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野菜情結散文
一
準備午休,接到朋友的電話:“喂!下午來我家吃野菜餃子了”。哦,這又在呼朋喚友聚餐呢。大家早早到達,又是擇菜,又是配調料、拌餡兒、和面兒,除了交流玩耍還可以互展廚藝,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追求綠色餐飲時尚,在吃中體味一些樂趣。
每每我們端上一盤野菜餃子或是端上一盤用紅色辣椒油、醋等調料調過的灰灰菜、拳菜或者是蔥綠發亮的人仙苗時,不用督促,光盤政策就會落實得非常到位。面對這些場景,我便不由想起了童年,想起了童年時我和村里大姐、大哥們上山挖野菜的情景。
那時農村生活非常艱苦,每年農歷三、四月份,便是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這時候,人們常常在稀溜溜的玉米糝子湯里煮了很多野菜,或是在很多野菜里拌了一點點玉米面蒸熟就是所謂的蒸菜來充饑。所以,挖野菜便是春季里人們的一項重要的事情。
當春風吹綠了大地,小草發芽,山花悄悄努出苞蕾時,山間和田地里的野菜就露出地面了。
村里的大姐姐、大哥哥們都會商量著:明天我們要去拽菜了。她們所說的拽菜其實就是拽野菜。
拽野菜是見到什么野菜就拽什么。山嶺的陰坡常常有成片的蕨菜,我們家鄉俗稱拳菜,山上的地里常有很多茅谷秧、馬齒筧芽;小溪邊有很多水芹菜;溝渠旁有五味子嫩芽;麥田里有面條菜、羊蹄甲、灰灰菜;山根還有很多野韭菜、金針菜、山小蒜、山丹丹、粘牙菜、葛蘭葉等等。總之是見到什么采什么,沒有專一的種類。
記得有一次,頭天晚上伯叔姐姐和后院的大哥商量好,第二天起早去離家十里外的砭溝采拳菜。伯叔姐姐問我去不去,我當然想去,在我的記憶中他們年年都去,因為我小,跑路不快,他們都不愿帶我。姐姐這樣一說,我滿口應承,她說讓我起早點,要是起不來,她就不帶我了。第二天早上。天剛蒙蒙亮,媽媽起來為我熱了一點剩飯,我狼吞虎咽地吃著,還沒吃完,他們就喊。我丟下飯碗拿了一塊菜饃和他們一塊上了山,因為年齡小,一路幾乎是在跑步追趕他們。好不容易爬上一架山,這時,太陽從東方的山頭上露出了紅紅的臉蛋兒,又向北走約五里的山路,我們已經到達砭溝的山頂了。拳菜就長在下半山的山坳里。我們順著山頂下山。山非常陡,前腳先下去、后腳緊跟上,手要抓住身邊的茅草,距離長拳菜的地方還很遠,大哥哥們就在下面喊:“快來啊,多得很哪,要不走快點,你到這里就沒有了”。我遠遠看見他們在下面彎著腰,快速地拽著,心里很急,越是急,越是怕摔跤,一旦摔跤,那就要滾到溝底了,不說拽野菜,恐怕連小命也保不住。所以,我依然慢慢地往下蹓,姐姐在下面抓住我的胳膊,連拉帶扯把我帶到有拳菜的地方。她教我認識拳菜,說把拳菜歘掉后把斷面在土里捼一捼,這樣拳菜才會保持鮮嫩,要不等到拿回家就老了。我們東一顆,西一株地采著。有拳菜的地方,土層很厚也很虛,有時把拳菜根都踏出來了。姐姐說:“你只要看見有老拳葉的地方,它的根部一定有小拳菜。”我才看見,這是我家做飯點火常用一種穰柴禾,爸爸經常去遠處割柴禾,原來跑這么遠啊!采了好一會兒,還不到籮筐的三分之一,可是因為人多拳菜少,已經沒有了。大哥哥們已經跑到溝底上了對面山上。大姐說我跑不動,我們就不去了。于是重新上到山頂,在山頂的一塊紅薯地里拽茅谷秧。剛剛拽了一會兒,那邊就有人吆喝,不讓我們去他的紅薯地,怕我們摘他們家的紅薯葉吧。我們便從紅薯地出來,跑到了另一家的麥地里尋野菜,籮筐里有了很多的馬齒筧。
不知時間過了多久,只覺肚子很餓,姐姐說把帶來的一塊饃吃了吧。我給姐姐分了一半,坐在山嶺的麥地里吃完了饃。姐姐說已經晌午了,準備返回。返回的路上,看見山洼里有一股泉水,泉水邊的黑石頭上有一叢叢野韭菜。我順便拽了一把。不遠處還有幾株山丹丹花,在春天的陽光下燦然地開著,風一吹,金黃的花瓣隨風搖曳,非常好看。姐姐說:“去挖山丹丹吧,它的根黏糊糊的,很好吃”。我把花兒連莖拔掉,用手挖出了土里白白胖胖的山丹丹,很像現在的洋蔥,在一個小泉水潭里洗一洗,一層一層剝著吃。粘粘的沒有什么味道。并不怎么好吃,但能填飽饑腸,我們仍然在周圍的草叢中搜尋山丹丹花的蹤跡。
記得那次是我第一次跑遠山采野菜,當時可能八九歲模樣。只感到非常累,回家后,那些菜吃了兩天呢。
采集野菜看似輕松簡單,其實是非常累人的。要從西山跑到東山,嶺南跑到嶺北,要爬過幾面坡,翻過幾架梁,半天或一天的時間才能采滿一籃。采野菜的必須眼尖手快、腿腳靈便,所以,村里的大哥、大姐們總怕我們小一點的拖累他們,常常是天不明就悄悄出發了,惹得我們幾個小伙伴羨慕嫉妒恨。
