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數學論文15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論文1
近年來,初中數學學科在我國的教學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許多學校將數學論文的寫作納入了教學內容之中。通過參與數學論文的寫作,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數學學科的魅力和數學論文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對初中數學論文學習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數學論文的學習讓我更有動力去探索和思考數學問題。在課堂上,老師經常帶給我們一些數學論文的經典范例,讓我們通過分析和討論來理解一段完整的數學論文。這些論文中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平時課本上沒有遇到過的,還可能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知識。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不得不去看一些相關的'書籍,了解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是密切相連的,互相滲透的。這讓我更加有動力去探索和思考數學問題,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待數學學科。
其次,數學論文的學習使我更加注重思維方式和解題方法的培養。作為一門學科,數學是有很多解題方法和思維方式的。通過學習數學論文,我意識到解決問題常常需要啟發性的思維方式和靈活多樣的解題方法。這種摒棄傳統思維定勢的學習方式讓我更加開闊了思路,也培養了我的創新意識。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需要通過一些非常規的解題方法來解決。這種鍛煉讓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讓我在解決其他問題時更加游刃有余。
再次,數學論文的學習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一些數學論文的寫作中,我們需要和同學們共同合作,通過集體討論和合作完成一篇完整的論文。通過與同學們的合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思路和見解,通過互相合作和交流,我們能夠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這種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相信這種合作精神將給我帶來更多的收益。
最后,數學論文的學習讓我對數學學科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熱愛。在寫數學論文的過程中,我發現數學并不是一門死板的學科,而是一個充滿創造性和發現性的學科。通過解決問題和寫論文的過程,我能夠更加深入地探索到數學學科的本質和魅力。數學學科不僅僅是一堆公式和計算,更是一個充滿樂趣和探索的世界。這種對數學學科的認識和熱愛讓我對今后的學習更加有了動力,也更加堅定了我選擇數學學科的決心。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論文的學習給我帶來了許多機會和挑戰。通過參與數學論文的寫作,我不僅深刻地體會到了數學學科的魅力和數學論文的重要性,還培養了我的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這些寶貴的經驗將對我產生深遠的影響。我會將初中數學論文學習的收獲作為自己成長的寶貴財富,繼續努力學習和發展,為數學學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數學論文2
一、視野差別和“一校一品”
20xx年4月27日,聽了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孟繁華教授《學校發展的理論框架》的報告,深受啟發。其中談到學校發展理論要點時,提到“視野”問題:不同視野對待同一事情是不一樣的。要構建一種核心知識體系,讓這種知識體系在學校“流動”起來,進而在同一視野下看問題,這才是學校發展的基礎。
這一觀點,使我想起我區倡導的“一校一品”,建設學校特色的思想。“一校一品”正是在引導學校構建一種“核心的知識體系”,并使這種“知識體系”真正在學校流動起來,使每一位教職員工都在同樣的視野下看待每一件工作,進而形成學校核心力,促進學校的發展。一種教育思想,一套教學模式,一項規章制度,等等,不論內涵大小,不論視角寬窄,只要能在學校教師中達成某種共識,就能形成促進學校發展的“核心知識體系”。
針對實際,精心構想,齊心合力,形成學校核心知識體系,才能促進學校特色發展,科學發展。當然,這種“核心知識體系”是需要在一定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來的',這需要有創新的思想和意識。一件事按照常規思維思考,有時感覺再進一步深入很困難。而在常規思維下工作,有時付出很大的努力,卻仍然是在原來思維基礎上“打轉轉”。因此,創新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孟教授在談到創新問題時,例舉了一個生動的“燒開水效應”,很有道理,也很耐人尋味。
問題一:一壺水,要求你加熱到100度。這個問題解決起來并不困難,我們只要用水壺放到火上燒就可以了,用不了一會工夫,水就會燒開了,開水水溫就是100度。問題解決了。
問題二:要求你把水加熱到120度。有人就會產生質疑:不可能,水燒開了才是100度,再怎樣加熱也就是100度了,不會加熱到120度。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屬于比較傳統的,不靈活的,缺乏創新意識的。其實只要我們換一種思維思考,也許就會找到解決辦法:換成高壓鍋。問題解決了。
傳統的思維方式,就是按照傳統的方式努力的、不辭辛勞的努力,但再如何努力,結果還是“原地踏步”。因此,當傳統思維受阻時,就需要靈活的尋找另一種思維方式,改變,才會創新。教育的許多問題至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教育需要克服“承諾升級”,需要創新,需要探索能幫助我們實現教育目的的“高壓水壺”。
二、“立體化校本資源”——走出固有模式
校本課程開發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各校也在校本教學資料的研制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結合學校實際開發出各類校本課程,研制出多樣的校本材料,可謂豐富多彩。
然而我們仔細品味,卻總是在圍繞課堂做文章,基本上還處于以前的“課外小組活動”的范疇。如何跳出這一固有模式呢?我們一直在思考。其實不是我們不能跳出固有模式,關鍵是想不想跳出固有模式,只有想,才有可能。
20xx年5月6日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李烈老師在介紹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時,提到了兩種開發內容,值得我們借鑒。
1、100個成語故事。我們看到這個內容感覺沒有什么好奇的,但看看他們的做法,我們不得不佩服思維的創新。他們學校在校園內布置了100個成語故事的情境,由教師引導學生在校園里去尋找這100個成語故事。這100個成語故事的意義就不僅僅在于故事本身了,遍布校園的故事情境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素材,通過它,不僅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內容,而且呈現的是一種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當然,這一百個故事也是有材料的。
2、100種花草樹木。在他們學校中種植了至少100種花草樹木,并有科學老師編制這一百種花草樹木的材料,給學生提供直觀的學習材料,在觀察中學習,在學習中觀察。
這兩個100的校本材料,再加上其他的內容,就構成了學校立體化的校本教學資源。
這種立體化校本教材開發,是不是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其實在我們周圍,有很多素材可供我們開發,只要我們靜下心了思考,跳出固有模式思考,一定會有成效。
數學論文3
德比學院開設七至十二年級課程,學生1200人,教師55人,數學教師僅7人。每天有6節課,每節課50分鐘。學生每天8:38必須進校,進校后開始晨讀或者集體活動,9點整開始第一節課。我們也驚訝地發現,這里不僅課時比我們長,而且兩節課之間都沒有課間休息。在上午的兩節課之后有20分鐘的點心時間?學生可自行購買點心,邊吃邊休息,之后又是緊張的走班上課時間。第一天上班的我們對這樣緊湊的上課節奏感到有些許不適應。
學生的放學時間是下午3點,但真正在這個點就離開學校的學生并不多,許多學生還要參加之后一個小時的補習班,特別是即將畢業的十二年級學生,留在學校的時間可能還會更長-些。教師也要在放學后準備大量的課堂任務單,許多教師離開學校時都要接近晚上7點了,不可謂不辛苦。
一、英國數學教師的工作量
