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技能
1.識記重點字詞,理解文章內容。
2.掌握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
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揣摩文中言簡意賅、生動傳神、富于情味的對話描寫,體會人物各自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使學生懂得“善勸”“好學”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于國于己都意義重大,勉勵同學們要重視學習,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重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難點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1.朗讀法。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可聽讀、齊讀、思讀、分角色讀等。
2.表演法。引導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領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再現人物形象。
3.討論法。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的習慣,使學生懂得“善勸”“好學”的重要性。
課文朗讀音頻、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依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認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謚號文正,陜州縣(現在山西夏縣)人,生于光州光山(現在河南光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資治通鑒》簡介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長于描寫戰爭。《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是本書描寫戰爭的代表作。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書名為《資治通鑒》。
1.播放課文錄音磁帶,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2.找學生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句子所表示的語氣。
①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語氣)
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限制語氣)
③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語氣)
教學生反復朗讀這些句子,指讀、齊讀,讀出這些句子的語氣。
3.歸納文言字詞。
(1)注意古代的稱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大兄:即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稱呼。
(2)注意一處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
謂……曰:對……說。
(3)注意古今異義的詞語。
但:但當涉獵(只)
往事:見往事耳(歷史)
及:及魯肅過尋陽(到,等到)
博士:治經為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4)注意一詞多義的詞語。
蒙辭以軍中多務(用)
自以為大有所益(認為)
見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
(5)積累并運用成語。
①吳下阿蒙:比喻人學識尚淺。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或從窮困變富有了,都可以說非復吳下阿蒙。
造句: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個窮小子的小王,而今卻成了大企業家,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來對待。
造句:平時不善言語、性格內向的張軍,這次卻在全國的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大家不得不對他刮目相待了。
4.結合課下注釋及前面歸納的文言用法,翻譯課文。
5.再次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請同學們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其才略很快有驚人的長進,以至于令魯肅嘆服不已,并且與他結為朋友的故事。
(2)理清課文思路。
生1:本文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議”并“結友而別”。
生2:我想用“學”字作一線穿珠式的概括,即“孫權勸學”、“呂蒙治學”、“魯肅嘆學”。
生3:文章是用對話組材,借對話推動情節的發展的,抓住“勸”、“議”即可。
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為什么“勸”?是怎么“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摩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孫權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格要求,又充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孫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魯肅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地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呼之欲現。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2.孫權勸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請問他是怎樣勸學的?
首先是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學”;其次是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從而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勸學,又可以感受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3.從勸學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孫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孫權以自身為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層層勸解。他可以和部將就非軍事、非政治的話題進行交談。由此可見,孫權平易近人。他對部將嚴格要求,為提高屢立戰功的呂蒙的素質而對其諄諄教導。他具有王者的風范。
4.魯肅與呂蒙的對話,可謂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二人的真實性情與融洽的關系。請問作者描寫二人的對話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二人的對話,既從側面烘托出了孫權勸學的顯著成效,也進一步告訴人們讀書、學習的重要性。
5.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在東吳,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諸臣中是僅次于周瑜的二號人物。魯肅之所以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了魯肅的愛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這從側面表現了孫權勸學的結果以及呂蒙才略的驚人增長。
6.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讀書學習大有益處,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提升自我,增長知識與才干。
7.文章中心既為勸學,為什么不詳寫呂蒙學習的具體情況和通過學習后他的論議的高妙?
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現通過學習使人發生巨大變化,只要能表現出這種變化就能突出促進這一變化的動因--學習的巨大作用。文章沒有鋪敘呂蒙學習的具體狀況和他的論議,但通過魯肅的“大驚”、評價和做法,已非常明顯地表現出呂蒙的巨大變化,而這一變化正是學習促成的。這突出了學習的重要和功用。
8.“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現已演變成一耳熟能詳的成語。請問這一成語帶給你哪些啟示?
這一成語告訴我們,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人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第一部分(開頭至“蒙乃始就學”):寫孫權勸呂蒙學習。
第二部分(“及魯肅過尋陽”至結尾):寫呂蒙就學,才略有長進。
1.剪裁精當。
文章重點寫了孫權勸學及勸學的結果,對于呂蒙的具體學習過程則一筆帶過。先寫孫權勸說呂蒙要努力學習,然后通過魯肅贊學來側面表現呂蒙學習成果的顯著。這樣寫既節省了筆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2.運用側面烘托和對比手法表現人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魯肅正是一個跳出廬山的旁觀者,呂蒙讀書的功效正是通過魯肅的話側面展示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魯肅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現在與過去進行了縱向的對比,突出了呂蒙的“變”,從而寫出孫權勸學和呂蒙就學的效果。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勸學--不學(懇切) 吳下阿蒙
又勸--就學(關心) 刮目相看
議論--結友(驚贊)
教后反思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文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敘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沒有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在人物描寫方面,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賅,生動傳神,富有情味。
教學中,我采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學習習慣,學生借助注釋和詞句理解基本內容,教師只激發點撥。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讀的訓練中,我以讀思結合的原則:初讀--速讀--競讀--研讀--背誦,自學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提高了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孫權勸學》教學設計與教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對教案的教后反思
7.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