起來不容樂觀,而現在大學生畢業漸漸增多,而且需求量漸飽和,有些地域還存在性別歧視,女性就業前景不是很好。不過,政府愈來愈重視預防專業,我正在提高自己的專業才能,以在千萬應聘者中脫穎而出。
4、職業環境分析:
在我國,由于預防醫學為新興專業,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目前很大,社會分工還行,前景不錯,但也因此,專業知識技能不夠發達,(要干實事最好去國外進修發展),報酬也不高。
5、行業環境分析:
將來我希望進CDC工作。預防醫學目前還處于幼童期,不夠壯大;但就業范圍比較廣,現在的醫藥、食品、衛生等方面均可,容易找工作,只是待遇不高,且國內此類高端人才及技術缺乏;不過經歷非典、禽流感、甲流及此時正猖獗的麻疹(年年猖獗)后,國家越來越重視預防,正提倡培養該方面人才,全國各地都逐漸設立有CDC;現在自己多考些證,以更易游刃于上述就業范圍。
(二)職業決策
綜合前面的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這兩部分的內容,我得出本人的職業定位的SWOT分析如下:
內部因素:優勢因素(S)弱勢因素(W)
1、頭腦靈活,邏輯推理能力較強具有個人中心主義,頑固。
2、具有創造力,認真,負責不喜歡模式化工作,偶爾會有厭倦心理。
3、有毅力,觀察力強。
外部因素:機會因素(O)威脅因素(T)
新興專業的工作崗位相對社會環境不斷變化。疾病預防發競爭激烈,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發展前景較大。
(三)結論
1、職業目標
我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個人能力,最終成為一名在預防醫學專業的科研工作者。
2、職業的發展路徑
考多種證——公務員——CDC工作者——進華中研究院
三、計劃與途徑
1、大學期間:20xx年~20xx年
(1)大四、五學好各科專業知識,掌握預防醫學的基本知識。
(2)大四前英語6級爭取過600分,積極考托福,希望能用英語與外國人自由交談。
(3)大四前考取全國計算機二級證書。
(4)大三開始業余學習韓語,希望能用韓語和商務伙伴自如溝通、
(5)假期實習(和本人專業相符合的)積累社會經驗、
2、大學畢業的五年:20xx年~20xx年(隨機應變)
(1)若考上研究生,則繼續勤奮學習。
(2)考公務員,去CDC工作。
(3)進科研院。
(4)去國外留學,學習本專業,繼續深造。
(5)去國外工作。
3、長期計劃:
(1)在努力工作之余,不斷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增長各方面見識。
(2)堅持鍛煉身體。
(3)汲取他人各種優點,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并不大的予以改正,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
(4)擴大自己的交際圈,享受友誼。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7
一、前言
從我們呱呱墜地就開始了我們人生的旅程。人生的曲折與坎坷鑄就了我們對生活的百折不撓,也磨練了我們堅韌不拔的毅力。人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何使我們的人生顯得更有價值,體現生命的意義?我想擬定一份職業生涯規劃書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基礎石料。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花開花又落,春去春又回。踏著時光車輪,我已走過20歲的年輪邊界,駐足觀望,電子網絡鋪天蓋地,知識信息飛速發展,科技浪潮源源不絕,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形形色色人物競赴出場,不禁感嘆,這世界變化好快。身處信息世界,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不由得考慮起自己的未來。在機遇與挑戰粉墨登場的未來社會里,我究竟該扮演如何一個角色呢?于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我決定把自己的未來設計一下。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
我是xx班的一名學生。為了給自己做好這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我認真分析了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等各個方面,另外利用網上的職業測評軟件認真的做了測評,并得到較為可信的測評報告。本規劃書就是依據測評報告結果并結合自己個人分析的做出的。
二、自我分析
(一)認識自己的職業性格
我是一個熱情、活潑的女孩,自信而不張揚,正直而不呆板。對待學習態度端正,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在自己人際交往的圈子中,我努力用真誠對待每一個人,因為我相信,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只是有時心直口快,難免忽略別人的感受。我樂于交友,希望能朋友身上學到自己所沒有的優點。堅強的毅力是我的特征,雖有些倔強,但是如果認為自己實在沒能力完成任務,我會適時放棄。因為我覺得適時的放棄也算是人生中的大智慧。做事毛躁是我的大缺點,缺乏細心度,容易沖動,做事雷厲風行從不拖泥帶水,但有時欠缺考慮。
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要是自己做的事總希望能夠辦得十全十美,盡管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我會朝那個方向靠攏。
(二)自己的興趣愛好
總的來說我的興趣和愛好還算比較廣泛,喜歡交友、唱歌、繪畫、棋藝、球類運動等。我擅長于發表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并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工作與學習當中,我會給自己創造勞逸結合的條件,使自己辦事效率更高。我愛看散文與詩篇,偶爾也寫寫心情散文,喜歡與別人談心,幫他們解決問題。
(三)自己的職業能力
從某方面來說我的感性能力與理性能力均等,邏輯思維能力較強,語言表達能力處于中上水平,學習語言的能力較強,如果時間投入度還可以的話,相信會有不錯的成果。
(四)自我潛能
1、我的個人能力:由于參加了一些社團工作,我發現我的社交能力與組織領導能力均有所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吃苦能力。
2、我的相關經歷:高中時的我曾擔任過團支書,班長。也進過學生會,在工作能力和膽識方面還是比較有基礎的。
3、個人品質:在個人品質方面,我擁有中國人最傳統的道德底線與指標,具有不屈不撓的品質,思想單純而又樸實。
4、人生格言:知識改變命運。
綜上所述,只要我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我就會是最好的。我明白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控制它的寬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改變心情,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利用今天,我不能樣樣順利,但我可以事事努力。
三、確定職業生涯目標
通過前面的自我評估,我認為自己是外向型的人。“說話”是我的愛好,也是我的優點,在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我相信我會在經歷一次次歷練之后,我會不斷地提高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儲備知識。因為機會通常只有幾秒鐘,只屬于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所以我要規劃我的人生。
(一)大學期間的`目標規劃
通過大學的學習,努力學好自身專業知識,掌握必要養殖生產、經營管理技能。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增強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寒暑假期間參加短期社會工作,至少賺夠自己的生活所須。積累自己的人脈,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企業領導能力。總結出適合當代中國國情的創業方向。具體如下:
1、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質方面: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奮斗觀、創業觀,堅持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定期遞交對黨的章程的學習、認識及實踐,以及自己的言、行、感受,爭取早日通過審核,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黨團活動。
2、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方面:適時參加社會調查活動。適時參加安全義務獻血、植樹活動、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等公益事業。
3、科技學術創新創業方面:扎實學習專業技能,同時,充分利用校內圖書館、校外圖書城及網絡信息,開拓視野,擴展知識范圍,以此,激發、開拓思路,嘗試設計開展學術創新、科技創新。
4、文體藝術、社團活動與身心發展方面:積極參加校內外文體藝術活動、校內社團活動、演講賽、辯論賽、書畫比賽、棋藝比賽等,以此充分鍛煉膽量、能力,展示個人風采。積極參加身體鍛煉,每周平均鍛煉四次,每次半小時左右。
