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集讀后感(通用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琦君散文集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 篇1
我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紅的花圃,徜徉于紅葉滿眼的秋山。深邃的山徑中,有著一派肅穆的美,我向往著傲岸于霜風中的秋葉。―題記
一朵歲月的花沉淀著淡淡的紅,靜靜地綻放在精美的封面上,不過瞬間,我便被這份清淡樸素的美深深吸引。于是,我毫不猶豫的買下了它,然而它也沒有令我失望,在悠閑的日子里,每日翻閱幾頁,一種難以言說的喜悅,總能在最快的時間蔓延心頭,我知道,每到此刻,那一個個肅穆端莊的方塊字,就化成了一個個調皮可愛的小精靈。高唱著快樂之歌,于心間跳躍飛翔。
書,向來是我的最愛,而讀琦君的散文集,我就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紅的花圃,徜徉于紅葉滿眼的秋山,一游,便難以自拔。
文中的母親,首先感動了我,有著最巧的一雙手,會包各式各樣的粽子,會釀春酒,會做桂花鹵,會做玉蘭酥,普普通通的東西經過她的手,總能變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她的心靈手巧被鄰居們津津樂道。在琦君的心里,她更是世上最善良的人。她用一顆愛心憐憫窮人,盡她所能幫助他人。她還有一顆最寬容的心,即使是曾經拐她錢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樣,她也不計前嫌,慷慨解難。即便是這樣一位善良的母親,也逃脫不了舊時代的枷鎖,包辦的婚姻,得到的是丈夫半生的冷落。
她用她的一生,教會了作者許多許多,也讓我懂得了應該如何做人……
作者對人生的見解,更是讓我感動萬分,我明白了無論身處何地,只要以客觀的心懷,明澈的慧眼,透視人生景象,那么,無論是贊嘆,欣賞,都是一份安詳的享受。無論人生何時,只要懂得“若要足時今已足”的道理,心間便有一份永久的滿足與幸福。
我愿與這座紅葉滿眼的秋山久久相伴。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 篇2
手中一接到這本《琦君散文》,我就不禁被它的美麗所吸引。這種美來自于它的封面。翻開書頁,我再次被它的美吸引,這種美來自琦君筆下的文字。
輕輕撫過它的封面,只覺這封面有一種素雅的美。輕柔的粉色與淺淡的藍色相互映襯著,幾朵不知名的花正開放,幾只小鳥在花叢中跳躍鳴叫。樸素而優雅,這是我給他的評價。翻開書,細嚼文字中的韻味。琦君用了最質樸的文字,來描述她幼時純樸的生活,或許這便是為什么她的文章看起來那么真誠動人。《琦君散文》的美,不僅美在外表,更美在它質樸的字里行間。
《琦君散文》擁有著一種動人的美,那就是它暗含在文字之中溫暖的親情。一支久久未上發條的母親金手表,它柔和的嘀嗒聲,在已失去母親的琦君耳里,仿佛是母親一聲聲的叮嚀。琦君對母親的思念,藏在了手表的齒輪里,藏在了文章的字詞里;一個小小的盒子里,沉封的卻是琦君與她哥哥兒時互相陪伴的美好記憶。弟弟補好了琦君破損的金盒子,但上天卻又奪去了弟弟的生命,只把琦君痛悼哥哥與幼弟的心,鎖在了這只金盒子中,鎖在了文章的語句中。一個春節,勾起的不是琦君的愉悅之情,而是一股濃稠的思鄉之情。于是琦君把她對故鄉的懷念封在了記憶中,封在了文章的段落里。琦君把她的情揉碎了,注入到了文字之中。正因如此,《琦君散文》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勾起他們的回憶。這種感動人的美,是我從未見過的。
《琦君散文》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封美麗的給親人與故鄉的告白信。它里面記錄著琦君太多美好的回憶,它向我們拼命訴說她對親人、對故鄉的思念,讓人們也順著思念的小船,漂入夢中,漂回家鄉。這本能勾起人思念之情的《琦君散文》,是一本好書,一本美書。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 篇3
最開始了解琦君,是做一篇名叫“粽子里的鄉愁”的閱讀理解。那文章不過也只是寫了琦君小時候過年時母親包的灰湯粽和用粽子幫助乞丐的事。既沒有描寫灰湯粽的外觀,也沒有寫灰湯粽的味道,也沒有特別的修辭手法。與其他華麗的文章對比,簡直就平淡無奇。當時我就在想:這種文章也能放入閱讀理解嗎?
