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礎練習題及答案參考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礎練習題1
1.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漢初年的王國分封制都是( )
A.中央集權的產物 B.為鞏固統治而實行
C.皇權的產物 D.僅分封同姓諸侯王
2. 《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該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同姓親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親族的封地處在戰略要地
C.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 D.通過分封,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3. 圖中的政治制度是( )
A. 夏朝的王位世系制 B.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C.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D. 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4. 公元前 782 年,幽王繼位,寵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為烽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這段材料不能表明 ( )
A. 幽王荒淫無道
B .分封制下,各諸侯王對周王承擔軍事義務
C. 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強大
D. 分封制確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國必須服從周王室的政令
5. 下列有關商朝歷史的介紹,不正確的是( )
A.商朝中央的官職主要有相、卿士等 B.商朝建立后,王位一直是父子相傳
C.商朝是一個彌漫著神權色彩的王朝 D.各方國對商王承擔一定的義務
6. 陳滿是舜的后代,他本姓媯,名滿,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古代帝王的后代時,封媯滿于陳(今河南淮陽),國號為陳,遂稱陳滿,謚號胡公,史稱陳胡公。可見陳滿的“陳”姓來源于( )
A、封地、封國 B、謚號 C、爵位 D、職業
7. 讀圖一《西周分封示意圖》,從中得出的信息正確的是( )
圖一 西周分封示意圖
A.西周實行郡縣制 B.分封的對象只有王族
C.分封對象以王族為主 D. 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東的有楚國
8. 家(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修訂家譜,最可能是受到( )
A.古代宗法制的影響 B.古代禪讓制的影響
C.古代分封制的影響 D.傳統美德的影響
9. 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宗法等級,維系他們之間大宗與小宗關系的紐帶是 ( )
A. 財產 B.地域 C.宗教 D.血緣
10. 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的等級序列是( )
A.周王——卿大夫——諸侯——士
B.周王——諸侯——卿大夫——士
C.周王——卿大夫——士——諸侯
D.周王——諸侯——士——卿大夫
11.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
A.嫡長子繼承制度 B.禮樂制度 C.分封制度 D.血緣關系
12.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系是( )
A、互為表里 B、完全割裂的
C、前者決定后者 D、后者決定前者
13. 按西周宗法制的規定,下列不一定能成為相對血緣關系范圍內的大宗的是( )
A、周天子的嫡長子、嫡長孫
B、卿大夫的嫡長子、嫡長孫
C、諸侯的嫡長子正妻所生的長子
D、諸侯正妻所生育的兒子
14. 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中,諸侯因義務所在,蜂擁而至覲見周王。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王位世襲制
15. 中國古代分封制最早出現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6. 周禮規定了貴族宴飲列鼎的數量,王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這種規定直接體現出分封制的特點是 ( )
A.等級森嚴 B.財產平等 C.家庭和諧 D.皇權至上
17. 史學界一般認為夏朝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國家政權,主要依據是 ( )
A、禹是公認的部落聯盟的首領 B、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分化
C、禹是傳說中的英雄人物 D、形成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18. 西周擇立太子的標準是“立嫡以長不以賢”。這體現了 ( )
A.世襲制的父死子繼原則 B.宗法制的繼承原則
C.世襲制的兄終弟及原則 D.禪讓制的尚賢原則
19.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材料說明分封制的主要對象是( )
A.姬姓貴族 B.功臣 C.商代舊貴族 D.先帝遺民
20. 下圖所示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A.大宗、小宗制 B.禮樂制度
C.世卿世祿制 D.嫡長子繼承制
答案
一、選擇題
1. B
2. C
3. B
4. C
5. B
6. A
7. C
8. A
9. D
10. B
11. A
12. A
13. D
14. B
15. C
16. A
17. D
18. B
19. A
20. D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礎練習題2
1. 西周時期,有一個為士的官員,20歲時,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甲,22歲時,他又娶了一個妾并生大兒子乙,24歲時,他的妻子又生兒子丙,25歲時,他的妾又生兒子丁,這個官員后來不幸去世,他的子女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業,按周朝規定,主要由誰繼承家業和爵位( )