5、技能培訓方面:本學期(即大二下半學期)參加英語四級考試和普通話等級考試并力爭通過,大三第一學期參加英語六級考試和全國計算機二級考試并力爭通過,大三第二學期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并力爭通過。
6、學業方面:平時,無非常特殊情況絕不遲到、請假,更不準曠課,保證好學習聽講時間及學習質量。除去上課時間,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除去必要適可的身體鍛煉、娛樂活動及休閑時間外,均應安心、踏實、專注地攻讀專業書籍及其它類別的實用書籍。學習時應注意預習、聽講、復習、綜合分析對比聯系,以及所用時間比例。知識積累不僅應做到廣、博,更應做到專、精,力爭畢業時獲得優秀畢業生稱號。
(二)畢業后的職業生涯規劃
1、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深造,做一名有益于社會的技能管理復合型人才。在掌握了本專業相關的知識技能后,最重要的是與實踐相結合。在良好的社會實踐中深造,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有益的。根據水產養殖學這一專業的針對性,在一些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產品營銷、養殖指導、科技研發或企業管理,并與此同時進行實踐工作。
20xx年-20xx年五年規劃:
這五年主要是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領導能力,資金儲備。
職務目標:從企業的一般職員到企業部門經理(理想中是外資或合資企業)。
能力目標:熟練處理本職務工作,工作業績在同級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資企業運作機制及企業文化,能與公司上層進行無阻礙地溝通。鍛煉自己的領導能力,并且積累自己的人脈、金脈、知脈。
經濟目標:五年年薪平均xx萬以上。
2、在擁有學歷及豐富經驗的同時,充分發揮本專業優勢,成為同行中佼佼者。在不斷地努力和探索中,在理論與社會實踐良好地相結合,要求個人能盡可能的發揮個人潛力。在熟悉了水產養殖業有關的方針、政策及法規的同時,了解本學科與發展動態,根據市場調查結果,給自己做一個全方位的定位,以確定自己專業的價值所在。
20xx年以后規劃:
職務目標:創業。
能力目標: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講水平,具備組織、領導一個團隊的能力;與相關公司決策層有一定的溝通;具備應付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和能力;有廣泛的社交范圍,在業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經濟目標:年薪xx萬以上。
四、成功標準
我的成功標準:一個人樹立了積極向上的目標,經過了努力奮斗,有了正面的收獲,就是成功。每個階段中只要自己盡心盡力,能力也得到了發揮,都會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標沒有實現我也不會覺得失敗,至少自己努力過、盡力過、拼搏過,我不會給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許多條,成功的定義也有許多種,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是一種成功,就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和快樂。
五、結束語
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并不是每一人都可以在大學殿堂里度過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日子。人的大學時光一生中只有一次,不把握好,將來自己一定回追悔莫及。
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這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就是給了我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職業規劃。我將會按著上面所寫,親身力行地完成好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工作任務,使自己的一生過得更有意義。
這就是我對自己的規劃,有計劃固然是好事,但要做到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過只要有努力就一定會有成績。然而,現實又是多變的,計劃中要有變化,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解決好隨時遇到的困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的實現還是要靠自己的,不管你的理想有多美好,沒有辛勤的汗水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拿出勇氣,付出努力、拼搏、奮斗。成功,不相信眼淚;成功,不相信頹廢;成功不相信幻影,未來,要靠自己去打拼!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8
3月一過,又到了大學生就業的高潮,每年的情況都是相同的,又有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現實情況是,一面是很多企業找不到員工,形成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大學生怎樣才能抓住這個時期順利就業?我關鍵是大學生要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以下從七個方面談談大學生更新就業觀念:
一、要做好充分準備。
軍事家最忌諱的就是打無準備之仗,生活中同樣如此。凡事都是思考越周密越好,準備越充分越好,措施越具體越好。如果行動前做好充分的知識和信息等準備,行動中又有第一方案、第二方案、應急方案、預備方案等并且有強力的危機意識,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要確立職業目標。
所有的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有人生的目標;而那些沒有多大成就的人,共同點也正是缺乏人生目標。要有目標就必須不滿足于現狀。一個人一旦失去沖勁和創意,最終肯定被時代淘汰。只要有明確的目標,暫時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當生命中的每個挫折、每次傷痛、每個打擊都已轉化為通向我們目標的基石時,你能說這些挫折、傷痛和打擊沒有意義嗎?職業的目標貴在及時修正,永遠保持在“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新高度上(切忌過高,容易失望,好高騖遠;過低,太易實現,失去沖勁。)以激勵自己不斷努力。這樣的努力累積到一定程度,量變帶來質變,到時候再回首即會發現自己的新“海拔”。
職業目標還要注意與興趣相匹配。任何理想與現實都存在著不等的距離。只有找到與自己興趣、特質的結合點,才能產生出愉悅感受,保持著不懈的鉆勁,使自己的長處更長,這樣才能培養出核心競爭力,進而找到更合適的崗位。即使興趣暫時與職業毫無練習,建議也不要輕易放棄興趣。因為只有不放棄興趣,才可能找到合適的機會,最終把興趣變成職業。而一旦二者合一,肯定如虎添翼。
三、要積累職場智慧。
經驗來自我們做過的事,智慧來自我們做糟的事。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也可能是下一次的失敗的理由,是繼續進步的包袱。只有不斷積累智慧,才能永遠激活自己,保持職業的青春不老。
四、要適當應用技巧。
方法、訣竅就是“技”,靈活應用即為“巧”。技巧的可貴之處,全在它總能發現深一層的東西,捕捉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化險為夷。技巧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實踐的歷練。“處處留心皆學問”,也可套用為“事事留意皆技巧”。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不難學到各種大小技巧。
五、要規劃職業發展。
職場發展規劃可以有兩種:一是大致規劃出自己事業發展的年齡段,二是基本確定好自己職場的總原則。事業發展的年齡段一般以十年為一個階段,整個職業生涯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無論身處在哪個階段,建議都應想明白自己是什么人,能做些什么,有何優勢和不足。借以不斷調整位置,求得最佳。
要利用一切渠道搜集、研究并合理利用信息,以便不錯過每一個有利時機。要經常檢閱一下自己的.成果與能力,有助于培養并保持自信。在確實感覺力不從心時,則適當調整或暫時降低一下目標,給自己一點恢復和緩沖時間。還應始終保持一份良好心態,認識到生活是不能假設的;正確認識自己,知道適合別人的事不一定適合自己,別人能成功的事自己來做卻不一定能成功。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能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到頭來不知哪座山上有柴燒。人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出色了,凡事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千萬別胡亂羨慕別人。
六、要摸清個人實底。
興趣既影響對職業的選擇,也直接關系著職業的成就;智商、情商則關乎事業的發展;性別及年齡對職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想百戰百勝,必須“知彼知己”。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對個人而言,“明”比智往往更艱難、也更重要。只有全面摸清自己的實底——我最想干什么,我能夠干什么,干成了怎么繼續?干不成又怎么辦?在搞清這三個問題的基礎上再去發揚優勢,才有望在職場上闖出自己的天地。我們公司旗下有個“植涯”俱樂部(職涯俱樂部),這個平臺上的同學和輔導老師們都本著“一切從興趣出發”的思路,發現著自己的能量為自己鋪路為社會做貢獻。
