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設計(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詩歌吧,詩歌一般飽含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究竟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詩歌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熟練掌握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2、掌握詩歌修辭手法題的設題方式和答題步驟。
課前預習案
一、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夸張、雙關、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用典、互文、疊字、反復、頂真等。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滾滾東去的江水,寫出了愁緒的多與綿長。
●例析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問: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簡析: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標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簡析:朱門指代居住在驪山宮的顯貴之家,反襯宮門之外的凄慘景況。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體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簡析:帆,原指掛在船桅上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這里詩人以帆代指整個船。
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簡析: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比槳長大的劃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這里用檣櫓代戰船。
③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簡析:管是一種類似于笛的樂器,弦是樂器上的腸線或金屬絲。這里,詩人用管弦指代音樂。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簡析:金戈指金屬制的戈,鐵馬指配有鐵甲的戰馬。這里金戈鐵馬用來代指精銳部隊。
3、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現極為突出,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危樓高百尺等。
●例析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問: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簡析: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詩歌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兒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們接觸周圍世界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新鮮、奇異的想法,如“天空中的云是不是天堂里的魚”,“月亮是太陽公公的剪下的一片指甲”可以說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兒童詩就是表達兒童的這種心理特征,抒發兒童的真情實感的一種很好的習作表達形式。所以,引導兒童學寫兒童詩,是語文實踐活動與兒童天性的很好的統一。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無論是在課本中還是從生活中都接觸過各種類型的詩,但是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兒童詩的主要特點和寫作方法,兒童詩是詩歌體裁中最為自由的一種體裁,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尤為適合,容易激發起學生們的創作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感悟兒童詩的特點,能自主選題,發揮想象,創作簡單的兒童詩。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讀賞析,了解兒童詩的特點,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兒童詩的創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創作兒童詩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嘗試用兒童詩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了解兒童詩的特點,并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創作詩;
2、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讓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盡情地表達。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聊詩激趣
1、老師設問,師生交流,導入課題。
二、以詩入題
1、了解一下詩人是怎么寫詩的,來看第一首:《屬相》。
2、初識詩歌,消除畏難情緒。
三、嘗試改詩
1、出示第二首詩《陽光》。
2、嘗試改詩。
3、師生交流。
四、預測末句
1、出示第三首《花一把》
2、預測末句。
3、師生交流。
五、仿寫創作
1、出示第四首詩:《我想》
2、師引導指點。
3、生仿寫創作。
4、作品展示。
六、結課
1、送詩一首。出示第五首詩:《最難的單詞》。
2、師生對話結課。
詩歌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讓學生了解唐代詩歌的基本知識
教學重點:
唐代詩歌的發展狀況
教學方法:
講解法
教學時間及課時:
三課時(20xx年11月20日-23日)
教學步驟:
一、唐詩發展概況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強大的國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與豐厚的文化積累,為唐詩的繁榮準備了充足的條件。眾多偉大、杰出的詩人把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高峰。
唐代初期,詩歌創作仍受南朝詩風的影響,題材較為狹窄,追求華麗詞藻。待到被稱為“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出現,才擴大了詩的表現范圍,從臺閣走向關山和塞漠,顯示出雄偉的氣勢和開闊的襟懷。他們無淪寫邊塞,還是寫行旅、送別,都有著這樣的情思風貌。在詩的體式上,這時完成了五七言律體的定型。律詩屬于近體詩,是相對于古體詩而言的。古體分四、五、七言和雜言,平仄沒有限制,也不求對偶。近體詩平仄和押韻有一定的體式,也要求對偶。律體的定型,對我國詩歌的發展影響深遠,它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主要體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現了兩位重要詩人:陳子昂和張若虛。陳子昂主張詩應該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詩,就是這一主張的實踐。但他寫得最好的詩是那首《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抒寫不遇的悲愴,但其中蘊含的是自信和抱負,情懷壯偉,有一種得風氣之先而不被理解的偉大孤獨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月夜春江明麗純美的境界,融入濃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轉的音調,無窮的韻味,創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陳子昂和張若虛藝術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詩歌行將到來的信息。
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高峰。此時詩壇群星輝映。王維和孟浩然善于表現山水田園的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寧靜平和的心境。王維的山水詩融詩情畫意于一體,把人引向秀麗明凈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著蓬勃生機。《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白可留。”雨后的松林間月色斑駁,流泉琮琮。浣紗女踏著月色從竹林間喧鬧著歸來;漁人正分開荷葉搖舟遠去。山村之夜,如詩如畫。他還有一些詩,寧靜中帶幾分禪意。在唐代的重要詩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響最為明顯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詩人,有些詩寫得慷慨激昂,有的詩表現出濃烈的人間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寫出了人們深情惜別時的普遍感受,后來被編人樂府,成為離筵上反復吟唱的歌曲《陽關三疊》。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凈的筆墨,寫山水田園的秀美。《過故人莊》寫做客田家的喜悅,恬靜的農舍,真摯的友情,充滿濃郁的生活情趣。《春曉》寫春日那種明媚靜美舒暢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個字,便寫出了無盡的情思韻味:“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暮煙籠罩中的一抹樹林,一輪水中月影。在這朦朧而明凈、深遠而靜謐的境界中,彌漫著一縷淡淡的鄉愁。孟浩然的許多詩,都這樣以極儉省的文字,表現多重境界和情思。這時和王維、孟浩然的詩歌風格相近的還有常建、儲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詩人,善于寫邊塞生活,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祖詠等。他們大都到過邊塞,領略過邊塞的壯麗景色,向往邊塞立功。在他們的詩中,祖國山河的壯美與保家衛國的豪邁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王昌齡寫了二十幾首邊塞詩,最有名的是《出塞》《從軍行》。他的邊塞詩有一種深厚的歷史感和清剛的風格。其他題材的詩他也寫得很好,七言絕句有極高的藝術成就。高適的詩風趨于雄壯慷慨:“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土,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從這首詩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俠氣質。邊塞詩人的代表,還有岑參。他寫邊塞風物的雄奇瑰麗,寫軍人的豪雄奔放。荒漠與艱苦,在他筆下都成了充滿豪情的壯麗圖畫。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業的詩人,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他的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極大地豐富了古體詩的表現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個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絕句和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一起被后世推為唐人七絕的代表作。他的詩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爆發式的抒情、變幻莫測的想像和明麗的意象。他把樂府和歌行寫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噴涌而出時,如黃河之水,奔騰千里,一瀉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著盛唐昂揚的時代精神,晚年又親眼看到唐代社會的衰敗,理想和現實之間產生巨大反差。他的詩里既有建立不世功業在指顧之間的信心,又常常有憤慨不平和對于朝廷黑暗的抨擊。他的詩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處。前人評他的詩,說是“發想無端”,《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帶著夸張的成分,寫愁生白發,說是“白發三干丈”;寫廬山的五老峰,說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寫黃河,說是“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詩人,他的詩常常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又由于他性格開朗豪放,他的詩意象明麗清新、色彩鮮艷。他純然是一位天才的詩人。