恰好老師的推薦書目里有《琦君散文》,便想買回來一探究竟。結果翻來一看,里面竟全是一些樸實無華的句子。寫父親:“筆挺的軍裝,胸前的流蘇和肩徽都是金光閃閃的帽頂上立著一枚雪白的纓。”寫桂花:“一陣風吹來,桂花就紛紛落在我頭上、肩上,我就好開心。”這種文章,我也寫得出來啊。
更讓我不解的是,琦君寫什么都可以在最后抒發對親人的思念。特別是她的母親。寫新年看燈,回憶起小時候,思念母親。寫酒,回憶起母親泡的春酒,又抒發對母親的思念。也許她花那么多筆墨寫親人是因為她的親人都早早地離她而去吧!她的哥哥在她十歲的時候不幸夭折,弟弟在她二十歲時因病身亡。父母因悲傷加上有病在身相繼去世。琦君因此被同學們戲稱為“客家人”。讀完幾篇文章后,對她本人不是很熟悉,但對琦君的家人,家鄉的風俗習慣和她的阿貓阿狗了如指掌。
思鄉和親人一向都是中國文人寫作的一大主題,而琦君更是把對身邊許多人的思念發揮到極致。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她的文章就像一幅國畫,僅用樸素的黑白,就描繪出一個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國畫不像西方的油畫,花里胡哨,五顏六色的。國畫有的是一種淡雅的美,琦君的作品也一樣。仿佛是用一個小姑娘的口吻在講故事,想到哪說哪。完全不像一個五六十歲的奶奶寫的。我也慢慢能理解為什么如此恬淡的文章也能放入閱讀理解中了。
琦君的散文已有好多篇入選課本。也許老師們是想讓我們學習琦君那種平淡而典雅的口吻吧!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 篇4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筆下的'故鄉,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斷的鄉愁濃得聲聲撕心裂肺,琦君的鄉愁也濃,卻如濃郁的桂花香,多了份從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鄉愁悠悠如桂花香濃郁過后的余香繚繞。
喜歡琦君,喜歡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鄉愁被她用鄰家女孩固執的“但我寧愿俗,就是愛桂花”揮灑出來。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美。善于從中發掘并表現出人所未見,道人所未道,在人們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寫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正如我們一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們就會判斷這是蘇東坡所作;讀"楊柳岸曉鳳殘月”,就認為是柳永所為。我們也可以從“等國奉比,又惹輕愁起”,看出是琦君筆法。
琦君作品的獨特風格是跟她獨特的藝術思考和藝術追求分不開的——那是對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 篇5
最近對長篇小說有些厭煩。冗長的情節像迷宮般曲折。有時提著的心還未放下,又一次聲勢浩蕩的生死離別赫然擺在眼前。這些大起大伏大悲大喜不斷沖擊著我,受不了。我需要一些寧靜淡雅的文章,于是理所當然的,睡前讀物定為《琦君散文》。
初次接觸這個作家是在小學課文《桂花雨》里,如今具體內容已記不真切,卻仍然能在腦海中勾勒出那幅畫面,閉上眼睛就能嗅到撲面而來的桂花香,是淡淡的,樸素且不張揚,一如琦君的文字。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圓潤似光滑的碗底。就像是和你對面而坐,用一種溫婉的語氣將人生的酸甜苦辣細細道來。我看了太多人的文章,他們以為好的文章,就必須要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和華麗的詞匯,于是讀下來一路跌跌撞撞手足無措,有些甚至都不能把握其中的情感。琦君的文章多寫童年、故鄉、親人,有人說她的選題范圍太過狹隘,但是她說:“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不再寫。”
獨孤的時候,難過失意的時候,如果腦海里沒有那些美好的過去,會不會更加心灰意冷,覺得明亮的月光也是冷的刺骨。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經過光反射后到達眼睛的,也就是在零點零零零一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后。所以,所有人都活在過去。
如果有一天面不改色地談起自己的故鄉、童年,用一種高高在上事不關己的語氣,這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讀著琦君的文章,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對家鄉親人深沉的愛。她用自己幾十年的心血將這些眷戀精心雕琢,使其成為一件藝術品,隨著時光的打磨沉淀出一種獨特的美。她的童年,溫馨而美好。《春酒》中那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善良能干的母親,每每想起總是讓人會心一笑。