七、要擺正就業觀念。
目前在就業的問題上還存在一些亟待轉變的陳舊觀念,較典型的表現為五多五少,即:想就業的多,敢創業的少;想搞管理的多,愿去一線操作的少;想托關系的多,愿憑本事硬干的少;想高薪的多,圖發展的少;急功近利的多,踏實肯干的少。這些觀念導致不少求職者的就業選擇面過窄,流動性加大,客觀上也給現階段的就業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本人認為,人還是要務實一點。只要具備一顆務實的心,一切都會有希望:崗位可以調整,經驗可以積累,本事可以學習,財富可以創造,沒事干的人可以去做沒人干的事。如果一味跟風,不切實際地做著攀高附貴的美夢,理想的得不到,務實的又不愿干,恐怕只能永遠希望,永遠失望,到頭難免依舊兩手空空。只剩沮喪的嘆息,我希望大家通過正確認識自己的興趣、潛能,擺正心態,務實工作!年輕就是財富。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9
摘要:
在新的就業形勢下,新舊就業觀念的劇烈沖撞和價值觀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學生就業觀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大學生就的觀的轉變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幫助大學生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加強就業心理培訓和職業規劃指導、促進大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就是就業觀教育的新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觀;現狀;問題;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觀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就業觀指的就是大學生這一就業主體對就業目的、意義、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識和態度,這就是由就業動機、就業定位、就業選擇、就業途徑及方式等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就業觀念受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制約,具有社會性,同時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個人的經驗所制約,因而,又具有個性。筆者選取陜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方式,以就業首選地區、就業首選單位類型、就業的影響因素、獲取就業信息渠道、預期薪酬等為選題。發出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82份,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基本反映出大學生就業觀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觀現狀
對于“就業首選區域”,70%的學生選擇了東部沿海及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選擇到鄉村、基層的不足10%。這表明大學生在就業區域選擇上仍然集中于經濟較活躍的地區,就業“扎堆”現象客觀上加劇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外企、合資企業就是大學生青睞的就業單位。此外,18%的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表明大學生創業意識不斷增強,這就是當前大學生就業觀的一大亮點。
調查結果表明,個人發展、福利待遇、單位所在區域就是就業考慮的重要因素,工作興趣也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重視,工作的穩定性、父母意見已不就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這一調查結果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的選擇比較接近。但就是,大學生對企業文化、內部管理、用人標準等信息關心不夠,這說明大學生的求職理念和求職行為不夠成熟。
77%大學生在就業有困難的情況下考慮到基層工作,認為這就是最接觸社會實際、鍛煉自我的機會。但也有23%的同學即使就業有困難,也堅決不去鄉鎮或小城鎮就業,這表明就業理念明顯不符合就業市場實際。
關于薪酬問題,大學生就業收入預期水平與大多數用人單位愿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這會導致求職難度加大,求職成功率降低。
調查表明,40%大學生個人職業定位不明確,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意識淡薄,這對就業有較大影響。
(二)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對調查數據微觀量化分析的基礎上,有必要對調查結果作出宏觀分析,歸納出當前大學生在就業意識、就業意愿、就業心態等方面的特點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
(1)就業意識主體性增強。大學生就業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意識越來越明顯,對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調整造成的就業局勢變化有一定了解,對父母意見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先就業,后擇業”、“創業也就是就業”基本成為普遍接受的觀念,凸顯出大學生就業的主動性。
(2)就業意愿趨向多樣化。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個層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就業崗位和類型的變革力度不斷加劇,擴大大學生就業的選擇范圍,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這就使得大學生就業意愿復雜多元,而不再就是局限于本專業或者穩定的工作。
(3)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現實化特點。不就業族、考研族、創業族、打工族、出國族紛紛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充實到社會中的各種崗位上去。大學生作為具備較高文化知識、道德修養的社會群體,只要善于學習、踏實肯干,都能作出優秀的工作業績。當前,社會轉型進入固定化階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趨于理性,個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經濟利益的考量,都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求職行為。
(4)就業心態尚不成熟穩定。大學生對于就業心理準備不足,較為茫然,對于今后就業的長遠目標沒有清晰認識。面對壓力和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激烈的就業競爭直接考驗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遭受就業的挫折困難極易產生退縮悲觀情緒,甚至采用極端手段化解就業壓力。
2、大學生就業觀存在的主要問題。
(1)自我認知意識缺乏。就業與個體的性格、興趣、才能特點息息相關,就業也可看做就是對自己個性、能力、意愿、興趣、就業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評價,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能否實現順利就業,也取決于對自我了解的程度。很多大學生正就是由于對自己缺乏全面認知,不能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量力而行,而就是一味的追求個人意愿或盲目地與其他同學相比較,在對就業機會的選擇上帶有盲目性,就業后覺得與自己性格能力興趣不相符合。由于自我認知意識淡薄導致自我定位不清楚,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對就業的期望值較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實際的從眾行為,對長遠的職業生涯造成負面影響。
(2)求職狀況理性與盲目并存。相當一部分學生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了解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會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實習以獲得就業機會,整個求職過程比較理性;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政府就業政策不了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了解,表現得比較盲目。主觀原因就是,客觀上,政府就業服務工作做得不夠,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共享等方面還有待改進;主觀上,大學生個體對就業形勢、自我特點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存在差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樣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實習的機會和知曉政策的渠道。
