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團結友愛模范事跡材料范文(通用6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跡吧,從先進對象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跡可分為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跡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跡的材料。什么樣的事跡才是規范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團結友愛模范事跡材料范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團結友愛模范事跡材料1
一、老教師:愛崗敬業,任勞任怨,三十年如一日。
我校趙賢釗老師年近退休仍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能克服年齡大等實際問題,毫無保留的向青年教師介紹自己多年來帶低年級的教學經驗,并虛心向同年級青年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所任學科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全鄉前三名;學校的各項創建工作中經常看到趙老師的身影:為幼兒園修理課桌凳、為鄰班更換玻璃等等;吳翠玲老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并能出色的做好圖書管理員的各項工作,圖書的登記、錄入、到借閱等一系列繁瑣枯燥的工作吳老師都干的兢兢樂道,給中心校其他科室的負責人樹立的榜樣。
二、青年教師:敢拼敢為,以身作則,詮釋著教育人良好的形象。
1、我校班主任老師均能認真貫徹落實校長室的會議精神,創造性的完成各項創建任務,班級管理有特色、上水平,做的較好的有鄭雪燕、楊雪、劉瑜、馬冬梅、韋秀春、韓笑、成金花、譚海云、董淑艷、李霞、吳雪艷、張磊、鐘曉明、、仲平、王維霞、陳玲、王麗平、李小會等老師。
2、我校的路隊管理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放學能做到快靜齊,家長接送按時守紀,學校門口秩序井然,達到預期效果。為此付出努力的老師有仲崇雷、邵強、魯成言、張秀山、王南、盛玲燕、劉金玉、司麗香、陳召萍、于小碟、蘇嬌、張斌等老師。
3、我校部分青年教師以校為家,工作任勞任怨,為學校創建、各項評比工作付出艱辛勞動,表現突出的有閆海東、孫可帥、劉長川、仲雪冰等老師。
4、尤其要表揚的是我校張彬老師,自任少先隊工作以來,工作出色,成績顯著:學生活動有序,行為文明,體育彰顯特色,校園生機盎然。
教師團結友愛模范事跡材料2
一身樸素得體的衣著,淺淺的微笑隱于清秀的臉龐,這是學生們眼中的李老師——溫和嫻靜。踏實勤奮的工作作風,少言寡語卻一絲不茍,這是同事們眼中的李老師——嚴謹謙恭。一個剛入門的新手,能力有限卻熱情甚高,這是李老師對自己的中肯評價——虛心求經方能進取。
第一天走進課堂,她心中忐忑不安,緊張地手心直冒汗。站在講臺上,紅著臉,低著頭,將準備好的開場白一口氣全倒了出來,說完抬眼瞅了瞅學生的反應。只見學生們愣愣地看著她,她也慌了神呆呆地看著學生,過了幾秒,教室里爆發了一陣大笑。這就是她的第一節課,開場就遇挫,但正是這并不順利的第一堂課讓她和學生們的心瞬間貼近了不少。她默默地告誡自己,為了這些善良真誠的學生,她要加倍努力地完善自身,教給他們足夠的知識,讓他們都能夠快快樂樂地成長。于是,從她踏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就開始了她的求索之路。在工作中,她勤懇敬業,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認認真真地做好本職工作,不辜負領導對她的信任。教學上本著“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宗旨,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僅教他們學習知識,而且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教學中注意分析學生的特點,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極力營造一種平等和諧、活躍有序的課堂氛圍。
此外,她還注重自身素養的提高,經常閱讀各類專業書籍,學習別人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并適當加以改變運用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她很注重與同組其他教師進行教學方法方面的交流,向他們虛心請教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復習的方法策略,汲取他們的教學經驗以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學之余,她也經常與同事一起探討教學科研方面的問題,了解教學改革的新動態,并以此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不讓自己所教的內容成為滯后產品。三年來,經她輔導的學生習作紛紛獲獎或發表。她撰寫的教學論文獲得了市三等獎、區一等獎,與人合寫的教研論文獲得了省三等獎。日常生活方面,她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循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樂于奉獻,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地做好領導交給自己的每一項任務。
注重自身的師德修養,時刻牢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同事及學生面前做出表率,力爭成為一名大家公認的合格乃至優秀的青年教師。馬克思說,人活著是要有點精神追求的。她堅信這句名言。因此,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她還渴望有更多的鍛煉自己的機會,不斷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所以從進入xx中學的第一天起,她就下定決心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讓自己在東中的舞臺上能有所成就。2000年12月,xx市舉辦了首屆青年辯論賽,她作為東寶區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這場思想的交鋒,雖然最終沒能取得盡如人意的成績,但她無悔此行。因為畢竟她已為這次活動奉獻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并且在這次活動中得到歷練。xxxx年,她協助校團委組織學生參加“公民道德建設”征文活動,經她精心修改,學校獲得一個一等獎,二個二等獎,三個三等獎的好成績,她自己也被授予“優秀輔導教師”榮譽稱號。
xxxx年,她被安排進了學校團委作團委委員,這對她無疑是一個莫大的促進。從此她更忙碌了,教學工作非但不能丟而且得干得更好,同時,團委的工作她也要出謀劃策,積極參與。她不再有漫步街頭的閑情逸致,不再有徜徉湖畔的浪漫情懷,她有的只是揮之不去的工作設想,埋頭案前的奮筆疾書。這一年,應團市委的要求,學校組織學生觀看了《游戲陷阱》,她指導學生認真寫了征文,一遍遍地指導,一篇篇地修改,終于學生們不負重望,獲得了一個一等獎,二個三等獎,七個優秀獎,學校也被評為了“先進組織單位”。現在的她依然是那樣微笑著,那樣忙碌著,沒有嘆息,沒有抱怨,只是像一朵不經意間開放的小花,暗自吐露著淡淡的芳香。曾經問過她,你不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她莞爾一笑,面對如此可愛的學生,面對如此熱心的同事,面對如此美好的生活,夫復何求,用心去追求生活而已。聽著這樣樸實的話語,我們只能真誠地祝愿這朵悄悄綻放的小花,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盡情的開放,播灑出更馥郁的清香。
教師團結友愛模范事跡材料3
站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職教中心的校園,仰望校門,一排金色大字映入眼簾:“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高于一切”。
這是這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的治校理念,也是這所學校校長從教42年來奮勇拼搏、無私奉獻的動力源泉。“為了山城的孩子”,這一宗旨和信念已經融入了這所學校校長的辦學的思想,融入了校長的一言一行當中,成為校長恒久的教育夢想。
