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學設計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了關于晏子使楚教學設計,僅供瀏覽。
晏子使楚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文記敘了春秋時期晏子出使楚國,憑借自己的機智和辯才維護個人和國家的尊嚴,不辱使命的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小故事: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氣和過人智慧,體現了晏子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機智靈活的論辯、反擊技巧,和他處處以國家尊嚴為重的凜然氣節。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為序,先交待了時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間敘述了晏子與楚王三個回合的斗智過程,最后以一句話交待出斗智的結果。
結構精巧,緊湊完整,故事情節有起有落,矛盾沖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凈利落又風趣幽默,具有極強的故事性。
課文敘述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人物語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寫楚王與晏子的對話,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文中楚王的話不多,多為設問口氣,但從“楚王見到了晏子,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這句話中的“冷笑一聲”和設問句“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就能體會出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無禮的神情。還有從“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么打發你來呢?”這句話中的“打發”一詞,可以看出楚王對晏子的不尊重,又一次讓人體會到楚王的傲慢無禮。在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時,當楚王得知堂下的囚犯是齊國人時,他又借故侮辱齊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么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情?”再一次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目空一切、傲慢無禮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點抓住晏子對待楚王時動作、神態的描寫,如:嚴肅、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這些詞語和語言的描寫,如:“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鉆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等語句,也讓我們體會到了晏子的冷靜、機智、靈活和能言善辯。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應該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達到上面的要求,教師就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自己讀書,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的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本課我準備通過小聲自由朗讀全文,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默讀全文,畫出楚王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樣侮辱晏子?和晏子怎樣反駁的相關語句,讓學生深入探究課文;分角色朗讀楚王與晏子的三次對話,幫助學生準確體會楚王侮辱晏子時蠻橫霸氣、盛氣凌人的神情,領略到晏子反駁時表現出的沉著、睿智的論辯、反擊技巧。從而降低學習難度,突破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正確認讀并且正確書寫本課的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表演課本劇。
3、了解故事內容,理解晏子反駁的話,體會他出使楚國時表現出的沉著睿智、機智靈活,以及維護齊國尊嚴的凜然氣節。
4、初步了解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認識簡單的推理。
5、激發學生為維護國家尊嚴而挺身而出,據理力爭的愛國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學重點:
了解故事內容,理解晏子反駁的話,體會他的沉著睿智、機智靈活,以及維護齊國尊嚴的凜然氣節。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認識簡單的推理。
教學設計:
一、簡介背景,揭題。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群雄紛爭的春秋戰國時代,其中齊國和楚國是大國,而齊國的強大離不開一個人,此人雖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辯,口才極好,被派到其它國家執行外交任務,幫助齊國解決了許多外交上的爭端,他就是晏子。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向大家介紹一下晏子。揭示課題,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教師提出初讀要求:
1)根據拼音,讀準生字詞的讀音。
2)根據課文內容,想想課文講了幾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將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交流以上問題。
1)學生提出自己拿不準的字音,全班交流。
2)課文講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駁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學生交流,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3)提出不懂的詞和句,師生一起討論交流。
三、深入探究課文,突破重難點。
1、默讀課文,思考并勾畫理解:
1)楚王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可啟發學生聯系課文有關句子與背景,作深入地探討。楚國國勢強盛,有吞并各國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齊國,顯示國威,就是要嚇倒齊國,使齊國臣服。
2)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
從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畫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導學生把楚王三次對晏子的侮辱連起來,做比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緒的變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發難,這是抓住晏子體形弱點進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罵晏子無能,侮辱點由外而內,由晏子個人延伸到齊國,楚王心中已經惱怒。第三次,在前兩次失敗后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罵,采取迂回戰術,不再直接對晏子,而是虛擬捉盜賊事件侮辱齊國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樣反駁的?
晏子第一次對楚王侮辱的反駁: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鉆洞,而是用無漏可擊的推理判斷讓對方服輸。“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先肯定兩點:一是“這是狗洞”,二是“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進而依兩個肯定的判斷讓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開城門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駁可由學生獨立地領悟。要鼓勵學生有創意地理解,以發展思維的獨創性。比如閱讀晏子第二次反駁,可能有的學生會領悟到,晏子反駁不僅有力,而且很藝術。楚王說齊國沒有人,是指沒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沒聽懂以及夸張和取笑的方法反駁楚王。當楚王更明確侮辱晏子和齊國時,晏子裝作為難,提出撒謊和說實話的請求,然后用貶低自己為“最不中用”的人,鞭撻楚國為最下等國家。這中間有裝傻、自貶、取笑、賣弄,在嘻笑之間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尷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駁更為藝術,采取將計就計的辦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贓,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結不同果實為例,說出一個結論:水土不同,結果不同。再用這個事實去評價盜賊這件事,這是守中有攻:楚國是生養盜賊的國家。
2、小組討論交流,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記下來,待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3、全班交流。(指定一個小組回答,其他小組作補充。)
4、楚王聽了晏子的話是怎樣做的?為什么“只好”這樣做?