我所在的上理工附小也有1200名左右的學生,但數學教師有16人,足足是德比學院的2倍。而且我們的老師會根據年級組劃分對應的備課組,采取集體備課、說課等教學活動,來提高教師整體的教學能力,但英國的教師們大多自己干自己的,很少有坐在一起集體備課或者討論說課的。他們有統一的教材,但是課上教什么內容完全自己定,怎么教也是自己說了算,加上他們有高度的自我隱私保護意識,所以也不存在老師之間的互相聽課與學習。英國教師幾乎都要跨年級上課,甚至一跨就跨了5個不同的年級。學校一天總共排6節課,數學教師一天差不多都要上到5節課,有時甚至6節課全部排滿。這樣的工作量讓我們咋舌,原來在英國當老師遠沒我們想象中輕松。
由于學生沒有統一的教材及練習冊,所以課上學生需要自己記錄該節課所有的知識點概要及相關練習題。每個學生都有一本數學本,上課時發給學生,課前學生會根據教師的板書,記錄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每次課前,教師會事先在每個學生的數學本上粘貼下節課所要用到的學習單,所以每個學生的練習本都是厚厚的一本,粘滿了各種學習單。試想一下,一個老師要上5個不同年級的課,一天至少5節,每天下班后光是粘貼學習單就要花費不少時間,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們每天要那么晚才能離開學校。
二、中英數學教學間的差異
在進行中英數學交流的這段時間里,英方教師聽完我們的課,最大的感受是:中方的教師在課前都會設計適切的復習回顧或者與之相關的情境引入環節,作為學生整節課學習的鋪墊和腳手架。例如我在英國期間執教的“加法交換律”,就是以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的:猴王給小猴子們分桃,每天上午3個桃,下午4個桃,小猴子們不樂意了,嫌猴王給的桃少。猴王斟酌了一下,提出上午4個桃,下午3個桃的分配方案,小猴子們一聽,高興r。就是這樣一個既簡單又生動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在討論小猴子愚蠢的同時,也對之后“加法交換律”的學習做好了準備。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半,之后,孩子們的學習相當踴躍。即使第一節課還有語言溝通上的不通,但學生明顯浸潤到了這節課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另外,在執教“兩位數乘兩、三位數”時,課前,我進行了運算定律的復習以及典型例題的練習,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舊知復習遷移到新知的學習上,整個課前復習環節的習題設計也完全是為之后主課的學習服務的,英方數學教師覺得這樣的“開篇”非常有效。
而我們看到,英方教師的數學課堂普遍不是通過問題情境或者數學情境引入數學概念的`,即使有老師設計了課前練習環節,我們也發現課前的練習與主課之間竟然毫無關系,老師不注重概念的來龍去脈,只是盲目地復習、上課、練習。同時主課幵始時,我們看到學生打開他們的數學本,在本子上抄寫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這個環節花掉6?8分鐘的時間。抄完之后,老師簡單地閱讀一遍,給出一個例題進行解答,之后就是大量的習題,學生根據自己能力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習題進行練習。習題主要分成4個層級,每個層級約有20道小題。之后的時間都是用來做題,老師會集中解答班級里成績較為優異學生的問題,而班級里真正需要幫助的學困生反而成了老師的盲點區域。臨近下課前,老師會將所有題0的答案公布在PPT上,學生自行進行核對,這節課就結束/。我們不禁在想,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有幾個學生能真正聽懂?學困生會不會越來越吃力?老師如何幫助學困生提升學業成績?
從觀到抽象的過程在“運算定律”的執教過程中,我發現對于數字之間的特點,經點撥后學生還是容易找到的,但找到規律后將其進行概括是英國學生的一個弱項。例如,學生能夠發現,在加法算式中,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但將其高度抽象成字母表達式時,不少孩子就有些傻眼了。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學生也較難以接受用字母來表示這一性質。在比較分數大小時,學生無法抽象出同分母及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而是每道題都要通過畫“披薩餅”來分一分。可見,英國孩子更樂于接受直觀的數字符號,面對數字符號他們更樂于接受豐富多彩的圖像信息,因此英國的學生在做題時不講宄什么運算定律,只要知道怎么做就好;也不記憶法則,解決問題都從理解基本的概念出發。
在參觀利物浦當地的小學時,我們也發現了類似的問題。有一節課,教師在講授什么是:分之一,老師給每個同學準備/“曲奇餅”的紙片,要求學生在紙片上通過折疊找到二分之一。在班級的墻面上,我們還看到了許多“披薩餅”彩圖,上面是各式各樣分割所得到的分數表達形式,然而抽象出來的簡單兒何圖形卻很少。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到了中學之后,學生一聽到“分數”就聯想到“吃披薩”的原因吧。
在上海的數學課堂上,我們的學習活動也有不少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來學習的。在低年級學生學習物體形狀時,老師會準備各種生活中能看到的物體,如正方體的魔方、長方體的禮品盒、圓柱體的積木以及球體的足球等。學生通過直觀的看、摸、說,來認識這些不同的物體形狀。之后,教師會將這些物品抽象化成一般的模型,學生在直觀感受后開始抽象出每個物體形狀的基本特點,這就是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而對比之下,英國的孩子們似乎一直停留在感性的直觀認識上,缺少了到理性的飛躍與遷移,而數學恰恰就是需要學習者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及抽象能力的。
解題方法的多樣性。英國數學教學對于同一道題會提供多種解題方法,例如多位數乘法就有表格法(Gridmethod)>分解法(Partitionmethod)、豎式法(Columnmethod),甚至還有古時候中國數學家在《九章算術》中提到的半格法(Halfsquare)。這些多樣的方法老師不僅會全部傳授給學生,而且在今后的學習中,教師不會強求學生必須用哪種方法計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不管它是簡單的還是麻煩的。在他們的考卷上,許多考題并不會特別要求必須用哪種方法進行解答,只要算出結果,你的路徑如何無所謂。
對比中國的數學教學,課上老師也會為學生提供多樣的解題方式。例如同樣是多位數乘法,有的學生可以對其中一個因數進行分拆,降解成兩個低位數后再相乘,當然,更多的學生會選擇利用豎式進行計算。而我們也不難發現,盡管一幵始計算方法多種多樣,但似乎都是為豎式做準備的,之后幾乎所有計算都是以豎式來完成的。在考卷上,我們也會看到有一類考題叫“豎式計算”。對于能力比較弱的學生來說,如果他的計算+過關,那豎式計算就容易出錯,但也只能硬著頭皮上,而如果采用表格法,其實就大大降低了計算的難度,因為他是將所乘的兩個因數分拆成整十、整百數等進行計算,這個運算肯定是更容易做對的。或許未來我會將這個方法教給我的學生,尤其是學困生。
不過我們也發現,他們方法雖多,卻不善于總結與對比。如果教師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多觀察相同點與不同點,可能他們能掌握得更清楚,否則就如同手里雖然握有眾多武器,卻分不清各自的功能,這樣自然無法得心應手地使用。
學習廣度與深度的較最。我們的課堂上,每節課教師基本關注在一個教學內容上,基于這個教學內容會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但總體是為了達成同一個學習目的。例如,在學習圖形的周長時,教師會從身邊場景引入周長的概念,然后找找實物的周長在哪里并觀察其特點,最后抽象到幾何圖形的周長等。也就是說整節課圍繞一個教學主題,設計不同教學環節,由易到難、由簡入深,每節課都能達到一定的知識深度,學生的思維也在每天的學習訓練中從量變到質變。
而英國的課堂則恰恰與我們相反,他們一節課上要牽扯到的知識點極其繁多,雖然有一個主要的教學主題,但教學目標令人感覺模糊不清。由于英國的學生基本運算薄弱,抽象能力又不高,所以很容易造成知識間的脫節,導致不會的東西越積越多。而且,雖然涉及到的知識點很多,但學習并不深入,知識的教授僅僅停留在淺表,繞著知識點不停打轉,打轉的同時還東拉西扯。從英國數學教材匕我們也不難發現這個問題。整個一學年,老師需要教的知識內容有很多很多,但是章節與章節之間關聯不大、缺乏層次性。
我們開展教學的一大特色,英國教師最喜歡的就是我們的變式練習設計。用他們的話說每一部分練習都有-些改變,每?部分都略微又難了一些,形式實在是相豐富。”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英國數學課堂上的練習設計形式相對單一,連內容也是重復的。例如在學習多項式乘法時,整張學習單上有60道題左右,但是每道題都是多項式乘法練習,只是數字改/改,難度略有不同。這意味著-個學生如果從第題幵始就不會做,那么接下來的60道題他都是不會做的。
我們的“變式”給英國教師帶去了新思路,課堂上我fl]不注重學生能做多少題,而是檢査學生是否學會知識本身及解題策略。對同一個知識內容,我們的練習題可以出成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形題、計算題、應用題和拓展題等多種形式,從多方面考驗學生習得知識的程度,而且量不在多而在于“精”。
三、英國學校注重行為規范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西方國家的課堂比東方國家更自由,課堂上學生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我所看到的卻不是這樣。