當時另一位偉大詩人,是被后人稱為“詩圣”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歲,兩人的深厚友情成為千古傳頌的文壇佳話。杜甫的青年時代,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安史之亂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瞬”的抱負,一生卻窮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半個中國淪為丘墟。杜甫在戰火中流離轉徙,寫下了《北征》《三吏》《三別》《兵車行》《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現民生疾苦的詩作。戰爭中的許多重大事件、戰爭帶來的破壞、戰火中百姓的心態,在杜詩中都有極為生動的反映。唐代沒有任何一位詩人,像他那樣深廣地反映安史之亂的歷史,因此他的待被稱為“詩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對百姓的苦難往往感同身受,發為歌吟,家國之痛與個人的悲哀也就融為一體。《春望》《登樓》《登岳陽樓》都是這樣的詩。“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國之悲,已經很難分開了。唐詩到杜甫是一大轉變,題材轉向寫時事、寫底層百姓的生活;寫法上采取敘事和細節描寫,在敘事和細節描寫中抒情。為便于寫時事,他多用古體,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詩。在他—千四百多首詩中,律詩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詩的成就,主要是拓寬了表現范圍,盡力發揮律詩這—體式的表現力,既嚴格遵守格律規則,又打破格律的束縛。變化莫測而又不離規矩,寫得出神人化。像《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等詩,都是例子。有時為了更完整地表現一個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組詩的形式。用組詩寫時事,是杜甫的創造。律詩,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詩,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藝術手法和藝術風格上,杜甫與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噴涌而出,杜是反復詠嘆;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寫實;李是奔放飄逸,杜是沉郁頓挫。—般認為,在中國的詩歌發展史上,杜甫帶有集大成的性質,對于后來者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唐代中期,詩歌的發展走向多元化,出現了有明確藝術主張的不同流派。韓愈、孟郊和他們周圍的一些詩人,在盛唐詩歌那樣高的成就面前,另尋新路。他們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觀,常常打破律體約束,以散文句式入詩。在這—派的詩人里,李賀是一位靈心善感、只活了27歲的天才詩人。在他的詩里,充滿青春樂趣的五彩繽紛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與過早到來的遲暮之感交織在一起。他的詩,想像怪奇而豐富,意象色彩斑斕,而且組合密集。在這個詩派里,他的詩有著特別鮮明的風格特征。這時的另一個詩派,以白居易、元稹為主。他們主張詩應有為而發,應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元、白都寫有新題樂府,表示了對于國家的關心、對于黑暗現象的抨擊和對于生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篇新樂府,有寫得好的,如《賣炭翁》等。在藝術表現上,白居易主張要寫得通俗易懂,趣味與韓、孟詩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寫有大量的諷喻詩,也寫了不少閑適詩,而藝術上最成功的,是長篇歌行《長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詩人還有柳宗元和劉禹錫,他們的藝術趣味既不同于韓、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著自己的特點。
晚唐詩歌又一變。中唐的那種改革銳氣消失了,詩人們走向自我。這時出現了大量寫得非常好的詠史詩,杜牧、許渾是代表。杜牧是寫詠史詩的大手筆,對于歷史的思索其實是對于現實的感慨,歷史感和現實感在流麗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蒼茫的嘆息中融為一體,《江南春》《泊秦淮》等詩都是詠史佳作。晚唐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是李商隱。唐詩的發展,到盛唐的意境創造,達到了意象玲瓏、無跡可尋的純美境界,是一個高峰。杜甫由寫實而走向集大成,是又—個高峰。中唐詩人在盛極難繼的情況下,另辟蹊徑,或追求怪奇,或追求平易,別開天地,又是—個高峰。詩發展至此,大有山窮水盡之勢。李商隱出來,以其深厚的文化素養、驚人的才華,開拓出—個充滿朦朧、幽約的美,讓人咀嚼回味的詩的境界,達到了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善于表現心靈歷程的詩人,感情濃烈而細膩。他的愛情詩深情綿邈,隱約迷離,刻骨銘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詩(特別是無題詩)情思流動是跳躍式的,意象組合是非邏輯的,意旨朦朧而情思可感,往往可作多種解釋。他的藝術技巧,達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極大地擴大了詩的感情容量,為唐詩的發展作出了最后的貢獻。
晚唐后期的詩人們,有的走向華麗,有的走向淡泊,而成就不大,已經無法和他們的前輩相比了。
二、詩歌自身特點
1、形象性
詩歌固然也重理趣之妙,但它—般不以嚴密的判斷、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雪花大,可以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詩);胡馬快,可以說“竹批雙耳峻,風人四蹄輕”(杜甫詩);說凄涼,就是“孤燈照寒雨,濕竹暗浮煙”(司空曙詩);話理想,就是“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詞)。這樣,才能生動形象地表現或突出事物特點,使讀者獲得具體可感的藝術享受。
2、典型性
詩歌所描寫的形象并不是生活現實的實錄,有的雖然是實錄,卻也經過了作者的選擇、加工、提煉,這樣的形象就能代表更深、更廣的生活內容,就成為典型形象,成為典型人物、典型環境、典型動作、典型話語、典型場面等。典型的東西是概括出來的,因而是有代表性的,所謂“半瓣花”可說人情,“一滴水”可映光輝,“一鱗半爪”可知全貌。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詩中的“聞”和“逢”兩個動詞連接了幾十年的人事與滄桑。兩位老人的再次相遇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他們的淪落正說明了盛世的興衰。這樣的作品就很有典型性。
3、情感性
“情動于中而發于外”,這顯然是指詩歌創作。作者噴涌的情思當然不能用理性化的觀點進行分析。杜牧有一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有人認為千里鶯啼,千里綠映紅,無—人得見,“千”當作“十”。后有人反駁說:“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他解釋說,“題云《江南舂》,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這反駁自然在理,詩人情之所至,脫口而出,是不能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的。前文所說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如此。如果忽視了詩歌的情感性的特點,非要去迫問“燕山雪花怎么會大如席”這樣的問題,恐怕會貽笑大方的。
在詩歌中,情感的抒發在不少時候是間接的。有時使用間接抒情議論的方法,有時用典,有時跳脫(跳脫,指文意的跳躍與省略)。理解了其間接表現的手法,明白了詩中所用的典故,體味出其中被省略的顯得非常含蓄的部分,理解其思想內容才有可能。
詩歌特點的另一種概括:
1.詩歌最集中地反映現實生活。
2.詩歌具有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
3.詩歌的語言凝練、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因而有很強的音樂性。
三、常用名詞術語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詩經》中的“國風”,杜甫、白居易的詩等。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夸張手法來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的詩歌,就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風格:由于詩人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就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風格。如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則沉郁頓挫。
