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9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1
在忙碌卻又充實的學業后迎來了大學的第一個假期。在這個可以自主調節時間,不必為完成作業而憂心的假期里,我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了一場邂逅。十本優秀書籍之中,讀后想為它寫點什么的感覺最強烈。
《百年孤獨》和眾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容復雜,人物眾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敘和插敘,初讀甚至一度因為暈頭轉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后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為人并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干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復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為我們呈現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采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 洲的民眾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于離奇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這些鬼魂象征著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復出現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于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展落后于其他地區,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完全接受這樣的現狀,不思改變。”書中的宿命論暗喻了古往今來導致了歷史不斷重復的意識形態,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一個不可能出現變革的循環。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個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并再也不會出現。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夠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2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么就相當于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里面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著于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并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后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爭以至于最后安于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著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創造的情境里面,讀來津津有味。在書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里,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后也跟隨著成為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后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著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后后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他們的循環推動著整個故事,并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循環與波折后,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后還是歸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里最吸引人的地方。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3
在拉美文學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贊嘆,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_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復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復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復的發生著。聯系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秘,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秘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云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借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余年的歷史,并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么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復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后說:“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歷史是重復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4
讀完這本書,我所明白的第一個道理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做一半就妄加猜測與評論。讀書亦是如此。在《百年孤獨》的后半本中,仿佛隔著紙張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孤獨氣息,而這在前半本是沒有的。所以,在讀完這本書之后,一種更為奇妙的感受在我的腦海中產生了。
