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
《老人與海鷗》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下面為大家提供了一些精彩的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僅供參考。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習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塑料、餅干、節奏、樂譜、吉祥、企盼、急速、抑揚頓挫、相依相隨”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課前準備】
學生:收看關于動物方面的科普電視,尤其是關注海鷗;收集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
師: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七單元導讀,明確學習要求
1、快速默讀七單元導讀,明確單元目標及重點:
師:請打開書113頁,快速默讀七單元導讀,劃記重點要求。
師:本單元的重點是什么?
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些具體的。
師相機板書:
體會情感
2、導入新課:
師:和人一樣,動物也有自己的愛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懷。在這一單元,我們將走進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們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
師:首先,我們一起走進《老人與海鷗》的世界,去感受他們之間那真摯的情感。
師板書:
21、老人與海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以便進行指導:
匯報:出示詞語:
塑料、餅干、節奏、樂譜、抑揚頓挫、停歇、吉祥、營地、企盼、急速、褪色、撮、親昵、嘖嘖、駐足觀看、滇池、旋渦。
指名認讀,相機指導讀,再齊讀。5分鐘。
2、默讀課文,思考:
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并引導學生把課文分作兩部分。
師:請快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5分鐘。
生:課文主要寫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情厚誼。
師:概括得很簡練。
⑴出示句子: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再考考同學們,看看這句話在課文的哪里出現了?
生:13自然段。
⑵師:你讀課文很認真。如果老師把其中的一個“和”字改成“對”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句子: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生:“對海鷗像親人一樣”是說老人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是說老人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而且海鷗對老人也像親人一樣。
師:你理解得真好,你是已經讀懂了。
“對”是單方面的,“和”是相互的。你看,一字之差,意思就大不一樣,也正因為這個字,這句話在課文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你發現了嗎?聯系上下文看看。2分鐘。
⑶生:這句話在文中是一個過渡段。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誰能解釋一下?(承接上文的什么?引起下文的什么?)
生:前面寫的是老人很喜愛海鷗,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后面寫老人去世后海鷗來為老人送行。
師:那根據這我們可以把文章分成幾段?
生:兩段。
⑷師:請再看看課文,能不能給這兩段取上小標題。
生:第一段是老人關愛海鷗,第二段是海鷗送別老人。
師相機板書:
老人關愛海鷗海鷗送別老人
三、讀思結合,學習1至13自然段
1、師:我們先來看看課文第一部分,你認為老人是個怎樣的人?
生:老人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
生:老人生活很節儉。
生:……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老人生活簡樸?
生:第2自然段:老人外貌: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這是有關老人的什么描寫?
生:外貌描寫。
師:從老人的外貌描寫,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勤儉的老人,穿戴的和用的東西都是褪色的過時的。
師:還從哪里可以知道老人很節儉?
生:他每天步行20多里來喂海鷗,連坐車都舍不得。
生:我查了有關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說老人當時工資只有308元,他自己只花100元,其余的錢都用來買食物給海鷗吃,自己連5角錢的車費都舍不得花,每天走3個小時來翠湖給海鷗喂食。
師:那是什么動力使他這樣做?
生:因為老人很喜愛海鷗。
師:是的,老人無私地對海鷗的付出,這是源于老人對海鷗的愛。課文中的哪些情景可以看出老人對海鷗如親人般的關愛?4分鐘
2、集體交流:抓住重要段落,進行理解:
⑴第3自然段:喂食師:看到第三段,齊讀。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老人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學生讀,老師出示相應句子: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攔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掃得干干凈凈。
生:老人經常來給海鷗喂食,所以海鷗不怕老人。
師:從哪可看出老人經常來給海鷗喂食?
生:從老人一連串的嫻熟的動作可以看得出。
師:是呀。70來歲的老人還有這樣嫻熟的動作,是因為他經常這樣做。
生:海鷗不但不怕老人,而且聽到老人呼喚便應聲而起,配合得十分默契。記下就掃得干干凈凈,這說明海鷗吃得很快而且吃得很干凈。
師:除了這里,還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們配合很默契?3分鐘
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師:多美的畫面呀。有聲有色是什么意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海鷗成群地飛起,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
生:海鷗聽者老人的呼喚起起落落。
師:你仿佛又聽到了什么?