●流派:指思想觀點、藝術見解和藝術風格相同或相近的詩人所形成的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體。詩歌的流派在盛唐最為典型: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詞的流派在宋代最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為代表的婉約派,以蘇、辛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詩人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風格,他們在題材的選擇、形象的塑造、語言的運用以及創作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方面,都有許多共同點。例如婉約派詞寫得比較婉曲、含蓄,多以艷情為題材,嚴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詞,則反映比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思想內容則不拘于傳統的離愁別緒,不嚴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詩人不只有一種風格,他們可以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同為豪放派,蘇詞曠達灑脫,辛詞則慷慨憤世。
●意境: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圖景。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描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生活場景,作者那種淡泊寧靜的心情就蘊含在這種生活的場景中。這種包含著作者感情的場景,就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觀書有感》,描寫了由于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且清的“方塘”,但詩中的“方塘”,不僅僅是自然的方塘,它還包孕著作者讀書的心得,從而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境,既給讀者美的享受,又給讀者哲理的`啟迪。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既是指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詩中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紅葉等景物,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霜的紅葉最具神韻。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典型:以鮮明獨特的個性深刻顯示出一定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和規律的藝術形象。典型是衡量作品藝術性高低的主要標志。
●形神:對塑造藝術形象的要求。“形”指事物真實的外形或現象,“神”指形象體現出來的內在規律或本質特
課堂小結
1介紹唐代詩歌的發展概況,目的是讓學生對唐代詩歌有一個初步而相對系統的認識,對詩人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達到“知人論詩”的目的;
2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特點和詩歌常用的專業術語,幫助學生在詩歌鑒賞中規范答題。
3選修1的教學,我們將采用觀看《唐之韻》的基礎上,逐步介紹唐代的每一個著名的詩人,以及他們的代表詩歌和詩歌風格、特點。在結合講解詩歌的鑒賞方法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聯系來達到鞏固的目的。練習主要是課文后面的練習和練習冊里練習。
詩歌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能讀會寫“碣、澹、竦峙、蕭瑟”等生字詞。
⑵理解、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匯。
⑶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和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⑷準確朗讀并默寫。
2、能力目標:
⑴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⑵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德育目標:
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本課所選的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極富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烘托點染,形象傳神;有的以景寓情,蘊含理趣。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復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
這五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
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海》,感受詩中洋溢著的飽滿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了解燦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五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指導學習《觀滄海》
1、解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后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沒有聯系。
2、誦讀:
⑴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投影: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蕭瑟(sè)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⑵教師聲情并茂配樂范讀,通過富有魅力的節奏、韻律直觀地再現詩的音韻美。學生輕聲跟讀。
⑶指名學生朗讀(或集體朗讀)。
3、研習詩歌:
⑴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歌:
投影:
1、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于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⑵品評探究,領會詩的意境美:
①教師講解: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著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②學生合作探究: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繪制大海形象的?
教師點撥: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4、學生自由誦讀并背誦全詩。
三、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次,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誦讀:
⑴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⑵教師領讀兩篇,學生自由誦讀。
3、研習詩歌:
⑴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⑵整體把握:
問:
①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么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①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為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由于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四、課堂練習
投影:
1、文學常識填空:
⑴《觀滄海》一詩選自,作者,字,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見稱。他與其子、合稱為“三曹”。
⑵《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該詩作者為唐代詩人。
2、根據課文填空: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⑵,江春入舊年。
⑶,風正一帆懸。
3、下面的譯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a、日月的運轉,就像從海中升起;星漢的明亮就像從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運行,星漢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運行與燦爛,都好像出于滄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運行與燦爛,假如都能出于滄海之中。
〖參考答案〗
1、⑴《樂府詩集》曹操孟德東漢末年慷慨悲壯曹丕曹植
⑵停泊王灣
2、⑴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⑵海日生殘夜
⑶潮平兩岸闊
3、c
五、布置作業
1、默寫詩歌《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
2、誦讀其余三首詩歌,結合注釋疏通詩意。
3、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題(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飽覽西湖早春景色,學習辛棄疾《西江月》,體會側面點染的烘托美;學習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藝術匠心。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研討與練習”題(二)中三組詩句的出處: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風吹”句寫仲春之景)
2、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林花”句寫暮春之景)
3、陸游《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無意”句寫初春)
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指名學生適當點評詩歌。
二、研究《錢塘湖春行》
1、解題:
(多媒體顯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誦讀:
⑴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聽準字音、節奏,體會語言的緩急。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⑵學生自由朗讀。依據注釋疏通詩意,整體感知。
教師點撥:全詩分兩部分,前者寫到湖邊,后者專寫湖東,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描寫的景物渾然一體,構成完整的形象。
3、講講問問,探究詩的意境。
問:
⑴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游蹤。
⑵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⑶“水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么說“云腳低”?
⑷“幾處早鶯”有什么含義?為什么“爭暖樹”?燕子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從中能見出什么?
⑸第五、六句寫了什么?為什么說“亂花迷眼”?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淺草有什么用意?
