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散文(通用1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你知道怎么才能寫好散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年的散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年的散文 篇1
今天是農歷臘月二十三……
這一天又俗稱小年,最重要的民俗就是祭灶王、吃糖瓜。之后,人們掃塵、燉肉、貼春聯、放爆竹、吃年夜飯、守歲、拜年等等,自此便拉開了次年春節的序幕。也從此,年味漸濃,年時漸近!
關于這一天是小年的話題有多種版本,在我們這里的習俗主要是掃塵與祭祀。在這一天的晚上,家家戶戶都要祭神、祭祖與放鞭炮。
據說,由于各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于是在民間,人們過了這一天,就開始為迎接新年的到來而忙碌起來,有歌為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來煮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守一宿;初一起來走一走。
年畢竟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一種文化,如同血液一樣流淌在我們的脈絡里,因而在我的記憶里,每每在這一天到來的時候,不論天氣狀況如何,父母總要選擇掃塵,于是從早到晚,便忙個不亦樂乎,直到天黑,父親把院子里全掃光,煤塊搬回家,灰塵才基本算得上掃完,之后母親總要給我們做一頓好飯犒勞,香噴噴的味道,很快就將我們所有人的疲勞所替代,現在想起來,雖一去多少年,這份記憶卻如在眼前,小時候與父母親一起掃塵的一些畫面還不時的浮現在我的腦海,是呀,一家人為了完成掃塵任務,大家爭著搶著干著自己手中的活兒,從沒有一點埋怨之情,這幸福的滋味至今還讓我感到無限的欣慰。
不過現在生活不同了,像掃塵這樣的活兒也漸漸開始成為了家政服務公司在年關時節的主要業務之一。在單位,大家主張把家里掃塵業事情放給家政公司,但是,我總覺得自己動手尾號,這樣,一是勞動勞動能松弛一下自己長期以來不干活的筋骨;二是借助掃塵能夠增家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讓家人在勞動中不斷的學會包容,寬容與默契,那么說一場小小的“掃塵”活動,給我們每個人帶來的意義遠遠要高出我們對待勞動的本身,今天我寫這樣的文字,有些人覺得是一種沒有突破傳統的認識,似乎主張守舊,但是,我想,有意義的事情一定是與時俱進的必然產物,時代在變化,賦予臘月二十三的意義也漸漸的在變化著,小年得于文化也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的豐富起來。
說到小年,只是聽父親講過,但我總覺得似乎來自于戲文里,可信度讓人質疑,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讀了點書,說起年的文化在今天我依然是一份空白,可能說出于這個好奇,在這一天閑暇的功夫,就上網翻閱了關于小年的許多資料,其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據說在這一天,據民間傳說的灶君要上天獨自匯報工作,灶君又名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曾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其責任就是負責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行事的工作,一年一度匯報,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奉命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情況,進行述職報告,因為這樣,一些人怕自己做過昧良心的事情,被灶君告密,于是在祭祀各路神仙的時候有意識在祭祀貢品上加點糖塊,賄賂灶君。不過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在祭祀的時候總是一律對待,用父親的話說人無完人,做錯了若能改正就一定是萬人,是呀,倘若我們以賄賂的方式來包容自己的錯誤,最終被懲罰的一定還是我們自己,雖說這只是個傳說,可我想,公道在人心。
在以往這一天,我們家的祭祀工作基本上是由我父親負責的,每次祭祀活動,就簡單的放點貢品,燒香,磕頭,放鞭,而就是這程序化的工序,一樣能看出父親的真誠,所以父親的品質在小年里便一直感染著我,也讓我對這小年的文化有了別樣的認識。
小年,不僅僅是民間的一個活動,我在查閱網絡的時候,據一些民俗專家介紹,我國自清朝以后,過小年就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我們這里是北方,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還有山東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過的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區把過小年和過元宵合在一塊,特別熱鬧;而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
總之,一句話小年做為一種文化,不僅有著久遠的歷史,就在今天的民間流傳里一樣也沒有現代化的節奏而示弱!
小年的散文 篇2
今天是小年,一早出門,老天不作美,冬季也下這么大的雨,沒帶雨傘,索性在雨中漫步,要的是滴滴岀行,還有二公里的距離,干脆就冒雨朝那個方向前行。雨落在頭上、衣服上、從眉毛直往下滑,冰涼冰涼,不覺一股寒氣伴著北風竄進可以入侵的每一個空隙,我加快了步伐,不顧一切地向尾號723的車奔去。一上車師傅很驚訝怎么不帶雨傘。
我的頭發外套基本全濕透,師傅趕緊遞過來紙巾擦去臉上頭上的水珠,便拉開了龍門陣…。"我剛才從電話聽到是個男的,本不想接這個單的'。"我好奇的問:"為什么呢?"他說:"xx這幾天執法很嚴,若抓住要罰好幾萬,把滴滴岀行給取締了啊!這么好的事情,對老百姓有利無害嗎,既解決了堵車,又拉動了就業崗位,不知道這些人咱想的。""對呀!"我不加思索地回道。"你看就象今天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你,我可能站在這地方根夲等不到出租車。""我常常晚上拉的客人都是喝酒后回家的,他們都說我們的服務態度比出租車好…。”
這話題不是我們這些人討論的,我有意叉開了話題,望著窗戶玻璃上碰的粉碎的雨珠,用力的何上爬,雨刮不停地往下刮,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問題,風太大了,破碎的水珠不頎一切的向上沖!那么耐人尋味的追逐,那么不屑一顧的上上下下。是自然的力量啊!
一切都順其自然多好,尊重事實,尊重勞動,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就好比我喜歡叫雨淋下,變得輕松些,愉快些!
