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說課的課件
木蘭詩說課的課件應該怎么做呢?老師們,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木蘭詩課件模板,歡迎大家參考!
一、解題。
簡介這首詩產生的年代和木蘭其人(見A式“解題”②③④⑤條)。
二、正音、解詞。
見A式。
三、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后討論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步驟是:(1)教師范讀后提出問題:這首詩在語言風格上跟前一個單元里的文人詩歌有什么不同?(2)學生齊讀一遍后答問。(3)根據學生答問情況再提問,再齊讀全詩,進一步認識民歌的敘事手法。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因勢利導,將學生點滴認識加以集中,必要時也可作補充。下面是討論后小結的要點(加點的字可板書),僅供參考。
①詩中大部分都是口頭語,特別是人物的語言如“阿爺無大兒”兩句、“可汗問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兩句,跟平時說話并無二致,可見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
也有個別書面語句如“萬里赴戎機”四句,這是詩在流傳過程中經文人修改、潤色的結果。
②民歌敘事常抓住重點加以鋪排,鋪排的辦法很多:
排比:如“爺娘聞女來”六句、“東市買駿馬”四句。
復沓:如:“問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辭”八句(復沓跟疊句的區別是:疊句不換字,而復沓可以更換個別詞語。)
頂真(又稱“聯珠”):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說明]以上關于修辭的說明,可能有爭議,但不宜在課上爭論,因為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記誦和了解民歌敘事的鋪排手法,至于屬何種修辭,可以放在課下討論。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節,偶爾也有六句一節的`。本詩共14節(可讓學生自行劃分,除第8、11、12三節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節)。
④民歌中有三種基本手法:敘述,稱“賦”;比喻,稱“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體的形象)引出本題,稱“興”。(可讓學生先分析開頭兩句和結尾四句,提出“興”和“比”;再說中間——這就是“賦”。)
[說明]這個環節要著眼于誦讀,知識不宜細講,重點是講鋪排,因為它涉及全詩句數之半,熟悉了這些詩句,背誦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誦讀練習。
步驟是:(1)歸納各段大意,再合并為四大段,分段進行背誦練習;(2)每段先齊讀,再以點撥方式作誦讀指導,然后自由練習背誦;(3)檢查背誦。下面只寫出誦讀指導的要點。
總提示:敘事詩的人物形象是在情節發展的全過程中逐步顯現出來的,誦讀敘事詩應把握兩點,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節發展的節奏。關鍵在于感情的投入,視故事中的種種圖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節):木蘭決定代父從軍。
要先設想這個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達后的困難處境。
①前兩句寫木蘭平日在家勞動的情形,應讀得緩慢些,讀后作稍長停頓。為什么?(要讓讀者想象她不僅勤勞,而且技巧嫻熟。)
②“不聞”——誰“不聞”呢?(父親)這是木蘭見到“軍帖”之后,出現了不尋常的情況:停機而嘆。父親感到奇怪——這正是情節的開端,當輕聲徐徐而讀。讀完,徑直接讀“問女”二句。
③木蘭答父問的基調是深沉的,但其間又有變化。木蘭本有所思,為什么偏要說“無所思”、“無所憶”?(寬慰老父)“昨夜”一節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憂家)如此低沉的詩句該怎么讀呢?(低而緩)到段末,感情有變化嗎?(轉為堅定)“愿為”兩句應當讀得懇切些。
至此,木蘭已說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親(還有母親、阿姊)同意嗎?(同意)但詩中不提,這是一次“跳躍”。為制造懸念,讀后可作稍長停頓。
第二段(第5至7節):木蘭置辦戰具后奔赴戰場。
要設想青年人紛紛置辦戰具的熱烈圖景和北方廣闊原野的畫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頭腦里出現木蘭策馬飛奔的英雄形象。
①“東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馬”而來,但中間又有“跳躍”,該怎么讀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節奏)為什么?(軍情緊急,刻不容緩。)
②第6、7兩節既有敘事,又有抒情,詩中是怎樣敘述萬里征途的?(辭爺一宿黃河;辭黃河一宿黑山,兩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思親;向往戰斗)“黃河流水鳴濺濺”給人怎樣的感受?(悲壯)“胡騎鳴啾啾”呢?(戰斗的激情。)
敘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為主?(抒情)思親和向往戰斗二者哪一種為主?(向往戰斗)可見,這段當用抒情的調來讀,既剛強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節):十年戰斗生活,入朝受賀,辭宮不就。
