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試題及答案解析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有考試,接觸到試題,試題可以幫助學校或各主辦方考察參試者某一方面的知識才能。你知道什么樣的試題才是規范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試題及答案解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試題及答案解析
1.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 )。
A.理論特征 B.理論核心 C.理論品質 D.理論前提
【答案】C
【解析】
(1)C: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只有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才是與時俱進。(2)B: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核心是物質與意識。(3)A: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征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4)D: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前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2.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
A.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B.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問題
C.物質和時間的關系問題 D.物質和空間的關系問題
【答案】A
【解析】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第二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
3. 客觀實在性是( )。
A.自然物質的個性 B.一切物質的共性
C.物質的具體形態 D.物質的存在形式
【答案】B
【解析】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體現了個別和一般、多樣性和統一性的辯證統一。
4. 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根本對立和斗爭的焦點在于,是否承認( )。
A.聯系具有復雜多樣性 B.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C.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D.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答案】D
【解析】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發展觀,兩者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聯系的觀點和孤立觀點;
(2)發展變化觀點和靜止不變觀點;
(3)承認事物內部矛盾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觀點。
那么根本對立和斗爭的焦點在于第三點,因為只有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才能科學的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發展,堅持發展的觀點才能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
5. “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適可而止”等說法,都是要在實踐中堅持( )。
A.適度原則 B.辯證否定觀 C.實事求是 D.科學發展觀
【答案】A
【解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適可而止”等說法,都是要在實踐中堅持適度原則。
分析題
1、(1)材料1所說的各種觀點均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材料2所說的各種觀點均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2)主觀唯心主義把精神,即人的感覺、經驗、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萬事萬物的創造者,而客觀世界反而是這個主觀精神的產物。它夸大了主觀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質世界、獨立于物質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這種客觀精神稱作“理念”或“絕對觀念”等,認為這種客觀精神是萬事萬物的本原或本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產生的,并最后歸結為這種外在于物質的精神。它的錯誤是把本來屬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經過抽象變成一種離開人而客觀獨立的神秘的精神實體。這種精神實體從根本上說是虛構的,甚至會成為上帝的代名詞。
2、(1)材料1把物質歸結為原子或物體的某些特性,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它把絕緣體的物質結構和物質形態誤認為物質的一半,把原子的個性看成是物質的共性,沒有把握住物質的唯一特性及客觀實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經受不住唯心主義的攻擊。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學家不懂得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以至于陷入唯心主義,迷失方向。唯心主義則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學發現論證其觀點,攻擊唯心主義。
(3)材料3是列寧的觀點。列寧明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義的錯誤,回應和駁斥了唯心主義關于物質消失的謬論,闡明了哲學的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學說的關系。哲學的物質范疇指一切物質結構和具體形態的共性,即客觀實在性。自然科學解釋的物質結構是個性,是一定歷史階段科學發展的結果。它將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不斷深化,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3、刻舟求劍這個寓言故事反映了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運動與靜止是辯證統一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的運動和相對的靜止的統一。運動是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則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在相對的靜止總是包含著絕對的運動,在絕對的運動中也有相對靜止。
夸大絕對運動而否定相對靜止,必然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夸大相對靜止而否定運動的絕對性,必然導致形而上學的不變論。
刻舟求劍者違反了事物的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劍掉水中,劍靜舟動,而求劍者以絕對靜止的態度看待掉入水中的劍,必然導致形而上學不變論的錯誤。
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
分析題
1、 狗猛酒酸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的原理。
聯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聯系是客觀的。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觀現象,是不以人的主觀
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人們強加給事物的。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種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聯系著而存在的。
聯系的普遍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世界上任何一個事物的諸要素是相互聯系的,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具有內在的結構性;二是任何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也處于相互聯系之中。
聯系是多種多樣的。一方面,相互聯系著的事物或現象不同,他們的聯系方式也就不同。另一方面,同是兩個事物之間的聯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點和形式。
事物聯系的基本形式可分為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等。