小年的散文 篇3
低吟流年、淡看歲月。屈指間,小年邁著輕盈的步伐向我們走來,一篇篇謳歌小年的詩詞、美文盡收眼底,靜坐屏前,思緒飛揚,記憶中的一幕幕緩緩鋪展。
兒時小年,忙了父母,樂了孩童
生在農村,長在鄉下,一年之中翹首企盼的就是過年,平素沒有大魚大肉那樣奢侈的美味,沒有華麗的服飾裝點生活,只有到了過年,才能品嘗到雖無海鮮卻在我們眼里勝似海鮮的美味佳肴,穿上雖不昂貴卻是新做的衣褲。過年,在我們心中就是神圣的使者,就是上蒼賜予我們最開心的節日。
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每當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就總能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先是打掃房間灰塵,把所有的'屋子都用掃帚打掃一遍,媽媽邊掃還邊自言自語:“過小年了,把一切煩惱、不幸、災難、疾病統統都掃走。”接著就拆洗被褥,那時根本就沒有洗衣機做幫手,全靠雙手一下一下地在洗衣板上搓洗,我們年齡小,根本洗不動大大的被褥,所以,媽媽是最辛苦的。掃除完畢,開始做飯,這一天的飯菜雖比不上過大年那么豐盛,但也是有雞有魚,比起平素的飯菜那可是好得多,那時的心情是無比幸福的。
小年,是春節的前奏,預示著大年已經拉開了序幕,尚在懵懂時的孩童只知道小年是個好日子,于是在一周前許多要好的伙伴們便開始商量編排節目,到了這一天,每個人都會把過大年時的新衣服穿出來炫耀一番,五顏六色的,煞是吸引人的眼球,伙伴們聚在一起載歌載舞,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皚皚白雪就是最好的舞臺,無憂無慮就是最棒的時光,仿佛全世界都是我們的。唱著舞著,全然沒有煩惱與憂傷,有的只是快樂和幸福,累了,乏了,才開始三五成群的結伴回到家中體味父母的廚藝。
成為人婦,小年吃素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還沒有過夠單身的生活,就在父母的催促下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初為人婦,許多家規都要逐一銘記,生怕自己做得不好,回娘家時被父母教訓。其實,我的公公婆婆都是開明之人,從不計較我的言談舉止,把我當做親生女兒看待,但是,父母卻始終嚴格約束著我,他們想要的就是女兒的好口碑。
許多規矩伴著流年都已經淡忘,然而,小年吃素這一條,一直傳承到今日。剛結婚不到四個月就是小年,婆婆在前一天便開始籌備第二天的飯菜,看著一道道菜,我喜歡,因為都是素食,婆婆生怕我吃不習慣,特地安慰我:“咱家過小年有個規矩,就是吃素,一年之中就這一天,你忍著點吧,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看著慈祥的婆婆,聽著簡潔的話語,我欣然說道:“其實,我特別喜歡吃素食,從小就不喜歡豬牛羊肉,魚是我的最愛。”“魚也不屬于素食的,所以,小年這一天也不能吃”婆婆解釋道。“沒關系的,不就一天嗎,我絕對做得到”我邊說邊雙手合十向婆婆保證。
年復一年,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從沒有思索過小年吃素的原因,也從沒有問起過婆婆,如今婆婆離開了我們,每到小年這一天,便會想起婆婆灶前忙碌的身影,盡管是一道道素菜,吃起來卻是那樣的香甜可口;耳畔總是回蕩著婆婆向我口授關于小年家規的聲音。今天是2017年1月20日,也是小年日,吃素的同時,情不自禁地記起了古代詩人關于小年的詩詞,印象最深的是出自宋代詩人唐庚的醉眠:“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小年已至,大年不遠,在此,僅祝我的親朋好友們:大事小事事事順心,大家小家家家團圓,大財小財財財不斷,大步小步步步高升,大路小路路路暢通,大年小年年年福滿。
小年的散文 篇4
臘月二十四,我們那地方,稱為小年。俗話說,“長工,短工,二十四滿工。”到了這一天,生產隊就放假了,人們開始忙碌著做過年節的準備。
一清早,爹把水缸挑滿后,就要去挖樹疙瘩或弄柴。“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除夕夜,要把火坑燒得旺旺的,亮堂堂的,祈愿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我們那地方,因為長年燒窯罐,山上的樹木早就砍光了,只剩下雜草荊棘和一些小灌木。這些東西做柴火,在灶洞里燒,做個飯燒個水什么的,可以湊合,但火坑里卻燒不起。火坑里燒的,都是樹疙瘩。這東西,經燒。一個樹疙瘩,加上根根莖莖,在上面覆上帶土的草根,可以管上一天兩天的。樹疙瘩,近處的早就挖光了,要到遠處去找。挖到一個幾百斤的大樹疙瘩,挖的人算是撞了大運。
柴,就更顯得珍貴了。有柴的地方,離家最近的也有十好幾里,都在別的公社。一般是到那些沾親帶故的人家弄。柴,是早就打好招呼的,之前就砍下,半干了的。去了,只管背。那柴,通常都是小酒杯粗細的,叫硬柴,熬火。一捆柴,百來斤。即使這樣,一天也最多能夠背兩回。
娘更加忙碌,要先將屋子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徹徹底底打掃一遍,然后打白豆腐,弄魔芋豆腐,做醪糟,最后還要虔誠地祭拜灶神。
因為燒柴火,煙熏火燎,屋子的窗臺梁柱上,結滿了一串一串的揚塵。屋角,還有蜘蛛網。特別是廚房,我們叫灶屋,是重災區。娘用帕子包好頭,就用竹掃帚細心地將揚塵、蛛網輕輕掃下來,再用抹布將各種用具抹干凈,整理好地面。我呢,通常是負責把屋檐下的干檐坎和場壩打掃一下,拾掇拾掇房屋,也就是臥室。清洗清洗茶杯、茶盤。
白豆腐,就是黃豆做的豆腐。泡漲的黃豆要在小磨上一圈圈磨成豆漿。娘拉磨,我就拿著一把長柄的木勺,負責往磨眼里喂帶水的黃豆。把十來斤黃豆磨出來,要好幾個鐘頭。還要煮漿,過濾,下酵(放石膏水),用包袱包豆腐,用石磨壓。如果我勤快,不偷懶,娘就會照例犒賞我,窯一瓢豆腐腦,加上佐料,在鍋里煮上一開,讓我美美地享用。
做魔芋豆腐,要先將魔芋去皮,然后,放在用火燎過的包谷芯子上磨。魔芋會咬皮膚,一般人磨了魔芋后,手會感到像針刺了一樣,又疼又癢,這種癥狀好幾天才會消失。娘不讓我沾這東西。魔芋磨成糊狀以后,要放進鍋里,加入適量的石灰水,攪拌均勻。完全凝結后,用刀劃成塊狀,羼上水,再加熱煮沸。取出來,漂在清水里。做菜時,切成條狀或片子,加油鹽佐料爆炒。
做醪糟,以糯米為主,加入適量的粘米。米要先在水里泡上一夜,再瀝干后在木甑子里蒸至大半熟。倒進一種叫團窩的蔑制竹器里,攤開冷卻,再撒上曲粉,攪拌均勻。之后,舀進一種陶土燒制的盆里,我們稱為醪糟缽子。輕輕地按壓貼實,在缽上覆上特制的能保溫的包袱,等待發酵。醪糟能不能發酵,關鍵在于把握溫度的火候。娘是將醪糟缽放進早就備好的谷糠中。谷糠能發熱,保持恒溫。兩三天后,掀開包袱,撲鼻而來的是一種酒的甜香。缽子里,漫上一層清亮的汁液,喝起來甜津津的。
