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第七冊第六單元一篇以“愛”為主題的課文。課文講述了杭州的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青年在余震中為他捐獻骨髓的故事。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了一些精彩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欣賞。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1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飽含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飽含著臺灣與大陸同胞之間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能通過這一樣一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間真愛,感受到兩岸親情,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是語文教師的驕傲!這就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語文課畢竟不同于政治課,語文課也不是單純的思想品德課。在語文課堂上,要通過聽、說、讀、寫等一系列屬于語文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在語言文字的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技能的訓練與提升,經歷語文學習的過程,習得語文學習的方法,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這才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那么,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怎樣把這兩者統一起來,把三個維度的目標都落到實處呢?這個問題是本次賽課的主題,也一度困惑著我。
在備《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一課時,我突然發現,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真的很簡單,那就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也就是說,在課堂上如果我們以發展學生的語言為出發點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那么,三維目標就自在其中。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每一個語言符號都表現著一種思維,承載著一種思想,蘊含著一種情感:對語言的理解,就是對思維的訓練;對語言的積累,就是對思想的傳承;對語言的運用,就是情感的傳遞。比如,我引導學生體會李博士的愛心,運用的是把一個自然段的幾個句子都跟沉著這個關鍵詞聯系起來朗讀體會的方法,在這種瞻前顧后地閱讀與朗讀實踐中,對李博士博大愛心、高尚醫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在這40分鐘的教學中,只設計了兩個層面的閱讀實踐:第一個層面是初讀整體感知。這個層面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真正讓孩子把課文讀通,把內容說明白。我設計了這樣3個實踐環節:第一,自由讀,給足時間讓學生真切感知課文;第二,自主提醒詞語,給足空間與方法理解詞語,讀通長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聽讀檢查讀書效果和組織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給足機會讓每個孩子參與實踐。這樣的幾個可以說是很常規的學習活動過后,第一個層面閱讀目標就基本落實了。第二個層面是品讀理解內容、感悟精神。根據四年級上學期學生閱讀感悟能力的實際水平,我在這個層面的引導中采用了以讀代講、代說的策略。引導學生通過以下2個實踐感悟到臺灣青年的博大愛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環節,默讀畫出令自己最感動的語句簡單標注感受;第二環節,交流感受。在第一個環節開始和交流感受的過程中,我試圖充分的發揮教師指導、引導和組織的作用,讓學生學得更有實效。比如點撥默讀感悟方法;還有配樂范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體驗遷移到對臺灣青年內心世界的想象中,通過運用恰當的詞語練習說話表達出來;以及通過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奔波、連夜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總之,理念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在這次會議理念的引導下,我體驗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快樂,體驗到了扎扎實實為學生的充實。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2
———===分頁標題===———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意識地創設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通過聲情并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二、詞語的學習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為后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于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三、借助對比感悟,深化課文理解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并沒有把這種情感通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范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分頁標題===———
愛是人間永恒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級教學交流上,我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以“感激”為話題,以“感激”為線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千層浪花,他們從自己的閱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各抒己見,明白了“生命橋”的深刻意義。
內心的情感積聚太多需要寫的方式來宣泄。寫是對內心情感的梳理、積淀,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閱讀感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課上,我讓學生動筆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感激。這個教學過程讓我從中真切感受到閱讀感悟是說、寫的基礎,說、寫反過來能促進閱讀感悟的提高,閱讀感悟可以通過說、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只重感悟,不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如從霧里看花一(樣不真切,相反,只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筑樓一樣不現實,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后,通過說的形式“浮”出來,再通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課后,街道學校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范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分頁標題===———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的情感線非常明顯,那就是小錢身患絕癥的的痛苦、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臺灣青年、李博士舍己為人救助小錢的愛心,讀者讀了這篇文章都會被海峽兩岸血濃于水的愛心所感動。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情感不會這么強烈,因為他們年齡小、閱歷淺,沒有這樣感同身受的生活經歷,因此教學中教師的情感的激發就尤為重要。聽了余老師的這節課,我感覺這節課上得非常真實,也很樸實,在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效學習的橋梁,其中有許多環節值得回味。
一、教師營造親近的課堂氛圍,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整節課余老師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孩子與老師、與文本引起共鳴,使課堂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平等民主氛圍。課堂上余老師真切的話語中包含著挑戰,更包含著鼓勵,因此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很高。我想如果我們在課堂用語上會用平和、親近地語言來引導孩子,用真誠、中肯的評語來肯定孩子。那么我們的孩子必然會以一種輕松、積極的心情去對待學習。
二、以情感為主線,抓住關鍵詞句,體驗情感,走進人物內心。
本文的情感線非常分明,余老師抓住文本中的三個人物,通過品詞析句,引領學生走進小錢、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內心世界,感受小錢身患絕癥的絕望和無奈,感受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舍己為人的血濃于水的親情。