⑹最后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⑴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游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⑶“水面初平云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云腳低”指白云重疊,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腳,有下垂義。
⑷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這里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⑸第五、六句寫了花草。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4、學生練習背誦。
三、研習《西江月》
1、解題:(多媒體顯示)
詞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其實并無根據,但習慣如此。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闕、下闕)之間的聯系。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上饒帶湖期間寫的。
2、教師領讀,學生體會輕松活潑的情調。
3、品析探究詞作的情趣。
問:
⑴從什么地方能看出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這時是什么季節?“說豐年”的是誰?用自己的話敘述上片的。
⑵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么?“兩三點雨山前”對驟雨將至的信號,詞人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嗎?詞作中表現出的詞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性地表述下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⑴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清風、明月,后來烏云四合,下了幾滴雨,又從詞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
從蟬鳴可見,從“說豐年”可知,是豐收在望之時,即盛夏;又,雨是驟雨,也是盛夏時有的。
詞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還有三三兩兩出來納涼的村民。
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納涼人們在談論著今年的豐收。
⑵這意味著天空已布滿烏云,僅天邊尚余幾顆星。從“舊時”二字可知詞人對這條路是熟悉的。因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現詞人的驚喜心情。
下片寫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驟雨將至,詞人急忙轉過溪頭看到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邊。
小結:凡雙調的詞,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輕松、喜悅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詞中“忽見”二字集中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煉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為了平仄的協調、押韻的方便、對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詞語,篇中某些句子的詞序有所調動;同時,為了語句的凝練,中間也有所省略,請把它補出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半夜,明月(照射)別枝,烏鵲驚(棲)(不定),清風(吹送)蟬鳴(聲)。稻花香里,(陣陣)蛙聲(連成)一片,(有如)(預)說豐年。七八顆星(掛于)天外,兩三點雨(落在)山前。(趕)路轉(到)溪頭,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
5、背誦詞作。
四、指導自讀《天凈沙秋思》
1、解題:(多媒體顯示)
1、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2、《天凈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天凈沙,是曲牌名。
2、學生朗讀,教師指導并補充解釋。
補充解釋: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小組間交流,教師可選一、二篇當堂進行集體評議。也可拿參考例文讓學生評議。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什么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并歸納: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系為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提示:可從熟練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語氣節奏等方面評議優勝組)
五、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1、文學常識填空:
⑴《錢塘湖春行》一詩選自,作者,字,晚號,唐代詩人。
⑵《西江月》一詞選自,作者,字,號,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與并稱為“蘇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⑶《天凈沙秋思》體裁為,作者,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⑷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常常衍生一種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請寫出不同朝代的此種文學體裁。
漢代唐代宋代。
元代明清。
2、下列朗讀節奏不正確的是()
a、幾處/早鶯/爭暖/樹
b、稻花香里/說/豐年
c、斷腸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殘夜
3、按原文默寫:
⑴《觀滄海》中表現詩人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⑵《天凈沙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錢塘湖春行》中構成對仗的詩句是。
4、五首詩歌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請簡要說出理由。
〖參考答案〗
1、⑴《白氏長慶集》白居易樂天香山居士
⑵《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幼安稼軒蘇軾
⑶小令馬致遠
⑷賦詩詞曲小說
2、a
3.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⑵夕陽西下
⑶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4、略
六、課常小結
隨著二十世紀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國人開起寶馬,穿起皮爾卡丹,用起摩托羅拉……西方國家的意識已從消費滲透到我們文化中,“酷”“帥”成了我們青少年的口頭語,但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無比燦爛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血液中的特質。經常讀讀這傳統文化中的優美詩篇,它會帶給我們無比美妙的愉悅,會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七、布置作業
1、閱讀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回答文后問題:
⑴填空:
《西江月》從體裁上看是一首詞,詞因句子長短不齊又叫。這首詞用空行分為兩段,這兩段分別叫做、。詞中描寫一場驟雨即將瓢潑而下時的氣象的句子是。
⑵一、二兩句中“別枝”作什么解釋?“驚”和“鳴”是否分別專寫“鵲”和“蟬”?
⑶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劃出正確的朗讀節奏并翻譯。
⑷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時天氣有什么變化?《西江月》所表達的是一種愉悅的心境,當時作者正罷職閑居,是什么使作者產生了這種心境?
2、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在藝術上沒有虛詞,沒有關聯詞語,卻用了一連串的意象,疊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畫。比較閱讀白樸的《天凈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請你從詞類使用、意象、創設的意境幾個角度,寫出兩首曲子的相同點。
〖參考答案〗
1、⑴長短句上闕(片)下闕(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⑵另一個樹枝;不是專寫,而是說“鵲”“蟬”都是既“驚”又“鳴”的。
⑶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翻譯略。
⑷起初月明天晴,后來烏云驟起,陣雨將至。是清新、歡躍、生機勃勃的農村風光和稻花飄香、令人喜悅的豐收景象,使辛棄疾產生了愉悅的心境。
2、兩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詞,通過名詞疊加,把豐富的想像材料切換成一幅幅畫面,從而創造出一幅美麗的山水人物畫。(抓關鍵詞,抓大意即可)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棄疾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活動與探究】
1、召開一次詩歌賞析會:
詩歌以其豐富的內涵和藝術的意境,給讀者留下了創造的空間,所以對詩歌的探究是無止境的,同學們可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層次上,說出自己對某首詩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賞析能力。
2、舉辦一次配樂詩朗誦活動,讓學生自選音樂,配樂朗誦這幾首詩,師生共同對所選音樂及朗誦水平做出評價。
詩歌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了解詩人劉湛秋,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感
2、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詩歌的意象
教學重點:品味詩中具有表現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方法:朗讀想象品味創造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詢問上世紀80年代的背景,導入新課:
記得有一個笑話,有個學生歷史考試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對父親說:老師盡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學們,你們都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那么,有誰能說說20世紀80年代的事情嗎?(要求能答出改革開放)是啊!20世紀80年代初,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祖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人生的征途上,歷經了坎坷的詩人煥發了青春,寫下了這首贊美祖國,贊美人民的詩篇。
二、簡介寫作背景和詩人生平
這首詩寫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人民正從噩夢中醒來,掙脫了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枷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劉湛秋(1935)當代詩人。中學時代就在《進步青年》雜志上發表過詩作。他曾當過工人、編輯、翻譯。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報刊發表過詩、散文、評論、小說及報告文學等。現為《詩刊》社副編審。
三、反復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體味詩歌的音樂美。
四、尋英咀華,品味詩中的意境美
(1)詩人通過哪些具體的形象表現中國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確:詩人通過杜鵑花、三峽、神女峰、凍土層、椰子林、海浪等意象,從山川的壯麗、沃土的廣闊、文化的悠久、物產的富饒等方面來表現。)
(2)詩歌的第二節,怎樣寫出了中國人民的美麗?
(明確:先寫外貌之美、次寫性格之美,再寫思想之美,這里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美。)
五、尋找美詞、美句,體味詩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黃金般的相思的含義?
(明確:黃金,色彩鮮艷,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變。用黃金修飾相思情,形象地表現了華夏子孫對祖國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的含義?