(3)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調查表明,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對就業環境、收入待遇等條件十分看重,要求較高。如在就業城市選擇上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而對西部地區、基層單位和農村較少考慮。這種普遍性的就業傾向使得東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資源,但就業吸納能力畢竟有限,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
二、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新思路
(一)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學生就業實行“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大學生要順應時代潮流,主動參與市場競爭,通過適應市場需求實現就業;要拓寬就業視野,把靈活就業作為重要就業方式;要積極參與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要把到西部、基層就業作為重要的就業選擇。因此,必須教育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1、實現從“精英”向“大眾”的轉變。高等教育大眾化,必然導致大學生就業模式的轉變。精英教育條件下形成的思維定式已不合時宜,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將成
為相對多數人的權利,上大學不再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學生也不再被稱為“天之驕子”,大學畢業生雖然屬于知識層次高、整體素質強的社會層面,但從社會人來說就是“普通老百姓”,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樣,不存在照顧、包統的問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模式就是目前就業的主要形式。社會中的各行各業都需要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可以在適合他的各行各業去工作,通過誠實勞動來為社會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2、實現從“城市”向“基層”的轉變。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困難;另一方面,廣大基層特別就是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以及廣大農村人才匱乏。大學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層就業視為創業的起步、成才的開始,通過了解國情民意,積累經驗,增長才干。應該將就業的姿態放“低”,將人生的目標抬“高”,在城市就業已趨于飽和的情況下,選擇到基層就業就是理性的、現實的。
3、實現從“公有”單位向“非公有”單位轉變。在傳統的職業觀念影響下,人們都希望能夠到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大企業謀職、發展,而不愿到集體企業或民營企業求職發展。但現實就是讓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去政府機關、文教科衛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就業,顯然就是不切實際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政策,“非公有”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其涉及領域幾乎覆蓋了國有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各行各業也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走向規范,就業空間也就是巨大的。大學畢業生要清楚地認識這些變化。打破就業觀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縛,讓就業與發展的空間更廣闊。
4、實現從“專業對口”向“通用人才”的轉變。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體制轉軌時期,隨著結構的調整,必然也會使某些行業迅速發展,新興產業的就業人數將會明顯增加。由于我們的教育結構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然會使某些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因此,求職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可能難以找到合適的職業,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畢業生,應看重行業的發展前景,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擇業方向,勇于進入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專業。
5、實現從“打工”向“創業”的轉變。“打工”和“創業”實際上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就業方式。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為廣大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創業意識、有創業能力與條件的大學畢業生要勇敢地為自己規劃創業生涯。
(二)幫助大學生樹立新的就業觀念
1、樹立國家需要與個人發展相結合的就業觀。通過思想教育和政策導向,引導大學生以大局為重,響應黨的號召,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將自己的職業發展和未來融入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中去,在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同時,實現個人理想,體現自身價值。
2、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大學生就業畢竟只就是職業生涯的開始,它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今后選擇的機會還會很多。先在從業中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積累了更深刻的體驗后,再找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理想職業,分步到位。
3、樹立民營企業大有作為的觀念。和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更渴望人才,更歡迎大學畢業生加盟。可以說,民營企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舞臺,在那里將有更多的機會,才華將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樹立艱苦創業厚積薄發的觀念。欠發達地區缺乏人才,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大學畢業生施展才華和成就事業。教育畢業生做好吃苦的準備,在一線工作能鍛煉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積累各方面的經驗,得到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使其厚積薄發。
5、樹立自主創業光榮的觀念。畢業生將越來越不再僅僅就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就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自主創業就是一種機會,更就是一種挑戰。大學生必須樹立自主創業光榮的思想,勇敢地迎接這一挑戰,努力加強創業實踐,注意積累社會經驗,做一名就業崗位的創造者。
6、樹立個性化就業的觀念。適合自己的才就是最好的。要樹立“大就業”觀念,即在一定工作崗位上通過誠實勞動,依法經營,取得合法收入即為就業。要樹立為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服務的觀念,在不同所有制單位工作,都就是在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都能通過不同的途徑方式,為社會創造財富。
(三)加強就業心理培訓和職業規劃指導