白豆腐,魔芋豆腐,醪糟,只有過大年或進入春節,娘才會大方地拿出來享用。
一到下午,娘就會從火炕上取下烘臘的豬肺,浸泡在清水里。到自家的菜地里,拔來一竹筐新鮮的蘿卜。豬肺泡漲后,要反復地清洗。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放進煨罐,羼上水,放在火坑里煨燉。這時我的主要職責,是守著煨罐,不讓火坑里的火過猛或者熄滅。待煨罐沸騰后,喊娘。娘聽到我的叫喚,就將準備好的干辣子、花椒、蒜、姜一類佐料,放進去。估摸著豬肺燉熟了,娘再將去皮后切成塊狀的蘿卜,放進架在火坑的小鐵鍋里,將煨罐里燉熟的豬肺連同汁液一起倒進鍋里,待煮上一開,就可以開吃了。
飯,是木甑蒸的包谷飯。燉熟的豬肺塊,膨脹開來,有不少的氣孔,吃在嘴里,軟綿綿的,很香。那蘿卜,也帶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很好吃。我一直以為臘豬肺燉蘿卜是很好的一道菜,成年后,有一年過小年,想吃豬肺燉蘿卜,娘笑著對我說:“那是沒肉吃的時候才吃的,好些年都沒人吃那東西了。豬一殺,就將肺喂狗或喂豬了。想吃,再殺豬后,留著。”沒想到,娘真的.在第二年過小年,特意地將豬肺腌制后烘臘,做成豬肺燉蘿卜。怪腥的,我勉強吃了兩塊,蘿卜也不是記憶中的味道,我大失所望。材料還是那材料,佐料也還是那佐料,煨燉還是那樣的煨燉,我疑心是火的問題,因為那時家家戶戶都燒上煤餅了。娘說是好東西吃多了,人的嘴變刁了。
到了晚上,待灶屋里一切收拾停當,娘還要在灶頭插上點燃的香,在灶門前燒上幾張草紙,跪在灶門前默默的念叨。我問娘,娘說是拜祭灶王爺。灶王爺是誰,為什么要祭拜,娘卻說不清楚。我去問爹,爹說娘是文盲,迷信,要我別打聽。
后來,讀書了,才知道灶王爺的來歷。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四要上天庭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既然是神,掌管人的吃喝,還能上天庭,就一定要敬重,要祭拜。后來,就演變為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的儀式,成為一種風俗。范成大還寫過一首《祭灶詩》,詩中有“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之語,看來拜祭灶神應該是男人的事,想來娘是弄錯了,越俎代庖,難怪爹不高興,在背后說娘的壞話。
這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隨著爹娘的相繼去世,我也成了一個真正的小市民。一些傳統的節日,對我而言,只不過是一個時間概念而已。節日的習俗,本來就不大清楚,現在就更加模糊了。我們這一代人尚且如此,不知道下一代人會怎樣。
習俗這東西,其實是一種民族文化的沉淀,寄托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過去,提倡移風易俗,倡導者的本意是好的,希望移易惡習陋俗,只是執行者們將問題擴大化了,視一切習俗為封建迷信,必欲消滅而后快。可習俗的衰亡,必將造成民族文化的斷裂,走向沒落。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的民族,衰落甚至消亡是遲早的事,結果是非常可怕的。現在官方提倡節日文化,就是要撥亂反正,以延續民族的血脈,復興我們民族,這是個大好事,也是個大幸事。
臘月二十四,是小年,應該慶祝慶祝。我該給在異國他鄉打拼的女兒打個電話,告訴她:臘月二十四,是小年。提醒她,千萬別忘記了。
小年的散文 篇5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與縮影,歷史悠久,一直傳承著,深受人民喜愛的節日,值得我們贊美。
春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一直延續到現在,可謂經久不衰,而且被國家列入文化遺產,加以弘揚光大。春節,細心的品味,是推陳出新的時段,一年四季輪回的過程。過去的時光令人難忘,新的一年,充滿希望,令人向往。
春節的來歷久遠,查閱資料,西漢就有過年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流逝,春節的元素不斷翻新,年的韻味十足,令人難以割舍。不管怎樣變,中心主題不變,只是形式有所轉變而已。最早的傳說,“年”是一頭兇獸,每年到除夕之夜光臨人間,殘害生命,人們十分恐懼,紛紛采取不同形式,如張貼紅色對聯,燃燒爆竹,驅逐“年”獸,步入新的一年。這是流傳千古的過年佳話。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年的認知不斷深入,表達方式隨著時間的延續花樣百出,過年的時間前后時間有所改變。有的是吃了臘月初八的粥,新年的氛圍就漸漸濃郁起來。有一句順口溜說:“孩子孩子,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側面說明了年的氛圍來到了,生活要改善了。后來人們以臘月二十三小年為準,確立新年到來。小年這天要祭灶,恭送灶王爺及諸神上天堂,正式拉開過年的序幕,進入迎接新年的核心內容。每天忙忙碌碌的,張羅著年貨,從內到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均在年節籌劃中。優良傳統之一,即室內室外清理大打掃,讓廳堂煥然一新。鮮紅的對聯,斗大的“福”字,烘托著新年的韻味,洋溢著新年的`風采。紅紅火火過大年,是每個華夏子孫的共同心愿。
小年拉開新年的序幕,吃麻糖,送灶王爺上西天。這個形式非常隆重,老年人要帶著一家人誠懇的禱告,恭送灶王爺及諸神回天堂述職,讓灶王爺多說好話,確保日子越過越好,一年比一年強。從這一天開始,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沉浸在年節的氛圍中,張羅著過年。要是按過去的習俗,每一天都一個說法,而且有不同特色。
小年到了,大年隨之而來,用一年的碩果慶典新年的到來,辭舊迎新,萬事大吉!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積蓄能量,再接再厲,奮勇向前,為明天的美好生活揚帆遠航。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每天的生活于過年相差幾天,天天白面大米,山珍海味不斷,可謂,有錢要什么有什么。但是,春節來臨,好吃好喝的食物多的很,一定要注意身體哦!可不能太貪杯,喝了酒開車,那是違法行為!