生:海鷗的鳴叫。
生:老人在親昵地叫著海鷗的名字,像唱歌一樣。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真實、感人,讓人讀來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老人與海鷗》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反思及評課稿(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上冊)。它展現出了人和動物之間和諧相處,感人至深的真情。文章在結構上很有特點:前一部分講的是老人風雨無阻堅持每天給海鷗喂食,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知己;后一部分主要描述了海鷗也同樣的視老人為至親的親人。在老人遺像前,一幅幅讓人震驚的畫面凝結在翠湖旁,結成珍珠珍藏在所有看到此畫面、讀過此情景的人的心底。讓學生通過深情的朗讀,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真摯的感情自然而然就成了學習本文“人文性”的一大重點。另外,課文中描寫老人神態、動作,以及海鷗為老人送行的畫面,用語優美、傳神,因此,教學時應讓學生懂得積累,并能品味作者在寫作上的獨到之處。
【設計理念】
課文篇幅較長,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突破重難點,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感人至深的情,從而凸顯課堂的有效性,成為了我設計這一課首要考慮的問題。為打造高效課堂,老師要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引導學生快速把握全文的結構,理清思路,即把全文分成兩部分來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感情。這堂課主要是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海鷗送老人的場景。課堂上我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抓重點詞句朗讀品悟,重難點也在學生品讀中迎刃而解。
【教學目標】
1. 認識本課生字新詞。
2. 讀通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3. 學習課文第二部分,體會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樣把這種情感寫真實、具體的。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樣把這種情感寫真實、具體的。
【教學難點】
體會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樣把這種情感寫真實、具體的。
【教學準備】
簡單的課件,學生課前預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和我們人類一樣動物也有自己的情懷,自己的智慧。今天,我們就走進這樣的人與動物的世界。
2、齊讀課題。
3、這是發生在昆昆明翠湖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師:孩子們,你們看這就是座落在昆明翠湖公園里老人的塑像。在你的心目中中塑像的主人公應該是些什么人?你說。
生說。
師:故事里的老人和你們大家想的不一樣,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像這樣全體市民自發捐款給一個普通人塑像在我們中國那是破天荒頭一回,那么這位特殊的老人和這群特別的海鷗之間到底發生了一個什么故事呢?打開課本,聽清楚老師的要求。小聲快速通讀全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它帶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2、師出示詞語: 撮嘴呼喚 翻飛盤旋 抑揚頓挫 扇動翅膀
親昵說話 肅立不動 嘖嘖稱贊 白色旋渦
3、看到這兩組詞語,同學們想到兩個怎樣的場景呢?
喂
老人
海鷗
送
4、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誰來說。你能把課文分分段嗎?
5、這兩個場景,你讀的時候,哪個讓你意想不到?(送別老人的情景)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一)送別老人
1、默讀第二部分,用“——”畫出讓人們意想不到的句子,并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2、交流體會。
音樂起:十多年了,每日必來的老人,竟然有兩天沒來,兒女是老人的心頭肉啊,在家里躺了兩天后,老人就再也躺不住了。也許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他特意換上唯一的一身新衣服,拖著沉重的步子,走走停,步行20余里,最后一次去看他心愛的海鷗,與他們做最后的道別。幾天后,老人去世了,我們把老人的照片放大,想把老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人,也告知鷗。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1)(出示句子):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
師:什么叫意想不到?還可以換用哪些詞?
師引讀: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始料未及的事情發生了——
師:為什么海鷗的叫聲和姿勢與平時的大不一樣?
(因為海鷗已經感受到今天的老人與平時大不一樣,不說話,也不給它們喂食,所以……)
師:海鷗們“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它們仿佛在對老人說什么啊?
師:老沙你“翻飛盤旋,連聲鳴叫”,想對老人說什么?
生說。
3、師過渡:是啊,海鷗的聲聲鳴叫是在傳達它們對老人親人般的愛啊!一起讀。
還有哪些句子或詞語讓你體會到了海鷗對老人像親人一樣?
(2)(出示句子):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教學反思《《老人與海鷗》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反思及評課稿(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上冊)》。
師:讀完這個句子后,你從中感受到什么呢?(海鷗對老人的尊敬,如親人一般的愛)
(3)(出示句子):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A、“肅立不動”這個詞是用在人的身上的,但現在卻用在了海鷗的身上。從這個詞,這個句子中,你們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海鷗有人一樣的情感,它們對老人的去世非常悲痛,難過,也可以看出海鷗對老人的愛。)
B、同學們,我們來看看海鷗對老人守靈的那一幕。(出示圖片)
海鷗像兒女一樣為老人守靈,送行,描寫這幅畫面的自然段誰來讀一讀?(讀16自然段)
(4)(出示句子):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xuán)渦(wō)中脫出身來。
A、句子中有一個“撲”字,老師這個字換成一個“飛”,好不好?為什么?(出示那個句子比較),同學將這兩個句子先自己自由地讀一讀。(不好。因為“撲”的速度快。說明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感情,舍不得讓老人離開。)
師:海鷗們不會說話,但老師卻分明聽著他們在如泣如述地說著什么,原來他們把自己的語言都化做了一個個的動作,白色旋渦中,老沙來了,公主來了,老人的兒女們都來了。公主,你為什么和老沙在老人的遺像前停留得那么久?這是要——
師:老沙啊,你在老人的遺像前肅立不動,這是想要——
師:海鷗們當我們要收起遺像的時候,你們像炸了營似的撲過來,這是想要——
2、四處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同時也感受到海鷗對老人的愛,現在我們帶著海鷗的情感讀一讀這四個句子。
3、小練筆:同學們,海鷗對老人這么的愛。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海鷗,此時,你會對老人說什么呢?