態度決定一切,轉變大學生就業觀的重要目標在于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心態去適應嚴峻的就業環境、緩解就業壓力、堅強面對求職就業遇到的挫折困難,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理性處理社會需求與個人意愿的關系。應針對大學生較為常見的就業觀念積極開展就業心理輔導活動,分析形勢,調整思考就業問題的角度,開闊思路,消除好高騖遠、急功近利、消極狹隘的就業觀念障礙。與就業心理教育相適應,應當把就業指導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來開設,并適當將實踐實習環節前移,使更多學生能盡早對專業知識和就業信息有直觀的認識和了解,使得大學生能運用職業規劃的專業知識,科學理性的分析評價、自我定位,減少就業風險和盲目性。除組織大學生學習職業規劃的理論知識外,要積極創造條件展開多種形式的專業社會實踐,使大學生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性質和職責有較為具體的感受,作為職業規劃的重要參考。
(四)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就是調整和轉變就業心態的有效途徑
終身學習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必然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方式。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征下思考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的問題,終身學習理念的特殊意義日益凸顯,在很大程度上,就業觀念的轉變有賴于終身學習理念的樹立。就業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是一個新的起點,大學生畢業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就要面臨一個由大學到社會、實現從學生角色到職員角色轉變的過程,這個轉變的過程既就是實現自身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向社會學習的過程,誰能較快適應社會環境,誰就能掌握成才的機會,就能更快地成長和發展。以學習的態度對待就業,就能夠坦然面對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珍惜就業機會,即使就業后仍需在持續不斷、實實在在的學習過程中改善知識結構、增加知識儲備、更新思維方式,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復合能力,為自已今后尋求更符合意愿的工作崗位創造條件。終身學習應成為大學生的生存狀態和行為習慣,將學習的理念和行為貫穿于了解自我、提高才智、樹立自信等諸多方面,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就業心態。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10
剖析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與策略"民以生為本,以業為基,有業為樂,無業為禍"。大學生就業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選擇,每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在社會上能有一個合適的位置,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的大學生人數都呈上升趨勢,大學生就業成為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問題顯得尤其重要。
一、當前就業面臨的形勢
(一)是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三碰頭",使本來就存在的就業困難更加突出。
(二)是企業改制減少用工、采用高新技術等原因,對勞動力的需求呈下降趨勢。
(三)是隨著改革的深化,農民進城的門檻不斷降低,進城農民工日益增多,從而給城鎮就業進一步增加了壓力。
(四)是近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正加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我省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
(五)是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太急促,一些學校由于擴招造成學校升格或教學條件下降而導致教學質量的滑坡,人才培養沒有與社會發展需求很好的結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境。
二、 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一)對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了解。
大學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來社會公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直接原因,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速度趕不上大學畢業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學生沒有意識到就業人數的遞增速度已遠遠超過工作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的重要性,只顧埋頭苦讀、熱衷考證或忙于各類社團活動,充實了自己的頭腦和經驗,而在實際就業供需矛盾面前束手無策。
(二)就業信息獲取不及時
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的發布缺乏時效性、大學生沒能及時獲取相應的信息及大學生發布了應聘信息但由于種種原因用人單位沒有獲取。這兩種情況造成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單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長了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相互搜尋的過程。
(三)自我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現實要求不匹配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我國的教育體制多年來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大學生有較扎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
(四)缺少職業生涯規劃
(五)期望和實際現狀不符
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還存在就業后穩定性差、離職率高此類問題。多數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會現實水準,不愿從基層做起,寧愿等待,只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工作,不愿意去偏遠地區工作;人際溝通能力差,缺乏團隊合作能力,"有業不就"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六)就業時一味追求穩定和高收入
三、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可采取的措施
(一)對當前就業政策的了解
大學生應在學習之余,主動學習當前的就業政策及就業過程,調查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有哪些變化,根據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發展方向,從個人素質條件進行重點培養,以符合用人單位的標準;同時根據個人需要和社會需求,揚其長、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選擇和決策,順利就業,或根據自身能力及興趣、愛好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自主創業。
(二)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
大學生初入社會,一方面不應過分強調個人的職業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職業理想提高到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擇業時應充分考慮個人的工作潛能和個性特點,揚其長、避其短,充分發揮個人的獨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大學生踏上工作崗位,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新學習的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勞動力流動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需要接受持續的教育和培訓,以提高自身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大學生應做到以下幾點:
1、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
2、提高職業操作技能
3、掌握職業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態進入就業市場
大學生的初次就業,首先應從社會需求出發,設計自己的擇業目標。大學畢業生要充分認識到社會的需要是個人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條件和基礎,科學地分析就業形勢與自我特征,冷靜妥善地處理擇業過程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的關系。
