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會有試題,試題有助于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一份好的試題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答案1
《教育知識與能力》簡答題
一、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1、簡述20世紀以后教育的特點。(全民現身終)
(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現代化。
2、簡述近代社會教育的特點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倡導以法治教。
3、簡述生產力與教育的關系。(一級)
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決定教育發展水平(龜速夠防守)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的規格。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教學內容、方法、組織形式與手段。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經濟功能(兩再促生產)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4、簡述政治經濟制度與教育的關系。(一級)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三決二權與一制,制約目的與德容)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權。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體制。
(4)政治經濟制度制約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
5、簡述文化對教育的影響(目容方向)
(1)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2)教育內容的選擇。
(3)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4)教育的價值取向。
6、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二級)(順階不補個)
(1)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
(2)階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補性。
(5)個別差異性。
7、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表現。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方向做出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8、簡述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二級)(義務要延長職業要綜合高等要大眾終身要構建)
(1)義務教育年限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綜合化。
(3)高等教育大眾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9、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二級)
(1)堅持培養“勞動者”或“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2)堅持追求人的全面發展。
(3)堅持發展人的獨立個性。
10、簡述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一級)(三人一社會)
(1)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觀。
(4)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11、簡述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提素個性創兩全)
(1)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4)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12、簡述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
(1)遺傳素質也叫遺傳,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發展成為可能。
(2)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客觀條件,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現實條件。
(3)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發展的內在動力,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4)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二、中學課程
13、簡述活動中心課程論的觀點。(二級)(個人經驗打破界限)
(1)主張一切學習都來自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
(2)主張學習必須和個人的特殊經驗發生聯系,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
(3)主張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揮協助作用。
14、簡述學科中心課程論的觀點。(二級)
主張教學內容應以學科為中心,與不同學科對應設置課程,通過分科教學,使學生掌握各科教學的基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從而形成學生的知識結構。
15、簡述社會中心課程論的觀點。
社會中心課程論認為應該把課著的重點放在當代社會的問題、社會的主要功能、學生關心的社會現象,以及社會改造和社會活動計劃等方面。其核心觀點在于課程不應該幫助學生去適應社會,而應該建立—種新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文化。社會中心課程論的特點:一是主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社會中去;二是主張課程要以廣泛的社會問題為中心。
16、簡述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二級)
(1)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發展水平對課程開發的影響。
(3)學科特征影響課程的編制。
17、簡述課程標準的含義及作用。(一級)
(1)課程標準的含義: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標準的作用: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18、簡述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投線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
(2)教材是學生進步擴大知識領城的基礎,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發揮教材的最大作用。
(3)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和評定學生學習成績提鐵基本材料。熟練地掌握教材內容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
19、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觀。(二級)(兩獨一發)
(1)學生是發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20、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二級)(建促放研)
教師角色的轉變: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關系上,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強調合作。
21、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觀。(二級)(學習過人)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22、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評價觀。(二級)
(1)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
(2)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
