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挑夫的歌聲散文
西岳華山和東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一樣,都以險峻和悠久的人文歷史文化而聞名。可那次登華山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并非是其險峻和文化的古老,而是華山挑夫那沙啞而蒼勁的歌聲,至今似乎還響在我的耳畔。
登山的那天,我們一行十幾個人從西安出發,一路趕到華山腳下,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了。我和省內十幾所高校圖書館長乘車抵達纜車站,乘纜車到達海拔1600米處的華山北峰索道站,一路結伴朝中峰攀登,途經臥牛臺、天梯、擦耳崖,爬過蒼龍嶺,一直到韓愈投書處。到了金鎖關后,一行十幾個人只剩下我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小魏兩個人了。
華山是塊碩大無朋的巨大花崗巖形成的山體,歷來以其險峻而聞名于世。其垂直節理特別發育,形成了高聳入云、風姿獨具的華山三峰(中峰、西峰和東峰)。一路上,不僅要攀登幾乎直上直下的天梯,還要爬過一條在魚脊背似的山脊上開鑿出來的石級路——蒼龍嶺。狹窄的山嶺兩邊便是萬丈深谷,每朝前邁一步都得萬分小心。好在石級兩邊都有鐵索,只要抓住,不擔心會掉下崖去。據說當年韓愈走到此處,見到兩邊陡峭的山澗,竟嚇得坐在地上哭起來,不敢再朝前行走半步。陪同他上山的幾個人中只好讓一個人返回山下,又叫上來幾個人,護送他從原路返回。那天,我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小魏攀過五云峰、金鎖關、蓮花坪、將軍樹、鎮月宮、陳香劈石處、摘星石,直抵2038米的西峰(又稱蓮花峰)。
到了鎮月宮,我給老婆打個電話,氣喘吁吁地告訴她,我已經登上了華山西峰。其實,當時我并沒攀上峰頂,中途還要經過蓮花洞、陳香劈山處及摘星石,當時不過是“謊報軍情”。誰知老婆卻不服氣地說:“我要是在那兒,說不上比你爬的還快呢。”她又問:“你怎么喘得哪么厲害?”我說:“正在爬山呢,能不喘嘛!”可能聽我喘得厲害,她趕緊說:“掛了吧,不和你說了。”
我之所以迫不及待地給老婆打電話,主要是自我感覺良好。當年不僅韓愈沒有到達鎮月宮,而且我們這次一起上山的十幾位館長也只爬到了金鎖關,將在山下刻著自己和愛人名字的銅鎖鎖在石級兩邊的鐵鏈子后,便順著原路返回了。一路上只有我和只有二十七歲的小魏結伴同行——一個五十多歲的人和一個只有二十多歲的小青年一同爬上這么高的山峰,打電話時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其喜悅之情自然溢于言表了。
從西峰下來,隱約聽到山下似乎有歌聲。開始我以為自己聽錯了,是一種錯覺,或者是高音喇叭播放歌曲——在險而陡的華山上,每朝上攀登一步都十分費力,連續登上十幾級臺階便累得氣喘吁吁了。在這樣陡峭的山峰上,誰還能有精力唱歌呢?可是,越往下走,那歌聲越清晰,雖然聽不清歌詞唱的是什么,曲調也覺得十分陌生,但確實是有人在唱歌——歌聲沙啞而高亢,蘊含著秦腔特有的韻味兒。
旋轉著下了幾個平臺,走下幾十級臺階,終于見到那個唱歌人,是個矮而瘦的四十多歲漢子,他的身邊集聚了十幾個人,正在聽他歌唱——我怎么也不會想到,在這樣高的地方竟會有人在賣唱。
那個西北漢子唱完一首歌,有人掏出一元錢遞給那個“賣唱”的漢子。誰知那個漢子竟擺了擺手,擔起放在石崖上的擔子,繼續朝上爬去。我這才明白,原來這人不是賣唱的,而是一位華山挑夫。
在爬金鎖關時,我曾碰到過一位華山挑夫。那人年齡接近六十了,頭發全白了,背簍里裝著三箱易拉罐啤酒,還有兩包衛生紙及一件軍大衣,拄著根一米左右長的拐杖。我一直和那人同行,邊走邊聊。那位挑夫告訴我說,從索道背一斤物質上山,他可以掙三毛錢,每次可以背一百來斤貨物,能掙到三十多元錢。我問他:“那么,你一天能背上幾趟呢?”他笑了笑說:“這一上一下就是幾十里地,山又這么陡峭,背著貨物爬到山頂,再返回到山下,天就黑了,你說能背幾趟?”我怎么也想不到,在險峻的華山背運貨物,竟會廉價到這種地步,每天只能掙到三十多元錢!
我們結伴朝前走了二三十米遠,那個挑夫累了,把拐杖支在石頭上,將背上的背簍放在上面,倚在那里休息。我原以為他拄柺杖爬山,為的是節省點力氣呢,沒想到卻有這樣的.用途。我奇怪地問他:“為什么不把背簍放下休息呢?”那人說:“你看這山路到處都是懸崖峭壁,背簍能放在哪里呢?再說了,這么重的東西,不僅不容易放下,想要再背起來就更難了。”我上下看了看,確實找不到可以放背簍的地方。我又問他:“你一輩子都干這種活兒了嗎?”他說:“原來干別的工作了,后來手殘了,做不了別的,才來背運貨物。”經他這么一說,我才注意到,他的左手沒有了,光禿禿的手腕子上纏裹已經發黃了的舊紗布。我不無憐憫地說:“這么大年齡了,該休息就休息吧,不是還有兒女們嘛。”他又笑了笑說:“兒女有兒女們的生活,只要還能爬得動山,當父母得誰愿意去拖累他們呢?”仔細想一想,那位挑夫所說的話確實最能代表我們中華民族對兒女們的最樸素、最真摯的感情:只要自己還能爬得動,誰會去拖累兒女呢?和挑夫分手后,我和小魏繼續朝西峰走去。
一路上,見到很多飯店和小賣店,幾乎賣什么的都有,只是價錢貴得驚人。在山下三元錢一瓶的綠茶飲料,在山上竟賣到八元;一盤在山下只賣十元錢的炒涼粉,在山上賣到六十;一盤普通的炒土豆絲,賣到六十五元……而這一切的增值,都是華山挑夫用肩膀擔出來的價值,可他們每斤只能掙到三毛錢。
下山路上,迎面碰到許多華山挑夫,年齡最大的已經七十多歲了,多數用扁擔往山上挑東西,只有少數的朝山上背運物質。那些游客在幾處山勢特別險峻的地方,必須雙手抓住兩邊的鐵鏈,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朝上攀登。走幾步就得依靠鉄鏈站住,張嘴喘息一會兒,才繼續朝上爬。可那些挑夫呢,那些挑夫們肩上擔著一百多斤的貨物,只能側著身子踏著陡峭的石級,一級級地朝上攀登。可想而知,他們需要付出多么大的艱辛和勇氣!而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并沒有在這種艱辛的勞動中消沉起來,只要放下擔子,他們就會唱歌。用歌聲來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更有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無論他們走到哪兒,歌聲便會響到那里——這便是華山挑夫——華山挑夫的歌聲。
【華山挑夫的歌聲散文】相關文章:
華山上的挑夫散文11-06
黃山挑夫課文,黃山挑夫作文04-17
歌聲的散文04-23
歌聲散文10-02
黃山挑夫作文09-16
天使的歌聲散文10-26
歌聲-散文閱讀04-19
遠方的歌聲散文06-19
青春的歌聲散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