在這一本書中,大多數的篇福是在描寫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從開始時的五世同堂,到最后的一個人被螞蟻食用殆盡,最終奧雷里亞諾化作一道光,布思迪亞家族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故事中的第一代主人公做了個夢,夢到馬孔多會變成一個玻璃大廈林立的美麗城鎮,但鎮上卻沒有布思迪亞家的人。這似乎就預視了布思迪亞家的結局。坦白地講,就算家族里的最后一個人沒有在一陣光中消滅,這個家族也是難以長久的。家族中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著大量的致命缺陷,每個人之間似乎都有看不可化解的矛盾。到了家族的第七代。整個家族已然是風中殘燭,只剩下了兩個家人。而在布思迪亞家人丁最為興旺的.時候,能有十幾個人一同聚在屋中吃飯。每個人的死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如瘋子一般追尋“真理”的第一代何塞死在了大樹下。第二代的兩人一個因為暴虐而被槍決,一個在發動戰爭后走向孤獨的死亡。而第三、四五代人們,他們總是做出一些能將自己置之死地的事,導致了家族的最終悲劇。
在這個故事中,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作為上帝般存在的,他所寫的手稿,精確無誤地預言出了整個布恩迪亞家的命運。仔細想來,布恩迪亞家所有的興衰都與他有所聯系,是他向第一代何塞賣去了各種科學煉金設備,引來了無數的商人到達馬孔多。但也是他,用自己的靈魂引來了第四、五代何塞的死亡。似乎所有事情都怨他,但又似乎所有事情都不怨他。他的確是一位謎一樣的人物。
其實《百年孤獨》帶給人的直觀道理并不多,但卻都夸張而引人深思,比如保守派的不守信引發了幾十年的戰爭;想靠幸運換取財富的第五代何塞等,細細地品味完畢,才發現這本書真的是一個寶藏。
這本魔幻現實主義的巨作,請恕我無法將它全盤托出,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它,那么就自己閱讀和欣賞它吧!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5
魔幻現實主義中的孤獨
——評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想象運用
“作者的想象力在神游翱翔:荒誕不經的傳說,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以新聞報道般的準確性再現出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
哥倫比亞當代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系在一起的,但展現其高超的魔幻現實手法的則屬《百年孤獨》,此作品使馬爾克斯走上了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從此奠定了其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地位。
僅僅書名而已,作者就已成功地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拉開,給人以遙遠的感覺。作品以布恩蒂亞家族7代人的興衰史見證了馬孔多這個小鎮的繁華與沒落,直到小鎮被一陣颶風吹走,從此世上再也沒有馬孔多,只留下百年的孤獨。這一百年的時間跨度里,小鎮上發生了很多離奇古怪的事情,而這些故事在馬爾克斯瘋狂的魔幻想象描繪下變得那么真實與諷刺。
政府把香蕉園三千名罷工者的尸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邊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后共有3個車頭牽引;俏姑娘雷麥黛絲最后抓著雪白的床單升天而去;雷貝卡只要情緒失控就會貪婪地大吃泥土和墻上的石灰,并且拼命咂吮指頭;布恩蒂亞家族的第七代傳人最后被螞蟻吃掉……在馬爾克斯想象中的世界里,這些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很多來自印第安神話、東方傳說以及《圣經》典故。雷麥黛絲升天來源于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而馬孔多一連下了四年零十一個月的大雨則是《圣經·創世紀》里有關洪水浩劫以及諾亞方舟故事的移植……充滿想象力的情節看似荒誕,實質是作者對本土國家落后、封閉、缺乏現代性、邊緣化的諷刺與擔憂。“作為一個深深植根于本土、關心祖國人民命運、嚴肅反思本族歷史的作家,他骨髓里浸染的'本土化的東西使他能夠始終站在拉美民族立場,發現民族被殖民化、被奴役,最終卻仍被現代歷史遺棄的命運。”于是,他站在現代歷史的角度,洞見拉丁美洲的孤獨。
那些看似發生在久遠時代的故事如今讀來卻使人深思。馬爾克斯在書末悲傷地感嘆:“馬孔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于是,我想起了馬爾克斯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致答詞:“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為了使生活變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規財富,朋友們,這就是我們孤獨的癥結所在。”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6
這就是青春:充滿著力量,充滿著期待、志愿,充滿著求知和斗爭的志向,充滿著希望、信心的青春。
十八歲的女孩就像是五線譜,譜出生活的酸甜苦辣;譜出生活的巧妙絕倫;譜出了她們自己的天空。十八歲的天空,充滿著春天的柔情與夏天的豪情。十八歲的天空,是花朵和陽光的一串串組合排列。十八歲的天空,是歡聲和笑語的天空。
在這個夢一般美好的年華,應該是快樂的、積極的、不怕困難的,應該有一種就像剛出生的牛黷不怕虎一樣的精神。青春應該怎樣度過?有的如同烈火,永遠照耀別人。有的卻像熒光,甚至也照不亮自己!不同的生活理想,不同的生活態度,決定一個人在戰斗中站的`位置。青春不僅僅是月亮、林蔭、交誼舞,也不僅僅是為了使地球多一個高等動物。假如你能讓青春放逐出自己的思維,讓它馳騁在大自然紛繁的境地,回旋在物質的深層結構,奔波在宇宙無限的區域,那么你會為之迷戀,為之振奮,為之傾注出自已的全部熱血。
當你看到那些成功的偉人時,你可否知道他們的成功正是用這如金子般美好的青春換來的。青春并不像一襲新衣,好像我們仔細少穿一點就可以保持簇新似的。
青春,當我們有它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每天穿用它,而它則很快就會消逝。只有把握現在,才能在明天馳騁風云,只有把握現在,才能充實虛幻的明天,只有把握現在,才能造就明天的輝煌!時間好象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奮斗者前進的進程。時間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稱量奮斗者成果的重量;間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們追趕人生的目標。時間猶如一面戰鼓,它能激勵我們加快前進的腳步。時間好比一個萬花筒,它能讓我們看到世間百相。時間好比一塊試金石,它能幫助我們分辯出真善美和假丑惡;間好比一本教科書,它能幫助我們閱盡人世的滄桑。時間如同一口百寶箱,它將讓我們盡情領略生活的幸福。
時間可以摧毀世界上的一切,可以把最堅固的城堡化作歷史的殘跡,可以把人類的偶像和權威化成灰燼,可以把英雄的利劍化作孩子的玩物,可以把布滿大森林的山脈變成布滿珊瑚叢的無邊的海洋。然而,時間也可以造就一切,可以給猿人居住的洞穴變成金碧輝煌的高樓,可以給曾是殘破的荒村變成繁華的城市,也可以使無知的孩子變成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自己的心中展開一個智慧的大星空。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于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青春無語,卻煥發出活力,鮮花無語,卻散發出芬芳,春雨無語,卻滋潤著大地。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7
我讀完《百年孤獨》,掩卷冥思時,渾身涌起一股顫栗感,它并不是我所喜愛看的小說類型,故事中的情節讓人仿佛置身在一個發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現實生活中,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人恐懼不已。