德比學院這所公立高中具有非常嚴苛的行為規范準則。每天清晨,校長及行政老師都會準時等待在學校門口,迎接每個學生的到來。而進校的學生每個人手中都會拿著一天學習需要用到的必需品,例如字典、筆袋、作業本和計算機。晨檢的老師及學生會的學生們會挨個檢查這些物品是否齊全。如果沒有帶齊這些物品,學生有兩個選擇:一,回去拿;二,在學校的小賣部直接購買。
學校規定每天的進校時間最晚是8:38,晚到的學生無法再從正門進入,只能從側門走,而且還得面對-大堆“麻煩”:老師的詢問、家校電話證實、記名在冊以及任課老師的盤問。學校在大門口安裝了--個碩大的電子鐘,以便從各個方向前來上學的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時間,如果快來不及了,你就得跑起來了。
在學生上課時,學校所有廁所的門都是被鎖1:的,這是為了防止某些學生以上廁所為名躲在一邊偷懶。據說在這項舉措實施之前,的確經常有學生會呆在廁所里故意拖延時間,或者躲避課堂上的種種練習。在學生上課時,走廊上不時有行政老師及學科教導巡視各個班級的上課情況。有時,他們也會突然開門走進來,詢問學生今天這節課的主題以及目前的進度,肴來學生想偷懶還真是不容易。而我們也驚訝地發現,整所學校學生的行為規范出奇地好,課上學生禮貌謙遜、認真聽講、勤做筆記,幾乎找不到在干學習以外事情的孩子。而且除了筆袋的式樣不同以外,學生所用到的筆和練習本等學習用品都是一樣的。在行為規范教育方面,我們真該向他們看齊,因為秩序是一切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
數學論文4
閱讀教學,歷來被認為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由于數學課本內容單調,比較難讀,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一年級的新生識字不多,閱讀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有上數學課不讓學生看書,怕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數學課本成了習題集或練習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筆者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注意利用課本,及早教會學生閱讀數學課本,培養學生自覺喜愛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通過半年多的實踐與觀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熱愛課本的感情
剛入學時,采用先講后看書的方法,也就是在教師講授時,先看放大的掛圖,講完后,讓學生打開書看看,指出老師講的是哪道題,插圖畫的是什么,算式是怎樣寫的等等,使他們看到老師課堂上用的有趣的教具和講的有用的知識都是來自課本,從而產生尋課本的.+熱愛之情。
二、培養學生邊看書邊思考的習慣
當學生初步形成課堂常規,有了一定的自制時。便采用講講看看的辦法。教師先講一個段落,讓學生看一個段落,思考一些簡單的問題;再講一個段落,再看一段,思考一些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自己閱讀全部內容,也就是按照書上的例題一步下地去看,一邊看一邊思考,例題是怎么說的,書上的插圖是什么意思,再看看是怎么算的,旁注是怎么寫的,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一說例題的意思,并擇
時補充、講解。
三、培養學生自己閱讀課本的習慣
通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以后,再進一步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己閱讀課本的有關章節。也就是提出明確的要求,簡明的問題,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問題或小組討論,不時讓學生從課本中尋找正確的答案,體會閱讀成功的樂趣,逐步養成自覺看書的習慣。
四、培養學生鉆研課本的習慣
當學生初步學會看懂課本的內容時,讓學生深入探究課本的內容,包括插圖、提示語、旁注等,思考為什么這樣做,或插圖中除了老師所講的還包含有哪些內容,或這組題為什么要編排在一起等,通過分析比較來認識某些規律,例如做一做:12-5+4=,12-(5+4)=,14-9-3=,14-(9-3)=,待學生完成后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如果括號前面是加號,括號有與沒有,計算結果是相等的;但是如果括號前面是減號,有括號與沒有括號結果就不一樣了,所以人們在計算有括號的題目時,一定要先算括號里面的。當然,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要求不宜過高,只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持之以恒。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是培養自學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基礎。實踐證明,一年級的學生也能閱讀并且讀懂數學課本。
數學論文5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不但要考慮自身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的極端性等特點,更應遵循心理規律,強調從以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問題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在課堂中我們必須由書本走向生活中,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現實生活、生產科技密切相關的情景和問題,把生活的新鮮題材引入到教材中,賦與教材以新的內涵。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新知識,體驗到知識就在我身邊,并用知識較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
一、緊密配合教材,設置懸念
恰當地引用與教材內容有緊密聯系的知識烘托教材,引起學生的思索,使課堂氣氛活躍、注意力集中。或者設置懸念,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我們對學生說:“同學們,有一件事麻煩你們幫我辦一下”,同學們紛紛舉手,幾個平時調皮的學生手舉得更高了,我亮出一塊事先用過,缺了一只角的三角板說:“我這塊三角板缺了一只角,需要照原樣再做一塊,但斷損的角不知哪去了,我想請同學們幫助想辦法,怎樣才能再做出一塊一模一樣的三角板呢?”一時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把原來的角找來,有的說不必,可以先在紙上畫出一個一模一樣的三角板,然后再制作,最后通過引導,大家一致同意第二種方法。但是怎樣才能畫出這個三角形呢?于是同學們討論開了,有的說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求出這個角并畫出來,還有的同學說,直接把這兩邊延長。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引入到“兩角夾一邊”的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去。使課堂受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二、用順口溜,提高記憶力,培養學生興趣
掌握知識的牢固性靠記憶,但遺忘又在所難免,怎樣才能使學生學得快、記得牢呢?根據人的一種天性,對好玩又順口的東西容易記這一點,我們不妨把所學的東西編成順口溜,這樣也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解不等式組時,不等式的解集,大致有四種情況。如
x>3x<5x>-2x>5
(1)(2)(3)(4)
x>-2x<-2x<3x<-3
第一種情況的解集是x>3,第二種情況是x<-2,第三種情況是3>x>-2,第四種情況是無解。針對這四種情況可編成;“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無解了。
”然后再分別講解這四句順口溜的意思,這樣以后再遇到解不等式組就不會產生盲目性。
又如,有理數的運算較為復雜,法則較多,可歸納總結,編成如下順口溜:“有理數,并不難,符號第一記心間,加法須取大值號,乘法同正異號添,減變加改相反數,除改乘法用倒數,混合運算講順序,乘方乘除后加減,有括號先算里面的,算完括號再算外。”這樣,有了這些順口溜之后,學生在以后的運算中,就有了主意,就不會產生盲目性,而且也能很好的掌握法則。
三、用小故事增添課堂的趣味性
根據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并能產生許多疑問,聽完故事后能產生許多聯想,再加上故事吸引人的情節,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恰當的使用會對課堂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上乘方一節時,可以引用這樣的一個故事,在古印度發明了這樣一種游戲棋,棋盤共64格,他把這種棋獻給了國王,國王玩得十分開心,便下令賞賜獻棋人,臣下問獻旗人想要什么?獻棋人說:“他只需要糧食,要求大王給點糧食就心滿意足。”問他要多少糧食,他說只要求在棋盤的第一格放1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以次類推,后面格子里的米都比它前面一格增大一倍,把每個格子放滿就行。國王一聽,說你就要這么一點米?獻棋人說就怕你倉庫里的'米不夠放,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于是學生就議論開了,有的學生拿起筆就開始計算,自然也就引出了乘方,從而引起學生對乘方的興趣,這樣課堂效果就明顯地有所提高。