楚王在才智過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處于被動尷尬的境地,對晏子毫無辦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領教了晏子的聰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頭了。
6、小結:楚王仗勢欺人,想顯示一下自己國家的威風,侮辱晏子,實質是侮辱與楚國平等的齊國,晏子每次都能因勢利導,逼楚王于被動地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5、進一步理解晏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這種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義,給予我們每個人怎樣的啟迪。
6、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可以邊講課文,邊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可以學完三個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學生分組表演,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可從語言、神態、動作等幾方面評價。
作業設計:
必做題:
1、生字組詞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選做題:
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劇。
實踐創新作業: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書設計:
晏子使楚
楚王 鉆狗洞 下等人 押強盜 晏子
(失敗) (勝利)
狗國 下等國 生盜之國
晏子使楚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晏子說的話,體會晏子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國國,有力的反擊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
3、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字,認識“侮辱、規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詞語。
【教學重點】
精讀晏子與楚王針鋒相對的話,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樣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的,理解句子中含著的意思,體會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以及維護齊國尊嚴的思想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看影片揭題,了解晏子
1、觀看影片《晏子使楚》的片斷。
2、說說影片中的主人公何許人也?與他爭鋒相對又是何人?
(借機介紹晏子的生平和歷史背景。晏子的真名叫晏嬰,那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教師引:古時候,哪些人的稱呼中有“子”?“子”在古時候是對社會有貢獻的男人的尊稱。)
3、揭題讀題:
解釋“使”的意思。
設計意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課堂,同時也讓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交流。
4、過渡:剛才我們觀看的影片就是《晏子使楚》的片斷,看看課文又是怎么寫的?
二、初讀感知,走近晏子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提供初讀要求:
⑴ 標自然段,劃生字詞。
⑵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2、檢查、交流: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板書:
楚王、晏子、侮辱、尊重
3、再次默讀課文,思考:
楚王幾次侮辱晏子?是怎樣侮辱的?(用橫線在文中劃出)晏子又是怎樣反駁的?(用波浪線劃出)
反饋: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教師相機引導板書:
1、鉆狗洞 狗國
2、沒人才 下等國
3、沒出息 賊國
從這些事情上晏子哪方面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根據板書嘗試給課文分成三段:
起因──經過──結果(板書: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
三、字詞教學
寫字指導:重點指導:謊、敝、淮、橘、賊。
〖板書設計〗
起因: 楚王侮辱晏子,侮辱齊國。
經過:1、鉆狗洞 狗國
2、沒人才 下等國
3、沒出息 賊國
結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再明脈絡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晏子使楚》。請同學們先回憶一下,晏子出使越國,楚王幾次侮辱他?他又是怎樣反駁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鞏固前一節課的內容,再次明確課文的脈絡,對進一步感知晏子的出眾才華起了很好的的鋪墊作用。
二、深入課文,研讀晏子
1、創設機會,自由研讀:
⑴ 同學們,晏子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呢!仔細品讀晏子反駁楚王的話,琢磨他的話外之音。
⑵ 多種練習,仔細品味:
根據學生的匯報交流,隨機出示以下幾段話及相關訓練:
① “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能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訓練:如果讓我鉆洞進去,那么楚國就是______,楚王就是______。只要______就______。
板書:
狗國
② “這是什么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伙兒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云;大伙兒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腳碰腳。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
訓練:這幾句句子運用什么寫法寫的?
出示古文,找出與這些句子相對應的成語:舉袂成陰、揮汗如雨、摩肩接踵。
③ “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這兒來了。”
訓練:“最不中用”指______。因為______,所以______。
板書:
最下等國
④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這種桔樹一種到灘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果,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強盜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訓練:
第一次的“水土不同”指____________。
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____________。
因為______,所以______。
板書:
強盜國
⑶ 從這些事情中,楚王的最后表現是什么?
在文中劃出相關句子。
交流后教師板書:
只好打開城門
只好陪笑
只好賠禮
你能用幾句歇后語來概括一下楚王的行為嗎?
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⑷ 同時可以看出晏子是個什么樣的人?