在這里,看不到氣勢恢宏的大場面,看不到撕心裂肺的愛恨情仇,所有的一切都與我們近在咫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親情,友情,這些都是我們伸出手就能觸摸到的,也正是因為對它們捻熟于心,開始司空見慣,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然后置之不理。當周圍的人都在為金錢、名利拼的你死我活時,琦君捧著茶,坐在搖椅上,回憶著過去的一點一滴,領悟著身邊的一草一木,內心如一汪平靜的湖,風起卻不見半點波紋。她的語言精致而優美,描寫細致入微,手法是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卻如涓涓溪流從不枯竭。這和我喜愛的作家落落很像。可能最初讀時并沒有太多的感觸,但是回想起來,仿佛被電流擊中,驚嘆于自己的心情竟然被對方完完整整地述說出來,仿佛前世有緣。有時也會疑惑,為什么她總是放不下過去,一味地沉浸在回憶里,現在恍然大悟,承載這一切的,都是愛啊。
琦君的文是美的,沒有讓人眼花繚亂的胭脂,是一種洗凈鉛華的美。讀來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好不舒暢。她沒有刻意去描寫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從字字句句,甚至一個標點符號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如此波瀾不驚的平靜敘述下是洶涌澎湃的感情。我有幸窺見這么高超的寫作技巧。她得心應手地駕馭著文字,一個個人物在她筆下紛紛鮮活起來。也許在她心中,他們一直是有血有肉的吧。
放下書,我沉沉睡去。夢里有一個女人,她眺望著遠方,繼而低頭,撫摸著相片上家人的笑臉,眼角沁出大顆的淚。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 篇6
曾經讀過一本散文,書名叫《琦君散文》。我認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優美,而且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語言文字造詣。
我一向很少讀現代人的文學作品,他們寫的那些離我們太遠太遠了,沒能達到我的欲望。在我們剛剛開始搞這個研究性課題時,我才認識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蘊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種對故鄉和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愛深深地感動了,于是便對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種同鄉人的情愫了。
從中,我發現人的情感一旦置于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卻的記憶,是琦君在尋找家鄉的夢,還是家鄉的夢在縈繞著琦君,剪不斷,離還亂。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還能記得她的童年,她的家鄉,她的親朋好友。那不像征虛無緲緲,更不象征幻滅,卻給我一種踏踏實實的,永恒的美的感受,美的回憶。酸、甜、苦、辣這四種人生的調味劑,我在研究琦君散文的過程中都一一的體驗到了。雖然這四種調味劑很普通,但我卻在普通中嘗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帶著點甜,苦中滲透著些辣。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感到金錢正在迷惑大家的雙眼。人們在金錢的世界里任意瘋狂。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 篇7
《琦君散文精選》收錄了臺灣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飽含了童年記憶、母女之情、親情、友情等寫情文章。琦君原名潘希真,是和林清玄齊名的著名當代女作家,尤以散文寫作著稱。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她筆致細膩柔婉,善于精心篩選出典型的生活細節,捕捉人物心理活動的微妙之處,從而可見人性的深度,有很強的可讀性。
作者筆下的童年有趣而美好,而在童趣盎然的場景背后,你還可以看到長輩的溫柔慈愛,親人的生離死別,包括春日的欣欣向榮,夏日的炎熱生機……例如《春酒》一文中寫道,“那么我最喜歡的是什么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這么不經意的一筆竟可以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以及母親的勤勞無私仁愛。把特別的母女情描寫得淋漓盡及。
不僅是母女情,老師對于琦君的愛也是顯而易見,《三更有夢書當枕》曾寫家庭教師輔導作者的兒時故事,家庭教師的嚴厲讓作者不喜愛學習,認錯了就要打手心她可不喜歡,所以琦君總是裝病逃課。實際上,老師是很溫柔的,老師只是希望琦君快點成為才女,教師的嚴厲便是一種師生情,滋潤著作者,愛并不轟轟烈烈,它很平常,但琦君的筆把這種愛更美好地告訴我們,雖是卑微的愛,情誼卻深。
琦君的文章不夸大,不煽情,只是把童年以及情感一一展現出來,她的文章可以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切又動人,讓我也融入那個童年歡快,融入屬于琦君的快樂生活……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 篇8
第一次讀琦君的散文,有種沒看夠的感覺,好久沒有看到這么好的散文了。對琦君其實很陌生,當初之所以買她的書,一是看到她的作品被選到初中教材里,二是這本書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想來應該不錯就買了。現在看來我的判斷是正確的,琦君的散文值得一讀,我還打算再買她的書來讀,她的散文就像涓涓細流,能滋潤人的心田。