小年的散文 篇6
臘月二十四,很多地方都興過小年,人們常常以豐盛的酒食來拉開春節序幕。而在我的老家,鄉民從來就不知道有小年之說的。只是到了這一天,基本上是家里人弄點粉絲、腐竹之類,隨便煮兩碗菜去拜灶君,俗話說叫“謝灶”,以感謝上天恩賜的吃食,并祈求來年五谷豐登、灶頭香潤。由于這種儀式簡單而不事張揚,人們對內地隆而重之過小年的習俗則一無所知。
我第一次知道外鄉人過小年,還是在廣西。記得那年我們部隊調往邊境駐扎,連隊就住在寧明亭亮鎮的一個小村莊里。一天的中午,司務長跑來報告,說村里的老鄉送來了一頭土豬,我們說不要,他們就在炊事班七手八腳的把豬殺了,說是隊長交代的,一定要殺頭豬,好讓連隊也聚聚餐。
因“事態嚴重”,我馬上去找生產隊長,問他這是干嘛啦?連隊住在村里面已經給老鄉帶來了很多麻煩,況且群眾的生活也不富裕,你們卻還要給我們送豬,這算是那家子的事啊?隊長卻解釋說:今天是農歷的二十四,按風俗是家家戶戶不管環境好壞,都煮上菜肴過小年,連隊也應該加加菜。我說,我們是部隊,從來不興過什么小年,就是過大年,這頭豬可不能收哇。隊長則說,弄頭豬給連隊,這是村民大家的意見,因為這兩年來,由于邊境不斷受到騷擾,我們的日子也過得很不踏實,現在部隊來了,我們能安安心心的過個春節,大家從心里頭高興,這頭豬也不大,你們不收也得要收,不然的話你們自己去跟村民說。指導員老幺看到這情形也沒了轍,畢竟豬已經殺了,就跟我說,還是先收下了再說吧。當時的情形不妥協也很難辦,最后我只好跟隊長說,你們熱情擁軍是理解的,但現在村民生活不容易,我們也是看到的,一定要下不為例。隊長則笑容可躬的說:僅此一次,僅此一次。
其實當時調到邊境一帶的部隊很多,地方的供應已經趨于緊張,這段時間來,連隊的伙食也就是買到什么就吃什么,確實不能算好。當天下午,我們交代司務長就用這頭豬弄頓好菜讓大家嘗一嘗。果然,經過炊事班的精心炮制,那一頓的小年飯確實搞得不錯,而用土豬燜出的紅燒肉更是其香無比。它是我們進駐廣西邊境以來的第一次聚餐,但這頓飯卻讓我知道了,在遙遠的他鄉有很多地方是有過小年習俗的。
能聚一次餐,吃一頓肉,大家都是很高興的。只是這頓飯之后,我的心里總覺得欠了老鄉一筆賬,而日子越近年關,感覺就越強烈。只是幾天來部隊更換裝備的工作很緊,這件事,我只好跟老幺說,讓他想個什么主意來處置一下。
這一天,我跟了無線班出去訓練,目的是要去看看新更換的電臺其通訊效果如何。我們走出駐地不遠,便見一片開闊地的對面有多座拔地而起的石頭山,在我們贊嘆其風景秀麗的同時卻也看到,山的上面隱約散布著有六七個小白點,當初大家對此也并不在意,后來不知道誰的眼尖,說那白點是移動的,當我拿望遠鏡來看時,才知道是幾只散落在山崖上的羊。安常理來說,應該是不會有人在那種石山上放羊的。
回來之后我就去問村里的老鄉,說我在那邊的山上看到了一些羊,不知道是誰家的?他們則告訴我,這山上有羊已經幾年了,沒有人知道是從那里來的。我說既然羊沒有主,為何沒有人去抓它呢?老鄉說曾經有人去抓過,可是在那石山上,人是跑不過羊的。
嘿,這一下我的心中已經有了數,我決定用我們的辦法去搞一次捕羊的行動。
次日上午,我讓無線排長帶來三部電臺,再從有線排抽了幾名“飛毛腿”,并找來了繩索竹杠等,準備向石頭山出發。
出發之前,我對著這小分隊說:今天的訓練科目:“抓俘虜”。地點:石頭山。任務:三個。方法:迂回包抄。具體由八班長張克抗組織實施,要求:注意自身安全。大家明白了沒有?在聽到“明白啦!”的回應后,當然是立即“出發!”了。
這些兵能干我是知道的,但途中我還是要反復的提醒他們,安全是第一位的,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如果大意了,為了幾只羊而摔傷了人,那我們就要出大新聞啦!
人在山中時,確實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我們在山下一個便于觀察的地方,用電臺指揮著山上的夾擊行動,很快就傳來了讓人興奮的消息,“抓到一只”;未過多久又傳來“再抓到一只”;最后,當聽到“任務完成”時,我讓電臺呼叫他們下山注意安全,并交代把抓到的“俘虜”押回炊事班后,便回去等這些勇士們的歸來。
羊還真的不小,每只足有六十斤以上。我讓人把最大的一只給隊長送去,就說連隊弄到了幾只羊,奉命送一只給他們過年。之后我交代炊事班,除了留一大塊給在前沿值班的人員外,其余的盡量弄點花樣,讓大家開一開羊葷。
山羊肉的味道不錯,戰士們笑逐顏開是必然的。只因這次行動的成功與電臺相關,進餐時無線班長張宇楷便湊過來說,這功勞應該歸他們。我說,你們嘛,確實非常重要。但最值得表揚的還是炊事班,要是今天沒有他們,這些好東西就要吃生的啦。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你一下,羊肉是一種挺溫補的東西,如果今天碰巧你還吃到了羊外腰,晚上果然還真睡不著覺的話,是不關連長事的。
那一晚,我心里是極度高興的'。因為這一次行動,它既給連隊改善了一次伙食,同時也解決了我心中的一個難題,是兩得之舉。不然的話,部隊節后一行動,我們或會永遠欠了老鄉一份情。
幾十年后的今天,廣東的習俗依然沒有改變,人們還是只知“謝灶”而不興小年的。正因為其不興,往往會讓人臨近年關就會對遙遠的邊境產生莫名的思念。而這種思念也促成了很多人前往舊地重游。就兩年之前,佛山的老兵組團到邊境去拜祭英烈,而連隊的戰友立英與及洛良、冬青他們,便特意到戰前的駐地去看了一回。雖然幾十年后的小村莊已經物是人非了,但村里的老鄉們還是把當年部隊的進駐引以為榮。由于占領進攻出發陣地我們是深夜冒雨拔營的,急速中亦遺留下了一些如小板凳、鋁盆等在老鄉家,而他們卻在之后的幾十年中,把這些小物件當成寶貝而珍藏著。在交談之中,村民們還依稀記得起當時連隊一些官兵的模樣;而相互之間在閑話當年時,往往也會見到他們眼中有淚光在閃動,其激動是溢于言表的。可見,對那一段日子的鐘情并非只是我們這些大兵才有,它在當地村民的心里也是根深蒂固的。
