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邊塞詩簡介
詩歌當中的體裁有很多,邊塞詩只是其中的一種。其起源甚早,至唐代而趨于鼎盛。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唐詩中的邊塞詩。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余首。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
邊塞詩是唐代漢族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作家,他的邊塞詩一方面題材開闊,內容包括:邊塞風光、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殺敵報國和建功立業的抱負、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不僅內容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
初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業的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邊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其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別離之情;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艱辛;可以宣泄對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情;可以驚嘆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而詩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復雜的情感:慷慨從軍與久戍思鄉的無奈;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沖突;獻身為國與痛恨庸將無能的悲慨。
因為邊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有喜有樂的。因而就造成邊塞詩詞題材十分廣泛,內容異常豐富。因為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或盛或衰,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而每個詩人前往邊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發出的感情也千差萬別,有褒有貶。情況相當復雜。
唐朝邊塞詩的特點包括:
⑴題材廣闊: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
⑵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
⑶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
⑷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就邊塞詩的體裁來看,包括歌行在內的古體詩創作已經成熟,蔚為大觀,代表作品有:李頎《古從軍行》,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另一個方面,近體邊塞詩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齡《出塞》、《從軍行》,王之渙《出塞》,王翰《涼州詞》。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
盛唐邊塞詩體現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夸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沙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樓蘭終不還”;“愿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
【唐朝邊塞詩簡介】相關文章:
唐朝邊塞詩詞名句12-14
唐朝詩人王維的簡介11-05
唐朝詩人王維簡介07-28
唐朝詩人李白簡介07-31
李白(唐朝詩仙)簡介11-03
邊塞詩人王之渙生平簡介09-14
邊塞詩人岑參簡介10-25
唐朝的科舉與升遷制度簡介12-06
唐朝文學家韓愈簡介及名言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