小結:楚王自恃國事強盛,幾次三番侮辱齊國和晏子。最后還是晏子技高一籌,獲得了勝利。晏子能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板書:
聰明善辯 心中有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采用了句式填空,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先個別練,接著全班交流。通過這樣的扎實練習,使學生真正感悟到這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總結課文,升華主題
1、請大家看板書,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圖越來越大,越是這樣,他的下場就越慘:楚國成了狗國、最下等國、強盜國,楚王也就成了狗王、最下等王、強盜王。這都是晏子聰明善辯,心中有國的結果。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來總結課文,使課文內容簡潔易記,也使學生對人物品質的認識更為深刻。
2、補充小故事《周總理巧斗美國記者》。
〖板書設計〗
聰明善辯 心中有國
晏子(齊)←不敢不尊重← 楚王
↓ ↑
面對侮辱→ 巧妙反駁 →完全戰勝
【課后分析】
理解晏子反駁楚王的話,知道他的弦外之音該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這個環節上,我有意識安排了幾個句式練習,不僅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而且也使語言文字訓練更扎實更有效。在課文的結尾我又拓展了周總理的一個巧妙反駁美國記者的機智小故事,為的是更了學生懂得,在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和侮辱時,應該誓死維護祖國的尊嚴,熏陶和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懷。
另外,本堂課的板書也很有特色,有助于學生比較全面、準確地概括課文的整體內容,也含蓄地點出了中心──晏子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爭得榮譽,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這就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層理解。
晏子使楚教學設計3
分析晏子與楚王的三次交鋒
體會晏子的機智勇敢(延伸到晏子維護國家尊嚴的愛國之心)
學習簡單的邏輯推理
[重難點]分析楚王與晏子的三次交鋒,從而體會人物情感品性,延伸到晏子不畏強權的愛國之心
[教具準備]
小黑板 錄音機 磁帶
[教學過程]
導入
簡介春秋末期諸侯爭霸的歷史場景,導入到晏子使楚的事件。
(中國歷史上有個延續八百年的朝代,國號“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段。周天子分封諸侯,到春秋末期小國相繼被大國兼并,大國之間相互爭霸,而齊國和楚國都是當時的大國,這時候晏子代表齊國出使楚國,于是就拉開了“晏子使楚”的序幕)
釋題
子:對男子的尊稱 使楚:出使楚國 晏子使楚:晏子(晏嬰)出使楚國
(晏嬰是春秋時期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孔子同一時代,孔子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三、講解
(一)錄音朗讀全文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齊讀
2、提問(上一個問題的答案引出下一個問題,以下提問也是這個規律)
(1)幾個主要人物?(2個)是誰?(楚王、晏子)
(2)楚王想對晏子干什么?(侮辱晏子)
(3)楚王為什么要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4)晏子是如何反擊的?(導入到下面段落)
(三)學習正文部分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讀
2、提問: 楚王一共幾次侮辱晏子?(三次)
3、晏子又是如何反擊的?(引出下文)
現在我們就來分析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鋒
第一次交鋒(指明讀該段)
問:發生在哪里?(城門)
怎么侮辱?(關城門、叫晏子從洞里進城)
叫晏子從洞里進城就是讓晏子干什么?(鉆狗洞)
晏子是如何反擊的?(訪問狗國才鉆狗洞)
簡單推理:訪問狗國才鉆狗洞,你讓我鉆狗洞可以,那么楚國就是?(狗國)
既然楚國是狗國,那么楚王就是?(狗王)
如果你是楚王,你還會讓晏子從洞里進嗎?(當然不會,除非你承認自己是狗王)
第一次交鋒結果如何?(楚王敗北,只好吩咐打開城門)
第二次交鋒(指名讀該段)
問:進了城門就來到了?(宮殿)
怎么侮辱?(齊國沒人)
晏子如何反擊的?
(舉袖成云、揮汗成雨、摩肩檫踵 表示人多)
楚王:既然齊國有人為什么派你來啊。意思是說?(齊國沒人才)
晏子又是如何反擊的?