這位校長,就是特級教師、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家口市職教中心校長汪秀麗。
“當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1972年,年僅19歲的汪秀麗踏上了三尺講臺,當上了班主任。“當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是她初為人師的夢想。
為了這個樸素的夢想,汪秀麗傾注了全部的時間、心血和智慧,創造了最受學生歡迎的哲學課堂,教給了學生受益一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辯證思維方式,以春風般和煦的影響力帶出了最具凝聚力的班集體。每個假期,汪秀麗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勞動,進入工廠學工,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寒來暑往,她和一屆屆學生度過了他們終生難忘的初中、高中時代。每一屆的學生都在畢業照上留下了這樣一句話:與老師在一起的日子。
在教師、班主任這一平凡的崗位上,汪秀麗連續10年被評為張家口市勞動模范,還先后榮獲市三八紅旗手、省優秀教師等稱號,年僅24歲就當選為河北省黨代會代表,25歲的時候當選為第五屆河北省人大代表。
“當一名人民滿意的校長”
1997年,44歲的汪秀麗被任命為張家口市職教中心校長。
然而,汪秀麗是含著眼淚接任校長職務的。眾所周知,1997年,中等職業教育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階段。首先是大中專學生不包分配了,還有普高熱持續升溫,就業形勢嚴峻等諸多因素匯聚在一起,使得全國許多職業學校不得不關、停、并、轉,張家口市也隨后相繼撤并了三所職業學校。面對嚴峻的辦學形勢,“校長”這一職務意味更多的是重任和挑戰。而作為一個女同志,她的一雙兒女即將參加中考、高考,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已經年近八旬,愛人的工作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正是家人最需要陪伴和照料的時期。而“校長”這一職務,意味更多的是必須為工作付出更多的時間,做出更多的奉獻。
領導的重托,教職工的信任,和一個省人大代表、黨代表的使命感、責任感,驅使汪秀麗只有接受,不能退縮。在矛盾、擔憂和含著眼淚的抉擇中,“當一名人民滿意的校長”這一新的理想又刻上了心頭。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有多寬,出路就有多廣。”這是汪秀麗在接任校長后對全體教工講的第一句話。上任伊始,汪秀麗以最短的時間帶領12名中層干部深入到青島、大連、天津等地區10所國家重點職業學校參觀、學習,在學習中深化對職教形勢的認識和分析:職業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連接最直接最緊密的教育,德國的職業教育被稱作是二戰后德國創造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我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汪秀麗以冷靜的思辨為自己的學校準確定位:中等職業教育,不是沒有出路,而是急待大力發展,我們必須正視困難,迎難而上,辦好中職,造福百姓。
汪秀麗以清晰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辦學指導思想:要站在經濟的角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職業教育;要貼緊市場辦學,堅定不移地走校企聯合辦學的路子;要提高質量求生存,辦出特色求發展,打造品牌爭一流,要把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當作必須解決的攻堅任務……
汪秀麗以過人的膽識和魄力響亮地提出了“三年創建省級名牌,五年沖擊國家級重點,十年建成全國一流中等職業學校”的奮斗目標。
汪秀麗以17年如一日的堅守和奮斗,傾盡全力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來鋪路奠基……
“職業學校就要圍著市場轉”
“學校圍著市場辦,專業跟著產業變,教學圍著崗位轉。”作為職業學校的校長,汪秀麗始終認為,自己的第一要務就是研究市場,不斷創新學校的專業設置,必須把專業辦在企業的興奮點上,辦在職業技能的緊缺口上。
1997年,汪秀麗決心大力開發計算機專業。當時在張家口市,擁有計算機的單位還是鳳毛麟角。但汪秀麗認準了信息技術必將飛速發展的前景。她在全校教工大會上說:辦法總比困難多!以此來鼓勵自己,也激勵大家。當年,計算機專業一躍成為全校最大的骨干專業群。隨后,她與國內知名企業緊密聯辦,與國內著名高校不斷合作,與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了12個專業方向的專業群。畢業生迅速占領了全市各個計算機應用人才的領域,法院、銀行、商業系統、建筑系統各單位爭相到該校聘用學生,創出了學校計算機專業品牌,還為首都近百家知名企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學生始終供不應求。2002年,學校計算機專業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示范專業;2005年,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計算機應用與軟件技術國家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2000年的一個夜晚,汪秀麗隨意地瀏覽報紙,一則短短的百字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國家西部大開發將投資50個億新建20個機場。一個想法迅速成形——開發航空乘務專業。汪秀麗派出四路人馬,奔赴首都機場深入調研,赴海南、深圳航空公司探路,到哈爾濱摸底……隨后在張家口市三家媒體歷史性地連續打出招收空姐的廣告,從航空公司請來專業人士面試。面試當天,學校門前車水馬龍,30個名額,吸引了2000多人報名……兩年后,學校打開了深圳、海南、廈門等五大航空公司的大門,56名“空姐”、“空少”飛上藍天,成為了河北省第一代航空乘務員。
自1998年開辦了首個對口高考班以來,汪秀麗就明確了“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業,兩個拳頭都要硬”的辦學思路,成為河北省內高等職業院校人才主要輸送基地。16年來,汪秀麗先后拓展了計算機、建筑、財會等7個對口高考專業,還下大力開辦了美術高考專業,與天津薊縣中專聯辦了天津春季高考班,在就業類專業增設了成人高考課程,努力延長學生受教育年限。2013年以來,學校又搶抓國家加快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機遇,大力推進與高職院校的融通,先后與北京及省內7所高職院校洽談合作,努力為學生開通繼續學習的綠色通道。
在汪秀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果敢的決策下,學校創新設置了22個分支專業,形成了信息技術、航空乘務、動漫游戲、學前教育和餐旅服務五大專業群,為學校源源不斷地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要為孩子們搭建成才立交橋”
為了圓學生的就業夢、升學夢,這些年來,汪秀麗堅持立德為先、育人為本,堅持“成長、成人、成才、成功并重”的德育原則,全力推進“全納教育”,使“我們的眼里沒有差生”深植每一名教工心靈;創建了“課堂教學建構素質,文明養成規范素質,特色活動拓展素質,勞動訓練強化素質,社會實踐提升素質”的“五維”素質培養模式;組織開展的新生軍訓、技能大賽、成人儀式、為校服務、校園藝術節、體育節等積淀而成學校十大德育活動品牌,為學生留下終生難忘、受益一生的高中時代。
汪秀麗扭住教學中心、質量重心不放松,始終站在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根據高考、就業的不同特點,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分級考核,依托校企合作的資源優勢,全力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強化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建設,不斷提升實訓基地建設水平,強化教育教學各環節的精細化管理,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內涵式發展,促進了育人質量和整體辦學水平的大幅提升。
