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反思20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歌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歌教學反思1
《春天來了》,是一首旋律流暢、歌詞優美的歌曲。本課教學目標,是要學生在演唱這首歌的同時,體會春天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備課時我也立刻意識到,這是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最好的一課。
上課時,我先出示一幅大的春景圖片:有青翠的草地,七彩的花朵、成片嫩綠的樹林、即將融化的殘雪、出洞的小動物等等。然后問:“畫中是什么季節?你從哪里得知是春天呢?你喜不喜歡這樣的景色?”讓學生自己找春天,然后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圖中的景色,表達自己對這幅圖的情感,在朗誦歌詞時,也帶著對春天無比喜愛的`情緒。我感覺到孩子們對春天有了直觀、親切的感受,剛要引入歌曲教唱時,有一名學生突然舉手,提出了疑問:“陳老師,歌詞中‘春姑娘躲在那朵花苞里’的‘春姑娘’是誰啊?”說完,學生們都看著我,我一下子被問住了,心想:是啊!春姑娘……怎么解釋呢?沒想到他們的心會這么細膩,這個……?我靈機一動,先讓孩子們想一想,也給自己一點時間整理思緒。學生們在座位上紛紛交流起來,我也陷入深深思索中。這時,只見又有一個學生將小手高高舉起,說到:“陳老師,我知道!”全班立刻安靜下來。“春姑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當小樹綠了,小花開了,那就是她已經來到我們身邊。”我高興地點了點頭,笑了笑。他話音剛落,接著,許多學生也站起來說了說自己的看法:“春姑娘一定是熱愛地球的仙女,她一來世界就變美了……”“畫上面樹枝飄動著,一定是春姑娘吹動的,還有小動物也出來了,一定是春姑娘用手輕輕拍拍他們,告訴他們春天來了…平時面對這65個孩子,我總是感到不知所措,回想上個學期的音樂課,課堂上經常“亂”到了極點,總覺得他們什么也不懂,說什么也講不清楚一樣。對于這個班的孩子來說,我從來沒想過他們會有這樣的表現,看來,我大錯特錯了。后面所產生一系列對話,真是我在備課時所不曾想到的,我為自己的錯誤觀念和準備不足感到不安,為孩子們的表現感到驚訝,也很感動。孩子們帶著對春天的直觀美感,不僅置身于歌曲的詩情畫意中,還對歌曲中演唱的“春姑娘”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的回答充滿了童真和對大自然美妙意境的理解,那春天不就在孩子們的眼睛里,在孩子們的心里嗎?
下課后,我再回頭想想這節課,真正感覺到新課程實施后,給音樂課帶來的變化,把感受音樂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把可持續發展教育注入課堂,更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孩子們的心是那么純潔、天真,但愿世界少一些不和諧,多留給孩子們一些美麗。
詩歌教學反思2
詩歌是文學之驕子,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潛先生說“詩比別類文學更嚴謹、更純粹、更精微,一切純文學都有詩的特質”。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情感豐富,意境深遠,語言精煉簡潔,音調和諧、節奏鮮明。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到《楚辭》到唐詩宋詞到現代漢詩,源遠流長。詩歌教學是學生學習、繼承和發揚我國古老而優秀的詩歌文化途徑之一,而且詩歌深遠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強學生嚴謹的思維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審美情趣,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所以我國教科書,不管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的語文教科書都選入大量是詩歌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從而教會學生學會品讀、研究和寫作詩歌。
而我覺得,詩歌教學最重要的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相應的情景中學習和領會作者的情感。
初中詩歌教學中鑒賞詩歌的傳統步驟、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層意思
2.進一步理解深層含義
3.從藝術的角度去欣賞
這個傳統的教學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現在,大多數教師也還是在使用這3個步驟來進行詩歌教學。這三個過程一般都是從解釋詞義、句義,翻譯,挖掘典故、修辭,歸納主旨等方面來得以實現的。但是這樣的教學難以創設情景,讓學生去想象和感悟詩歌的意境美。那么,詩歌教學應該如何創設情景,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想象和審美情趣,散發思維,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選的詩歌有古體詩和現代詩歌。不過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其寫作都有一個背景,而且這個背景可能和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在詩歌教學中,詩歌的作者和寫作的背景介紹占據著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紹是詩歌的突破口,學生通過對背景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感悟詩歌,體會詩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學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時候,要讓學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擠出長安的'背景,還要了解李白雖狂放不羈,但仍有牢固的報效朝廷,有所作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體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滿與怨憤。通過詩歌背景的學習和了解,學生以能初步走進情景,去體驗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讀。
誦讀是開啟思維大門的金鑰匙。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更是需要反復吟讀,才能領會其深義。在詩歌教學中,要給充分的時間學生朗讀,或默讀,或齊讀,或小組競讀,或老師范讀,或播放錄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讀發,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詩歌類型和具體實際情況來設計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要注意斷句停頓,并結合相對應的輕音樂,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快速進入情景。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課文錄音慷慨激昂,抑揚頓挫,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詩歌中所表達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盡致。學生耳聽錄音,神已被錄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夢游天姥山呢!所以說朗讀,特別是詩歌配樂的錄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吸引學生自主地創設情景并走進次情景,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
接著是圖文結合。
圖片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能變詩歌文字為可觸可觀的圖片,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教學詩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展示出來的最表層的美,是視覺上雪景的構圖。詩人頗具匠心,以畫家的眼光、作畫的方法,準確地表現了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沒有行人,沒有飛鳥,只有一位披著蓑戴著笠的老翁獨處孤舟,默默垂釣的靜謐畫面。這幅廣袤無垠,萬籟寂靜,大雪紛飛的圖畫展示出來,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把學生的思緒帶入畫面,去體驗雪后的寧靜和老翁的孤獨與靜謐境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我們描繪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瘦馬和游子,構成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畫面,這畫面的展示,把學生帶入詩人無限愁思的情景中去體驗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
