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別裁》有感的教師隨筆
今年寒假,我讀了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早知道南懷瑾是著名的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是個特有才氣的人,《論語別裁》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的解釋。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包括為政還是做學問都是以做人為基礎的。從這本書中我收獲頗深,但也讀的很艱難很吃力,非常慚愧自己的學識淺薄。
在我以前的概念中,“讀書就是學問”,有學問的人都是那些有文化的人,也都是那些學識淵博的學者。我從《論語別裁》書中“可愛的小學生”一節讀到,并找到了答案,前面所說的`是錯誤的。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對,絕對的好,這就是學問。
作者舉的例子是孔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入則孝”,我明白了,這個學生在家里是個孝子,“出則弟”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就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記得有人說過:要看一個人是否能與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個孝子。這就是“入則孝”,若在家里,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則孝”,何況在外,怎能做到“出則弟”?與別人交朋友呢?在學校同樣如此,同事之間也要做到“出則弟”,學校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之間要講友愛,講團結,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教書育人。
“謹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謹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謹慎處世而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應了別人的事要做到,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為人師表。同時又“泛愛眾”,一個人有了偉大的胸襟,能夠愛人,在學校里,彼此之間的友愛,對學生的愛,擴而充之,就能愛天下人就如愛自己一樣。假如一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親仁”,就能再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就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了。也就是說,學會了做人,做好了人,還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學文”,熱愛文學的就做文學家,熱愛科學的就做科學家,熱愛藝術的就做藝術家等等,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志向所在,興趣愛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這一節中,南老先生還表達了對尊師重道精神的呼吁。原文很有意思,“現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真正尊師重道的人是小學生,我想諸位都有這個經驗,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小學念書,回來就開口老師怎么說的,閉口老師怎么說的。四十幾年前,臺灣教師節的時候,孩子回家向家長要敬師金,說給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說不行,這是敬老師的要一百元。這種事到了初中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沒有這個觀念了;到了大學,學生看老師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對的,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挾了一個皮包上來,拿一本書講解一番,便有鐘點費,彼此都是商業行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挾個皮包走了。學生與老師在路上見面,點個頭便已經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認識,就這么迎面過去,堂而皇之的,學識愈高,愈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今日中國文化一個極大的諷刺。”筆觸很犀利。但又實實在在。說實話,自己感覺比較慶幸的是教的還是比較天真可愛的小學生,正是對老師最尊師重道的時候,讓我們老師也感覺到了濃濃的溫暖和愛意,工作起來更加有勁頭,同時,我們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盡量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倡導尊師重道精神,為扭轉這樣的風氣盡自己一點微薄之力。
其實通過《論語別裁》我們還能學到很多東西,如孔子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南懷瑾先生的治學態度等等,雖然我閱歷太少,很多學問不可能一下子理解到位。我會慢慢體會,這很有趣。
【讀《論語別裁》有感的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讀《論語》有感隨筆06-01
讀論語有感隨筆06-01
《論語》別裁讀后感06-06
論語別裁讀后感06-21
讀《論語》有感 (學生隨筆)12-05
論語別裁讀后感范文04-01
教師讀論語讀有感03-28
讀《論語》心得 (教師隨筆)12-06
我讀論語隨筆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