四、鼓勵算法多樣性,培養創新意識
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教師在課堂的內容和方式上更要注意個別差異。有效地整和教材,選擇一些有現實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內容的呈現也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鼓勵學生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樣性,激發強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創新的精神,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例如:在講解有理數的減法時,首先創設“討論”的情景,提出有同學想買一本定價為32元的故事書,可他身上只有9元錢,問買這本故事書還差多少錢?問題一出,同學們就急不可待地展開討論,最后就想出了幾種解決問題的算法。有的說,直接用32-9=23,因為是還差故為-23元,也有的說用9-32,然后把-32分解為-9-23,把9和-9相加得0,最后剩下-23,還有的同學因為預習過,就說9-(+32)轉變為9+(-32),然后按加法法則進行運算,最后的到-23。這樣選取生活中的事例作為內容,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而且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情感體練,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動性,從而想出了許多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盡量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經科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才能形成興奮中心,使神經細胞傳遞的通道通暢無阻,思維也會變得迅速敏捷,這樣可以加速知識的吸收,儲存,加工,組合及提取的進程,知識得到迅速的鞏固并轉化為能力,從而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無限的熱愛,并發出驚人的熱情,達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進取,甚至創造奇跡的地步。
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一條教書育人之道,為搞好我們的教育事業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吧!
數學論文6
你是想考考老師,對嗎?
三年級,在引導學生得出兩種計時法轉換的方法后,老師設計游戲的形式加以鞏固。出示第一題:“上午7時是幾時?”有學生馬上舉手:“19時。”老師愣了一下,馬上接著說:“哦,我明白了。你是想考考老師,對嗎?好,我先回答你的第一題。19時就是晚上7時,我說得對嗎?”全體學生齊答到:“對”
老師又接著問:“為什么對?你們是怎么想的?”有學生回答:“19時表示時針走第二圈了,所以要加上“晚上”,還要減去第一圈走的12個小時,就是晚上7時。”老師表揚:“說得好極了。那么請各位小老師判斷一下,上午7時是19時嗎?”剛才第一個舉手發言的同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笑到:“錯了,應該是7時。因為上午7時表示時針走第一圈,如果用24時計時法表示,數不變,只要把“上午”去掉就可以了。”師:“我明白了。下面老師和同學們來一次比賽,我們互相出題,比比誰回答得又對又快,好嗎?”生興奮地說:“好!”
課堂上,面對學生發言出錯,我們習慣的做法是糾正偏差,讓學生獲得清晰準確的認識,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向這樣“你是想考考老師是嗎”,以學生錯誤的回答為題,讓學生自己來判斷對錯,在判斷的過程中發現原先的錯誤,將錯就錯,舉一反三,既保護了發言的學生,又使學生通過對比加深了理解,拓寬思路。實現了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的雙贏。
二、捕捉錯誤,引導辨析
“到底是兩條,還是四條?”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課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場面:絕大多數同學都認為長方形的對稱軸是2條,這時,有一個學生卻站起來說:“老師,不對,應該是4條。”……一石激起千層浪,霎時,教室里響起了一片爭論聲,究竟是2條還是4條呢?老師微笑著對同學們說:“到底是2條還是4條,請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研究一下吧。”過了兩分多鐘,有學生叫了起來:“老師,是2條!”。“是2條!”“你怎么知道的?”“老師,我們小組是將圖形剪下來,對折發現的。”說完,他當場演示了一番。“還有不同的方法嗎?”我又問。“老師,我是這樣想的:既然他是一個軸對稱圖形,那對稱軸的兩側圖形應該能完全重合。”學生的確很聰明,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但顯示出了他們的創造潛能,還顯示出了他們非凡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孩子們真真切切感覺到了“做”數學的樂趣。
理越辨越明,思路越辨越清晰。一個普普通通的錯誤,只要巧妙的加以利用,挖掘錯誤的“閃光點”,就能成為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資源。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我們不妨延緩評價,把皮球踢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爭辯、動手操作中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學會理清自己的思路。在爭辯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爭辯中獲得正確的知識建構。
三、誘導“犯錯”,引發深思
“書上的結論有錯誤?”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老師讓學生分組做實驗:在空圓錐里裝沙子,然后倒入空圓柱中,看看幾次可以裝滿。各小組分頭操作,之后交流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結果答案層出不窮:有的學生說:“我們將空圓錐里裝滿沙子,然后倒入空圓柱中,三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學生說:“我們認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四分之一。”還有的說:“我們不到三次就將圓柱裝滿了。”老師說:“答案怎么會各不相同呢?老師也來做一做,你們可要仔細觀察啊。”老師將空圓錐里裝滿沙子,倒入空圓柱中,一次,兩次。兩次正好裝滿。“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呢?難道是書上的結論有錯誤?”學生議論紛紛起來……老師說:“你們說怎么辦?”一位學生說:“老師你的圓柱太大了。我推薦你用這個空圓柱。”結果三次正好倒滿。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制造了一個小小的錯誤,故意用了一個大圓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一兩個關鍵字的改變往往決定了概念的正確與否。精心設計美麗陷阱,誘導學生犯錯,讓學生在錯誤中經歷認知沖突,經歷大起大落。從錯誤的迷茫中走出來的孩子們對這個概念的建立一定會記憶深刻,刻骨銘心。
我們當老師的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希望課堂教學能一帆風順,學生錯誤能越少越好,但這僅僅是我們的愿望。不出錯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不出錯的課堂不是真實的課堂。學生的錯誤是他們最樸實的思想、最真實的暴露。忽視了學生的錯誤,就是錯過了最佳的教學契機,錯過了最寶貴的教學資源,錯過了最精彩的動態生成。面對錯誤,讓我們學會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睿智,少一些批評,學會寬容,學會運用,巧妙、合理地處理好“錯誤”資源,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簡單的錯,不簡單的處理。讓錯誤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增效點”,為數學教學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數學論文7