最后是講解描述。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僅僅通過背景介紹、朗讀和圖片展示來創設情景是不夠的,還應該加以適當的講解描述,才能使學生進入情景后和領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紹、朗讀和圖片展示來創設的情景大多都通過學生的想象實現的,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用生動的語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觀的講解描述,娓娓道來,讓學生在教師的描繪講解中不知不覺進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和作者所抒發的情感。王維的《使至塞上》通過朗讀和圖片展示可能只能領略詩歌的韻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卻未能完全體會作者復雜的感情。所以教師要對該詩歌進行必要的講解描述,使學生理解和領會該詩是通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詩人由于被排擠而孤獨、寂寞,悲傷、飄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渾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另外,詩中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都護的贊嘆,表達了詩人的抑郁、憤悶、孤獨、寂寞之情,和希望邊疆平定的感情。
我覺得詩歌教學,盲目地分析講解背誦是行不通的,教師要極力創設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學生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走進詩歌所描繪的世界和作者的心靈,才能真正地領會詩歌的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情感。教師可以通過以上背景了解、朗讀、圖文結合和講解描述等方法來靈活創設情景,為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飛向詩文,飛向作者,飛向生活,飛向明天。
詩歌教學反思3
高考,詩歌鑒賞題十一分,對于福建學生而言,這是一座大山,一座有點難以逾越的大山,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不知怎么搞的就是那么害怕,就是那么無語。每次考試得分率很低,不少人連詩歌的基本內容都無法讀懂,只是瞎蒙亂寫而已。
于是我不能不想想:我們的學生從幼兒園就開始背唐詩宋詞,小學也要求背七十多首,初中又背了五六十首,到了高中至少也背四五十首,一共加起來我們的學生至少背了兩百多首詩歌。按道理能夠背兩百多首詩歌的學生文學素養應該不太差,而實際上這些背了那么多的學生為什么對高考的十一分的古典詩歌鑒賞題居然束手無策?這是我們這些當老師的不能不反思。
是不是我們這些學生從小背誦詩歌的時候根本就是無心?還是這些學生的語文老師沒有教會學生如何鑒賞詩歌?還是我們這些古典詩歌對這些學生沒有一定印象力?
這些問題作為語文老師可能我們并沒有仔細思考過,頂多是每次在教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時候,我們才會想起如何教學生如何鑒賞詩歌,如何理解詩歌,當時我們上課的時候講解詩歌并不是按照高考詩歌考題的模式來講,我們只是從純粹的欣賞的角度來講,學生聽講的時候也只是以一種并非認真的態度來聽,除非這首詩歌是他喜歡的,除非他的確是對詩歌有興趣,不少學生在上詩歌的時候都是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甚至有些麻木的狀態。
現在進入復習的狀態,有必要對以前學過的詩歌進行一個小結,既要讓學生多背一些過去學過的詩歌,也要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慢慢地理解與感悟詩歌的特點,特別是應該適當地給予學生詩歌誦讀與理解的方法與策略的指導。這個工作要做深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這些學生的詩歌基礎并不是很扎實,以前所學過的.那些詩歌對于他們而言仿佛是遙遠的記憶,仿佛是隔世的電影。
而要讓學生由以前那種相對麻木相對混沌的狀態轉入相對積極相對明確的狀態并非易事,因為大部分學生對這些古典詩歌并沒有辦法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沒有辦法在朗讀背誦這些詩歌的過程中獲得美妙的體驗和成就感。而這是需要我們這些語文老師尋找到一個切入點,一個能夠讓學生經過語文老師指點之后能夠慢慢進入詩歌鑒賞門口的點。這很重要。學生一旦能夠從這個點開始理解了如何讀詩,如何賞詩,如何品詩,這些工作是可以慢慢地一個個開展。當然真正要達到如此境地卻非易事,至少是需要經過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至少得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有一點點的收獲,有一些進步,至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會像以前那樣對詩歌無動于衷,對詩歌麻木不仁。
我相信,只要我們當語文老師的能夠很好地理解詩歌的特點并且能夠以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講述,讓自己的學生能夠接受與理解,學生是可以一點點進步與提升的。雖然詩歌鑒賞很難,雖然學生的基礎不好,但我們一定要努力去教,去幫助每個學生,盡可能使他們有所進步。
詩歌教學反思4
在教學中我發現,盡管說的語文教材文學性更強了,但還是滿足不了學生的文學方面的需求,教師不妨安排閱讀欣賞課,語文課把學生帶進閱覽室,讓他們在閱覽室里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目前的學生知識面日益豐富,他們通過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網絡世界等,了解世界的發展、國際國內形勢,他們能夠脫離舊思想的束縛,在一個相對寬泛的空間發展著自己的個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在詩歌教學中,可以把朗讀、默讀、快速閱讀、思考、討論引進課堂,在不斷的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不斷的'朗讀中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通過學生認真思考和熱烈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有一次上課講到一道課后練習,請學生仿造《我愿意是激流》寫兩個詩段,學生積極性很高。我發現不少學生喜歡寫詩,我就抓住這一點,且不論他寫得好壞如何,先抓住他們的這一興趣所在,充分利用起來,鼓勵學生創作,給予他們成就感。一、可以進一步引發有興趣的學生,并將之導入正規,二、可以帶動其他學生。
于是我大力鼓勵學生創作,不少學生將他們的創作寫在周記上或直接拿給我看,我均給予了恰當的評點分析,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如有一個同學寫了一首小詩“金溝河畔,涼風習習,蟬聲和睡蓮,伴我入夢鄉。”我先稱贊之余建議他將“和”字改為“繞”字,更有韻味。他也感到一字之別,意境卻大不相同,感受到的煉字的樂趣。
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習作《迎接奧運》我利用自習的時間,抄在黑板上當堂講解。由于是學生自己的作品,大家聽得非常認真,且積極地投入,熱烈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創建的建議。這不僅鼓勵了創作者,也引發了其他學生的詩興,過后,大家都躍躍欲試。趁熱打鐵,接著我把學生的詩歌收集起來,匯集成冊,搞了一期名為《荷苑文集》的詩刊,讓學生自己設計封面,把學生的作品打印出來,學生拿到詩集,看著自己的作品更是興致高漲。
在教學《輕叩詩歌的大門》這個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我針對班級學生實際,在班級里開展了語文實踐活動,指導每名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詩歌,進行研究性學習,用文本資料匯報。學生興趣很濃。僅用一周時間學生們就制作了一本圖文并茂的詩歌集。
詩歌教學反思5
《問銀河》是一首文學性很強的兒童詩,全詩四個小節都以提問題的方式抒發小作者看銀河的感想。第一節問銀河的名字,第二節問小動物,第三節問天氣,第四節問是否邀請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詩不但體現了兒童天真、善良、親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發問的習慣。
我主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語文學習的規律來設計這堂課的教學環節。
首先,根據課文的特點,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課始美麗的星空動畫使學生仿佛置身其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星空的神奇美麗。
