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圓滿進行,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點。方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意義
1.《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2.《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長期堅持便形成習慣,它不僅是學習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點。正如烏申斯基所言:“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所儲存的資本,這個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預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4.本校實際:我校地處鄉鎮,學生都是農村兒童。家長在外打工的占大多數,相當的一部分成為了“留守兒童”。留在家的多為大字不識的老人家,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孩子沒有安靜的學習空間,家長為了生計忽視了孩子的學習。孩子在性格、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都不盡人意。我們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被動接受居多,主動參與不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看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發現學習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積極創導的發現學習法,是讓學生按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得出相應結論的一種教學模式或教
學方法。這種學習法其實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預習階段應經常使用。長期運用此種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自主走進學習,獨立去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敏銳的心面對學習。
2.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里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或重組。預習可使學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內容,使學生對新知在思想上有所準備;能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教材中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同時又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
3.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主體的、能動的。學生是個性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成長關鍵在于自身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需要教師“嚴”字當頭、長期不懈地去引導、培養。
三、關鍵詞界定
預習:預習是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指學生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習慣:好的習慣是人們走向成功的鑰匙,而壞的習慣是通向失敗敞開的門。語文預習習慣是指是“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1]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自動化行為。
四、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使學生樹立預習意識,提高對預習的興趣,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2.使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3.以評價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全體學生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針對不同階段研究的需要,設計相關問卷調查表。經科學的統計分析后,得出較有說服力的數據或結論。如此實證分析,一方面,可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為研究的結果提供支撐性材料。
2.文獻研究法:
查閱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充實本課題的理論基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性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資料。
六、研究內容
(一)以激“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生動直觀和趣味盎然的學習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必須從“趣”著手,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從而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以此提升預習的有效性。
1.懸念激趣,激發“思”趣
正所謂“情隨心動,趣從內生。”針對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預習階段創設懸念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讓其帶著期待與思考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探究。這種激趣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懸念,自主嘗試、解讀懸疑,從而使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教的內容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2.質疑激趣,激發“學”趣
質疑是學習與創新的起點。在預習中指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質疑,初步去解疑,收獲預習的成功與快樂,就顯得尤為重要。如: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指導學生領會課題含義,對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課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預習時教師可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并根據質疑初步走入新課自主探究,找尋答案。也可讓學生到課文中去質疑答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學”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3.聲形激趣,激發“情”趣
“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教師在進入新課前,利用課前導讀、自學提示、插圖、、錄音、網絡視頻等形式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求
知欲,使其自覺走入文本,感受“情”趣。以此達到動情、感知、曉理的預習效果,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4.故事激趣,激發“知”趣
對于情節性強的新課,教師可在預習前埋下伏筆。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的開頭,在精彩之處戛然而止,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走進預習,以此激發學生對新知的“知”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二)以“導法”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與手段,一個人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所以,要想讓學生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為教師就要重視預習方法的指導。實驗教師根據小學中段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預設以下幾種預習方法:
1.讀。 “讀”是一種最重要的預習方法。預習做到讀音準確,不添字,不漏字,不換字,不讀破句,正確把握語調、語氣。遇到重點篇目,要反復朗讀。仔細推敲課文的含義,品其意味,得其精華。
2.查。查字典、詞典或其它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弄清、弄懂生字、生詞的形、音、義。將一些難以把握的字詞劃出來,及時請教他人,做到能初讀課文,對文章內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種學習資源,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拓展學習,如作者介紹、課文寫作背景等,以此達到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的預習目的。
3.思。每篇課文后的思考與練習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前預習時,不妨讓學生將這些思考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不會做的等上課與老師共同探討解決,這樣帶著問題上課,效果會更好。
4.寫。即勤動筆。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含義深的句子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2
一、課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許多學校都將讀書活動放在了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廣大教師也充分認識到了閱讀在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審視當前學生的閱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吁讀書的同時,老師不知道該向孩子推薦什么書,家長們不知道怎樣的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著的書則呈現或缺乏價值、或缺乏樂趣的狀態。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于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分年段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閱讀質量與閱讀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針對目前學生的閱讀現狀,提出了階梯性閱讀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書籍,并通過閱讀指導課的形式,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有效地指導
二、理論假設
朱永新教授說過,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而童年的閱讀對于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成長的伴侶,意味著心靈的雨露,意味著精神的家園,意味著美的存在,意味著笑的源泉,意味著第二個生命。
兒童文學是人類專門為兒童寫的,是兒童自己的“文學”,表現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適合兒童心靈的讀物,因而也是兒童最愿意接受的。兒童文學讓人善良,兒童文學增添人審美的意趣,兒童文學會讓人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銳,使他們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童年階段的閱讀是審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點,兒童文學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 引領孩子在閱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開展閱讀童書的活動,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閱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2.主要研究內容
(1)、研究閱讀當前優秀兒童讀物,尋找鑒別優秀作品,從兒童哲學、兒童心理與教育目的出發,思考特定的兒童“應當讀什么”的問題。
(2)、選擇“共讀”童書,組織和開展班級讀書會,探索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引領兒童在閱讀能力、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發展。
(3)、借助家長與社會的力量,組織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研究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意圖在于通過童書閱讀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中將采用分年段推薦、階梯性閱讀的方式開展閱讀活動。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童書閱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閱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鑒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閱讀童書,以閱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12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3