而那一回,我因事未能前往,便拜托戰友們帶一幅“魚水情深”的字畫去送給當年的住戶,以作為友誼之紀念。而為此畫熱情揮毫的則是中國書法協會會員馮才基,他也是從硝煙中走下來的越戰老兵,他那剛柔相濟的潑墨特色,也正合了我們送匾的原意。
小年的散文 篇7
娘家有個習俗叫:過小年。
小時候,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奶奶就告訴我們:今天是臘月二十三,窮人過小年,也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聽奶奶講,過小年是從皇宮里傳出來的習俗,老輩子啊!皇上要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祭拜灶王爺,要蒸年糕或大黃米黏干飯,把灶王爺嘴粘住,怕他見了玉皇大帝說人間壞話。后來民間百姓也學著過小年,祈求灶王爺多為自己家說好話。
兒時記憶中,過小年這天,天還沒亮,父親就起來做小年飯菜。
家鄉有個說法: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女人不許上灶臺,怕驚擾灶王爺上天,理由是:女人長年累月在灶臺上,燒火做飯有很多事情,讓灶王爺不滿意。所以早上這頓飯,女人不許做,必須得家里男主人下廚房做這頓飯,做熟后由他在灶臺前祭拜灶王爺,送他高高興興去天庭面見玉皇大帝。小年飯要在天亮之前吃完,晚了就會耽誤灶王爺上天吉時。
這頓飯對男主人而言,是考驗他廚藝的高低,一個艱巨的任務。山區家家男主人會做小年飯,他們的成年禮就是學做小年飯,將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一家之主。其實做小年飯的食材,頭天晚上女主人都準備齊全了,連燒的柴火都抱到了灶堂前,這樣男主人做飯時就得心應手了。
我家人口多,奶奶、老叔、父親,再加上我們兄弟姐妹六個,十幾口人,要做一大盆飯菜。
小年的頭天,奶奶把豆腐做好,一半打成小塊放到蓋訂上凍成凍豆腐,另一半放到瓷盆里用都漿泡上,留小年早上蘿卜絲燉豆腐用。到了晚上奶奶很晚才睡覺,在鍋臺前把高粱米和大黃米分別放在瓦盆里用溫水泡上,便于煮飯時米愛熟,豆腐打成小塊放到蓋訂上瀝水。蘿卜絲也用擦層擦好放到瓷盆里,不能放到瓦盆里(蘿卜絲放到瓦盆里,隔時間長了會變色的),這樣父親第二天早上做小年飯時,就一氣呵成了。
父親做飯時,奶奶就躲在屋里不敢露面,怕灶王爺不高興。做飯時大人孩子不準大聲說話,要是驚擾了灶王爺不得了!家里小孩子可以到灶臺前去看做小年飯和祭拜灶王爺的過程。
我清楚地記得,在我七歲時,父親做小年飯,我追著他看熱鬧。父親把鍋里水燒開,把大黃米放到鍋里,用鐵鏟在鍋里不停地鏟,等米熟了就用笊籬,把米撈到瓷盆里,然后在把黏高粱米放到鍋里煮,同樣用鐵鏟不停地鏟,等米熟后也用笊籬撈到瓷盆里。把米湯倒到盆里,把鍋刷干凈后,灶堂里添上小火,然后再把高粱米鋪在鍋底,大黃米倒在上面,在鍋邊上輪上半飯瓢涼水,蓋上鍋蓋,添上一把谷草就不燒火了。
父親說:“黏高粱米鋪鍋底寓意“高粱高粱高粱,日子過得像高粱一樣紅火!大黃米寓意:皇糧,家里子孫來年吃皇糧,光宗耀祖!”
接下來就是在西鍋里熬蘿卜絲豆腐,首先把鍋燒熱,放上豬油,加上蔥姜蒜碎末,往鍋里放半盆熱水,倒上蘿卜絲,倒上豆腐塊,撒上鹽、花椒面,蓋上鍋蓋,還把鏟子放到鍋邊上,熬蘿卜絲有個講究,不能把鍋蓋蓋嚴實,得漏氣,要是悶住氣,菜就是苦的。燉豆腐不能用大火,要小火慢熬,才好吃。菜十幾分鐘就熟。
等菜飯都做好后,父親就把貢品擺到灶王爺那,我仔細看過:一碗大黃米黏干飯、一大碗蘿卜絲燉豆腐、一壺白酒、三雙筷子。在香碗里點上三根香,又在灶火門前燒一疊黃錢,父親還對準灶火門磕三個響頭。然后恭恭敬敬地說:“灶王爺如親爺,大黃米黏干飯勝仙丹,蘿卜絲豆腐變鑼鼓,敲鑼打鼓送灶王爺通往天宮路。灶王爺你吃飽喝足,黃錢裝滿錢兜兜兒,精神抖擻上天嘍!見到玉皇大帝好事記清,壞事化成風,下界帶來好事,來年家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父親說完這段話,就把前門打開,端著香碗來到院子里,把碗舉過頭頂說:“送灶王爺上天嘍!”然后就把香碗放到了原處,對奶奶說:“媽,出來吧!灶王爺上天了!”
奶奶聽父親這么一說,就笑著走出來。把父親的`圍裙解下來系在自己腰里,開始張羅吃飯。
父親大聲喊:“小將們開飯嘍!”聽到喊聲,我們個個連蹦帶跳的跑出了屋,放桌子的、拿筷子碗的,一擁而上。眨眼間飯菜擺上飯桌。可盼到吃飯了,一個個眼睛把飯碗都快盯出窟窿了!
別看菜飯已擺好,不能立刻就吃,父親還教我們背一段關于小年的民謠:“臘月二十三,窮人過小年,大黃米黏干飯桌上端,蘿卜絲燉豆腐吃得肚皮往外翻!灶王爺歡歡喜喜上了天,玉皇大帝面前獻吉言,來年福神、喜神滿人間!”
父親說完了奶奶還要補上幾句:“過了小年呀!咱家日子就靠灶王爺這個老神仙保佑了!希望他老人家早去早回吧!”她說完才讓我們開始吃飯,當第一口飯吃進嘴里,我們的口水快垂涎三尺了!飯桌上我們鴉雀無聲,只聽見吧嗒嘴的聲音。
奶奶一邊吃飯,一邊忙著給我們添飯。吃一會兒還端著飯碗,去看看鍋臺上的貢品,怕野貓來偷饞。貢品要是被野貓偷吃了,來年家里會鬧饑荒,糧食吃不到過年。
奶奶說:“小年早上不讓關門,門關上了,灶王爺在天上能看見會生氣的,就不回來了。家里沒了灶王爺,禍事就不斷,也是對他不尊敬!”為了表示對灶王爺的誠心,奶奶這頓飯吃不踏實,哥哥和老叔想替她看著貓,奶奶說:“孩子不能代替大人看門,哪家孩子看門就是寓意:家里沒有主事之人,不吉利!是在詛咒主人之意。”聽她這樣解釋,哥哥和老叔嚇得不敢在提看門的事了。
吃過小年飯,家里要掃房、打掃院子、給姑姑和姑奶奶家送豆腐。總之,過小年的排場和過大年差不多。
兒時過小年這個喜慶日子,給我留下美好的回憶!
時光飛逝!每到小年到來時,就想起飯桌上我們一群孩子像餓急了的狼似的,搶著吃小年飯的傻模樣!想起奶奶拖著三寸金蓮小腳,在飯桌前、灶臺旁看貓守門笑容。父親祭拜灶王爺那神神叨叨的話語,像電視劇里那些鏡頭,在腦海里回放!
兒時的小年多么令人留戀,童年已化作縷縷炊煙飄向遙遠的天邊!