其次,識字教學中的讓學生在讀文中識字,在識字中交流,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了他們的識字能力。尤其最后的寫字環節,先通過大屏幕展示生字的筆畫筆順,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交流寫字的要點。再通過老師范寫,學生進行書空練習,掌握書寫的方法,從而為接下來的學生獨立書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整個寫字教學環節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使他們學會觀察字的間架結構,逐漸養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
再次,“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良好學習習慣的任務,而且擔負著發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重任。必須將感悟語言和發展思維結合起來”。于是,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按照課文中的樣子,也向銀河提一些問題,進行想象思維的訓練。小朋友們立刻冒出了一肚子的問題。有的孩子問:“銀河,銀河,請你告訴我,你那里有多少顆小星星?”有的問:“銀河,銀河,請你告訴我,你有多長?”有的問:“銀河,銀河,請你告訴我,你有多大?那里風景美嗎?”有的問:“銀河,銀河,你的家在哪兒?”有的問:“銀河,銀河,請你告訴我,你離我們有多遠?”等許多有趣的問題。我想,此時我們所看重的'應該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維得到了最自由的發散,所以我對所有的問題都應給予了贊揚。
我想這堂課我最大的缺點就是沒能很好地與學生融在一起,缺少了親切溫和,卻多了一份冷冷的理智。因此從這節課中我悟出:首先只有教師充滿激情,才會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其次,教師親切的語言,微笑的表情,鼓勵的眼神會使整堂課的教學在一種輕松、愉快、平等的氛圍中進行,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學習組織者,學生就在這樣一個組織者的引導下,才有可能自由自在地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詩歌教學反思6
《示兒》這首詩通俗易懂,寫出了詩人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時,應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
上課伊始,因為有學生課前的預習,所以直接讓學生緊扣全詩的情感基調,感受詩人的“悲”,然后通過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讓學生理解詩人陸游的臨終之“悲”,感受詩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沒有判斷到的,語言組織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著重對學生相關語文能力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全面提高本班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質。
詩歌教學反思7
《絕句》這首五言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明凈絢麗的春色圖。這首詩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寓情于景,顯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機和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愉悅閑適的心情。反復誦讀此詩,給人一種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帶著對這首詩的喜愛,我饒有興致的開始了教學。
上課伊始的“說說關于春的成語”比賽一下子將氣氛領了上來,孩子們似乎進入了春天的世界,一雙雙小手高舉過頭,一種“春天的氣息”充滿了整個教室。
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在游戲導入,激發興致后,又緊接著讓孩子們自由讀詩,邊讀邊想想哪句古詩最能讓你感受到春天來了。孩子們在小組里面大聲的朗讀著,說著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熱鬧。“我覺得春風花草香這句詩最有春天的感覺,因為春風一吹,花兒都開放了,草兒也從土里鉆了出來,探出腦袋張望這美麗的世界,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覺得這就是春天”“看到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樣呢?”“很高興,很欣喜!”“那你能將這句詩大聲的朗讀出來嗎?”“能,……”就這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在孩子們個性化的.解讀中,我完成了對本詩的教學。讓孩子們的自主、自由的解讀代替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解釋,但同時又從孩子們的回答中給予指點引導,并進行朗讀的指導。
或許是自己對這首詩的喜愛,或許是孩子們的表現很好,或許是這樣的教學設計較為合理,本堂課孩子們和自己的狀態、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中,一起走進了那富有詩意的春天。
詩歌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是一首活潑清新的小詩,讀后大家一定覺得心里很甜很甜。這樣的詩情畫意,在滋潤著我們的心。這熾熱的童心,將激勵著我們把這綠葉和花香的情意,化成無盡的關愛送給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這株紫丁香,不僅是孩子們送給老師的一份珍貴的禮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師久久吟誦的師生情意的頌歌。
文章以兒童的口吻,淺顯的文字,表達了濃濃的師生情。文章雖然是從兒童的角度寫,但教師的形象也躍然紙上:為工作而疲倦,時時把學生掛牽,夜深了,還在寫教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本課中學生對老師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互融的情感,不知我們班的孩子們能否體會呢?
接下來,我引導孩子細讀課文。并且拓展到平時的生活中,讓學生理解在生活中也應該時時帶著這種感恩的心去對待每一個關心和愛護自己的人。
本節課的成功在于我并沒有違背孩子的情感發展曲線,當孩子沒有象預設時同時體會師生互融的情感時,我不急于一時,等到學完課文后,再次感受,學生回答得很棒。欣賞這句話"鳥兒已經飛過,天空了無痕跡。"雖然不能如此高明,但希望能與他貼近。《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意境優美感人,如果閱讀中只停留在表面、夸張的朗讀上,那教學真可謂蒼白無力。下面就從以下幾方面作簡單分析:
一、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入。
二、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夠了解。 班里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自覺性差距較大,好的學生不用老師點撥,自己就能理解課文,并把它讀好。而有的學生則是“舉步維艱”處處受阻。這次上課時,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我將2-5小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朗讀匯報時,我也只是做了鼓勵性評價,和適當的煽情。
這節課我對學生認知水平不夠理解,低估了或高估他們的朗讀能力,所以朗讀才顯得流于形式。我想以后備課的時候我還得再多備備學生。
三、對教學的設計不夠創新。 由于第一次接觸詩歌的教學,我備課時就順著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路走過來,雖然各個環節、各個流程清楚整齊,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備好一節課需要短期與長期的準備,需要對文本、對學生要有深度的鉆研、創新的理念,還需要儲備更多的相關知識和語言準備,只有這樣才可能在課堂里游刃有余,揮灑自如,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的精彩生成。這些是我在以后教學中應注意的。
詩歌教學反思9
課題名稱:家
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內容,掌握的結構特點。什么是什么的家。
2、鼓勵幼兒根據提供的線索,嘗試初步創編的興趣。
準備:
1、背景圖
2、白云、小鳥、小羊、小魚、蝴蝶每人一個
3、天空、樹林、草地、河水、
過程:
(一)引入主題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新朋友,
2、你們想知道他們是誰嗎?