目前,學校已為社會培養輸送了近30000名畢業生。可以說,是職業教育成就了孩子們成人成才的夢想,是職業教育為這些孩子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把砝碼投向工作那一端”
“因為有愛,才有激情;因為激情,才有對事業的無比忠誠;因為忠誠,才會有獻身事業的大無畏的勇氣和魄力,才會有不到黃河不回頭的堅韌和執著。”在河北省百名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報告當中,汪秀麗這樣解析自己。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年齡,身為女性,家庭和生活的擔子也與日俱增。但職業學校辦學,校長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1998年5月, 因為全市職業教育現場會在學校召開,而家中3位親人相繼離世,汪秀麗卻沒有請假一天;2003年非典期間,當年學校對口高考首次沖刺天津大學單招考試,女兒在家備戰高考,她卻沒有時間陪女兒,學校5名學生考入天津大學,女兒卻落榜了;2004年,正當她奔波在尋求實訓樓建設資金的路途中,90歲的公公獨自在家摔傷了腿,她雖然心急如焚卻趕不回來;2006年,原市第三中學(市藝術高中)并入學校,為了把藝術高考做大做強,她忍著腰椎病痛驅車1000多公里,遠赴大連等地學校求取經驗……
對親人的愧疚,時常噬咬著汪秀麗的心,但她一次次地對自己說: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一個人民滿意的校長,應該知道,在個人和集體、在生活和工作的天平上,應該把砝碼投向哪一端……
2000年,啟動校園改擴建工程,汪秀麗進行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上,籌錢太難;不上,將錯失發展的機遇,學校可能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最終,她還是大膽決策: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學校,要敢于用明天的資金來辦今天的事業。
征地、拆遷,面對上千萬的資金,主管教育的副市長問她:“秀麗,行不行?”她立下了軍令狀:“只要我們幾個班子成員還在,就一定將學校辦好、建好。”
然而,一次開會當中,汪秀麗接了一個電話后,久久沒有抬頭,只見豆大的淚珠一顆顆落在桌面上,又是工程催款的電話。
看到校長為了學校建設如此為難,老師們紛紛要求把自己有限的薪水借給學校支援學校建設。就這樣,在學校建設最困難的時期,大家三次慷慨解囊,共支援學校1850萬元,許多教師甚至向親朋好友借款支援學校。
嶄新的實驗樓、辦公樓、教學樓、實訓樓、圖書樓先后拔地而起,兩個塑膠運動場相繼落成,學校占地面積擴大了6倍,建筑面積翻了4番,專業實訓室逐步達到了85個。2013年6月16日,總投資約6000萬元的綜合實訓大樓又破土動工,預計2015年底交付使用。校園面貌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學校跨越式發展搶占了先機,也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17年的校長歷程,大事難事數不勝數,每一項工作她都親力親為,與全體干部教工干在一起,沖在一線。清晨,她迎接全校師生的親切笑容;夜晚,校長室經久不息的燈光,已經成為激勵全校師生辛勤工作、刻苦學習的不竭動力。在她的精神引領和感召下,學校人人都在為學校的發展出力獻策,校園處處洋溢著奉獻者奮斗者的激情,老師們雖然都很平凡,但正是這些平凡的人組成了不平凡的團隊,大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鉆研,特別能奉獻,爆發出了職教人巨大的力量,為中等職業教育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做人民滿意的教育家”
如今,張家口市職教中心已經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成為了國家重點、國家示范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全國文明單位。
2008年3月,汪秀麗光榮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抓住一切機遇宣傳職業教育,連續五年提出的關于加大職業教育投入、理順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嚴格就業準入制度等建議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采納。
幾年來,汪秀麗多次在全國、省、市各級各類會議、論壇上介紹辦學經驗,成為了在全國職業教育系統享有較高聲望和影響力的專家型校長。2012年6月28日和7月12日,她先后兩次應邀參加了教育部職業教育專題座談會,匯報了省市及學校辦學情況,提出加大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投入、盡快建立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標準等建議。
任校長17年來,汪秀麗先后榮獲五一勞動獎章、省管優秀專家、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百名杰出校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多項榮譽。現在,她正帶領全校教職工全力沖刺國家中職示范校這一奮斗目標。在從未停歇的腳步中,一個新的職教夢正在她的心中回蕩,那就是:辦世界一流的中職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立業興邦,最終用“職教夢”托起中華民族的“中國夢”。
教師團結友愛模范事跡材料4
有一種愛,叫師愛;有一種關心,叫堅持。面對管教失敗、自我放棄的孩子,他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他們,以父愛般的真誠感染他們,一個都不放棄。他,就是上海市辛靈中學校長謝小雙。
救火校長,用強烈使命感創造特殊教育奇跡
那一年,辛靈中學突發一起學生自殺事件,給學校和師生、家長帶來極大沖擊……謝小雙臨危受命,從包頭中學調到辛靈中學,擔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當謝小雙踏進辛靈的校園,眼前的一切讓他震驚!這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啊?學生中來自離異、單親、重組家庭的占63%,低保家庭的占1/3。學生絕大多數是行為不良、學習困難,打架斗毆、夜不歸宿、沉湎網絡、小偷小摸的情況經常上演……
謝小雙的震驚,不僅因為學生偏差的行為,更因為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他知道,每一名成長困難學生的心靈,一定遭受過傷害;他們的經歷,一定有不為人知的辛酸和苦辣。他更知道,挽救一個孩子,就是挽救一個家庭,就是為社會減少一份不安定因素。于是,謝小雙立下了這樣的目標——讓人人成功,人人成才。他對教師們說,這個“成功”的定義是這些孩子將來能夠自食其力,做一個好公民。
從此,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輕撫校園時,謝小雙的身影便會出現;每周伊始,當學生照例到校開始一周的住校生活時,謝小雙就會出現在某個學生家門前接他(她)上學;每月下旬,當一個月的緊張工作告一段落時,謝小雙就會召開質量分析會,細致分析每個教師的教學、每個學生的狀況,給出對策。
夏天,謝小雙冒著高溫,四處奔波,精心策劃,建立起辛靈中學“青少年教育指導中心”,并不斷完善。他說:“育德要育心,有了良好的環境,學生的成長就有了全面的支持系統。”
冬天,謝小雙帶領教師頂風冒雪走訪每個學生家庭。這讓家長感動:好多年沒有老師來家訪了,何況還是校長?這也讓學生踏實:原來家訪不是告狀,而是一股寒冬里的暖流。
為了系統了解特殊教育的特點,謝小雙主動去華東師大進修特殊教育學。為了豐富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效果,他攜手楊浦區未成年人保護辦公室,布置法制教育展廳,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學習,增強法制觀念;他請求區心理教研活動中心組配合,組織有心理輔導、咨詢資質的志愿者舉辦“我的明天如此美麗”心理咨詢活動;他聯合社區,合作召開了“楊浦區社區青少年教育工作座談會”,為推進青少年教育工作、預防和控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確保楊浦平安而積極探索……
在謝小雙不懈的努力下,辛靈中學的面貌很快煥然一新:學生從剛進校時不愿意來發展到初三畢業時不愿意走,每年初三告別會,畢業班的學生都會滿含熱淚擁抱著老師久久不愿離開,甚至有的學生畢業了還要求再回學校住一宿!