A.甲 B.乙 C.丙 D.丁
2.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衛王室。諸侯對周王承擔納貢和朝貢的義務,并隨周王參與出征、祭祀、吊喪慶賀等事項。這種制度叫作(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3. 2009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1屆全運會在山東濟南舉行。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編制了大型系列報道“走齊魯 看全運”節目。請問山東省被稱為“齊魯大地”的說法,最有可能起源于( )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漢初封國
4. 下圖是以“封”字為圖案的一枚郵票,金文中的“封”字,寫作 或 ,從字形上來看,具體行動就是劃定疆界,植樹為幟。而下圖則是以中華百家姓的姓氏出現。那么,這個姓氏的由來是( )
A.地名 B.植樹的過程 C.人名 D.祭祀
5. 春秋時期,齊桓公召集天下諸侯,頭戴醒目的冕旒,享九鼎之食,行天子“賓禮”規格。據你判斷,齊桓公破壞的是( )
A.外服制 B.分封制 C.禮樂制 D.宗法制
6. 商朝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 )
A. 封邦建國制度 B. 商王壟斷神權 C. 內服與外服制度 D. 嫡長子繼承制度
7. 西周時期,選拔官吏的基本方法是( )
A、推薦 B、分科考試 C、自薦 D、血緣世襲
8. 在中國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 )
A.4000多年前 B.3000多年前 C.2000多年前 D.1000多年前
9. 莊子“竊國者為諸侯”的話客觀上反映出當時的政治狀況是( )
A. 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B. 卿大夫取代國君掌權
C. 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 D. 奴隸主內部矛盾導致王朝更替頻繁
10. 在首都舉行了冊封儀式后,受封者率領軍隊、人民前往東方的封地,結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軍隊攻擊,好不容易才將土著征服。接下來的首要工作是筑城,以作為未來統治這個封地的基地。請問這是哪一個時期的政治形勢( )
A.商朝初年 B.周朝初年 C.唐朝初年 D.宋朝初年
11. 《國語?晉語九》:“刑侯與雍子爭田,雍子納其女于叔魚以求其直(在爭論中獲勝)。及斷獄日叔魚抑刑侯,刑侯殺叔魚及雍子于朝。”對此材料評述不正確的是( )
A.材料記載發生了土地爭論 B.表明土地可以轉讓和買賣
C.土地不能轉讓和買賣 D.此事件可能出現在春秋時期
12.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民族融合,戰國時期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 )
A.東胡 B.靺鞨 C.犬戎 D.回鶻
13. 歌曲《我的中國心》唱到:“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這充分說明,維系廣大海外華人對祖國深厚感情的紐帶主要是( )
A.宗教信仰 B.財產制度 C.血緣關系 D.政治態度
14. 與成語“背井離鄉”、 “井井有條”、“井然有序”等相關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
15. “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陳。”胡滿屬于西周時受封的( )
A.王族 B.功臣 C .先代貴族 D.周邊歸順貴部落首領
16. 下列我國早期政治制度中,體現了“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的精神的是( )
A.分封制 B.世襲制 C.宗法制 D.郡縣制
17. 時日竭喪,與汝皆亡。是以下哪個朝代的百姓咒罵統治者的話:( )
A.夏朝 B、商朝 C. 西周 D、秦朝
18. 完整地說,我國的青銅器時代應包括:( )
A.夏商 B、商周 C.西周 春秋 戰國 D、夏 商 西周
19. 天干地支是中國先民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歷法知識。商代君主多以天干為名,如太甲、盤庚等,這體現了商朝( )
A.天干地支知識已經在群眾中普及 B.王權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權神授”觀念的巨大影響 D.經濟繁榮,文化發達
20. 宗法制的實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濃重的 ( )
A.神權色彩 B.血緣色彩 C.平等色彩 D.民主色彩
1. C
2. B
3. C
解析:“齊魯大地”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當時較有名的有魯國、齊國、燕國、衛國、宋國、晉國等,齊國和魯國是這一時期山東地區主要的封國,山東因此得名。
4. A
解析:地名,封姓源出姜姓,是炎帝的后裔,以地名為氏。
5. B
6. C
7. D
8. B
9. B
10. B
11. C
12. A
13. C
14. A
15. C
16. C
17. A
18. D
19. B
20. B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礎練習題及答案參考】相關文章: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04-15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內容04-16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匯總(10篇)09-2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識點總結11-28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03-13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03-13
初一歷史《夏商西周更迭》說課稿02-03
關于《夏商西周的興亡》歷史教學反思04-16
機械基礎試題及答案參考08-19
《敬畏自然》練習題及答案參考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