3、對了你們說對了,
4、現在就讓我們這些好朋友起一做個吧。
5、你們玩完樂也累了,
6、現在聽音樂找到自己的家。
(二)教
7、你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8、現在我們幫助他們也找到自己的.家好嗎?
9、教師提問?
藍藍的天空是誰的家?
茂密的樹林是誰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誰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誰的家?
紅紅的花朵是誰的家?
美麗的是誰的家?
10、幼兒看圖分組說
11、幼兒看圖連貫的集體說
(三)讓幼兒充分想象,創編
1、你們都吧好朋友送回家了,請你們在動腦筋想一想,藍藍的天空還是誰的家
茂密的樹林還是誰的家?
綠綠的草地還是誰的家?
清清的河水還是誰的家?
紅紅的花朵還是誰的家?
美麗的還是誰的家?
2、明天我們一起把大家想的聚在一起說給小朋友聽,我們一起再來做個吧。
詩歌教學反思10
家長半日活動的時間到了,作為大班即將畢業的孩子,拿什么作為向家長展示的內容呢?正值春季,根據教學計劃,是有關春天的主題。于是,我將詩歌《春天》作為家長觀摩的教學內容。首先我看了一下教材上的內容,發現目標比較簡單,一是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語言的趣味性和優美的意境。二是理解詩歌中的比喻手法并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春天的感受、擴展想象。我覺得,《春天》這首詩歌既然語言優美有趣味性,為何不讓他們有感情地朗誦呢?這樣不僅能感受詩歌的美,更能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再說,大班的孩子即將升入小學,在背誦技巧上和提高記憶力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礎,于是我將目標作了調整 ,加入了“有感情地朗誦”這一點。
在活動準備時,為了使教學活動更生動形象,我沒有借助多媒體展示詩歌內容,而是采用圖片展示的方法,將詩歌內容做成了三本大書,翻開大書,每一頁大畫面內容就是詩歌中的某一句。我覺得這樣將詩歌內容一頁一頁地翻出來,更能形象地讓孩子理解和記憶。活動開始我讓孩子們聽著《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回憶一起去找過的春天,通過提問:你知道美麗的春天在哪里?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呢?導出美麗的春天還在老師為你們帶來的這三本書里。用一句“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三本書里都寫了些什么?”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隨著三本書的`一一出示,孩子們的眼球都被吸引到大書中來了,翻完三本書,我讓孩子們向后轉,面對家長有感情地朗誦一遍,孩子們在聽兩遍,說一遍,共三遍的基礎上,能連貫地將詩歌朗誦完整,換來了家長們一片熱烈的掌聲。看看孩子們驕傲的笑臉,再看看家長們滿意的表情,我明白:家長需要看到這樣的效果,孩子們更需要這樣的掌聲。最后一個環節,我讓孩子們來仿編詩歌,孩子們編出的一句句詩歌,更是讓家長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還有這個能力,不時的點頭和露出欣慰的微笑,看得出他們是認可幼兒園這樣的教學方法。
唯一在教學過程中不足的一點是,個別孩子整個教學活動都不愿意主動發言,注意力不是很集中,雖然我一再地提醒鼓勵,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導致站起來不知道說什么,不知道家長當時是什么感想。其實,這樣的孩子,在三年幼兒園生活中,我們沒有少關注,這點我們和家長也溝通過,希望家長在家中也繼續多督促,讓孩子能盡可能注意力集中一點,為以后上小學打基礎。
詩歌教學反思11
每一顆種子都飽含蓬勃的力量,只要我們留心去澆灌;每一個花苞都擁有綻放的能力,只要我們留心去呵護;每一顆心靈都蘊含思維的火花,只要我們留心去點燃。當思維的火花即將綻放的時候,需要我們適時地給予陽光雨露,讓它盡情地綻放……
《風》是一首優美的詩歌,全詩采用反復疊唱的手法,描繪了微風吹動之下大自然的美麗景象,內容生動,詩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的積累,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去思考、去創造的熱情,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到生活中去找風。在教學完課文之后,我設計了“我是小詩人”的環節:“聰明的小朋友們,讓我們都來當小詩人吧!”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下,他們躍躍欲試,編出了許多:“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小草在點頭,那是風兒在和他們打招呼。” “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花兒彎下腰,那是風兒在和他們玩耍。”“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聽風鈴叮咚響,那是風兒在唱歌。”“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柳枝在擺動,那是風兒在跳舞。”……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了,迸發出許多創造的火花。爭著搶著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風除了唱歌、跳舞、打招呼還可能做什么呢?有的學生說:“生氣、微笑、玩耍、看書、捉迷藏……”
我追問道:“在什么時候風做這些事呢?你還能像剛才那樣說一說嗎 ?”孩子們的創作熱情還很高,很愿意接受挑戰,紛紛創作出了多姿多彩、令人贊嘆的詩句:“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風車在轉動,那是風兒在和風車捉迷藏。”“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 你看沙土到處飛,那是風兒生氣了。”“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 你看書被翻起,那是風兒在學習。”“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國旗飄啊飄,那是風兒在向國旗敬禮。”……