四、小結:
海鷗對老人的這么的愛,這么的舍不得,但它們對其他人卻沒有這種情景,老人生前究竟對海鷗做了些什么事呢?我們下節再講。
板書:
喂
老人 愛 海鷗
送
【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真實、感人,讓人讀來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展現出了人和動物之間和諧相處,感人至深的真情。文章在結構上很有特點:前一部分講的是老人風雨無阻堅持每天給海鷗喂食,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知己;后一部分主要描述了海鷗也同樣的視老人為至親的親人。在老人遺像前,一幅幅讓人震驚的畫面凝結在翠湖旁,結成珍珠珍藏在所有看到此畫面、讀過此情景的人的心底。讓學生通過深情的朗讀,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真摯的感情自然而然就成了學習本文“人文性”的一大重點。
我在設計本課的時候認真研讀了教材,第七組的導言中提到“和人一樣,動物也有自己的愛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懷”我認為本單元更多的是想讓學生體會動物原來也有如此豐富的情感世界。所以,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后習題“默讀課文,說說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結合課文內容,跟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讓“意想不到的事”成為全篇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問題,并且圍繞這個問題進行重點詞語的分析,讓學生在分析重點詞語的同時,體會“海鷗對老人”這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感,并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海鷗對老人”的情感,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學時,我既想面面俱到,竭力追求完美,又想突出亮點,所以導致時間不足,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給課堂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會不斷學習,不斷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
評課老師:陳曉潔
《老人與海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新教材。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人與動物間深愛與眷戀,展示了人與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在印象中,女老師上課或細膩,或穩重,或富有激情,但周老師的課卻獨具風格,她上課不溫不火,娓娓道來,語言簡潔,運轉流暢,節奏明快,課堂上師生的互動狀態始終是振奮,昂揚的。聽著課,似乎是隨著一位女導游來到了昆明的翠湖邊,聽她娓娓動聽地介紹一段有關老人和海鷗的故事,整堂課樸實而不夸張,動情而不煽情。周凌燕老師在上此課時,能以生為本,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詞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聽了這節課,使我獲益良多。
一、教材處理,新穎獨特
上課伊始,周老師先是介紹了紅嘴鷗和昆明翠湖的關系。接著出示公園的圖片。問道:孩子們,你們看這就是座落在昆明翠湖公園里老人的塑像。在你的心目中中塑像的主人公應該是些什么人?引出故事里的老人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激發學生的疑問,這位特殊的老人和這群特別的海鷗之間到底發生了一個什么故事呢?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接著出示了兩組強烈對比的詞語,引導學生想象“老人喂海鷗”、“海鷗送老人”的兩副震撼心靈的畫面,引出話題:海鷗的哪些舉動使我們意想不到,再次引導學生速讀課文找出句子。這樣的處理方式體現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學原則,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扎實而有效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二、詞語教學與文本的組合,獨樹一幟
在很多的公開課上,執教老師為了落實雙基教學,也教學詞語,可往往看到這樣的情況:詞語教學成為單獨一塊,與文本的解讀割裂開來,給人的感覺就是整堂課不完整、不連貫,有些生硬。但周老師教學詞語時有別與常規的詞語教學,他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后,出示了兩組對比強烈的詞語,引導學生想象兩副截然不同的畫面,這樣的巧妙組合使得詞語教學與文本的解讀渾然一體,體現課堂的連貫性,既落實了基礎知識的教學,又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三、重點句段的教學,扎實有效