(3)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
(4)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
三、中學教學
23、簡述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任務。(一級)(雙基+德智體美)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教學的首要任務。
(2)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力。
(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24、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二級)(急領老公孕檢)
(1)激發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25、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一級)(背上做導學)
(1)備課——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教好課的前提。
(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3)布置、檢查課外作業。
(4)課外輔導。
(5)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26、簡述布置課外作業的要求。(二級)
(1)內容符合課程標準規定的范圍和深度,有助于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和發展智能。
(2)分量適宜,難易適度。
(3)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力求理論聯系實際。
27、簡述直觀性教學原則的含義及貫徹要求。(一級)
含義:直觀性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直觀形象的方法,引導學生形成清晰的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貫徹要求:
(1)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
(2)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
(3)重視運用言語直觀。
28、簡述啟發性教學原則的含義及貫徹要求。(一級)(小豬動手毒死農民)
含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貫徹要求:
(1)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揚教學民主。
29、簡述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的含義及要求。(一級)
含義: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的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貫徹要求:
(1)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2)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3)由深入淺、由易到難,由繁到簡。
30、簡述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的含義及貫徹要求。(一級)(小聯在鄉下訓練運用能力)
含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
貫徹要求:
(1)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
(2)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4)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31、簡述講授法的基本要求。
(1)教師要注意啟發誘導學生。
(2)要認真組織教學內容。
(3)要講究語音藝術。
(4)要組織學生聽講。
32、簡述談話法的基本要求。
(1)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
(2)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
(3)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思考
(4)要做好歸、小結。
33、簡述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教師要做好演示前的準備。
(2)教師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使學生全面、立體地觀察演示。
(3)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和過程。
(4)教師要講究演示的方法,及時輔以講解。
34、簡述教學方法選用的依據。(一級)(依本身依內容依目標依學生依媒體)
(1)考慮教學方法本身的特點和功能,靈活選擇,綜合運用。
(2)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習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3)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4)依據學生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5)依據現有的教學媒體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35、簡述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二級)
(1)班級授課制的優點。
①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
②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③有利于發揮學生集體的作用。
(2)班級授課制的缺點。
①教學活動多由教師直接做主,學生的主體地位或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現成的知識,動手機會少,不利于培養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③教學面向全班學生,強調的是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④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有限。
36、簡述教學評價的原則。(二級)
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整體性原則。指導性原則。
四、中學生學習心理
37、簡述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二級)
記憶容量逐漸增大,短時記憶的廣度接近成人。記憶的有意性加強。意義識記成為主要記憶手段。抽象記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38、簡述提高記憶能力的方法。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材料的意義,少用機械記憶。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深度理解。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材料。
(5)運用多重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注重復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39、簡述如何有效地組織復習(防止遺忘的方法)(一級)(幾份飯多多結合)
(1)及時復習。
(2)合理分配時間。
(3)分散復習與集中復習相結合。
(4)反復閱讀與嘗試回憶相結合。
(5)復習方法要多樣化。
(6)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
40、簡述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3)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幻想。
(4)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5)結合學科教學,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41、簡述影響問題解決能力的主要因素。
問題情景與表征方式。知識經驗與遷移。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原型啟發。動機強度與情緒狀態。