余老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綻放”這三個詞語。先讓學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滿無限生機,充滿無限希望”,想象十八歲的小錢會在這丹桂飄香的日子里做些什么呢?孩子們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喚著小錢。接著余老師打破這幅美好的畫面,呈現殘酷的一面,讓學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節課雖然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文本較深入,但沒能讓學生回歸文本進行充分的朗讀,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大遺憾。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3
一、對讀寫結合的一點認識
讀寫結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傳統話題,更是一個與時俱進、永遠創新的話題。促進學生讀寫能力協調發展的研究,既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又是一個前沿的課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讀的能力是目的,培養寫的能力也是目的。
小學語文大綱提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內化的吸收;作文是運用,是外化的表達。教師要理順讀寫的關系,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讀寫的訓練,將訓練真正落實到實處,提高學生讀寫能力。一個完整的閱讀教學過程,不僅要實現從語言到思想,也要實現從思想到語言。長期實踐證明,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強化體現文道統一和讀寫結合這兩個基本原則。在教學實踐中,要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到作文教學中去。
中年級階段是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讀寫訓練,使學生在閱讀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獲得一定的寫作方法,這將對他們的寫作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設計思路
本單元以“人間真情、真愛”為專題。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文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筆觸謳歌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贊美了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是一篇教育學生感受愛、學會愛的好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二是體會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
設計本節課,我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此外,我還力求做到抓住讀寫結合點,把閱讀和寫作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一)、努力做到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指導學生理解“凋零”“輾轉”“連忙”“奔波”等詞語的意思時努力做到理解語言和體會感情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體會詞語的含義;另外,在學習課文3、4、5段時,我引導學生勾畫出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令自己感動的句子,抓住了“這位青年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暫停的間隔,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這些鮮活的形象銘心的場景、抓住李博士“沉著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強烈的內容來引導學生體會、交流,在理解這些重點句子的同時,還使學生全身心注入到文本的人物身上,感受人物形象帶給心靈的感動,感受語文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地統一,突出了語文教學的特點。
(二)抓住讀寫結合點,培養學生的能力。
1、從讀入手,教給孩子讀書的方法。
以讀促寫還要多做筆記,靈活運用。教師指導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力爭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本課教學中,在學生默讀學習課文3、4、5段時,我特別強調讓學生邊讀書,邊勾畫出自己受感動的句子,在書邊用簡短的詞語寫出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養出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如果學生能夠長期堅持這樣讀數,他們就會積累大量的好詞好句,為自己寫文章積累更多的語言。在學生理解“輾轉”這個詞語意思的時候,我也有意識地介紹了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這對學生平時自己讀書理解詞語意思,積累詞匯還是很有幫助的。
2、抓住重點修辭句子,進行讀寫結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不在長,佳句則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幾個充滿靈性的佳句,就會錦上添花,畫龍點睛。而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辭手法的句子。我們引導學生閱讀文章,就是要使學生讀有所悟,盡得奇妙。在本課教學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懂得像比喻這樣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句子表達得更具體、更形象,鼓勵學生在作文時多多使用。
3、讀寫結合,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
有人說作家就是兒童,因為他們都有無限的想象力。那么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讓學生在閱讀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課文情感,作文中才可能會更有可寫之處,更有可看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幾次為學生創造借助文本展開想象練習說話的機會,如:想象醫生可能在哪些人中為身患白血病的小錢尋找過骨髓,鼓勵學生仿照“可能在( )找過,可能在( )找過,也可能在( )找過,可是都沒有找到......最后終于在( )找到了。”這樣的句式練習說話;想象小錢希望自己的骨髓能給小錢帶來什么,仿照“臺灣青年心里想著,自己的骨髓會讓小錢_____”練習說話等。這些想象交流既是為深入理解
文本內容服務,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為學生寫話,寫文打下基礎。
在教學最后,我還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讀寫結合。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錢和臺灣青年相遇,他們會說些什么。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得到了作文的素材,為作文創造了條件。
4、體會文章的細節描寫,進行讀寫結合。
在研讀課文,感悟愛心的過程中,學生交流了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地方。在學習之后,我告訴學生文中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令自己感動的地方,都是細節描寫,明確了細節描寫的好處,鼓勵學生在自己作文時也要注意細節描寫。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而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則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在本課教學的設計上,盡可能多地考慮到學生理解能力,降低門檻,使更多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讓他們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教學反思
由于自己心理素質較差,所以上課時有些緊張,把第五自然段中備課時精心準備地對“突如其來”的理解丟落了;還有在最后理解課題意思后,我原來想問學生:“此時小錢得救了,你們一定也會為他感到高興吧,就讓我們一起再來飽含深情地讀讀大屏幕上的這句話!(小錢得救了!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把感情推向高潮,可是我一著急地忘了;還有為了不影響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完整性和情感感悟的連貫性,我沒有讓學生進行詞語運用的練習,感覺還是挺遺憾的。
四、教學收獲
讀寫結合是閱讀教學中最自然最實惠的語言實踐方式,只要我們能在閱讀教學中找準讀寫結合點,把讀與寫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地利用教材,發揮好每篇文章在讀寫結合中的載體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本課教學中,有收獲,有遺憾,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領導多多批評指正。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努力,虛心向大家學習,不斷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