擺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學生積極主動就業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的實踐經驗較少,需要在工作崗位上先學習后工作。大學生對自身的起點要求不應過高,應該在基礎的工作崗位上摸索發掘自身潛能。
總之,大學生擇業成功的關鍵還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靈活選擇。另外,就業時絕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為無論是對自己、對家庭還是對社會,大學畢業生早日就業都是硬道理。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11
摘要: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國家較高層次人力資本配置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以大學畢業生目前的就業困境為前提,分析其影響,探析有助于大學畢業生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以緩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實現大學畢業生的充分就業,促進國家人才資源的發展。
關鍵詞:
就業;大學畢業生;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探析
大學畢業生是政府、學校、家長與個人進行長期投資的國家較高層次的人力資本,其在社會中的發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而隨著每年畢業人數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平穩,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愈發凸顯。大學畢業生無法就業,發揮不了自身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的同時也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而長期找不到工作,處于身體與思想都散漫的狀態下,會使其對自身、社會出現一些錯誤認識,從而產生敵對心理,尋釁滋事,影響社會穩定。甚至一些大學生會出現為了就業而就業,出現了人才高消費現象,造成對教育的虛假需求,產生大學生失業與教育深化的惡性循環。基于以上討論,我們對大學畢業生保險進行探討。針對大學畢業生身份的特殊性,對畢業六個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以簽訂信用協議的方式,由專門設立的管大學畢業生保險組織按照規定時間、條件與標準給付保險金的保險。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對象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對象是指非自愿性失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內后,有勞動意愿并且積極尋找工作,卻仍未找到工作的應屆大學生。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準入退出機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準入機制
應屆大學生需根據學校與政府保險機構有關規定,在畢業前一年的12月攜帶學生證、身份證等身份證明到所在大學填寫《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申領登記表》,并辦理當地銀行卡(銀行卡類型根據各地規定不同,用作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繳納與發放)后,于畢業次年一月一日發放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出機制
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前或畢業后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系為就業標準)且已繳納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還個人繳納部分,到相關機構消除信用協議;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未滿一年內找到工作,且已繳足并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剩余未領取就業保險金算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中;應屆大學生畢業十二個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管理機構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主體是大學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業保險的保險機構——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部門。應由政府與學校共同建立一個第三方機構,并根據學生的特有身份設立學校內,由學校與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資聘請職工,負責應屆大學生的就業保險的準入與退出。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監督機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監督機制由失業保險監督機制監察,但應在機制內部開辟出專門主管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部門,對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與運營情況實施監督。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籌資渠道與基金管理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
大學生的就業保險基金主要來源于社會籌集,由國家、學校與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籌集的就業保險費,不分來源渠道,不分繳費學校的性質,全部并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在統籌地區內統一調度使用以發揮互濟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項組成:
(1)財政補貼;
(2)學校從學費中扣除的就業保險費;
(3)個人繳納費用;
(4)就業保險基金的利息;
(5)依法納入就業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比例
設置階梯繳費模式,并在調查中,根據調查者的生活支出情況分為不同的繳費比例。0元至1000元的繳費比例為2%;1000元至1500元的繳費比例為3%;1500元以上的繳費比例為4%。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經濟活動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會在短時間內全部支付。將閑置資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業保險的后備力量,利于增強其經濟補償能力。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幾種途徑:
(1)就業保險基金存入銀行,以獲得利息收入。風險小,收益穩定但低,面對通貨膨脹帶有貶值危險,需國家政策給予優惠利率,以此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2)購買國庫券或政府債券,風險較保險小,受益較銀行利息多,受通貨膨脹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安全性系數大。(3)成立專門的社會保險基金銀行運營管理、投資融資,同時具有監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給付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按照規定參加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所在學校與本人已按照規定在大學生畢業前履行繳費義務滿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競爭上崗中失業;三是已辦理失業登記,并有求職要求的。對于那些大學畢業后在六個月內找到工作又失業的人員不算在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范疇之內,這也可能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中的失業人數統計指與一般統計中的大學生失業指標口徑不一樣。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等待期與領取期間
就業保險金給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業較短的一段時間不發放就業保險金。1952年第35屆國際勞工大會第102號公約規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斷的情況下,頭七天等待期的救濟金不必支付。”但大學生屬于剛步入社會的新勞動力,畢業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業當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個月等待期,給他們充分就業時間、等待期與領取期限均為六個月,原因如下:
