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自勉詩句
蘇東坡確是拿得起放得下,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不免會有沮喪頹廢,但在蘇東坡身上體現更多的是對命運的抗爭,盡管個人仕途坎坷,但從未忘造福一方。下面小編收集了蘇軾的自勉詩句,供大家欣賞。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4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7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創作背景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游,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解讀:
封建時代有不少文人真真假假退隱山林,蘇東坡也時時自比陶淵明,隱逸遁世不離口,其實,他是很入世的,執著的關心著社稷蒼生,或許正是這種使命感,使他不避時政風雨而“一意孤行”?
夜讀蘇軾詞《定風波》,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然自在的蘇東坡,不管處境怎樣窘迫,依然“一蓑煙雨任平生”,其豪邁胸襟和灑脫個性令人景仰。
寫此詞時,蘇東坡已在被遷逐之地黃州兩載,生活十分困頓。詞中寫蘇東坡去看新買的耕地路途遇雨,作者借題發揮,夾敘夾議抒發內心感受,不掩豁達,從容吟嘯,好一個“大江東去”的蘇東坡:“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在寫作上也可圈可點,其特點是寫景與議論相結合,通過意境發議論,風穿林,雨打葉,東坡卻是徐步而行,從容不迫,甚至還有些逗趣,以此把東坡的天性顯露無遺,想想他是在去看一個士大夫將要耕種的土地的路上啊!
很長時間里,筆者多抱怨時運不濟,處境窘迫。近來寫自媒體多了一些書,今讀蘇軾詞又有新感觸,比較其這個年長自己近千歲的封建士大夫,自己應該感到羞愧,也激勵自己學會豁達灑脫,不去怨天尤人,還是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埋頭奮力在自媒體這一畝三分地上好好耕耘吧!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賞析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時蘇軾因"烏臺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于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蘇軾的自勉詩句】相關文章:
蘇軾的詩句10-07
蘇軾思鄉的詩句11-10
蘇軾春天的詩句11-16
蘇軾的優美詩句11-05
蘇軾帶月的詩句04-21
蘇軾被貶寫的詩句10-09
蘇軾的經典優美詩句10-07
有哪些蘇軾思鄉的詩句11-06
自勉的句子摘抄05-15
蘇軾與陸游的詩句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