(明確:這里詩人將人文景觀融合到自然景觀中,躍動的歡樂、復興的契機不僅飽含了詩人對未來的期待,更是對充滿希望的未來的熱烈歡呼。一個偉大的轉型期的到來,中國的土地因此會更加神奇,更加美麗,更加充滿生機。)
六、詩歌特色賞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詩人把對中國的土地的謳歌和禮贊都具體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黃金般的相思,這樣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無當。
2、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
中國的土地在詩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麗,一是因為自然景觀:山川河流,土地鮮花,樹木海浪,這些景觀無不透著奇;一是因為人文景觀: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有著敦厚的性格,頑強的毅力,寬廣的心胸,解放的思想,這有機的結合,更是作者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
七、詩歌誦讀比賽
看誰朗讀得最好,評出今日朗讀明星
八、仿寫訓練:
請你仿照例句,以人生和人格為寫作對象,寫一句與例句結構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膽嘗試,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頑強勇敢的品質如長江一瀉千里。
九、作業
1、背誦《中國的土地》
2、讀了這么美的詩歌,感受著強烈的愛國情懷,你是否也想寫幾句?那就快拿起筆寫下心中的情。題目《土地情詩》
詩歌教學設計6
第二課時
課時要點:
如何鑒賞古代詩詩歌的形象
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是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考生古詩文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謂形象,就是詩人在作品中借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物。
一、“詩中賞畫”——看畫面形、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古代許多寫景詩多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征。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四是靜態。例如下面的兩首詩: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詩里寫了江山、花鳥、燕子、鴛鴦,四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顯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種景物并列組合,構成上下對偶兩聯。上聯寫遠景,下聯寫近景;上聯景物較闊大,較概括,下聯景物較特出、較具體。遠與近相生,概括與具體結合,構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圖。濃艷的畫面色彩,諧調的畫面組合,相宜的動靜描繪,渲染出濃濃春意,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里寫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上聯黃、翠、白、青,用了四種顏色,色彩鮮明。這樣,就景物的遠近和各種色彩構成畫面。千秋雪顯得時間的永恒,萬里船顯得空間的廣闊。畫面色彩的豐富鮮明,境界的闊大,不僅給人以畫面美感,更促人深遠的聯想。
二、“畫中品詩”——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么形象,它呈現一種怎樣的色調,并由此推及其內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例如下的兩首詩: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前兩句直抒胸臆贊秋,一反傳統悲秋題材。后兩句描寫白鶴沖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高昂。如果說那排云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進取形象的寫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
贈別
杜牧
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此詩寫離筵寡歡場面。一二句敘今昔:以前歡聚多情,而今別去,轉覺無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蠟燭垂淚的外在形象,暗寫離人流淚的內在形象,內與外是統一的。這種形象化的表情達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聯想到離人一往情深,難舍難分之態。
在這兩首詩中,“排云白鶴”與“蠟燭垂淚”形象,二者色調截然不同,前者是奮發向上的,后者是傷感愁苦的。所以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內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畫面是基礎,把握情感是關鍵,考生鑒賞詩歌形象時,要特別注意這兩個環節。
三、組合意象,探究內涵(注意粗知簡煉的人和事,特別是參與人活動的情節)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龍》)。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析:明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
2、借助意象,體味情感。
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析: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幾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抒寫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臺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著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抗金收復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白居易政績斐然的愉快心情)
詩歌教學設計7
教學要求
1.通過誦讀詩歌、欣賞詩歌、學寫兒童詩,感受詩歌的魅力。
2.通過收集、整理和合編小詩集,激發對詩歌的興趣,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使各項活動有序進行,并號召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
2.用恰當的語氣讀出詩歌表達的情感,表情、手勢要自然、大方。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詩歌、欣賞詩歌、學寫兒童詩,感受詩歌的魅力。
2.通過收集、整理和合編小詩集,激發對詩歌的興趣,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你們對詩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那么,你們想不想進一步走進詩歌,去了解更多有關詩歌的知識和趣事呢?你們想知道哪些有關詩歌的知識呢?(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綜合性學習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2.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想一想:我們都學過哪些詩歌?你對哪些詩人有所了解?你知道哪些與詩歌有關的知識或趣聞軼事?除了中國的詩人、詩歌,你還知道其他國家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和詩歌嗎?
3.生活中處處有詩歌,天真的兒歌、樸素的民歌……你們想了解更多的詩歌嗎?但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搜集的資料也是有限的,那就請同學們分工合作,共同輕叩詩歌的大門吧。那要如何才能合作完成呢?(擬訂活動方案,分工合作,明確職責,各施其能等)
4.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輕叩詩歌大門吧!(板書:輕叩詩歌大門)
二師生合作,共商計劃
1.在進行綜合性學習之前,我們要做好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訂活動計劃。好的活動計劃,是活動成功的前提。請大家想想,在制訂綜合性學習活動計劃時有哪些要求。
2.學生匯報制訂活動計劃的要求,教師相機引導。
(1)組成小組。
(2)確定活動內容。
(3)活動計劃應該包括的內容:活動時間、活動內容、參加人員、分工情況、人員職責等。
(4)活動結束后,展示活動成果。
3.教師總結。
圍繞“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有選擇地開展活動。(板書: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
(1)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詩歌或記錄當地的民歌、童謠,以及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類別,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
(3)欣賞自己喜歡的詩歌,大體把握詩意,體會詩人的感情。
(4)舉行詩歌朗誦會。
(5)根據興趣,有選擇地開展寫童詩、詩歌知識競賽、合作編小詩集等活動。
4.學生分組討論活動計劃。(教師適時關注學生分組的情況,做適當調整)
討論時要合理規劃分工,如專人記錄討論結果,專人負責整理討論意見,并形成完整的計劃。
三制訂計劃,修訂完善
1.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活動計劃。
2.師生共同評議。(教師相機引導,注意計劃的完整、合理、科學以及活動形式盡量不重復)
3.小組根據評議,修改、完善活動計劃。
四執行落實,開展活動
學生根據擬訂的計劃,開展活動,進行綜合性學習。
1.合作編小詩集。
(1)可以編排哪些內容?
①收集的詩和自己寫的詩。
②與詩有關的故事或資料。
(2)怎么編排?
①從詩人、內容、形式等角度給詩歌分類。
②配上插圖。
③用書法形式展示喜歡的詩。
(3)交流展示。
給小詩集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制作封面和目錄,裝訂后在班里展示。
(板書:分類配圖取名封面目錄)
2.舉辦詩歌朗誦會。
(1)選擇詩歌。
小組討論,如,選哪幾首詩歌來朗誦,采用什么形式才能使本組的朗讀更精彩。
(2)怎樣開好班級詩歌朗誦會?
①推選主持人。
②安排節目順序。
③選出評委。
(3)對朗誦者提出要求。
①用恰當的語氣讀出詩歌表達的情感。
②表情、手勢要自然大方。(板書:語氣恰當表情、手勢自然)
五課堂小結
此次綜合性學習,我們學會了編排詩集,學會了朗誦詩歌,更學會了創作詩歌。課下希望同學們多閱讀一些優美的小詩,也多創作一些優美的小詩,爭做小詩人!