42、簡述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二級)(思戀良方)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43、簡述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二級)(借個機緣)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語言。
(4)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
(5)科學地進行練習。
44、簡述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及條件。(一級)(材料意義+新舊知識+心向)
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起非人為的(內在的)和實質性(非字面)的聯系。
條件:
(1)使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
(2)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3)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
45、簡述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46、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一級)(需要立志自我歸因)
(1)了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2)重視立志教育,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4)培養學生努力導致成功的歸因觀。
47、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學習的成敗經驗(直接經驗)。
(2)替代性經驗(間接經驗)。
(3)言語勸說(言語說服)。
(4)情緒喚醒。
48、簡述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二級)
(1)相似性。
(2)原有認知結構。
(3)學習心向與定勢。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響遷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49、簡述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
(1)精選教材。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
50、簡述學習策略的類型。(一級)
可將學習策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
第二類是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即對信息加工過程進行調控的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學習過程。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
第三類是資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環境和資源,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包括時間管理策略、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資源利用策略。
中學生發展心理
51、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1)過渡性。
(2)閉鎖性。
(3)社會性。
(4)動蕩性。
(5)獨立性。
(6)不平衡性。
52、簡述情緒與情感的區別。(二級)
(1)情緒的產生與有機體的自然需要有關,而情感的產生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有關。
(2)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心理現象,而情感則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
(3)情緒產生早(個體生命開始,饑餓哭鬧),情感產生晚(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產生)。
(4)情緒具有情境性和動搖性,而情感則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
(5)情緒多具有外顯性和沖動性,而情感則具有內隱性和持久性。
53、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
(1)爆發性和沖動性。
(2)不穩定性和兩極性。
(3)外露性和內隱性。
(4)心境化好持久性。
54、簡述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二級)
(1)敏銳覺察情緒。
(2)平和接納情緒狀態。
(3)正確調整情緒。
(4)有效表達情緒。
(5)保持和創造快樂的情緒。
55、簡述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二級)
(1)生物遺傳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學校教育因素。
(5)個人主觀因素。
56、簡述埃里克森社會化發展理論。(一級)
(1)嬰兒期(0~1.5歲):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2)兒童早期(1.5~3歲):自主感對羞怯與懷疑。
(3)學前期(3~6、7歲):主動感對內疚感。
(4)學齡期(6~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
(5)青年期(12~18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30歲):親密感對孤獨感。
(7)成年中期(30~60歲):繁殖感對停滯感。
(8)成年晚期(60歲以后):完善感對絕望。
57、簡述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二級)(語數體音美一人兩自)
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八種相對獨立的智力:
(1)言語智力。
(2)邏輯—數學智力。
(3)空間智力。
(4)音樂智力。
(5)運動智力。
(6)人際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五、中學生心理輔導
58、簡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二級)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
(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
(6)小組輔導。
59、簡述強迫癥治療方法。
(1)森田療法。
(2)行為治療法。
(3)藥物治療。
(4)建立支持性環境
60、簡述網絡成癮治療方法。
(1)強化干預法。
(2)厭惡干預法。
(3)注意轉移法。
(4)替代、延遲滿足法。
(5)團體輔導法。
61、學校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
(1)強化法。
(2)代幣獎勵法。
(3)示范法。
(4)消退法。
(5)處罰法。
(6)自我控制法。
(7)松弛訓練法。
(8)系統脫敏法。
62、壓力的調節方法。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合理的目標。
(2)勞逸結合,積極休息,培養興趣愛好。
(3)加強體育鍛煉,生活有規律。
(4)積極面對人生,自信豁達,知足常樂、笑口常開。
(5)建立和擴展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擁有朋友。
(6)改變不合理掛念,通過有意地改變自己的內部語言來改變不適應狀況。
六、中學德育
63、簡述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二級)
(1)外部條件
①家庭教養方式。
②社會風氣。
③同伴群體。
④學校教育。
(2)內部條件
①認知失調。
②態度定勢。
③道德認識。
64、簡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一級)(說服榜樣群體獎懲價值)
(1)有效的說服。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5)價值辨析。
65、簡述皮亞杰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道德階段(2—5歲)
(2)權威階段(5—8歲)
(3)可逆性階段(9—11歲)
(4)公正階段(11歲以后)。
66、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一級)
(1)前習俗水平(10歲以下):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2)習俗水平(10~20歲):尋求認可取向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3)后習俗水平(20歲以后):社會契約取向階段、原則或良心取向階段。
67、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進行有效說服。