這一切,都源自謝小雙的“一個都不放棄”!
司機校長,用深沉師愛撥正失足少年的腳步
學生曉黎,因為抽煙、逃學、沉迷網游、夜不歸宿等不良行為,被家長送到了辛靈中學。那年,她升初二,進校時染著黃發,穿著奇裝,走起路來耳環、掛飾叮當響。
九月進校,“十一”長假后,曉黎就逃學了。當謝小雙踏進她家,眼前的景象讓他吃了一驚:母女倆蝸居在一間小屋,家徒四壁,一片凄涼。原來,曉黎自幼父母離異,她隨母親生活,可母親沒有正當工作,靠低保生活,對這個不聽話的女兒更是無力管教。謝小雙心里很沉重:“這樣的孩子,這樣的家庭,如果我們不拉她一把,再滑一步,她很可能一輩子無法回頭。”于是,謝小雙將她“請”回了學校。
可是兩周后,曉黎故態復萌,再次逃學。謝小雙再次家訪,曉黎的母親過意不去,勸謝小雙“算了吧”。但謝小雙不放棄,反而決定每周一早上,自己開車到曉黎家把她接到學校。
一次、兩次、三次……從此,每周一的早上,曉黎都會享受“公主待遇”,校長開車接她上學。由于成績不好、行為偏差而經常遭人白眼的曉黎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關愛和呵護。這是校長對一個學生的愛,對一個學生的不放棄。終于有一天,這個叛逆、執拗的女孩提出不需要接了,她能按時到校。之后,她再也沒有逃學。
校長謝小雙的深沉師愛為曉黎筑起一座堅固的堤壩,抵擋住所有不良的誘惑。初三畢業,曉黎考進了理想中專,而兩年前剛進校時,她5 門課總共才100多分。
信使校長,用如山父愛解開失親少女心結
《詩經》云: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學生莎莎就是這樣一個棄嬰,不知親生父母是誰。獨自撫養她的養父多次違法犯罪,并染上毒癮。為此,少年莎莎飽受歧視和欺辱,不得不用拳頭維護自己僅剩下的尊嚴,于是她被送到了辛靈中學。
進校后,莎莎依然孤僻、不合群,總是沉默地呆在角落里。家長的過錯怎能讓一個年幼的孩子承擔呢?謝小雙常常找莎莎談心、聊天,節假日,謝小雙也會帶上水果、禮物上門看望他,給她父親般的關愛,并告訴她,家庭不能選擇,但前途可以靠自己創造。
中考前,謝小雙得知莎莎因想念正在服刑的養父變得很憂郁。為了解開莎莎的“心結”,謝小雙決定做一回“信使”。那天,他帶著幾位老師去青浦監獄看望莎莎的養父,將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一一告知。看到心愛女兒的照片,莎莎的養父流下了眼淚。“我在大墻里幾年,都不知道孩子已經初三了!”他對謝小雙說,“孩子跟著我沒出息,我也沒有能力照顧她,就托給你們學校吧。”由于擔心女兒畢業后沒人照管,養父甚至想讓她留級,繼續待在辛靈中學。
回到學校,謝小雙將養父的話轉告莎莎。心結解開了,莎莎的臉上露出了花季少女應有的笑容。謝小雙又買了好多書送給她,讓她和好書交朋友。校長的如山父愛支撐著莎莎考入了一所中專,徹底走出了生活陰影,邁向了人生新的旅途。
終身老師,用無疆大愛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有一份愛,不會因畢業而消散,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愛。
在辛靈中學,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對畢業生要繼續跟蹤回訪至少一年。這個慣例,讓學生們在走出校園后還能夠繼續得到老師的關心,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謝小雙和老師們也因此繼續資助和幫助這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學生。對家庭困難、單親甚至失親的學生,謝小雙會在每年春節請他們回到學校吃年夜飯,還給他們壓歲錢。
直到現在,謝小雙每月還給曉黎和莎莎充手機費。“我要和她們保持聯系,萬一她們的手機因為欠費而停機,我就找不到她們了。”謝小雙說。因此,謝小雙第一時間知道了曉黎的母親因違法行為被判刑,沒有人給她付學費。得知消息的謝小雙立刻前往曉黎的學校說明情況,為她爭取到學費減半,剩下的學費則由辛靈中學和謝小雙共同承擔。
謝小雙給學生們的又何止是手機費、學費?沒有父母呵護,沒有經濟來源,柔弱的小鳥如何抵御外界的風雨和誘惑?而每次接到母校校長的電話,都讓這些學生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她們說:“謝校長,您放心,不管多苦多累,我們永不會再走歪路!”