每一個花苞都渴望被呵護,每一顆火種都渴望被點燃。在學生的思維火花即將綻放的時候,它的聲音是細弱的,它的花瓣是纖嫩的,它的表現是羞澀的,我們應該用心去傾聽,悉心去呵護,耐心去啟迪,然后在恰當的時機,添上一把柴,讓它綻放,讓它燎原。
詩歌教學反思12
《海水》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的短小詩歌。主要寫的是小朋友與大海之間的有趣對話。語言清新流暢,活潑可愛,全文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敘述了大海的蔚藍遼闊、漁民的辛勤。這節課的教學給我的印象很深,先將這節課的得與失總結如下:
成功之處
1.圖片展示導入,成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課前準備的多組海水的美麗圖片,學生的學習激情一下子就被激發了。講臺下的小朋友全都被海水的美麗風景吸引住了,于是我緊抓住這一契機,馬上提問:“海水是什么樣子的?”小朋友們各抒己見。接著我總結設問導入“想知道為什么海水看起來是一片藍,為什么海水嘗起來是咸的”,在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的基礎上,與老師一起走近《海水》。
2.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學生熱情高漲。
在這一環節上,我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讓學生熟悉課文以至背誦。開始先讓學生看海水洶涌的畫面,給學生講海的趣事,使學生入情入境。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邊自由讀邊找出在藏在課文中的`調皮的生字寶寶,并圈出來。小朋友最喜歡當小發現家了,他們都參加了這一小探秘活動。通過同桌之間讀,將我們的生字寶寶記下來。接下來,我采用齊讀,男女生對讀,小組讀,指名讀等方式讀課文,先要求他們讀準字音,再讀熟課文,學生參與程度高且熱情高漲。最后,我讓學生自己設計動作,表演讀。表演好的學生帶著大家讀,真正把讀書當成一種藝術,逐漸滲透到課堂,延伸到生活。
3.隨文識字效果好
結合初讀課文中的圈、認生字,在學生在對生字寶寶有一定印象的情況下,出示詞語,讓學生自己搶讀,指名讀,跟讀,開火車讀等形式,認、記讀詞寶寶,從詞過渡到多種形式展開生字教學,在學生熟讀詞語、生字的基礎上,回到課文,將生字生詞等變為紅色突顯出來,讓學生在朗讀文中加深記憶。這種隨文識字方法能夠從句到詞,從詞到字,不脫離課文,課堂教學效果更佳。
4、課前準備學生參于,探討問題興致高漲。
一年級的同學看起來很小,但對老師不知的任務會非常認真。課前我讓學生搜集大海的圖片,尋找大海的奧秘,當課上講到海水為什么這么咸,他們脫口而出,緊接著我讓他們展示自己的課前準備,他們都爭著說自己的發現,那種自豪無語言表。順勢我說誰還有問題也像書上小朋友一樣向大海提問?他們就根據自己的發現自問自答,非常喜人。
存在問題
1、未充分利用教材
記得之前參加語文教研時,有位老師說要處理好“用教材教”與“教教材”的關系,而我在上課時仍然沒有做到這一點,沒有充分利用教材,可將課文這一問一答的有趣形式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扮演表現出來。相信如果本節課加上這個,這節課可以上得更好。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應多多利用教材,處理好“用教材教”與“教教材”的關系,力求把每一節課上到最好。
3.未重視教學方面的細節
在把握課文整體的基礎上,未注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的自然銜接,導致某些教學環節銜接還不夠緊密。在教師的語言體態上還不夠凝練、流暢。課堂語言方面還處于一種平淡化的語氣,不夠童趣。當學生回答出出乎意料之外的問題后,有的處理還行,有的簡單敷衍,教學機智性明顯不夠靈活。今后應多注重細節方面的問題,畢竟“細節決定成敗”。
詩歌教學反思13
課堂教學中,每走一個環節,我都在心中問自己,學生在此環節上學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
成功之處:
由于做法簡單,學生自覺參與讀背,堂上書聲瑯瑯;由于教師完全不講,在“聰明的孩子會在網上自學成才的”激勵下,學生學得很認真,很有新鮮感,很有成就感。
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明詩意、入詩境環節中,我先從整體入手,感知秋景,讓學生畫出曲中描寫秋景的詞語,再到部分,抓關鍵詞語“殘、寒”,通過比較,“殘陽”“殘月”“殘霞”及拓展有關烏鴉的詩句,感悟秋日黃昏的蕭瑟、冷清,感受作者當時那悲涼、孤寂之情,以及作者用詞之精妙,并且通過讀出情感、想象意境,讓學生與文本交流,與作者溝通,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觸動。
在學生的討論互動中,能力低的學生可以說出:“我知道課文講的景物是山、水等”,中上生道出:“詩中描寫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椏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只大雁,飛下地面。”
作為撥動作者內心那根琴弦的“一點飛鴻影下”,我采用了以讀為主,讀出飛鴻的高、快、遠,讀出秋的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曲的最后兩句,是作者的美好向往,那一幅多姿多彩的秋之畫卷,是作者心中向往的樂土,也正是作者發自內心的讀白,我緊扣畫面顏色的豐富多彩,讓學生讀出繽紛斑斕的.秋之畫卷,讓學生用四字詞語來概括多彩的畫面,并積累四字詞語,并運用于以后的習作中,工具性較突顯。
同樣是秋之景,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光比較是找不到明確的答案的,此時,我拓展白樸的個資料,使學生明白作者是厭倦官場的爾虞我詐,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蕭瑟冷清之處,去尋找那充滿生機的樂土,
再有合理利用了互聯網資源,學生有自信;通過生生交互,老師基本不用講,便可以得出詩的大意,比課前太多的預設,教師百般牽引強!