(2)樹立良好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給予恰當獎懲。
(5)引導價值辨析。
68、簡述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一級)
(1)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2)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69、簡述中學德育的途徑。(一級)(一教二班三活)~~
(1)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社會實踐活動。
(3)課外活動。
(4)共青團組織的活動。
(5)班會、校會、周會、晨會。
(6)班主任工作。
70、簡述知行統一原則的貫徹要求。
(1)加強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2)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在接觸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
(4)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
71、簡述疏導原則的貫徹要求(一級)
(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
(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72、簡述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貫徹要求。(嚴慈相濟)(二級)
(1)愛護、尊重、信賴學生。
(2)教育者要向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堅定不移的貫徹到底。
(3)教育者要向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嚴寬適度。
73、簡述如何運用榜樣示范法。(一級)
(1)選好學習的榜樣。
(2)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3)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74、簡述如何運用說服教育法。
(1)有針對性。
(2)有知識性和趣味性。
(3)注意時機。
(4)以誠待人。
七、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
75、簡述班集體的發展階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體階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體階段。
(3)成熟期的集體階段。
76、簡述良好班集體形成的特征標志。(健全班風是組織的目標)
(1)明確的共同目標。
(2)健全的組織機構與堅強的領導核心。
(3)嚴格的規章制度與健全的規章制度。
(4)健康的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77、簡述班級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規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標管理。
78、簡述課堂紀律的類型。
(1)教師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范。
(2)集體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范。
(3)任務促成的紀律:主要指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這類紀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占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紀律: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的。
79、簡述課外活動的特點。
(1)參與的自愿性、自主性。
(2)內容的靈活性、綜合性。
(3)過程的廣泛性、實踐性。
80、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
(2)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延性。
(3)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
(4)教師勞動的主體性和示范性。
(5)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81、簡述如何對后進生進行教育。(一級)(恒心才發光)
(1)關心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2)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3)善于發掘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4)針對后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5)對后進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82、簡述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二級)(朋友之間也要注重培養良好的第一印象)
(1)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2)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4)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學生的朋友與知己。
83、簡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師成長的三個階段。(一級)
(1)關注生存階段(人際關系)
處于這一階段的一般是新教師,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可能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如何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上。
(2)關注情境階段(提高成績)
在此階段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一般總是關心諸如班級的大小、時間的壓力和備課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問題。
(3)關注學生階段(個別差異)
在此階段教師將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84、簡述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一級)(看別人看自己多練習多反思)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反思教學經驗。
《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答案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兼愛”“非攻”是來自下列哪個名人的思想( )。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莊子
1、【答案】C。解析:“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墨子的主要思想觀點。
2、最早在大學里講授教育學的學者是( )。
A、梅伊曼 B、赫爾巴特
C、洛克 D、康德
2、【答案】D。解析:1776年,康德在德國哥尼斯堡大學哲學講座中開講教育學,他是將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里講授的第一人。
3、“西鄰有五子,一子樸、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僂、一子跛,乃使樸者農、敏者賈、盲者卜、僂者績、跛者紡。”這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
A、啟發性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循序漸進原則 D、直觀性原則
3、【答案】B。解析: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題干中根據人的個別差異性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體現了因材施教原則。
4、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個人獨立研究結合在一起,并采用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劃一的上課時間,以大約20分鐘為一個課時。這種出現于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文納特卡制 B、活動課時制