周老師在教學海鷗送老人的部分,著實下了工夫。周老師抓住課后習題“默讀課文,說說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結合課文內容,跟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讓“意想不到的事”成為全篇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問題,并且圍繞這個問題進行重點詞語的分析,讓學生在分析重點詞語的同時,體會“海鷗對老人”這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感,并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海鷗對老人”的情感,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在教學中周老師引導學生潛心文本,自讀自悟,抓住關鍵語句,品位重點詞語。如意想不到的四個片段,品出“炸了營”“瞻仰”“叫”“站”“撲”等詞語,一步步走進海鷗回報老人的內心深處,一層層感受對海鷗對老人的濃濃的敬愛之情,海鷗對老人的敬愛化在它們翻飛、鳴叫之中,海鷗對老人的敬愛化在它們站立、瞻仰之時;海鷗對老人敬愛化在它們撲近、盤旋之舉。這一品味語言文字意蘊的過程,就是透過語言觸摸情感的過程,就是與作者與文本對話的過程,這樣既關注了語言的內容,更關注了語言方式,教學也從“教教材”走向了“用教材”。
四、 利用文本的空白點,進行了有效拓展 。
課堂上資料的拓展能激發增長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本堂課中,周老師恰倒好處地設計拓展的教學環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海鷗對老人這么的愛,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海鷗,此時,你會對老人說什么呢?此設計有效地充實了課堂,豐富了學生的心靈,培養了學生想象的能力,提升了學生書面的表達能力。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老人與海鷗》一課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翠湖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課前交流:
同學們,先讓我們來看一組圖片。請同學們在看的時候,思考:在這些圖片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其實,動物和人一樣也有著自己特有的愛憎與情感。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一個真實的故事,去感受它們與人之間的真情。
[設計意圖]
由于本篇文章意在讓學生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及動物對人的回報。所以在課前交流的這一環節中,我有意識到搜索了一些能夠體現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既讓學生的心情在歡樂地氛圍中得以放松,又讓學生對這一課文學習主體有所認識,也為課堂中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作鋪墊。而于這個環節所要體現的主要思想是:讓學生的心情得以放松,讓學生對于文本所要涉及的內容略有接觸,至于大體所提到的:學生表達是否得當,描述是否具體的要求都是不高的,我們的目的,僅止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文的樂趣,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失時機地訓練學生說完整的話,那當然不也失為一種良好地語文學習習慣。
課堂教學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直接導入,板書課題。
2.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來說一說課文講了老人與海鷗的什么事?在作者所寫的這些事中,哪是讓人意想不到的?(讓學生結合著自己的預習收獲來說一說)
[設計意圖]
根據我對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的理解和五六年級學習能力實際的了解,我有目的把預習放在課前,讓學生獨立完成,在預習的時候,還要在小組內共同解決本課生字的認讀、課文內容的預習。所以課堂之上,就不再引導著學生來學習生字,而只是從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體現預習情況的檢查。
3.為什么會發生這樣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用~~~~將相關語句劃一劃。
[設計意圖]
本篇文章所在的單元內的訓練重點就是繼續訓練學生快速地閱讀課文,根據學生課前已經預習了課文內容再加之課文篇幅太長的實際情況,課堂上我安排學生快速瀏覽的環節,既體現對課文內容上的整體把握,又體現學生讀書能力的一種限時訓練,而不動筆墨不讀書,更是應該成為高年級學生讀書時應具有的良好習慣,鑒于學生的特點,這里是對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提供了一種借鑒,是讓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用~~~~將相關語句劃一劃。
二、研讀深入,突破難點
整體說一說:為什么會發生這樣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學生說到哪,或讀到相關句子時,讓學生簡短地說一說自己的讀書體會,這種體會可以是淺顯的,但必須是真實的。
研究老人對海鷗的愛
穿著:
他穿的有什么不同?通過三個“褪色”你能感受到什么?老師告訴你們這身褪色的衣服還是老人4年前親手縫制的,老人喂海鷗,連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啊,誰來讀?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的處理可以是松動,可以根據課堂中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時,必要時也可以讓學生一讀而過]
步行送餐:
(1)老人喂海鷗連公共汽車都舍不得坐啊,誰來讀?(2—3生讀)
(2)老人為了喂海鷗,每天都來,是說當每天都來,是說當凜冽的寒風讓人不敢出門的時候,老人還是——當漫天的飛雪掩蓋了崎嶇的山路時,老人仍然——
(3)你怎么理解“只為了”?一個“趕”字,讓你看到了什么?