一.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課題界定:
“小學美術課堂”這里指的是按教學常規要求進行的美術課堂教學,即在以40分鐘為一節課的單位時間里,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里進行的教學活動方式。要求在一節課內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這種教學形式的特點是地點固定、時間固定、學生集中、內容集中、目標性強、環節緊湊。一節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不能照本宣科,還必須根據本地學情、教學設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備課、準備教具、制定教學方法和采用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最終目的教學實踐活動。
“學生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預先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的若干對應的方案,并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理論依據: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國內外相關資料表明: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關,其中學習習慣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說過:“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有一種多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為了盡快改變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學習習慣不良的現狀,尋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探討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養成教育進行研究。
二.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選題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說過“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決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有了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去主動的學習,才能探究出問題的原因,教師才能真正做到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外,很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應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課堂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義:
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種非常嚴重的不良課堂狀態:學生工具準備不夠充分,在學習中積極性不夠高;學生的參與率低,缺乏足夠的思考空間。這種現狀的出現歸根結底是我們沒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的好習慣。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也是人素質高低的體現。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
由此可見,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課堂習慣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我決定,就以此為我課題研究的主題,探討小學生美術課堂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課題研究目標及內容
研究目標: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構建“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本教學模式的研究,從微觀領域著實于研究教學策略。旨在探究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突出體現對人的教育,通過審美教育,藝術實踐,藝術體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獨特的個性品質。在交流中架起連接師生情感、傳承美術文化和審美思想的橋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愉悅體會成功的情感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并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教學模式。
(1)掌握小學生學習美術過程中的學習習慣養成狀況。
(2)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養成課堂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3)構建“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
主要內容:
(1)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習慣養成的現狀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學生課堂學習習慣差的原因,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
(2)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小學生不喜歡美術教學活動的原因,同時也要從教師教學方面尋找原因,并進行認真分析。
(3)制定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并付諸實踐。
(4)小學生喜歡美術活動的個案研究。
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1)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搜集學習材料的好習慣。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搜集有關材料。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做好了課前的充分準備,為課中練習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帶學習工具的良好習慣,他們逐漸體會了動手操作的快樂。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學會聽課,并利用有效地教學手段適時檢查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學生課中認真傾聽的習慣才能慢慢得到培養。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不同的認識,想法,見解,教師必須提供有效的時間和空間,激活課堂。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在合作中張揚自己,接受別人,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交流,融會貫通,課堂教學內容才能得到不斷地深化和升華。
(5)借鑒別人的做法: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相結合的評價聯系卡。
研究方法:
該課題目的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求知欲,學生養成課堂學習的習慣。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其成為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求對學生今后的繼續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通過學生主動學習與美術學科教學整合案例研究,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特別是研究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問題。
(2)行動研究法。在學習、教育、教學、教研方面不斷實踐,通過上教研課、主動聽別人的課、評課、編寫導學案、撰寫教學反思、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個案分析等途徑來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挖掘與課題有關的相關要素,及時總結體會和經驗。
(4)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2月)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3月——xx年4月)嚴格按照課題的實施計劃方案實施本課題的研究。采取閱讀學習、聽課研討、實踐反思等達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養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種研究資料,匯總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六.預期結果
1.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長。
2.促進學生美術技能、理論學習、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3.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全面發展。
4.形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理論體系。
5.撰寫結題報告。
6.撰寫一篇《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論文。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4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素材。利用網絡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借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學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小學教學的要求
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于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教學,我們認為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淀,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癥”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借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于: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說話、獨立思考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建班級QQ群、教師教育博客、班級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群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的發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絡的交互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設和“協作”“會話”發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系統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臺、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絡資源在小學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于個性中見共性,于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實例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件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群建設,教師依托安慶教育博客平臺制定班級網頁,通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進程和成果,做好數據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深入班級網頁創建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并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持和認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情況:
黃金舟:負責課題的定向、指導,協調人員分工,監督課題的實施,課題的總結。
李思迪:負責課題計劃的制訂、本校教育博客群組建設,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將科學而全面地總結教改經驗或教訓。
楊賢松:負責課題實施的調控,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財力等問題。
石沉香: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分析,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問卷材料的收集。