(1)是根據現有的大學生失業補助(是對于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在畢業后,當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沒有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給與一定限額的補助,補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賬戶。)在失業六個月后收到補助金的規定。(2)每年三月開始舉辦大型應屆生就業大會,一直持續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舉辦人才招聘就業大學,各地時間與次數略有不同,一直持續到12月份。
五、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抵押歸還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大學生與其他失業保險對象相比具有特殊性,在保護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大學生的生活支出相掛鉤。且因為繳費周期短,不能實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遞減給付標準的規定。
(1)畢業前或畢業后次年一月之前繳足六個月的就業保險費。
(2)可連續性繳費也可一次性繳清。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標準為500元(在受調查中,給付500元得到認同多)。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為專項資金,不作為創業資金使用。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領取待遇
(1)領取大學生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醫院就診,可以按規定申請70%的醫療費補貼。
(3)大學生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期間死亡,向其家屬一次性退還所繳納保險金。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信用協議
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六個月內或恰好屆滿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系為標準),出具證明后從相關機構注銷信用協議。若六個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就業保險,并繼續按原繳費段與繳費比例繳納六個月,再次繳納學生就業保險金未繳滿六個月就就業的,從就業下一月開始免交,已繳納部分不退回,出具證明后從相關機構注銷信用協議。
六、結語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學生畢業之后的基本生活,減輕其尋找就業機會時的后顧之憂,減輕大學畢業生的家庭負擔,減輕其心理壓力大學生,加大就業成功的幾率,對促進大學生的就業、穩定社會秩序、增加社會財富有諸多積極影響。因此,在現階段對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 篇12
一 積極心理學
傳統心理學將焦點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喪失上,較少關注個體的韌性、資源和更新能力。為了彌補這個基于缺陷的傳統心理學取向,美國的馬丁. 塞里格曼教授創立了積極心理學。這個新的心理學分支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批判和繼承,它注重培養、建構個體的積極特質,致力于激發個體潛在的力量,倡導用積極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來應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更好的幫助個體積極、幸福生活。
對于畢業生而言,在就業過程往往同時伴隨著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答辯、戀愛關系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學生在就業、擇業過程中難免產生緊張、焦慮、自卑等消極情緒,這類消極情緒會使個體處于一定的應激狀態,嚴重者會危及畢業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貽誤最佳就業時間和就業機會。由于就業的重要性,眾多高校紛紛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是不少高校在進行就業指導時,將關注點過多的放在了緩解就業壓力、心理負性情緒疏導等方面。這種以“解決問題”出發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鮮有高校將視角放在學生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上面。
二 大數據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
(一)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自編調查問卷抽樣分發的方式,在江蘇省內的部分高校隨機抽取20xx 屆、20xx 屆畢業生對其進行就業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問卷從個人基本情況、就業心態、就業認知三個部分展開,共計包含50 道題目,主要從自我認知、就業觀念、求職方式、就業心態、就業服務等方面維度綜合了解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狀態。調查問卷發放的過程采取全面覆蓋性的隨機抽樣方式。
(二) 調查對象分析
20xx 年1 月至20xx 年6 月間,對江蘇省部分本科高校20xx 屆、20xx 屆畢業生1200 人進行問卷調查,涉及工學、理學、文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專業學生。調查結束后共收回有效問卷1092 份,有效率91%。其中1092 份有效問卷中,男生579 人,女生513 人,分別占比53.02%和46.98%;江蘇籍881 人,非江蘇籍211 人,分別占比80.68% 和19.32%;城鎮戶口646 人,農村戶口446 人,分別占比59.16% 和40.84%。本次調查所選取的調查對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蘇省內多所高校就讀的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
(三) 調查結果分析
結合《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生的就業觀和就業心態是積極穩定的,但仍可以從調查結果中看出,部分大學生在就業觀和就業心態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就業認知不明確、負性情緒困擾等。下面文章將從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即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對大學生就業觀和就業心態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1. 認知層面分析。就業認知是大學生對自己所要從事職業的認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即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和社會認知。就業認知對大學生就業起到指引和導向作用,對于大學生能否準確定位,能否處理好就業過程中的負性情緒等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對“工作的意義”調查中,32.67% 的大學生選擇“工作就是一種謀生手段”,17.21% 的大學生選擇“在工作中提升個人能力”,43.85% 的大學生選擇“通過工作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6.27% 的大學生選擇“借助工作達到出人頭地、贏得權力”;在對“大學生求職時首先考慮的影響因素”調查中,22.55%選擇“個人是否有進一步發展機會”,41.76% 的大學生選擇“個人的價值實現”,16.31% 的大學生選擇“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 的大學生選擇“個人興趣”,5.11% 的大學生選擇“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點”調查中,78.24% 的同學想留在“蘇錫常、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13.46% 的同學想回小城市發展,僅有6.30% 的同學志愿到西部或偏遠地區發展。在對“大學生主要求職方式”調查中,92.98% 的大學生選擇“人才市場招聘”、“校園各類招聘會”、“網上直接投簡歷”,但是仍有近7% 的大學生選擇“父母親戚朋友介紹”。