辛靈中學的畢業生們都記得謝小雙說過:“這里永遠是你的家,家里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那年,畢業一年的學生們回母校看望老師并要求回校住幾天,重溫在教師百般呵護下的集體生活并參加新一屆畢業生的離別儀式,謝小雙一一答應。在畢業離別儀式上,其中一位學生突然站起來,眼含熱淚對謝小雙和全體老師說:“謝謝你們,我的再生父母,沒有你們,就沒有我的今天”。那一刻,全場動容。
成功校長,用科學發展觀培養整個教師團隊
謝小雙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凝聚眾人的力量,團結合作,才能促成“眾人種樹樹成林,大家栽花花滿園”的美好局面。所以,他很重視學校教師的培養和團隊的建設。他讓教師們堅定兩個信念。
“一個都不放棄”。謝小雙針對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學生太差”、“教不會”的說法以及畏難情緒,引導教師轉變觀念,正視現實,拋棄“等、靠、要”的做法,激勵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帶領全體教師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在學校發展的方向與路徑上達成共識,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基本功練兵活動,針對每位學生設計不同的教育方案,與每一個學生“手拉手,結對行”,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使學生增強自尊,提升自信。
“人人都會成功”。謝小雙利用各種場合宣講,讓教師真正認識到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轉變一個學生,就是挽救一個家庭,就是消除一個社會隱患,引導教師培養和發揚“愛心、耐心、信心、盡心、恒心”,傾注對學生的關愛,對學生精雕細刻,通過賞識教育,發現學生優點,促進學生轉變,力求讓每位學生都能走向成功。
謝小雙讓教師發揚三種精神:吃大苦、耐大勞、獻大愛。 這三種精神似乎與崇尚個性自由的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但特殊教育的教師卻必須具備這樣的精神。
在辛靈,學生住宿在學校,教師是24小時和學生一起生活、學習。謝小雙要求教師把關于學生的點點滴滴都深深地印刻在心里,知道他們需要什么,學習上還有哪些不足,隨時給予關心與幫助,使學生逐漸學會自主生活、主動學習。
在辛靈,教師的節假日也屬于學生。節假日,謝小雙會帶領全體教職員工全情投入“結對、幫困、助學”活動,不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總是滿懷摯誠地走進困難學生家庭,送上慰問品,開展家訪活動。此外,學校還成立關護小組專程陪學生到監獄探望服刑的家長,為家長的改造及學生的成長獻出一份愛心。
在辛靈,學校的青少年教育指導中心不僅屬于辛靈的學生,還會整合區域內各教育部門舉辦各種活動,送教上門、開設講座,促進更多的學生健康成長。楊浦區檢察院、團市委先后在辛靈中學揭牌成立楊浦區未成年人社會觀護基地、上海市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和楊浦區“青蘋果”課堂,使辛靈中學青少年教育指導中心對全區的教育輻射功能更為強大,惠及了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謝小雙讓教師們轉變四種觀念。
變“教書育人”為“育人教書”。區別于普通學校和以往的工讀學校,謝小雙強調育人比教書更重要,強調以人為本的準軍事化管理,從內務整理、生活自理、文明禮儀、學習習慣等德育系列校本教育入手,把每天早晨15分鐘的內務整理作為學校拓展性德育系列課程,注重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生活習慣,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變“單純的教師管理”為“學生自主管理與教師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在育人教書的氛圍中,謝小雙引導學生參與樓梯文化、走廊文化、墻面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的布置,營造和諧、高雅的校園環境;引導學生探究社會熱點問題,并將探究成果用繪畫形式渲染在墻面上;謝小雙將《弟子規》作為拓展型校本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自發領悟,繪制成畫,張貼在樓道,創設出適合兩校學生特點的育人文化氛圍,形成獨特的`不開口的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學生人盡其才,增強了自尊、提升了自信。
變“老師愛學生、學校愛學生”為“學生愛老師、學生愛學校”。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營造多彩的校園生活,使學生學在校園、樂在校園、愛在校園,謝小雙主持建設了健身形體房、多功能電子閱覽室,滿足不同性格特征的學生對業余生活的需求。謝小雙還利用各種節日、紀念日進行儀式教育,利用各個契機寓教于樂。這些舉措,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和學校對他們的關愛,從而激發起他們對老師和學校由衷的摯愛。學生們不僅在畢業離別儀式上淚眼婆娑與老師難舍難分,畢業之后更是難忘母校生活,渴望返校住上幾晚,重溫辛靈美好時光。
變“單一強調文化學科質量的提升”為“以開設適合學生的拓展型校本課程增強學生綜合素養來帶動文化學科質量的提升”。為此,謝小雙在學校特設剪紙刻畫、形體瑜珈、素描繪畫、電子閱覽、心理導航、影視欣賞等課程,豐富學生的課余文體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先靜心,后學習”,以此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謝小雙的努力給學校、教師以及學生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近五年,《解放日報》、《文匯報》、《中國教育報》、新華社上海分社內參、《環球時報英文版》、《青年報》、上海市黨建文化研究中心刊物《東方社區》雜志、上海中學生導報《學生導報》、《東方教育時報》、《楊浦教育黨建》以及上海教育電視臺、中共新聞網、上海教育新聞網等媒體多次報道辛靈中學創造的奇跡……
就這樣,謝小雙校長執著地堅守著“一個都不放棄”的教育理念,用 “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挽救著一個又一個迷途的孩子。就這樣,謝小雙帶領著辛靈中學的教師團隊,堅守著“挽救一個孩子,就是挽救一個家庭,就是為社會減少一份不安定因素”的信念,堅守著“對社會負責”的使命,在特殊教育的園地里風雨兼程,讓生命與使命同行。
教師團結友愛模范事跡材料5
俞國平,一個農民的孩子,一個從山溝里走出的特級教師,從事民辦教育近20年,成為民辦學校教師教書育人的典型。憶及20余年的教育生涯,俞國平感慨地說:“事在人為,如果不是艱難求索,如果不是在育英這片熱土,如果沒有溫州、浙江良好的發展環境,恐怕我也不會有現在的成績!”
選擇:留下與出走
1990年,俞國平從樂清師范畢業后選擇回鄉任教。當時,校舍建在一間祠堂里,條件很差,學生輟學嚴重,俞國平接過四年級的一個班級時,該班平均分數僅有37.2分。面對這樣的情況,俞國平憑著青年人的熱情,從基礎做起,一步一步為他們補習功課。
為勸說輟學的小鮑入學,俞國平5次進行家訪,終于感動了孩子和家長;為了照顧孤兒小西,俞國平數次墊錢給他買學習用品;為了打好學生的基礎,每個周六周日俞國平都免費為學生輔導。那時候沒有好的設備,所有的資料都是他自己刻板,油印起來給學生做……一年下來,學校五年級畢業考試成績在當時的統考中名列大荊區前三,被大荊教辦領導譽為“智仁小奇跡”。
在山區的幾年,俞國平始終不忘學習。資源少,他就自己找;經費難,他就自己干……教學第三年,21歲時就獲得“溫州市教壇新秀”的稱號,成為當時溫州歷史上最年輕的地市級教壇新秀,被稱為“山溝里飛出的小鳳凰”。
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榮譽,俞國平在樂清教學界有了一點小名氣。適逢育英學校初創,想到民辦學校靈活的機制以及專業的發展的前景,在董事長黃紀云先生的盛邀之下,俞國平選擇來到了極富挑戰的育英學校。
困境:堅守與突圍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民辦學校在樂清乃至溫州還是新生事物,飽受社會的質疑。各種言論鋪天蓋地而來:“老師工作就是牛一樣苦”;“老師的待遇是得不到保障的”;“學生很差的,是在公辦學校讀不下去的”……
的確,由于是新生事物,當時的學校運作沒有樣本可以參照,管理上完全是“摸著石子過河”,教科研和教師專業發展同樣艱難。作為溫州市教壇新秀,一些人覺得俞國平來民辦學校工作不值,會貽誤前程,有人向他投來驚異甚至是不屑的目光……面對社會的質疑,俞國平覺得,“既然選擇了,就要接受自己的選擇。如果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還有誰會認同呢?”