(4)10多年了,老人一直這樣,說明老人已經把海鷗當成了——
(5)是啊,10多年了,老人已經和海鷗結下了親人的般的感情,讓我們一起讀:
[設計意圖]
這雖然是短短的一個句子,卻是10年來,老人對海鷗深情熱愛的一種體現,在處理這個句子時,想本著以讀為本的理念,讓學生通過自讀知曉課文的內容,通過重點詞句把握句子內涵,通過情境誦讀再現當時場面。
喂海鷗:
(1)同樣是給海鷗送餐,老人和游人有哪些不同呢?請大家放開聲讀讀下面兩段的文字。
(2)老人是怎樣喂海鷗的?和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3)11年來,老人一直這樣用心的喂著海鷗,所以每當老人很小心地放下餅干丁,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立刻說明什么?還說明什么?體會著再讀。
(4)這就是由尊重和信賴所譜成的。聽,海鷗已經向老人飛來了,在這有聲有色的樂曲中,你聽到了什么?又能看到了什么?老師想問問:假如你就是飛翔鷗群中的一員,翠湖湖畔的游人那么多,你們為什么不飛向他們,只向老人飛來呢?
[設計意圖]
老人喂海鷗是本課中的一個細節描寫,為了讓學生從這個細節中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愛,主要采用讓學生對比老人與游人的不同及個別重點詞語的體會來實現,而其中角色的轉換:假如你就是飛翔鷗群中的一員,翠湖湖畔的游人那么多,你們為什么不飛向他們,只向老人飛來呢?更是讓學生體會到了老人對海鷗的好。這種好,恰恰又通過學生不同時段的朗讀得以流露。
談海鷗:
(1)10多年了,老人就是這樣精心地喂著海鷗,和別人談起海鷗時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合作著讀一讀10—12段。
(2)你從老人企盼的眼神中又讀出了什么?你還從這一部分的其他文字中,讀出了什么?(特別是老人的語言)
[設計意圖]
老人對海鷗的愛無所不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聲呼喚無不體現,這3個自然段的處理,則是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引領學生感受到老人對海鷗們那所不在的愛。
海鷗的告別:
2.十多年了,幾千個日子,一到冬天,老人每天都來。可是有一天老人卻沒來,第二天,老人還是沒有來,直到第三天的時候,老人才步履蹣跚地拖著病體來了。在喂海鷗的時候,他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邊走邊放,而是坐在了地上,身子彎成了弓形。這3天,老人只吃了一碗面,覺得好點了,就趕著來看海鷗了。沒想到這一看就成了永別……從此,翠湖湖畔再也看不到這位衣著簡樸、與海鷗相依相伴的老人……當海鷗們知道這一切后,是怎么做的呢?讓學生結合著讀書體會自由說。
(1)此時此刻海鷗的叫聲與姿態與往常大不一樣,說明他們已經發現-----也就是說老人也與往常相比也大不一樣,誰來說一說,他到底哪不一樣?老人再也不能(……)再也不能(……)
一個深愛自己的老人去世了,這是件多么讓人傷心的事啊,誰來讀(多讀)
(2)一想到老人再也不能給自己喂食了,他們急速扇動翅膀---一想到老人再也不能呼喚自己的名字,再也不能親昵地與自己說話了,他們急速扇動翅膀---過了一會兒,海鷗們---過了一會兒海鷗們---
海鷗發現了老人的離去,但他們永遠也不會知道,老人僅僅是因為想省下更多的錢來喂他們而被小小的感冒奪去了生命;他們更不會知道,在老人臨終的床頭還放著一包掰好的餅干丁,只可惜老人再也無法將他們送到翠湖邊,這是一位多么讓人懷念的老人呀,難怪海鷗們會這樣,誰還想讀-----
(3)海鷗們就這樣在老人的遺像站著,站著,久久不動……但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卻(接讀)一個撲字,讓你看到海鷗們是那么想__________是那么想__________……
多么感人的場面啊,讓我們合作著再讀…
(4)老人走了,可翠湖湖畔的海鷗們卻在老人的遺像前久久不愿離去。老人對海鷗的愛在海鷗身上也得到了一種體現。老人走了,你覺得他帶不走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
課文的14—16自然段是課文情感升華的地方,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處理這一部分時,老師想著把學生帶入既定的情境,通過學生自己的品讀和感悟,感受海鷗身上所體現的靈性和對老人的深情。
三、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如今,昆明市民為了紀念這位衣著簡樸、愛鷗情深的老人,在翠湖湖畔筑了一座銅像,這也是第一座平民塑像。想一想,這銅像的塑立,是希望什么?
[設計意圖]
一篇課文的出現,是想讓學生學什么?明白什么是一定的。可是這種知識的獲取卻又是不定的,這個環節的處理就是想著學生通過這一平民塑像的塑立自己獲取思想教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