一、情境創設生活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比如,在教學“概率”時,上課一開始,我就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麗麗的媽媽在網上購買世博會的門票,結果只購買到一張,那他們一家讓誰去好呢?媽媽讓麗麗給想想辦法。麗麗經過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扔硬幣,拿兩枚硬幣同時向上扔,落地后如果都是正面,爸爸去,如果都是反面,媽媽去,如果一正一反,麗麗去。爸爸媽媽聽了都笑著同意了。你知道為什么爸爸媽媽笑了嗎?”這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了鋪墊,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又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哪位同學能測出操場中旗桿的高度?”學生一聽就嚷嚷起來,旗桿那么高怎么測量呀,有的學生說把旗桿放倒就能測量了,有的學生說找一個動作靈活的學生爬到桿子頂端再測量,學生紛紛出謀獻策。我聽了后說:“我有一個辦法,既不用放倒旗桿,又不用爬到旗桿上,你們想不想知道?”學生一聽,都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我就引出了勾股定理,告訴學生可以根據陽光下旗桿的影子長度和角度,利用勾股定理來求旗桿的高度。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中處處是數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借用生活素材,將數學學習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枯燥的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例如,在教學“均值不等式”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某商場在春節期間,為了招攬更多顧客,特進行商品降價活動,擬定了三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第一次先打p折,然后再打q折;第二種方案是先打q折,再打p折;第三種方案是兩次都打p折。請你幫助分析哪種方案降價較多?因為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從而提高了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等比數列”時,教師可創設如下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入等比數列的概念。兔子和烏龜在賽跑,烏龜在前方1里處,兔子的速度是烏龜的10倍,當兔子追到1里處時,烏龜前進了1/10里,當兔子追到1/10里,烏龜前進了1/100里;當兔子追到1/100里時,烏龜又前進了1/1000里……①分別寫出相同的各段時間里兔子和烏龜各自所行的路程;②兔子能否追上烏龜?教師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數列的特點,引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學生興趣十分濃厚,很快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
三、問題解決生活化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我們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能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形成一定的應用技能。比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某中學組織初一學生春游,原計劃租用45座客車若干輛,但有15人沒有座位;如果租用同樣數量的60座客車,則多出一輛,且其余客車恰好坐滿。已知45座客車日租金為每輛220元,60座客車日租金為每輛300元。試問:
(1)初一年級人數是多少?原計劃租用45座客車多少輛?
(2)要使每個學生都有座位,怎樣租用更合算?
這樣,讓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即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四、練習設計
生活化練習是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新知識的基本方法。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提供給學生相應的習題讓學生練習,學生就會覺得枯燥,只是機械地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提供的問題與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就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數學問題:
(1)國家規定存款利息的納稅辦法是,利息稅=利息×20%,儲戶取款時由銀行代扣代收。若銀行一年定期儲蓄的年利率為2.25%,某儲戶取出一年到期的本金及利息時,扣除了利息稅36元,則銀行向該儲戶支付的現金是多少元?
(2)小明家準備裝修一套新住房,若甲、乙兩個裝飾公司合作6周完成,需工錢5.2萬元;若甲公司單獨做4周后,剩下的由乙公司來做,還需9周完成,需工錢4.8萬元。若只選一個公司單獨完成,從節約開支的角度考慮,小明家應選甲公司還是乙公司?請你說明理由。通過這些練習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身邊隨處可見數學問題,我們只有學好數學,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五、結語
總之,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大課堂。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在數學教學中積極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為學生創設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和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論文8
一、思考時的“寧靜”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且抽象的學科,有時非常需要師生在寧靜的氛圍里進行縝密的數學活動與思考,一味追求數學活動的熱鬧并非新課標的本意。事實上,有時候課上出現的“冷場”,并非壞事,這往往是學生在獨立思考,在尋求自我解決的辦法,所以我們要準確判斷同時給他們留足時空。一次,我通過視頻給學生展播:王老師帶領7個小同學去公園踏青,到了門口看到公告欄上寫著:(一)購買單人票,每張5元;(二)“團購”,10張起賣每張3元。請問同學們,王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如何做才能花錢最少又能合情合理?這個題目播放完后,我沒有讓學生立即動筆算,也沒有組織他們開展小組討論,而是微笑著暗示他們多看屏幕顯示的問題。此時室內鴉雀無聲,過了兩三分鐘,有的學生攤開筆墨算了起來;有的是緊鎖眉頭,低頭沉思;有的是一臉迷茫。又過了會兒,我問道:大家想到解法了嗎?現在請大家在小組內探討一下,已經想出解法的同學把自己的思考(演算)過程說給組員們聽聽,實在想不出的,也可以請其他同學幫忙。大約2分鐘后,就有學習組長舉手表示問題解決了,大約3~4分鐘,各個小組都完成了。于是我任意點幾個小組,讓他們匯報,都順利說出:購買單人票需要5×8=40元,“團購”則要3×10=30元,雖然多買了2張,但畢竟省了10元。所以“團購”合算。甚至有經濟頭腦的學生說,想辦法把剩余的2張賣掉……就此案例,倘若我立即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正確的解法和結果肯定會找到,但在短促的時空里,學生的思維能想多深多廣呢?學生們只能為了迎合教師的`心理,去附和、去從眾,表面上談論得熱熱鬧鬧,實際上僅僅是幾等優點生參與了思考。然而,我滯留的“幾分鐘”,留給學生寧靜的思考、嘗試、想象和創造的“天空”。在短時間里,學生可能是“靈光一閃,計上心來”,可能是“恍然大悟”,也可能是“絕處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錦上添花”。
二、傾聽時的“寧靜”