小年的散文 篇8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愿望卻是一致的”。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
具體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臺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后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新年后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于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祭灶節實際是中國古代世俗社會秩序的一種反映,表現普通人對皇帝及其基層官員的恐懼,以及對基層官員賄賂的風氣,所謂“瞞上不瞞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員賄賂好,皇帝不會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小有觸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懲罰。
小年過后,就開始了過大年的準備:
掃塵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寫春聯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小年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討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麗集)
小年的散文 篇9
你好,小年!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我們這里把它稱作小年。每到這一天,心里總是暖暖的。沐浴著初春的燦爛陽光,看著微信里發來的妹妹慶生圖片,心里更是感到溫暖。總是忍不住說聲“你好,小年”,總要想起曾經過的小年。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每到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就要忙碌起來,開始準備年貨,一直到以后幾天,陸陸續續地掃房子、磨面粉、做豆腐、做年糕、蒸饅頭、殺豬燉肉、貼對聯、掛燈籠,當然,這一天,我的爺爺、奶奶也不例外地忙了起來。
這一天一大早,精神矍鑠的爺爺很虔誠地祭拜了灶神,然后對我和妹妹說:“你倆要會干活,要不灶神就去玉帝那里說你們的壞話了。”小時候因為父母上班,我和妹妹就被送到農村老家,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聽了爺爺的話,我說:“爺爺,我去裝柿餅吧。”
爺爺家在偏遠的小村落,那里的人窮困而質樸。爺爺家有棵高高大大的柿子樹,樹身一個人抱不過來,碩大的樹冠,留出人們乘涼的樹蔭,也遮蔽著一眼水井,汩汩的水流灌溉著爺爺家的菜園。每到秋天柿子樹上一個個紅紅的柿子好像一個個小紅燈籠,引逗得孩子們偷偷上樹采摘,掛滿枝頭的柿子總是因為熟透掉下來,善良的爺爺看到偷偷上樹的孩子只是喊一聲,從不訓斥。爺爺、奶奶每年把摘下來的柿子去了皮放到房頂上曬,從秋曬到冬,直到一層白白的霜掛著,好吃極了。
爺爺讓我和妹妹把散放著的柿餅裝到袋子里,他跟奶奶去打掃屋子。小小的柿餅很是誘人,我倆很是認真地裝著。一會兒,5、6歲的妹妹說:“我吃餅!”“行吧。”我挑一個給了妹妹。正吃著,奶奶、爺爺過來了,裹著小腳的奶奶急急地走到妹妹跟前:“你這孩子,柿餅等著過年吃呢。不能吃了啊!”妹妹的淚水在眼眶轉著,沒有掉下來。爺爺說了句:“啥時候吃不是吃啊,快點拾掇,該掃這個屋了!”就出去了。
小年的上午打掃房子。爺爺家是個四合院,每個方向的房子都要打掃,這個工程很大。后來爺爺讓我們出去玩。小年里家家戶戶忙著,出來玩的小伙伴也少了。我和妹妹來到村里南邊的小河旁,山擋著的一面結著冰,西邊有陽光的一段,水嘩嘩地流著,陽光暖暖的真好!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溫暖!一會兒,妹妹說餓了,我們就回去了。回到家,只記著爺爺、奶奶揮動著頂上綁著笤帚的長長的竹竿,頭上的毛巾一層塵土。聽到說餓了,奶奶說,正忙著,看看鍋里有吃的沒,有的話你倆吃吧。我到灶臺邊,掀起大鍋蓋,哇,有窩頭!給妹妹往窩頭里滴了幾滴香油,放了點鹽,妹妹香香地吃了起來,記不清爺爺奶奶吃飯了沒。
小年的下午還是忙。奶奶要磨面,爺爺要磨黃豆。拿出泡好的黃豆,爺爺、奶奶先煮了點,給我和妹妹吃。“柿餅不多,過年來人要用;吃點黃豆,挺香的。”奶奶一邊說,一邊慈愛地看著我們。爺爺家還有圓圓大大的'磨盤。農村人家每每沒了面粉,總要牽來小毛驢來磨。每年的小年先要磨出米面、白面,等待以后做攤煎餅、炒茶面、蒸饅頭等面點用。奶奶牽來毛驢,給它蒙上眼,毛驢就一圈一圈地拉起磨來。碾磙轱轆地響著,奶奶讓我看著驢、趕著驢,不讓它偷懶,她把磨出來的面拿蘿篩過,沒碎的再放到碾盤上磨。她顫巍巍的小腳來來回回走著,忙個不停。一直到太陽落山,米面磨好了。等我們回到家,爺爺還在磨黃豆,妹妹在一邊看著。磨黃豆的是個小磨盤,爺爺一邊推著磨桿,一邊把黃豆一勺勺陸續放到磨的中間洞里,我走過去幫爺爺推磨桿,磨細的豆子從碾盤里頭流出白白的汁。爺爺一邊加著豆,一邊說:“等著吃香豆腐吧。”滿足、幸福的神色洋溢在他的臉上。我知道,爺爺會做豆腐,等到明天,不知道爺爺用了什么魔法。就變成了一筐整整齊齊的豆腐。等做好了豆腐,爺爺也會掰下一塊剛做好的、熱氣騰騰的豆腐給我吃。那豆腐的香味兒,至今還留在我的嘴里。
忙完時,天已經大黑了。我和妹妹都吵著餓了。“真累啊,咱湊合吃點吧。”奶奶剛說完,猛然說道,“哎呀,今天是二妮的生日啊!你看看,你看看,不讓孩子吃這,不讓孩子吃那,真是!”說完,去灶邊忙去了。
“哎呀,真是啊。”爺爺也哈哈笑了,我和妹妹聽了,也都跟著笑起來。
四十多年過去了,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小年,我妹妹的生日!年末歲尾,人們帶著喜悅,備著年貨,有的是幸福和快樂。看一看嶄新的衣服,吃一吃嘗不盡的食物,誰還會為招待客人發愁呢?誰還會為吃不上飯有顧慮呢?我的奶奶和爺爺離開人世也已二十余年,曾經的艱難,現在都已過去;曾經的不易,都已成昨天。初春的柳枝已經泛綠,帶著嫩嫩的黃色;湖水結著冰,遠遠望去一片白色。然而,轉過一個彎,有陽光的地方湖水都已融化,原來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溫暖。春天真的來了!
小年,你好!妹妹,生日快樂!