詩歌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了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2.理解詩歌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預學單(課前)
1.了解古代詩歌常識
通常所說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詩。如本課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和《》就是律詩。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言律詩、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于口語,用于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
2.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歸(yàn)水何(dàn)(xiāo)(sè)
3.了解作者作品。
①《觀滄海》一詩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__________見稱。
②《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__________,該詩作者為唐代詩人______。
③《天凈沙·秋思》的作者是,他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二、課堂練習
《觀滄海》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2.詩歌借詩人見到的滄海之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首句中寫飄落的“楊花”,哀啼的“子規”有什么用意?請結合文意回答。
2.詩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1.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2.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天凈沙·秋思》
1.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思鄉絕唱”,請結合詩歌,談談原因。
2.在這幅絕妙的晚秋思鄉圖中,卻出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美景,這與“斷腸人”的愁情一致嗎?談談自己的見解。
三、課后練習
《峨眉山月歌》
1.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為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在哪里?結合詩句談談。
2.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江南逢李龜年》
1.清朝蘅塘退士評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
請舉例說明詩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現出上述意思的。
2.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1.“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2.這首詩與孟浩然《過故人莊》都有“菊”這個意象,它們有什么不同?
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夜上受降城聞笛》
1.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怎樣的環境特點?
2.這首詩被推崇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詩歌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知識與能力
1、初步了解詩經
2、了解比興手法
3、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感知詩歌大意
2、采用提問質疑共同討論等方法分析關鍵句子,理解意境。
3、朗讀背誦,積累名句。
情感態度價值觀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1、對每句詩的理解
2、體會整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課件及音頻資料
教學課時 :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資料共享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幅畫,請同學們先欣賞欣賞(屏顯畫面):一對呱呱鳴叫的水鳥歡樂地嬉戲在青青河洲,長長短短的碧綠水草隨水漂流,看到這幅畫,你會想到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想像很豐富,那么同學們知道三千年前的人們又是怎樣聯想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聆聽三千年前華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的文明與輝煌。未讀《詩經》,先聞其名,《詩經》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哪位同學為我們介紹介紹?(學生介紹)善于查閱資料,好。《詩經》是詩歌的源頭,讀者《詩經》,你會覺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詩經》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嗎?(生答)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關雎》。
二、 一唱三嘆吟誦《關雎》
1、 教師質問(學習詩歌的方法、朗讀注意問題)
2、 請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讀準字音、節奏。(老師板書課題)
3、 抽一名學生讀,評價。
4、 齊讀一遍,讀準字音和節奏。
5、 師讀,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試用簡潔語言概括(或播放錄音)
6、 一生說說內容。(這首詩寫了一個青年男子對一女子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
7、 這首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可以大聲讀,可以小聲吟誦,還可以閉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畫面。老師先給同學們做個示范,起到拋磚引玉——我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時,眼前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和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里、河水邊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戲…….你的眼里心里會出現什么情景呢?請同學們邊讀邊想。
8、 學生邊讀邊想,然后抽三名學生說說,請全班學生有感情的 齊讀這首詩。
三、 美不勝收品味《關雎》
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一遍比一遍讀得好,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小組討論交流,以“我從這一句、這幾句或這首詩中,品出了《關雎》的美”的句式,說一說你的思考和發現。(教師板書“美”;1、1、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了解學習進展,引導分析,
2、最后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形成板書(人物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教師小結(從字里行間,同學們品出了《關雎》的人物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實,它的魅力,它的佳處,遠遠不止這些。這首詩既寫了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難怪孔子說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看來,被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詩趣盎然美讀《關雎》
美詩若美讀,定能錦上添花,別有意趣。現在,分男女生兩大組配樂朗讀《關雎》,比一比,看哪一組的朗讀技高一籌。
1、 男生配樂讀,女生配樂讀。
2、 教師點評。
3、 師生共同演繹《關雎》之美。(師領讀前四句,全班齊讀前四句,第五句開始男生先讀,女生后讀,形成一種錯落之美,最后兩句詩男生讀兩遍,和女生的朗讀合在一起。師輕聲朗讀前四句。)
4、 美詩可美讀,美詩也可以和樂而歌唱,因為詩歌本是可以和樂而歌的。同學們想不想聽今人譜曲的《關雎》。現在,讓我們和著音樂,一起深情吟唱這首傳誦千古、經典古樸的愛情歌謠。(課件播放歌曲《關雎》,師生齊唱。)
結束語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活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課后,讓我們進一步聆聽華夏先民的吟唱,吟誦優美文字,傳唱古老歌謠,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文明之輝煌。
詩歌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及活動內容】
本組教學圍繞“輕叩詩歌的大門”這一主題開展綜合性學習,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讀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了解詩歌,感受詩歌。本次學習分為“詩海拾貝”和“與詩歌同行”兩大板塊,開展以下活動:1、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詩歌或記錄本地的民歌、童謠,以及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2、按照一定類別,對搜集的詩歌進行整理、歸類;3、欣賞自己喜歡的詩歌,大體把握詩意,體會詩人的感情;4、舉行詩歌朗誦會;5、開展寫童詩,合編小詩集等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搜集和閱讀詩歌,增強對詩歌的興趣,感受詩歌的特點,能搜集并按一定的標準給詩歌分類。
2、能誦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通過朗讀詩歌、欣賞詩歌、學寫童詩等活動,感受詩歌的魅力。
4、能寫簡單的活動總結。
【活動重難點】
組織好搜集和欣賞詩歌、給詩歌分類、舉行詩歌朗誦會三個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魅力。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閱讀單元導語,激發學生搜集詩歌、欣賞詩歌、創作詩歌的興趣。
2.通過閱讀單元導語和活動建議,明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
【教學重難點】
通過閱讀單元導語和活動建議,明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閱讀單元導語,激發學習興趣
1.引語:同學們,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而我國正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回憶一下我們都學過哪些詩歌呢?你知道哪些詩人呢?
2.除了中國的詩人,詩作,你還知道其他國家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和詩歌嗎?
3.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詩歌,天真的兒歌、樸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詩歌,那就讓我們在第六組的學習中一起去輕叩詩歌的大門吧。
二、合作討論,制訂活動計劃
1.在進行綜合性學習之前,要做好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動計劃。有了好的活動計劃,就為活動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在制定綜合性學習活動計劃時有哪些要求?