學生要想學習,首先必須學會“傾聽”,學會在求知過程中認真專心地聽取他人發言或講解。因此,我們應教育學生:一要學生能積極認真地聽教師的點撥、講解和指導,尤其是聽教師對教學重難點的剖析和釋疑;二要學會靜心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或同伴間的交流,并能提出自己的設想或修正。筆者觀察了現今的數學課堂發現:學生不會傾聽,當教師讓他們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想法或解法的思考過程時,往往發言的聲音被淹沒在七嘴八舌之中,結果眾說紛紜,沒有收獲,教師卻對此倍感欣慰,大加贊賞,認為落實了“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因為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人人參與了。事實上,這是錯的,這種做法養成學生在公開場合不尊重他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的習慣,同時也是對他們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大家都知道:在課堂上,一個學生如果不能“寧靜”的傾聽他人的見解,就不會從他人發言的信息中汲取營養、發現別人的亮點和不足,又豈能有針對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此“熱鬧”的教學,能有效嗎?所以,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個人以為:只有在相對寧靜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會仔細傾聽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思考……
三、作業時的“寧靜”
現今許多老師都把“寫”納入導學環節,這是正確的。事實上,讓學生“寧靜”地寫,一方面我們要給學生提供“靜”的時空,讓他們靜靜地寫下課中自己的疑問和獨特的見解、思路,促進他們“知網”的自我完善與構建。另一方面,也是給學生提供“反芻”的機會,讓他們靜靜地回味自己知識的學習。此時,他們便是“毫無忌憚”,無需察言觀色,無需想答老師所問或挺他人所說,而是真實地記錄自己的所思所得。當然我們教師也要“閉口”,無需嘮叨。但現實的狀況不盡如人意,課中總有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認真專心地練習,教師邊巡視邊嘮叨“某某的字要寫好,某某,你人要坐正,同學們,要細心啊……”其實,教師這樣做沒有錯,目的是培養和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為了提醒他們、防止他們麻痹大意,但這往往忽視了學生需要安靜的思考空間。大量的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當不時有幾個“寧靜”的幾分鐘,這是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尊重、數學思維的關照。此時此刻,我們不需要給學生過分的幫助和太多的提示,相信他們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任務,只是要給相對“滯后”的學生來點個別提示與幫助。這樣才能使課堂真正擁有一片“靜空”。
數學論文9
摘要: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就需要制定適合小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案。就“千克與克”這個問題的教學來看,需要我們能夠結合實際生活,給他們以真實感,減小他們理解的難度,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千克與克 教學
前言
小學階段對質量的認識包括千克、克與噸,然而質量的計量不能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需要借助天平等工具的測量才可以得知。而小學生對抽象事物的接受能力較低,這就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如何幫助小學生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成為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要研究的首要課題。
一、了解質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生活中建立數學觀念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極大的幫助。質量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很是廣泛。因此在學習質量單位之前去生活中做一些調查,對學生的質量單位的理解是有很大幫助的。在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這樣便對質量單位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千克”和“克”來衡量物體的質量,而是使用“斤”、“公斤”、“兩”等單位,這樣使得學生對國際通用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所以,針對這種情況,讓學生在正式的學習前,對“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應用展開調查,親身感受“千克”和“克”的概念,和不同情況下不同單位的使用也不同。
二、增強課堂上的體驗效果
1.創設情境,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講“千克與克”中,設計“小學生到熟悉的超市購物”情節。在課堂上老師是超市的導購阿姨,小學生來選購放在講臺桌上的奶粉、火腿腸、袋裝餅干、奶茶等物品。安排三名不同的學生來分別選購,確定后就交給“導購阿姨”稱重。講臺桌上有一臺天平,導購阿姨首先稱量了一根火腿的重量,告訴大家是50克。之后給學生稱重前首先要其對自己選擇的物品進行質量估計,其次進行實際稱重。A同學選擇一袋奶粉,估計是400克,稱量結果是450克;B同學選擇5小包袋裝餅干,估計是90克,稱量結果是110克;C同學選擇3包奶茶,估計50克,稱量結果是40克。通過教學情景的設計,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自己去超市買東西的能力,也通過對物品的稱量有了質量的簡單認識。通過一根火腿腸50克進行直觀的'體會,學習簡要估計物品質量的技能。在有了質量的認識后,教師可以進行課程內容的講授。
2.動手實踐,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過程
例如可以給定10根50克的火腿腸、5袋100克的餅干,讓學生親自動手稱量驗證這兩種所給物品各自的總重是否為500克;將稱好的500克的袋裝餅干給學生數,看500克的質量下可以有多少袋小餅干;將一根火腿腸放在學生左手,另外一個手上是若干袋餅干,掂量哪個重,最后再判斷其質量范圍。
3.建立常用質量單位在實際中的正確使用方法
單純地學習質量的計量單位,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千克”和 “克”。好多時候,在實際中對物體重量的估計,都有一定的參照。因此,可以教授學生如下方法:
總的來說,對于質量較輕的物品,我們采用“克”來作為計量單位;而對于較重的物品,可以采用“千克”作為計量單位。另外,我們對于物品質量的估計,還可以采取選擇參照物的方法。一般來說,一個雞蛋的質量大約為50克,而我們可以根據其他和雞蛋質量相差不多的物品的質量,或者質量為雞蛋質量多少倍的物品來估計。平常我們所說的質量單位“斤”和“公斤”也應對學生講解清楚:1公斤等于1千克,而1公斤等于2斤,即1千克等于2斤。
三、課后總結,提升對質量單位的認識
通過學生課前在生活中的調查,相信學生對“千克”和“克”這兩個國際質量單位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又通過課上的知識講解和學生自己動手測量與實驗,使學生對“千克”和“克”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因此,在課后進行一定的總結和加深,對于學生對“千克”和“克”的認識,具有一定的鞏固作用。于是,可以設置作業如下:下課后,大家回去根據自己之前的生活調查和課上的學習,寫一篇關于質量單位的小日記,總結一下自己的收獲,或者表達一下自己對“千克”和“克”的認識。
總之,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對事物的接受和認知能力,加強教學與生活的關聯性,降低小學生的理解難度。多結合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和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下學習到應有的數學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數學論文10
數學,經常從人們身邊走過,生活中人們都離不開它,它為人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們的班級中經常要使用到數學。比如班級收飯費,一個班共有62名同學。在校吃飯的有60名同學,每人應付85元。這樣的話便要算出60人一共應付幾元。應用乘法就可以很簡便的算出結果。只要用85×60=全班60人應付幾元。這是我們身邊最普通的例子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與數學的關系也十分的密切。大家一星期都要上一次超市的',但身上往往只會帶50元--80元左右。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很有計劃的買東西了。但是,商品的價格往往不是一個整數,如一塊香皂5.60元,一雙布鞋12.70元。這時,我們就要有良好的口算能力。上超市總不能每一次都帶著一個計算器。所以要想好了買,算好了買,要不然,錢就不夠了。
如果你長大了成了一名設計工人,那你就要把每一塊磚的長、寬都算的一清二楚呀!連0.1的誤差都不能有!
由此可見,數學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們現在要學好數學,長大后才能去建設我們的祖國!