李聲宏、梅慶安:負責文獻研究,即研究對網絡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有哪些,有哪些指導意義,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論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論文資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雙梅、段貞潔、余紅燕、葉帶楠:進行個案研究,即具體分析一些網絡教學的典型課例,分析在這些課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所用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教學結構相比,有哪些顯著變化,效果如何,學生在情感和態度方面有哪些轉變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個案案例資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該課題組成員以一線語文教師為主,其負責人黃金舟,系安慶市首屆語文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完成“經典誦讀”市級課題,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并有論文在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第二負責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開始了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探索,曾于200xx年全國中小學骨干班主任國家級遠程培訓中承擔過本項目縣輔導教師工作,積累了一些處理網絡信息的經驗。有十幾篇論文獲省市獎,并有十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成員中有多人曾參與完成省市級課題研究,他們都是教學骨干,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資源。
2.資料設備、科研手段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極為便利。目前,我校已與局域網連接并建立了校園網,已建成初具規模、功能完備的網絡系統,一個網絡教室,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共配備有連網微機百臺左右;全校青年教師均已參加了“現代技術教育”的培訓;過關率達100%。教師們已經普遍學習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處理軟件的使用,在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理論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我們還將組織部分老師進行有關網絡技術的培訓和相關理論的學習,并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實驗,他們對本課題十分關心,并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學校的生存依賴于學校的發展,這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心聲。因此,我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課題的研究。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5
xxxx年5月,我校被涼州區教育局確定為全區重點試驗校之一,參與“探索小學英語教學規律,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課題的試驗實施工作。根據涼州區教育局“探索小學英語教學規律,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課題實施方案,結合我校實際,我校選擇“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子課題開展研究實驗工作。為了扎實做好本課題研究試驗工作,特制定本課題研究試驗工作,特制定本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作為全球通用的英語已經日益成為我國對外經濟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學習英語是對21世紀公民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決定把小學英語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并對小學開設英語課做了具體的指導、督促且規范了規范。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戰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協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針對我校英語教學現狀:英語課時開設缺乏,英語教師短缺,各學段教材不統一,教學銜接不好,學生學習過程出現斷層現象嚴重,年級之間的銜接斷層。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有的學生甚至感覺英語就是天書,無從下手,最后導致放棄對英語的學習。如何在有效的四十分鐘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英語課的學習中來,對于啟蒙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英語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研討的一個永恒的話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解決。
二、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一)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1、有利于探索小學英語學科的教學規律和課堂教學有效的戰略、方式和方法,切實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2、有利于發明良好的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耐久的學習興趣,為其進一步乃至終生學習英語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技能、教學研究等綜合素質,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促使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
4、有利于校本教研的開發和研究,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學校的整體的英語教學水平。
5、進一步探索學生喜歡英語課的原因,挖掘學生內在的學習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這個階段學生語言發展的特點,,了解這個階段外語學習的基本特點。
6、進一步探索在課堂上創設英語學習氛圍的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7、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秀的學習品質,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毅力;
8、進一步探究如何堅持學生學習英語持久的學習興趣,為其進一步學習英語奠定良好的基礎。
9、進一步熟悉學生的特點,學習語言的特點,學習語言中存在的共性的特點,教材的特點,和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1、探索小學英語教學有效的教學戰略、模式和方法;總結出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并在全校推廣;
2、進一步豐富、驗證、發展和實施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校本教研。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新課程理念認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戰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協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人本主義學習觀: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充沛發揮。教師的任務就是協助學生對自我的理解。學生則通過實際參與學習活動,進行自我發現、自我評價和自我發明,從而獲得有價值、有意義的經驗。
3)、現代教學論指出: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堅持全面發展,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改變教學單純傳授知識、技能和片面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的理性過程與情感、意志、興趣、動機等情感活動的非理性過程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知識、技能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以達到知識、技能、道德、人格的和諧發展。
三、課題的理論界定和理論假設
課題的界定:興趣是指人力求認識和趨向某種事物并與肯定情緒相聯系的個性傾向。人對有興趣的事物總是心向神往,優先給予注意。興趣的發生既受主觀因素影響,也與客觀條件有關。有吸引力的事物能夠引人注意,這是客觀條件的作用;個人知識經驗的豐富性,教養水平的高低,這些主觀因素對興趣的發生也起重要作用。興趣也和主客觀特性是否相適應有關。研究標明,中等難度的任務,往往與個體能力相適應,最容易引起人的興趣。非常容易解決的問題,激發不了人們的好奇心;過難的問題會使人望而生畏,信心缺乏。它們都難于引起人的興趣。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6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全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研、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我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實實在在,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立為“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并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
3.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教師可以個人單獨申報也可以多人共同申報進行小課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伴的教學行為。
四、實施流程
1.選題。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閱、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該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周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向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提交《第四小學小課題研究申報表》,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組織力量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公布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
4.結題。每個季度結束,都要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總結鑒定匯報會,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序為:
(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3)領導小組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布評審意見。
5.成果鑒定與推介。結題后,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鑒定、評獎。對優秀的研究成果推薦到縣上,滾動升級為縣級課題。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要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并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學習成立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扎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閱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說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7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過程。預習的深入與否,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習課文的效率。而且,學生一旦有了預習的習慣則事半功倍。同時,指導預習又是學法指導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預習中的學法指導與訓練,可以使學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傳授式學習方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即預習。預習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主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節要學習的知識點、難點,為上課掃除部分知識障礙,通過補缺,建立新舊知識間聯系,從而有利于知識系統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預習中不懂的問題,上課老師講解這部分知識時,目標明確,態度積極,注意集中,容易將不懂問題搞懂。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都將會有重要的影響。