(齊國規矩,上等人訪問上等國,下等人訪問下等國,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來楚國了)
簡單推理:如果楚王說晏子不是人才就表示晏子是?(下等人)
那訪問楚國就表示楚國是?(下等國)
楚王會承認楚國是下等國嗎?(當然不會)
楚王認為楚國是什么國?(上等國)
既然楚國是上等國那晏子就是?(上等人)
既然說晏子是上等人你能說齊國沒人才嗎?(不能)
很自然第二次交鋒結果如何?(楚王敗北,只好賠笑)
第三次交鋒(指名讀該段)
第三次地點在哪里?(酒席)
楚王怎么侮辱晏子的?(齊國人沒出息,做盜賊)
晏子是如何反擊的?(淮南柑橘又大又甜,一到淮北就成又小又苦的枳,是因為水土不同。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只是因為水土不同)
簡單推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因此可推斷齊國?(社會風氣好)
一到楚國就做盜賊了,因此可推斷楚國?(社會風氣差)
這么差的社會風氣,那表明楚國是什么國?(盜賊國)
顯然第三次交鋒結果是?(楚王敗北,只好賠不是)
小結: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三次被反侮辱,三次皆以楚王敗北告終。楚王真可以說是:引導學生概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學習最后一段
經過三次交鋒后,楚王態度最終如何?(不敢不尊重晏子)
體會人物品性
利用板書以及分析課文流程自然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晏子的機智勇敢、以及不畏強權的愛國之心。
《晏子使楚》劇本,要求學生表演
序幕:(齊國宮殿)
齊王:晏大夫,本王派你出使國楚國,爭取齊楚同盟。
晏子:臣必不負大王重托。
第一幕:(楚國宮殿,一大臣來報) 大臣:大王,齊大夫晏子出使我國,快到城門了。
楚王:齊國此次造訪我國,無非想結盟而已,看我如何羞辱齊國。
(大臣哈哈大笑,然后在一起竊竊私語)
第二幕:(楚國城門)
(兩武士手持長刀站崗,城樓上大臣等候著,城門緊閉。)晏子:齊國特使晏子出使貴國,請開城門。
大臣:原來是晏大夫,這邊請。(手指“狗洞”) 晏子:(皺眉)此乃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稍等一會,煩請大人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什么國家? (大臣退,與楚王竊竊私語。) 大臣:(來到晏子面前,拱手,命令士兵打開城門)晏大夫請
第三幕:(楚國宮殿) 晏子:(拱手,行跪拜禮)齊國特使晏子參見大王。
楚王:(冷笑)難道楚國沒人了嗎? 晏子:(嚴肅地)這是什么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伙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 楚王: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么叫你來呢? 晏子:(為難地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 楚王:(不屑地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 晏子:(拱了拱手)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楚王:(陪笑)今晚我設宴招待使者。 (眾人下)
第四幕(宴席)
(眾人坐在酒桌旁,說說笑笑, 兩個武士押著一個犯人,從堂下走過) 楚王:站住,那個囚犯犯什么罪?哪里人? 武士:回大王: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 楚王:(朝著晏子,笑嘻嘻地說)齊國人怎么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兒? (楚國大臣得意地大笑) 晏子:(面不改色)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賠笑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晏子:(拱手)哪里?我這次出使貴國,實是希望齊楚能永結盟好,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王:(笑)好,齊國有晏大夫在,足見齊國強大,本王愿齊楚永結盟好。
(眾人笑,舉杯,做飲酒狀。隨后退下)
19:晏子使楚
楚王(侮辱) 晏子(反擊) 結果
鉆狗洞 是狗國 只好打開城門
沒人才 下等國 只好賠笑
沒出息 盜賊國 只好賠不是
晏子:機智、勇敢、愛國
反思:
這是我在學校內上的一節公開課,評課反映還不錯,我也深有感悟。借今日國培之機,寫下來作為參考。在上課之前,簡介歷史背靜時體現大國相爭的環境,從而自然引出齊楚相爭,楚王侮辱與晏子反擊。
我上課崇尚簡潔,提問板書都顯簡煉,學生回答問題也求簡潔。日常教學中常提醒學生盡量簡煉,不要羅嗦。提問上注重引導,問題之間注意承接,往往上一個問題的答案即為下一個問題的引子,盡量避免問題的突兀。使學生不知不覺中接受轉承有序,思辯有據的熏陶與鍛煉。
劇本表演也不錯,學生發揮較好,幾天前用了一節課時間讓演員背誦臺詞,揣摩角色,并做相關指導。演練幾乎是學生課后進行的。
教案設計的巧妙,就看上課流暢否?課中《晏子使楚》劇本,要求學生表演,更加深學生理解。
【張衛峰回復內容為】:
感謝陳老師的點評。
上課是否流暢,和老師的引導有很大關系,教案是個框架,具體還要看老師的發揮與學生的素質配合。個人認為打比方是個比較好的引導方法。
例如:我在講述到楚王說齊國人沒出息時,從表面上的水土不同,要學生直接回答出深層的社會風氣差比較難,所以我選擇這樣引導:假如一個班上,有a、b兩組學生,a組學生喜歡打鬧,不愛學習,欺負同學,b組學生愛學習,肯幫助人,互相鼓勵。
問:你們覺得哪個組好哪個組壞?學生答:b組好a組壞。
有個學生,他常和a組在一起,那么他就會?學生答:變壞
我們有個成語就是這個意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說,和好人在一起會變好,壞人在一起會變壞。(有的學生可以回答出來)。
問: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在楚國就成盜賊了,那說明?
學生答:楚國人做盜賊,楚國是盜賊國
老師順勢補充:其實就是說楚國社會風氣差(可以先提問,學生表達不出“社會風氣”的話老師可以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