數學論文11
[摘要]情景教學嘗試,是相對學生認識程度創設有“困難”的問題,并使這個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維,也必須使這個情景和學生經歷過的情景有相似之點,同時,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情景有“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能力。本文主要論述了如何通過創設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創設情景;數學學習;學習興趣;教學效果
一、引言
情景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寬松情境的情緒色彩氣氛,以形象、直觀而具體的教學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親臨教學問題,使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并且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愉快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
筆者所進行的情景教學嘗試,亦是相對學生認識程度創設有“困難”的問題,并使這個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維,也必須使這個情景和學生經歷過的情景有相似之點,同時,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情景有“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能力。筆者備課就是這樣確定目的,制定計劃,實施計劃。
二、例析
《新大綱》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的第三點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
1、一年級關于“湊十法”的教學嘗試。教學7+5,筆者試著像語文那樣,先創設情景,再讓學生隨意去想象,最后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整理,把他們的思路引回到數學教學情境里去。
具體做法是,先用投影儀創設這樣的場面:在碧綠的草地上,一只小白兔采蘑菇(利用小學生喜歡小動物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筆者問:“在碧綠的草地上,有一只小白兔,手拿著小竹籃在干什么?”再用投影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具體情況。
蘑菇“教具”共分成兩堆,左邊一堆共7個小蘑菇,右邊共有5個小蘑菇,其中有2個是大的,3個小的(與左邊的7個一樣大,并且在做膠片時,還要做成能移動的)。該怎樣列算式?
此時,筆者馬上激發情趣:小白兔采蘑菇,上午采了7個,下午采了5個。
如果它的'小竹籃能裝只能裝10個同樣大小的蘑菇,怎么才能拿回家,誰來幫它想辦法?
筆者讓學生先學后講,引導學生找出廢紙張,通過手工把紙張折成一個紙“籃子”,再把紙揉成10個同樣大小的小“蘑菇”,兩個同樣大小的大“蘑菇”。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把“蘑菇”裝進紙“籃子”。 接著教師演示動畫情境:把右邊3個小蘑菇裝在竹籃里(用投影儀顯示即為,右邊3個小的移到左邊)這時左邊剛好10個小的,正好一籃子,右邊還有2個大的。
問:現在左邊(即籃子)有幾個?右邊還剩下幾個?(右邊原有5個,拿到左邊3個,就可以把5看著3和2)
看,如此教學“湊十法”,學生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掌握了。
2.教學6+6,先用投影儀出示桃子圖,左邊6個小桃子,右邊也是6個,2個大的,4個小的(膠片也要做成能夠移動的),先看圖列算式,6+6,再看圖編故事,激發情趣。
筆者問:“同學們,誰最愛吃桃子?”(小猴子最愛吃桃子,但也有的學生說自己愛吃桃子,不過無礙教學進程)“聽過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嗎?”筆者先讓學生編,同時再加以提示、引導。
有一天,天氣很好,小猴子拿著自己編的小筐去摘桃子,摘了6個以后,休息一會兒,心想再摘4個,摘滿筐子就回家。可是,摘著摘著,摘夠了4個,又看見2個特別大的,吃又吃不了,它邊摘邊吃,已經吃飽了,又舍不得扔,于是,它只好左手提著小筐,右手拿著2個大桃,高高興興地回家了。這一天,它心情真好,因為,它真正地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而不是像它爸爸當年那樣,本想去摘桃子,看到玉米又想去摘玉米,看到西瓜又想去摘西瓜,結果摘了玉米就丟了桃子,摘了西瓜就丟了玉米,什么也沒有得到,一天的時間就白白的浪費掉了。同學們怎樣幫助這個小猴子呢?請同學們趕快幫它算黑板上的題目,幫它完成摘桃子的任務。
然后,再按故事情節,用幻燈演示,把學生的思路引回到黑板上,把右邊的4個小桃子移動到左邊
這樣,一節課就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過去了,并且,經過課后檢驗,同學們對知識掌握也相當好,印象深刻,記得很牢。尤其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必須直觀、具體,才容易理解,這比以往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效果好幾倍。
三、感悟
“孟母三遷”的故事是我國最早的情景教學的例子。《烈女傳·母儀》記載孟母為了教育孟子成才,就先后進行了三次搬遷,這樣起到了強烈刺激的情境,收到了說教不能達到的教育效果。
盧梭的名著《愛彌兒》中也有情景教學的方式。有一次,教師為了教會愛彌兒辨別方向,就帶他們去野外進行訓練,愛彌兒在一片森林里迷失了回家的方向。這時候,教師才為他們“解難”,教會愛彌兒利用樹影來引導他們辨別方向,找到了回家的路。通過這樣的情景教學,使學生自然而然的記憶和思考。
居于這樣的指導思想,筆者在課堂教學創設輕松愉快的情景,激發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和愿望,激發學生投入情感和理智,有意識、無意識、手腦并用,繼而挖掘大腦的潛能,取得了良好效果,避免了傳統教育的單一“智育”教育的唯智主義的窄面教育。
數學論文12
對學生平時分散學習的整數四則的口算、筆算和珠算,小數四則計算,分數四則計算以及整數、小數、分 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和技能,應當在總復習中進行整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以便加深理解和運用,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例如:
1.四則的計算法則。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的敘述雖然不同,但實質都是“計數單位相同才 能直接相加減”。所謂“數位對齊,低位算起”、“小數點上下對齊”,都是為了把計數單位相同的數對齊; “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再加減”以及“分數和小數相加減要先把分數化成小數或把小數化成分數再 加減”,也是為了統一計數單位,然后再加減。而小數乘、除法計算的關鍵是小數點的處理問題,即積中小數 點的位置,小數作除數時除法的轉化(移動小數點轉化成整數)和商的小數點的位置。分數乘法法則要與分數 乘法的意義聯系起來理解;分數除法要轉化為分數乘法再計算。
筆算有明確的法則,固定的程序,清楚的表達式子,不僅可以明確地反映出計算結果,而且能完整地展示 計算中的思維過程,清晰明了。通過復習要讓學生進一步弄清算理(是學生進行計算的依據,是計算時的思維 過程)和法則,掌握方法和要領,以減少計算錯誤,提高計算速度,降低計算難度。復習時應針對學生的薄弱 處,精選題目,組織當堂訓練,以利于學生明確算理,掌握計算法則。
2.四則計算結果的判斷。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和規律進行估算,可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例如:
整數除法中,估算商的位數與近似商。
小數乘法中,推知積中小數部分的位數。
加法計算中(加數不為0),和大于加數。
減法計算中(減數不為0),差與減數都小于被減數。
乘法計算中(因數不為0),一個因數小于1(純小數、真分數)時,積小于另一個因數;一個因數大于1時 ,積大于另一個因數。
除法計算中(被除數、除數都不為0),除數小于1(純小數、真分數)時,商大于被除數;除數大于1時, 商小于被除數。
應用這些規律,可以迅速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3.四則計算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是進行驗算和解簡易方程的依據。通過實例讓學生說出各部分之間的關 系式,然后歸納概括成如下形式(便于記憶):
4.運算定律和性質,不僅是四則計算法則的依據,也是進行簡便運算的依據。小學階段學習的五個運算定律和兩個運算。
數學論文13
一、學習數學史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小學實施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生正處于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數學課程應重點體現課程的發展性、普及性以及基礎性,促使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面向所有小學生。新課程改革后,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課外知識的豐富性也顯得越來越重要。而通過數學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發展歷程,更深刻地掌握數學學習的思維方法。小學生學習數學史,可以更深入了解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更加熱愛數學,更加努力學習數學,為更深入的學習數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在數學領域更深層次的發展。
二、學習數學史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或者教材上適當設置一些有趣的問題、有趣的游戲或者豐富的故事,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過程和數學課本的趣味性,而數學史中有趣的游戲和故事都有著不一樣的歷史背景,小學生對其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并且還可以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充分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進小學數學教育模式的現代化和科學化。如,數學課堂或者數學課本上有趣的問題:哥德巴赫猜想、四色問題;有趣的故事:十進制(一個手指的故事)、高斯的故事;有趣的游戲:七巧板拼圖、擺火柴等,這些故事、游戲、問題都有助于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興趣,同時還可以活躍數學課堂上的氣氛,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小學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數學教材上提供的故事、游戲、問題,還要通過其他方式收集一些有趣的'、對于學生學習有利的數學資料,在對小學生進行教學時,融入這些有益的教學材料,充分調動小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將學生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