我在教學上還采用了比較閱讀,我選用了被譽稱為秋思之祖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讓學生找異同,從題目到用詞,相仿的地方甚多,這兩首元曲,我重在讓學生體會它們的異同,感悟出“文章因情感而產生”,不同的心境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作品,即使在所選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況下,也會因情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文學作品,我想,這點認識對學生的學習成長的影響是深遠的。
不足之處:
在感悟“殘”字時,雖然通過比較“殘陽”、“殘月”、“殘霞”,雖較為成功的讓學生感悟到了中國漢字的奇妙,感受出了當時的意境,但我認為還不夠,應再往下拓展,還有“殘年”、“殘喘”、“殘照”等詞語的理解,這樣對“殘”的理解會更深刻。但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想像時間,入境不夠,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感悟,是悟不到作者筆下的情的。
另外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以讀意會,不排除有小部分學生在別人講的答案中死記硬背,學生的潛能也許沒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在指導背誦時,應讓學生看板書,兩幅畫面對比背誦,加深印象,指導表達手法: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缺少練筆的訓練,因時間關系,作業仿寫《天凈沙·秋》,春、夏、秋、冬任意一個季節均可。(要求:抓住季節的景物特點,表達出你的心境。)無法在課堂上練筆,檢查、展示。
總而言之,有得有失,但我認為是得遠遠大于失。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自主探究,效果會比老師精雕細刻地講更好。
詩歌教學反思14
" 詩人是人類的兒童,他們有著一顆赤子之心。我們從他們瞬間情感與感悟定格的詩歌中感受人類生命中的種種美好。就像繁星點綴了夜空一樣,我們的生命也因為詩歌的點綴而變得更加錦繡燦爛。
朱光潛說:“所謂詩并無深文奧義,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見出某一點特別新鮮有趣而把它描繪出來。”正因為有了這一點所“見”,才有了“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的恬淡意境,才有了“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禪意人生,才能 “在樹葉間/看到空氣的無形的舞蹈,在樹葉的閃光明滅里/覺察天空秘密的心跳。”
“第一流小說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樹搭成的花架,用處只在撐持住一園錦繡燦爛生氣蓬勃的葛藤花卉。這些故事以外的東西就是詩。”小說的精髓是詩,同樣我們的生命,我們生活中最精華的部分也凝聚為一種詩的純然境界。
然而,處于詩一樣的年華中的學生卻在學業的壓力下,一天天失去了對人生世相的好奇之心,一些新鮮有趣的東西就在身邊卻視而不“見”。沒有了詩意的生命,他們的閱讀趣味無法提高,他們的個性日益喪失,他們的生活逐漸變得暗淡無光。于是,本應生趣盎然的語文學習卻無形中成了一種負擔。
高中語文第一冊將第一單元設為詩歌單元可謂別具匠心,開篇不凡。這一單元入選了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若干作品,這些詩歌都自有其可取之處。作為初為人師的我來說,如何利用這一單元,使之成為整個高中階段的良好開端,培養學生良好的讀詩趣味,培養他們的感悟能力,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成為我不懈努力的目標。通過不斷的摸索,我總結了以下教學方法:
一、 縱觀詩史,以讀詩促讀詩。這一方法就是以課本中入選的詩歌為基點,向古今中外
所有的優秀詩歌輻射,挖掘人類的優秀文化,以這些優秀的作品去闡釋教材中所選詩歌的意境。詩歌的意境是指詩歌整體所傳達出的一種審美取向。傳統的一字一句的解釋雖然有助于學生掌握詩歌字面所傳達的意思,但詩歌整體傳達的意境卻不容易讓學生把握住。作為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以語言來引導、啟發學生,而一般的語言在詩歌這一人類智慧的火花面前往往顯的蒼白無力。選用一些既好懂又韻味無窮的小詩,來闡釋要解讀的詩人及詩歌,則在這方面顯出了優勢。
比如在講解先鋒派詩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詩時,關于作者的生平我側重介紹了海子的生和死。海子一生沉湎于心靈孤獨之旅中,他在單調和孤獨之中寫作。但他一生短短的二十五,卻如流星劃過夜空,短暫而絢爛,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心靈遺產。而他的這首詩寫于他死前兩個月,有人評價說,這時的海子已經完全把自己視做塵世之外的人了,他真的'已經完全與這個世界和解,但那不是浪子回頭的和解,而是徹底解脫,沐浴在天堂之光中與現世的和解。基于海子的這些情況,我給學生介紹完他的這些基本情況之后,引用了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中的兩句:“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一方面簡短而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海子的一生,另一方面也為這首詩講解中情感基調的把握,幸福的理解等奠定了一個好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講解這首詩顯得順理成章。事實證明,學生在理解時也很容易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
這一詩歌教學方法的一個“副作用”就是以一個單元詩歌的閱讀帶動了一批詩歌的閱讀,以詩歌閱讀促詩歌閱讀,利用詩歌間的互通關系,旁征博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讀詩趣味。
二、 三言兩語,以習語、典故促詩歌理解。
這一方法即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中所蘊涵的作者的感情,表達的意思時,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語言略加點撥。方法雖然簡單,但在實踐過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在講解聞一多的《死水》時,以“愛之欲切,痛之欲深”來解釋聞一多以死水來為媒介抒發自己的絕望之情與對祖國無以附加的愛;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來說明死水的實質;以“鳳凰涅槃”來解釋詩歌的最后兩句“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么世界”。雖然只是三言兩語,但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適當點撥,以討論促思考。
這一方法是針對適合以多角度來理解的詩歌而言的,可以適當點撥,啟發學生思維,然后把對詩歌的理解交給學生自己,通過他們之間互相討論,得出自己的見解。如:在講解卞之琳的《斷章》這一小詩時,我提示學生可以從“裝飾”、相對性等方面理解這首詩,經過學生討論之后,我就讓學生自己來談這首詩。學生發言非常踴躍,他們談到了人生的無奈,談到了人生中的主角與配角的轉換,談到了為他人做嫁衣,談到了人生就象一場戲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通過這種結合生活進行思考,得出感悟的方式,一方面鍛煉了思維,另一方面也對詩歌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比如在教授一些篇幅較長,意象比較晦澀的詩歌,如:《贊美》、《致大海》覺得有點棘手。這需要在教學中進一步學習和摸索。
太陽和月亮,白日和夜晚,藍天和星空這些司空見慣的事物在泰戈爾的筆下流淌出優美的詩句:日光把金色的詩琴/贈給恬靜的繁星,讓它彈奏永恒的光明。我們的詩歌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詩趣味,培養他們感悟生活的能力。“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只要我們悉心的引導,就一定能找到學生心中最美的詩!