C、道爾頓制 D、特朗普制
4、【答案】D。解析:特朗普制,又稱“靈活的課程表”,是由美國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這種教學形式把大班、小班和個人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以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統一的上課時間。教學時間分配為:大班上課占40%,小班研究占20%,個人自學占40%。
5、一個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由于某種原因產生了對數學的厭惡,他在離開學校后很可能不會再主動研究數學問題了。這種現象屬于( )。
A、附帶學習 B、附屬學習
C、正規課程 D、顯性課程
5、【答案】A。解析:杜威將與具體知識內容的學習相伴隨的,對所學內容及學習本身養成的某種情感、態度的學習稱為“附帶學習(連帶學習)”。比如,一個兒童在學習數學時,養成對待數學學習的某種態度(如喜歡不喜歡)即附帶學習。
6、在教育活動中涉及“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問題的是( )。
A、課程 B、教育評價
C、教學 D、教育目的
6、【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根據一定社會發展和受教育者自身發展的需要及規律,對受教育者提出的總的要求,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準,同時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7、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屬于( )。
A、常規管理 B、目標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7、【答案】D。解析:班級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全程管理的一種班級管理方式。
8、主導價值在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的課程是( )。
A、校本課程 B、地方課程
C、必修課程 D、選修課程
8、【答案】C。解析:必修課程是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制訂的,是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的科目,在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選修課程是針對必修課程的不足之處提出來的,是為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而開設的課程。地方課程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國家課程為基礎,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發展的需要而開發設計的課程。其宗旨是補充、豐富國家課程,滿足地區差異。校本課程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
9、班主任通過查閱學生的作業、學籍卡片等來了解學生的方法屬于( )。
A、書面材料分析法 B、問卷法
C、調查訪問法 D、觀察法
9、【答案】A。解析:書面材料分析法,即借助學生的成績表、作業、日記等書面材料對學生進行了解,題干中的“查閱學生的作業、學籍卡”正是這一方法的運用。
10、德育過程從本質上說就是( )。統一的過程。
A、個體與環境 B、個體與社會
C、個體與教育 D、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
10、【答案】D。解析:德育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和社會規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11、高中畢業會考是一種達標考試,屬于( )。
A、定量評價 B、相對性評價
C、形成性評價 D、絕對性評價
11、【答案】D。解析:絕對性評價又稱為目標參照性評價(標準參照評價),是運用目標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它主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編制試題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而不以評定學生之間的差異為目的。絕對性評價可以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了解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宜用于升級考試、畢業考試和合格考試。
12、白天進電影院,剛開始什么也看不清,過了一會兒,慢慢就能看清事物。這種現象屬于( )。
A、視覺明適應 B、聽覺適應
C、嗅覺適應 D、視覺暗適應
12、【答案】D。解析:視覺的適應可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暗適應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過程。題干中的白天進電影院即由明處轉入暗處,是暗適應現象。
13、《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聰穎多疑、孤僻清高。她的氣質類型是( )。
A、膽汁質 B、多血質
C、黏液質 D、抑郁質
13、【答案】D。解析:抑郁質這類人情緒體驗深刻、細膩持久,情緒抑郁、多愁善感,思維敏銳、想象豐富,不善交際、孤僻離群,踏實穩重、自制力強,但他們的行為舉止緩慢,軟弱膽小,優柔寡斷。林黛玉的氣質類型是典型的抑郁質。
14、人們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出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是( )。
A、感覺 B、知覺
C、再認 D、回憶
14、【答案】C。解析:再認是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呈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例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認出了對方;舊地重游,處處有熟悉之感。再認是記憶的初級表現形式,是比回憶較為容易和簡單的一種恢復經驗的形式。
15、曉東在解決了困擾他許久的數學難題后出現的喜悅感屬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效能感
15、【答案】B。解析:理智感是人認識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主觀體驗。例如,人們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時所表現的求知欲、認識興趣和好奇心、發現問題的驚奇感、問題解決的喜悅感、為真理獻身的自豪感、問題不解的苦悶感等。
16、問題解決被看作是思維活動的最普遍形式,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活動的智慧性和創造性,其過程通常分為四個階段: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和( )。
A、分析假設 B、總結反思
C、解決問題 D、檢驗假設
16、【答案】D。解析:問題解決的過程包括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發現問題是首要環節,第二階段是理解問題,提出假設是第三環節,也是問題解決的關鍵環節,最后一個環節是檢驗假設。
17、在科爾伯格有關兒童道德判斷發展階段的研究中,尋求認可取向階段屬于( )。
A、前習俗水平 B、習俗水平
C、后習俗水平 D、權威水平
17、【答案】B。解析:科爾伯格認為道德判斷可分為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后習俗水平。每個水平包括兩個階段,習俗水平的兩個階段是尋求認可取向和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18、下列不屬于維果斯基的觀點的是( )。
A、將心理機能分為高級機能和低級機能
B、認為人的心理發展是不斷內化的結果
C、認為每一個心理發展階段都有一個發展危機
D、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并認為“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
18、【答案】C。解析:C項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成功而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或沖突將使個體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發展健全的人格。
19、注重訓練的形式而不注重內容的學習遷移理論是( )。
A、關系轉換理論 B、經驗類化理論
C、共同要素說 D、形式訓練說