三、學習數學史有利于加強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小學數學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史的介紹,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更好地利用數學知識,樹立良好的科學探索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由于小學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都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中,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占據了絕大部分,導致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毫無趣味性可言,對于剛剛踏入學習之路的小學生而言,很難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數學史,可以使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立體性和形象性,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果。
數學論文14
一、小學數學課堂設立情境教學
在小學,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是在課堂上,課堂教育是小學數學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因此,課堂教育的質量就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密切地聯系起來,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先在生活中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然后,教師找一些數學題目,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提問出來。例如,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可以把一些應用題或者算術題的名稱改為學生喜歡的故事人物或者動畫片人物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問題自主思考,從而認真地聽講。教師也可以把學生分組,然后給各組學生相同的例題,比如,3+3+3用乘法怎么表示?看哪一組同學先完成,哪一組完成得又快又好?形成一種問題競賽來營造一種競爭的氛圍,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然后教師應在競爭里加入適當的游戲來避免學生在搶答題目時的枯燥,使學生更全神貫注地搶答問題,也更加喜歡學習數學,通過競爭情境的創設,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熱情,從而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小學的數學教學開設了很多新的課堂教學。例如,情境課堂教學、競爭課堂教學等,這樣的一些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應用,教師應對每節課的課堂效果進行分析,找到更適合學生學習數學的`教學方法,在分析中使教師更了解學生,知道怎樣才能使學生時刻保持注意力集中,怎樣才能使學生自主思考數學難題,從而使課堂效果更佳完善。在此過程中,教師也提高了自身的專業水平,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也在課堂里學會了怎樣做算術題,培養了主動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把學習數學的狀態發揮到最佳。通過新的課堂教學在小學數學里的應用,小學數學的課堂質量的確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也培養了學生非常好的學習習慣,使得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通過對小學數學教育的課堂教育的研究,發現新的課堂教育可以使小學數學教育的質量顯著提高,因此,教師應不斷地學習,不斷創新出新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時刻保證高效的課堂教學質量。
數學論文15
在21世紀,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很多的學校開始逐漸重視學生的上課情況,重視學生的有效學習的時間。之前那種只是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而死氣沉沉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遠去了,現在學習、老師、家長開始重視起教育的過程,這三方都希望學生能在學校的引領之下、老師的教育指導之下,自己的學生或者孩子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學生也不再是老師或者家長心中的學習工具,他們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個快樂、充實的童年。面對著這一教育理念的重大變化,學校和老師自然會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使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展開學習,讓學生愛上學習,經過一系類的商討,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課堂上消化老師所講的知識點,這無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和方法。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探究;課堂效果;興趣愛好
在我們任何一個人上學的時候,剛開始總是對每一門課程都充滿了好奇,在開學之初,我們總是會翻開書看看這學期要學些什么,好奇心和學習的欲望總是那么的強烈,可是為什么學生到了一段時間之后,學習的那種熱情度和對知識的好奇心相對于剛開學時有了大幅度的減少,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其實,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味的注重課本知識,給學生傳授的知識過于枯燥無聊,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失去了原有的興趣。面對這現在的小學生,有些學生是讓老師和學校極其痛苦的,現在的小學生大多都是00后,他們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所以作為教師,我認為要我們要根據學生自身的一些特點來進行課堂設計,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之下主動的走進課堂,從而主動地學習,也許這就是教師應該做的事情吧。
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讓學生在課堂上多動動腦子
在很多的學校中,老師一直都是課堂的主導者,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這一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為這一現象的出現,才會讓學生覺得課堂是如此的無聊,有些時候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就開始做自己的事情,自己開始玩,現在這樣的現象應該是教師杜絕的。數學,是一門十分靈活地課程,一道題可能有多種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那么教師應該抓住數學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多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努力思考,積極發言,打開學生的解題思路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在課堂中,那種刻板的講課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學習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三角形不同的底邊乘以底邊所對應的高,讓學生自己來進行比較和討論,讓他們自己發現用不同的'方法解出來的答案是否不同。我想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不會學的那么死板,他們會有多種思路去解決問題,也會更加靈活運用教師所講的課堂知識。
二、教師應該多多應用多媒體技術,將課堂變得活躍起來
現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備了多媒體。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合理的利用這些技術,在備課的時候,多多插入一些教學視頻,盡量避免那些生硬的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個人的上課情況。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制作PPT,將所講的知識用一張張精美的幻燈片展示出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在講課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多多參與到自己的講課中,比如讓學生給學生講課、講題之類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對所學到的知識有一個很好的了解,還可以讓學生覺得數學課堂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種死氣沉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也有自己的魅力之處。之前有一位數學教師,在每次上課之前,他會給學生出幾道題,讓學生能夠每天對運算能有一個練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在做應用題的時候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數學。
三、適當的觀看與教學課程有關的教學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所學習的知識
在課堂的教學中,如果總是有一位老師在講的話,學生或多或少的會出現一些審美疲勞,也許過一段時間就會厭倦教師的講課方式和教學風格,所以,在這個時候,教師要試著學會調節學生這一思想。而在互聯網信息高速發展的21世紀,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可以說沒有什么是網上找不到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媒介,在網上找一些相關的教學視頻,讓學生看看其他學校、其他老師對于這一知識點,是怎么講解的,讓他們進行比較,看看自身和網上的教學存在的差距。
在觀看完學習視頻之后,教室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課堂討論,教師可以對比較重要的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入的講解,這樣學生們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差缺補漏。當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享一下通過此次視頻,他們學習到了一些什么樣的知識,這樣在討論中學習到知識。
比起傳統的教學方式,這應該是當代學生所喜歡、能更容易接受的課堂模式。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教師在學生的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十分的有耐心,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面對現在的小學生,之前的那種教育模式已經不適合他們了,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進行思考,想一想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學生,我想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數學論文】相關文章:
數學論文05-15
初中數學論文08-04
小學數學論文07-15
數學論文的開題報告09-26
數學論文經典15篇05-15
小學生的數學論文08-27
初中數學論文15篇11-03
精選數學論文作文10篇09-09
小學數學論文15篇02-02
小學數學論文(1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