但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要么是沒有進行課前預習,要么是有預習但效果不夠好,學生僅僅是把字詞一寫,課文一讀就算預習了。反饋中發現:低年級學生生字的書寫順序是錯的,間架結構不對;有的仍存在字詞不會寫,詞語查了工具書,不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輔等參考資料抄寫了對文本的理解,放下參考資料又不會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優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沒有進行深入地思考等等,這些預習只是為預習而預習,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其實,在小學階段,有的小學生入學時就已認識了一些字,特別是一年級上學期學過拼音之后,大部分學生都能借助拼音去拼讀課文了。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預習需要教師精心組織,仔細指導,才能有效,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因此,作為教師,要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出發,根據教材內容,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主動讀文,進行預習,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發現課前預習對于語文的學習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們發現許多小學生,對課前預習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沒有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課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學生,只有聽的份,學習起來也非常吃力。我校的大多數語文老師都是中青年教師。愛學習,善于鉆研。在學校領導的帶領和大力支持下,教學教研之風逐漸濃厚起來。我們樂于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策略;我們也樂意總結,反思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的小課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1、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
2、課前預習有效指導是指教師在預習內容、預習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細致地指導,使學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3、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就是針對小學生的特點,運用教育調查,行動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方法及培養策略。
三、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表明,對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年了,而且觸及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研究非常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也強調要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關課前預習的研究雖然多,但比較散,沒有形成一整套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方法。我們的研究意義在于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使學生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從而提高自學能力。爭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2、葉圣陶先生有關指導預習的論述。
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課堂教學的整個進程,就成了由教師指導預習方法、提示預習項目、訂正或補充學生的預習成績,學生們報告各自的預習成績、討論彼此的預習成績這兩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組織地進行的過程,成了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在這里面,教師是預習的指導者,又是討論預習報告的主持者;學生是預習的實行者,又是討論預習報告的參與者。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著“預習”展開。葉氏認為,“惟有如此,學生在預習的階段既練習了自己讀書,在討論的階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實益,他們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才會漸漸養成”
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在學習過程中,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認知的主體,教師由舞臺上的主角變成幕后導演,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指導者。教師應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學習過程加以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4、心理學觀點。
“皮亞杰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本質是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他指出,真正的學習是學生主動的、自發的學習,而不是教師傳授的學習。正確的教育能夠加速兒童的發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進學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們的心理成長而無所損害。”
五、課題的研究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自學能力。
2、通過研究,使教師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特別是在學法指導方面的能力,并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通過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4、通過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研究的能力。課題的實施會促使教師深入學習理論,以研促教、以研助學,教、學、研相互融合,在實踐中成長,提升教師教學研究的能力。
5、力求構建不同學段、不同課型課前預習的可行性強的操作樣式。
(二)研究任務:
1、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情況的調查。
2、小學語文教師課前預習指導情況的調查。
3、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效率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
4、不斷完善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與并付諸實踐。
5、結合語文課文教學案例,讓學生真正掌握預習的方法。
6、提出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問卷調查法,調查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認識及學生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態度、興趣、預習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時全面發現問題,更好地進行研究。
2、文獻資料法:學習有關預習的相關理論和有關預習的研究情況,了解預習的意義,并對有關研究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的研究水平基礎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動研究法:通過行動研究,發現每個階段出現的問題,結合理論提出具體改進措施,再實踐、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反饋的信息,最后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形成經驗材料。
4、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把不同的預習作業設計在教學中不斷嘗試、分析,及時發現問題,找到策略。結合相關理論對預習作業設計與評價中出現的問題或案例,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形成具體的資料。
七、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對象
我校不同學段實驗班的學生。
(二)研究步驟
1、課題準備階段(20xx、12――20xx、2)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制定實驗方案、計劃。
2)實驗教師收集相關資料,理論學習。
3)確定實驗班級,調查學生目前預習狀況,了解學生預習水平。
4)調查了解教師目前對學生預習指導情況。
本階段成果為:《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現狀的調查報告》
2、實施階段(20xx、3――2012、12)
1)預習方法研究:實驗教師對教材進行梳理歸類,研究不同課文的預習方法,如精讀課文應該怎樣預習,語文園地應該怎樣預習等。
2)預習內容研究:預習時應重點關注哪些內容
3)預習作業設計研究:教師應設計哪些作業引導學生具體預習。
4)預習內容檢測研究:教師應如何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預習之后該如何設計課堂教學
5)預習方法指導研究:每個研究內容都要有具體的學習資料、研究案例、研究總結及過程性資料。
內容:
1、課題組成員每學期按學段承擔一節有關“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課。
2、每個課題組成員所作的課都經過下面的程序:
先說課――進行集體備課――做課—集體反思、總結
3、每個課題組成員按要求上交研究材料。如:學生的預習作業,預習指導課的教學設計、說課稿、教學反思,撰寫課題研究案例和階段總結。
本階段的研究成果為:語文課前預習的指導方法、學生的預習作業、預習指導課的案例、錄像、圖片等。
3、總結驗收階段。(20xx、1――20xx、6)
1)整理實驗過程中的資料,撰寫課題總結報告。
2)編輯課題研究教學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匯編。
3)申報課題結題,并在教學中進行推廣應用。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為:
1、課題研究報告。
2、有關本課題研究的教學案例集、研究成果匯編或教育論文集、預習指導課的錄像、圖片等。
3、本課題研究中,學生的預習作業文集。
4、構建不同學段、不同課型課前預習的可行性強的操作樣式。
5、學生習得了有效的預習方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6、教師掌握了科學的指導方法。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優化了學生的預習過程,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長期實踐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鍛煉。
7、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1、課題指導組:王聲明、徐燕。
主要任務:文獻資料收集、錄像、圖片等資料的采集和匯總。
2、課題負責人:龔小琳。
主要任務:完成課題立項申請報告;課題實施方案的設計;全面負責本課題的'研究進程;總結整理本課題的研究成果。
3、課題實施教師:彭志剛、徐鴻麗、龔小琳、王淵榮、馬斌、王鑫、張欣茹、高學霞、武穎、崔淑琴。
主要任務:
1)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為順利進行課題研究打基礎。
2)就課前預習情況在老師、學生、家長中開展調查(龔小琳、高學霞完成調查報告);收集、整理各種研究資料;教師開展討論與交流,商定課前預習指導內容。
3)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級、班級中實施此課題的研究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收集資料,總結反思,寫出案例。
4)開展課題探索與實踐。王淵榮、馬斌老師分別承擔一節研討課,要體現課前預習的有效指導內容。
5)實施者撰寫研究論文和個案。
十、主要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劉良華《自學成材還是聽講成材》
3、中央教科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
4、劉春生《作業的革命》
5、《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型》吉林大學出版社歐陽芬、彭隆總主編
6、《魏書生談語文教學》河海大學出版社魏書生著7、《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陶行知著
備注: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將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分享: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8
一、課題的提出及課題界定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并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中指出“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得到充分發展。”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任何年齡的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龍門中心小學是靈臺縣一所最偏遠的農村學校,
