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贈友送別詩,是高考詩詞鑒賞常涉及的題材。本文為送別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送別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1
如: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詩《送友人》、白居易詩《南浦別》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詩歌的首聯點告別的地點,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潺潺而過。景色廖廓秀麗。頷聯、頸聯切題,寫別離的深情。此地一別,離人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頸聯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跡,以白云隨風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一輪紅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尾聯兩句情意更切,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以馬鳴蕭蕭,烘托出繾綣情意。
送別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2
如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適詩《別董大》及李白詩《贈汪倫》等。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此詩一改送別詩的凄清纏綿,顯得明朗樂觀。詩的前兩句寫眼前之景,純用白描手法,日暮黃昏,黃云千里且大雪紛紛,于北風狂吹之中,唯見高空斷雁,出沒寒云。此等景象,氣象雄渾,意境悲涼。使人頓生淪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眼見別意凄酸,似將拘于俗套,景物描寫仿佛在為抒情蓄勢?是寫戀戀不舍的離情還是寫真摯的友誼?都不是,高適卻把臨別贈語說得體貼入微而又堅定不移:“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因為是知音,說話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淪落,才化希望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滿信心和力量。
送別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3
如李白詩《夢游天姆吟留別》、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等。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王昌齡因不拘小節先后兩次被貶,一次被貶嶺南,歸來后任江寧丞,本詩寫作于此時,正值眾口交毀之際。
賞析:詩的首句寫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別離的氣氛。寒意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浸透在離人的心頭。想到行人不久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寫山孤,實寫人孤。“玉壺”象征高潔清白的品質,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傳達了自己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詩的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含蓄蘊藉,余味無窮,歷來為人傳誦。
送別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4
于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賞析:這首詩的第一聯寫“荊軻刺秦”事,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前兩句概括了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達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句式對仗仗,后一句是全詩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帶比,稱頌荊軻的那種不畏強暴的高風亮節千載猶存,還隱含著詩人對荊軻式英雄的思慕。
送別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5
如李白詩《渡荊門送別》,楊萬里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
【簡析】公元725年,二十五歲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而又初次離別的他不可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注解】①畢竟:究竟,到底。 ②四時:原指春夏秋冬四季,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③無窮碧:一片碧綠,無邊無際。 ④別樣紅:紅艷異常,與一般的紅不同。
【大意】究竟還是六月里西湖的風景美啊!這時湖上的風光和其他季節大不一樣,萬頃碧綠的蓮葉,無窮無盡,一直連接到天邊。在早晨陽光的映照下,這荷花開得分外紅艷。
【簡析】這首詩是詩人送朋友林子方時寫的。凈慈寺是西湖邊—座有名的佛寺。早晨詩人送朋友走出佛寺看到了西湖的美景有感而發,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詩人用的'是抓局部帶整體的表現手法,著重描繪了碧綠接天的蓮葉和紅艷映日的荷花,突出了六月里西湖風光的特色。詩中的后兩句也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多用來比喻有特色的、成績突出的人和事。
送別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6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賞析:此詩的重點不是寫離情別緒,而主要是感懷,抒發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的牢騷。全詩以唱嘆起調,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悶。緊接著,由順勢轉入登樓送別之事,點明題意:長風萬里,秋雁北歸,行人將去,此情此景,讓人在百尺樓頭欲一醉方休!這景象有送別的惋惜,但色調開始變得明朗,詩人雖為昨日、今日愁苦,卻可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浩然一飲,消愁逸興。接下來,“蓬萊”二句,切題面的權位關系,說校書叔文章老成,得兩漢蓬萊之風,切建安風骨;自己則如建此樓的謝眺,詩文清新秀發,由此,兩人相俱有壯志逸興,可共上青天攪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煩憂在這想象中似已煙消云散。但是,這逸興來去皆匆匆,詩人的愁思又猛然襲來,他以“抽刀斷水水更流”作起興,來抒寫自己“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懷,說明“酣高樓”反而讓心中的煩愁更加深重了,因而不禁發出了“人生在世不稱意”的感慨。這個“不稱意”又對應了起首句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煩憂,由此詩人自自然然地發出了解冠泛舟,歸隱江湖的宣嘆。全詩雖跳蕩不羈,卻起伏有致,前后對應,抑揚協調,在大起大落中展示其豪放氣質。
送別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7
山中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柴扉:柴門。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我的友人以后,夕陽西墜我關閉柴門。待到明年春草綠的時候,友人呀你還能不能回來呢?
【評析】:
燧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
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盼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上加難。
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闕:指唐代都城長安。
2、輔:護衛。
3、三秦:現在陜西省一帶;輔三秦即以三秦為輔。
4、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韻譯】: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評析】:
燧擧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現代詩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復習: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這首詩體現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詩歌特色。
寫作背景。
汪倫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不愿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并長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說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于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已早聽說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后,李白說:“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倫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詩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現譯】: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釋】:
2.離離:青草繁茂的樣子。3.遠芳:廣遠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麗翠綠。5.王孫:公子王孫。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送別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相關文章:
王勃送別詩中的名句11-04
韋應物送別詩中的仕、隱的矛盾思想08-27
送別詩中的翹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0-19
元稹:《菊花》思想感情09-30
《觀滄海》思想感情11-14
蘇幕遮范仲淹思想感情09-30
山行 杜牧的思想感情10-29
河中石獸的思想感情08-26
浣溪沙晏殊的思想感情10-29
唐詩中的名句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