19、【答案】D。解析:形式訓練說是最早的關于遷移的理論,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它認為心理官能只有通過訓練才能得以發展,遷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而發展的結果。
20、自我遵循的原則是( )。
A、快樂原則 B、現實原則
C、道德原則 D、利我原則
20、【答案】B。解析: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21、人生幸福需要心理健康,事業的成功需要心理健康,現代社會生活更需要心理健康。這里所說的心理健康指的是( )。
A、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 B、思維正常、體格強壯
C、體質好、身體無疾病狀態 D、心理情緒穩定、不急躁
21、【答案】A。解析: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體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22、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
22、【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教育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是影響人的發展的自覺的、可控的因素。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是對年青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個體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
23、教學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23、【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教學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育包括教學,教學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除教學外,學校還通過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
24、盲人失去視覺,通過實踐活動使聽覺更加敏銳的現象是感覺的補償。
24、【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感覺的補償是指某種感覺系統的機能喪失后,由其他感覺系統的機能來彌補。盲人失去了視覺,會增強其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的感受性,以發揮其補償作用。
25、場獨立型學生比場依存型學生的問題解決水平高。
25、【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場依存型的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外部線索為依據,其態度和自我認知易受周圍環境或背景(尤其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場獨立型的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自己的內部線索(經驗、價值觀)為依據,不易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傾向于對事物的獨立判斷。場依存型與場獨立型只是個體認知風格的差異,認知風格或認知方式是個體偏愛的加工信息的方式,無優劣、好壞之分,不能決定學習或問題解決水平的高低。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簡述新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26、【參考答案】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27、在學校德育工作中,運用鍛煉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7、【參考答案】
(1)目的明確,計劃周密,加強指導,堅持嚴格要求。
(2)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3)注意檢查和持之以恒,隨時總結。
28、簡述如何有效地組織復習。
28、【參考答案】
(1)及時復習。
(2)合理分配復習時間。
(3)復習方法多樣化。
(4)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
(5)嘗試回憶與反復識記相結合。
(6)掌握復習的“量”。除了這六種有效組織復習的方法外,還要重視對記憶品質的培養,并注意用腦衛生。
29、簡述心理健康的標準。
29、【參考答案】
(1)智力水平正常。
(2)自我意識正確。
(3)人際關系和諧。
(4)生活平衡積極。
(5)社會適應良好。
(6)情緒樂觀向上。
(7)人格統一完整。
(8)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征。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30、新入職的張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有一次曉明遲到了一分鐘,張老師在沒問原因的情況下不準曉明坐回座位,讓他站在教室后聽課一上午。平時學生向張老師禮貌問好,張老師都對學生不理不睬的。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張老師敬而遠之。有一天,學校組織“學生與老師說心里話”活動。曉明對張老師說了自己與同學們的感受,張老師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也調整了自己的做法。漸漸地,張老師發現學生們發生了變化,笑容多了,上課認真了,連最不愛說話的陳舒兒也對張老師有話說了,張老師對自己說“我也進步了”。
問題:請結合新型師生關系特點對上述材料加以分析。(18分)
30、【參考答案】
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主要包括: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
材料中的張老師開始沒有做到愛生。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換取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信賴,而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又可激發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氣氛和學習條件。愛生是尊師的重要前提,尊師是愛生的必然結果。經過學生說出心里話之后,張老師的改變以及學生的變化表明張老師和學生最后做到了尊師愛生。材料中張老師與學生各自的變化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學相長的特點。
31、小明和小華是同桌,某次考試中二人均得85分。小明開心地說:“我太幸運了,昨天做了套模擬題,居然有3道題重復。”小華卻嘟囔著嘴說:“哎,我已經復習得很充分了呀,可是還有幾個題目不太明白,最后一個題用哪個公式呢?看來,我還得好好地看看。”
問題:(1)根據歸因理論,分析一下兩個人態度差異的原因。(9分)
(2)作為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9分)
31、【參考答案】
(1)在歸因理論者看來,個體對結果原因的解釋會反過來激發動機,影響行為、期望和情感反應。
小明將考試的成功歸因于運氣這個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雖然產生了積極的情緒體驗,但存有僥幸的心理,假如之后的學習失敗也這樣歸因,會產生懈怠,不利于其學習成績的提高和長遠發展。
小華將自己學習的失敗歸因于努力這一內部的、不穩定的、可控因素,值得肯定。但是,由于小華對自己要求比較高,考試成績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因此產生了負面的情緒體驗。
(2)老師在對小明進行指導的時候,應該注意引導他將成敗的原因歸于努力等內部、不穩定和可控制的因素,這樣才有利于小明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加努力。
而對小華,老師應該跟她耐心分析考試成敗還有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況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的影響,同時鼓勵她繼續努力,爭取在以后的考試中發揮得更好。
【《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答案】相關文章:
教資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試題答案08-09
消防知識試題答案03-19
國防知識競賽試題答案03-29
讀書知識競賽試題答案06-27
衛生知識測試題答案03-21
2017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含答案08-28
知識與能力作文11-15
藥品基礎知識試題答案(精選10份)03-29
繼續教育考試題答案09-24
學生家長安全知識測試試題答案02-29