學校教科研底子薄,俞國平帶領教師研磨課堂,探討語文活動課程,研究得有聲有色。1995年,俞國平擔任兩個班語文教學以及教務處、質管處職務,同時還擔任班主任。工作任務重,面對挑戰,俞國平全身心投入,事無巨細,嚴格要求,兢兢業業。
打鐵還需自身硬,俞國平深知這一道理。如何發展專業,真正將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深入,帶動團隊建設?他從自己做起,一是積累,向錄像學習。俞國平從樂清電教館借來大量全國名師課堂錄像帶觀看,多少個夜晚,當學生睡下后,他還在觀看著錄像,琢磨著教學設計。二是請教,向名師請教。樂清當年的名師他幾乎全部請教過,甚至登門拜訪溫州特級教師繆笑竹、周望潮。三是嘗試,不斷討論改進。他帶領團隊總結出“滾雪球”教研范式,即一個課例不斷研討改進,就像把雪球越滾越大,由此輻射取得“這一類”文本的教學,這在當時是相當有先見的。
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溫州的民辦教育蓬勃發展。浙江省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民辦教育事業,相繼出臺一系列惠及民辦教育改革的措施。從教學評比到專業技術職術職務評聘,從教師身份的確認到教師進修,從人事關系到后續保障,溫州的民辦教育走上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俞國平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發展和變化帶來的民辦學校教師生態的改變。
得益于政策的助推,俞國平開始了堅守后的突圍。1999年上半年,他參加了浙江教育學院舉行的“新秀培訓班”。兩個月的脫產學習讓他在專業上重新梳理、建構,從語文主動學習的理念到論文案例的選題寫作,從科研研究的思路到課堂觀課的視角,俞國平如飲甘露。那一年溫州市首屆雙高課評比,他以《白楊》一課技驚溫州,獲得第一名,被稱為“俞白楊”。同年,他的論文《小學生主動學習研究》獲得溫州市一等獎,溫州市教研成果一等獎,在溫州小學語文界刮起了“俞國平旋風”。
1999年,俞國平擔任學校小學部的業務副主任,同時兼任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忙碌之余,他仍不忘專業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然靈動”的課堂風格。2000至2005年間,俞國平以出色的業務被評上了浙江省教壇新秀,省青年科研標兵,省名師培養對象;課題《小學生主動學習研究》獲溫州市一等獎,教育部國際交流合作司優秀成果獎;課題《小學學科“互補”的探索與實踐》獲浙江省教育廳二等獎;優質課《我的名片》獲浙江省二等獎。
蛻變:教書與育人
2006年,浙江省開展了第九批特級教師評選活動,俞國平憑著出色的課堂教學和厚實的科研水平,被評為省特級教師,成為浙江省民辦學校土生土長的特級教師第一人,年僅35歲的他也成為浙江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之一。
作為特級教師,如何更好地教書育人?努力實現自己從“教書,教課文”到“育人,教一生”的轉變。為此,俞國平不斷思考、實踐。在經歷了從“駱駝”到“獅子”的精神變化之后,俞國平把自己的育人理念復歸于 “嬰兒”思想——“大道至簡,復歸于嬰兒。”即把一切放下,真正站在兒童的視角,遵循兒童的發展來教學育人,回歸教書育人的本真。
近幾年,俞國平一直以“成人的小孩”的身份,致力于“兒童語文”的育人研究,為此他廣泛閱讀陶行知、晏陽初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向大師借智慧。他在論文《“兒童語文”應有的價值追求》開頭即闡明:“回歸生活、回歸語文、回歸兒童,還兒童自己的語文生活既是傳統精神的燭照,也是語文教學的力點。”
民辦寄宿學校的孩子是比較特殊的,俞國平擔任一線教學數十年,見過太多的特殊孩子。由于家長長期在外經商或是忙于事業,往往顧不上孩子的教育,只知道給予孩子豐厚的物質條件而缺少家庭的溫暖和良好的溝通。許多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孤僻、暴力、浪費……如何站在孩子需要的角度,真正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除了對孩子噓寒問暖之外,俞國平覺得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心理品性,真正還孩子以童年。他不斷研究課例,研發經典誦讀、兒童閱讀等課程,將兒童語文的理念融入課堂之中。
在教學《愛心樹》繪本讀寫課時,當課堂推進到最后一個環節“創作漫畫,推想故事的結局”時,學生小盧創編了這樣一段結尾:“最后的樹樁也被這個貪婪的家伙挖走了。正當他要走的時候,突然一陣大風刮來,他站立不穩,一個跟頭摔進了樹坑,死了。樹坑成了他的墳墓!”顯然,小盧創作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似乎有些“暴力”的味道,盡管看似符合文本的邏輯。俞國平是了解小盧的,因為父母長期遠在云南,一年才見一次面,進入五年級之后他顯得非常急躁,也惹事不少,于是,俞國平和他結成了幫助對子。面對小盧的“報復”色彩的觀點,俞國平首先肯定了小盧想法奇特,而后進行延遲評價,組織討論:同學們,你們對小盧創作的故事結尾有什么看法?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好,有的則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這樣的結尾似乎太殘忍了,更有孩子認為,雖然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我們給他這樣的結果反而顯示了“以惡制惡,以暴制暴”,這樣總不太舒服。最后俞國平請小盧自己再來談談,小盧修正了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俞國平揭示了文本中原有的故事結尾,兩相對照,同學們對做人就更有一些理性的認識了。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絕不僅僅是生活呵護,知識傳授這么簡單。真正的教育是喚醒靈魂的教育,是著眼于國家、民族的公民教育。
責任:小我與大家
俞國平自1999年擔任學校主管教科研的領導以來,正是浙江尤其是溫州民辦教育的高速發展時期,但民辦學校往往師資良莠不齊。怎樣建設師資隊伍,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讓孩子真正得到優質的教育?俞國平開展了多元建設。
俞國平擔任小學部主任后,就在教師隊伍中開展師徒結對的“青藍工程”,倡導老師們開教學博客,進行教學反思,促進年輕教師的成長。
俞國平擔任主管教學科研的副校長后,每學期都要制定全面而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學校舉辦“教研周”、“學術月”,他總要提出總的研討目標,形成了“聚焦問題、策劃活動、行動實踐、深度反思、再次實踐、形成觀點、后續思考”的研討思路,做到開展一次,攻克一個難點。
每逢有青年教師要上公開課,俞國平總要同他們的一起備課、設計教案,對他們進行全程指導。幾位年輕教師參加溫州市的優質課競賽,從校內試講、到市里比賽,俞國平全程跟蹤,最終,參賽教師全都獲得一等獎。