而今,人們吃野菜已不是為了充饑,而是變成了一種時尚。野菜是純綠色食品,是原生態菜類。城里吃膩了大魚大肉的人們,野菜便成了餐桌上的尊崇。有的高檔酒店在數九寒天的季節,也能為客人端上一盤冷藏的灰灰菜或人仙苗,比熊掌鳳爪還受歡迎。居家過日子,隔三差五,能在餐桌上來一盤野菜,一則為了吃出健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在舌尖上吃出童年的回憶。
這就是我們的野菜情結吧。
二
在豫西的令人眼花繚亂、風格迥異的民間小吃中,蒸菜雖然算不上大家閨秀,但它卻以無比的魅力在四季的小吃中誘惑著人們的變換與熱愛,散發著濃郁的鄉土人情。
當春季來臨,山野里的野菜悄悄睜開它們那惺忪的眼睛,伸出它們那嫩柔的腰肢的時候,村里、鎮里的婆婆們、姨媽們便挎著籃子提著塑料袋兒,會深入田間地頭去延伸他們的愛好——采野菜,拌蒸菜。
提起家鄉的蒸菜,那可是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如按時令來排序的話,列在首席的應是白蒿蒸菜。白蒿,學名茵陳,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醫學上介紹它有清濕熱,退黃疸之功效,是預防和治療各類肝炎的上佳良藥。初春季節,正是萬木復蘇的季節,在一叢叢枯黃的蒿桿下,一簇簇白乎乎、軟綿綿的小白蒿長出來了。常言道: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割著當柴燒。人們可不愿意錯過一年僅有一季的良機,紛紛去采它。一來食之可預防肝炎,達到食療之目的,二來更是民俗中的上乘稀餐,誰不愿意嘗嘗鮮呢?尤其是城里吃膩了大魚大肉的市民們,更是要湊湊熱鬧了。
市民們上班沒時間去采,菜市場或街頭有郊區的老婆婆們給他們準備停當的,已摘得干干凈凈,拿回家便可做了。首先將買來的五花肉切成丁子塊放入熱熱的油鍋中炸一炸,炸出多多的油來,再放入蔥花、蒜苗及各種調料,最后放入嫩生生的白蒿,之后將小麥粉與玉米面粉按1:3或一比二的比例渾勻后拌進去,待攪起來散而不泥,不干不濕時,搭入開水鍋蒸半小時即可,那味道的確分外誘人,全家老小保管都爭著品嘗。
第二種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薺菜蒸菜。“薺薺菜,包餃子,我給我那小女一碗子......”這是一首電影插曲。人們都知道薺菜餃子,但對用薺菜做的蒸菜的味道之特別,可能只有家鄉人最明了。若將薺菜與山小蒜搭配,多用玉米面而少用小麥面,用適量的切碎的粉條炒好相拌,做出的蒸菜,吃起來軟軟的、酥酥的、香噴噴、油乎乎,那味道別提多誘人了,連小貓都饞得直流口水。
家鄉有一種野菜叫貓耳菜。其匍匐的根部多含淀粉,蒸著吃面乎乎的,能與蒸熟的土豆比美。每到萬物復蘇的春季,山澗、地頭到處都長出絨乎乎的貓耳菜,人們見了它便愛不釋手了。記得小時候大人們常說“貓耳秧,麥面摻,豬肉羊肉都不換。”可見用貓耳菜做的蒸菜味道是何等的誘人了。
除了上述幾種外,還有茼花蒸菜、槐花蒸菜、榆錢蒸菜、苜蓿蒸菜、胡蘿卜英蒸菜、麻子菜蒸菜等等。他們更是蒸菜家族中的六朵金花。在制作時,配料各有講究,品種不同,風味各異。總之,使你一朝品嘗,留香一季。來年更是禁不住誘惑,不厭其煩地律派著制作的序目。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當秋天來臨,第二茬的薺菜又冒出了嫩嫩的葉片,它們很快成了人們盤中的蒸菜。這種一年二度被人們青睞的蒸菜中非薺菜莫屬。因其它的野菜它們只能花開一季,再饞的人也得等一年才能嘗上一陣子。
嘗不夠的蒸菜香,品不完的生活味。
家鄉的野菜蒸菜,它是民間小吃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吸引著中外游客的濃濃興趣,牽系著游子們的思鄉之心。在年年歲歲的樂此不疲的制作中,它豐富著人們的生活情趣、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追求、綿延著人們對生活的憧憬……
【野菜情結散文】相關文章:
情結經典散文05-09
吃野菜散文06-19
散文剜野菜06-30
桑樹情結經典散文04-23
草木情結散文05-19
小村情結散文05-05
圍巾情結散文06-05
石羊情結散文06-12
草根情結散文06-30
芋頭情結散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