詩歌教學反思15
提起詩歌教學,我一直認為:反復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不二法門。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在學生與語言文字的親密接觸中有所悟,有所得。那么,反復誦讀就是讓學生一遍又一遍漫無目地讀,或是男生讀完后,女生讀,個人讀后,小組讀這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式的讀,或是匆匆初讀后,就讓學生有感情地讀,于是,學生搖頭晃腦、拿腔捏調地讀呢?顯然不是!那就領著學生去分析理解,精雕細琢?顯然也不是!因為詩歌是一種信息量大、情感豐富的文體,非常簡潔的文字里卻蘊藏著很多很多,是濃縮的精華,用詞之精當、情感之微妙、意境之深遠,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且很多時候是作者情感噴發后的外顯形式,情之所至,情動辭發,很模糊、很朦朧,并沒有太多的為什么。所以,過多的分析只能是枉自猜度作者的心思,破化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不如,以模糊(不做過多的分析講解)對模糊。那么,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該何去何從呢?又該如何發揮出平等中的首席所應有的主導作用呢?我再次陷入沉思:詩歌(也包括其它文體)是作者生活閱歷的積淀后情感宣泄后的產物,它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因此,是否可引領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找到與詩歌內容相匹配的材料,從可觸可摸的生活場景中去感受詩歌的美妙世界,去傾聽作者的真情告白呢?
帶這這樣的思考,我在《老師,您好》的教學中做了嘗試,有一定的收效,但仍覺得力不從心。
我引導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后,結合課后練習題說了這么一段話:學習詩歌要學會聯想,學會聯系生活,就是你一邊讀書,一邊在頭腦中想一想,讀了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同學們用這個方法試試看,你能讀懂哪些句子。
學生讀后開始的回答,讓我暗暗竊喜:
如:每當看到時代在飛速地前進,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濤:老師,您好!一名學生回答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東西越來越先進了。我聽爸爸說過,昆山這幾年發展太快了,就像做夢一樣。(生笑)這都是靠老師教給我們知識,讓我們有本領了,所以,作者很激動,很感謝老師,心中的感情就像大海的波濤一樣。
再如:笑語盈盈,那是甘露輕輕地撒向茁壯的新苗。一名學生回答說:這里的新苗是指我們學生,這句話就是說,老師很關心、愛護我們,他們教給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讓我們長得很健康、很強壯。
不過,對其它的句子理解就無人問津了,學生們在抓耳撓腮,不知該如何作答。我想,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際正是教師主導作用發揮之時。 如: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這一句,我首先告訴學生李商隱的《無題》有這樣一句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會淚始干。后來,人們就把老師比做春蠶。學生漸漸清晰,我又讓學生再讀這一句,并在頭腦中想象,仿佛能看到什么,學生讀了之后,還有些茫然,我便邊做寫字的動作,邊輕輕引了個頭:夜深人靜的時候這時,有幾個反應快的學生馬上接上去,夜深人靜的時候,老師窗前的燈還亮著,他在聚精會神地為我們批作業、備課,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實現自己的理想。
其他的句子,我也做了一些引導,但總覺得學生的思維沒有打開,理解得有些生硬,這和我備課時的粗線條,準備得不夠細致,及高估了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儲備有關。
詩歌教學反思16
(1)注重文言文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多讀、精讀、美讀中對詩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詩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讀,進一步品味詩的好詞妙句,感受詩中的優美意境,最后達到詩教學的目的,熟讀成誦。
(2)在合作學習中培養探究能力
賞析詩中的好詞妙句,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詞句,在合作小組中討論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形成合作學習的能力。
(3)多媒體教學手段激趣
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音樂,有關的春的圖片,有關的課件,讓學生有興趣去學習,使教學的內容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我在處理本課教材中,始終堅持一個信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標中提倡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關系。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文本,老師與學生這樣互動的局面,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文體地位,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見解或教參的解讀強加到學生身上,而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在這堂課中,我只有設計兩三個大的問題,當問題的設計是貼近學生的,讓他們每個人有話可說,注重題目的開放性,答案的多元化,還提倡學生多角度閱讀,有創意地閱讀。在這堂課中,我提倡的是返樸歸真的閱讀文本,從頭至尾我沒有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強加到教學中,生怕這些會左右了學生的思考與體驗,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維的存在。這正是課標中所提倡的閱讀是一個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而沒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解讀,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我認為這堂課的設計到實施到結束,有著全新理念的引導,教師真正做到了引導,而學生真正體現了其主人的身份。
基本設計:以“詩”字入手,讓學生明白“詩言志”;切入到《觀滄海》,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這首詩“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讀詩歌,從讀準字音到把握情感漸次進入分析;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了解詩中體現的曹操情感包括統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也包括面對無邊無際的空間和無始無終的時間而產生的渺小之感,當然更要讓學生體會到,曹操雖然感受到這種人生的短暫和人的渺小,但正視現實,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壓挑戰的勇氣,感受曹操的昂揚奮發和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在此基礎上,用一節課時間引導學生去自讀《次北固山下》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問題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后文則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來寫錢塘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閱讀思考的;第三課時則比較閱讀《天凈沙秋思》,先讓學生去閱讀思考詩歌表達的是什么思想,從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總體上,引導學生理解“詩言志”,學會從文本中尋找理由支撐自己觀點,訓練學生的語感,并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文化。
課基本上都是按照設計的思路進行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不少亮點可值得借鑒。如在把握《觀滄海》情感時,學生在回答“為何你要這樣讀”時,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一句讓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這本是我以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講《秋思》一詩時,學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風”“瘦”等詞語,點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鄉,也有學生指出“小橋流水人家”富有詩情畫意,但在這里可以與其他景物聯在一起,以家的感覺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確有獨到之見。詩歌少不了朗讀,學生在充分體會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夠有感情地配樂誦讀。
自己對這幾堂課感覺比較滿意的地方有:一是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如何去讀古詩的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二是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三是結合劉勰、鐘嶸、王夫之等人的評價來引出“蒼涼慷慨、建安風骨”的特點;四是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并引用錢鐘書的“蓋生離死別,契合傷逝懷遠,皆于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選擇黃昏這個時間的原因,有助于對課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
詩歌教學反思17
詩歌《月亮》表現的是月亮在“樹梢”、“池塘”、“臉盆”中所展現出的不同美景與趣景。在設計這一詩歌教學時,我將詩歌中樹梢與小鳥的關系、池塘與青蛙的關系及臉盆與寶寶的關系作為理解這一詩歌的關鍵所在,因為理解了它們的'關系后就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詩歌。
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來幫助幼兒理解的。
幼:我聽到‘小鳥說,月亮和我好。’
師:為什么小鳥會說月亮和它好呢?現在的月亮在什么地方?