五、六年級學生來自七村六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又存在能力差異,使得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知識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必然顯得死板、機械、沉悶,阻礙了學生思維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腳踏西瓜皮,練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得不到主動的發展;也沒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這根本不 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鑒于此,我們提出了“小學生解答分數應用題能力的研究”這一小課題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過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給予切實指導的研究,也是為好落實和實施《數學課程標準》,推動我校小學數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我校教師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課題界定
有效是指:能實現預期目的。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二、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2、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3、皮亞杰認知發展結構理論
皮亞杰認知發展結構理論認為,兒童對經驗(知識)的認知有兩種:第一種是關于客體的物理經驗,“它是通過一種簡單的抽象過程從客體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對形成這類物理經驗形態的知識起著重大的作用”。第二種是叫邏輯—數理的經驗,它發端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它產生于主體對客體所施加的動作及其協調。課堂上學生在教師主導的“問題場”里動手、動口、動耳、動眼、動腦等,通過親自參與操作、活動、游戲;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情節;主動地感受經驗獲取知識。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如何充分發揮練習功能,提高練習的效率的研究。
2、探討不同類型的數學課進行練習選擇的策略研究。
3、組建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等課型的練習體題組的研究。
4、如何通過設計練習,開發學生思維的研究。
5、以有效性為原則,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多元化的練習題,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過程。
6、實施課堂教學分層評價講評學生練習活動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過程及方法選擇
課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搜集資料,實踐,階段性小結。(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1)制定課題方案與申報工作。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2)成立課題小組,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做好成員分工。
(3) 建立學習交流信息的制度,組織學習理論,收集有關文獻資料。
第二階段:完成階段性實驗報告及相關資料(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
(1)確定發展目標。培訓參與研究的人員,邊研究邊積累資料,定時交流研討,做好階段小結。
(2)通過和實驗教師的共同研究,撰寫實驗方案。
(3)前測,調查問卷
(一)。
(4)開展評價活動、驗證實驗方案。
(5)注意資料收集歸檔。
(6)后測,調查問卷
(二)。
(7)積累實驗案例,分析實驗效果。
(8) 初步評選優秀案例及論文。
第三階段:解題能力研究階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1)按計劃完成實驗任務。
(2)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
(3)指導參與課題的教師進行實驗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研究研究報告及相關教學論文,優秀研究案例等,總結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采用行動研究和問卷法為主,同時在研究中還輔之以抽樣法、觀察法、數學法,確保本課題得以高效地實施。
1、抽樣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按一定的方式從各個年級中選取兩個班做樣本,對其進行調查研究,然后將這一部分調查研究的結果推論到總體上去,從而得出總的結論。為課題的研究作一個全面了解。
2、問卷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設計一套問卷,要求被調查者回答而收集資料。在實施階段之前和實施階段之后各設計一套問卷,為課題的研究和實驗提供有效的數據。
3、觀察法:根據研究課題,有選擇地針對學困生課堂練習的各種情況,采取研究者或憑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攝像、照片等,注視課題研究的現象,探尋課題研究的本質的方法。
4、數學法:運用數學方法進行綜合,找出一些課題研究在數量上的相對穩定的關系。及時總結、修改、不斷完善,力爭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論。
五、課題研究的條件及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條件:
1、主觀條件:課題成員是新課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參加過各級各類關于新課程的培訓活動。平時注意積累教科研知識。課題研究的主觀條件能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
2、客觀條件:課題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管理來實施進行。目前我校數學科組也有相關的教研活動,需要將其整合,協調統一,滾動發展,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部分教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而相關的教研活動、相關的教師就成為本課題研究的資源保障,是開展這一課題研究的充分條件。
資料設備上,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有電腦,能夠上網查找資料,都申請了數字圖書帳號,可以減少我們本地區信息閉塞的劣勢的影響。我們熟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幫助研究,學習過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識,能夠運用行動研究法、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比較法等方法開展研究。
預期成果:
1、論文的撰寫。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學數學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理念和應用性理論,形成若干設計模式及具體操作方法,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練習題組的設計能力、更加有效地發揮數學練習在使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識能力。
3、通過實驗: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案例及指導意見,作為教師學習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參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益和質量。
4、發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有效性練習在評定檢測學生數學成績方面的評價功能,以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六、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主持人:楊福林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9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對于教學實踐的深化和教學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的作業觀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我們曾對本校部分學生的語文、數學作業做過調查,發現學生作業在“質”的方面問題較多,其問題主要表現為作業數量與質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現為:
1、作業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現成內容多,實際編寫少。
2、作業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識鞏固多,應用實踐少。
3、總量過大,質量偏低,統一任務多,自主選擇少。缺乏創新,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結果是,學生負擔過重,教學效率低下。
4、滲透不廣,將語文、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割裂開來,就著語文練語文,數學練數學,忽視了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5、對象不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做著完全相同的作業,有的“吃不飽”,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小學作業設計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小學作業量與質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顯的負面效應。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優化小學語、數作業設計迫在眉睫! 鑒于上述認識, 我們課題組申報了課題《小學課堂作業設計研究》,希望通過研究使作業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活動過程,成為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研究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真正給學生以自主選擇、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幫助教師在實踐中轉變語、數作業設計觀念,提高師生設計作業的能力,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樹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觀,優化學習環境,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素養的一座橋梁。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作業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知識,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最終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控制作業的數量,提高作業的質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二)同一研究領域研究現狀,給我們的啟發
關于如何設計好課堂學作業這一研究內容,在國內部分學校陸續展開,作業設計上對實踐性作業、綜合性作業的研究在報刊、網絡上有文章發表。
這些作業給我們的啟發就是:首先要確立以生為本、新穎多樣、
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作業觀,即教師應該更多的從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來設計作業,而不應該僅從完成自身教學或增長學生知識的角度設計作業;作業的內容和要求應因人而異,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特長的目的。其次,教師可以通過作業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教育合力,以作業的完成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頑強的意志,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與能力。所以,教師應像對待課堂教學一樣著眼于小學語文、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努力開發作業設計的價值。
本課題將立足于學校現狀和學生實際,以小學語文、數學教學中的作業設計作為研究內容,分析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為提高語、數教學質量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三、課題研究方法、對象和原則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研讀有關專著,收集有關教學思想和模式的資料及論文,與新課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論和經驗,形成合力,進行課題研究,提高教學效果。
2、行動研究法:依據《課程標準》,用相關的教學理念指導實踐,并圍繞課題問題,在課題組內組織學習、課堂教學作業設計研討、點評和理論主講活動等等,努力探索優化小學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分語文、數學兩個設計的作業案例進行研究。
3、觀察法:對全體學生進行觀察,有目的、有計劃、精細的、深入的觀察。
4、調查研究法:通過對教師和學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后期對作業多方面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驗證研究的進展和效果。
5、經驗總結法:重視資料積累,認真撰寫階段性報告,總結各階段的得失,不斷調節研究步伐。最后以總結形式完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本校1-6年級各班,課堂作業設計。