2.學生匯報制定活動計劃的要求。
3.教師提示:為了更好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課本中特向我們提出了一些建議,請大家一同走進課本P99頁和106頁。
4.學生自由讀P99頁和106頁的“活動建議”。
5.明確建議,突出活動重點。
6.學生自由分組(適時關注學生分組的情況,并建議作適當調整)
7.學生分組討論活動計劃。
三、討論交流,修改完善活動計劃
1.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活動計劃。
2.師生共同評議。
3.小組根據評議,修改完善活動計劃。
三、課外閱讀,搜集、查找、整理資料
學生根據擬定的計劃,進行相關的課外閱讀、資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教學反思】
詩歌教學設計11
第一節 詩歌的形象的鑒賞
詩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詩歌的形象傾注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人思想感情。
一、鑒賞詩歌的意象
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現詩人的主觀的感情。客觀事物形象,不僅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詩人情感顯現的載體。
1.抓景物特點,探知詩人的感情。
“詩言歌詠,見景生情”,詩人的寫景作為后一兩句的情感抒發的基礎。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詩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靜夜思》前兩句是寫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寫了深秋靜夜的寒意蕭瑟。后兩句則直接抒發了思念故鄉的情感。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分析]
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聯,初秋傍晚,山雨初霽,空氣清新,景色美妙。頷聯,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如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頸聯,竹林里傳來一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回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詩人極力渲染一幅純潔美好的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人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美。詩人選擇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蓮動”等積極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詩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有兩兩相對的四組概念: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
繁復——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常把要抒發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即人們常說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臺城
(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分析]
南京古城陰雨連綿,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為一場舊夢,如今只聽到凄涼的鳥鳴。古城的柳樹不管它誰興誰亡,依然枝繁葉茂,如綠煙籠罩長堤。開頭描寫陰雨、江草、鳥鳴,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后兩句寓情于景,于常見的景物中寄寓了無限的惆悵,抒發了盛衰興亡的感慨。
3.透過表面意義,挖掘深層含義
古代詩詞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義之下,還可以挖掘到其深層含義,這正是作者要表達的主題。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從字面是看是寫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實質是寫心情的輕松和愉悅。
謁金門
(唐·馮延巳)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分析]
詞一開頭,作者就用生花妙筆“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把特定環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鏡頭推到讀者的面前。但它的妙處不僅僅在寫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靜的內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來。春風攪動了池水,也攪亂了思婦的內心。她,一位富貴人家的少婦,因為丈夫遠出,遲遲未歸,心中的掛念自不必說。隨著光陰的流逝,季節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6來到她身旁。春風乍起,春色迷人,這一切怎能叫她無動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緒呢!這種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與情如膠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織成一幅完整而鮮明的畫面。
詩歌教學設計12
第一部分:單元教學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5首詩歌和兩篇小說,創作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對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時憂國、抒發情懷,或感悟人生、思考未來,讓我們體驗到各具特色的文學表達,點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學習本單元可以從青春的價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蘊,并結合自己的體驗,敞開心扉,追求理想,擁抱未來。
第二部分:單元教學目標設計
1·理解詩歌意象的特征與內涵,分析意象、意象的組合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了解詩歌的結構、韻律、節奏,分析這些形式上的特征與情感表達的關系
3把握作品中敘述和描寫的細節,分析其對塑造小說人物形象、揭示小說主旨的作用
4分析作品所選取的典型環境對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的作用
5賞析文學作品中運用獨到的表現手法,賞析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和語言表現力
6理解作品所呈現的內容、情感與作者的經歷、創作背景、時代精神之間的關系
7從“青春的價值”角度,評析作品的思想意義
8·初步學寫詩歌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意象的特征與內涵,分析意象、意象的組合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把握作品中敘述和描寫的細節,分析其對塑造小說人物形象、揭示小說主旨的作用;
教學難點
1·從“青春的價值”角度,評析作品的思想意義
2·嘗試寫作詩歌
課時1目標《百合花》
1·把握小說對人物形象的描寫,體會革命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2·聯系特定的歷史背景,理解小說的內涵
3·賞析細節描寫,并作簡要點評
4·感受作品中呈現的青春美、人性美知道
課時2目標《哦,香雪》(泛讀)
1·關注小說所呈現的幾個小的生活場景所折射出的山村生活的變化
2·體味小說對香雪等幾位姑娘心理變化與情感波瀾的細致描繪
3·欣賞小說清新的筆調及文字中的詩情畫意
4·將《百合花》與《哦,香雪》作比較,結合寫作背景,發現兩篇作品在表達、主旨、藝術及思想價值等方面的共性與獨特之處。知道
課時3目標《沁園春長沙》
1·領略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引發對青春的思考。
2·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潑靈動,意境的豐盈深邃。
3·反復誦讀,仔細揣摩,體會這首詞選詞煉字的精妙之處知道
課時4目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
1·聯系特定的時代氛圍,理解詩歌新穎的內涵與形式特征
3·感受詩歌的節奏美
4·體會象征手法的運用
5·感受詩人借助意象所營造的氛圍所抒發的情感
6·體會詩歌的遣詞造句與情感表達的關系理解
課時5目標《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泛讀)
1·把握詩歌意象豐富的內涵
2·欣賞作品中想象的奇特和運用修辭手法的大膽、靈活
3·把握作品節與節之間關系,理清詩歌的抒情脈絡4·梳理詩歌寫作特點
課時6目標
1·結合前五首詩歌的學習,討論詩歌該如何寫作
2·明確詩歌寫作的要點
課時7目標單元檢測:與單元教學目標向匹配的學習內容與能力檢測知道理解
課時8目標單元檢測講評:診斷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知道理解
課時9目標單元活動:嘗試發揮想象寫一首詩,書寫你的青春歲月。全班合作編一本詩集作為青春的紀念知道理解
運用綜合
第三部分:單元活動設計
一、單元學習活動目標
理解詩歌運用意象抒發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說敘事和抒情的特點,體會詩歌和小說的獨特魅力;學習從語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嘗試寫作詩歌。
二、單元學習活動任務
欣賞本單元作品,從你最有感觸的某一點出發,和同學就青春的價值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反復誦讀本單元詩歌作品,圍繞意象和詩歌語言,探討欣賞詩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蘊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風格。聯系特定的歷史背景,去理解兩篇小說的內涵,欣賞小說的描寫藝術,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分析典型的新細節描寫,并作簡要點評。借鑒本單元詩歌意象選擇,語言錘煉等方面的手法,發揮想象,寫一首詩,書寫你的青春歲月。匯總所有同學的詩作,編一本詩集。
三、單元學習活動方案
(一)規劃活動過程,設計學習支架
本單元的主問題是:小說和詩歌的意境創設何以如此回味無窮?
次問題是:小說和詩歌還有哪些獨特魅力?
(二)分解主問題為三個子問題:
1.意境的概念與特征是什么?如何欣賞其特征在文學作品中的藝術魅力?
2.意象特征在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中是如何創設美感的?
3.運用文本所學,嘗試寫作一首詩歌。
(三)分解次問題為二個子問題:
1.《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
體現出怎樣的意蘊和情感,各有什么不同的風格?
2.《百合花》和《哦,香雪》兩篇小說有何異同點?