逐一幫助青年教師設計個人職業計劃也是俞國平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2001年,陳傳敏從泰順來樂清育英時只是一個普通的書法教師。實踐中,俞國平發現他綜合素養非常全面,便用其所長,大膽讓其擔任語文學科教師,幫他制定了一個三年目標,并督促他朝著這個目標發展。2005年,陳傳敏實現了目標,被評為樂清市和溫州市教學骨干,并獲得浙江省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一等獎。此后又獲得了“溫州市名師”、“浙江省教壇新秀”等榮譽稱號。類似陳傳敏這樣的青年教師在團隊中迅速成長,十多年來,共有50余位育英小學老師獲得樂清市級優質課一等獎以上榮譽。2011年一年,小學分校有近十位老師獲得“溫州市骨干教師”榮譽稱號,成為了“育英現象”,在溫州市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特級教師之后,俞國平深知特級教師自身水平要對得起這個稱號,為此,他研究不止,幾年來,發表論文案例百余篇,多次赴山東、江蘇、上海、天津等地講學,執教國家、省、地縣級公開課、講座百余場次,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俞國平還利用育英學校以及溫州市俞國平名師工作室這些平臺,經常組織教科研活動帶動學校老師的發展。
俞國平結對樂清農村學校柳市七小、白石中心小學近十年,結對瑞安紅旗小學等近六年,還被聘為溫州市廣場路小學、城南小學等名校的教學顧問。他利用晚上或雙休日時間,不遺余力地輔導一個個“大齡學生”——青年教師,無論校內校外,只要有人求教,他都滿腔熱情地接待。幾年來,俞國平所指導的外校青年教師不下百余人,不少人都成為溫州小語界的青年新銳。
將責任帶向更遠的地方也是他的想法。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俞國平積極捐款獻愛心,并且發動全校師生為災區捐款40余萬元。為支援青川災區教學研究,他主動接受省教育廳支教任務,2010年到青川支教一周。青川老師、學生的堅強讓他深受感染,他寫下萬余字手記,利用《浙江育英教育集團報》平臺進行宣傳。
多年來,他幾乎每天都是5點多第一個到校,晚上遲遲離開。同事們總是這樣說:“他太忙了,每天第一個到校的總是他,如果6點多收到短信,準是俞校長發的。”盡管累,但俞國平卻樂此不疲,孩子每天親熱喊著,他就開心;學校老師獲獎,他就高興;家長滿意,他就欣慰;存在問題,他也直面……他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受到優質的教育,就要有大批的老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我能做些事,也是很有意義的,怎么能偷懶呢?這么多年了,也習慣了,不忙反而覺得空落落的呢!忙,是一種責任,也是生活的充實。”
俞國平說:“在民辦學校工作是要比公辦學校更辛苦些,但吃苦的背后有個人的發展,更能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教師團結友愛模范事跡材料6
在熱愛的講臺上,她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學生邰麗華領舞的《千手觀音》,征服了億萬觀眾;3個月大就失聰的蒙蒙,自信地綻放在北京殘奧會的舞臺上……
在她的引領下,8名學生登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璀璨耀眼的舞臺,更多的殘疾孩子或上大學繼續深造,或走入社會,正常就業。
她就是湖北省武漢市第一聾校教師楊小玲。23年,從青春到不惑,楊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這群特殊的學生,默默的付出也贏得了認可。她先后榮獲全國愛心獎、全國特教園丁獎、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回望來路,楊小玲認為自己最大的驕傲,是沒有辜負聾啞孩子用盡全力叫出的那一聲含糊卻動人的“媽媽”。
一眼結緣,青春歲月揮灑在特教講臺
1990年,楊小玲和3名同學一起來到武漢市第一聾校,透過窗戶,她看到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跳傣族舞。
整個舞蹈跳下來,談不上姿態,也談不上美感,孩子們的動作很僵硬,但他們眼睛里透出的一股子認真勁,讓楊小玲動容,她的眼淚唰地一下就下來了。
這個武漢市幼兒師范學校的舞蹈尖子沒有想到,就是這段無聲的舞蹈,讓18歲的自己從此跟聾啞孩子結下不解之緣。在拿到畢業分配志愿表時,楊小玲只鄭重地填了一個志愿——武漢市第一聾校。
“是孩子們的堅持和對生活的希望感染了我,我要幫他們做點什么。”楊小玲堅定而充滿熱情地說。
上班以后,楊小玲協助舞蹈老師文潔負責文藝隊的工作。不懂手語的楊小玲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學生交流。剛開始,給學生排練舞蹈,她不知道怎么講解節奏、動作要領,更不用說怎樣表達音樂的內涵,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給學生示范。一節課下來,自己弄得汗流浹背,可學生還是沒能掌握好動作要領。回到辦公室,她難過地趴在桌上,眼淚流了下來。
擦干眼淚,工作還得繼續。為了盡快學會與學生交流,楊小玲除了背“手語書”,還以學生為師。操場上、教室里、食堂里,學生們在用手語私下“聊天”。只要是自己看不懂的,楊小玲就主動向學生請教。學生們都很喜歡教楊小玲這個勤奮的“學生”。就這樣,楊小玲一步步走進無聲的世界,成了手語活字典。
鼓聲傳震,讓聾啞孩子“聽”到節奏
在聾校,語言交流障礙還只是第一道門檻。困難比楊小玲想象的大許多:音樂再悠揚,學生們也聽不見,節拍再鮮明,學生們也感受不到。所有的舞蹈術語,她必須翻譯成肢體語言,所有的節拍和口令,她只能用手勢傳達。楊小玲站在這群孩子中間,覺得自己像個外星人。
怎樣讓聾啞學生感受到節奏?楊小玲苦苦思索。看到舞蹈室里的大鼓,她忽然眼前一亮。鼓聲震動,通過地板傳遞到學生們的腳心:他們終于第一次“聽見”節奏,眼里放出驚喜的光。
學生們從此喜歡上這鼓聲,喜歡上舞蹈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舞蹈情緒,楊小玲把音樂編成一個個小故事,“講”給學生聽;為實現動作整齊,她自創“呼吸傳遞法”。在《千手觀音》的表演中,后面人張開雙手的同時,往前面吹一口氣,前面的學生感知后立刻張開雙臂;為尊重殘疾學生的個性差異,她探索出“無限溝通法”……
楊小玲的熱情投入,照亮了學生們前行的路。
在學校舞蹈室外,一名男生經常躲在窗外偷學。楊小玲走出教室,用微笑迎向他怯怯的眼光。這個名叫王志剛的孩子說:“老師,我想學跳舞。”于是,楊小玲答應了。他成了隊里最刻苦的隊員,每次排練下來,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從不叫苦。
訓練一年多后,楊小玲為王志剛選定獨舞《好漢歌》,參加全省殘疾學生文藝比賽。當時,楊小玲身懷六甲,不管多晚、多累,她都陪在訓練場,打節奏、講要領。這支舞讓王志鋼贏得人生中的第一個大獎——全省一等獎。
2001年,王志剛沖擊全國比賽,產假還沒休完的楊小玲,回到舞蹈室。經過近一年排練打磨,舞蹈《秦俑魂》在全國殘疾人藝術比賽上大獲成功。
這次比賽改變了王志剛的命運——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拋出“橄欖枝”,他成為一名專業舞蹈演員。8年里,他隨團出訪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后登上央視春晚、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殘奧委會開閉幕式舞臺,感動了億萬觀眾。
“在學生身上,我學到了堅強、包容和擔當。”楊小玲說,“每個生命都有夢想,我幫他們圓夢,他們也會用自己的行動,點亮更多孩子的夢。”
信心培養,“丑小鴨”成為父母的驕傲
蒙蒙曾經是父母的一塊心病。20年前,剛出生3個月的她,就被確診耳聾。鄰居小伙伴嘲笑她、欺負她,叫她“傻子”。四處求醫無果,絕望的父母覺得天都塌了。
蒙蒙7歲時,媽媽抱著最后一線希望把孩子送到了市一聾校。六一兒童節,蒙蒙爸媽第一次看到登臺跳舞的女兒,高興地說:“這真是咱家的蒙蒙嗎?”