盡管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和志愿服務的就業優惠政策,但廣大同學們的積極性仍顯不足。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當前部分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就業動機較為功利和現實,缺乏奉獻意識,就業過程中不能精準定位,但同時一部分大學生能準確認知,注重自我發展,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整體就業觀念呈現多元化。另外絕大部分學生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和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能積極主動查找就業信息,參與各類招聘會和網上求職,少部分大學生缺乏主動就業意識,存在“依賴”和“從眾”心理。
2. 情感層面分析。即將走出象牙塔面對紛繁復雜社會的大學生們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面臨著多種劇烈情感層面的心理沖突,這些心理沖突會伴隨著就業狀況的變化而變化。依據調查問卷對大學生就業情感層面分析如下:
(1)焦慮。調查顯示,焦慮心理與就業的階段、性別、環境、專業、期望等存在很大關聯。其中“在面試前”近82% 的大學生存在焦慮心理;由于社會環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點,87.63% 的女生表示求職時曾感到焦慮,女生的焦慮水平也遠遠高出男生;在對“大學生身邊的好友或同學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的反應調查時,57.74% 的同學表示“高興同時為自己擔心”;68% 的文科專業學生焦慮水平顯著高于理科學生。適度的焦慮對大學生就業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發潛能,使大學生從心理上產生緊迫感,更努力地尋找就業機會。可是一旦焦慮過度,上升到“焦慮癥”就會危及大學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應該及時給予關注和心理干預。
(2)自卑與自負并存。自卑的大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競爭,尤其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學生悲觀失望、憂郁孤僻,而且有礙于自身聰明才智的正常發揮。依據調查問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對就業冷門專業、學習成績不佳、性格內向的大學生以及女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對于這樣的大學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強關注和鼓勵其樹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過了頭”,產生擇業自負心理。從調查中可以發現58.15% 的大學畢業生自認為“綜合素質優秀”,在擇業過程中難免出現自負、自傲心理。擇業自負的心理多見于重點大學高校畢業生、熱門專業畢業生和優秀畢業生。擇業自負,容易使畢業生產生錯誤的就業觀念,不能對自身準確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結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沒才華。
(3)攀比心理。在就業過程中,同學們之間“互相攀比”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有些同學再找就業單位時,往往是拿自己身邊同學的就業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的標準,抱著“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態度找一個條件相當的單位,而不考慮自身的條件、社會需要特點及就業中的機遇因素。還有些大學生自恃條件很好,可以大有作為,但在擇業時卻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滿意,很容易產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觀認知自己。
3. 意志層面分析。意志:意,心理活動的一種狀態。志,對目的方向的堅信、堅持。就業層面的意志是指畢業生自覺地確定目標,積極求職,克服困難,實現就業目的的心理狀態。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的畢業生時刻充滿朝氣與活力,能在遇到挫折與壓力時從容應對,不斷拼搏,最終成長成才。然而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大學生意志品質存在種種問題,突出表現在:
(1)挫折應對。就業形勢的嚴峻意味著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職過程中會遇到挫折。在“求職時屢次被拒絕時的反應”調查中,69.74% 的大學生表示“很快調整低落情緒能冷靜面對,準備再找”,16.33% 同學認為“被拒絕是積累求職經驗的好機會”,但仍有13.93%的同學表示“很沮喪,情緒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會采用何種方式來應對就業挫折”中,39.32%的大學生會“采取發火、上網、打游戲等方式發泄”,21.79% 的大學生會“憋在心里,自己承擔”,僅有38.89% 的同學表示會“尋求朋友、老師的幫助”。
(2)缺乏恒心。本次調查,特別在20xx 年6 月選取了230 名大三年級立志考研的大學生,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跟蹤調查。20xx 年9 月,由于暑期未能堅持做好考研復習工作,考研人數下降為207 人;20xx年11 月,由于周邊同學就業環境影響、自身復習等因素,考研人數下降為182 人;20xx 年12 月最終走進研究生考試考場參加考試人數為154 人。調查結果顯示66.96% 的抽樣大學生能堅定自身的目標,而33.04% 的大學生缺乏恒心。恒心是意志堅韌性的重要表現,即使計劃再縝密、科學,如果缺乏恒心,仍然會功虧一簣,從本次調查和現實情況看,不少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存在由于缺乏恒心導致事件功敗垂成的經歷。
(3)惰性。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充滿朝氣和活力、銳意進取的群體,但惰性正一點一滴地侵蝕著部分大學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著他們的青春與進取心。調查顯示86.59% 的畢業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無秩序,作息時間紊亂,起床困難”;62.19% 的同學承認自己存在“拖延癥”;除正常的休息時間外,41.8% 的大學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時間大約是3 小時以上。而在宿舍的時候,92.4% 的大學生會選擇上網、看電影或者打游戲來打發時間。惰性實際上是意志活動無力的表現,是影響大學生積極進取、張揚青春活力的天敵。
三 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就業觀研究的指導意義
(一) 提升幸福感,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心理問題,與主觀幸福感缺失有很大關聯。羅素在《走向幸福》一書中曾經提出,“種種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會制度,部分在于個人心理”。積極心理學更注重個體的優勢而不是劣勢,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者幫助個體在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積極的取向,幫助個體找尋持久的快樂與幸福感,從而養成積極心理品質。同時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門課提供了新的視角,那就是應逐步將傳統的心理問題危機干預模式向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模式的轉變。
(二) 挖掘自身潛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積極的心態有助于個體調動出積極的思維,進行積極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導大學生向積極的方向邁進,一方面也能激發大學生的潛能。人在思維活躍的時候可以產生無數的創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必然會發覺自己潛藏已久的潛能,并發揮出強大的作用。
(三) 養成堅韌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
堅強的意志是一種強大的韌力,時刻督促個體跟隨信念,會支撐個體堅持不懈地奮斗,以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和挫折。
【大學生就業觀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的就業觀的論文02-21
大學生的就業觀的論文11篇02-22
大學生的就業觀的論文(精選15篇)12-19
大學生就業觀調查報告02-04
大學生就業觀的調查報告03-16
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調查報告03-15
大學生就業觀念調查報告03-30
大學生就業觀調查報告05-21
大學生就業觀念調查報告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