幼:因為月亮在樹上,小鳥也生活在樹上,所以小鳥會說月亮和我好。
師:還有誰說月亮和它好的?
幼:青蛙說的。
師:為什么現在變成青蛙說了?
幼:因為現在月亮在池塘里了,青蛙也在池塘里。
幼:寶寶也說的。
師:這回又是怎么回事呢?
幼:臉盆是寶寶的,月亮也到臉盆里去了。
……
通過與幼兒的互問互答,幼兒進一步明確了月亮所在的不同位置,不僅幫助了幼兒的理解也促進了幼兒對詩歌的記憶。
另外,詩歌中“掛”、“漂”、“盛”這三個動詞也是難點所在,在理解與學說時我強調得較多,方式有聽辨確認、圖片輔助和結合實際,特別是“盛”這一動詞,我引用孩子每天都會接觸到的飯碗,知道飯裝在碗里叫“盛”,幫助幼兒理解“月亮在臉盆里也可以叫做‘盛’”。
而在詩歌、兒歌學習中,如何提高幼兒學習的趣味性是大家都比較困惑的,在這次詩歌朗誦過程中,我在練習策略上進行了一些嘗試,發現幼兒主動性還挺高的。我是這樣嘗試的:在每一次練習時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一起邊看圖邊和老師一起練習;接著老師退出,只看圖;然后連圖也退出,全憑記憶;最后是通過分男女、分組等形式來進行比賽,因為進入中班幼兒好勝心更強,所以通過教師有意識地一次次挑戰、比較,幼兒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
詩歌教學反思18
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教師在這次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經過兩個星期時間的學習,我們的實踐活動也告一段落。
我大膽放權給學生,從計劃到實施、小結,我只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做一個配角。這些孩子確實不簡單,給了我很多驚喜。無論是給詩歌分類,還是自己寫詩,無論是制定計劃,還是總結,學生們都能投入進去,主動去探究、去嘗試。特別是合編小詩集,每個小組都能全員參與,分工明確,互相配合。雖然合編的小詩集很粗糙、簡單,但形式多樣,內容較全面。對于我來說,已是如獲至寶、欣喜若狂了。對于學生的作品,我給予很高的'評價,我希望能通過這次的活動,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找回孩子們的自信心。
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學生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主開展活動的能力。我覺得這次綜合性學習最大的收獲是同學們都能參與進來。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多項活動,都有自己的收獲。
同時,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師也該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些學生的詩歌,我看了,雖然能發現一些問題,卻不知如何去修改才完美。我想,作為教師,是否也應該像學生一樣,認真參與到活動中去,和學生們一起去學習,去提高自己的能力?
詩歌教學反思19
《大樹媽媽》是一首很好聽的歌曲,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卻是溫柔抒情的,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靜靜地聆聽歌曲、輕柔地演唱這首歌曲呢?
我以找春天為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同學們說一說在美麗的春天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們積極地說:“花開了、草綠了、大地上的冰雪融化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
我順勢說:“燕子們飛了那么長時間它們很累了,于是大樹媽媽張開了它的寬大的手做成了一個搖籃讓小燕子們進來休息。”由此引發學生對大樹媽媽的無限遐想和眷戀之情。并配上《大樹媽媽》的伴奏音樂給小朋友們講了有關《大樹媽媽》的故事,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都沉浸在這首歌曲的意境里了!
當我讓小朋友們說說對大樹媽的印象時,他們有的說她是天下最好的媽媽;有的說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還有的說她太偉大了,用自己的身體為燕子遮風擋雨她自己卻渾身濕透了,她一定很冷。我聽著孩子們各抒己見,我發現他們真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并知道關心別人心疼人了,從而使學生能夠抒情地演唱這首《大樹媽媽》。
這節課,通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感受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明白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覺主動的感受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開拓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教育了學生用語言、表情等等表達歌曲。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教學效果良好。
詩歌教學反思20
(1)注重文言文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多讀、精讀、美讀中對詩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詩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讀,進一步品味詩的好詞妙句,感受詩中的優美意境,最后達到詩教學的目的,熟讀成誦。
(2)在合作學習中培養探究能力
賞析詩中的'好詞妙句,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詞句,在合作小組中討論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形成合作學習的能力。
(3)多媒體教學手段激趣
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音樂,有關的春的圖片,有關的課件,讓學生有興趣去學習,使教學的內容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我在處理本課教材中,始終堅持一個信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標中提倡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關系。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文本,老師與學生這樣互動的局面,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文體地位,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見解或教參的解讀強加到學生身上,而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在這堂課中,我只有設計兩三個大的問題,當問題的設計是貼近學生的,讓他們每個人有話可說,注重題目的開放性,答案的多元化,還提倡學生多角度閱讀,有創意地閱讀。在這堂課中,我提倡的是返樸歸真的閱讀文本,從頭至尾我沒有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強加到教學中,生怕這些會左右了學生的思考與體驗,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維的存在。這正是課標中所提倡的閱讀是一個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而沒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解讀,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我認為這堂課的設計到實施到結束,有著全新理念的引導,教師真正做到了引導,而學生真正體現了其主人的身份。
【詩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詩歌教學反思09-21
詩歌教學反思02-18
詩歌蟬教學反思11-11
中班詩歌教學反思09-21
詩歌《春天》教學反思11-09
中班詩歌教學反思02-18
詩歌鑒賞教學反思02-18
高中詩歌教學反思04-27
詩歌鑒賞教學反思02-18
中班詩歌教學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