聯系的條件性是指任何聯系是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事物彼此互為條件。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根本觀點。
狗猛于酒酸看上去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問題,但是對于酒家招攬生意而言就不是各自孤立的了。因為惡狗當道,顧客畏懼不已,導致美酒無法賣出,最后發酵變酸,這就構成了客觀存在的相互聯系。這種聯系是一系列因果關系,具體到這個故事上,狗猛是酒酸的原因,酒酸是狗猛的結果。同時體現了聯系的多樣性和條件在事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加以改進,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2、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質變基礎上有展開新的量變。量變和質變形式具有多樣性。
量變的基本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另一種是事物的構成成分在排列組合和結構形式上的變化。質變的基本形式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爆發式飛躍;另一種是非爆發式飛躍。
朝三暮四故事中的養猴人,掌握了猴子的習性后,在勸說猴子的過程中,對將要提供的栗子,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進行了新的排列組合,便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處理各種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區分實同形異的假象,以免受其迷惑。
3、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質變基礎上有展開新的量變。否認質變必然有量變準備的觀點是突變論,否認質變只承認量變是庸俗的進化論,二者都是錯誤的。
揠苗助長的故事說明,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莊稼的生長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能期待事物一蹴而就,要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既然事物的發展都是從量變開始的,為了推動事物的發展,我們做事情就必須具有腳踏實地的精神。要促成事物的質變就必須首先做好量變的積累工作。
4、守株待兔的故事暗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系的道理。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必然性是客觀事物發展中合乎規律的不可避免的趨勢,偶然性則是事物發展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趨勢。
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首先,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純粹的必然性,必然性總是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的。
其次,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擺脫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約。
最后,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偶然性可以轉化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轉化為偶然性。
守株待兔把兔子偶然撞樹死亡當作可以重復的必然,為此放棄了耕種,異想天開的等著再有這樣的好事出現。把偶然夸大為必然,導致遭受后人恥笑。
5、白馬非馬說割裂了唯物辯證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就是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他們的辨證關系可概括為三方面:
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之間是相互對立的,一般、共性只是同類個別事物的共同本質,這種共性一般不可能包含個性、個別的全部內容和所有方面,一般只包含了個性、個別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些特點,任何事物的個性都比共性豐富。
其二,矛盾的不變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又是同一的,是相互連接、相互依存的,個性中包含著共性,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反之亦然。
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區分是相對的,他們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白馬非馬說區分了白馬與馬之間的差別,也就是看到了個別與一般的差別,指出個別不等于一般,這是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白馬非馬說夸大了個別與一般的區別,
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
分析題
1、(1)上述材料揭示了意識的作用,可以超越特定時空的限制。
(2)馬克思哲學認為,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的活動的整個過程,就是圍繞著“觀念地存在著”的目標和藍圖而進行的。為此,在意識中,不僅預先規定了活動的目標,而且為實現這一目標又預先規定了活動的方式和步驟,即計劃性。
第二,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人的意識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選擇構建,從而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反映對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且能動地創造。意識既有對當前的放映,又有對過去的追溯和對未來的預測。
第三,意識具有指導時間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意識能動性不限于從實踐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動的目的、計劃、方法等觀念的東西,更重要的在于以這些觀念的東西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地存在著”的模型、藍圖實現出來,變為客觀現實。
2、(1)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第一,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規律是作為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力量起作用,社會規律則是通過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圖的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在社會規律中既存在著客觀制約主觀的關系,又存在著主觀制約客觀的關系。
第二,二者表現形式不同。自然規律只要具備了同樣的客觀物質條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復出現。社會規律則是歷史的,在不同的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聯系表現在:
第一,二者都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人不能任意改變、創造或消滅自然規律。
第二,二者都是可以被認識和利用的。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軀體物質工具作用于客觀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變化,并能有目的地引發、調節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實物、能量和信息過程,使各種客觀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發生有利于人的變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穩定性。
【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試題及答案解析】相關文章:
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03-19
法學概論試題及答案04-06
文學概論試題及答案01-30
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論文06-12
藝術概論單選試題與答案06-20
藝術概論模擬試題與答案06-10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設計06-12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論文 大學論文08-09
文學概論試題及參考答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