就是在楊小玲的舞蹈課上,蒙蒙開始找到自信,找到上學的理由。在楊小玲的培養下,蒙蒙成了學校舞蹈隊隊長、班長、校學生會主席。2008年,舞技出眾的蒙蒙跟楊小玲一起,站在北京殘奧會的舞臺上。演出那天,蒙蒙一家高興地像過年一樣,四里八鄉的鄉親知道了,也都豎起了大拇指。“我的殘疾孩子一樣不比別人差”,那一刻,蒙蒙媽媽心中充滿了對楊小玲的感激,“楊老師只是沒有生她,說到付出,她操的心比我這個當媽的還要多。女兒交給她,我一百個放心。”
不離不棄,讓每個稚嫩的心靈充滿自信
聾啞孩子,往往有好強又自卑的雙重心理。
舞蹈隊的學生青平,是一位充滿靈氣、很有舞蹈天賦的女生。可是,她性格孤僻,誰對她好與不好,都記在了心里。一次訓練中,她不認真的態度讓楊小玲非常生氣,嚴厲地批評了她。她扭頭就走,楊小玲一把抓住她,她狠狠地瞪了一眼,沖出排練廳。
當時,楊小玲的眼淚唰唰地往下掉,覺得自己好委屈。“是我的方式有問題嗎?”冷靜下來,楊小玲悄悄找到青平的班主任和同學。一打聽才知道,青平每月生活費只有200元,早餐經常只吃一個饅頭。大強度的舞蹈訓練,她體力肯定跟不上。
楊小玲為自己的莽撞而自責。她主動找到青平,真誠向她道歉,請她繼續學習舞蹈。以后的日子里,楊小玲經常從家里帶好吃的給她補充營養。訓練結束,楊小玲總會摸摸她的頭,給她一個微笑、一份贊許……漸漸地,青平在舞蹈室里快樂了起來,也樂于和同學們交往了。高三畢業,青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理工大學,并在大學畢業后到了廣州一所職業技術學校任教。
后來,青平在信中對楊小玲說:“是您給我插上尋夢的翅膀,是您讓我找到追夢的自信,是您在我心里撒滿夢想的陽光。敬愛的楊老師,無論走到哪里,我都要像您那樣,繼續這愛的接力。”
獻身特教,播撒更多愛的火種
2009年秋天,楊小玲得到消息,一聾校排練的舞蹈《楚風樂韻》有機會代表全省教育系統,去上海參加“全國中小學生文藝展演”。
這可是第一次與健全孩子同臺競技,機會難得。楊小玲和孩子們非常興奮。離展演只有2個多月的時間了,得加緊排練。
11月29日,排練中,楊小玲正使勁跺腳,忽感腳下一軟,跪倒在地。送往醫院,她被確診為左腳跟腱斷裂。
比賽時間越來越近,楊小玲實在放心不下。坐著輪椅、打著石膏,她出現在舞蹈教室,指導孩子們排練。看著老師辛苦的模樣,孩子們訓練間歇都跑過來幫她揉揉脹痛的腿腳,有的孩子心疼地掉下了眼淚。
聽不見音樂、聽不到掌聲,一聾校舞蹈隊的孩子們發自內心的舞蹈超越了所有健全孩子,捧回第一名。這一刻,他們覺得,所有付出的辛苦都值得。
2006年,楊小玲被借調到中殘聯藝術團工作。經過半年的艱苦訓練,她帶的B隊成為藝術團一塊響當當的招牌。一年演出70多場,去了10多個國家和地區,好評如潮。
中殘聯藝術團想把楊小玲留下來,承諾幫她解決后顧之憂,愛人工作、女兒讀書都不成問題。“藝術團的學生離開我,一樣有精彩的人生;跟他們比,一聾校的孩子更需要我。”一年后,楊小玲踏上回武漢的列車。
楊小玲的熱情也點燃了其他同事,市一聾校陸續涌現出一批市區骨干教師。培智班老師胡欣主動與她搭班,一搭就是4年;學校美術老師甘云山是殘疾人,曾經意志消沉。是楊小玲激發起他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并將100多名聾啞學生送進大學。
如今,武漢的10萬教師成立了1000多個“楊小玲助殘扶困小組”,服務殘疾困難學生和社會殘障人士。“楊小玲特殊藝術工作室”還對廣州、南京、深圳、宜昌等地區特教學校進行培訓指導。
【教師團結友愛模范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模范教師的事跡材料09-26
模范教師事跡材料06-28
教師道德模范事跡材料06-13
教師敬業奉獻模范事跡材料06-09
模范教師個人事跡材料08-05
模范教師先進事跡材料09-03
模范教師事跡材料15篇06-28
模范教師事跡材料(15篇)06-28
教師敬業奉獻模范典型事跡材料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