《母親的金手表》這本散文集主要是一些關于母親、親人、老師、家鄉以及琦君自己的生活的散文,寫的質樸、真摯,尤其是她寫自己的母親,勤勞善良,總為別人著想,就連自己離開人世也不愿打擾外出求學的女兒,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好久沒見姥姥了,真的很想她,元旦的時候要不是多多長病,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她的。姥姥也是辛苦了一輩子,勤勞了一輩子,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姥爺去世后,就在三個兒女家輪著住,沒有自己固定的窩,工資也早早被舅舅收走了,沒什么心可操,也沒什么人說話,于是早早就得了老年癡呆,再加上前兩年在舅舅家摔了一跤,又癱瘓在床,所以現在生活得一點兒質量都沒有,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讓我特別心疼。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姥姥沒糊涂,沒摔那一跤,我真希望姥姥跟我在一起生活,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刻,中午睡覺前媽媽把我罵哭了,我心里委屈的很,躺在床上睡不著,是姥姥陪在我身邊一邊安慰我,一邊給我挖耳朵,我竟然忘記煩惱很快就睡著了。我真的很想您,姥姥,原諒我這么長時間沒去看您,我愛您,永遠愛您,在我的心里您比媽媽還重,希望能早日見到您。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 篇9
雖然她的童年充滿憂傷,但他總把最美好的留給讀者。——林海音
歲月已逝,歲月伊始,物依舊,人卻道匆匆。仿佛看見一個神采飛揚的小女孩在綠轎子上說書,仿佛品到那玉蘭酥的醇香。我總是在陽光不錯的下午看琦君的小說,想一個真正了解生活的人一樣,泡上一杯濃濃的綠茶,恬淡而靜謐,品味書和茶共有的平淡而香醇。透過平實而溫馨的筆觸,看到那平實背后著實溫柔而又淡然的筆觸。卻不明白,她如何能用如此淡然的語氣描述自己生活中的冷酷和不幸。或許,被記錄的只有幸福和快樂,留在現實中的確是冷酷和不幸。
在哥哥死了的悲傷日子里,小小的琦君咽著哥哥送來的餅干,只覺得沒有什么味道,卻讓人感到萬分的辛酸和苦楚。她用童稚的眼光去看世界,一切便都成了美好,缺少父親的關愛不要緊,面對二媽對愛好的阻遏也沒事,她的童年有母親的慈祥與關愛,這就足以讓所有的苦化作甜。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卻又如何的善良而執著。
琦君始終沉浸在自己與母親和小伙伴共同度過的快樂時光中,當她憶起母親的美好,善良,回想起母親的不易和堅強,以及最后的逝去,還不知會灑落幾串淚珠。
人,總是不愿面對沒有溫度的事實,但事實就在你眼前。希望能像琦君一樣,永遠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不要醒來,永遠是那個不諳世事,永遠有天真童稚眼光的孩子。她卻已經長大,已走過了那段時光。
輕輕地拂過歲月的臉龐,卻聽見他那聲低沉的嘆息。琦君以中國傳統的溫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溫婉的筆致,營造了一個只屬于她的藝術世界。我想,在琦君看似歡樂的童年之夢中,定蘊含了不少無奈與辛酸。也許,當回首往事時,會驚奇的發現,有些事,早該看開,早已看開。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 篇10
琦君曾有感人肺腑的言語:“我們從大陸移植來此……生活上盡管早已能適應,而心情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故鄉的一事一物呢?水果蔬菜是家鄉的甜,雞蛋鴨肉是家鄉的鮮……”。家鄉的風物無不魂牽夢縈著海外游子,成為他們追憶往昔情感之根。
“我”思念故鄉的特產小吃:春酒、粽子、楊梅、桂花鹵、桂花茶……尤其是元宵燈花,家家邀飲春酒,是最令人興奮的。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著一大包回家。母親在冬天泡下八寶酒,到喝春酒時,就會請大家共同品嘗,此酒可以補氣、健脾、明目。母親怕“我”貪杯太補了,會流鼻血,是不允許我多喝的。每次喝完春酒回來,母親總要聞“我”的嘴巴,但“我”還是偷偷地舔了舔指甲縫的八寶酒。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種老酒,顏色深黃,因此又叫黃酒。這是中國自釀的酒,具有中國民間的科學方法。這種酒有點兒酸,氣味噴香,在酒里加幾個雞蛋,再加些糖那就非常美味可口了,可以補心、補血。曾經,我哥哥從紹興帶來了一對紹興老酒,說是給父親喝的。我對于這苦老酒,卻是喜歡的,但只能說是喜歡而已。普通的酒味,不外乎辣和甜,這酒卻是焦苦味;普通的酒是白色或黃色或紅色,而這酒卻是黑色的,像藥水似的。聽哥哥說,紹興花雕是十年陳釀,所以這酒非常的濃,而且異常香甜。聽哥哥的朋友說,這酒的醞釀方法很特別,是將已經釀過了的高粱,鍋上重炒,再行釀,結果都以為比平常的酒還好,因其味焦苦而色黑,故叫作苦老酒。苦老酒與外國的白蘭地及葡萄酒、金波酒相比,自然無其名貴,但我所喜歡的還是苦老酒,也不是因為它的苦味與黑色,而是喜歡它的鄉土風味。
【琦君散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琦君散文集髻讀后感范文04-14
琦君散文集400字讀后感(精選10篇)08-29
《春酒》琦君11-12
《春酒》琦君11-10
《春酒》琦君11-05
《春酒》琦君11-05
《春酒》琦君12-24
琦君《春酒》12-24
琦君《春酒》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