這三節課本原作兩段,有兩個場面。讀第8節,要設想出“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圖景;讀第9、10節,要設想出朝廷慶功盛典的情況。(李白詩句“隱隱五風樓,峨峨橫三川。王侯象星月,賓客如云煙”可資參考。)
朗讀前還要解決一個問題:詩中寫十年戰斗生活,為什么只寫戰場夜景而不寫木蘭作戰中的表現?目的是通過兩處側面描寫(“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可以看出,無論是最高統治者還是普通戰士,都把木蘭視為出類拔萃的戰斗英雄。這樣,木蘭的英雄形象在學生心中就變得更加鮮明了。
①“萬里”兩句寫木蘭到戰場后回憶此番行軍歷程(上文“聞燕山胡騎鳴”表明已到戰場),讀時須有蒼涼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氣”兩句概括了木蘭十年戰斗生涯,宜用悲壯聲調讀,引發聽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轉直下,讀“將軍”兩句,可加快速度。
③“歸來”四句,由莊嚴轉為熱烈。
④“可汗”之問要讀得親切,木蘭答語要讀得樸實無華、自然平易,才能再現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為國效力,毫無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節):家人親切歡迎,木蘭恢復女兒妝。
要設想出家人迎接的具體圖景:理紅妝、殺豬宰羊,當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豈止爺娘?姊、弟、鄉鄰必當一同前往。還要設想木蘭家中居室的分布狀況。誦讀的基調是熱烈、歡快,但其間亦略有變化。
①家人歡迎一節要有喜慶的氣氛,節奏最快。
②木蘭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兒情態,節奏稍稍放慢,宜輕聲讀,以表現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和對女兒妝的喜愛。讀到“貼花黃”,應作一頓,為高潮蓄勢。
③“見伙伴”一節是全詩高潮,首句說木蘭,宜讀得平緩,至“驚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語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應作一頓。
歌者贊辭(最后一節)
前三句都是鋪墊,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語調當由平緩發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寫作“安能辨雄雌”,但這樣寫語意就平淡無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達出歌者對木蘭的崇敬感情;此句當讀得字字清晰,擲地有聲,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五、分析木蘭形象。
1.讓學生想象木蘭形象前后的變化。擬將課文分三個部分讓學生口頭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應加以肯定。以下要點僅供參考:
(1)參軍前的木蘭(第1至4節):是一個勤勞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織布而外,也練習騎馬射箭,“褰裳逐馬如卷蓬”;她關心國家大事,體恤父母的艱難;她代父從軍,是經過反復深思的。
(2)參軍后的木蘭(第5至10節):木蘭穿上戎裝,橫刀躍馬,英姿颯爽,與男兒無異。在行軍途中,她走馬如飛,“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夜晚宿營,她既思親又渴望參加戰斗,心潮澎湃如黃河流水。在戰場上,她左右馳突,劍動而敵奔,“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慶功會上,她顏色平易,毫無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愛,她只向天子陳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邊。
(3)到家以后的木蘭(第11至13節):她生活在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庭里,她換上了女兒妝,依舊是父母膝下活潑可愛的女兒。
2.讓學生說說這首詩千余年來膾炙人口的原因。
要點有二:①木蘭是人民大眾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挺身而出,替父從軍,這種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們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戰,戰功赫赫,不是為了貪圖官爵,而是視為自己對祖國,對人民應盡的責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蘭又是個感情極其豐富的人,在征兵令下達后,她為父親年老又無大兒而停機嘆息;在行軍途中的夜晚,她回憶起爺娘呼喚自己的親切聲音;在慶功會上;她卻急于回到故鄉的土地上,跟家人團聚,跟故鄉人民一同過和平勞動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們的心中也能引起強烈的反響。
六、解釋詩中的“互文”。
內容見A,可依次提出,讓學生作答。
七、留作業。
1.熟練地背誦全詩。
2.從下面的題目中任選一題編一段故事,
木蘭在戰場上
木蘭在回故鄉的途中
木蘭到家第二天
【木蘭詩說課的課件】相關文章:
《木蘭詩》教材說課11-30
木蘭詩的課件11-27
《木蘭詩》的課件11-27
木蘭詩誦讀課件11-27
木蘭詩優秀課件11-27
木蘭詩課件免費11-27
木蘭詩課件中學11-27
有關木蘭詩的課件11-27
初一木蘭詩課件現用11-27
初一木蘭詩ppt課件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