(三)研究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只是讓他們被動機械地寫,即使作業再多,也沒多大實效。布置作業時必須注意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作業要為學生服務。
2、實效性原則。要講求實效,重視知識、能力的點滴積累,不能急于求成。
3、差異性原則。學生是有差異的,發展性教育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對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方式作適當調整,分層布置。
4、趣味性原則。讓學生嘗試、實踐趣味性作業,不僅善于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業設計多樣化
教師要善于在學生活動中捕捉時機,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 新的作業設計應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作業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
總之,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閱讀、表達相互聯系起來,構成整體,既促進聽、說、讀、寫、算、畫的結合,也促進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
2、作業設計興趣化
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
3、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學習能力先天有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應有所側重。
此外,年齡的差異對學生學習能力有著重要影響,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層次化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循序漸進提出不同要求。
5、作業設計綜合化
①課內外聯系。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課余、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 識向能力的轉化。
②學科間融合。把語文、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盡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盡可能綜合學習并運用知識。
③校內外溝通。生活中處處語文數學知識,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課題研究階段:
此項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題上報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制定課題實驗方案,請專家對研究方案進行指導,確定最終研究方案。完成《申報書》填寫。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深入學習語數新課程標準等有關理論知識,明確研究方向,增強研究的自覺性、緊迫感。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報課題,請求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成果評審領導小組審批立項。
2、學習有關理論,吃透小學語文、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習國內外有關教育教學的的資料和成功經驗。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專家指導。
4、培訓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組織教師學理論,學方案。
5、申請開題。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認真圍繞研究內容,收集原始材料。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扎實開展課題研究。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
2、請專家對參與研究的教師進行輔導。
3、根據研究方案課題研究教師制定個人階段研究計劃,啟動課題研究。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扎實開展課題研究。
4、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研究階段性成果,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調控研究進程,完善操作過程。
5、優化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并做好課題的中期匯報工作。
第三階段:課題展示階段(20xx.3——20xx.9)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設計的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
這個階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報告。
2、課題組成員展示課題研究成果。
3、籌備召開結題會,聘請上級主觀部門和有關專家聽取課題的匯報,接受專家評估。 第四階段:課題結題階段(20xx.4-20xx.10)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0
時間
20xx-XX-XX
立項號
XXXXXX-XXXXXX 課題名稱小學英語課堂游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
負責人
XXX所在單位XXXXX
課題名稱
小學英語課堂游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各種各樣的一些教學方法涌現在英語課堂中。游戲就是其中應用最多的一個。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游戲與知識的結合,顯然設計與操作成了重中之重。游戲教學是把枯燥的學習內容和機械操練變成了充滿趣味性的各種活動,從而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它把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娛樂活動中,既可以改變英語教學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兒童求知欲,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樂”的作用。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辭海中是這樣定義游戲的:以直接獲得快感為主要目的,且必須有主體參與互動的活動。這個定義說明了游戲的兩個最基本的特性:(1)以直接獲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悅)為主要目的。(2)主體參與互動。主體參與互動是指主體動作、語言、表情等變化與獲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聯系。小學英語課堂游戲就是指以孩子為主體,讓孩子親身參與活動,從而達到對教學知識的掌握。我們要用游戲這種活動形式,讓孩子們喜歡英語,愛上英語課堂。而每個游戲的設計,也都要考慮到學生和老師兩方面。就學生來說,要有趣,參與性強。對于老師來說,要好操作,活動效率高。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1:通過研究,解決小學英語課堂游戲的設計與操作的多樣性時效性。
2:英語教研小組內理論學習,教學實踐,教學研討,再次實踐,再研討,總結等方式,解決問題。
3:具體實施階段:
第一階段:利用身邊資源,進行理論學習,充分了解課題的研究目標和意義。
第二階段:理論結合實際,應用符合我校學生特點的游戲。
第三階段:及時進行反思,定時在組內進行研討。
第四階段:將行之有效的活動應用于課堂。
第五階段:組內研討
第六階段:各人小結,組長進行全組小結,并撰寫教研論文。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教學反思;
隨堂教學隨筆;
自制教學用具;
教學設計;
教學論文《游戲的華麗轉身》
注:正文楷體小4號,篇幅控制在A4紙6頁的范圍內。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1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作文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網絡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借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作文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小學作文教學的要求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于作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作文教學,我們認為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作文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淀,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癥”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借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于: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充分運用的作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說話、獨立思考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作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作文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作文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作文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作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建班級QQ群、教師教育博客、班級作文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群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臺,實現作文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的發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絡的交互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設和“協作”“會話”發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系統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作文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臺、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絡資源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于個性中見共性,于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實例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件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群建設,教師依托安慶教育博客平臺制定班級作文網頁,通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進程和成果,做好數據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深入班級作文網頁創建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并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持和認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情況:
黃金舟:負責課題的定向、指導,協調人員分工,監督課題的實施,課題的總結。
李思迪:負責課題計劃的制訂、本校教育博客群組建設,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將科學而全面地總結教改經驗或教訓。
楊賢松:負責課題實施的調控,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財力等問題。
石沉香: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分析,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問卷材料的收集。
李聲宏、梅慶安:負責文獻研究,即研究對網絡作文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有哪些,有哪些指導意義,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論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論文資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雙梅、段貞潔、余紅燕、葉帶楠:進行個案研究,即具體分析一些網絡作文教學的典型課例,分析在這些課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所用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教學結構相比,有哪些顯著變化,效果如何,學生在情感和態度方面有哪些轉變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個案案例資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該課題組成員以一線語文教師為主,其負責人黃金舟,系安慶市首屆語文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完成“經典誦讀”市級課題,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并有論文在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第二負責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開始了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探索,曾于200xx年全國中小學骨干班主任國家級遠程培訓中承擔過本項目縣輔導教師工作,積累了一些處理網絡信息的經驗。有十幾篇論文獲省市獎,并有十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成員中有多人曾參與完成省市級課題研究,他們都是教學骨干,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資源。