先說說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征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癥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著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癥。患了這種失眠癥,最可怕的不是睡不著覺,而是失眠癥必然演變成健忘癥。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后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后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系。為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
看到那里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簽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樣辦?這些標簽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好處。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并不是正因家族氛圍有多么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復圓周軌跡,到最后卻什么也沒有留下。
馬爾克斯用短短幾十頁勾勒出一個家族的興衰,這與中國的《紅樓夢》迥然不一樣,我們要用多少章節才能鋪墊一幕黛玉葬花。這個家族中的人總是不斷重復著名字:阿卡迪奧、奧雷良諾、阿瑪蘭塔……就像他們不斷重復在他們身上的輪回宿命。讓他們痛苦不堪地離開這個世界。
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后,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于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仿佛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杯具之路。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8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復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復著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幾代人,也重復上演著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后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刮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為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么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只有停下來才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才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于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后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刮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有什么東西在我內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云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么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9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外國文學對于我來說是不完整的。相較于之前讀過的歐洲文學和蘇聯文學,以《百年孤獨》為代表的拉美文學姍姍來遲,但它不同于之前任何一種文學,《百年孤獨》也不同于之前任何一本書,它是那樣震撼人心,那樣不可思議,以至于不同人發出同樣的感嘆: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在只讀完一遍這本書后就寫讀后筆記,說實話我有點無從下筆,因為我沒怎么看懂,但他帶給我和其他人差不多的沖擊:他怎么想到這么寫!我用驚奇的眼睛看這本書,看完用新的眼睛看世界。有人說《百年孤獨》的開篇就開創了小說史上的新篇章,“許多年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將未來、現在、過去三個不同的時空狀態牢牢地綁在一起,不同于常規小說的線性敘事,它由線到面,是一種圓形敘事。讀書過程顯得異常艱難,先不說別的`,就說人名,書中出現多個重復的人名,讓人困惑。不過后來想來,這不正是作者對百年孤獨的傾力表達嗎?他就是在寫這個小鎮仿佛是沒有什么變化的,但在整個歲月變遷中大家變得支離破碎,這個家族的孤獨一直在延續,這幾代人一直在重蹈覆轍,陷入惡性循環,經受著這個家族的百年孤獨。我想,沒有這些重復的名字,作者寫作的目的就喪失了一半。
幾年后,面對《百年孤獨》,林濤準會回想起初中語文老師和他們談及《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確實,只記得當時老師向窗戶眺望著說,他感到環境很惡劣、心情很復雜,臉上露出和萬千讀者相似的困惑。一部小說敘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個世代的沉浮,寫了一個家族百年的孤獨,有著華麗詳盡的描寫,大量的人物以及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讓人深陷其中。在本書中,超自然現象或者能力,被作者以平淡的口吻描述,在虛擬小鎮馬孔多中發生的超自然事件與在現實中的哥倫比亞發生的事件相互交織,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吧。
拉丁美洲落后土壤上這些落后人們的精神根源在哪?就是孤獨。孤獨是一種什么方式呢?是一種不合理地處理自己和外部世界關系的方式,就是當你無法接受或憎惡的時候你選擇逃避,但這改變不了現實,就是當你對它回避的時候,你并不能躲開它,丑陋會在侵蝕別人之后侵蝕到你,所以馬爾克斯認為孤獨是一種不合理的處事方式,他是在以批判孤獨的方式鼓勵大家積極入世,改造我們這個世界,不光在物質上,更主要在精神上,我們應該拒絕孤獨,排斥孤獨。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相關文章:
名著百年孤獨中的好句05-22
名著《百年孤獨》優美段落摘抄01-21
名著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06-29
百年孤獨經典名著讀書筆記11-12
名著《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2-15
初二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02-08
《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04-01
百年孤獨經典名著讀后感04-01
名著《百年孤獨》讀后感01-19
《百年孤獨》經典名著讀后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