本單元的主問題與次問題都在課內進行。學生須在認真研討的基礎上,借助課文相關的資料信息,通過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單、小組討論、師生問答、補充修正等活動,完成本單元的學習任務。
(四)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對各子問題進一步分解以及學習活動大體規劃如下:
1·閱讀《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思考作者是怎樣利用意象創設意境之美?要理解此文本,一者要對作家創作背景有所補充,二者要對意象有深度認知,三要借助他人的鑒賞文字助推學生的理解。
老師可補充相關背景資料。
預設學習結果:借助背景資料與文本誦讀,感受詩人的胸懷與追求。通過所供的相關欣賞資料,領悟其特征對本作品審美價值。
2·自讀《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通過梳理文本,初步解決概念的理解、特征的認別;通過研究樣例,學習詩歌的寫法。
學生可以對三篇詩歌進行比較研讀,體悟意境的三大特征。意境的特征在不同的文本中或多或少都有體現,學生可通過三個文本的比較研讀,形成具體感受。
學生可自行梳理出詩歌寫作特點要點,教師適當點撥指導即可。
預設學習結果:學生可自行梳理出意境的三大特征;可嘗試寫一首詩歌,書寫青春歲月。
3·閱讀《百合花》,把握小說對人物形象的描寫,體會革命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聯系特定的歷史背景,理解小說的內涵賞析細節描寫,并作簡要點評。感受作品中呈現的青春美、人性美。
預設學習結果:學生在老師的指導、生生互動中,能體悟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4·自讀《哦,香雪》,關注小說所呈現的幾個小的生活場景所折射出的山村生活的變化。體味小說對香雪等幾位姑娘心理變化與情感波瀾的細致描繪。欣賞小說清新的筆調及文字中的詩情畫意。將《百合花》與本文作比較,結合寫作背景,發現兩篇作品在表達、主旨、藝術及思想價值等方面的共性與獨特之處。
預設學習結果:學生在老師的指導、生生互動中,能學會人物刻畫手法的賞析細節描寫的作用,能聯系時代背景體悟主人公的精神與品質,能領悟青春的價值。
5·通過單元學習后活動,學會意境的鑒賞與寫作。
詩歌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一:同學們有沒有三五天或較長時間的離開家、離開過父母?你想家了嗎?想家時是什么感受?生列舉,師述同感,引出小詩:
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覺得到,誰也說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體配樂)
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說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呢?(媒體示圖)尤其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導入二:,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2
補充(媒體示):
余光中祖籍大陸。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臺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情深,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是他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
代表作《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被稱為鄉愁詩人。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回,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里頭
大陸∕在那頭
3
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并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
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
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
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
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托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后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背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余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明確:
第二小節:夫妻別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體示)
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生死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媒體示)
第四小節: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故國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媒體示)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
感情的升華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回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4
當堂記憶
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簡單陳述意象美。像這么美的詩,不把它記下來豈不可惜?
注:切莫死記硬背,找規律。
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把這些詞想一想,然后,我們試著一起來記憶一下(單獨記,齊憶)
五、拓展,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
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適當穿插評,表揚)
例: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發,理也理不清。
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著邊際,看不到底。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六、小結當堂
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里,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七、布置作業(見附練習)
詩歌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激發學生學習故事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愛上讀詩,愛上背詩。
教學方法
合作交流,多讀成誦。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1.激情導入古詩詞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古詩詞表達形式重含蓄,詩文講究凝練,充滿畫意。今天讓我們用很多有趣的方式進入古詩詞的世界,領略它的魅力。
2.詩海泛舟——賽詩全班同學積極參與背誦古詩詞。
要求:積極踴躍,聲音洪亮清晰,語速適中,不可重復背誦。
趣味填空小組形式交流討論,并匯報
(1)古詩趣味填空1~2組
(2)古詩詞接龍3~4組
(3)古詩應用題5~6組
4.看圖吟古詩根據出示的圖片,吟誦古詩。
5.詩中故事關于古詩詞中的逸聞或故事。
出示家喻戶曉的七步詩創作過程。
6.小結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對古詩詞有新的看法,愛上古詩詞,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詩歌教學設計15
一、設計意圖:
一次無意中我發現孩子們游戲時的對話非常有意思,像成人在交淡一樣的對話,模仿著大人的語句,我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非常濃厚。于是我就設計了本次活動,在活動中運用故事的形式來讓孩子們感受問答式對話風格的兒童詩。
二、活動目標:
1、學習詩歌,感受詩歌中問答式對話的風格。
2、通過觀看課件、自己表演動作,學習詩歌的內容。
3、體驗與同伴間相互配合游戲的快樂,學會接話表演。
三、活動準備:
1、課件。
2、詩歌錄音。
3、小兔、小鹿、小鴨、風頭飾。
4、兩張桌子和蘑菇屋頂拼成的房子。
四、活動過程:
1、用安全教育的談話帶入詩歌,請幼兒觀看課件、聽錄音,感受詩歌的優美。
“咚咚咚,小朋友外面有人敲門,你一個人在家能不能隨便開門呀?”“為什么?”
“那你怎么才能知道外面是誰呢?”
“老師這有一首優美的詩歌是關于請進來的,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一看,詩歌里的小朋友是怎樣知道敲門的就是好朋友的。”
2、欣賞詩歌,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詩歌中問答式對話的風格。
“小朋友們,詩歌里的小女孩子是怎么問的?”“屋外的客人是怎樣回答的呢?”
3、學念詩歌,請幼兒參與詩歌的情境表演。
(1)幼兒跟隨老師一同來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優美。
(2)請幼兒分角色上臺,臺下的幼兒扮演主人,進行一問一答的情境表演。
4、總結,開門時要先了解門外是誰,注意安全;聽音樂拍手唱歌,活動結束。
教學材料[兒童詩]請 進 來篤篤篤,“誰敲門呀?”
“是我,小白兔。”
“你要真是小白兔,就讓我們看看你的耳朵。”
篤篤篤,“誰敲門呀?”
“是我,小鹿。”
“你要真是小鹿,就讓我們看看你頭上的角。”
篤篤篤,“誰敲門呀?”
“是我,花鴨。”
“你要真是花鴨,就讓我們看看你的腳丫。”
篤篤篤,“誰敲門呀?”
“是我,我是風。”
“你果真是風,你就請進來吧。
你自個兒從門縫往里鉆。”
【詩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詩歌教學設計11-03
詩歌教學設計11-03
詩歌木葉教學設計06-11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08-03
中國詩歌教學設計11-22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詩歌《梅花》教學設計06-29
古代詩歌的教學設計02-25
詩歌《山村》教學設計07-30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