2.資料設備、科研手段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極為便利。目前,我校已與局域網連接并建立了校園網,已建成初具規模、功能完備的網絡系統,一個網絡教室,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共配備有連網微機百臺左右;全校青年教師均已參加了“現代技術教育”的培訓;過關率達100%。教師們已經普遍學習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處理軟件的使用,在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理論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我們還將組織部分老師進行有關網絡技術的培訓和相關理論的學習,并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實驗,他們對本課題十分關心,并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學校的生存依賴于學校的發展,這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心聲。因此,我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課題的研究。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2
構建“以生為本高效整合”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的實驗研究課題提出已經一年多了,在這期間,我們進行了大膽的研究和實踐,堅持以單元為整體單位,進行省時高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已經初見成效,但同時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學生閱讀的現狀令人擔憂:
1、師生不重視閱讀。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比較恰當的體現。部分教師,對閱讀并未引起足夠重視;部分家長反對學生讀課外書;閱讀能力培養意識較為淡薄;
2、缺乏閱讀興趣。農村學生,回家只想看電視者居多,上街瘋狂奔跑玩耍的居多,對閱讀課外書籍興趣就不濃。原因:一是教師對閱讀的要求偏移、對學生的能力拔高、忽視學生的體驗。二是現在教學質量抓得很緊,各科老師占用嚴重,學生閱讀時間所剩無幾了。
3、閱讀的課內外有機結合少。教師沒有注意課內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加之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與閱讀能力培養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這就是造成課堂效率低,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基于閱讀現狀,要想改變閱讀的這種現狀,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達成新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首先要從施教者的教學策略改變入手,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主體閱讀學習模式,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其次,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變機械的吸收為理性的和感情式閱讀,強化個體在閱讀中對內容的重新構建,豐富學生的閱讀生活。基于此,我校決定從今年開始,著力探究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整合的方法與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研究內容
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機整合,加強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能力的培養。
1、掌握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閱讀課。
2、探討課內外整合在拓寬教學途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開發“學困生”智力、以讀促思、以讀助寫、以及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等諸方面的功能和實際效益。
3、探索小學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輻射的策略與路徑,訓練基本能力、訓練能力品質、培養健康情趣;探尋課外閱讀指導課的類型,如讀物推薦課、讀書方法指導課、讀后敘述課、交流評論課、讀書筆記輔導課等等。
4、重視積累與運用,在閱讀中強化技能和應用,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寫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標
1、鼓勵語文教師及學生全員參與閱讀活動,在閱讀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小學語文整合閱讀學習模式;
3.探索小學語文整合閱讀學習模式實踐性的認知特征,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5、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各學科學習能力;
6、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閱讀總量。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總計課外閱讀145萬字。
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變得富有和強大;在閱讀中創造生命的質量;在閱讀中修身養性,姿態優雅。為學生現在和將來幸福地閱讀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帶頭示范,注重指導。
教師每天和學生一起讀20分鐘書的讀書活動。教師要成為課內外閱讀持久的示范者,積極的倡導者,組織者,合格的指導者,并要成為學生忠實的讀者和聽眾。
引導學習方法。課內閱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變革繁瑣的分析課文的教法,讓學生會真正成為閱讀課堂的主人,力求簡簡單單教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二)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結合
(1)以課內帶課外。有意識地把課內閱讀教學帶動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面,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從而達到課內悟方法,課外求發展的目的。如學習《桂林山水》一課后就讓學生再去閱讀《張家界》等其他描寫祖國風光的文章。再如學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后,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一書。學習了《詹天佑》等這組“祖國在我心中”專題的課文后,推薦學生去閱讀“愛國題材”的課外書籍或文章。
(2)以課外促課內。
補充課外信息,擴大視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適當地引入背景知識或相關知識,看似離逸了課文的主線,實際上更好的突出了課文的主線,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補充課外信息,積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許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但對小學生而言,感悟畢竟不是易事,教師可以適當的補充課外信息,將會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補充課外信息,降低理解難度,突破教學難點。
在閱讀教學中,費時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課文難點的教學。在理解課文難點時,適當地補充課外信息,可以讓難點迎刃而解。
(三)讓“圖書超市”中的圖書大放光彩
1、發揮學校的圖書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學校的圖書,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培養熱愛讀書、自覺讀書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提高圖書的使用效果,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2、指導好學生讀書
開展早讀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養成早讀與午讀的習慣。早讀要求每周五次,早讀時間20分鐘。放學回家閑暇時間為同學們的讀書時間,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師定期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和好書推薦。
(四)積極開展讀書講壇活動
在學生廣讀書籍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各個層面的讀書講壇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讀書所得和收獲,當眾講出來,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學生體味到成功的快樂。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3
一、課題的提出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閱讀課一直是最受重視的科目。它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具有正確的閱讀技巧,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閱讀是鞏固和擴大詞匯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的小學英語并無明確的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和配套的閱讀教材,因此在小學階段開設英語閱讀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課題的界定
基礎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已較大的篇幅闡述了英語學習策略,這就對英語教師的教學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在實踐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采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身發展能力。閱讀教學策略是英語學習策略的一部分,它源于教學實踐的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根據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教師自己對課內外閱讀教學組織和調控的方案。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年指出:“閱讀是對三種相互有關而各有區別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語義的信息,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形式。”英語閱讀包括了朗讀和默讀。但主要是借助視覺進行默讀。默讀是最符合實際需要的方式。默讀要求把注意點放在理解語言單位上,速度較快。現在的中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情感因素,方法與策略因素,智力因素。但在我的教學中,我發現其主要原因是語言因素限制了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形成。所謂的語言因素是指字母、單詞、習語、短語和語法規則等。當學生遇到新單詞或新句式時,立即產生了畏懼感,覺得束手無策,思路混亂。其次,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除了作業中的閱讀練習,從來不主動閱讀課外材料。再者,學生對閱讀的內容缺乏深層的理解。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二)總體目標:鞏固和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善于、樂于了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三)分級目標:
三年級:
1、能看圖識單詞,或認讀所學單詞。
2、能朗讀和理解學過的簡單的句型及對話。
3、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小故事。
四年級:
1、具有初步拼讀具有一定規則的單詞的能力。
2、在老師的幫助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在句、篇中的含義。鼓勵學生學習使用字典。
3、能通過自己的閱讀,從短文中獲取大意。
五年級:
1、能根據拼讀的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
2、能通過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詞的含義。正確運用工具書理解文中的單詞、詞組。
3、能通讀簡單的故事、短文,正確理解大意。
4、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描述所讀的語言材料。
5、初步建立起課內,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六年級: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所學對話,短文以及與教材難度相當的對話,短文。
2、能夠正確理解所讀故事,短文的大意,能從文中找出有關信息。
