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霄觀優美散文
琳霄觀
琳霄觀,俗稱娘娘廟,是康熙年間修建的一座道教寺廟。座落在灤河街南面的“饅頭山”下,比穹覽寺晚建七年,是當年喀喇河屯的第二大寺廟。
我對琳霄觀也比較熟悉,因為我們學校(灤平國高)就建在琳霄觀的香火地上,距離娘娘廟的山門不足200米。學校的住宿生,就借住在琳霄觀后殿的配房里。我上四年國高,時常到廟里去玩。有時候我們上農業實習課,休息時候就到鐘鼓樓上面去。
琳霄觀座北朝南,廟宇的規模相當宏偉。它有三層大殿:門殿、主殿和后殿。
門殿三間,前面是兩座木牌坊,后面是兩根幢桿,幢桿后面是鐘樓和鼓樓。左側豎立著一塊“建琳霄觀碑”。正中是“靈觀殿”,殿后面是主殿。
主殿五間,供奉著高大的圣母塑像,因此俗稱此殿為“娘娘殿”。殿內描繪著許多色澤鮮艷的壁畫,都是有關“圣母”事跡的內容。主殿有東西配殿各三間。東西配殿里,供奉著“十殿閆王”的塑像,墻壁上也有壁畫。當年,這里的“小鬼捉人”、“下油鍋”、“遭磨研”等泥塑十分逼真,看著就“叫人發毛”。
主殿后面的后殿也是五間,兩邊各有耳房三間和配房三間。早年是主持道士生活居住的地方,后來變成了灤平國高住宿生的宿舍和食堂。
康熙皇帝對興建琳霄觀十分重視,他除了在門殿的門額上給題寫“琳霄觀”三個大字,還給木牌坊、主殿和后殿題寫了四幅匾額。康熙皇帝給門殿前面兩座木牌坊上題寫的匾額是“興州勝境”、“紫塞春臺”。給主殿前檐題寫的是“資生保持”,給后殿題寫的是“德炳南離”。“敕賜琳霄觀碑”的碑文,是清朝有名的大臣明珠的兒子揆敘撰寫的,碑文是康熙皇帝讓他的第三個兒子成親王胤祉書寫的'。
早年,琳霄觀的香火很旺盛,每年農歷四月十八,都在這里舉行盛大的廟會,俗稱“四月十八廟”。廟會上,除了有賣穿著、雜物和各式各樣食品的,還有一樣特殊的稀奇物,就是許多攤販賣泥娃娃。泥娃娃有大有小,多是用紙漿模壓成型的,這給娘娘廟會增加了一道光彩的風景線。
關帝廟
早年的灤河街上,大大小小的有四、五座關帝廟。俗稱“大老爺廟”、“小老爺廟”。
“大老爺廟”,指的是在西南營東南面修建的關帝廟。這座康熙年間興建的廟宇,有兩層殿房嗎,規模也不小。興旺時期,曾有道士主持,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地方官員前來制祭。我上小學時候,見過大老爺廟里的住持。他是“火家道”,就是允許娶媳婦的那種道士。我見這位四十左右歲、頭上梳個發髻,滿臉胡子的“火家道士”,和他媳婦一起在配殿里燒火做飯,當時還覺得很稀奇,怎么出家當老道的還興娶媳婦呢?
“小老爺廟”,指的是西大街、紅旗營子、蘭旗營子修建的只有一間房大小的關帝廟。
財神廟
財神廟,座落在灤河東大街,只有幾間房子一個四合院。早年,財神廟門前常常搭戲臺唱大戲。后來,財神廟的建筑物損壞了,廟宇的所在地就變成了小地名,至今還叫“財神廟”。
雹神廟、龍王廟
雹神廟,在下營子村東北角上、沙士梁子南面。原有殿房三間,供奉著掌管風雨雷電的神佛,當年還有人看管廟宇。
龍王廟也不止一個,在灤河和伊遜河交匯處有大龍王廟,在灤河岸邊的二崖子(行宮內)有小龍王廟,在灤河街東南還有龍母廟。“大龍廟”,是在乾隆年間“官建”的,嘉慶皇帝后來還給題討額匾。
文廟(文昌祠)
文廟設立在早年建立的灤河書院(后來的土城小學)內。三間大殿里,供奉著大成先師孔子的排位。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祀孔典禮。貢品有白面蒸的“大壽桃”、整豬、整牛、整羊等。參加慶典的老師,可以分得一份豬肉和牛羊肉,學生可以分得一個“大壽桃”。
除此以外,下營子北頭和南溝里還有土地祠。早年,灤河街還有“靜廟寺”和“御書寺”等等,都在《承德府志》等有史料中有所記載。
【琳霄觀優美散文】相關文章:
淘氣的琳琳散文07-25
玄霄散文09-18
觀紅葉優美散文10-29
想念紫霄散文08-09
觀釣有感優美散文03-19
暖冬觀山優美散文07-02
小琳琳的日記02-17
七夕今宵看碧霄散文03-14
七夕今宵看碧霄的散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