小年的散文 篇10
二十三,洗燈盞。這是我們這里鄉間的習俗,究竟始于何時,由何人所首創,我也不得而知。要想弄明白,恐怕得去請教民俗專家了。
臘月廿三這天是傳統的小年,是送灶神的日子。灶神就是灶王爺,是一個比芝麻大不了多少,小的不能再小的神了,大概和弼馬溫是一個級別。相當于天庭配到每家每戶的“蹲點干部”,和我們現在精準扶貧的結對子干部差不多。坊間傳說,每家每戶的灶頭都有一位灶王爺。在舊歲逝去前夕,灶王爺要上天稟報蹲點人家一年的善惡,以供玉皇大帝決定賜福或降災時抉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灶王爺要回單位親自向領導述職,如實地匯報每家每戶一年來的所作所為,給相關領導提供決策依據的可行性報告。要到正月初四才能回來。聽爺爺說,送灶時要讓灶王爺吃些麻糖,這樣就可把他的嘴糊上,不讓他在玉帝面前說三道四,報憂不報喜。也好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我問爺爺,糊上嘴巴不是連好事也言不成了嗎?上天以后,麻糖就吃完了,是怕他在路上遇到別的神時瞎說。爺爺這樣解釋說。末了,爺爺還不忘加上一句,臨行時還要給灶王爺喝點酒,暈暈乎乎的,走起路來也不乏困。我暗想,這不就成了一個糊涂神了嗎,要是在路上像隔壁的換生大叔一樣耍起酒瘋來,連女人孩子都得躲到羊圈里。要不像村東頭的光棍劉四一樣,一喝醉了就躺在村外的溝渠里,十人五馬找不見,還是打伴子的小羊倌偶然碰到叫醒的。耽誤了正事咋辦?…....
從這天早上開始,送灶的爆竹一響,家家戶戶就異乎尋常的忙碌起來了,除了吃奶的孩子和坐月子的媳婦,幾乎沒有閑著的人。連我們這些半大孩子也手忙腳亂地幫大人們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兒。但往往是好心干了錯事,幫倒忙的時候居多。年愈來愈近了,年前一系列最后的準備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有點像現在的春節聯歡晚會的彩排的意思。人們都緊張而有條不紊地做著最后的沖刺,力求把該干的活兒都干好,該準備的東西都準備好。于是乎打掃院落的、粉刷家的、寫春聯兒的、糊窗花兒的、炒瓜子的、洗護里的——我們對被罩的叫法、蒸年糕的、炸麻花兒麻葉兒的、炸豆瓣兒的、煮豬頭蹄兒的......。一時間,小小的村子男女老少鄉齊上陣,鍋碗瓢盆一起動。東家向西家借蒸糕籠屜,西家向東家借燒肉的鐵叉,房前的給房后的送上一碗現炸糕,房后的給房前端了一碗燒豬肉。這些跑腿的活兒,理所當然地有我們孩子來具體完成。但只要空閑下來,我們也會零零星星地響幾個鞭炮,那鞭炮聲在干冷干冷的天氣里炸開,像偌大房子中的一豆燈光,顯得空曠而又微不足道。有時為了響聲再大一點,我們干脆把鞭炮扔到空鐵桶里,尋求刺激。空氣里就散漫著幽幽青煙和火藥的香味兒。愈來愈濃年味兒從各家各戶鮮艷的窗花兒里,從左鄰右舍油炸的年糕里和燉肉的幽香里,也從我們孩子手中炸裂的鞭炮聲里飄了出來。簡直就是五彩斑斕、香味濃郁的流動著的交響曲,令人陶醉久久難忘。
我們家最為闊氣的一件事,就是每年小年這天要開“肉窖”。說是肉窖有點勉強,其實就是個雪堆。那時農村大部分的人家過年都要殺一口豬,有當年的,也有接年的。每年的大小雪節氣之間是殺豬的時候,殺豬這天,家人和同村的親戚朋友要聚在一起吃一頓槽頭肉(豬脖頸肉)燴酸菜、莜面窩窩。屠家除了吃槽頭肉外,還額外地多吃吃一快兒“鎖子骨”。我每年都對這塊“鎖子骨”垂涎三尺,但父親就是不讓我吃,原因很可笑,說是吃了“鎖子骨”長大了生孩子會難產。我是男孩子,我又不生孩子,怕什么......當然啦,也要給燙上一壺從供銷社打來的散白酒來招待屠家,就是為麻煩人家表示一下謝意。完了也不忘給鄰居端一碗殺豬菜。最后,留下一些豬下水和膘油,自己吃,或灌血腸;再留一點兒少許的后座兒肉,以備平時待客時用。其余的,不舍得吃,預備過年時支應門戶。于是,就地取材,把這些肉埋在院中的雪堆里,潲上水,凍結實了就是“肉窖”。和現在的冰箱或冰柜是一樣的,只不過更天然環保。我家選在小年這天開肉窖還有另外一層特別的意思,這天正好是我二哥生日,母親去世后二哥就輟學了,在家里是個硬勞力。大哥結婚有孩子后,和我們分家另過了,二哥就幫著父親,承擔起照顧弟妹的重擔。每到這天,我就對二哥羨慕的'不得了,甚至還有些嫉妒,心里酸酸的。瞧瞧人家這生日,又能吃豬頭肉、又能吃豬蹄兒肉、還能啃排骨。多有福氣!再想想自己的生日,八月秋忙累得灰頭土臉,腰酸背痛。慢說吃肉,油水也不多。
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燈籠。從小年這天開始,每家每戶都要在晚上把燈籠掛出來。白天,女人們就趕著糊燈籠,成了不時之需當務之急。于是女人們就放下手頭的針線活兒,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地干起這活兒。雖然也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但她們都做得很是認真,一絲不茍不敢有半點馬虎。仿佛糊的不是燈籠,而是荒寒寂寞的歲月里,心中的不可放棄的希望。她們手中的那些個花花綠綠的紙,又何嘗不是渺茫的希望中,美麗而多彩的憧憬呢!只有在這一天,一年中家里院外忙得披頭散發不可開交的女人們,可以奢侈地吃上一頓不是她們自己親手做的飯,雖然是淡了點兒或咸了點兒,但都不那么重要了。只有在這一天,她們才會像個地主婆一樣享受片刻。平日里洗衣做飯、掏灰挖火、打炭拾柴、打豬喂雞的勞累和對男人們的種種抱怨,這一天都煙消云散既往不咎了。光景還得湊合著過,日子還一天一天長,她們絕大多數都選擇了勤勞,選擇了堅強,也最大限度地選擇了委屈和忍耐。大部分的燈籠是用較細密的白麻紙糊的,上面再粘貼上一些彩色的條穗。也有用一種彩色草簾子紙糊的,還有用透明的玻璃紙做的,極個別也有裝上玻璃的。燈籠的形狀也各異,有圓柱形的、有五角星的、有扁球狀的、有正方體的、有長方體的......。那時農村沒有電,燈籠里點的都是煤油燈。小年的晚間家家戶戶都要燃放爆竹,爆竹熱鬧了一番之后,漸漸地稀稀拉拉的了。隨后,就鄭重其事地把燈籠掛在各自的屋檐下。我曾問過奶奶,為什么小年晚上要掛出燈籠?奶奶說,怕灶王爺天黑迷了路,給他照個亮光。我恍然大悟,但終究還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紫色的夜幕,像口大鍋把小山村扣得嚴嚴實實的。天上高遠而繁密的寒星眨著眼睛,幽靈一般。偶有流星劃過,拖著長長的尾巴,瞬間滑過了天幕。間或傳來幾聲狺狺犬吠,夾雜著孩子們捉迷藏的聲音。這聲音仿佛是從地里鉆出來的,顯得深不可測。這聲音緩緩地融化在蒼茫的夜色里,把小山村襯托得更加神秘而寧靜。每家每戶那懸掛著一盞盞燈籠,發出微弱的光。有的蒼白,有的緋紅,有的淡綠,有的橘黃……這些五顏六色的燈籠,參差地點綴在整個小村莊,給寂寞清冷的寒夜帶來一片久違的溫馨。
小年的散文 篇11
期待已久的20xx年的第一場雪終于來了!早上九點多點,我大呼小叫地爬出溫暖的被窩,全沒有以前的戀戀不舍和懶惰倦怠!