3、能夠運用簡單的閱讀技巧來提高理解的準確度和閱讀的速度。
4、有較濃的課內,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4
研究背景:
(1)現有教育模式下音樂教學面臨的嚴峻形式。
在長時間以來,在音樂欣賞的聆聽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對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夠,音樂聆聽教學模式比較陳舊,講解、表述的形式單一,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現象數不勝數。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參考資料,將學生欣賞音樂后的感受固定化、統一化,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遏止了學生擴散思維,影響了音樂學習的效率,導致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學習能力很難提高。
(2)音樂欣賞中聆聽教學有強大包容性
音樂是無國界的、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創設情景,在聽賞音樂時可充分利用“通感”效應以及中低年級學生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的音樂參與性,在課堂中廣泛地開展交往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樹立自信,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會聆聽、學會表述、學會合作。
研究意義: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做到既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特見解,又能和小組或班級成員妥協最終達到統一,可以有效的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感受音樂的情感真諦,發現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和創造音樂美,從而時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過程,培養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音樂實踐過程中,學生相互間學會尊重、理解、妥協、包容、顧全大局,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的社會成效。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重視小學音樂欣賞課,把感受與聆聽放在了所有音樂學習的首位。
課程基本理念的改變“重視音樂實踐”改為“強調音樂實踐”,同時提倡“音樂欣賞”改為“關注音樂欣賞中聆聽”,并加寫了“突出音樂特點”。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2月立項、準備階段: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研讀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書籍,如《新課程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標準》等。明確培養學生音樂聆聽習慣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標;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音樂欣賞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3月到4月研究、實施階段:
在各班展開調查,了解學生音樂聆聽中出現的難題。從激發學生對音樂聆聽的興趣,從課堂、課余興趣啟發,引導多去欣賞音樂。利用學生喜歡電視的特點,由此引導他們聆聽一些高雅音樂。音樂聆聽也是小學音樂的欣賞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年級的學生對聆聽音樂的感受及方法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這次課題研究設想通過對實驗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和嘗試新的教法,發現學生音樂欣賞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到克服學生覺得欣賞課乏味的對策,提高學生的對音樂欣賞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同時帶動學生提高各課學習的興趣。
第三階段:5月上旬總結、提升階段: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學習筆記、研究體會、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材料,撰寫有關學生音樂聆聽習慣有效性的研究的讀書筆記、論文。
第四階段:6月中旬結題、評審階段。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匯報、結題報告)。
2.學生閱讀現狀情況調查問卷、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
3.結集或發表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論文、教學案例、活動設計、研究課等。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反對填鴨式,注入式,教學,解放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廣大教育者的共識。面向新時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是掌握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實現有“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在學習上獲得主動,自主和獨立。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1.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是學習所必備的能力,是學習所必須的條件。是學習活動開展的方式,是學習活動組織的模式。
2.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于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
三、研究目標及內容:
1.通過研究,在各學科教學中構建新型自主學習教學樣式及其策略。
2.通過研究,致力于培養、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信息的意識和能力。自主學習,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具體表現為:
(1)具有獨立學習的意識和一定的能力。即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樹立學好知識的責任感,并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驗到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2)能在自我激勵下不斷學習。這種自我激勵表現為:在學習上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價值,并奮發自強,不甘落后。
(3)創造性地學習。不滿足獲得現成的答案或結果,對所學內容能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去適應新的財政部,探索新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
(4)培養責任感。就自主性的個性層面,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與自尊,社會層面,我們主要發展學生對社會價值的體認和形成一定的責任感。
3.通過,轉變、更新教師的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等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一支科研型的教師隊伍,形成融科學性。
四、研究對象:
1-6年級學生
五、研究方法:
1.被試的研究方法與組織形式。
在設計方案時,我們考慮支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有關鍵的操作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考慮支建構主義理論(課題理論依據之一)本身的特點,在研究方法上我們采用個案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相結合。同時,實施三大策略:學習理論,尋找研究的支撐點;解讀案例,通過解讀,進一步提升理念;總結經驗,在研究中提練本質,對經驗進行系統化。
2.實驗變量的操作方法
“教學中開展自我學習”,不僅是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學習活動,更主要的是使學生獲得自主發展動力和能力。對學生而言,主要是獲得理智的挑戰。這里,“自主”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載體,而更多地看作課堂教學的目標。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英語等其它課程,新的課程標準都把經歷、體驗、嘗試、探究作為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因此,我們也把這一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去發現,去經歷,去探究。我們讓自主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根基,成為能力生成的橋梁,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成長的渠道。
3.變量的控制與觀測
影響學生學習方式形成因素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我們用定期進行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及時了解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情況(強調:不僅僅是根據成績的數據)。其中問卷測評形式一般屬于半投射式或半開放式,這樣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自主能力發展狀況,以便及時總結以制訂后繼策略。
六、組織機構:
負責人:戴艷平、楊紅英、
主研人員:陳錫銀、劉超、陳青、沈和、顧明剛、徐榮海、魯瑩瑩
劉冬、李建平、江曄、王軒、徐黎明
七、研究計劃進度
1.20xxX.10-20xx.2(起始階段):文獻研究,課題論證,開題。
(1)20xx.10-20xx.12成立課題組,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理論與技術的培訓。
(2)20xx.1-20xx.2完成課題研究的設計和論證工作。
2.20xx.3-20xx.9(全面實施階段):實驗班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階段總結,調整、修正方案及操作過程
(1)20xx.3對實驗班學生采用新的學習方式,著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調查。
(2)20xx.4.推出自主學習研討課,培訓學習。
(3)20xx.5推出多節研討課,組織教師對課列進行分析,不斷改進策略和方法。
(4)20xx.6根據研究情況寫出論文,寫出階段性的研究報告一份。
(5)20xx.7寫出個案分析和論文各一篇,總結自主性學習的策論和方法。
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收集校本教材的有關資料,進行中期評估。
3.20xx.10-20xx.1(總結階段):召開課題鑒定會,結題。
(1)20xx.10針對中期評估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
(2)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成果結集成冊。
(4)進行校內經驗交流;
(4)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結題論證。
八、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1.我們覺得,小學語文開展自主學習研究,師生雙方的智慧均在教學中得到了提升。
實驗為課程的動態生成構筑了一個平臺,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一個站臺,為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展示了一個舞臺。經過三年課題實驗,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的互動中,實驗班的學生大多數具備了良好自主學習習慣,交流討論時表現出極強的主動意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自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從而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我校的語文教學質量。
2.研究成果展示方式
(1)課堂教學展示
(2)撰寫論文及實踐成果
(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檢測
【小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07-23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范例07-14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4篇)07-24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4篇07-24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5篇07-23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5篇)07-25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13篇07-26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精選15篇07-26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07-21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通用15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