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蘋果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下冊的第2頁《分蘋果》,這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掌握表內除法計算(包括豎式計算和試商)的基礎上,安排有余數的除法。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數及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下面給大家帶來了關于分蘋果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分蘋果教學反思1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分蘋果》是在學生學習了9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由于一(5)班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聰明好奇,善于表達,樂意合作,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具和課件,通過讓學生把10個蘋果分成兩堆的情境導入,然后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蘋果同桌合作動手分一分,讓學生在有序的分蘋果的方法中思考、得出10的組成和加減法算式。因為學具是在課前用紙包住下發的,學生感覺它很神秘,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后就迫不及待地想打開包裝。當形象的小蘋果卡片捧在手里的時候,學生感到很興奮,自然而然地就分起了蘋果,學習興趣異常濃厚。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較強的學習興趣,加上原有的計算基礎,便能自己攻破學習難點了。
二、 動手合作,發展思維。
本節課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比較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情,做到動而不亂。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是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多種分蘋果的形式,從而探索出10的幾種不同分成。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合作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師生關系還算融洽。學生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的不同分法。我比較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并通過動手操作的過程領悟加減法算理。我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激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巧換方式,固化學習。
本節課我注重改變教學方式,利用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好動好玩,喜歡易上口的歌謠及短時記憶能力強的特點,讓學生在樂中學,邊拍掌邊唱10字歌,既強化10以內的加減法,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學習熱情異常高漲,每張小臉都洋溢著興奮的表情,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四、 練習跟進,畫龍點睛。
教學中我通過考反應、巧應用、我能行等專題練習跟進學生的學習,達到學習效益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在動手操作10的分成后,讓學生口頭表達數學信息并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然后要求學生列出相應的數學算式。在學習10的組成歌謠后,讓學生與我合作,我說出一個數字,要求學生立刻說出湊成十的另一個數字。接著完成水果拼盤、小狗爬梯、看圖列式等問題,練習層層遞進,課件圖新穎有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內化了學習。總之,我在課堂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感受過程,但還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強的地方:如學生的傾聽能力、動手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再豐富些,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加強等。我將繼續努力,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分蘋果教學反思2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因此,在教學分蘋果這節課時,我利用課本所提供的情境,進行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創設了多個數學情境,課堂氣氛活躍,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中的情境創設,其內容都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從開始的幫智慧老人把12個蘋果平均分在4個盤子里,每個盤子分幾個?拓展為12個蘋果,每2個分一盤,可以分幾盤?再拓展為如何將10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可以裝幾袋,還剩幾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在發現問題中學習數學。
其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讓學生親自在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兩種 平均分的形式。同時,既要重視學生的平均分的結果,也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平均分時你是怎么想的,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最后,還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討論怎樣給24名學生排隊,有幾種排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得出幾種不同的排法。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身份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中。讓學生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與同學交流,傾聽同學間的不同分法;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平均分的意義,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我在課堂中,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但還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強的地方:如學生的小組能力、傾聽能力、動手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對小組交流的設計應明確、具體等。
分蘋果教學反思3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抽象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現象,體會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余數的含義。
1. 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創造性地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整除和有余數除法這兩種情況,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并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系起來。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有余數除法,發現可以放3盤,還余下2個,而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認識有余數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不斷發現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把能夠整除和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的內容都在一課時內教學稍顯緊張,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分成兩課時更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