我欣喜若狂地忘記了自己的年齡,我像回到了兒時的頑劣,臉都顧不洗跑出門外,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我的身上,好舒服啊!
我仰起頭,雪花落在我的臉上,我和雪花做著迷藏,大口哈氣地吹開它,又長大嘴巴去接住它。院子里空無一人,新年的腳步把他們都不知道逼到哪里去了。無人分享我的快樂,我有點失落。
雪花呀,下吧下吧,下得再大些,讓我堆個雪娃娃。
我回到房子,高高興興地開始了洗漱。今天我要帶著相機出門,到公園里拍雪景,到湖水里踩冰,我要盡情地享受這難得的快樂,我要把這種一個人的快樂發揮到淋漓盡致!
等我收拾停當準備出門時,剛才的雪花突然間不見了。好生奇怪的我東張西望,生怕它躲在某個角落。然而雪花確實沒了,地面上連潮濕的影子都沒有!
突然間,我想罵人!老天爺這不是在捉弄人嗎?你自己放個屁帶出了幾點雪,卻讓我空歡喜,真是戲弄嘲弄玩弄人么!
怏怏郁悶之時,我還是決定開車出門。坐上車,居然不知道開到哪里?西安的交通堵塞嚴重,道路標志混淆不清,進城開車還不如坐公交。我把車停在路邊,決定坐公交車去省體育場年貨一條街轉轉!
其實,嚴重貧血的我最怕坐車,心里的恐懼會使暈車更為嚴重,但開車不暈,也許這就是不懂享受只會勞作的命,無論再遠的路程再困再累再熱,我都必須自己親自開車。
擠上公交車才發現里邊的人擁擠不堪,我怕自己踩了別人,就抱著門邊的一根立柱不敢動,在別人擠死擠活地簇擁中我小心翼翼目不斜視專心致志地堅定著自己可憐的位置。
車里邊的空調溫度很高,習慣了寒冷的`我沒有福分享受這樣的待遇,搖搖晃晃的難受使我頭暈目眩地快要死過去。一位大娘可能看到我的臉色不好,給我讓座,我連說聲謝謝的力氣都沒有,只是給老人家搖搖手,閉著眼睛給她強行擠出一絲微笑,算是無奈的感謝!
朋友打電話聽出了車里的吵鬧,知道我在玩命地擠公交,心疼憐惜的他怒發沖冠地吼著我下車,我頭重腳輕地下了車,頭暈得寸步難行,只好旁若無人地坐在路邊。
陣陣寒風吹過,我逐漸好多了。看一條長龍般的汽車和黑壓壓的人群,我知道:年,真的來了,而且今天是臘月二十三,祭灶的小年。一大早,朋友就給我說,龍年有閏月,買十三個燒餅,月月有吃的!
一位高中的女同學也提醒我:“今天祭灶,你烙餅子一定要弄單數,今年會添人的....”我笑了,我有灶嗎?還用祭嗎?我自己都活不了,還能添誰呢?
今天小年,一平給關心我的長輩牽掛我的老師和理解我的朋友拜年了,祝大家龍年圖騰幸福吉祥平安快樂!
小年的散文 篇12
今夜,瑞雪紛飛,耀眼的雪花照亮了游子回家的路。今夜,寒風依舊,呼嘯的北風召喚著游子思鄉的心。今夜,爆竹陣陣,那響徹天際的鞭炮聲正宣告著新年即將到來。
久久徘徊在窗前,我思緒萬千。 這一年就這樣即將被翻過,在這個午夜,為自已泡壺心靈的咖啡,拌上幸福的蔗糖,細細品味著這一年的辛勞與收獲。苦澀的感覺彌漫在心中,卻在唇齒間留下了絲絲甘甜。
這一年里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也走過了很多彎路,風雨兼程中感覺自已在漸漸的走向成熟。途中的我經歷過失敗的痛苦也體會過成功的喜悅!我曾哭過笑過也孤獨無助過。曾經不只一次的問過自已,遠在他鄉,漂泊在外,整天的奔波究竟是為了什么?揮灑汗水和淚水的'同時,我也一直在苦苦追尋著答案。
朋友總會問起,這樣的生活,你幸福嗎?快樂嗎?我無從回答。每個人對幸福對快樂的定義都不盡相同。心中有愛,必感其樂!也曾想過要擁有三毛筆下的快樂,其實無論我們多么疲憊,也可以每天試著去吃一顆糖,然后灑脫的告訴自已---今天的日子,果然也是甜的!
在這個夜晚,終于可以卸下肩上沉重的背包,抖落掉滿身的泥濘,輕松的呼吸一下過年的味道了。整理好行囊,帶上思念,帶上祝愿,再捎上這一年的日日夜夜!過了今夜,我們和家人團聚的日子就會越來越近了!心中的牽掛再也不會輕易的被風吹散。就象歌詞中唱的一樣,想家,真的好想家!家是我們永遠的根!因為遠方,有我們的父母親人在翹首期盼!
因為遠方,有生我育我的家鄉故土在傾訴衷腸!無論我們在外飄泊多遠,無論是否走遍海角天崖,我們依舊會記著回家的路!依舊會想著家鄉的那扇門!很想再聽聽那熟悉的鄉音,很想再喝口故鄉的山泉!縱使自己早已不再年輕,手上也早已起上了厚厚的繭子,但是在父母親人的眼里我們依舊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永遠象只剛放飛不久的風箏,那無盡的思念和一聲聲的叮嚀串起了堅實的長線,越過千山萬水,線的一頭牽在我們的手里,另一頭卻系在父母的心上!
今夜,愛在心中。因為有愛,所以我寧愿付出所有。在這個下過雨的冬季,我將心情放飛!用盡一年的拼搏點燃心中的渴望,讓曾經淋濕了的心情變幻出燦爛的煙花綻放在這迷人的夜空,去點亮遠方親人思念的夢鄉!
今夜的我,注定無眠!
【小年的散文】相關文章:
小年經典散文08-18
描寫過小年的散文09-29
小年夜優美散文(精選5篇)08-24
什么是小年北小年南03-03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區別02-29
小年節日由來_小年的歷史03-04
小年的詩句01-16
小年的句子11-02
小年的經典文案04-15
小年的文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